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驗心理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部分,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發散——集合——發散的循環過程。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是一種基于創新思維框架下的由發散到集合,再由集合到發散的循環過程,通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學生在進行固體密度的測量實驗時,就要考慮到該固體是否規則,在液體中的懸浮狀況,是否溶于液體等,因此,在多種可能的情況下,學生就要探索不同的實驗方法,調動發散思維,從而實現掌握知識,提升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實驗過程是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過程
物理實驗是圍繞一個既定的問題開展的,學生需要調動自身的多種思維能力,運用各種思維方法,例如:綜合、分析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實驗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了訓練。例如:在進行“偏振現象”研究實驗時,要求學生設計出各種光路,使之產生不同的偏振光,進而觀察不同條件下的實驗現象,并進行相互對比。實驗前,學生要根據自身掌握的知識,進行科學的假設,做好實驗設計;實驗過程中,一步步進行驗證。類似的實驗探究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將邏輯思維融入其中,并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三)學生在物理實驗中提出質疑,進而提升批判思維能力
傳統的“一言堂”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新課改中明確提出,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批判思維的形成,恰恰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因此,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理應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并帶著質疑在實驗中加以批判、驗證。例如在進行鈉光燈波長測量時,有些學生發現測量值與理論值不相符,在深入研究后,發現鈉光是由雙黃線構成的,即兩種波長的混合值,并受到實驗環境的影響。學生在物理實驗中提出質疑,進而提升了批判思維能力。
(四)學生在物理現象分析過程中形成直覺思維能力
很多物理實驗現象需要認真觀察才能捕捉到,因此物理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好時間,具備邏輯推理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分析預見能力。例如伽利略首先直覺地判斷“重物先落地”是錯誤的,然后通過一次次的實驗,得出物體的落地速度不因重量而改變的結論,了亞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說法。
二、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設備單一,實驗儀器高度集成,學生的動手能力受到制約
物理實驗儀器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實驗儀器高度集成,很多實驗步驟都無需學生動手,這樣會使學生的動手機會越來越少,動手能力提升緩慢。機械的實驗操作,也很難讓學生對各種實驗原理和設計方法有所了解,更別說創新了。
(二)教學內容陳舊,內容較多
目前物理實驗教學內容多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相對較少,并且在實驗教材中,對實驗的原理、方法甚至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案都一一列出,學生做實驗的任務就是機械操作,并得出已經知道的實驗結果。這樣的實驗,對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有很大幫助,但對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卻是意義不大,甚至會使學生養成懶惰、不善于動腦的習慣。
(三)教學模式落后
一直以來,物理實驗的教學模式多是沿襲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無微不至”的講解,然后按部就班地順利完成實驗。看似一片“和諧景象”,但是真正的教學目的卻沒有達到。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這種教學模式已經顯得落后。
(四)實驗教學過程限制頗多
由于實驗教科書的指導相當詳細,教師只要監督學生一步步完成實驗即可,因此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僅起到了“監工”的作用,而教師的引導作用卻無從體現,學生也無法發揮創新能力,甚至還受到教師的諸多束縛,例如:當提出異議時,教師會認為學生不聽話(書中已經寫得清清楚楚,偏要提出不同意見),并認為是故意找茬。另外,由于實驗課時較少,教師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實驗教學工作,也有意壓縮學生探究、驗證質疑的時間,從而導致學生的實驗效果看似顯著,實則問題頗多。
(五)實驗室缺乏創新環境
高校的實驗室往往定時開放,并且很多實驗內容也未能面向全體學生(主要指本科生)。學生的很多創新思想不是因缺少實驗儀器,就是因儀器使用受限而被扼殺在搖籃里。另外,實驗室在師資力量上,也存在嚴重不足,很多教師多年都未獲得過繼續深造的機會,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理念仍停留在多年前。這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便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
(一)改革實驗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根據物理實驗自身的研究方法和規律,建立從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體系。在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體系中,重視實驗選修課的設置,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給學生創設創新活動的空間。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比例。鼓勵學生靈活運用分析、歸納、判斷等思維方法,在頭腦中形成直覺和想象,構思實驗方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二)開放物理教學實驗室,提高實驗經費投入
實驗室要面向全體學生開放,時間也不局限于上課期間。從設備的安全及使用效率考慮,可指定專門教師指導和管理,但不能扼殺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學生如需動用貴重儀器,可征得管理教師同意后進行。隨著物理實驗要求的提高,高校應加大物理實驗經費的投入,并做到專款專用,同時還要預留出更新設備的資金。另外,高校還應該注意儀器設備的科學使用,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尤其是一些大型儀器設備。
(三)更新理念,增強創新意識
創新不是一時的憑空捏造,而是要具備創新意識和相關的知識儲備。由于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起著引領作用,因此作為教師,首先應具備創新教育的理念,并應用到教學中去,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創新學習;其次應加強創新知識的學習,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寬泛的綜合知識,掌握社會文化、科技發展的新動向,注重對新理論、新技術和新信息的了解,并將這些知識融入到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去,才能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活,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注重培養學生實驗方法,促進學生創新潛力的發揮
