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語文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視不夠,并且學生自身沒有較強的意識注重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大學的英語教學,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教學,主要是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沒有足夠的重視。第一,大學英語的教學主要以學生語言技巧為主,以英語詞匯、知識點、語法等為主要講授內容,教師很少講授到英美文學的知識,也較少布置有關文學閱讀的任務,對于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非常不利。第二,英語四級、六級考試,作為國家級考試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也主要為英語語言自身的應用,但是對于英語文學方面沒有很多的要求,影響著全國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從學生角度來說,大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于英語興趣不高,很少學生去閱讀英語文學的相關資料,或者有興趣但是英語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對于英語文學的喜愛
二、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
1.針對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注重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多方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yǎng),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英語課堂上教師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于英語文學的興趣。大學的英語課,多是大學英語的課程,很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不感興趣,對于英語文學的興趣就更小。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yǎng),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注意學生文學的興趣培養(yǎng)。在講授教學內容時,繼續(xù)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喜愛,恰當?shù)貫閷W生介紹文學作品,聯(lián)系更多的文學信息,將教學內容與英美的文學知識結合在一起,引起學生對英語文學的興趣。教學內容多介紹英語文學的相關知識,帶領學生學會文學賞析、評論等。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都是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教師講授教學內容時比較偏重與英語語言的應用,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文學作品的賞析進行地很少。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yǎng),教師可以講課時注意突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學知識,在為學生講解知識點的同時帶領學生去學習如何賞析文學作品,對于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評論,為學生推薦適合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更多的知識,也獲得更多的關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關鍵詞]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教學構架
根據(jù)高中英語教學的新課標導向,英語教育越來越突出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而英語文學閱讀正好迎合高中英語教育的思維培養(yǎng)需求,二者的結合更加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認知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
1英語文學型思維閱讀的特點
(1)英語文學名著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獨具特色的風格、精致詼諧的語言吸引著學生閱讀的興趣。閱讀英語文學名著,可以使學生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拓展思維、開闊眼界、增加閱歷的同時,提高英語閱讀能力。(2)閱讀是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有效渠道。名著閱讀則是集中代表了某個時期某種文化歷史的精華。英語文學名著閱讀為高中生建立了了解英國歷史、文化、風俗、社會的橋梁,并且文學名著經(jīng)過歲月的打磨,其中的詞句值得品味及學習。(3)英語文學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積累詞匯、研習語法,對于高中英語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與此同時,英語閱讀中,邏輯思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復雜的語法、陌生的詞匯都是學生閱讀的障礙。文學名著的書寫蘊含著邏輯關系,在潛移默化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
2高中英語思維型文學閱讀的四個層次
第一層,了解文本信息。英語文學閱讀學習的首要任務是了解文本,理解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情感。陌生詞匯是閱讀的一大障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單詞構詞法猜測詞義,幫助文本的理解,并且注意平時閱讀的詞匯積累。例如,閱讀文章AnUncomfortableBed時,生詞較多,如:princely,distrust,restless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游戲的方式猜測單詞詞義,鼓勵學生討論對文章的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思維導圖,如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性格及隱藏信息,并且讓學生模仿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以學生為主,對英語文學閱讀加以深入分析。例如,在學習OliverWantsMore時,文中涉及workhouse的描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workhouse進行了解,進而豐富主人公Oliver的生活時代背景,也更加容易理解其PleaseSir,Iwantsomemore情感狀態(tài),了解到workhouse并非想象中那樣美好,其影射的是更加悲慘的世界。另外,小說的標題值得品味,以EarlyAutumn為例,這個標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例如:S1:Thisisagoodtitleforearlyautumnasatitle,whichisahinttotheprotagonistofthearticle,suggestingthatMarieandBillarenolongeryoung,andthattheirgradehasenteredthefalloflife.Theyhavetheirownfam-iliesandlives,sayingtheirlovehasbeenunabletocontin-ue.S2:Thearticletakes“earlyautumn”asahint.Au-tumnisatransitionalseasonbetweensummerandwinter,whichrepresentsmaturityandchange.Inthisalternatesea-son,MarieandBillmeetagain,andformanyyearsnochangehasbeenmade.BillisnolongerinlovewithMa-rie.Theatmosphereofthestorybecomeschillywiththeautumnwind,andthehumanfigureisinlovewiththestranger.第三層次,建立批判性的閱讀思維。閱讀是思維延伸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文本與作者實現(xiàn)溝通。作者的思維意識、觀點態(tài)度蘊含在作品中,學生在閱讀時應該建立自己的邏輯思維過程,擁有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這就需要學生具有批判性的閱讀思維。例如在閱讀KingLear時,引導學生判斷HowdidKingLear’stragedycomeabout?學生的批判性的回答是Ithinkit’simportantthattheCordeliadoesn’texpressloveforLear.Thekingheardthewordsofhisbeloveddaughterverysadandpainful,sokingLeardroveouthisdaughter.Therearemanywaystoexpresslove,obviouslyCordelia’sexpressionisproblemat-ic.第四層,培養(yǎng)高中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思維。英語閱讀僅僅靠課堂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適宜的英語文學作品,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并且注重讀寫結合,讓學生模仿寫一些小的片段或者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推薦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者推薦學生閱讀類似的文學作品,亦或是在閱讀完篇章節(jié)選推薦學生閱讀原著。例如閱讀完TheOpenWindow后,可以閱讀薩基的其他文學作品;學習EarlyAutumn后,推薦學生閱讀曼斯菲爾德的Adillpickle;閱讀KingLear后,推薦學生閱讀李爾王的原著。
3高中英語思維型文學閱讀的構架
(1)英語閱讀課堂設計滲透文化與文學英語文學閱讀的精髓在于品味異域文化,拓展視野,增加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堂設計中應注重文化的滲透,不應單純專注于閱讀能力的提高,英語語法、詞句的學習,還應該通過有效的課堂設計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2)以學生為本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思維型英語文學閱讀也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充分揣摩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思維,提高閱讀效率。教師在課堂中引用不同風格、題材的文學作品,增加學生的閱讀儲備。(3)培養(yǎng)閱讀習慣,制定閱讀計劃,增加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課堂知識為英語閱讀打開大門,而良好的閱讀計劃、閱讀習慣才是通向閱讀的道路。教師應設置有針對性、個體化的閱讀計劃,使得閱讀成為一種樂趣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讓學生主動地參加到英語閱讀中來??梢远ㄆ谂e辦閱讀競賽活動,以督促學生堅持閱讀。(4)鼓勵創(chuàng)新,建立思維認知鼓勵學生對文學作品閱讀持有不同的觀點,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建立及發(fā)展,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積極拓展思維空間,建立有效的思維認知體系。關注閱讀不僅僅是閱讀,是跟隨文學作品思維的過程,不斷完善學生思維的過程。
4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文學閱讀與思維型的結合對于高中英語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英語語言學習融合文化學習為語言學習及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高中英語思維型文學閱讀的構架使得學生的閱讀及思維實現(xiàn)了雙重提高。
參考文獻
[1]陳英和.認知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崔曉芬.新課程背景下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6):92.
