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秋雨的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稻穗兒成熟了,那金黃的臉兒猶如一顆顆美麗的金子,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
3、向日葵成熟了,個個低頭彎腰,仿佛像一個個老爺爺正彎著背行走。
4、蘋果被秋風吹涼了,個個都穿上了一件紅色的棉襖,仿佛一盞盞紅燈籠掛滿了每個枝頭。了每個枝頭。
5、葡萄也被秋風吹涼了,個個都披上了一件紫袍,仿佛葡萄也被秋風吹涼了,個個都披上了一件紫袍,仿佛一顆顆美麗的紫珍珠一樣,一串串的多美啊!
6、玉米舉著紅纓兒開心的.合不攏嘴,似乎忘掉了一個夏天的煩惱。
7、高粱紅著臉笑了,似乎被別人表揚過一樣高興的合不攏嘴兒。
8、秋天,有那金黃的稻穗兒,秋天,有那金黃的稻穗兒,油黃的向日葵,火紅的蘋果,紫色的葡萄,黃色的玉米,紅彤彤的高粱,是這樣的美麗!
9、啊!秋天是多么五彩繽紛!你是多么光彩啊!你是多么崇高啊!你不僅是美麗的季節,而且還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我要感謝秋天,因為秋天給我們帶來了食物,給這個世界充滿了美麗。
Autumn, rice has matured in the paddy field, in a glance, seems to spread all over the floor of gold, and the farmer uncle one by one to pick up the "gold" in their field. The breeze blowing, golden ocean layers has moved.
Fruitful tree is decorated with their "success" : persimmon tree, far see like hang up red lanterns. Persimmon you squeeze me, as if to say: "pick me, pick me, my flesh is sweet." Zizyphus jujube tree, zizyphus jujube fell all over the floor, people hurriedly picked up, I picked up a bite, good acid! Vineyard vines have purple black, like the black pearl, to eat into his mouth a sour, sweet, let a person forget the taste.
Autumn stream is so cool, take off the shoes, soak a while sitting on the rocks, the whole people all spirit tremble.
I love autumn, love charming autumn scenery.
我喜歡生機勃勃的春天,喜歡氣候炎熱的夏天,也喜歡白茫茫的冬天,可我最喜歡金黃色的秋天。
秋天,稻田里的稻谷已經成熟了,一眼看去,好像鋪了一地的金子,而農民伯伯們一個接一個到自己的田里撿“金子”。微風吹過,金色的海洋掀起一層層麥浪。
碩果累累的樹上已掛滿了它們的“成就”:柿子樹上,遠看像掛了一個個紅通通的燈籠。柿子們你擠我推,好像說:“摘我,摘我,我的肉可甜了。”酸棗樹下,酸棗都掉了一地,人們趕緊拾起,我拾起一個,咬了一口,好酸啊!葡萄園里的葡萄已經紫的發黑,跟黑珍珠一樣,吃到嘴里酸酸甜甜,讓人忘不了那味道。
1 變一下句式
a 又嫩又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b 洗凈了大地的塵沙的一場秋雨過后,綠了田野,紅了西紅柿,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讓人喜歡。
一場秋雨過后,洗凈了大地的塵沙,綠了田野,紅了西紅柿,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讓人喜歡。
點評:變長句為短句,變定語為謂語,可以更好地突出要描述的對象,也使語言顯得更活潑。
2 來一點修辭
C 路真是太窄了,容不下我的身影。
路瘦瘦的,容不下我的身影。
d 寒冬的數聲雞鳴后,天亮了。
寒冬的數句雞鳴,唱亮了清晨。
e 老師在喋喋不休地灌輸著人生的意義。
老師在喋喋不休地批發著人生的意義。
點評:恰當使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讓語言變得更生動,更富有靈氣。
3 用一回描寫
f 升入初三以來,我的心冷冷的,濕濕的。
窗外,秋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如泣如訴。一如我升入初三以來的心,冷冷的,濕濕的。
g 打開窗戶,手捧一杯茶,盯著窗外的梔子花,一邊欣賞,一邊沉思。
輕輕打開一扇窗,靜靜啜飲一杯茶,讓窗外梔子花香與茶中馥香一道,伴我沉思,伴我品味。
點評:準確的描法,可以更好地傳達出人物的情感,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4 加一些細節
h 見菜端齊后,他便抓起筷子,端起碗,對著菜就是一夾,和著飯往嘴里送。又摻和了湯水,撐得兩腮鼓鼓的。
見菜端齊后,他忙抓起筷子,端起碗,對著菜就是一夾,和著飯呼呼地往嘴里送。又端起盤子咕咕喝了幾口湯水,撐得兩腮鼓鼓的,一顆白亮的米粒掛在嘴角,一動一動的。
點評:生動傳神的細節,使得描寫更逼真,更耐人尋味。
5 少一些口號
i 江南的橋是謙卑的,謙卑得就如一匹忠實的老馬,靜靜地臥在青青兩岸,無私奉獻。
張廣志:當然是可以看得更清楚啊。美國大片里那些撞車的畫面,車速那么快,要是按照正常速度播放,還沒看清,汽車就已經爆炸了,那多沒意思。有了慢鏡頭,就能看清汽車碰撞的全過程,那才過癮呢!
