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期刊論文范文

        期刊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期刊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期刊論文范文

        一、本刊的編輯出版,嚴格執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CAJ-CD1999-02-01試行)標準化要求,投向本刊的稿件要求著者提供題目(最多不要超過20字)、摘要、關鍵詞、作者簡介、參考文獻。

        (一)摘要:須客觀地反映文章的重要內容,篇幅一般不超過200字。

        (二)關鍵詞: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內容的術語詞,每篇文章選3-8組為宜。

        (三)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職稱、研究方向、工作單位、地址、郵編、電話及電子信箱。

        (四)文章題目、作者單位、摘要及關鍵詞均應譯出英文,著者姓名標出漢語拼音。

        (五)參考文獻:指著者引文(正式出版物)所注的出處,文中用方括號按先后順序標出,且置于行文的右上角,文獻說明一律放在文末,即采用順序編碼制。外文參考文獻按照國際通行的著錄格式標注。 其格式如下:

        1.著作:[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 [M].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頁碼(任選).

        [1]孫漢超.體育管理學教程[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178-180.

        2.譯著:[序號]國名或地區(用圓括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M].譯者.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頁碼(任選).

        [1]喬治·迪特曼.提高速度的秘訣[M].段金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151.

        3.論文集:[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 [C].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頁碼(任選).

        [1]辛希孟. 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集[C].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

        4.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 析出文獻題名 [A]. 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原文獻題名[C].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析出文獻起止頁碼.

        [1]鐘文發. 非線性規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A]. 趙瑋. 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國運籌學會第五屆大會論文集[C]. 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468-471.

        5.期刊文章:[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 [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頁碼(任選).

        [1]萬曉紅,歐陽柳青,楊梅,等. 試論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社會功能及人文價值[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3, 37(3): 4-6.

        6.報紙文章:[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 [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1] 孫浩. 肥胖已成全球問題[N]. 健康報,2004-05-18(5).

        7.電子文獻:[序號] 主要責任者. 電子文獻題名 [EB/OL].文獻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1]華欄,包建. 心理養生——21世紀健康主題 [EB/OL]. dzjk.com. 2004-03-20.

        參考文獻類型標識 參考文獻類型 專著 論文集 報紙文章 期刊文章 學位論

        文 報告 標準 專利

        文獻類型標

        識 M C N J D R S P

        二、省(部)級以上立項的課題(項目),請注明項目名稱與編號,并附上復印件。

        三、本刊實行匿名審稿制度,凡“作者簡介”信息一律另頁列出。

        四、本刊對決定采用的文稿,會通知作者再給本刊寄發電子版。敬請合作,謹表謝意。

        中文版論文格式:

        標題(居中,小二黑體)

        作者姓名1,作者姓名2,作者姓名3(小四號宋)

        作者單位, (郵政編碼)(五號仿宋)

        作者單位, (郵政編碼)(五號仿宋)

        作者單位, (郵政編碼)(五號仿宋)

        E-mail(小五,Times New Roman)

        摘 要:本文給出了一種?(五號,楷體)頁邊距: 左右各:3.17cm, 上下各:3.5cm;頁眉:2.8cm, 頁腳3.0cm。 關鍵詞:(3-5個)

        1. 引 言(四號,宋體,加粗)

        近年來。。。(正文五號宋體,段首空兩漢字字符,1.25倍行距)頁邊距: 左右各:3.17cm, 上下各:3.5cm;頁眉:2.8cm, 頁腳:3.0cm。

        2. 系統介紹(同上)

        2.1 一級子標題(小四號,宋體,加粗) 2.1.1 二級子標題(五號,宋體,加粗) 3. 。。。。。。 4. 。。。。。。 5. 結論(同上)

        本文給出了。。。

        參考文獻(五號,黑體)

        第2篇:期刊論文范文

        本文作者:徐雅雯工作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網絡在傳播信息時有其特有的優勢,具有及時性強、交互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在時效性、連續性、搜集并提供大量相關信息等多種信息形態上表現出很大的優勢。網絡上的大量信息為期刊編輯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絡使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期刊編輯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表現在,工作方式從傳統的純手工操作演變為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不僅可以實現從收稿登記、審稿、組稿、編校、錄用、查稿、發稿直到打印、支付稿酬與稿件存檔等整個編輯過程的動態管理,而且可以對大量稿件進行智能化分類、統計,并且支持實時查詢。借助該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實現與作者實時、高效的交流與溝通,這在傳統的編輯工作中是難以實現的。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相關數據庫,對作者的相關信息,諸如履歷、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進行詳細記錄,以形成強大的專家學者團隊。網絡技術為判斷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提供了便利以往沒有利用網絡技術時,僅依靠期刊編輯人員本身所掌握的知識、經驗,很難判斷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甚至是有無一稿多投的現象。但網絡技術出現后,期刊編輯人員可以通過網絡數據的檢索,很方便地查詢文章是否已發表或文章是否有重復等,并且可以及時了解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狀,結合網絡與自身的知識來判斷稿件的創新性與科學性。

        網絡環境下提高學術期刊質量的措施

        1.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嚴把稿件質量關眾所周知,學術期刊的根本在于它所體現的學術性,以及它所承擔的廣泛傳播相關學科信息的重任。同時它也是學術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主要體現在對科研工作者學術水平的衡量方面。而稿件質量是學術期刊的根本,提高稿件質量是保證期刊高質量的首要環節。其關鍵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隊伍和編輯隊伍。于是不斷追求高質量稿件的重任就落在了眾多編輯工作者的身上。在提高稿件質量的過程中,編輯工作者需要充分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那些高水平、創新性的高質量論文。通??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第一,發揮編輯的主動性,不斷提高投稿作者素質。學術期刊編輯部接收到的稿件質量的高低首先取決于作者的業務素質、文字功底、學歷、職稱等因素。因此,開發高素質的撰稿隊伍是提升學術期刊稿件質量的關鍵。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在組稿時要打破常規,走出固定辦公區域,發揮主動性。利用網絡的便利性,及時跟蹤相關的國家級基金課題、省部委級課題的發展狀況,并通過網絡查詢國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進程,發現課題的學術價值和創新性。同時要加強與相關研究人員的聯系,及時主動組約稿。[2]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多方面了解有關項目人員的研究方向,從而建立特有的作者群。第二,充分利用網絡約稿,收集高質量的稿件。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術界知名學者約稿是不斷提高期刊學術水平的重要方式。知名學者在其研究領域內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擁有很高的權威,并且有獨特的觀點或設想,發表這類學者的文章通??梢蕴岣呖锏年P注度以及引用率,這對刊物的長遠發展非常有利。關注學術研討會是編輯部發現優秀稿件的重要途徑,也是編輯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引領學術潮流的重要渠道。編輯可以通過網絡查詢或者是發送電子郵件的形式,建立與業界知名人士以及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的聯系,及時獲得業內最新信息,了解他們的最新學術動態,主動約稿,提高稿件的質量。第三,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了解讀者的真實需求。讀者是期刊服務的對象,任何一個學術期刊除了擁有穩定的作者群之外,忠實的讀者群也是必不可少的。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期刊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書信交流,借助于現代網絡技術,編輯人員與讀者可以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充分了解不同讀者對期刊的真實需求。許多學術期刊有自己的網站,一方面搜集稿源,另一方面讀者可以方便地閱讀期刊內容,及時提出問題與建議。這樣不僅有助于編輯人員了解讀者的需求,獲知讀者對期刊的滿意程度,而且可以搭建一個雙方溝通的橋梁,提升期刊的滿意度和知名度,形成一種良性的學習氛圍。2.利用網絡環境提升編校質量第一,選題與組稿。網上選題是指學術期刊編輯根據期刊的定位和特點,利用網絡技術搜集信息,精心組織、設計、開發,提出高質量的選題,不斷提升選題的水平。網上選題可以有效利用網絡的特點,即網絡信息量大、時效性強、交互性強、方便查詢等,進而制定期刊每期甚至每年的出版計劃。通過數據庫查詢相關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與成果、熱點問題與發展方向、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甚至是國家自然及社科基金項目等內容,建立自己的選題數據庫,為制定期刊的發展方向和計劃提供參考,這樣也可有針對性地進行組稿、選稿。第二,稿件審查。稿件審查工作的嚴謹與否,直接決定著期刊質量的高低。在稿件的初審過程中,要對稿件的創新性、重復性以及是否有抄襲等做初步審查。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稿件的初審工作提供了方便,傳統的稿件初審要依靠編輯自身的知識水平,審查時耗費相當大的精力,而且編輯不可能是每一方面的專家,知識掌握畢竟有限,因此審查時難免會出現問題。而網上查詢已經成為稿件初審的重要方式,其可以有效減少抄襲、重復性發表等情況的發生。編輯部可以運用網絡技術,利用數據庫強大的查詢檢索功能,對題目、關鍵詞、作者、來源期刊等內容進行檢索,結合各種信息,對稿件進行初步審查,提高了初審的質量和效率,避免了無用功,大大改善了初審質量。[3]第三,編輯校對。編輯校對質量是體現期刊質量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編輯、校對人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所提供的編輯校對手段,提高編校質量和工作效率。比如,在稿件的編輯加工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就需要與作者聯系,傳統的聯系是通過書信、電話等方式,不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一個問題往往要經過幾個回合才能解決,有時還不一定能夠討論明白。而利用網絡技術可以方便地解決這一問題,利用即時通信軟件可以實現與作者的隨時聯系,不僅省時省力省錢,而且能夠隨時對稿件進行補充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第四,稿件管理。在傳統的稿件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首先是對收到的稿件進行題目、作者、單位、聯系方式及日期的手寫登記,并進行編號,再進行稿件評審的登記。在這一系列的登記過程中,難免會遺漏或者錯填一些信息。一旦出現此種狀況,管理人員則需要翻找所有的登記,并進行重新核對與登記。這樣的反復工作給傳統的稿件管理無疑帶來很大的不便。利用網絡技術可以方便地進行稿件管理,改變了傳統的封閉式管理。利用期刊已建立的網頁、網站等,可以對稿件進行開放式管理。

