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視劇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聯理論的發展是對Grice合作原則的創新性、批判性修正。其批判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對于“合作原則”中的“質”、“量”、“相關”、“方式”準則及次則的性質和來源,Grice沒有加以詳細闡明,顯得模糊不清;二是語境在真實場景話語交際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合作原則卻忽略了語境的重要作用;三是合作原則提出的會話含意理論,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作為支撐,整個理論框架也缺乏論證所需的嚴密性。反觀關聯理論,其將關聯定義為“命題P和一個語境假設C1…Cn集合之間的關系”,是“語境效果和處理明示刺激所需努力的函數”。從這一定義,不難看出關聯理論對語境的重視。而且,關聯理論將“邏輯信息、百科信息、詞匯信息”納入交際雙方的語境來源,并認為話語含義的理解過程,就是尋找話語和“語境假設”之間的“最佳關聯”。這些論述,也進一步體現了認知語境在關聯理論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關聯理論對合作原則的創新性修正,進一步簡化了合作原則的準則及次則,提升了關聯理論的概括力和解釋力;此外,關聯原則將真實場景中的語境納入到理論中,更適用于日常交際語言。
二、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觀
(一)關聯理論與翻譯
傳統意義上的翻譯,通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翻譯單指口筆譯;廣義的翻譯除了包括口筆譯外,還涵蓋摘譯、節譯、轉譯、影視作品字幕翻譯及對白翻譯等。翻譯活動的參與者主要包括原作者、譯者和譯語接受者;這三者之間存在語言、文化、心理等多個方面的不同,因而翻譯活動也就必然具有了跨文化性、跨語言性。基于翻譯活動的這一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實質,Gutt提出可以將翻譯融合進關聯理論的研究視角,并認為統制翻譯的基本原則是關聯原則。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活動,出發點為原作者的明示交際行為,通過譯者的翻譯活動,為譯語接受者提供最佳關聯性,活動的終點為譯者所傳遞的語境效果到達譯語接受者。我們認為,基于關聯理論的翻譯觀,為翻譯研究搭建起基于認知視角的理論體系,揭示了背景知識在翻譯活動中的不可或缺性,體現了譯者在這一交際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正是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到,關聯理論在翻譯上的應用前景越來越為更多的學者所認同。孟建鋼指出,“完全可以用來解釋已有的各種翻譯理論以及各種看似矛盾的翻譯現象”;趙彥春也談到,可以通過“關聯理論”證偽翻譯界的不可譯性和對等原則,并以此“佐證關聯翻譯的合理性和解釋力”。
(二)關聯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
由于翻譯活動參與者之間的語言、文化、心理差異,譯文要達到“信”、“達”、“雅”,就必須對這些差異進行全面考慮,僅僅體現原作者或譯者單方面文化或心理的翻譯,很難產生好的翻譯作品。以關聯作為基本原則的關聯翻譯觀,將認知科學與翻譯研究結合在一起,著力于探尋原文的交際意圖和譯語接受者的要求在認知環境方面的相似程度,開創性地凸顯了翻譯的認知特性,將翻譯研究從傳統的“描寫-分類法”的翻譯行為,提升到一種旨在建立一門翻譯學的理論高度。近年來,“關聯理論”已經在翻譯研究中展現了其強大的解釋力和生命力。蔣超男和劉祥清從“關聯理論”的視角探討英漢姓名翻譯,總結了翻譯過程中文化意象傳遞時的文化缺省現象以及導致文化缺省的因素;何三寧提出“關聯理論盤活了傳統意義上的忠實和對等等靜態概念”,并建構起“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張俊強運用“關聯理論”,對趙本山小品中的言語幽默進行研究,揭示了小品中言語幽默的潛在機制。
三、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美國影視劇字幕翻譯
隨著信息化和網絡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影視劇已經成為全球性的語言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之一。影視劇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時代特性、民族精神,以及其特有的廣泛傳播性、緊密的時代性,有利于觀眾更為直觀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有助于增強觀眾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影視劇欣賞,觀眾能夠簡單、便利、高效地學習和了解其他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其中,字幕翻譯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影視劇字幕翻譯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傳遞語義信息,幫助觀眾跨越語言障礙,了解故事情節”。