要將科學發展史貫穿于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注重科學思想發展史的教育。例如:在電磁感應實驗中,介紹法拉第在仔細分析電流的磁效應基礎上,認為電流既然能產生磁場,反過來磁場也應該能產生電流,因此提出了磁能生電的假說。盡管在實驗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他信念堅定,最終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索的艱辛歷程,把學生融入到科學家的思維情境和發明創造的氛圍中,促使學生將自身的學習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更加積極主動地吸收人類社會的先進思想。同時科學家的創新思維方法又可以從方法論上指導學生的學習,使學生主動地從不同視角創造性地思考問題,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術,開拓創新思維空間
制作的課件《黑龍江科技學院基礎實驗網絡平臺》在“第十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中榮獲高教理科組一等獎的好成績。本網絡平臺基于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角度,內容涵蓋全部三門課程。本網絡平臺設置教學文件、虛擬實驗、網絡課堂、教學指導、學術交流、教師隊伍、課程建設、素質教育、拓展資源和資源下載共計10個專欄。我們根據需要,專門開發了適合三門實驗的考試系統,到目前為止有近6000人次通過本網絡平臺實現在線考試。基礎實驗中心每學年涉及采礦類、機械類、土建類、電氣類、材料類等近30個專業,3000名學生,學生、教師受益面廣、覆蓋面寬、能夠引領我校教育教學改革更深入地開展,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基礎實驗網絡平臺的開發與建設,拓展了我校的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空間,提高了整體基礎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以競賽為引導,實施創新教育
實驗室在現有實驗設備條件下,于2005年、2007年和2010年舉辦了三屆大學生力學創新實驗設計大賽,給大學生提供了自行組織、設計、制作、測試、分析、論證,全方位工程實踐鍛煉的機會。首先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供設計方案,根據設計方案繪制工程結構設計圖,結構設計圖上要標明結構制作的材料型號和尺寸大小。最后整個參賽項目的設計方案要以書面的形式上交到競賽組委會進行審核,項目設計方案經審定后方可參賽。實驗室提供活動場地,學校提供制作材料。學生以5~6名一組為單位獨立完成競賽的各項工作,即從工程結構的設計、制作、實驗、強度要求來論證工程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并提出工程結構的改進方案,最后以書面形式提交項目競賽的總體報告參加答辯。經過答辯委員會對每項參賽作品的設計、制作、實驗、分析、答辯等綜合質量進行評審,評審內容由作品設計創新性、作品制作質量、測點分布合理性、加載方案合理性、結構的實驗應力分析、結構的改進方案、報告質量、答辯質量等組成,最終評定出競賽獲獎等級。力學創新實驗競賽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挫折與失敗的沖擊下的團隊協作精神。努力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工程實踐平臺,使學生在工程結構的綜合設計、工藝制作、實驗分析、實驗操作、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上得到全面鍛煉。競賽作品已用于結構應力分析實驗教學中,為學院增添了20臺實驗設備,節省教學設備經費l5萬元。2010年力學實驗室教師指導學生在“首屆黑龍江省大學生基礎力學實驗競賽”中獲團體二等獎。2011年,力學實驗室還選擇部分優秀學生開展現場實測特色實驗,如對松浦大橋、龍塔的現場實測,以及其他工程設施中典型建筑物的實地測試。根據學生能力,選擇優秀學生結合大學生素質教育活動,在創新這個層次上進行教學改革,使素質教育活動常態化。
三、以實驗室開放為平臺,提升創新教育能力
力學實驗室實行“預約登記”制度,從早上8:30到晚上9:00開放,學生可以根據實驗內容和時間“預約”,同時提高實驗設備的利用率,積極為校內教師和學生服務。力學實驗室主要結合各個專業的需要,配合學生做好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配合教師搞好科學研究。例如,為材料學院的畢業設計做常溫、低溫沖擊試驗200多件,為機械學院的研究生畢業設計做彎曲疲勞試驗,測試試件80多件等。力學實驗室對安全學院李鳳儀教師有關于煤礦回填科研項目的壓塊試樣進行了力學性能測試,實驗試樣400個,歷時3個月。
四、以開展對外服務為外延,充實創新教育的內涵
1.培養目標的特殊性。
重視基礎、淡化專業分類是培養理科實驗班人才的整體思路,努力貫徹“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辦學方針,同時充分利用高校學科齊全的優勢和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分階段式培養,即基礎階段的通識教育和專業培養階段的分流培養。在基礎、能力、素質并重的培養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既能夠適應社會職業需求,又可以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高素質生源。理科實驗班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較強的創新能力的學生,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培養模式的特殊性。
目前,我國國內理科實驗班多采用“2+X”學制,采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結合的模式。多數高校實驗班學制是四年,采取“2+2”培養模式,前2學年為基礎強化階段,后2學年為專業培養階段。從第3學年開始進行專業分流,根據學校確定的專業范圍及容量,以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學生轉入的專業。基礎強化階段的課程設置體現寬厚的基礎知識和學科覆蓋面,主要強化對數理化及外語等基礎課程的學習,并開設一定的實驗、實踐類課程,引導學生盡早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實驗班的主要基礎課程和有條件的專業核心課程實行單獨組班、小班授課,學校選派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高的教師擔任主講教師,并探索實施研究性教學方法的改革。專業培養階段由所在學院為學生配備教授,擔任其專業導師,幫助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負責學生的學業、科研訓練、課題研究等指導工作。
二、理科實驗班培養要求的特殊性
1.要求更扎實寬厚的學科基礎。
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精細化,社會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社會職業需求會不斷發生變化。要在職場中適應這些變化,寬厚的基礎知識是必需的,因為基礎知識是高等教育的根基。大學生無論選擇何種職業,也不管要向哪個專業方向發展,都不能忽視扎實的基礎知識。我國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劃分過細,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的封閉和狹隘,無法形成立體式、多向度的聯系;眼界不夠開闊,難以拓展新的學術空間。科學家貝弗里奇說:“具有有關學科或者甚至邊緣學科的廣博知識,那么,獨創的見解就可能產生。”但對于大多數大學生而言,由于知識結構封閉、狹窄等缺陷,知識與知識間缺少有機聯系,無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能產生互補增強的效果。理科實驗班在高等教育基礎階段強調寬厚的學科基礎,著眼于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重點突出對數學、計算機應用和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這將為今后的拓展性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