        首先,隨著網絡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網絡環境也成為期刊編輯大展拳腳的場所。網絡技術為期刊編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時也為期刊編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網絡信息技術異常發達的今天,編輯人員應充分利用該技術所展現的優勢,擁有開放的思想,接納、包容新鮮事物,更加真切地展現現代編輯的理念。所謂編輯理念是指編輯在工作中所堅持的、需要遵循的理性意旨。只有運用先進的編輯理念,才會有優秀的編輯實踐。在網絡環境下,編輯需要緊跟時代潮流,適應編輯內容、背景、方式、形式等的改變,緊貼編輯出版工作。其次,身處于網絡時代,期刊編輯需要掌握更多的網絡技巧。網絡時代的期刊編輯,仍然需要具備傳統的基本編輯業務能力和掌握相關的學術知識。同時,期刊編輯需要相當了解互聯網,熟練運用各種辦公軟件,掌握基本的網絡語言等。只有熟悉互聯網,才能對其加以利用。[4]可以說,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才具備了一名網絡環境下期刊編輯的基本能力。除了相關的網絡技術,網絡環境對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期刊編輯也需要運用網絡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快捷性能,做好計算機輔助研究、計算機輔助參考、計算機交互功能等工作。再次,還需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強化編輯工作者自我發展的終身化意識,要求編輯對工作不斷反思,對業務不斷提高,對自我不斷發展,以促進編輯工作者朝終身化方向發展。面對網絡時代瞬息萬變的知識更迭,一個人原有的知識結構隨時都可能面臨新知識的挑戰,所以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認識到自身知識的有限性,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傊?,編輯工作者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與知識能力,掌握新的技術手段,才能適應信息時代對期刊發展的要求,才能勝任網絡環境下的編輯工作,實現編輯工作的現代化,提高期刊的質量、效率甚至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如何有效利用網絡的優勢,保持期刊的優勢地位,對廣大編輯工作者而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3篇:期刊論文范文

        一、研究方法 

        一般的抽象系統中都包含著許多因素,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決定了該系統的發展態勢。人們常常希望知道在眾多的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對系統發展影響大等等,而使用灰色相關性分析可以彌補其他系統分析方法的缺陷,適用于本論文的研究。 

        灰色系統理論是華中理工大學鄧聚龍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該理論利用灰色關聯分析來分析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8]?;疑P聯分析是根據比較參考序列曲線和比較序列曲線之間的幾何相似度來判斷二者之間相似程度的,利用灰色關聯系數來比較參考序列曲線和比較序列曲線在各點的差異[9,10]。 

        二、數據來源和統計方法 

        本研究以《災害學》期刊作為研究對象。從研究學科來看,《災害學》是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期刊,它以各種自然災害,包括自然災害和人文災害作為研究內容,通過對各種災害事件的分析討論,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研究內容來看,廣泛交流災害科學的學術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從研究方向來看,注重關于災害問題的研究動態和防災減災對策、人類抗御災害的科技水平和能力等等的探討。因此,通過對該期刊的研究,能夠全面篩選出各災害學相關研究的被引次數。 

        本研究引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net)2004—2015年的數據。其中以2004—2013年的數據作為數據來源,同時參考2014年和2015年的數據。普賴斯認為,科研論文一般在其發表后1—2年即達到被引用最高峰,因此選用2004—2013年10年的數據,2014年和2015年的數據僅作為參考數據。 

        本研究利用灰色關聯分析,以被引次數最多的50篇論文的相關數據作為研究基礎,從論文的被引次數與該論文的下載量、論文作者的職稱、的時間、論文研究范圍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三、被引用率灰色關聯度分析 

        (一)確定比較數列和參考數列 

        本文選取論文的被引次數作為參考數列,以該論文的下載量、的時間、論文作者的職稱、論文研究的區域作為比較數列,如表1所示。 

        表1 影響因子及變量設定表 

        其中,職稱按照從高往低賦值:設正高=1,副高(博士)=2,中級(碩士)=3,初級=4;研究范圍從大到小賦值:設世界性=1,全國性=2,地區性=3,市縣等=4,則被引次數最高的50篇論文的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 

        (二)無量綱化 

        由于系統中各因素列中的數據可能因計算單位的不同,不便于比較,或在比較時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在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時,一般都要進行標準化 (無量綱化)的數據處理。本文利用公式(1),以P50的數據為基準,對原始數據數列和比較數據數列進行初始化運算,以消除量綱或數量級的影響,得到標準化后的數列(表3)。 

        (三)產生對應差數列表 

        將無量綱化后的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進行差值計算,并求絕對值,將之列如對應差數列表,內容包括與參考數列值差(絕對值)、每列最大差和每列最小差。然后計算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 

        四、灰色關聯的結果分析 

        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法可知: 

        1.論文的下載量、的時間、論文作者的職稱、論文研究的范圍四個方面的相關度都幾乎接近于1,說明這四個方面與論文的被引次數相關度非常大。 

        2.從論文的下載量、的時間、論文作者的職稱、論文研究的范圍四個方面來說,相關度大小排序為:研究范圍>時間>作者職稱>下載數量。說明論文被引用率影響較大的還是論文本身研究范圍。也說明論文刊出時間越長,關注的學者越多,被引的可能性也越高。作者職稱和下載數量低于前兩個因素。 

        3.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研究結果對把握期刊的服務對象和辦刊理念有極大幫助?;疑P聯度分析法克服了傳統數理統計方法中對樣本需要量大、計算量大等缺點,有利于分析期刊研究過程不完全信息中隨機因素的顯著性和關聯性,開拓了期刊研究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劉雪立.10 種國際權威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構成特征及其啟示[J].編輯學報,2014,26(3):296-300. 

        [2] 毛國敏,蔣知瑞,任蕾,等.期刊論文被引頻次的冪律分布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5(2):293-307. 

        [3] 葉鷹.高品質論文被引數據及其對學術評價的啟示[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36(1):100-103. 

        [4] 方紅玲.我國科技期刊論文被引量和下載量峰值年代——多學科比較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08-710. 

        [5] 黃鸝.從論文被引頻次分析看高校學報在學??蒲邪l展中的作用——以長江大學及其主辦的學報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2,35(9):184-186. 

        [6] 任勝利,柴育成,姚玉鵬,等.地球科學國際主流期刊的引文分析[J].科學通報,2002,47(1):74-79. 

        [7] 李斐然.如何創作被引次數最多的論文[J].創新科技,2012,(1):58. 

        [8] 曹惠玲,黃樂騰,康力平.基本AHP及灰色關聯分析法的發動機健康評估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5,45(2):122-129. 

        第4篇:期刊論文范文

        摘要數字化、網絡化是科技期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它也代表著期刊業的未來和方向。對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動因、現狀進行介紹,并針對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科技期刊數字化數字化建設

        隨著我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生產及閱讀方式也正在改變,這就要求信息傳播方式能夠及時調整,以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隨著3G通信技術的逐步推廣應用,我國科技期刊業印刷版、光盤版和網絡版等多種載體共存的格局將被打破,期刊網絡版將作為期刊業的主流載體。因此,我國科技期刊只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努力實現資源數字化、辦公自動化、出版網絡化,才能為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動因

        期刊數字化的實質是擁有固定域名、超文本信息并與互聯網相連的網絡實體,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介質,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網絡用戶提供信息產品和服務的一種信息傳遞模式。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打破了中國出版業的傳統模式,期刊數字化是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有其多方面的動因:

        1.1提高辦公效率的需要

        傳統的紙質期刊在組稿、編輯、出版等多個流程上不是連貫的,不能直接在計算機上完成,工作比較繁瑣,勞動強度大。數字化可以讓期刊實現從組稿到出版的全程信息化操作,實行編校一體化,可以降低編輯部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1.2縮短出版周期的需要

        與紙質媒介印刷版相比,數字化期刊省去了制作印刷膠片和印刷的程序,在經過編輯人員編校、審核后直接在網絡上傳播,節省了大量時間,縮短了出版周期。

        1.3降低運行成本的需要

        數字化期刊省去了印刷、裝訂和運輸過程,節省大量成本,而且可以直接在網上與作者、讀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也能節省相應的郵寄、交通和辦公費用。同時,編校工作全部在網上進行,隨著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完成同樣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可以減少員工人數,從而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1.4吸引更多讀者的需要