不同于傳統的書面翻譯,影視劇字幕翻譯具有較強的時空限制性,必須做到“簡潔生動、清晰流暢、通俗易懂”。在正確理解影視劇原語的基礎之上,翻譯者還需要全面掌握原語與譯語之間的認知、文化差異,“將那些不能直接推導出的暗含意義轉化為明示意義,提供最大的語境效果”。影視劇字幕翻譯者需要把關聯理論作為指導原則,盡可能地讓觀眾獲得最好的語境效果和最佳關聯。《黑客帝國》是一部為中國觀眾所熟悉的美國科幻影片,影片中對于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超前的科幻思想和文化精神的探索,使得該片成為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影片之一。筆者認為,這部影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應歸因于字幕翻譯者。譯者將TheMatix譯為《黑客帝國》,中國觀眾結合自己的百科信息語境知識,就可以很好地接受到明示刺激,順利地將語境與影片結合起來,達到最大關聯。反之,如果譯者把片名TheMatix翻譯為影片英文名的字面意義,即母體或者矩陣,觀眾在觀看影片時所能納入自己認知范疇的語境知識就會被大大削弱,處理影片內容所需付出的努力必定會成倍增加。而《黑客帝國》這一翻譯,則成功地將影片名和內容最佳地關聯起來,讓沒看過或聽說過該片的觀眾,僅通過片名譯文帶來的語境效果,就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它的題材內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正確掌握歐美科幻影視文化。
四、結語
當今世界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需要在各種不同文化之間架起橋梁,促進文化交流,增進跨文化交際。影視作品本身具有的全球化性、眾多性、廣泛性、再生性,使得其在傳播文化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關聯理論視角下的影視劇字幕翻譯研究,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關聯理論強調將翻譯視為一個言語交際過程,是原語作者、譯者和譯語接受者之間的互動。
這一理論模式,為探討三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理論支撐平臺。
2.語境在翻譯中不僅體現為原文語境,更體現為譯語接受者的語言文化、言語習慣、思維方式等百科語境知識。
關聯理論為譯者搭建的理論模式,有助于進一步將譯語接受者的百科語境知識融入到翻譯過程中,有助于加深譯語接受者對影片內容、影片搭載的原語文化的了解。
3.關聯理論是一門建立在認知科學基礎之上的語用學理論,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翻譯觀也就具有了認知基礎。
在古裝影視劇的服裝設計中,需要注重在特定的環境下,通過服裝反映出人物形象,并采用相應的強調手法,充分體現一種理念,使古裝影視劇的服裝符合當時的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從而提高古裝影視劇的吸引力和真實性。因此,在設計之前,設計師需要查閱劇本所反映的歷史年代的資料,研究這個時期的服裝特點,并斟酌每個人物形象,設計出相符的影視劇服裝。例如,在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的人物服裝設計過程中,葉錦添研究了曹雪芹所處時代的審美情趣,了解到乾隆年間昆曲盛行,由此,他認為曹雪芹在創作小說《紅樓夢》的時候一定受到了昆曲的影響;并且,葉錦添認為現代人對中國傳統的文化都是比較喜愛、容易接受的,通過與導演和制作組的仔細溝通,他產生了在虛與實的適度結合中增添一些昆曲韻味的設計理念。在這樣的設計理念下,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的人物造型便有了一個大致的框架:在復古的過程中,適當加入一些虛擬性和現代元素,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有效地融為一體,讓電視劇呈現出一種年輕、叛逆的氛圍。由于先前已經有經典的87版電視劇《紅樓夢》,人們對其有了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因此新版電視劇《紅樓夢》想要在服裝造型上突破,既要找到一個富有創新的視覺風格,又要易于大眾接受,這是一個難度系數比較大的挑戰。
二、古裝影視劇中服裝設計的原則及特點