2.要求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別強調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兩個概念。高等教育應強化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側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因而,我國高校也開始重視探索自主學習的培養模式,并注重營造自主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理科實驗班的教育旨在為社會輸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理工科人才,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進入職場,都不可缺少自主學習能力。學校教育是有限的,推行和實現終身教育的前提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讓人們應接不暇,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無論是面對知識更新還是應對分工精細化的社會,高素質人才都能夠通過自主學習有效地掌握知識、尋求創新。
3.要求更強的實踐創新能力。
社會的發展急需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人才,因而教育部多次強調要加強實踐教學,要求高校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探索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途徑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理科實驗班旨在培養具有更強的實踐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學生。實踐創新意識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形成的內在特質,既具有后天可開發和培育的共性,也存在個體差異性。實踐創新品質包括實踐創新動機、實踐創新精神和實踐創新思維。實踐創新動機是指以創新為目的,通過實踐激發和引導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的內在驅動力;實踐創新精神是指學生個體在實踐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活力、生氣、意志和毅力;實踐創新思維是學生個體在實踐創新活動中尋求獨特的、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法。實踐創新品質是實踐創新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備實踐創新能力的人,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人。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實踐創新能力是理科實驗班最重要的教育要求。
三、利用英語教學促進培養目標的實現
1.促進知識結構的完善。
知識結構是知識經濟時代影響個人生存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高校學生而言,知識結構更是影響著就業、參與社會競爭的關鍵因素。理科實驗班的英語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并運用英語,這決定了英語教學要使學生能夠利用英語進行交流,進行專業學習,甚至科學研究。因此,在基礎英語教學中要更多地滲透文化,傳播英語國家的文化。在理科實驗班的基礎英語教學中,需要重視一般社會文化背景的介紹,一是在教學中,要通過知識的傳授,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使學生了解語言差異中蘊含的文化差異。讓學生學會在比較中體會文化中的共性和差異性,并逐步提高其對文化差異的體悟和把握能力。二是以體會文化差異的能力為基礎,逐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同時,在理科實驗班的英語教學中,要加強科技英語以及專業英語教學,注重從專業學習、深造以及職業發展的角度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隨著高等教育及科技發展的國際化,專業外語越來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視,結合專業課程給學生開設專業英語成為英語教學的重點。對國外科技研究成果和現狀的了解離不開專業英語,發揮現有專業知識也離不開專業英語,因此,專業外語課程教學對于理科實驗班的學生來說則顯得特別重要,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將為專業培養階段的專業外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2.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理科實驗班的一項特殊培養目標。但是,由于中國文化歷來強調集體主義,強調教師的權威性,以及長久以來應試教育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導致我們始終沒有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學生和教師都習慣于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弱。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沒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根本無法有效地掌握知識,更談不上突破創新。基礎階段的英語教學可以通過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在讀寫譯課堂教學中,除了加強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外,要著重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另一方面,改變視聽說課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采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半自主學習模式,教師布置學習任務,指導學生自主控制學習內容、速度,教師提供現場的指導和幫助,實現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的自然過渡。對于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教師應充分發揮指導者、監督者、合作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在自然學習環境和網絡學習環境中,尋求適合自己的資源,不斷進行自主學習。雖然這種后攝式自主模式還只是一種層次較低的自主學習模式,但它是達到更高層次自主學習的有效過渡手段,利于最終實現從“他主”到“自主”的轉變。只要具備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理科實驗班學生就具備了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
3.促進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