劉殊含:我覺得慢鏡頭特別適合抒感。在電影里看過這樣一個鏡頭:男女主人公在樹林里漫步,金黃的秋葉飄落下來。因為是慢鏡頭,每片樹葉的形狀和飄落方向都能看清。它們好像有生命,都有自己的選擇。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景,自然更能讓人體會到男女主人公的幸福。
滕 倩:慢鏡頭能讓人物的心思變得更細膩。我陪媽媽看過幾次韓劇,韓劇在表現人物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喜歡用慢鏡頭。比如這樣一個鏡頭:女孩聽到男朋友出車禍的消息后,手里的茶杯一下子跌落下來。因為是慢鏡頭,茶杯的跌落顯得既緩慢又沉重,我的心好像也隨之跌落到地上,和茶杯一起碎了。
王老師:其實,在作文中也可以使用“慢鏡頭”。作文中的“慢鏡頭”是利用細節描寫,把原本很簡短的故事情節轉化為角度多變、過程清晰、動作連貫、語言生動的動態畫面,使故事的節奏放慢,讓讀者更充分地品味文章的內容和感情。
那么,怎樣在作文中進行“慢鏡頭”式描寫呢?“慢鏡頭”描寫有什么作用呢?請看下面的作文是怎樣運用慢鏡頭的。
媽媽的手
媽媽有一雙漂亮的手。
媽媽的手指又細又長,爸爸說這是鋼琴家的手。可是,這雙鋼琴家的手因為天天和鍋碗瓢盆打交道,早已失去了原來的細嫩和彈性。冬天,因為經常泡在水里,手指上還會出現好多令人心疼的裂口,所以經常纏著膠布。
媽媽掌心的紋路密密麻麻,縱橫交織,不像我和爸爸的掌心只有幾條粗紋。姥姥說手心的紋路細碎意味著天生是操心的命,媽媽卻說這說明自己手巧,因為紋路多,肌肉分工比較細,動作更靈敏。我說媽媽的手心里有一張細密的網,打撈著全家人的幸福。
媽媽的手很瘦,透過白皙的皮膚,能清清楚楚地看見淡青色的血管。媽媽說這叫骨感,還說我的手太胖,像小豬蹄。但我不只一次發現,每當看到和自己年齡相近的女人豐滿白嫩的手時,媽媽總會流露出羨慕的神情。
媽媽的手很溫暖,無論什么時候握住媽媽的手,都有源源不斷的熱量傳遞給我;媽媽的手很有力量,我遇到困難時,只要拉住媽媽的手,就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王秋雨:本文從手指、掌心的紋路、手背三個角度寫媽媽的手,非常細膩。
宋蘇南:指的那一段,先總指的特點——“又細又長”,然后寫裂口。由總體到局部,手的特點得到了細致的表現,突出了媽媽勤勞、愛家的特點。
王 馨:小作者不僅寫了媽媽的手,還寫了自己的感受和對媽媽的感激。好比作者帶我們看電影,在每個慢鏡頭之后進行解說,讓我們對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老師:用慢鏡頭對媽媽的手進行細致刻畫,先從手指開始,然后鏡頭慢慢轉移到手心的紋路,再聚焦到手背皮膚下面的血管。除了用畫面表現手的特點,還寫出了自己的感受,側面表現了媽媽的性格特點。
不過這篇作文有點兒像紀錄片,側重于靜態描寫,同學們有沒有興趣“拍”一部動作片呢?看看誰寫得好。
陸金路:我寫的是昨天語文課上的情景,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惱人的蒼蠅
陸金路
上語文課時,教室里忽然飛進來一只蒼蠅。
這是一只很大的綠頭蒼蠅,它在空中盤旋幾圈,準確地落到了小胖的奶茶杯上。它邊吮邊前進,眼看就要進到杯子里面了。小胖用手碰了奶茶杯一下,沉醉其中的蒼蠅突然被驚醒,戀戀不舍地飛了起來,繞著小胖飛了好幾圈才轉移陣地。
它又飛到最愛干凈的吳心潔身邊,繞了幾圈,大概是發現無處下嘴,就落在了吳心潔的頭上。降落之后摩拳擦掌了一會兒,便開始東蹭蹭,西挪挪,好像是在探險,又好像是在開礦。吳心潔發現蒼蠅落在自己頭上,驚叫一聲,忙不迭地用手趕。
可能是事發突然,也可能是被吳心潔的頭發絆了一下,這次它起飛時有些踉踉蹌蹌,在空中劃出了一道歪歪斜斜的弧線,搖搖晃晃地撞到了玻璃窗上,發出啪的一聲。坐在窗邊的尚雪紅眼疾手快,用手中的課本一下子將它拍得肚破腸斷。正在大家為她喝彩的時候,尚雪紅看著臟兮兮的課本,撇了撇嘴,一下子哭了起來。
徐藝哲:我覺得本文的動詞用得特別準確,比如“盤旋”“吮”等。還有一些詞語特別生動,比如“摩拳擦掌”“蹭”“挪”,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蒼蠅的神態刻畫得鮮活生動。
姜 雯:我最喜歡“探險”和“開礦”這兩個動詞,雖然沒看到蒼蠅,但是通過這兩個詞能想象出蒼蠅的動作,太形象了。
王老師:這篇文章是一部精彩的“動作片”。小作者通過細致的慢鏡頭描寫,把蒼蠅的動作描寫得惟妙惟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過上面兩篇作文,同學們大概已經掌握了在作文中運用“慢鏡頭”的技巧——用生動的細節描寫,從各個角度寫出事物的特點,表達自己的感情。