影視劇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因此影視劇的服裝設計具有顯著的特征,戲劇性、虛擬性、創新性等特征在古裝影視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虛擬性可以將古裝影視劇的社會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地位更好地體現出來,并與現實社會作為對比,從而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心靈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歷史的再現并不等同于完全的復制、照搬歷史。在設計古裝影視劇服裝的過程中,不應拘泥于當時歷史時期的真實性,而是要在基于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升華和創作,適當加入現代的創新元素,將恰當的創新思維運用到古裝影視劇的服裝設計過程中。如今,古裝影視劇的服裝設計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而言,更具創新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在服裝的造型、質量和色彩等方面都具有濃厚的象征意味;其次是服裝造型更加夸張,充分發揮了服裝對于意境的渲染作用。當今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設計,將美術性和歷史性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也體現了服裝設計的基本原則。
三、古裝影視劇服裝設計的美術性與歷史性
1.堅持歷史真實性原則,與歷史背景相符
在古裝影視劇的服裝設計中,有一種“貴出之實”的設計理念,這里的“實”主要是指體現出古裝影視劇的歷史真實性。在歷史上,曾有過“章服制度”,即對不同等級的官員以及百姓的服裝顏色和服裝圖案都有著相應的規定,例如貴族可以穿綾羅綢緞,而普通老百姓只能穿布衣等。在盛唐時期,人們的穿著特點便是袒胸、寬衣大袖、長袖,只系腰帶不系紐扣,而裙子則較長、線條飄逸優美,很多貴族的裝飾和服裝面料都有一定的講究,裝飾主要以珠寶玉器為主。在《唐明皇》這部電視劇中,人物的服裝設計便把當時的特點全部展現了出來。而在《紅樓夢》這部電視劇中,原著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在皇宮里很多妃子都喜歡穿漢服。關于這點,從雍正的十二妃畫像中人物全都著漢裝便可看出;并且根據相關史書的記載,由于乾隆皇帝帶頭穿漢服,所以無論是親王還是滿族都會穿漢服。因此,在電視劇《紅樓夢》中,人物的服裝采用漢裝并沒有違背歷史的真實性。
2.采用不同時人代服裝的典型樣式
我國的傳統服裝造型在每個朝代都有詳細的規定。例如在電影《十面埋伏》中,人物的服裝造型采用的是唐人的胡服,其主要特點便是窄袖、小翻領、錦邊、對襟。我們從金捕頭的衣著上便可以發現這個特點:一件用錦織的紅色繡花斗篷,中間設置了比較精致的袖口,其中又不乏古代藝術與現代藝術的融合。又例如電視劇《橘子紅了》,故事背景是清朝末年的江南。劇中人物的服裝造型并沒有根據當時的時代特點進行設計,而是在中國傳統服飾和民族服飾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設計,如外短里長的喇叭袖、衣服上的滾邊和刺繡、繡花鞋。電影《夜宴》中青女跳舞過程中穿的一身素衣,看似樸素而簡單,并沒有什么裝飾,但是觀眾卻能從中深刻感受到青女心中的惆悵、哀傷和凄涼,同時也預示著一場暗含殺機的夜宴。
3.展現不同時代崇尚的典型色彩
服裝色彩在古裝影視劇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甚至可以說服裝色彩是一部影視劇的靈魂。通過色彩的明暗、冷暖等的對比,可以構成相應的情緒色彩,并與其他因素相互配合,從而表現出比較復雜的情感。色彩具有強烈的主觀性,有利于提高影視作品的感染力。電視劇《大明宮詞》中的服裝采用的是比較艷麗的色彩,追求的是一種浪漫、寫意的風格。這不僅體現了精致細膩,又體現了自由奔放,從而將古典與現代、現實與舞臺進行了完美的結合。服裝色彩與人物造型、環境、光影、聲音等因素的相互配合,不僅能夠加強該影視劇的內涵、思想等,而且還能感染觀眾的情緒。例如,電影《英雄》就像一幅水墨丹青畫,劇中人物形象與飄飄仙境相互配合,充分展示出了國畫般的自由與飄逸。整部影片共有白、黑、青、綠、紅這五種顏色。其中紅色能夠充分顯示出趙國人的愛國情懷以及執著的精神,同時還能反映出他們反叛秦王的決心。故事的意境和顏色的對比反差給觀眾帶來了完美的視覺享受,很多觀眾看完這部影片后,都對其中的色彩呈現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4.服裝配飾有意體現歷史風采
1、引言
21世紀一來,新聞媒介和新聞手段日趨多元化,每天每時發生的新聞信息都以驚人的模式急速膨脹。作為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使用國家最多,影響力最深的語言,英語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據報道,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新聞報道都是用英文的。由于新聞即時性,迅速性等特點,英語學習者和翻譯家們一直在努力保證即時新聞準確迅速地傳達到中國,使中國讀者掌握到世界上發生的第一手資訊,獲得同原語讀者相同的閱讀感知并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世界觀的反應以應對波詭云譎的世界形勢。