摘要:本文運用新制度經濟學方法,分析了中國證券市場各個利益主體的行為與市場秩序形成之間的相互影響,并對如何形成良好市場秩序提出了行為建議。
關鍵詞:利益主體;證券市場;秩序
一、證券市場秩序的內涵
證券市場秩序意味著按照一定的規范和準則,對證券市場系統進行有效的控制,使市場按照特定的規則運行。證券市場制度提供的正是這種內生的規則體系。證券市場的秩序由市場內的行為主體相互作用而形成,但政府作用比較特別,它可以出現在更高的秩序形成與控制層次上。在一般意義上,市場秩序指依據規則和準則進行控制下的市場運行狀態。市場的公平與效率是市場運行狀態的主要指標,也是制度規則體系的評價標準。
國內對證券市場效率的實證研究分析,1993年以前的研究數據得出的結論是非市場有效,此后的研究大多支持弱式有效。市場秩序混亂,市場公平和市場效率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市場的運行是在制度的約束下進行的,要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必須從形成秩序的市場主體的行為出發,建立相互制約、平衡的利益框架。
二、利益主體行為與市場秩序的相互影響
證券市場行為主體在相互的交易中會自發形成一種市場狀態,可以稱為自發秩序。每個行為主體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將擁有的資源投向能獲取較高收益的股票,這有利于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但自發秩序的優勢必須在長期和重復的交易關系中逐漸形成。如果交易者的行為預期不確定時,極容易產生機會主義行為,這就會增加市場的交易費用。從長期看,某個市場體系要生存下來,必然能逐漸調節糾正交易機制,取得交易費用上的優勢,但要達到良好的狀態可能要經過相當長時間,在調節過程中也會浪費巨大的資源。下面從幾個主要利益主體行為對秩序的影響進行分析。
1.政府。從證券市場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初步形成看,政府是證券市場制度供給和運行的核心,其他主體大多通過影響政府決策而獲利。強勢主體(上市公司和機構投資者)能對政府的決策施加較大的影響,但并未能控制政府的行為。而政府過多涉及到證券交易中的具體利益,一是政府對證券市場目前的定位與期望過高,二是政府自身利益和其他市場主體過于密切地混雜在一起。在國內證券市場中,國有性質的主體占據了主要的地位。上市公司中國有企業占絕大部分,機構投資者中,國有企業也占據了重要地位,而媒體更是政府或國有資本主辦的,它們的行為在相當程度上正是通過政府整個權力機構發揮了作用,對證券市場的秩序形成與變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2.上市公司。由于占絕大部分比例的國有上市企業采取的都是增量發行,國有股仍占有控股地位,外部股東無論在控制權還是在信息上,都處于十分不利的狀態,公司經理等“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為了獲取更多的融資,欺詐發行,虛假信息披露等情況時有發生。由于上市公司都屬于利益既得者,其利益主要在一級市場的發行中,而在證券交易市場上,上市公司間難以形成比較普遍的共同利益。而且由于國有上市公司仍然承擔了政策性負擔,國有企業固有的“預算軟約束”弊病也移植到上市公司身上。上市公司的利益一致性不夠,難以采取集體行動。但上市公司與政府的利益密切相關,分別對各自的管理部門有較大的壓力。
3.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不僅實力雄厚,而且數量比較有限。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規模很大,因此它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也很大,對環境的變動比較敏感。在外部環境中政策和市場景氣是最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具有集體物品(它的收益者只是一個局部的集體)的特點。機構投資者通常能夠組織起來,爭取更有利的外部條件。
機構投資者個體參加爭取集體物品(政府有利政策)行動的條件是,它從這個集體物品中獲取的收益大于它付出的成本。每個參加者的成本包括行為成本和組織成本的一部分。但集體物品能夠為所有投資者共同享用,而不僅僅是付出努力爭取的機構。每個機構投資者都希望別人去爭取而自己能夠“搭便車”。如果努力者分享的集體物品低于其付出的努力成本,它是不會去爭取這個集體物品的;如果即使與別的機構投資者共同分享,它從集體物品中獲得的收益仍高于它為爭取這個集體物品付出的成本,那它有提供的激勵。機構投資者的數量較少,在爭取能夠帶來足夠大收益的集體物品時,通常每個機構投資者能夠分享的收益大于它為集體行動付出的努力成本。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也會權衡不作為的機會成本,在不作為的損失大于作為的成本時,他具有參加集體行動的壓力。因此機構投資者經常能夠組織起來爭取對他們這個群體有利的集體物品,如對政策改變的影響,對政府支持股市的需求,都比較明顯的表現出來。但集體物品量總是低于最優水平,因為搭便車者的存在,使得努力者總是無法獲得它所爭取到的集體物品的全部收益。
4.一般投資者。在國內不規范的證券市場上,受到損害最大的是一般投資者群體,一般投資者的個體力量弱小,更應該聯合起來采取集體行動。但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是機構投資者經常聯合起來,集體要求某些對他們有利的政策,而一般投資者則是“沉默的大多數”,極少有集體行動來申訴自身的要求。一般投資者參與爭取集體物品的條件和機構投資者個體相同:他從集體物品中獲得的收益大于他參加這個集體行動的成本。但一般投資者數量眾多,任何投資者能夠從可能的集體物品中獲利都極為有限。而對一般投資者進行廣泛組織的成本都極為驚人,除非某個組織的成本已經為它的其他職能承擔。一般投資者從集體物品中的獲利微小而成本高昂,搭便車的傾向同樣廣泛存在。他們預期的成本和收益極端不對稱,通常沒有參與集體行動的激勵。一般投資者不能形成有效的壓力集團,不利于市場均勢的取得,應該在制度上有一個一般投資者保護協會之類的組織,它由某些具有政治、地位要求的個體來推動,同時可提供其他非集體物品,這個組織的真正目的:組織一般投資者,維護自身利益服務。而先例也可以改變一般投資者對爭取自身合法利益行為的預期。如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的失職和違法及中介機構的虛假審計行為,投資者也許有通過訴訟等法律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意識,但個體能獲得的利益有限,而個體在對公司和中介機構的訴訟中又明顯處于人財物的劣勢,在證券市場現實中,個體訴訟行為也沒有取得明顯的成功。如果法律的變動使投資者個體有合適的訴訟環境,出現了較為成功的訴訟案例,形成“選擇性激勵”的效果,其影響可以從個別到普遍,逐步改變投資者對訴訟的收益——成本預期,使更多投資者愿意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己,也即成為制度變遷的路徑。
三、良好市場秩序的形成路徑
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等強勢主體群體與一般投資者弱勢主體群體的力量極度不平衡,欺詐行為、虛假信息泛濫,操縱市場行為流行,市場規則有向不利于市場長期利益方向發展的趨勢,市場的秩序陷入混亂。在此階段一種比較有效的解決辦法是政府的強力介入。政府必須充分尊重并利用自發秩序,但這不意味著政府對制度體系形成與變動的不參與,自發秩序需要通過政府的行為來調節。政府的制度創新應該和市場主體的創新互為補充,要相信在良好規則下的市場制度能夠帶來社會福利的整體增進。政府確定交易的基本框架和公平原則,在證券市場已經建立起來的現在,應該放寬其他由市場主體自發創新的空間,政府則致力于提升自發創新的層次,消除市場主體創新的外部性,最終形成互補性的制度創新框架。
證券市場的長期利益一是公平;二是效率。自發秩序也許可以提高市場的效率,但自發秩序通常不能帶來公平。政府是證券市場中最重要的主體,他供給證券市場制度,調整并維持公平秩序的形成。但統治者也是經濟人,他也面臨有限理性的制約,且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不能指望政府的制度供給和秩序調節就必然能帶來良好的證券市場秩序,增加社會的總體福利。當政府的利益來源與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一致時,它的行為會促使社會的進步;反之,它會導致市場的混亂,阻礙良好秩序的形成。這時就要調整政府的收入來源,使得從降低市場交易費用中獲得的利益大于從尋租中獲得的利益,而且實現這一點,可以削弱個別市場主體群體對政府決策的嚴重影響或控制,擺脫不利路徑依賴。