莫泊桑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他曾經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這里所提到的“很注意地觀察”,我理解為“用心感知”。
一、用心感知需要調動各種感官
有一次語文課做練習,下課鈴響了大家仍不擱筆,我不忍打擾就順水推舟沒有下課。我發現教室里很安靜,飲水機燒水的聲音時斷時續,窗外熙熙攘攘的學生川流不息,隔壁移動桌椅的聲音哐哐當當,我們班的同學卻巋然不動。終于,大家練習做完了,可上課鈴也打響了。然而我說:“下課”。大家很驚奇,我解釋道:“剛才下課時“敵動我靜”,現在上課了,“大局已定”。我們從來都身處安靜的大局之中,卻從沒有作為旁觀者去感知一下這份上課鈴打響后的安靜,今天不妨出去感受10分鐘。”大家果然各種好奇,連平日下課少見出去的學生,竟也躡手躡腳地搖“晃”出門外。
回到教室,我給大家臨時出了一道作文題:投入。我說,大家靜靜地鉆進自己的回憶,體味一下剛剛的兩種投入。一種是“敵動我靜”之時,13班的全神貫注;一種是“大局已定”的時候,我作為旁觀者瞥見的別人的投入。
批改后我把下面兩個片段印發給大家:
教室中十分安靜,只能聽到筆與紙張之間的微小摩擦聲,同學們都很投入,眼睛一直盯著自己的作業,他們好像被封閉了聽覺,周圍任何一縷聲音都無法對他們造成影響。突然,一聲膠帶的撕扯聲響了起來,仿佛沙啞的吶喊聲,就像一聲號角,一瞬間,整個教室如平靜的湖面被投入一粒石子般嘈雜了起來。凳腳聲,窗外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飲水機加熱的聲音……一切聲響猶如解開束縛似的沸騰起來。可竟無法維持很久便消失了,被同學們投入的氣氛壓縮,直至消失。空氣中氤氳醞釀著一股靜謐的氣息,這種安靜緩緩地凝固了起來。(徐煒杰)
匆忙的腳步邁向廁所,一行人婆娑的背影后留下一串密集的腳步聲在廊間回蕩,我輕聲的一步一步走過長廊,途經別的班級的教室,透過籠滿水氣的玻璃,模糊看到一排排不清晰的面孔高昂著望著教室前方。似乎沒人注意到我這個窗外的過客。我繼續走著,拐角處轉彎,我輕輕旋動腳跟,將身子微轉,生怕破了這美好的寧靜。我聽見我的心臟搏擊的聲音,隨著腳底與地面的摩擦聲在大理石面上回旋。(陳敏)
大家都覺得徐煒杰和陳敏的作文描寫生動,體味細致。歸結出來發現,原來是因為他們的感知比別人更用心,他們把聽覺用的神乎其神,用聲音反襯出了安靜,透過動中之靜,扣住了投入的主題。
我趁機總結道:當大家用心體悟世界的時候,會發現我們的五官都會活躍起來,而不僅僅是大家平時用的最多的視覺。現在徐煒杰和陳敏的例子是否告訴我們,除了視覺,其他感官也同樣重要?甚至巧用各種感官,文字會產生非同尋常的動人細膩,筆下的世界亦會靈動而豐潤。
就當大家認可了這個發現的時候。我立馬提出要求,讓他們修改或者重寫。這次我把要求放寬,題目仍為“投入”,但主題自選。
后來我在班上讀了吳飛飛的《投入》:
還記得上次回去,奶奶呼呼地拉著木質的風箱,火苗在灶里一跳一跳,鍋里的馓飯咕嘟咕嘟地哼著小調,古老的生活,變更了沉重的步調,從未停止前進,端幾碗溫潤飄香的熱粥,一家人圍坐,總覺得很暖,分別的時候,奶奶站在紅褐色的格子窗前,那串聲音總是會響起。(節選)
飛飛的語文基礎是欠佳的,但是從這次作文可以看出,她竭盡所能地把眼、耳、鼻、口幾乎都用上了。我欣慰地感受著她的進步,同時對我們班整體記敘文水平的提升也更添信心。
二、用心感知會發現風景浸潤著悲喜
古今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凡由文字傳達出的風景,無不浸潤著作者的情感。作者喜,風景便喜;作者悲,風景便悲;作者喜,風景即使冷瑟,也會瑟中有樂;作者悲,風景哪怕明麗,也必樂中藏悲,甚至以樂景襯悲,更顯悲愁。
一旦用心感知,所感知的風景必會浸潤心的悲或喜。其實學生對此不該陌生,一來這是人之常情,當他們心情舒暢時,看到的樹葉會更為鮮潤,當他們心情糟糕時,眼見的鳥兒也似愁眉苦臉;二來他們常做詩歌鑒賞的練習,精煉傳神的詩詞少不了借景抒情,老師也會常跟他們討論詩詞中情與景的關系。
然而問題是,在記敘文寫作時,學生往往沒有運用這樣一個重要經驗的意識。作文中要么根本沒有景物描寫,要么景物描寫過于客觀,顯得孤立而單調,有些語言功底還不錯的,景物描寫唯美動人,然而總覺得缺失了情感的浸潤,少了心的參與。由此也可以看出,學生往往是為了作文而作文,或者為了插入風景而進行景物描寫。很少帶著一顆真心去感知身邊的風景,然后有意識地流淌進筆間紙上。
這一點提醒我,學生熟悉一種方法未必等同于他已經能夠自然而熟練地運用它。我必須有意識地帶著他們進行一些片段練習,漸漸讓他們主動地用筆下的風景去浸潤悲喜,而非僅僅在詩歌鑒賞或者閱讀課上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已然經典化了的情景關系。