        通過計算機聯網檢索科技文獻已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部分,電子期刊以其瀏覽方便、可以超文本鏈接、檢索高效快捷而更具優勢,同時網絡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期刊上網可以增強讀編互動,可帶來源源不斷的讀者群。

        1.5參與核心期刊測評的需要

        科技期刊上網所形成的論文引文數據庫經規范標引,可較快地形成論文統計用的原始數據庫,加大了期刊論文的可檢索和被獲取概率,繼而提高了期刊論文的應用率和被引用頻率,有利于參與核心期刊測評。

        1.6拓寬收入渠道的需要

        期刊上網可為期刊開辟新的業務空間,諸如網上廣告、網上訂購、網上檢索等,可拓寬期刊收入渠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1.7與國際接軌的需要

        我國多數英文版期刊在積極籌建自身網站的同時,積極加入國內網絡出版平臺,并加入國際著名出版機構的網絡平臺。為了使進入網絡出版平臺的論文具有與其他世界主流在線科技期刊的“引用文獻”及“被引用文獻”的交叉鏈接和引證發現的功能,部分期刊自籌經費主動為自身出版論文申請國際DOI號,對中外文論文引文進行解析與溝通,以便于期刊被SCI等世界主流文摘索引數據庫收錄。

        2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2.1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現狀

        我國網絡電子期刊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10余年的發展,網絡電子期刊品種繁多。目前,我國的期刊數字出版的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期刊中,獨立自辦網站的約有1000多家,在數據庫建設方面,中國知網匯集了國內6000多種學術類期刊,萬方數據資源系統集成了國內5000多種核心期刊,以大眾類期刊為核心的龍源期刊網聚合了1500多種人文期刊。

        根據發展階段的不同,我國的電子期刊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按出版發行形式劃分,可劃分為純電子期刊與印刷型期刊配套同時或異時發行的電子期刊;②按期刊內容劃分,可分為全文型電子期刊和摘要型電子期刊;③按載體形式劃分,可分為軟盤型、光盤型、聯機型、網絡型4種;④按收取費用電子期刊劃分,可分為收費電子期刊和免費電子期刊;⑤按信息媒體狀態劃分,又分為文本電子期刊、圖像電子期刊、聲音電子期刊和多媒體電子期刊。

        2.2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信息傳播途徑日益廣泛的今天,網絡將成為主流傳播方式,但是大多數期刊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少期刊的負責人對數字技術不夠了解,從業人員的數字技術素質也不高,因而數字化的應用意識還比較滯后,僅僅滿足于現有的出版形式和出版程序,對期刊數字化建設持觀望態度。

        (2)資金和技術力量不足。隨著市場的變化,許多期刊,特別是學術性期刊贏利狀況都不太好,無法拿出過多的資金來進行數字化建設,難以進行技術開發與技術更新。同時,數字化建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比較缺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3)缺乏統一的標準??萍计诳瘮底只ㄔO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我國科技知識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為此首先要解決期刊知識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標準化問題,用共同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語言,實現學術期刊知識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但無論是期刊的上網格式還是知識信息的檢索手段,國內很多公司制定的標準是五花八門,造成了影響數據交換和資源共享的障礙。

        (4)交互性、時效性差。目前,中國科技期刊網站缺乏在線交流功能,用戶僅僅停留在瀏覽文章的層面上,很難與期刊編輯部及時交流。同時,很多期刊社為了不影響各期刊的銷售和發行,特意將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的光盤和網絡時間比期刊出版時間滯后3個月以上,時效性較差。此外,由于時間覆蓋面窄,目前出版的回溯性電子期刊較少。

        (5)知識產權及保存存在問題。由于當前網絡以及數字化的復制行為未得到規范,對于著作者的知識產權實際上未得到真正體現,尤其是在利益分配的問題上,目前的作者獲得的文章上網報酬是一次性的,而理論上文章在網上的傳播范圍是廣泛的,時間是永久的,發行量是無限的。由于信息的數字化及網絡的廣泛性和開放性,復制變得非常容易,且復制件與原件間完全沒有質量差異,給惡意盜版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此外,網絡出版物存儲會因為閱讀器的硬件或者軟件故障而受到破壞,用戶重新下載出版物信息過程中正版用戶身份再確認比較困難,這給網絡期刊的保存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6)出版全過程數字化程度低。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只實現了期刊傳播的數字化,約稿、審稿、交互式探討等主要工作還采取傳統的工作方式。

        3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建議和對策

        要想促進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建設的進程、改善數字化期刊的生存發展環境,很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3.1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

        期刊數字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規劃為指導,必須更新觀念,力求形成數字時代期刊的創新之道。一是定位創新,期刊的數字化創新行動必須觀念先行,找準位置。二是管理創新,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才能盡快實現從隨意化到規范化、從經驗型到科學型、從外延式到內涵式、從機會型到戰略型、從粗放式到精細化的管理轉變。

        3.2要建立和完善資金技術投入機制

        要多方位籌措資金,拓寬融資渠道,為數字化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同時,要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一方面,國家要建立專門的研發隊伍、研發機構以及院校和專業,大力培養適應數字出版發展需要的尖端的人才;另一方面,在期刊單位內部也要加大培訓力度,幫助每個人成為懂本專業知識、懂高新技術知識的“多面手”。

        3.3要加快標準數字化的建設步伐

        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是依托網絡而發展的,這就要求在信息處理技術上遵循國際通用標準。在信息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執行上,將整體性與系統性、國際性和合作性、適應性與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具備可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保證網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質量和效率,推進我國信息資源的標準化建設。

        3.4要重視數字化期刊系統建設

        數字期刊系統除了具備強大的檢索功能外,還要開辟網上互動平臺,最好采用即時通訊軟件,以便于編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同時,要充分發揮網絡迅速、快捷的優勢,及時已經審核、編校過的文章。

        3.5要制定和完善有關電子出版物和網絡期刊出版物的法律、法規

        隨著期刊數字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其中已經或將要出現的各方面問題的漏洞也越來越多,在這方面有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已經明顯落后于數字化期刊的發展。為了給期刊數字化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和促進其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和行業規范以及評估標準。

        目前,許多報紙、通俗雜志都有強大的采編系統,寫稿、審稿、出版等全過程均在同一個系統進行,真正實現了各流程間的“無縫對接”,但是,很多學術期刊很難達到這個水平。因此,要加大對工作方式數字化所需硬件設備、技術人員和其他條件的投入,引導工作人員有意識地應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工作,逐步實現工作方式的網絡化。

        參考文獻

        1張印朋,李霞,苗麗娟等.科技期刊數字化、網絡化建設[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8(2)

        2蘇柱華,駱浩文,侯建國等.科技期刊數字化辦刊發展現狀及趨勢[J].廣東農業科學,2008(3)

        3王相飛.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08(7)

        第5篇:期刊論文范文

        關鍵詞:品牌定位設計形式設計

        期刊雜志的世界非常引人入勝。雜志總是在我們的視覺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是平面媒體,也是編輯和設計師共同勞動產生的圖文結合體。大多數雜志都有較固定的讀者。一個好的設計師總是深諳新聞學和品牌定位,而一個好的編輯則應懂得圖片設計的重要性,在這個寬泛的范圍里再考慮明確的設計因素:版面大小、網格、字體和細節,所有這些都促成雜志的定位和視覺沖擊力。

        品牌定位設計

        在期刊雜志這個領域里,我們會發現這個行業中很多的決策都會受到競爭的影響,無論是一份發行量很大的雜志,還是限量發行的專業性雜志,都會有至少一兩個以上的直接競爭者或眾多的間接競爭者。同在擁擠的市場上出售的其他商品一樣,品牌對于雜志來說意味著一切。人們購買雜志時都會基于一個稱之為“四個我”的概念:看著我、拿著我、翻開我以及買下我。在這個環境中,我們應添加一些主要元素來定位雜志,例如兩本雜志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能夠彰顯出它們的不同宗旨和觀點。雜志的每個組成部分,無論多么細枝末節,都必須看作是不斷變化的總體的一部分,最棒、最敏銳的內容往往能激發精彩的設計?,F在,出版商們更清楚地知道雜志可以辦成品牌──一本期刊雜志不只是紙加墨,它是一種價值、一種信念體系。而針對雜志的品牌定位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主題內容加拿大雜志《Adbusters》是以評論消費者權益的全球化和當今世界的消費環境現狀為主要內容,這些都是極具挑戰性的主題,該雜志的品牌定位就在于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很好的消費評論平臺。而像《Realsimple》這樣一份介紹如何生活得更雅致的雜志,它的主題內容就和《娛樂周刊》這樣以炫目多變的娛樂新聞為主的雜志截然不同。正是這些令人驚奇的因素,標志著一本雜志在面對不同的讀者群體時能否成功。無論它以什么形式出現,雜志都是依賴某種精心策劃的運作指令來表現各類信息,設計者和編輯必須有意識地變換體現內容的方式,達到變換步調的目的,并以此來保持新鮮感和興奮感。