物理課堂離不開物理實驗,而物理實驗又離不開物理演示.以往,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物理教師在課堂上習慣用“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的方式進行實驗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參與實驗,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厭倦物理實驗的不利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礙學生的智能和潛能發揮.因此,筆者認為物理教師應當重新審視這一教學方法,新課改提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所以,在現今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學會變被動為主動,把更多的實驗演示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實驗演練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對物理實驗的探索熱情.比如演示“液體壓強的特點”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先準備好礦泉水瓶、氣球、水等實驗材料,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上臺來演示,具體步驟是:(1)將礦泉水瓶去掉底部,用氣球將礦泉水底部扎起來并繃平,往瓶中倒入適量的水,此時氣球會向下凸出;(2)接著將瓶中倒滿水,發現氣球向下凸出得更多;(3)再在瓶中倒滿酒精,此時不難發現氣球向下凸出明顯比2凸出的少;(4)再取一個礦泉水瓶并倒滿水,用針在瓶的側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幾個小洞,此時水會向外四處噴出.這樣整個實驗也就演示完畢了,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液體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根據實驗演示進行猜想、思考并最終得出“液體的壓強與深度、密度兩個因素密切相關”這樣的結果.整個實驗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會十分活躍,學生的探索熱情不斷高漲.
二、搞好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物理教學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造環境,讓學生實現小組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這需要注意搞好分組實驗.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比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們介紹小組合作探究的注意事項,然后把全班學生進行分組,讓各組自由討論,發表意見,盡可能地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再組織學生利用實驗的方法驗證猜想.因為學生的合理猜想不止一個,有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積等多個答案,所以需要逐個實驗,這樣需要的時間也相應邊長.此時就以小組為單位,給每個組安排一到兩個任務,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驗證,最后共同歸納總結.實驗全部完成后,教師應及時做出總結,并提出各組的實驗學習改進方法,表現優秀的小組給予獎勵,給予表現較差的小組給予鼓勵.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力,也使得實驗教學的效果得到了較大提高,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信心.
三、豐富實驗資源,盡可能地挖掘身邊的物品做實驗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倡使用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它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教師也認為,物理課堂上壇壇罐罐可當儀器,拼拼湊湊可以做實驗.事實上,組織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作為實驗器材本身就是一種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打個比方來說,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瓶就可以成為物理實驗的資源.比如在探究聲音的音調時,可以利用塑料瓶,在幾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裝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對著瓶口吹氣,此時會發出音調不同的聲音,通過這一實驗可以證實音調與頻率有關.除此之外,塑料瓶還有很多實驗用途,比如可代替燒杯、量筒、漏斗等多種實驗器材.不難發現,其實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只要我們的物理教師細心觀察,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身邊的物品,能夠豐富實驗資源,使學生有意識的將物理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從而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初中物理實驗教學
當前,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地運用到各行各業,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物理教師要注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用多媒體來輔助物理實驗教學,利用多媒體的方式能夠直觀地展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具有聲像并茂、感染力強、突破時空限制等特點,極大地彌補了傳統物理實驗教學的局限性,能夠充分地把師生與實驗融為一體,增強了演示實驗的清晰度,提高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效能,非常適合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學生.比如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演示實驗時,教師如果直接在平面上分別鋪上毛巾、白布、木板等物品,然后讓同一輛小車保持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下滑,觀察小車在這三種不同物品表面上的運動情況,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進入到實驗狀態,更多的是依生活經驗進行判斷.但是如果教師把它制成CAI課件,學生就能直觀地看到平面越光滑,小車在水平面上滑行得越遠.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所說的“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五、結語
在初中化學評優課會議上,有一位老師在講《燃燒的條件》時,當她按教材中的設計進行白磷在水下(熱水)燃燒的演示實驗時,第一次沒做成功,我想她之所以沒做成功是因為在水下氣流吹的白磷到處移動,氧氣與白磷無法充分接觸的緣故,她若把通氣的導管改成倒扣的小漏斗罩在白磷上,然后再通氧氣,實驗就能很容易成功。我認為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就應該從這些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入手。