還是從詩歌鑒賞入手,只是視角有所變更。我把重點轉移到記敘文寫作上。有一次講到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和姜夔的《點絳唇》:“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我和學生一起品析:“傷心”、“清苦”這些形容詞,詩人用他們來形容“寒山”、“數峰”,分明是因為詩人自己有如此情感,所以眼中的風景才懂得傷心,才曉得清苦,也正因為傷心清苦,所以詩句中的漠漠平林,如織的煙霧,還有略帶的黃昏雨,才都浸潤了詩人的那份傷心,那點清苦。
大家很快明晰,作者用怎樣的心境去感知風景,風景就會呈現出怎樣的風情。于是我隨即讓大家練練筆。只寫一個關于風的小片段。要求是滲入自己的心情。互相交流的時候,發現同樣是寫風,心緒爽朗的,便說“飄飄而下”,情緒郁郁的,便說“蕭蕭”或“颯瑟”。而這些各式各樣的風,無不烘托著作者的內心,通過互相的點評和交流,大家不約而同地感慨,原來風真是隨心而動的。
現在看來,再簡單的道理或者所謂達成共識的經驗,還是要經過親自操作歷練,才能真切地化作自己的經驗,從而完成經典方法技巧的傳承。
有一次賞析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中一段是:“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垂淚?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我們一起品賞:玄宗還宮以后無比悲懷,所以看到依舊的池苑會覺得物是人非,看到如面的芙蓉和如眉的柳會念到故人,春風桃李雖然花開興榮,心情卻似秋雨梧桐葉落那般凄落。一切景語皆情語,池苑、芙蓉、柳枝、春風、桃李,無不輕松曼妙,可是加上依舊二字,浸潤玄宗的悲懷,雖個個是樂景,卻與“秋雨梧桐葉落時”對比反襯出更加濃烈的愁緒。
學生都很有悟性。大家在接下來《幸福花開》的作文中隨即出現了許多浸潤悲喜的風景描繪:
一陣凜風吹來,我打了個激靈,使勁嗅嗅鼻子,竟嗅不到絲毫的溫度。夜風在周圍盤旋著,纏繞在樹葉上發出尖銳的“沙沙”聲,仿佛在嘲笑我,嘲笑我的無能,像質問一樣,一聲聲砸在心上,而我卻無言以對。
烏云悄然退去,月亮吞吐著安詳的光華,夜風也好似在耳邊呢喃,撫平我的心。幸福之花發出陣陣花香,晶瑩的花瓣在月光下流轉出白色的光。一派安寧,一切的苦痛都隨風而去了。幸福之花在心中盛開。(黃琳湘《幸福花開》)
夏的燦爛陽光催開了百花卻獨留下這盆茉莉是因為少了外公的還是丟了外婆的幸福。(邵淋晶《幸福花開》)
關鍵詞:文本遷移;喚醒觀察;養成修改
一、創設情境,有話可寫
(一)文本遷移,片段訓練
在教學《窮人》時,我先引導學生比較心理描寫與其他描寫的區別;接著討論(結合本單元其他課文);然后總結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形象更為鮮明,突出的特點;將課堂積極踴躍的氛圍轉移到“你有沒有類似桑娜內心糾結的情景”,動筆寫下來;然后適時評價;最后根據中肯的評價,靜心修改,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群文閱讀,開闊視野
《頤和園》《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游覽順序而寫。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比較明白游記中移步換景順序過渡句的重要性,然后閱讀多篇范文,讓學生開闊視野、領會有序的過渡句寫法的多樣性。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三)情境渲染,激情迸發
教師創設情境也需要藝術,而且,這種情境應該是合乎情理的,即興而發的,靈機一動的,是充滿真實真情的。
教學《山雨》時,正好那節課窗外秋雨綿綿,煙雨朦朧,于是我索性停下講課,讓學生邊用心傾聽雨的聲音,邊寫出幾個詞語,然后連詞成句,并加上自己的想象、或心情的句子。學生的興趣被充分激發,沉醉在眼前的茫茫煙雨里。教學“祖國在我心中”時,因為歷史久遠,學生難以身同感受,我提前讓學生收集清代愛國人物的故事和中國的資料。課堂上首先讓學生觀看視頻,各個激情蕩漾,并記下印象深刻的詞語;運用詞語,評價這段歷史(師生評價,將深刻的話語及時記錄);然后組內分享自己收集的歷史資料;最后用歷史資料充實自己的評論。課下布置補充愛國人物故事。
平時開展班隊活動、小實驗、實物演示、現場表演等各種游戲活動,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仔細觀察,在歡樂的氣氛中親自動手、動口、操作、思考,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正如“情動于中而行于外”,即找到“動情點”,才能有感而發,才能抒發真實感情。