        時間和名稱很顯然,雜志要打出品牌靠的是持續性,它必須一直保持著某種品質,同時又有所改變。讀者熟悉他們期待中的內容,但是在翻開時還是感到驚喜。其中,雜志的名稱是唯一不變的因素,正是這種主題性的名稱決定了它的形式。

        藝術設計在報攤上,一份雜志必須在2.5秒的時間內吸引讀者的注意,雜志的設計者必須迎接這個艱巨的挑戰。讀者對雜志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其封面必須簡潔地集納雜志的個性和風格,還要求其內容和封面、封底保持足夠的連貫性,以吸引讀者。品質的持續性是體現在每期中的,雜志必須始終如一地做這些事情,并保證比競爭對手更具深度,更有個性。品牌雜志的設計需要周密的策劃,而絕不僅僅是映襯文章的配角。雜志的藝術設計包括雜志的總體外觀、形式、大小、版式、文字、圖形、色彩、節奏等。字體在雜志設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像《Wired》這樣的雜志已經開始要求讀者從側面翻開,并倒著閱讀文字,凝視彩色背景上的相同顏色的文字,或者斜著眼來閱讀蠅頭小字,在視覺和功能上,雜志設計變得更像網頁設計,簡短的廣告詞、圖文框、可點擊信息,這些已經被讀者日益熟悉。與顏色一樣,字體同樣能夠在不損害文章信息傳達的情況下為頁面帶來力量和時尚,雖然位于幾何形狀內部或粗黑線條旁的粗體彩色引言會打破文章內部的排版節奏,但是粗體的標題與白色的頁面以及正文的小號字體對比則顯得更加完美。新貴男人的雜志《GQ》曾聘請印刷專家來設計折帖定型字體,設計師研究了20世紀早期的舊地鐵海報,并根據這些海報的字體創建一種無襯線字體,在這種成型的字形字體中,字母較圓,且上行字母的頂部以及下行字母的底部都是扁平的,這種字體使得從封面標題到補充文章等所有的內容都變得很雅致,更有早期的《ArtDeco》的幾何特征,設計師在保持雜志“摩登更經典”的風格的同時實現品牌定位的目標。該雜志的照片和插圖同樣出色,他們主要使用大牌人物的照片,但也不斷選擇革新者,將他們的風格融合起來。插圖是雜志品牌的另一個重要部分,《GQ》的設計總監Dupless說,該雜志已經研究歐洲的雜志以便尋找新的插圖畫家和圖畫方面的天才,插圖畫家必須熟悉《GQ》的風格和感覺,并能在一個較為自由的框架中工作。紅色和黑色是《GQ》調色盤中最濃型的色彩,它們通常被用來起強調作用,并堅持使用精美的中性色調?!禛Q》雜志的設計一直在改進,堅持完善的一致性,它的現代設計帶有酷的、矜持味道的品位和自信,其結果就造就了一份能讓人感覺成熟、自信的外觀精美的雜志,就像訂閱它的讀者們一樣。

        形式定位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雜志設計經歷了一場有趣的革命。傳統的期刊雜志是發表文章的舞臺,而現代的讀者正翹首期盼新的媒體能帶給他們三維的視覺感受,為此,雜志做出了積極的響應,雜志設計者擁有更自由的手段來決定他們的工作形式。雜志沒有了標準尺寸的限制,沒有了形狀和寬度的要求,這些限制都會妨礙雜志功能的發揮,一本雜志可以被制成人們適應的任何大小和形狀,只有印刷技術可以限制設計。德國的《Shift》實踐了一種比較極端的雜志形式,與任何一種雜志都不相同。該雜志誕生于柏林的一組設計師之手,每一期內容都聚焦不同的主題,從而發展不同的表現手法:第一期雜志將食用肉類作為主題,它沒有被裝訂成冊,而是以一個掛肉的鉤子穿過雜志每頁角上的孔,使其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裝訂形式;第九期是關于藝術品市場的,由一種棋盤游戲和CD-ROM組成。這種自由當然歸功于自有資金的運作。美國時尚雜志《Visionaire》目前已成為世界時裝領域的新寵,它創造了第一個以電池作為動力的出版物,是一個由一系列大號幻燈片組成的會發光的盒子。

        在倫敦、巴黎、紐約、米蘭等地,還出現了微型雜志。微型雜志時尚新穎,它受到DIY信念的激發。因它面對微量讀者,出售給相對富有、國際化、有復雜視覺的大眾,所以其顯著特征是品質制作、對圖片的奢侈應用和強調設計。倫敦的《10》把文字和圖像分開,要么讀文,要么看圖,這樣反而看著舒服。微型雜志創始人約瑟夫編輯設計的《Nest》在室內設計領域地位明顯,使用雕塑形式,顏色和圖案有幾期被定型成雕塑品或雕刻品,另一些則用緞帶扎系,空白頁引人注目,取代文字的是大塊的著色圖案和紋路,修飾與之形成互動的圖像。一本好的微型雜志接近于藝術品,它的目標就是打破矯揉造作的習慣。

        同樣,網絡雜志給任何一個想辦雜志的人提供了暫時的可能性,它創造了一種新的視覺形式。從廣義上講,國際互聯網是個全球性媒體,而印刷的雜志很難使讀者群國際化。網絡雜志可足不出戶傳播到世界各地,設計師可以為網絡雜志創造出令人滿意的外觀和感覺,如使用按紐翻滾、快速下載等方法在屏幕上隨心所欲地表現。如果一本雜志具有年輕、有趣的品位,那就可以適當運用聲音效果、動畫、音響和顏色來體現,同樣的工具也可以用來表現更嚴謹和商業品位的美學理念。瑞典的電話類雜志《StockhlmNew》就用FLASH做成幻燈,再把雜志一頁頁的放進去,它對于印刷版唯一的改進是把標題和圖片、說明文字放大,使讀者閱讀起來更清楚。英國圖像設計季刊《Eye》是一本視覺引導雜志,它的網站和雜志同時設計,《Eye》新設計的一些編輯因素可以同時運用于兩個媒體,比如每個特寫開始時的關鍵詞和段落。又如,《Hint》是一家網絡雜志,有時它能以一種印刷品不可能做到的方式表現時尚,給了讀者更多的選擇。在《Hint》的設計中經常放進FLASH,然后加上音樂片段,往往是即將上市的CD的預聽曲目,具有很強勁的體驗感。因為《Hint》比很多印刷版雜志有更高的發行量,因此它獲得了韋伯獎的最佳時尚獎。雖然和它同步的印刷版雜志也了獲得了成功,但相比之下網絡雜志的顏色和形狀更有沖擊力。

        在人們的觀念中,雜志一直是文字和圖片的混合體,在每個特定的出版物中這兩種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組合,產生獨一無二的感覺。技術對于文字和圖像的還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不斷發展提高了雜志的質量,而雜志設計通常是一份雜志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變化是雜志設計所應遵循的基本信念。當然,品牌定位是雜志設計的核心,對設計師來說,挑戰就是抓住機會,新的技術會磨礪出新的品質和完美。只要設計者能夠了解他們的讀者,并認識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都能達成優秀的設計。在期刊雜志設計中,每一種產品都必須滿足一定的讀者群,否則就會被那些每天都在接受新信息的讀者所忽視。那些不斷創新并始終堅持“自我”的雜志必將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第6篇:期刊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期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品牌化戰略逐漸成為應對期刊市場白熱化競爭的極好策略。如何打造自己期刊的品牌成為期刊界同仁共同關注和思考重要課題,本文從定位、質量、特色、創新、數字化建設等幾大方面就如何打造期刊品牌進行了闡述,以期對期刊的品牌化建設有所裨益。

        什么是期刊品牌?原中國刊刊協會會長、現中國期刊協會顧問張伯海先生認為,品牌就是指期刊媒體里面那些由內在的豐富底蘊與外在的完美風采結合而成的高智力產品的特定形象[1]。期刊品牌是期刊的辦刊理念、經營理念、服務理念、行為理念、視覺理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期刊精心打造的具有先進的文化內涵、鮮明的傳播風格和獨到的裝幀設計,并為特定的讀者群體廣泛認同的期刊的總體形象。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期刊界對于構建市場性的期刊品牌認識較晚、起步較晚。中國期刊市場的建立以及期刊品牌在市場上的出現是最近二十多年來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后的事。近年來我國期刊工作者通過自身實踐以及借鑒國外期刊經驗,對品牌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品牌觀念的增強以及品牌制作與品牌經營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經過這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期刊業正由產品探索、市場探索快速走向品牌探索。

        隨著期刊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期刊品牌的競爭將成為期刊生存與發展的關鍵。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打造期刊的品牌呢?

        一、準確定位——打造期刊品牌的基礎

        期刊實施品牌戰略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準確定位是創建期刊品牌的基礎。只有找準了自身的位置,才能確定期刊的發展方向和風格。沒有準確的定位擺正期刊的地位,就很難有正確的辦刊理念和思路;沒有正確的辦刊理念和思路,期刊也就很難說有好的出路和發展前景。那如何才能邁出期刊品牌構建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呢?