在第九屆十省市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創新研討會上,有很多省市的作品很有創意,我認為這些好的作品對中學化學一線教師進行實驗改進、實驗創新有很大的啟示,下面把我認為有創意并且比較實用的作品分類整理如下:
1.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原創性的作品。如河北邯鄲永年二中(鄉鎮中學)曹治淮老師的《安全環保型氣體發生器》,該作品已獲國家專利。此裝置是曹老師使用優質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氣門、接口熱合而成。該裝置能用于中學化學實驗的十多種氣體的快速制取、儲存并能進行一些性質的實驗,該裝置價格低廉,操作簡便,安全環保,便于攜帶,很適合農村及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使用。
2.為了節約藥品的微型試驗。如云南省富源縣一中的湯學周老師多年來研制、使用的《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儀器》,該套裝置比較好地解決了富源縣一中的實驗教學問題,。
3.利用廢舊物品的實驗。如云南省建水縣建民中學的祁有金老師的《用礦泉水瓶解決西部貧困地區開展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創新》,就是為了解決西部貧困地區的初中化學實驗能夠正常開展而想出的辦法。據祁老師展示、介紹,用無毒、無害而生活中到處都有的塑料礦泉水瓶可代替化學實驗中的好多儀器,如水槽、試管、燒杯、集氣瓶、漏斗等,把大的礦泉水瓶從下半部剪開即是水槽,把小的礦泉水瓶剪開,下半部分即可作燒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礦泉水瓶上安一個支管,利用塑料的熱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往礦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祁老師介紹說:“用此辦法可解決初中化學教材中85%的實驗。他在大會上用礦泉水瓶制品演示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非常成功,贏得了與會專家和參會教師的尊敬和好評。
4.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整合。如上海市風華中學陸惠蓮等老師的《DIS數字化信息系統在化學中的應用——測定冰醋酸加水稀釋過程中導電率的變化》,以前在中學講這一部分內容時只是從理論上分析、推導得出結論。而陳老師等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結論,使原來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生動,我認為這對中學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是一種嘗試和突破。
5.對教材中現有實驗的改進。如天津市扶輪中學的梁天真老師的《鋁在氧氣中的燃燒》。高中化學第二冊原有實驗中“把薄鋁箔卷成筒狀,內部裹一紙片,點燃紙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這樣做有時紙片引燃不了薄鋁箔,為了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梁老師改進如下:先將濾紙剪成條狀后用水浸濕,然后在濾紙上沾滿鋁粉,最后把粘好鋁粉的濾紙在陽光下晾干,引燃粘好鋁粉的濾紙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濾紙上的鋁粉劇烈燃燒,火星飛濺,發出耀眼的白光;再如天津市靜海一中的張希彬、李東平老師的《用濾紙做半透膜滲析實驗》,他們首先是對半透膜本身加以改進,將膠水均勻涂布在玻璃片上,晾干揭下即可。其次他們對實驗裝置與程序加以改進,在半透膜兩面各放一張濾紙,在一張濾紙上滴加淀粉溶液,在另一張濾紙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片夾住,一分鐘后將兩張濾紙揭開,可以看到:滴加淀粉的濾紙變藍色,另一張不變色,證明:半透膜準許小分子(碘分子)通過,而拒絕高分子(淀粉分子)通過;再如上海市閔行中學張順鏕老師的《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改進》,由于原實驗反應劇烈,蒼白色火焰不便于觀察,張老師則用一個針管抽取一管氯氣,在氫氣燃燒的火焰內緩緩推出注射器中的氯氣,這樣可明顯地長時間觀察到火焰的蒼白色;還有重慶市巴蜀中學錢勝老師的《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的改進》,原來實驗是用木炭粉,實驗現象有時不太明顯,錢老師把木炭粉改成了激光打印機用的墨粉(粉末極細,價格便宜),實驗現象變得非常明顯;另外,北京市密云縣教研中心任連俊老師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改進》,就是為了克服教材上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用時很長,一節課的時間根本無法看到明顯現象的缺點,而自制了一個強光光源,把盛裝氯水的平底燒瓶放到該光源上,反應變得非常迅速,幾分鐘即可完成此試驗,并且實驗現象明顯,分解后的氧氣檢驗科學合理;還有遼寧省調兵山市第三中學的張艷萍、王崇慶老師的《石蠟蒸汽點燃改進》,教材中采用的是直接點火的方式,由于白煙(石蠟蒸汽與固體的混合態)容易散失,因此,點火時要求火柴離燭芯很近才能成功,這樣學生會認為是燭芯被點燃,說服力不強,針對這一問題,張、王老師設計了一個螺旋銅絲圈,當蠟燭熄滅后,馬上在其上方罩上這個螺旋銅絲圈,白煙順著該圈上升,這時在圈的上方點燃白煙,現象明顯,說服力很強。
6.改進、創新最基本的實驗儀器。如四川省達州市萬源中學的王興中、王偉老師的《復式試管夾》,就是為了克服現有的試管夾一個只能夾一個試管的不足而發明的,他們發明制作的復式試管夾既能夾一個試管,同時又能夾兩個或三個粗細一樣或粗細不等的試管,這就為中學化學某些對比實驗的演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7.課本實驗的延伸。如天津市楊村第二中學的任培文、楊士祥老師的《氫氣驗純后試管中余焰的檢驗》。氫氣驗純后試管內應有余焰,但是試管內的余焰卻很難觀察到,任、楊老師為了讓學生確信試管中有余焰,他們設計了如下操作:驗純后立即把試管口朝上、微傾斜浸沒在水槽中,水進入試管,氫氣被排出,在試管口則可以看到剩余氫氣繼續燃燒的火焰,現象特別明顯,該實驗贏得了在場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8.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實驗。如北京市牛欄山一中姜璐璐老師的《氯氣與乙炔反應的探究實驗》。乙炔能使溴水褪色,有的學生提出:“乙炔和氯氣發生什么樣的反應呢?”姜老師設計的這個實驗是用兩個針筒分別抽取一定量的乙炔和氯氣,針頭用膠管連接分別深入到水下,慢慢推動兩針管,當兩氣體在水面下相遇時,立即發生爆炸,有明亮的火球和大量的濃黑煙絮上升,反應原理為:C2H2+Cl2=2HCl+2C+Q;再如北京市昌平區南口學校谷永起老師的《用于演示臭氧的制取及其化學性質的簡易實驗裝置》。氧氣不能使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褪色,臭氧能使他們褪色嗎?谷老師自制了一個簡易臭氧發生器,讓氧氣通過該裝置,在放電的情況下使氧氣轉變成臭氧,再使生成的該氣體通過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溶液均褪色;還有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學的劉忠心老師的《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探究》。有學生問:“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能迅速反應嗎?”劉老師設計了如下實驗:用一小團脫脂棉包上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迅速投到事先準備好的瓶底鋪滿一層細砂的二氧化碳集氣瓶中,再迅速蓋好玻璃片,在投入的同時即可看到棉花迅速燃燒起來,我認為此設計很成功,它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安全環保。