二、仔細觀察,善于積累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是習作的沃土,因此,我注重培養學生勤于觀察的習慣,在生活中積累素材。
(一)親近生活,用心體味
平時我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用眼看、用耳聽、用鼻嗅、用心感受生活里的點點滴滴,引導他們留意自然界的寫作素材,從而實現有話可寫,樂寫真情的目的。
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寫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長流不息。
(二)善于積累,厚積薄發
我在教學中還注重運用多種方法激勵學生多讀書。我常利用晨讀時間開展讀書比賽、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詩詞文章。我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日記、觀后感、評論人物時事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把生活中自己認為有意義、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記下來,并講評那些有新意的題材,從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汲取習作材料。通過寫觀察日記,再也沒有學生對作文“望而卻步”。
三、養成多練習、多修改的習慣
(一)滴水穿石,熟能生巧
初學寫作者應勤練筆,只有堅持練筆,才能以“量”促進“質”的飛躍。因此,學生要養成勤動筆的習慣,在不斷實踐中提高寫作能力。
另外,學生要多思考,除了平時對所見所聞要多思考,對周圍的點點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之外,在寫作時,學生也要養成構思、列提綱的習慣。沒有思考就沒有深邃雋永的文章。
(二)改正與評價相輔相成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教學大綱也要求學生養成“多寫多改”的習慣。我認為從開始作文的年級起,就應教給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調動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多方面培養學生自改的習慣,改變教師批改有勞無獲的局面。根據單元主題與習作要求,我事先定好一個中心主題,將篇章分成片段,依據課文的寫作特點提前安排草稿或隨時練筆一個片段,然后師生評價,最后自己修改,針對文章的重要段落反復評改,重重獎勵(個別表現好的學生獎勵自選作業)。教師批改作文時應側重勾畫好詞佳句,評價與眾不同之處,鼓勵學生創新。然后,學生對于教師的評語進行回復,師生的互動可以增進情感,更能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寫作能力。
教師與其精改作文,不如細琢習作過程,讓學生的習作根植于“生活”的樂土上,感受快樂的習作情景教學法,擁有“寫”“訴”的沖動。這樣,習作才會充滿情趣,煥發生命的光彩!
參考文獻:
一、“感悟”美景,陶冶性情。
讓學生“感悟”美好的景色,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的靈魂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這是一切“感悟”的基礎,最重要的“感悟”是“感悟”大自然、“感悟”家鄉之美。日出日落,春風秋雨,鮮花朝露,落葉嚴霜,行云流水,游魚飛燕,――這些都是美的,讓學生走進其中,必然感慨萬千,“感悟”深刻,則激情滿懷。例如,在仲春時節,我帶領學生們去踏青,并且要求他們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回來后相互交流。通過交流,發現學生們寫作激情很高,寫得很好,有一個學生寫到:“鮮紅的太陽在家鄉的大平原上升起,照耀著大平原上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麥田。小燕子在麥田上穿梭,農民在田里勞動。河水清清,倒映著藍天、白云,輕輕流向遠方。空氣清新,微風徐徐,吹拂著我們的臉龐,啊!我的家鄉真美。”通過這樣的主動“感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學生樹立遠大而正確的人生理想,積極的人生態度,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熱愛這個美好的世界,為以后“感悟”社會打下思想基礎。
二、“感悟”生活,豐富寫作材料。