        1.充分的市場調查

        在當今期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要打造市場性的期刊品牌,不進行市場調查就對期刊加以定位,恐怕有失科學。只有經過科學、充分的市場調查,期刊的定位才能做到準確、合理,才能為期刊的日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內容與風格的認定

        內容與風格定位應清晰、明朗,模糊不清、模棱兩可。例如學術型和科普型期刊內容和風格肯定有所差別。期刊必須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功能特征,確定自身的內容與風格,創立自身在同類期刊中無可替代的特定形象與獨有地位,避免“千人一面”。

        3.讀者對象的界定

        從一定角度講,任何期刊都是為了滿足一定范圍的讀者的文化、精神需求而產生和存在的,為讀者服務自然應成為期刊的重要宗旨和價值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者才是期刊總體價值的終極裁定者,因而讀者定位至關重要。青年雜志與老年雜志、幼兒雜志、兒童雜志的讀者對象的年齡層次存在明顯區別;農民雜志和工人雜志、知識分子雜志、軍人雜志的讀者對象在工作內容、職業上差別巨大。不同的讀者對象其關注、喜愛內容也存在巨大差別,因此構建品牌期刊,一定要注意期刊讀者對象的界定。

        二、提高質量——打造期刊品牌的保障

        當前文化市場十分繁榮,期刊門類眾多,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期刊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求得生存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樹立質量為本的觀念,以高質量的期刊爭取主動、搶占先機,以自己獨特的理性思考、文化底蘊、高雅情趣和藝術氛圍去贏得讀者。目前我國已擁有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文化教育、生活消費等方方面面的期刊9000多種,可謂門類齊全、品種繁多。除了少數機關報刊以外,大多自負盈虧,走向了市場。在期刊市場化進程中,如何讓讀者愿意從腰包中掏錢訂閱你的期刊,質量無疑是讀者取舍的一個最根本的標準。

        期刊質量既包括期刊內容方面,也包括封面、版面的編排設計以及裝訂、印刷等形式方面。俗話說“看書看皮,讀報讀題”。視覺語言是第一印象,是人們接受最快的一種語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起閱讀興趣。從這個角度講,期刊本身應該成為一種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視覺藝術與時代感交織協調的精美的藝術品。特別是在當今期刊林立的形勢下,給自己的刊物一個好的形式定位,也是打造期刊品牌的關鍵所在。

        三、突出特色——打造期刊品牌的核心

        可以說,任何一個品牌期刊都有自己突出的特色,沒有特色的期刊想成為品牌期刊簡直是天方夜譚。遍覽世界著名品牌期刊無一例外的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美國1923年創刊的time時代,即便是它在今年的美國“國家期刊獎”中一個提名也沒有獲得,話語慣性與品牌傳統以及以紅框構成的各式封面積累仍然維系著《時代》的地位,每年年底的“年度風云人物”評選也許永遠都是其最榮耀的時刻。1913年創刊的vanityfair名利場,在出色地扮演著“從新星到巨星”的全球最華貴舞臺提供者的角色的同時,更讓人佩服的是,它在美國國家雜志評獎中在最佳雜志、攝影、專欄、隨筆和評論上均獲提名。這種浮于華麗世界中卻扎實經營雜志本體內容建設的用心值得稱頌。

        要做到特色突出,期刊首先應分析期刊本身傳統和優勢以及自身的缺點和劣勢,緊緊抓住已有傳統和優勢,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一步強化和突出,將其升發為本刊的特色內容或欄目,使其成為打造期刊品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四、不斷創新——打造期刊品牌的不竭動力

        任何期刊要打造并保持自己的響亮品牌,就需要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和創新,只有不斷銳意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才能在品牌戰中保持不敗之勢。作為當今中國期刊的第一品牌,被稱為“中國人心靈讀本”的《讀者》雜志,自1981年創刊到現在已經有27年,其發行量也從創刊之初的月3萬冊逐步發展為月1000萬冊,一直穩居中國和亞洲期刊的第一,并位居世界綜合類期刊發行排行榜第四名?!蹲x者》自創刊至今,在始終堅持著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的同時,不斷創新,不斷滿足讀者的心需求。2000年《讀者》對刊期進行調整,由原來的月刊改為半月刊,為了滿足讀者對精神文化的渴求和適應我國經濟繁榮、信息爆炸的新形勢;同時,重新調整其編輯方針,走大眾化的辦刊路線,使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巧妙融合,力求提供更豐富、更輕松、更新鮮的內容,以更符合現代大眾的生活需要。2004年雜志再次改版的亮點之一就是開通了短信交流平臺。利用短信這一新的傳播方式,使讀者與雜志之間的交流更及時、更暢通、更有效,而“最受歡迎文章”的評選,更是直觀地反映出讀者的興趣所在。同時,《讀者》又從產品的差異化入手,推出原創精品專欄,既確保一些文章的時效與專有,也增加了雜志的信息容量。2005年《讀者》將原來母刊里的一個反響不錯的欄目“原創”剝離出來,推出了《讀者?原創版》,定位為“重視作者的真實故事、真實情感、真實感情的流露和真實生活的記載”?!蹲x者?原創版》一經推出,發行量期期都在50萬冊以上,最高的達到83.6萬冊,創造了—個發行奇跡,此舉被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張伯海贊為利用自身資源進行的一次有益的嘗試。為了擴大雜志的品牌影響,《讀者》經常舉辦一些活動,如號召人們幫助失學兒童,向希望工作捐款、禁毒、向、教師贈書,“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等,希望借助這些活動來擴大《讀者》的影響,為自身品牌的宣傳造勢,以成功達到品牌鞏固及延伸。

        五、加快數字化——打造期刊品牌的必由之路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媒體漸漸走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圖、文、聲、像并茂的電子雜志為讀者帶來更加快捷、生動、豐富的媒介體驗,成為大眾生活的新寵。傳統期刊的出版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任何期刊要實現品牌戰略,加速期刊的網絡化進程可以說是必須要走的道路。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傳統期刊的飛躍發展,傳統媒體與數字媒體的互動與結合是未來期刊的發展趨勢。

        順應時展要求,國家已于2006年正式頒布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首次提出要加快從主要以傳統介質的出版物為主向多種介質形態的出版物共存的現代出版業轉變,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內容產業。新聞出版總署隨即出臺了《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更為明確地提出,要實施數字化出版戰略,以數字資源整合為核心,建立集內容采編、信息加工、自動排版、按需印刷、網絡傳輸與銷售于一體的數字出版綜合業務管理平臺,并建立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及示范工程。

        期刊的網數字化不僅可以提高作者文稿的發表速度,而且能為讀者提供更加快捷、人性化的閱讀服務和豐富的閱讀體驗。期刊的數字化是科技發展的要求、是作者的要求、讀者的要求,更是期刊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張伯海:談期刊品牌[J].參考資訊,2003.03(上旬刊)

        [2]李柏寧:教育期刊品牌戰略發展的構思[J].當代教育科學,2007,(9):51~52

        第7篇:期刊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期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品牌化戰略逐漸成為應對期刊市場白熱化競爭的極好策略。如何打造自己期刊的品牌成為期刊界同仁共同關注和思考重要課題,本文從定位、質量、特色、創新、數字化建設等幾大方面就如何打造期刊品牌進行了闡述,以期對期刊的品牌化建設有所裨益。

        什么是期刊品牌?原中國刊刊協會會長、現中國期刊協會顧問張伯海先生認為,品牌就是指期刊媒體里面那些由內在的豐富底蘊與外在的完美風采結合而成的高智力產品的特定形象[1]。期刊品牌是期刊的辦刊理念、經營理念、服務理念、行為理念、視覺理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期刊精心打造的具有先進的文化內涵、鮮明的傳播風格和獨到的裝幀設計,并為特定的讀者群體廣泛認同的期刊的總體形象。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期刊界對于構建市場性的期刊品牌認識較晚、起步較晚。中國期刊市場的建立以及期刊品牌在市場上的出現是最近二十多年來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后的事。近年來我國期刊工作者通過自身實踐以及借鑒國外期刊經驗,對品牌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品牌觀念的增強以及品牌制作與品牌經營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經過這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期刊業正由產品探索、市場探索快速走向品牌探索。

        隨著期刊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期刊品牌的競爭將成為期刊生存與發展的關鍵。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打造期刊的品牌呢?

        一、準確定位——打造期刊品牌的基礎

        期刊實施品牌戰略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準確定位是創建期刊品牌的基礎。只有找準了自身的位置,才能確定期刊的發展方向和風格。沒有準確的定位擺正期刊的地位,就很難有正確的辦刊理念和思路;沒有正確的辦刊理念和思路,期刊也就很難說有好的出路和發展前景。那如何才能邁出期刊品牌構建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呢?