“新聞翻譯是把用一種文字寫成的新聞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經過再次傳播,使譯語讀者不僅能獲得原語新聞記者所報道的信息,而且還能得到與原語新聞讀者大致相同的教育或啟迪,獲得與原語讀者大致相同的信息和/或文學享受(劉其中,2009)。新聞英語有其固定的格式和模式,英語和漢語在語法和句型上的很多不同導致了譯者尤其是初學英語翻譯的學生在翻譯時遭遇眾多翻譯障礙,在這其中,被動句的翻譯就是一大難點。以2012年12月15日出版的《經濟學人》中的《本周商務新聞》為例,在38個新聞句子中被動句出現了7次。可見被動句的出現還是較為頻繁的。要如何翻譯要求我們先對被動句的出現原因有所了解。
2、新聞英語中被動句頻繁出現的原因
新聞英語中被動句的頻繁出現是由被動句的構成有關的。美國語言學家特魯在使用了系統功能分類法分析紐約時報的文章后發現,使用被動句會導致施事者的缺失。我們可以假設,這種缺失一方面是由于記者故意隱去施舍者;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施舍者不明所造成的。例如:Most of Anglo Irish Bank’s debt was raised in Europe, but in 2005 $200m-worth of notes were issued in America to insurance companies.此句中債主的不明導致作者使用被動句來完成句子。除此以外, 劉其中也指出“當信息中的接受者或者接受行為比施事者更重要的時候(尤其是報道災難、事故、經濟情況、某些事件的死傷者時),通常使用被動句。”例如:At least seven people were killed in Afghanistan as protesters and security forces clashed in several cities.在此句中,報道者力圖向讀者傳遞的信息是傷亡人數,這也是讀者最為關心的信息,在此條件下,被動句是最好的選擇。
3、英漢被動句的認知對比
關于被動句,從喬姆斯基的生成語言學從深層到表層結構的生成觀到Croft的理想化認知模型(ICM of Events)都已做過深度討論,Croft更指出“把過程化的事件表達成狀態化的事件是被動式產生的根本原因”。英漢被動句原型都產生于事件的狀態觀, 表達的是一個自足的( 沒有外因即施事出現的) 理想化狀態性事件。反映在語義上, 兩種語言有相同的“受事+ 狀態”結構( 熊學亮, 王志軍,2001) 。
根據熊學亮和王志軍的分析,英語被動句的語義結構原型為:“受事+狀態”,句法結構為[ Subject + be + V-ed ],而漢語的被動句的語義結構原型為:名詞詞組( 受事) ( + 被) + ( 致使) 及物動詞( “ 被”有時不出現)。句法結構為:[非人稱性受事主語+ V]及[人稱性受事主語+ 被+ V]。他們認為,英語被動句和漢語被動句之間共性較多,而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動詞結構方面,英語被動句有明顯的形態變化的標記,即助動詞be+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而漢語中除了特定句子中出現“被”字句之外,并沒有直接的形態變化的及物動詞。2.英語中通常用“by”來引出施事者,從而對施事者起到強調作用,但是大多數英語被動句中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漢語中動詞后標記處引出施事者。
4、新聞英語中被動句的翻譯
(1)將英文被動句翻譯為漢語被動句,即將[ Subject + be + V-en ]句式翻譯成為[人稱性受事主語+ 被+ V]。例如:The data were taken as more evidence that the American economy is on the rebound, though that was tempered by news that S&P/Case-Shiller’s home-price indices fell to new lows in December.雖然標準普爾住房價格指數顯示房屋價格在去年12月創新低,但這一數據仍被認為是美國經濟反彈的跡象。
除了漢語中經常出現的“被”字句,我們也可采用一些例如“經過”、“受”、“使”、“把”、“遭到”等漢語顯性的被動語態。
(2)將英文被動句翻譯為漢語主動句,即將[ Subject + be + V-en ]句式翻譯成為[非人稱性受事主語+ V]。因為漢語本身由于沒有顯性的形態變化,常被認為是無語態的概念,所以在大多數新聞譯文中都會將英文的被動句翻譯成為漢語的主動句。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可以保留主語也可將主語翻譯為賓語;在某些以it was+Ved為句型的句子中,可以將句子翻譯為“人們認為…” “有人聲稱…”“據稱…”等固定句式。在遇到一些特殊情況的時候,可以采用“將…加以…”“為…所…”的翻譯方法,如:A court in Guangdong will decide soon whether Apple has rights to the “iPad” name, which is claimed by a rival company in China. 廣東法院將很快判決蘋果是否有權擁有iPad商標名,這一商標為中國一個競爭企業所注冊。
5、結語
新聞英語可以說是語言體系中最具有時代性的一部分,在新聞英語中所遇到的句式情況是極其復雜的,在這里單獨列出新聞英語中被動句的翻譯,借以理順翻譯思路,幫助英語學習者更好的進行翻譯創作。