許多同學抱怨缺少寫作素材和題材。遇到寫“挫折”的內容,就是某次考試失利,成績不好“無顏見爹娘”,結果在父母的耐心勸導下或是在某個故事的啟發下,重拾信心等等,這樣老舊的材料連學生自己都感覺“沒意思”。其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是我們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一些看起來平平常常的生活現象,卻蘊涵許許多多閃光的東西。只要我們有一雙“火眼金睛”,有一顆公平、善良、正直之心,就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學生的生活,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相互聯系的版塊,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應當讓學生從“感悟”家庭生活入手,讓他們真心的去看爸爸襯衣上斑駁的汗漬,真心的去看母親頭上那星星的白發,“感悟”父母的辛勞,感受悠悠慈母情,濃濃嚴父愛,進而讓學生懷“感恩”之心去留心觀察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去發現、去捕捉那一幕幕激動人心的瞬間。
三、“感悟”真情,激發寫作感情。
文章是情感的產物,“情動于衷而發于外”,只有作者首先被外物所感,被徹底打動,才有可能寫出動人的東西。情感是作文的源頭活水,離開了鮮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會顯得死板呆滯,毫無生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始終堅持這樣的理念:關注學生感情的醞釀,讓學生的心靈在感動的天地中徜徉,才能編出燦爛的云錦,吐出光輝的火焰。學生作文需要熱情,而這種熱情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因此,寫作前讓學生“感悟”真情,培養學生的寫作情懷,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讓他們達到一種“不吐不快”的程度,那么他們在文章中一定能任意宣泄自己的情感,做到情透紙背。這對于每一個教師來說,既是一項任務,更是一項技術。
四、“感悟”教材,創造精美表達。
關鍵詞:作文教學 傾聽 因材施教
《新課標》張揚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獨特個性,以新的理念、高屋建瓴的理論體系,打造著教育改革的新航母。與新課程攜手共進數載,充分感受到新理念給予我的熏陶和啟迪。《新課標》提倡的個性化作文和生活化作文的教改思路,讓我如夢初醒,似乎在迷茫的雨霧中看到了一線亮光。如何把這種理念真正變成具體的操作方式,并逐漸滲透到自己的作文教學中,開展適合自己教學實際的有特色的作文教學,給農村作文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是我孜孜追求的一個目標。
病例及癥狀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占有“半壁江山”。然而農村作文教學卻始終處于變革的邊緣地帶,徘徊不前、效率低下。如何指導學生作文,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是當務之急。回顧我們傳統的作文教學,教師布置文題――學生寫作――教師批閱,這種流水線式的單調的作文教學模式早已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程式化的批語或者教師自認為精彩的評語學生甚至不屑一顧。學生認為作文不就那么回事嗎?這種思想在學生的頭腦中似乎已根深蒂固,非短期內就能改變了的。作為教師也面臨著深深的困惑,在傳統模式中艱難前行。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僅有的一點寫作激情也被抹殺殆盡,基礎薄弱,甚至不愛學習語文的同學就更加“望文生畏”,就更不要說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了。近幾年興起的話題作文給學生提供了比較開闊的思維空間,但也遭遇了與命題作文相同的命運,在應試的指揮棒下變得黯然失色。多么充滿詩意的語言,多么富有激情的引導也難以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更不要說激發其內心情感的宣泄了。加之農村教育本身就落后于城區或發達地區,無論從地域條件還是信息的獲取方面,農村學生都有一種先天不足的缺憾,再加上教師觀念陳舊、變革意識不強,農村教學特別作文教學自然要大大落伍了。