[3]顧敏.融入思維導圖的高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4(5).
[4]何卉玲.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的策略探究[J].中學生英語(教師版),2014(7).
[5]王學梅.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微[J].新課程•中學,2014(3).
論文關鍵詞:文學批評理論;莢美文學;改革
1開設文學課的目的和教學中存在的文論缺失問題
英美文學課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中重要的專業(yè)知識課程。根據(jù)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大綱》明確指出了開設文學課的主體、目的和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即: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通過“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文論)達到“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而歷來英語專業(yè)開設的英美文學課要么是文學史課,要么是文學作品欣賞課,又或者是文學史與文學作品選讀結合在一起,無論是哪一類型的課都忽略了文論教學。這可從歷年來英語專業(yè)所采用的英美文學教材窺其一斑,如下表:
由上表可見,現(xiàn)有的文學教材普遍忽視文論的介紹。而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授學生閱讀分析作品的方法,文論就是為讀者提供適當?shù)那腥朦c和批判作品價值的尺度。介紹一些文論,對于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其敏銳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很有幫助。
2 20世紀西方文論的發(fā)展為文學教學提供新的理念
20世紀文論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極大地推動了文學自身的發(fā)展。20世紀西方文論在研究重點上發(fā)生了兩次轉移:“第一次是從研究作家轉移到研究文本,其標志是二三十年代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的崛起。第二次是從研究文本轉移到研究讀者和接受,標志是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文論和結構主義文論的興起,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的闡釋學,接受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的崛起,把這次移逐步推向高峰?!蔽膶W研究以作者為中心過渡到以作品為中心,發(fā)展為以讀者為中心,突出強調讀者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以作者為中心的閱讀模式一直潛存于廣大教師的頭腦中,直到現(xiàn)在,英美文學教學仍然是圍繞著作者展開的。這無疑將作品置于次要地位,同時也是剝奪了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力的權利。而文論的運用為讀者理解文學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認知方式,讀者可以利用如讀者接受理論、女性主義等當代文論解讀作品。對文論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開拓我們的思維空間,使我們對文學的掌握和講授獲得更多的張力,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因此,教師通過借鑒不同的文論,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閱讀視角,培養(yǎng)新的思維。
3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文論引入課堂
傳統(tǒng)教學主導是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兼顧板書、進度、內容等方方面面,使得很多知識因為時間所限不能講解,因此傳統(tǒng)教學被冠以“填鴨式”。由于本科階段沒有“文論”教材,如果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灌輸”文論”的知識,學生會更加糊涂,覺得文學課內容枯燥、深奧。這樣就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欣賞和思考,從而文學作品中固有的智慧、感情、經(jīng)驗、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審美意識都在這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中漸漸喪失,學生的自主性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損害。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已成為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趨勢。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文論介紹”部分制作成課件,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條理性地將某部文學作品所牽涉到的文論介紹給學生。這樣不僅解決了“文論”的教材問題,而且將枯燥、空洞的介紹文論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起來,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就接觸到了大量新的知識和信息,提高了教學的容量和密度。
小學品德教學分為低年級品德與生活和高年級品德與社會兩部分。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品德教學中存在顯著地問題。許多小學生往往都是興致勃勃地開始學習品德,然而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習內容的增加、學習要求的提高,許多學生的的興趣逐漸減弱,甚至產(chǎn)生一種厭學情緒。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品德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對教學的觀察中,我們經(jīng)??吹皆S多教師不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不是用教材教學生,而是教教材,導致教學缺乏彈性和選擇性,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學生的事業(yè)拓展,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學習和教學的惡性循環(huán)。
二、情感滲透在教學中應用的相關方法探索
就以上問題,以筆者觀察、研究認為小學品德教學中的積極情感滲透,要從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樹立教師良好形象和良好的師生情的建立以及合理應用形成性評價等幾個方面著眼分析。
可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注重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積極的情感導向作用
小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初期,良好的價值觀導向對學生的心理發(fā)育以及今后的價值取向會產(chǎn)生積極的導向作用。而小學品德課恰恰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良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良機。因此,重視小學品德教學的情感滲透在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感情、創(chuàng)設積極和諧的教學氛圍之前,首先要注重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積極情感的導向作用。
(二)展示教學形象美,讓學生體驗學習樂趣
語文課堂中的語言教學幽默感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幽默的課堂語言,能使學生在笑聲中受到啟迪和教育,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課堂中運用幽默語言是藝術性講述中常用的技巧,他是智慧和技巧的結合,是高尚情趣和適當?shù)姆执绺幸约皺C智應變技能的反映。
(三)注重課內外師生情感交流,建立良好師生情
教師應重視師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促成師生感情交融,發(fā)展和諧的師生關系。蘇霍姆林斯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和學生交往?!?/p>
依筆者看來,建立師生情的有效途徑有以下幾點:
1、施愛于細微之處