        1.充分的市場調查

        在當今期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要打造市場性的期刊品牌,不進行市場調查就對期刊加以定位,恐怕有失科學。只有經過科學、充分的市場調查,期刊的定位才能做到準確、合理,才能為期刊的日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內容與風格的認定

        內容與風格定位應清晰、明朗,模糊不清、模棱兩可。例如學術型和科普型期刊內容和風格肯定有所差別。期刊必須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功能特征,確定自身的內容與風格,創立自身在同類期刊中無可替代的特定形象與獨有地位,避免“千人一面”。

        3.讀者對象的界定

        從一定角度講,任何期刊都是為了滿足一定范圍的讀者的文化、精神需求而產生和存在的,為讀者服務自然應成為期刊的重要宗旨和價值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讀者才是期刊總體價值的終極裁定者,因而讀者定位至關重要。青年雜志與老年雜志、幼兒雜志、兒童雜志的讀者對象的年齡層次存在明顯區別;農民雜志和工人雜志、知識分子雜志、軍人雜志的讀者對象在工作內容、職業上差別巨大。不同的讀者對象其關注、喜愛內容也存在巨大差別,因此構建品牌期刊,一定要注意期刊讀者對象的界定。

        二、提高質量——打造期刊品牌的保障

        當前文化市場十分繁榮,期刊門類眾多,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期刊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求得生存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樹立質量為本的觀念,以高質量的期刊爭取主動、搶占先機,以自己獨特的理性思考、文化底蘊、高雅情趣和藝術氛圍去贏得讀者。目前我國已擁有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文化教育、生活消費等方方面面的期刊9000多種,可謂門類齊全、品種繁多。除了少數機關報刊以外,大多自負盈虧,走向了市場。在期刊市場化進程中,如何讓讀者愿意從腰包中掏錢訂閱你的期刊,質量無疑是讀者取舍的一個最根本的標準。

        期刊質量既包括期刊內容方面,也包括封面、版面的編排設計以及裝訂、印刷等形式方面。俗話說“看書看皮,讀報讀題”。視覺語言是第一印象,是人們接受最快的一種語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起閱讀興趣。從這個角度講,期刊本身應該成為一種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視覺藝術與時代感交織協調的精美的藝術品。特別是在當今期刊林立的形勢下,給自己的刊物一個好的形式定位,也是打造期刊品牌的關鍵所在。

        三、突出特色——打造期刊品牌的核心

        可以說,任何一個品牌期刊都有自己突出的特色,沒有特色的期刊想成為品牌期刊簡直是天方夜譚。遍覽世界著名品牌期刊無一例外的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美國1923年創刊的time時代,即便是它在今年的美國“國家期刊獎”中一個提名也沒有獲得,話語慣性與品牌傳統以及以紅框構成的各式封面積累仍然維系著《時代》的地位,每年年底的“年度風云人物”評選也許永遠都是其最榮耀的時刻。1913年創刊的vanityfair名利場,在出色地扮演著“從新星到巨星”的全球最華貴舞臺提供者的角色的同時,更讓人佩服的是,它在美國國家雜志評獎中在最佳雜志、攝影、專欄、隨筆和評論上均獲提名。這種浮于華麗世界中卻扎實經營雜志本體內容建設的用心值得稱頌。

        要做到特色突出,期刊首先應分析期刊本身傳統和優勢以及自身的缺點和劣勢,緊緊抓住已有傳統和優勢,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一步強化和突出,將其升發為本刊的特色內容或欄目,使其成為打造期刊品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四、不斷創新——打造期刊品牌的不竭動力

        任何期刊要打造并保持自己的響亮品牌,就需要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和創新,只有不斷銳意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才能在品牌戰中保持不敗之勢。作為當今中國期刊的第一品牌,被稱為“中國人心靈讀本”的《讀者》雜志,自1981年創刊到現在已經有27年,其發行量也從創刊之初的月3萬冊逐步發展為月1000萬冊,一直穩居中國和亞洲期刊的第一,并位居世界綜合類期刊發行排行榜第四名。《讀者》自創刊至今,在始終堅持著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的同時,不斷創新,不斷滿足讀者的心需求。2000年《讀者》對刊期進行調整,由原來的月刊改為半月刊,為了滿足讀者對精神文化的渴求和適應我國經濟繁榮、信息爆炸的新形勢;同時,重新調整其編輯方針,走大眾化的辦刊路線,使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巧妙融合,力求提供更豐富、更輕松、更新鮮的內容,以更符合現代大眾的生活需要。2004年雜志再次改版的亮點之一就是開通了短信交流平臺。利用短信這一新的傳播方式,使讀者與雜志之間的交流更及時、更暢通、更有效,而“最受歡迎文章”的評選,更是直觀地反映出讀者的興趣所在。同時,《讀者》又從產品的差異化入手,推出原創精品專欄,既確保一些文章的時效與專有,也增加了雜志的信息容量。2005年《讀者》將原來母刊里的一個反響不錯的欄目“原創”剝離出來,推出了《讀者?原創版》,定位為“重視作者的真實故事、真實情感、真實感情的流露和真實生活的記載”。《讀者?原創版》一經推出,發行量期期都在50萬冊以上,最高的達到83.6萬冊,創造了—個發行奇跡,此舉被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張伯海贊為利用自身資源進行的一次有益的嘗試。為了擴大雜志的品牌影響,《讀者》經常舉辦一些活動,如號召人們幫助失學兒童,向希望工作捐款、禁毒、向、教師贈書,“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等,希望借助這些活動來擴大《讀者》的影響,為自身品牌的宣傳造勢,以成功達到品牌鞏固及延伸。

        五、加快數字化——打造期刊品牌的必由之路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媒體漸漸走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圖、文、聲、像并茂的電子雜志為讀者帶來更加快捷、生動、豐富的媒介體驗,成為大眾生活的新寵。傳統期刊的出版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任何期刊要實現品牌戰略,加速期刊的網絡化進程可以說是必須要走的道路。借助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傳統期刊的飛躍發展,傳統媒體與數字媒體的互動與結合是未來期刊的發展趨勢。

        順應時展要求,國家已于2006年正式頒布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首次提出要加快從主要以傳統介質的出版物為主向多種介質形態的出版物共存的現代出版業轉變,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內容產業。新聞出版總署隨即出臺了《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更為明確地提出,要實施數字化出版戰略,以數字資源整合為核心,建立集內容采編、信息加工、自動排版、按需印刷、網絡傳輸與銷售于一體的數字出版綜合業務管理平臺,并建立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及示范工程。

        期刊的網數字化不僅可以提高作者文稿的發表速度,而且能為讀者提供更加快捷、人性化的閱讀服務和豐富的閱讀體驗。期刊的數字化是科技發展的要求、是作者的要求、讀者的要求,更是期刊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張伯海:談期刊品牌[J].參考資訊,2003.03(上旬刊)

        [2]李柏寧:教育期刊品牌戰略發展的構思[J].當代教育科學,2007,(9):51~52

        第8篇:期刊論文范文

        根據現代期刊編輯學理論,期刊封面的主要功能有認識功能和美學功能。認識功能需要封面設計規范、清晰、辨識度高,能清楚提示期刊的性質、特色、內容及服務方向。從認識功能這個維度可以延伸出科技期刊的3條封面設計原則:規范性、穩定性和專業性。美學功能則需要使專業、嚴謹的科技期刊更具藝術美感,傳達出活潑的人文氣息,增加期刊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從美學功能這個維度可以延伸出科技期刊的1條封面設計原則:藝術性。具體論述如下:

        (一)規范性科技期刊的封面

        首先要符合國家標準的規定,和諧地標出必要的項目和信息?!犊茖W技術期刊編排格式》規定科技期刊封面應該標明刊名、卷期、出版年月、責任者、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期刊條碼等項目。因此,在進行封面設計時,這些項目和信息必須做到沒有遺漏、簡潔清晰。同時,在期刊卷號、期號表達上盡量采用國際通行做法??傮w而言,規范化標示封面信息是科技期刊封面設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封面的認識功能。

        (二)穩定性科技期刊具有無限期連續出版的特性

        如果刊物要保持區別于其他刊物的辨識度,并樹立品牌形象,封面設計應該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進行有規律和細微地調整,使期刊封面能始終延續一種穩定的風格,最終在讀者心中形成獨樹一幟的期刊整體形象。因此,可以精心設計一種能產生深刻影響力的封面元素,讓這種元素成為貫穿各期封面設計的一條線索,由此積淀成為期刊的標志??傊诳姆饷嬖O計要注意連續性和穩定性,即使有變化,也是有規律的、細微的變化,以此發揮封面的認知功能和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

        (三)專業性每種科技期刊都會涉及一種或多種學科和專業

        每種學科和專業都有專屬的研究對象和特色。這些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特色能很好地傳達科技期刊的專業范圍和專業內容,因此在進行封面設計時,可以注意從學科和專業領域的特色中尋找設計靈感,尋找獨特封面設計的切入點,通過色彩、布局、構圖等封面設計勾勒出刊物的專業特色,突出刊物應有的個性,使科技期刊的封面成為其學科和專業服務方向的指示器。