診斷過程
一切違背教育理論和教育規律的做法都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際教學中我們所面臨的現狀不由地引發人們一系列思考、探索、反思與求證,這種教學模式是否尊重了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學習差異?是否把學生當作了學習的真正主人?是否把學生當作了一個有個性發展的人呢?由于作文教學失去了它的生命,也讓作文變成了沒有靈魂的弄虛作假。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和學生知識構建的促進者。因此教師在具體實施新課程時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體力行地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我們新的教學觀念,農村作文教學才會走出低谷。
處方一:傾聽學生的心聲
寫作是學生心靈的顫動,是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是富有個性的生命個體,生活五彩繽紛,喜怒哀樂、酸甜苦樂是他們的調色劑。處在花季的他們總有許多情感要表達、要傾訴,可是有的學生卻寧愿把自己的心里話寫進日記本,不愿寫在作文中。這就告訴教師該真誠地和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用心感受和捕捉他們的情感變化,進行心與心的接觸。“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有你真心地傾聽,走進他們的文章,也就是走入了他們的內心,我想學生的心扉會向你敞開的。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對癥下藥,激發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然后從寫法上給予指導,讓學生覺得老師懂得他的心情,無形中會把你當作知心的朋友。
有人說語文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用語言去教學,更應該是用情去打動學生,塑造他們健康的靈魂。我想,只有這樣傾心、傾情地與學生交流,才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至高稱譽。
處方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村學生以其特有的淳厚樸實的山野氣質與生他養他的這塊土地相依相伴,比較僻遠的農村中學,由于信息閉塞、圖書量較少、地域條件較差,也由于學生的年齡和社會閱歷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的形成,造成了學生知識的單一、狹窄。但正是這些因素,使農村孩子身上有著一種自然樸素的氣質,他們就像未經雕琢的璞玉,質樸卻掩飾不住內在的美麗。
在這種現狀之下,怎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是教師指導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跟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相比,農村寧靜優美的自然風光讓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也使他們從小就形成對大自然豐富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春的紅花、夏的鳴蟬、秋的落葉、冬的飛雪,他們都有豐富的體驗,也給了他們以美的熏陶。比如,在教讀《春》這篇意境優美的散文時,正是秋雨綿綿的季節,剛好窗外下著雨,我就干脆讓學生觀察校園的柳樹在雨中的特點,并把視線投向田野、山川,欣賞大自然的圖畫,用自己的話把眼中所見、心中所感描寫出來。當春回大地之時,又引導學生背誦《春》,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感,描寫鄉村的春景,許多學生都寫出了富有個性特點的好文章。其中穆亞麗同學寫的《柳芽兒》一文中有這么一段:“我走到柳樹的旁邊,不禁地伸出手去,摸了摸它的枝干,有種溫潤的感覺……”,你看,輕輕的一個舉動,卻是那么的傳神,“溫潤”極寫出感受的細膩。有這樣特長的學生,我就多從寫景的方法上加以指導。卜旭平這個學生長于敘事,常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可在具體的細節描寫方面做得不夠,我就多引導他從一點一滴的身邊事寫起,訓練他縝密觀察的能力。