學生對教師舉動的觀察具有獨特的敏感性,他們能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味。教師的情緒狀態(tài)對學生十分重要。如果教師情緒是良好的,情感是積極的,那就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為課堂的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更多更大量的交往是發(fā)生在極平凡、細瑣的接觸中。如課堂的作業(yè),不僅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場所,更是教師同學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有進步了教師可以寫上“有進步!”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寫上“非常好!”“你真棒!”在退步的或錯誤較多的寫上“我可以幫你嗎?”只寫片語卻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是關心他、注意他的,他們甚至也會在作業(yè)本上寫上“謝謝您”!等和教師交流。
2.施愛于教學之中
教學中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進而創(chuàng)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氣氛;教師應該發(fā)揮愛的力量去激勵學生,用愛去激勵學生,用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在平時課堂上教學中堅持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避免嚴厲刻薄的語言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尤其對后進生,他們缺乏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教師應該細心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巧妙的運用語言藝術,給他們以鼓勵和信心,教師的每一句表揚和鼓勵都會在學生的幼小心靈中機器信心、勇氣和希望。
3.施愛于教學之余
教學中長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同樣的班級,班主任任教的課程往往比普通的課程成績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班主任除了上課以外,還和學生廣泛接觸、交流,和學生的關系相對親密。而對于小學而言,品德教師較少擔任班主任工作,作為課任老師,上完課就離開,和學生課堂后的接觸不足,不足以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情。因此課后英語教師應該多走到學生中去,在課間與學生交談,關心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真正把教師當成知心朋友,愿意同教師相處,學生對教師熟悉了,課堂上就敢大膽發(fā)言,無拘無束地進行表演了,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才能產(chǎn)生共鳴。在與學生交談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用教過的知識和學生交流,打消他們的顧慮,讓他們感覺教師與他們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這樣學生才會對品德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運用知識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和吸引著孩子,與他們形成朋友般的師生情,這種情感有助于教師輕松愉快地通過因故教學上的藝術性、形象性、趣味性解釋教材本身美麗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進人的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本身就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小學生的情感發(fā)展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在小學品德的教學中應盡可能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把積極的情感融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小學階段的品德教學過程是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知識的過程,更是教師在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滲透情感因素,使學生陶冶情操、拓展視野、開發(fā)思維能力、發(fā)展個性的過程。情感滲透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地情感傳達,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用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實現(xiàn)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和諧發(fā)展,達到提高學生品德方面綜合素質和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的實踐應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英語教學論文2600字(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導學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論文
【摘要】導學式教學是以引導為主的教學模式,注重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yǎng)。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所以導學式教學有著較高的教學應用效果,本文中我就針對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英語;導學式教學;素質教育;探究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51
英語是初中階段的重點得分科目之一,也是歷來初中階段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攻克的學科典型。雖然初中階段相對于小學階段來說學生需要學習更多的科目,而每一門學科在知識設置方面參照學生已經(jīng)積累的知識基礎,和隨著年級提升的學習能力,更加傾向于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更強的內容方面深挖。但是眾多學科的實際教學效果的比較中,英語呈現(xiàn)出獨樹一幟性。從學科特性來看,英語雖然和語文同屬于語言文學類學科,但是和語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語是一門徹徹底底的外語學科,不論是單詞構造還是語法方面都和我們傳統(tǒng)的漢語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并且從我國當前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來看,聽說讀寫等四個方面基本還是圍繞著語言的部分展開,涉及的文學方面的內容相對較少,雖然在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逐步認識到我國英語教學的這種局限性,但是不論是從大環(huán)境下來看還是教學改革來看,英語教學語言和文學的融合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語言體系的差異也就造就了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基本等同于“回爐重造”,包括語感構建、思維構建等等。那么初中生在具備了根深蒂固的漢語的思維和語法表達方式之后,學習英語的困難性也就不言而喻。
素質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之后,我們也在積極地實踐著各個學科內容的改革和整體教學模式的改革。而從初中英語的教學來說,作為一門偏向于語言性質的學科,我們重點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換句話來說,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基本是培養(yǎng)學生一定程度上利用英語語言進行對外溝通的能力。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練習空間,引導學生實現(xiàn)主動的學習和語言的應用。而從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實際來說,英語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頭疼的科目,光靠日常的課堂教學都難以保證較高的教學效果,學生往往習慣于摁著單詞和語法被動地、刻板地學習和記憶,難以在英語學習中找到樂趣,進而也就培養(yǎng)不出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而本文中我所談到的導學式教學模式,從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能夠看出,其重點針對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習慣和能力。
一、課前導學,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意識
導學式教學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導”,即引導和教導。而對于初中生來說,既然學習的科目眾多,那么各學科分配的課堂時間也就相對壓縮,所以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導學案”,實現(xiàn)課前導學,從而讓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明確自身能力,明確學習目標。