        (四)藝術性優秀的科技期刊

        總是能同時駕馭好科學性與藝術性這兩個維度,而不僅僅是一種嚴肅、莊重的學術傳播載體??萍计诳ㄟ^封面上的圖形、色彩等刺激讀者的感官,進而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使讀者產生進一步閱讀的欲望,這就是封面設計藝術的魅力所在。對于科技期刊而言,封面設計更宜“以少勝多”,以簡潔、精練的線條,通過抽象象征的藝術手法表現期刊的專業范圍或者內容特色,具體而言就是采用明快簡潔的幾何構圖、象征性圖案或者刊徽之類來展示刊物的內容,同時要注意線條、色彩、圖片的完美結合,形成簡約大方、優美精致的藝術風格,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當下國內科技類期刊封面設計的現狀

        筆者對國內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規范性、穩定性、專業性和藝術性這4個方面作了抽樣調查。筆者登錄知網,進入出版物檢索頁面,隨機查閱近3年來50種基礎科學類刊物的封面和50種工程科技A類刊物的封面。調查發現,這100種科技期刊在封面設計的規范性、穩定性方面都做得比較好。規范化是科技期刊質量評定的一個重要方面,封面設計的規范化則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100種科技期刊都在封面完整、規范地標注了必要的信息項目。同時,為了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和提高辨識度,這100種科技期刊在封面要素布局、色調和刊名字體字號方面也非常注意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其中約80%的科技期刊除了變更出版年月、卷、期號等信息之外,近3年基本使用同一種封面設計,穩定性比較強。另有科技期刊封面設計雖有變化,但注意平穩過渡。如《地球學報》的封面每年都會呈現細微、有規律的變化,但整體格局始終如一。但是,這100種科技期刊在專業性和藝術性方面則明顯不足。其中只有50%左右的科技期刊能通過封面設計傳達其專業特點和辦刊特色。而富有藝術美感、能產生視覺沖擊的科技期刊封面設計則更少,在這100種科技期刊中約占10%。上述調查結果說明,國內科技期刊封面的專業性和藝術性還不夠,在辦刊實踐中尚需重點從這兩個方面去改善。

        三、科技類期刊封面設計的可行性路徑

        (一)以封面故事來凸顯期刊的專業性

        封面故事中刊載的圖片內容往往與刊物本身密切相關,因而采用封面故事突顯科技期刊的專業特色、宣傳相關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是一個有效的辦法?!渡锘瘜W與生物物理進展》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共同主辦的學術刊物,始終以推動生命科學發展為宗旨,現已發展成為被SCI、CA、俄羅斯文摘等國際權威檢索系統收錄的優秀科技期刊。登錄《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的網站,可以看到該刊物采用封面故事的形式來加強對該領域創新型科研成果的宣傳,刊物在每期封面選登當期發表的優秀論文中的制作精良的圖片,圖片一經選用,該論文即被作為刊物的封面論文,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簡介論文的研究內容,并附上作者、文題和文章所在頁碼?!兜厍驅W報》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的惟一科技期刊,該刊物每期都選用“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成果或中國地質科學院科研團隊的重要創新成果作為封面照片,同時在封面刊載與之對應的封面故事。這樣可以有效展示《地球學報》的辦刊特色和水平、宣傳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創新性科研成果。

        (二)以封面固定圖案設計來凸顯期刊的專業

        特色封面中最有視覺沖擊力的當屬圖片,因此在封面設計時,采用最能反映科技期刊專業特色的圖片,形成固定的圖案設計,能充分標示刊物的專業特色?!稒C電工程》是以機械為主,自動化、計算機技術、電工技術為輔的跨學科類科技期刊。該刊物的封面將一幅齒輪的圖片和一段波形圖進行組合,來代表傳統的機械行業和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于傳統機械行業的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期刊內涵。同時,在設計時采用寫意的圖片,圖案線條簡潔明晰,跨學科的科技期刊內容特色清晰明了,從而簡潔又形象地傳遞了刊物的專業范圍,并將這種圖案固定貫穿在《機電工程》的各期封面中,突出了期刊封面的認識功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

        (三)以背景色彩及整體布局設計來增強視覺美感

        科技期刊在背景色彩及整體布局上講究均衡或對稱、分散與呼應、尺度與比例等,符合視覺審美原則,能夠增強封面的美感。例如,《機電工程》封面采用雅致的橫向條紋圖案,背景色采用單一色彩,比較符合學術研究嚴謹的氛圍,但單一色本身又采用漸變式藍色,使嚴肅、莊重的封面風格中又透出活潑清新的氣息,同時刊名的色彩在背景色的映襯之下又具有較強的辨識度。對讀者調查表明,這樣的封面美觀大方、藝術性較強,增強了視覺傳播效果。

        (四)以個性化表達方式來襯托獨特的藝術品格

        科技期刊通常在封面設計上強調莊重、嚴謹的風格,因此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維定式,封面往往嚴肅有余,生動、活潑不足,更難以談得上藝術創作設計的靈動與創新?!督ㄖ澞堋?010年4月與國際知名建材企業奧地利堡密特(Bau-mie)公司進行一次廣告設計合作。在封面設計中采用藝術化的綠色樹葉這個元素,將人的眼睛作為“綠葉”布圖的基本構思,表達了刊物和廣告產品共同的追求———綠色環保。設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圖面由雙人組成,借此呈現出人、家、自然這3個元素和諧共生的主題。這種個性化表達方式沖破了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拘謹和呆板,使《建筑節能》封面呈現獨特的藝術風格,為進一步提升期刊品牌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分子生物學會(TheMolecularBiologySocietyofJapan)發行的《GenestoCells》的封面圖片將細胞中的種種過程與極具日本傳統風格的藝術完美結合,形成了聞名于世的獨特風格。每一期都是浮世繪風格流溢的素雅畫作,各色封面中暗藏種種玄機,擅長將日本特色的物件和場景與細胞生物學模型融合得不漏痕跡。如2014年的第1期封面,祝福新的一年繁榮興旺。兩匹駿馬牽著象征F-肌動蛋白的紅白旋索在奔跑。地面的透明流漿讓我們想起了原生動物的偽足———它們利用G-肌動蛋白聚合產生的能量而不斷生長。

        四、結語

        第9篇:期刊論文范文

        盆地勘探歷程

        庫泰盆地,于19世紀末(1897年),在SangaSanga背斜構造上鉆探發現了油氣,核實其最終探明儲量達332.6MMboe。隨后幾十年,在該構造帶及相鄰構造帶進行了鉆探,但由于當時油氣勘探理論及鉆探技術都較落后,如找油主要依據野外油苗,且鉆井深度最大只有950m,致使在該地區一直無重大發現。

        從1940年開始,庫泰盆地勘探完全處于停滯狀態,直到20世紀60年代,印度尼西亞政府為振興石油工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吸引國際石油公司進入該國進行油氣勘探,此時庫泰盆地勘探才步入正軌。在國際石油公司先進勘探理論及勘探技術指導下,隨后十多年庫泰盆地迎來了勘探的黃金期(圖3),在盆地的陸上及濱海區陸續有大批大型、特大型油氣田被發現。如Unocal石油公司1970年發現了探明儲量達1446MMBoe的Attaka油田,Huffco石油公司于1972年和1974年分別發現了探明儲量達1312.24MMboe的Badak油田和996MMBoe的Nilam油氣田,Total石油公司于1975年和1977年分別發現探明儲量達1297MMBoe的Handil油田和探明儲量達2998.49MMBoe的Tunu氣田。從1982年至1990年,庫泰盆地的油氣發現慢慢趨緩。在這期間,Union石油公司于1982年發現探明儲量達194MMboe的Kerenden1油氣田;Total石油公司于1986年發現儲量達523MMboe的Sisi-1油氣田。

        除此之外,整體無重大發現。進入21世紀,庫泰盆地勘探逐漸向深水發展。2001年,在水深963m處,發現WestSeno氣田,地質儲量為690MMBoe,具有里程碑意義。原來認為深水區域缺乏烴源巖發育,隨著該氣田的發現,立即掀開了庫泰盆地勘探的新局面。至2008年,短短幾年間,庫泰盆地深水區陸續發現探明儲量約2800MMboe。

        盆地構造演化及沉積充填

        庫泰盆地的演化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始新世斷陷期、漸新世—早中新世拗陷期及中中新世—現今反轉(擠壓)期。斷陷早期以陸相沉積為主,斷陷晚期及拗陷期以半深?!詈3练e為主,反轉期以三角洲沉積為主。通過文獻資料發現,庫泰盆地地層名稱相當紊亂,往往同一套地層有三個以上名字,為便于統一,本文以下涉及到地層名稱時統一用年代地層單位。

        1斷陷期

        始新世早期,在太平洋板塊、印澳板塊和東南亞板塊聚斂的影響下,東巽他大陸分裂,在前第三紀巽他克拉通內部及其附近形成了裂谷型庫泰盆地。始新世早期盆地主要為陸相沉積,以粗粒河流扇三角洲沉積為主。隨后盆地快速沉降,海水入侵,在盆地西部以河流、淺海扇三角洲沉積為主,沉積物源主要來自西北部Kuching帶,盆地東部進入半深?!詈3练e環境,在局部高部位發育碳酸鹽臺地(圖4)。

        2拗陷期

        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伴隨望加錫海峽張開及東加里曼丹擠壓應力停止,庫泰盆地進入拗陷階段。盆地以半深?!詈3练e環境為主,在局部隆起區發育碳酸鹽臺地(圖5),在此期間主要沉積了巨厚海相頁巖。