以上這些作品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有意義的,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和創新是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對其他教師以后的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也是有一定啟示的。
一、林則徐"禁煙運動"前的中國
從十四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文明,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新航線的開通,現代工業的興起,縮小了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相互的距離。古老的東方,特別是充滿神迷感的中國,西方各國早就意欲打開閉關鎖國的古老中國的大門。最早來華的是十六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當時海上的強國,葡萄牙是自西而東,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間(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間到達廣州沿海,在廣州附近的一些小島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條葡萄牙船來到廣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寧波,明朝官兵還與葡萄牙人發生武裝沖突,據西方人記載,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來華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貨物濕水,需要"借地晾曬",重金賄賂廣東地方官,租下了澳門,每年完納地租銀一千兩,一七四0年減少為五百兩,歷來均向山縣繳繳納。
西班牙來華的方向則是自東而西,由南美洲到達菲律賓,一五七一年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曾幫助當時的明朝政府夾攻以林鳳為首的中國海盜,這樣便開始了與中國最初的關系,但是當時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進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達了中國大陸,要求與中國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許。
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蘭也開始尋找與中國發生關系,荷蘭是一個后起的西方強國,明朝萬歷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蘭的商船首次來到了廣州,要求與中國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許,以后荷蘭人曾兩次占領澎湖列島,明天啟四年,明朝官兵奪回澎湖列島,接著荷蘭人又占領了中國臺灣,到了清朝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國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臺灣趕走了荷蘭人,荷蘭人的"武力通商"的辦法才告結束。
英國是從十六世紀開始,英國女王伊利莎白曾兩次致書中國皇帝,要求建立關系,但都沒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國派了四只軍艦來華,駛入珠江和廣州,要求與中國建立關系,結果與中國發生了最初的沖突。一七九二年,英國又以補賀干隆皇帝八十壽辰為名,派遣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啟程來華,九月在熱河覲見了皇帝,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設立商館等建議,均隆皇帝向英王頒發"敕諭"拒絕,馬嘎爾尼被迫掃興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國又派遣阿美士德為首的使團來華,主要目的是謀求駐使北京,開放北方通商口岸及爭取廣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堅持不行跪叩之禮,同清延爭執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一個名叫禮士的船主,帶領廣東商館職員林塞,化名胡夏,及傳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對中國進行實地貿易考察。
1 心理學儀器概況
現在市場上的心理學專用儀器大多是針對大學的“實驗心理學”課程設計[2]。用實驗法探討心理學問題,儀器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排除研究者的某些主觀因素的影響,更加客觀、準確。
儀器主要分為演示類與測試類2種。演示類儀器主要是呈現一些心理學自然現象,如似動現象、幻錯覺、條件反射、顏色混合等;測試類可以定量地測定人的感覺知覺能力、記憶思維能力、動作技能、生理指標等,如注意、記憶等認知能力,協調、反應等操作能力。心理學測試類儀器不同于心理沙盤、團體活動器材等道具,其可以直接通過實驗的方法量化人的某個心理指標,從而為下一步的心理學判斷、心理輔導或治療提供科學的數據。
2 心理學儀器在中小學的應用
心理學小型專用儀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對心理學的興趣、實驗動手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應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2.1 課堂教學
演示似動、錯覺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提高學生對心理課程的興趣。在教室的大屏上可以演示似動如何產生的,從而讓學生了解動畫、電影的基本原理;播放各種錯覺圖形,探索被“蒙蔽”的自然現象。
2.2 克服心理輔導室的恐懼感
初入輔導室,讓學生動手進行一些心理學儀器操作,有助于緩解對于“心理輔導”的緊張恐懼心理。讓他們認識到,輔導室不是有“病”才會進的地方,那里還有許多儀器可以測試自己潛在的能力,而且一些測試與玩電子游戲類似,需要手眼腦配合,頗為有趣、刺激。
2.3 建立心理檔案提供數據
中小學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期,用心理儀器可以量化地記錄成長過程中的感知覺、動作能力的變化。全班或全年級數據的統計分析,可以發現某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的學生,也可以發現需要特別關注、輔導的學生。
2.4 心理輔助評估
對于需輔導的學生,通過心理學儀器測試,發現是否某方面能力確有欠缺,這樣有助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工作,也能排除一些非自身內在的原因。
2.5 動作技能輔助訓練
采用心理學儀器進行一些手眼腦協調訓練,能使操作動作逐步精確化,操作熟練度、平穩性得到提高。但并不是所有儀器都適合進行輔助訓練,甚至有些廠商宣傳儀器能起到“治療儀”的功效,皆為夸大宣傳。
2.6 了解心理輔導或治療的療效
一個輔導階段或療程后,是否有效果,階段前后測試數據對比是最有說服力的。這是參加心理拓展訓練、感覺統合訓練等常用的方法。
2.7 組織活動
心理學儀器操作簡單,結果能直觀反映某項能力,因此可以利用心理學儀器在班會或聯歡會上組織一些活動,如組織比賽注意力、記憶力、雙手協調能力、反應判斷力等。在活動中還能發現某些能力超常的學生。
2.8 科技興趣小組
科技創新活動的實驗儀器。某個因素對于人某個行為的影響是常見的課題,例如可以采用前后對比的方法,研究環境(如空氣、噪聲)對于注意力、記憶力的影響,對比相關數據的相關性,撰寫論文。也可以研究學習或體育成績與某幾項心理學指標的相關性。有關心理學課題,選題新穎,比較容易出成果。掌握一些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以后選擇深造心理學的興趣。
3 中小學心理學儀器推薦
結合中小學教學特點,儀器選擇中應注意操作過程中的簡單操作性,盡量選擇一些無須教師全程照應的,結果反應直觀,無須用過多的心理學知識來分析解釋的儀器。同組、同類測試時,選定的測試條件應保持一致。測試以自愿為原則,個體結論不宜公開。結合學校的特點,初始階段不宜選擇過多的儀器,通常5項左右即可。