首先,在課前導學方面,我們要通過導學案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提前預習,并且明確新課程學科目標的習慣。作為教師我們要結合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將下節(jié)課需要學習的內容呈現(xiàn)到導學案上,在課前預習部分,結合以往所學英語語法引出新的語法點,繼而將學生要預習的重難點表明,并且進一步提出預習要求。然后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定準目標的能力,同時又在不斷的新課預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課前主動預習新課程的習慣。
其次,在課前導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提前熟悉重難點,并且通過事先預備的課前檢測題目,引導學生檢測自身預習水平,從而更加認清自身的學習水平,為課堂聽課重點的把握奠定基礎。對于英語來說,課前預習不論是以文章還是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都是考查學生單詞和語法知識的掌握,所以通過課前預習,學生能夠先一步熟悉語法和單詞,從而實現(xiàn)課堂上進一步的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學生還能在課前預習方面,針對文章以及列出的單詞和語法進行自主拓展,從而擴大知識面。
二、課堂導學,打造以學生為主的課堂結構
導學案是導學式教學模式實踐一以貫之的“線索”,所以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導學案,變“教”為“導”,從而打造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構建互動、活躍的課堂氛圍。
首先,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我們可以通過導學案實現(xiàn)課堂上師生角色的互換。通過導學案中所列出的例題、主題等,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如以文章為探究內容,導學案中列出對應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得出答案,并且選擇代表上臺分享,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塑造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更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理解過程中發(fā)散思維,從而實現(xiàn)更為活躍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其次,在導學式教學模式下,我們的初中英語課堂可以打造學生的“交際場”,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建立在學生聽懂、能說的基礎之上,變教為導的教學模式,導學案中列出的問題和內容,學生在預習階段已經(jīng)有了了解,那么在課堂上也就更有底氣參與討論,發(fā)表意見,從而激勵學生多說,實現(xiàn)單詞和語法的不斷練習,構建全英語式的英語課堂環(huán)境,進而促進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課后導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需要的是日積月累,從而實現(xiàn)思維和語言運用能力的質變。所以我們也要利用導學案充分利用課下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
首先,導學式教學模式下,通過導學案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課下練習作業(yè)。如預習學案提前下發(fā),課堂學案及時回收,然后綜合之下我們制定對應的課下復習學案,進而針對學生的課堂總體表現(xiàn)和學習重難點有針對性地布置單詞、語法、閱讀等相關內容作業(yè),實現(xiàn)重難點知識的鞏固。
其次,通過導學案可以一以貫之地給學生呈現(xiàn)其當天的英語學習成果,也有利于學生整理思維,整理錯題,從而在課下鞏固過程中做到更客觀地統(tǒng)計自身問題,進而明確自身的學習弱點,激發(fā)學生課下鞏固的積極性,也提高學生的課下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導學式教學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注重學生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看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以上僅僅是我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針對導學式教學模式所總結出的幾點經(jīng)驗,分享在此,希望對其他初中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一定的啟發(fā)。
英語教學畢業(yè)論文范文模板(二):情感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在中職英語教學課堂,教師不斷加強情感教學研究能力,利于幫助學生有效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基于此,在進行教學實踐研究過程中,要重視結合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英語實踐教學研究,以此不斷提高中職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希望本文能夠為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職英語情感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38
有效地開展中職英語教學,利于不斷提高學生職業(yè)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用情感教學方法,能夠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利于全面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希望通過下面的實踐分析,能夠不斷提高英語情感教學效率。
一、情感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實施的意義
隨著英語教育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滲透越來越深,中職學生也將英語學習納入到學習計劃當中。在實施英語教學時,用情感意識引導學生,會對最終的學習效果產(chǎn)生更為直接的影響。學生可充分發(fā)揮主動的探究意識,在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更大的自主性,從而獲得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愉悅的情感和心態(tài)能夠促使學生形成更大的積極意識,讓學生迅速對未知的新知識產(chǎn)生探究欲望,從而發(fā)揮自身更多的潛能完成新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而如果心情狀態(tài)不佳,無法保持平和的情緒,則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習的效率,削弱學習效果。中職學生在不良情緒的影響下,會自然導致學習環(huán)節(jié)無法連貫,對知識點的記憶模糊,從而長期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最終喪失該學科學習的信心。因此,中職教師應著重使用情感教學的方式,發(fā)揮情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教師應充分重視并以適當?shù)拇胧┹o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并有意識地排除心理方面的負面影響,使學生能夠在積極意識的作用下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
二、情感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靈活運用教學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具體規(guī)劃教學活動時,需使用多種類型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由此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教師可借助多種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興趣愛好,使學生在此種環(huán)境下更樂于發(fā)揮主體的能動性,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在具體培養(yǎng)興趣時,可使用探究方式實施。即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以自主的思維發(fā)現(xiàn)并分析問題,從而通過思想交流總結問題的解決方案。此外,教師還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心態(tài)。如在進行“It's…”這一句式的練習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并使用該句式,同時完成部分水果單詞的表達和使用。對此,教師可設計相應的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對話的方式完成游戲內容。具體可將不同類型的水果放在盒中,教師提問:“What'sthisinthebox?”學生便可猜測里面到底放著哪種水果,并用It's…句式進行表達。這樣學生便主動完成既定內容的學習,在充滿愉悅氣氛的環(huán)境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二)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態(tài)度設計