參考文獻:
[1]劉其中. 英漢新聞翻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一、語文教育觀
實施素質教育,其實質在于傳統教育觀向現代教育觀的轉變。語文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到底是人還是知識?過去語文教育觀更多的著眼于社會性層面的認識和分析,很少關注人本身內在的東西,以致語文教學過分強調記憶背誦,忽視應用和評價能力的培養;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習,忽視創新;片面強調思想教育,忽視良好的性情的培養。這些都不符合語文教育以人為本的原則。現代語文教育必須拋棄保姆式的教學方式,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讓學生的個性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得到發展。
1.建立大語文教育觀,變有限的課內學習為無限的生活學習。“生活的外延就是語文學習的外延。”語文學習的內容博雜廣泛:教材無非是教學的例子。
2.語文教學要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其結論的非惟一性。教師只能提供合理的結論,講解人類中美好向上、終極關懷的東西,也讓學生進行創造想像、抒發內心感情、闡明不同見解的自由。
3.變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為能力是知識的基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學生的知識才干也會以幾何式增長。
4.語文教學必須貫徹學以致用的原則。閱讀文章是學,模仿寫作則是用,文學創作是高層次的運用,應用寫作是現實性的運用。學是用的基礎,用是學的深化,人類從事學習、探索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二、品德心理素質
語文教師要有崇高而鮮明的人格品質和人格特質。就人格品質而言,語文教師應當公正、寬厚、仁愛、有責任心和事業心,應以德立教,率先垂范。就人格特質來看,語文教師需要較強的感受能力,情緒穩定,善于自我認識、自我調控、自我要求、自我修養,能協調師生關系,使學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現舒展開來,從而“親其師”、“信其道”。
高中語文教師應具有鮮明的教學個性。個性即教學之風格。有個性教學之教師是對學生個性成長良好的影響。
三、知識素質
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師在專業知識上達到精而深,更要有廣博的各相關學科知識,要有跨學科聯系相融的本領,以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智力發展的要求。
高中語文教師要具有良好的知識素質,尤其是綜合性的知識。如:文字、哲學、歷史、自然、數理方面。以“大語文”為中心構成的結構性知識,把語文學科知識納入這個廣泛的知識體系中,使知識在內容上在本質上形成從特殊到一般的知識等級。這樣就會積淀出“語文”學的要義,即“人”學。只有實現了這種整合,并表現為語文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個人性,才充分顯示出中學語文教師作為一個專門職業所擁有的豐厚而獨特的專業知識。
五、業務素質
語文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指語文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事先安排、計劃和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察、評價、反饋,以及對自己教學活動進行調節校正、有意識的自我控制。語文課既是藝術課、審美課,又是人文教育課,是以“人”為中心、以“文化”為精髓的一種教育。這就決定語文教學不是純理性的、單向的,而是藝術的、雙向的。藝術在這里既是形式――藝術的方法和手段,又是內容――展示作品的藝術魅力。
語文教學模式眾說莫一。但我認為都離不開“導”、“啟”、“勵”、“評”四個環節:“導”,學習之初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啟”,是關鍵,讓學生在點拔中實現思維升華;“勵”,是手段,學有成效就應激勵學生自己探索;“評”,教師須對學生探索作合理的非惟一的評價。
這種語文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1.開放性。這是開放的不是狹隘封閉的活動。就內容而言,溝通課內外,相融各學科;就方式而言讓學生在民主氛圍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人文性。語文教師要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將課堂變成美的園地,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健全完善人格。通俗而言,語文教學不妨放開來講人生、講人性、講情感。語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語修邏辭的層面上。3.激勵性。語文教師要善于使用贊美的微笑、夸獎的言辭、熱情的鼓勵,培養學生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重視學生內在動力,激勵引導學生不斷前進超越。4探究性。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時,不把學生思維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們去探索“多”。