隨著學生升上了三年級,作文的教學也慢慢顯得重要起來,在平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班里的一部分學生討厭寫作文,主要是因為生活體驗不夠,沒材料好寫,又或者是寫的內容空洞無趣,激發不起寫作的熱情。我常常想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討厭寫作文,怎樣才能使學生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經過一年的教學,現在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吧。
我們在工作或者做事的時候都常常會用到一些工具來協助,如除草我們會用剪刀、擦窗會用抹布……同樣我認為寫作也是需要“工具”來協助,而這個“工具”就是閱讀。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從而達到自己吸收知識的目的,然后才能在寫作中表達出自己的各種想法或感情。因此,我認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怎樣才能把這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使學生愛寫作文這一個目標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當學生對語言的積累有一定的程度時,思維理解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廣闊,在寫作時也會得心應手,顯得十分的靈活。如在描寫不同的情景細節時能恰當地選擇準確的詞語或語句來表達,從而把自己的想法、感情通過優美、生動、形象的話表達出來。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方法。對于詞語,我會讓學生采用摘抄、練習用詞語說一句話等方法來達到對于詞語的理解,進而積累這些好詞。對于句子,作為三年級的學生,我更注重讓學生認識不同的句式,如比喻句、擬人句、反問句……讓學生根據要求多讀多練,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如我在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時,文中有中心句、比喻句、擬人句、疑問句,還有許多四字詞語,這些都是學生需要積累的語言。在上課時,我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并說出原因。然后讓學生找到這幾種不同句式的句子,通過講解對比,達到讓學生認識的初步止的,最后讓學生根據要求通過練習達到積累的效果。二、在閱讀中指導寫作。那怎樣才能有效地在閱讀中指導學生進行寫作呢?我認為關鍵是要在閱讀教學中找到讓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片段。讓學生用借鑒的方法,以這些片段作為新的起點來進行想象、裝飾、創造,從而把別人的東西變為自己的,這也就是指導寫作的過程。同樣是在教學《秋天的雨》一文中,學生在理解“五彩繽紛”一詞的意思后,我作了進一步的指導,問:為什么說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呢?生: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生: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生: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生: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在秋雨里頻頻點頭。師:正因為這么多的顏色才讓秋天變得如此得五彩繽紛,那么同學們回憶想象一下,你還知道那些顏色給了誰了嗎?生:白色給了蒲公英,雪白的蒲公英像一個個降落傘,飛呀飛呀,飛到教室里來聽同學們讀課文呢!學生在學習此文段時滔滔不絕地講起來,是因為有一個片段可作為借鑒的起點。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以后在寫作時也會自然而然用上自己在課堂中學到的借鑒方法,寫起作文來也會有信心。
總而言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把閱讀的基礎打好了,才能達到寫作表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