1.以情育情。教師需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教學活動中,學生才能在感受到情感的前提下,自發(fā)形成相應的情感體驗。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和諧的溝通關系,讓學生先行對教師產(chǎn)生親近感,從而更容易接受教師傳授的信息內容。如在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以和藹的態(tài)度悉心指導,輔助學生克服障礙,這樣學生便會對教師產(chǎn)生情感認同。此外,教師要在表現(xiàn)出的情緒中體現(xiàn)積極的意識,并使用多種溝通手段加強與學生的思想溝通,盡量全面地了解學生,如在課堂設計多種類型的游戲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發(fā)現(xiàn)自身的學習優(yōu)勢,較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2.以景育情。此類方式具體指教師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能夠隨之產(chǎn)生一定的情緒,并在情緒的作用下較好地完成英語學習任務,同時提高情商。當前由于受到母語的限制,在另一種語言的教學中往往無法形成較為優(yōu)越的培養(yǎng)途徑。因此,教師可適當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在與生活相關或者在迎合情感傾向的情境中,主動接受并運用英語交際知識。此外,教師還可利用音頻、視頻等輔助素材為教學活動增添情境氛圍,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
(三)增強英語教學的情感性,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情感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師可盡量以更為豐富的形式展現(xiàn)教學內容,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教師可深度挖掘教學內容中帶有情感因素的部分,并將其適當放大,為英語教學增添情感因素,讓學生通過詞、句的運用來產(chǎn)生情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教師在開展英語首次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英語接受興趣,教師可先從學生自我介紹開始,讓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包括名字、年齡、以往的學習經(jīng)歷、興趣特長等等,這樣學生在初次接觸英語時,便不會感到過于陌生。而在讓學生認識句子的主—系—表結構,并熟練使用Therebe句型時,可要求學生結合實際的情況進行對話,從情感和真實經(jīng)歷出發(fā),將句型熟練運用。這種鍛煉方式能夠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情感意識,讓學生將情感與知識的學習相融合體驗,從而為學生開辟出一條新的知識獲取的途徑。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和表現(xiàn)出的狀態(tài)是決定最終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在此方面提高重視,主動關注并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緒,并注意且有效利用情緒的影響作用,使之成為提升學習效果的最佳助推力。
關鍵詞:教師素質;語言環(huán)境
一、大學口語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為滿足社會對英語尤其是口語人才的需求,近幾年,英語口語教學越來越受到國家教委及應用型大學的重視。專家們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口語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陳冬純2006:3)、認知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孫倚娜2003:3)、課外監(jiān)督機制在大學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祝詢2005:4)、運用仿真情景對話培養(yǎng)英語口頭交際能力(曾路,李超2005:4)、SBI在大學英語口語課的應用設計(高曉芳,袁禹2004:6)等。但由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高校教學尤其是應用型大學中根深蒂固,且新的口語教學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能力及文化素養(yǎng)要求較高,因此傳統(tǒng)教學方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仍會發(fā)揮著主導作用(胡俊杰2007,2)。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過多地重視詞匯,語法等概念化知識的積累,忽視了口語技能的訓練。嚴重阻礙了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并且,一些大學英語教學體制中仍存在一些嚴重損害著學生口語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強調英語口語教學,往往忽略了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性和普遍性;教師整體文化素質偏低,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學手段落后,很難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教學方法陳舊,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1.提高教師素質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外語教學質量提出了五個因素與一個公式: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環(huán)境(4分)+教法(3分)]x教師素質。由此可見,教師素質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必須提高教師素質。
英語教師的素質包括流利、地道、規(guī)范、順暢的英文;寬泛的知識面;普通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理論;具備科研能力;具備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劉潤清,戴曼純2003:16)然而,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師數(shù)量不足,導致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不高,學院往往對新教師只考核外語知識,對年輕教師的培訓也只側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技能的提高。忽視了對教師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谡Z教學要求教師素質的整體優(yōu)良性??谡Z授課教師除具備標準的語音語調、正確的語法規(guī)則、規(guī)范的英語、漢語口語表達能力;除掌握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以外,同時應具備教研、科研能力。只有教師整體素質提高了,方能“名師出高徒”。2007年是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質量年。教學要求提高、學生水平提高以及對教師的教學考核標準提高將給教師帶來很大壓力(夏紀梅2007:02)。對此,口語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一方面要堅持收聽、收看英語廣播,英語節(jié)目、閱讀最新外語報刊、書籍以提高業(yè)務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包括來自學生、教材、課堂、同事、專家、社會的資源,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
2.了解學生文化
巴西著名的教育學家保羅.弗萊曾說過:教育者要比以往更具有一種科學能力來讓他們理解這樣一個事實,即對學生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學生所使用的語言和言語包括口音以及并非一定能被教師的個人世界輕易接受的某些習慣、愛好、信仰、恐懼和欲望所形成的文化環(huán)境的了解是多么的重要。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谡Z教師如何了解學生心智并怎樣適時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其積極主動開口說英語,需要教師深入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家庭、學習、朋友、喜好等各方面的情況。特林.芬瑟著的《學校是一段旅程》中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努力成為孩子早期階段敏感性的保護者;成為童年中期深度感覺生活和道德方向的引領者;成為青年期觀念和理想發(fā)現(xiàn)的陪伴者。我認為口語教師應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聆聽者;成為學生口語意識提升的促成者。