        3反轉期

        中新世早期,澳大利亞板塊北西向向歐亞板塊聚斂,加里曼丹地塊南緣處于擠壓應力場中,同時南地塊向南與加里曼丹地塊碰撞,加里曼丹地塊普遍造山,盆地西北部Kuching凸起的抬升造成盆地內的海退,廣海沉積范圍縮小,同時受擠壓應力及早期地層的重力滑脫作用,盆地開始回返。此時西北面Kuching凸起仍然是盆地的主要物源區,向盆地提供粗碎屑。由于沉積物供給超過盆地沉降,沉積中心向東遷移,濱海相沉積向東擴展,河流—三角洲砂巖和煤向東進積在較老深水沉積地層之上(圖6)。

        隨著區域擠壓的繼續,中中新世開始,盆地完全反轉,盆地中部三馬林達復背斜帶形成,將庫泰盆地分為西北部的上庫泰盆地和東南部的下庫泰盆地,上庫泰盆地由于遭受強烈擠壓抬升而停止接受沉積。此時,三馬林達復背斜成為下庫泰盆地的主要物源區,為下庫泰盆地提供沉積物源。遭剝蝕的碎屑物,隨馬哈坎河向東形成進積的馬哈坎三角洲,向望加錫海峽推進(圖7,圖8)。巨厚進積型三角洲沉積為油氣生儲蓋提供了優越條件,庫泰盆地所有商業油氣發現全部集中于該套三角洲沉積地層。

        盆地石油地質特征

        1烴源巖特征

        庫泰盆地區域上發育四套烴源巖(圖8):上中新統富含碳質碎屑的深水濁積巖,中中新統三角洲平原煤及三角洲前緣碳質泥巖,下中新統濱淺海相頁巖和始新統—漸新統半深?!詈m搸r,斷陷期碳質泥巖。沉積于中中新統的三角洲平原煤與三角洲前緣碳質泥巖,為庫泰盆地最主要烴源巖,碳質泥巖TOC普遍大于2%,煤層TOC介于50%~80%,含烴指數350~400mg/g。該套烴源巖對盆地現今濱淺海區油氣生成起主要貢獻作用。

        研究認為,現今庫泰盆地勘探最熱門的陸坡—陸隆半深海—深海區,烴源巖為富含煤屑及碳質碎屑的濁積巖,平均有機碳為1%~2%,少數可達2%~5%,最大達50%,氫指數50~183mg/g,最大可達400mg/g。它的沉積模式,為低位體系域時期重力流將陸架區的中—上中新統煤及碳質泥巖搬運至陸坡至陸隆區域快速沉積。下中新統緊鄰前三角洲的海相頁巖,平均有機碳0.5%~1.0%,有機質類型為Ⅲ型,氫指數100~150mg/g,為該盆地一套潛在的烴源巖。始新統—漸新統半深海—深海頁巖和斷陷期碳質泥巖,為盆地另一套潛在的烴源巖。

        若把Ro=0.6%作為有機質成熟度的頂界,則盆地的成熟門限深度為2300~3500m。

        2儲集層特征

        盆地發育四套、三種類型儲層(圖8):中中新統—上新統河流三角洲砂巖、中中新統—上新統深水陸坡濁積砂巖、始新統—中新統碳酸鹽巖和斷陷期盆地邊緣上超粗碎屑砂巖。中中新世至上新世三角洲平原和前緣環境下沉積的砂巖,為盆地主要儲層。如Handil油田,儲集層為中中新世至上新世沉積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口壩及前三角洲砂體,隨著三角洲的遷移,這些砂體相互疊置,該油田至少有58個寬度為0.5~2km互不相連的砂體。儲集層孔隙度介于2%~39%之間,且一般為中至高孔隙度;滲透率普遍較高,主要在(30~5000)×10-3μm2之間。深水區盆底扇、斜坡扇及深水水道中的砂巖是盆地次要儲層,但它們卻是現今庫泰盆地最主要的勘探對象,如位于水深963m的WestSeno氣田,儲層為上中新統陸坡水道砂巖,孔隙度17%~33%,滲透率(5~2000)×10-3μm2。臺地碳酸鹽巖礁灘體是盆地潛在的儲層,尤其對于盆地深層,由于礁抗壓實能力強,它能夠很好地保存構造形態而使油氣藏免遭破壞。斷陷期沉積的粗粒砂巖為盆地深層潛在的儲層。

        3蓋層特征

        現今主要勘探區———下庫泰盆地,主要為三角洲沉積充填。隨著三角洲的發育演化,儲層上部細粒三角洲平原泥巖、前三角洲泥巖及短期海侵頁巖,都可作為直接蓋層而對下伏油氣起封堵作用。而對于陸坡深水區濁積巖儲層而言,其上覆的半深?!詈m搸r可作為良好蓋層。

        4圈閉特征

        盆地圈閉分為三種類型:背斜—半背斜圈閉、地層巖性圈閉和生物礁巖性圈閉。背斜—半背斜圈閉是盆地最主要的圈閉類型。現今盆地所發現的絕大部分油氣都富集于該類型圈閉中,其應力機制有擠壓和重力滑脫兩種。擠壓背斜主要位于三馬林達復背斜帶,重力滑脫背斜主要位于下庫泰盆地陸架及陸坡區域。地層巖性圈閉是盆地潛在的圈閉類型,位于盆地斷陷期始新統。生物礁巖性圈閉處在遠離陸緣的臺地區,其上直接沉積海相頁巖,構成儲蓋組合。

        5含油氣系統特征

        盆地發育三套含油氣系統:中中新統(生)—中上中新統(儲)為盆地陸架濱淺海區主要含油氣系統,上中新統(生)—上中新統/上新統(儲)為陸坡陸隆深水區主要含油氣系統,始新統/漸新統(生)—始新統/漸新統(儲)為盆地深層潛在的含油氣系統(圖8)。中中新統(生)—中上中新統(儲),是庫泰盆地現階段對油氣貢獻最主要的含油氣系統,其烴源巖為中新統沉積的三角洲平原煤及三角洲前緣碳質泥巖,儲層為河道、三角洲分支河道和河口壩砂體,圈閉主要為晚期形成的背斜,油氣生成期主要為上新世至今(圖9)。上中新統(生)—上中新統/上新統(儲),為盆地深水區最主要含油氣系統,也是庫泰盆地現今勘探最熱的一套含油氣系統。在1995年以前,由于認識上的不足,該套油氣系統一直未被發現。2001年,Unocal石油公司發現WestSeno氣田,該套油氣系統才浮現出來。該系統中烴源巖為富含碳質碎屑的濁積巖,這些碳質碎屑是在低位體系域時,通過重力流的形式搬運至陸坡與深海平原區域快速埋藏而保存下來的。其平均有機碳為1%~2%,少數可達2%~5%,最大達50%,氫指數50~183mg/g,最大可達400mg/g。儲層為上中新統—上新統盆底扇、斜坡扇和水道砂體,圈閉為逆沖背斜,生烴期為上新世至今(圖10)。始新統/漸新統(生)—始新統/漸新統(儲),為盆地深層潛在的含油氣系統,尤其在上庫泰盆地,該套油氣系統較下庫泰盆地埋藏淺,具一定勘探價值。

        油氣分布特征及有利勘探方向

        從所發現的油氣田分布來看,它們幾乎全部集中于幾大背斜構造帶中(圖2);從含油氣層位統計發現,油氣基本富集于中中新統、上中新統—上新統(表1)。在陸上及近海地區主要富集于中中新統,海上主要富集于上中新統—上新統,呈現出越往東油氣富集層位越新的趨勢。下庫泰盆地濱淺海區的中中新統—上新統三角洲沉積,由于勘探程度較高,盆地現今大部分經濟儲量都富集于該套地層,其剩余資源有限。

        陸坡深水區的斜坡扇、盆底扇和斜坡水道,是現今庫泰盆地勘探熱點之地,望加錫海峽深海平原區將是潛在勘探區域。三馬林達復背斜帶頂部,雖遭受強烈剝蝕,但深層的漸新統—下中新統保存完好,能夠形成良好儲蓋組合。

        第三紀早期,上庫泰盆地邊緣砂體上超尖滅,可形成地層巖性圈閉。這類圈閉雖然晚期遭受強烈構造運動,但地層巖性圈閉有較強的抗破壞性,且上庫泰盆地第三系埋藏相對較淺,是最為現實的勘探目標。

        盆地深層始新統―中新統的臺地生物礁儲層,普遍具較強抗壓實性,雖晚期遭受強烈構造運動,但內部油氣卻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如Kerendan1井,于漸新統生物礁內有良好油氣發現,便是很好例證。

        結論

        (1)盆地經歷了三期構造運動,斷陷期、拗陷期和反轉期。斷陷早期以陸相沉積為主,斷陷晚期及拗陷期,以半深?!詈3练e為主,反轉期以三角洲沉積為主。

        相關熱門標簽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无线码在线高清 | 午夜福利网址入囗 | 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成人 |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网 |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