按功能,在中小學校中常用的心理學儀器推薦有演示類(似動儀、錯覺儀)、注意類(注意廣度測試儀、注意力集中能力測定儀、注意分配測試儀)、記憶類(記憶廣度測試儀、再認能力測試儀)、動作能力類(雙手調節器、動作穩定器、鏡畫儀、手指靈活測試儀)、思維類(多重選擇器、錐形智力測定儀)、反應判斷類(反應時測定儀、反應時運動時測定儀)。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俞國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08-316.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同時也逐漸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在網絡視閾下合理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網絡視閾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
1)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問題。由于網絡存在虛擬性以及匿名性等特點,大學生在網絡的交流方式主要為人機對話,在虛擬的空間當中大學生可以無拘無束的與對方交流,盡情釋放自己內心的情緒,這種方式自由性較強,同時也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而影響了大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以及心理發展。
2)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欠缺。網絡作為巨大的資源庫,能夠給學生提供數以萬計的信息,大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基本都能在網上找到答案,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對于網絡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久而久之,就漸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3)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紊亂。現如今多元價值取向、多元文化交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嚴重影響著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現時代大學生思想上還不夠成熟,難以應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無法分辨錯誤的價值觀念并及時規避,在此種情況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價值選擇也更加迷茫。
二、網絡視閾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
1)加強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我管理和約束。開展以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為主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防止大學生網絡心理障礙及網絡行為失當。高校應當加大網絡監管力度,正確引導大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及約束,給大學生提供“引導”,而不是單純“灌輸”,最大限度地開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活動,正確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2)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開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以傳統的方式進行,主要集中在教室以及心理咨詢室等地方,這種方式對于一些性格內向、對隱私保密要求較高的大學生來說,交流起來相對困難,他們更傾向于采用網絡咨詢的方式,我們可以借助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可以通過電子郵箱、QQ、留言板等形式,實現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通過建立網上心理論壇,及時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
3)健全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信息庫,切實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體系。從新生入校開始就對其基本信息、心理測試結果、心理特點等信息建立個人檔案,并不斷進行追蹤了解,根據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及特點,有效地進行心理干預,建立切合實際的干預體系,高校還應該強化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研究,及時找到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特點的有效教育方法,尤其是把心理健康問題分門別類進行區分,同時建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檔案及心理健康預警記錄,及時為以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4)充分開展社團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健康心理。為了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社團的力量,通過社團的活動調查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助于及時發現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建立貼吧、公共平臺、論壇、微博等,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及時解答學生的心理問題。各類社團和協會是高校優秀學生的集聚地,在大學生群體中影響力深厚。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植根于社團和協會的活動中,有助于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程,尤其是成立心理健康協會,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月、心理拓展訓練等大型活動,結合心理征文等日常教育活動,舉辦心理話劇、心理知識競賽,心理影片賞析等活動,為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提供豐富的資源。另外,班團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更易于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有助于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發展,我們應該把握機遇,有效利用網絡教育陣地,開創網絡視閾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陳崢崢.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創新[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9,19(5)
[2]張永飛.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及教育對策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