3.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
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帕默(H.E.Patmer)和洪貝(A.S.Hornby)等提出了情景教學(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的理論。認為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為學習者提供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情景,使學生自然“習得”語言。這一理論對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育及普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在語言能力發(fā)展過程中,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語言的輸入(Input)、學習者的中心處理(centralprocessing)和語言的輸出(Output)。要想培養(yǎng)學生講得一口漂亮流利的口語,首先要給他們以足夠的機會去聽和讀,即輸入語言材料,只有在語言的輸入積累到一個相當量的時候,才能逐步轉化為說的能力。教師可以運用課外監(jiān)督機制(祝尋2005,4)要求學生課外多聽磁帶,模仿其語音、語調,逐漸形成地道純正的口語。也可以為學生播放英文歌曲、放映原版電影等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更加直接、真實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Shortreportatthebeginningofclass、RolePlay.、Game.、Storytelling以及Retelling為學生創(chuàng)造言語處理、言語輸出的平臺。語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另一重要因素,也是二語習得的保障。因此,大學在外語教學中應給予高度重視。結語
外語教學方法一直是外語教學界研究的重點。但是不同的培養(yǎng)目的,決定了不同方法。根據(jù)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具體情況,明確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創(chuàng)造濃厚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一定能改變目前學生“難開口,開口難”的局面從而提高口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馮漣漪.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初探[J].外語界,2005,02。
社會文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論和內化論。中介論認為人所特有的高級認知功能在低級生物(如聽覺、嗅覺)的基礎上產(chǎn)生,以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符號來中介個體和社會物質世界的關系。人是運用符號工具作為輔助手段來控制和重組低級生物心理過程(這種過程大部分屬于自動的對外界刺激的反射),這種控制使人區(qū)別于其他物種,是自覺而有意的,以間接地調節(jié)與他人、與自身、與世界的關系。符號工具包括數(shù)字、計算系統(tǒng)、音樂、藝術成果、文學作品,尤其是語言。通過社會互動,語言符號才開始在行為中由外到內發(fā)揮心理工具的作用,也就是將自然的心理過程轉化為高級認知功能。中介的一種形式是調節(jié)。調節(jié)分成物體調節(jié)、他人調節(jié)和自我調節(jié)。物體調節(jié)指個體直接受周圍環(huán)境的控制和影響;他人調節(jié)指兒童的思維和行動依靠成人的語言;自我調節(jié)指兒童能夠依靠自己的語言思維和行動。
在二語學習中,他人調節(jié)指學習者在老師、父母、同伴等的指導幫助下進行協(xié)作式交談的學習;自我調節(jié)指學習者具備了自主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是從他人調節(jié)到自我調節(jié)的中介過程,依靠面對面的交流一起解決問題。內化指社會成員把交際活動中的符號產(chǎn)物轉化成心理產(chǎn)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從社會關系或更具體說是社會相互作用逐漸向個人內心品質轉化的過程,并使個人掌控自己的大腦。維果茨基指出,內化過程是從人際活動的心理間平臺轉化成個體的心理內平臺的過程,內化是通過模仿機制形成的,內化的關鍵在于人具備模仿他人有意識活動的能力。但這種模仿并非機械重復,而是受制于社會文化調節(jié),只有當學習者積極參與社會交流或者在自我話語中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他人的話語時,語言輸入才起重要作用(Lantolf&Thorne,2007:201)。社會文化理論還有一些其他概念,比較重要的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搭架子。
最近發(fā)展區(qū)(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發(fā)展水平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最新研究表明,最近發(fā)展區(qū)可以:(1)在專家與新手之間的互動中,能力通過社會互動轉移給新手;(2)在新手與新手的互動之間,能力相當?shù)耐橥ㄟ^合作、討論得以構建(Donato,1994)。最近發(fā)展區(qū)是由教育所創(chuàng)建生成的,兩種發(fā)展水平之間的距離也由教學動態(tài)來決定,且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向前發(fā)展就是學生學業(yè)的不斷進步。維果茨基認為“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明天為方向。只有這樣,教育學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激起那些目前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過程。繼而他發(fā)現(xiàn),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不是著眼于學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成的發(fā)展過程,而是要關注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tài)或正在發(fā)展的過程。而搭架子指任何成人——兒童或專家——新手的協(xié)作的行為。兒童或新手還不能獨立運用某些知識和技能,但可以通過談話借助對方給予“搭架子”的幫助獲得期望的結果。兒童或學習者通過專家或較成熟者進行協(xié)作式交談,實現(xiàn)共同理解而最終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Wood等認為支架式幫助有以下六個特點:激化完成任務的興趣;簡化任務;維持任務目標的方向性;突出任務的關鍵特征,以及目前任務完成狀態(tài)和理想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控制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挫折;提供示范。
社會文化理論與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區(qū)別
在二語習得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兩大學派:認知派和社會文化派,二者的語言觀、學習觀、研究對象和哲學傾向都不同。一般來說,通過分析事物對立面,更能認識事物本身。這也是社會科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這里談談社會文化理論與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區(qū)別。在語言觀上,認知派認為語言是心理現(xiàn)象,由抽象規(guī)則組成,存在于個人大腦中;社會文化派則認為語言是社會現(xiàn)象,與文化混為一談,無法分割,存在于人們的交際活動中。在學習觀上,認知派認為學習發(fā)生在個體內部,學習者將輸入有選擇地整合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通過不斷輸出,逐步將陳述性知識轉化成程序性知識;社會文化派則認為學習是社會參與的結果,學習者運用語言參與社會交際活動,獲得語言和文化知識,轉而成為個人腦內活動的材料。在研究對象上,認知派主張二語習得研究的對象是第二語言的運用,而不是語言習得,語言的使用和語言習得是不可分割的,研究的焦點在于社會/互動因素及其對語言使用產(chǎn)生的影響。認知派認為學習的最終狀態(tài)是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達到目的語水平或者出現(xiàn)僵化現(xiàn)象;社會文化派認為語言學習沒有最終狀態(tài),學習者永遠都處于學習狀態(tài)之中。在哲學傾向上,認知派主張現(xiàn)代派觀點,堅持人和社會環(huán)境互為獨立實體的二元論觀點,認為無論社會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多大改變,二語習得終究是心理過程,語言學習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變化不會引起習得方式大的變化;社會文化派主張后現(xiàn)代派的觀點,認為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語言使用對二語習得起著根本性而不是輔的作用,人類心智機能的起源和發(fā)展都包含在社會和文化的互動之中。
社會文化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
充分學習中外優(yōu)秀文化前述內化論認為社會文化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并不完全依靠學習者對語言知識的內化,批評認知框架下的二語習得研究忽視了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學習過程的影響,進而強調社會環(huán)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作用,強調人類心智機能的起源和發(fā)展都包含在社會和文化的互動之中。因此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充分學習中外優(yōu)秀文化,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加深自己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這對內化學生學習能力有益處,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語句隱含的意思,領會作者的意圖,掌握語篇結構,真正學會英語,有效提高交際能力。引導學生參加用英語做事的社會實踐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獨特的認知功能中的核心作用,把語言習得看作是將社會活動和認知過程聯(lián)系在一起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Lantolf&Thorne,2006)。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參加用英語做事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地道的英語。只要我們指導學生多動腦筋,多下功夫,就會找到許多用英語做事的社會實踐,比如到在本地召開的涉外商務洽談會、博覽會、體育比賽中做翻譯助理、志愿者,到外國人經(jīng)常出入的場所兼職,主動找外國人交流,在網(wǎng)上和外國人聊天等等,方式多種多樣。激發(fā)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如前所述,維果茨基認為,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是關注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tài)或正在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學生剛學到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要趁熱打鐵,及時復習,及時運用。這樣,學到的東西才能過手,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為此,我們要認真分析哪些是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據(jù)此制定及時循環(huán),及時復習的計劃。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能力一步一步穩(wěn)固形成,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指日可待。引導學生協(xié)作式學習前述搭架子是通過協(xié)作實現(xiàn)共同理解而最終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協(xié)作可以是成熟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也可以是學習者之間的,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與學生的協(xié)作,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時間、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困惑等等,也讓學生了解老師的教學風格、教學思路、教學安排,相互溝通,協(xié)作學習。我們也要鼓勵學生相互之間協(xié)作學習,互相請教,互相探討,順利地從他人調節(jié)過渡到自我調節(jié)。只有完成這一過渡,學生的英語學習才會更輕松,效果才更好。#p#分頁標題#e#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語言是隨著民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
一、為什么進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現(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chǎn)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2.文化教育是實現(xiàn)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但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語法結構,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即語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介紹
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2.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興趣愛好為話題如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等等。
3.稱呼語
例如“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將會感到莫明其妙。
我們在教材出現(xiàn)稱呼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的情況,這也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xiàn)象。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y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 Nurse W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感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5.稱贊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coat looks nice.
B:Thank you.
6.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jiān)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一個大學數(shù)學教授不會解不出高考數(shù)學試題,而一個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卻可能對一些高考語文試題感到束手無策。這一奇特現(xiàn)象。便是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既成事實的語文應試教學所造成的尷尬后果。
歷年參加語文高考閱卷的人員中,大學教師居多。這些人中有專家、教授,也不乏才華橫溢者,然而面對試卷,他們卻常感一時無從答題,即使有人最終能做出答案,也須花出比高考規(guī)定多得多的時間,答題的速度遠不能和高考考生相比。那么我們的考生水平真的比大學教師強得多?事實并非如此,只能說考生的應試能力(即解題技巧、答題速度)確實達到一定水平,而真正的語文能力卻未必真正達到相應的水平。這從能夠反映語文能力的作文和現(xiàn)代文閱讀中可以看出。就高考作文來看:作文內容不充實、詞語貧乏、句子不通順、不連貫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語文應試教學的不良后果已敲響了長鳴的警鐘,逼使我們進行反思并尋求科學的出路。
一、扭曲的應試、變形的課堂
各級考試已不只是考察學生學習態(tài)度、知識掌握的一種形式,而且早已成為考評教師業(yè)務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各級考試后的成績排隊,不僅顯示了各個學生的成績優(yōu)劣,同時也“排”出了任課老師的工作態(tài)度、教學能力。校方根據(jù)學生的考試成績及排名次情況來發(fā)放教師的獎金數(shù)額,甚至作為評聘職稱的標準,這些早已成為“公認”的評價標準。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更形成了從學生、家庭、學校及社會只重分數(shù)不管其余的不爭事實。在考試的層層壓力下,教師的心弦越繃越緊,課堂教學處在應試陰影中。教師鉆研教材實則成了鉆研教參,為提高對試題的命中率,教參成了教師須臾不敢脫離的護身符,對于教參中的重點、要點無一遺漏地“宣讀”給學生聽,整篇課文的教學,所有主要東西還是由教師自己講、學生記。對教學的研究變?yōu)閷Ω骷壐黝愒囶}的研究。尤其是隨著高考語文命題的標準化,各級語文命題也隨之標準化?!皹藴驶闭n堂教學就應運而生了。本應生動活潑,甚至還要最豐富的情感參與的語文教學,變成了猶如工廠生產(chǎn)線似的標準化操作,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凡此種種應試教學的現(xiàn)狀都嚴重危害著正常的語文教學,如朗讀課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討論課變成了簡單化的“滿堂問”,標準化試題取代了應有的讀寫訓練,教師常常只滿足于在這種訓練中畫上幾個簡單的符號……如此這般,在應試能力、解題技巧提高的背后就是語文智能的退化和停滯?!伴L期的應試教育不但把孩子毀了,也把老師毀了,老師的退化不亞于孩子,而且比孩子更可怕。當一個教師退化為一部古板的機器時,他怎么能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知識的穿透力去影響學生?!盵1]
1990年制訂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必須教學生學好課文和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訓練,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現(xiàn)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里已經(jīng)明確了語文教學的本來目的就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知識是研究語言文學及其運用方式與方法的各種理論知識。學好語文基礎知識對于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培養(yǎng)和發(fā)展語文能力確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學好語文基礎知識畢竟不是我們語文的教學目的,而只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手段,因而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必須“緊密聯(lián)系學生聽說讀寫實際”,必須“著重于運用”,也就是說語文知識對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指導作用,必須依賴于言語實踐。正如一個乒乓球運動員,他所掌握的運動學理論知識及對各種打法的研究對其訓練確有指導作用,而要取得冠軍,卻要靠長期堅持不懈的打球實踐。同樣,單純地學習語文知識或以語文知識的研究來取代語文能力的訓練是絕對行不通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洞缶V》指出: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教學生一定數(shù)量的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范文章?!暗@種學習,其目的是要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領悟或改造仿作,不斷地積累和豐富詞語詞匯,從而逐漸掌握優(yōu)美地表情達意的熟練技能”[2]再者,語文知識也要和課文結合起來教學,課文是章法、寫法分析的基礎,離開具體的語言材料去學習章法、寫法只能是表面的、膚淺的、空洞的??傊?,教學生學好課文同樣是我們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手段。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有一種理解,以為掌握了語文知識、學好了課文就具有了語文能力,因而我們的各級語文測試,把語文知識的傳授和對課文的理解,作為測試的目標,甚至將此與對語文能力的測驗平起平坐。
這樣,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就變的模糊不清了。教師為教知識而教,語文知識越來越多地進入語文課堂,知識也越來越系統(tǒng)。課文則被肢解成了一堆語文知識材料,用大量的時間去分析這些材料中的相關的語文知識,對每篇課文進行全面的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的剖析,目的是讓學生聽懂、記牢,有的還將語文材料直接演繹成一些語文知識性的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以鞏固記憶效果,以為這樣就是做到了講練結合。但究其實,卻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沒有了語感的訓練。其結果就是學生平時只滿足于你講我聽,你講我記,只是到了復習迎考時才辛辛苦苦地去死記硬背一些課文中的語言知識。不少學生在學完、考完之后,居然連課文都未完整地看過一遍!那么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未能從學過的課文中獲得至關重要的語感體驗,而且連學來的一些課文知識和語言知識也很快遺忘了。
二、著眼于閱讀、復歸于言語
國家教委決定,從1995年起,我國將全面實行“新高考制”。語文學科高考新特點是:更為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查和素質的提高,考試材料不直接從教材中選取。這無疑將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一個新的契機,使我們叫了幾十年的語文教學改革真正有了走向科學化的可能。也使我們語文教師徹底拋棄應試教學的沉重枷鎖、從應試教學模式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探索符合語文學習科學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有了可能。
總的來說,中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祖國母語,通過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來靈活自如地運用漢語,使之成為人生的一項基本技能。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摒棄語文教學的應試理念,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推到首要的地位。以筆者之見,中學語文的聽說讀寫教學,有兩個途徑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閱讀,二是言語的科學分析。
語文教學應以閱讀為基本方法。有識之士大抵贊同這樣的看法:培養(yǎng)語感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應試教學的結果培養(yǎng)不了學生語感,反倒破壞了學生的語感。而閱讀正是培養(yǎng)語感的必要途徑。閱讀不同于朗讀,雖有專家認為朗讀法是語文科的第一教學法,筆者對此不敢茍同。閱讀可分為默讀和朗讀。默讀的過程有思維的參考,伴隨著對課文的理解;朗讀的過程由于聲音的干擾,不利于思索,但容易激感,有助于對課文情境的體驗。二者都可促進語感,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教學中應改變對課文重思想分析和語法分析的習慣作法,要求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閱讀——默讀和朗讀上,同時要求學生盡可能有意識地擴大課外閱讀,學生的語感就能得到明顯加強,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相應提高了。根據(jù)筆者自身學習語文的體會和長期對學生的觀察,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有些學生喜愛閱讀,其語文成績尤其是作文水平高于其他學生。作家的語言運用能力無疑是極高的,雖然他們的學歷有高有低,但毫無例外的是,沒有哪個作家不是聲稱他們從小就酷愛閱讀?!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即此理。中學語文教學把閱讀放在首位,教師的工作重在指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是語文教學走出誤區(qū)的法門之一。
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是把語言和言語區(qū)分了開來。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曾指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是個人言語活動中的社會部分,是社會成員共有的,不受個人意志的支配,而言語是言語活動中受個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具有個體性的特點。[3]簡單地說,語言的基本構成是詞匯和語法等,表現(xiàn)為一個民族語言的基本材料和運用規(guī)則;言語則是個體對前者的運用過程及其結果。語言帶有相對抽象的理論色彩,而言語則是生動活潑的,與每一個個體心理特點相聯(lián)系的聽說讀寫行為及其結果(如文章、作品)。因此,現(xiàn)行的語文應試教學,實際上是把漢語的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等這些主要屬于語言學理論研究的對象,當作了中學生的學習重點,或是把生動個體的言語活動及其成果(如課文)分解成毫無生氣的語言材料和抽象理念(如中心思想等),這對于中學生學習語文而言,無疑是痛苦而事倍功半的。中學生的任務應該是通過學習言語而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即是學習課文,學會聽說讀寫,而非學習語文理論。當然在學習言語過程中要通過語法、詞匯這些語言規(guī)則和材料來進行,但孰主孰次應是一目了然。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重視言語分析,即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句子的言語語意,了解課文、句子的表意方法。了解它的言語交際功能及特點,以至于掌握文章的作法,而不要再在思想內容和語言符號上打轉,不要以解題的技巧訓練來代替語感和聽說讀寫的訓練。言語分析應成為語文教學走出迷途的又一塊試驗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應試教學造成的語文教育的停滯不前,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但只要廣大教育者能逐漸認識到其嚴重弊端,并敢于拋下包袱參與改革與實驗,語文教學的正確路徑又是能找到的。
注釋:
[1]康健、段躍《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中國青年》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