只有這個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才能充分的利用相似性和差異性,更加有效的輔助德語學習。以下幾點較為清晰的說明了對比方法。
1. 找準對比角度。英語德語同源,在書寫上同屬于拉丁字母,發音上也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鑒于此,兩種語音方面的比較在學習德語語音時尤為有效。隨著學習的深入,可以將比較擴展到構詞法和語法以及句法方面,通過對比,找出差異性,重點記憶差異點。比如,英語德語中相同的前綴,通過已知的英語知識,能大大縮短德語單詞的記憶時間。
2.端正對比態度。利用兩種語言的對比,尋找差異性和相似性,其最為直接的目的是輔助德語學習。對比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難以解釋的現象,此時應該抱著一種“抓大放小”,“只抓主要矛盾”的原則。否則必將進入死胡同,鉆進牛角尖,從而違背了對比的初衷。
3. 盡可能排除對比過程中英語對德語學習的干擾。對于大部分德語學習者而言,英語作為第一門外語,早已先入為主,對德語學習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對比過程中應盡量避免英語的干擾性,通過反復練習的方法,強化語言的區分。
二、如何進行兩種語言中具體知識點的對比。
解決了對比方法問題,就該落實到各個知識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程度,循序漸進的進行兩種語言的分析對比,發現規律,找出差異,以達到輔助德語學習的目的。
1. 對于有英語基礎的初學者而言,從接觸到德語開始,就會遇見很多似曾相識的“英語”單詞。有些和英語的拼寫完全相同,例如:name,plus,information, elegant 等;還有些與德語拼寫幾乎一樣, 例如:natur(nature), Englisch(English)、Supermarkt(supermarket) 等。隨著學習的進一步深入,會發現一部分短語甚至句子的表達都相同。例如:德語中有 haben etwas zutun mit etwas( 英語中: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something…), 德語中問名字:Wie ist dein Name ?(英語中:What is your name?)。這些形式上的相似點不僅給初學者的德語入門增加了不少的趣味性還提供的較好的記憶方法,即比較記憶法。但是無法避免的是,這種比較記憶會給初學者帶去一定的困擾和干擾。一旦出現混淆,就會造成表達或者書寫的錯誤。所以一定要有意識的排除干擾,積極加強對德語的記憶,此時英語應當只作為輔助工具,使用對比過程中不能被英語反噬,只能作為記憶的依據。
2. 德語學習已經到達一定程度時,學習者應當更注重尋找規律性的比較。例如:就單詞記憶而言,已不再像初學者那樣,僅僅靠“死記硬背”而應該利用構詞法的規律,有效高效的擴大詞匯量。英語德語中詞匯的對比記憶就是其中一種。
(1)相似的詞綴。①前綴:德語單詞中的“ anti-”與英語單詞中的“anti-”.例如:
Antifaschismus (antifascism )、Antiterrorismus (ant iterrorism); 德 語單詞中的“?ko-” 與英語單詞中的“eco-” .例如 , kokatast rophe(ecocatastrophe )、kospecies (ecospecies);德語單詞中的“ un-” 與英語單詞中的“un-”.例如 , undenkbar (unthinkable)、unert r?glich(unbearable)。
后綴:德語單詞中的“-ie”與英語單詞中的“-y” .例如 ,Biologie (biology )、Energie (energy );德語單詞中的“-t?t”與英語單詞中的“-y”.例如 , Mobilit?t(mobility)、Nationalit?t (nationality);德語單詞中的“-e”與英語單詞中的“-ist”.例如, Biologe (biologist),Geologe (geologist);德語單詞中的“-ismus”與英語單詞中的“-ism”.例如 , Kommunismus (communism)、Marxismus(Marxism)。
(2)相似的構詞法。
英語和德語的構詞法有著諸多的相同點,總體而言,英語中存在的幾個主要的構詞方式在德語中也都以相似的方式存在。相似的構詞法主要有復合法 / 合成法、轉換法 / 轉化法和派生法 /綴合法。構詞法在兩種語言中有著較多的相似點,學習德語這一構詞法時,合理的結合英語構詞規律,能有效的提高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牢牢掌握德語的構詞法,達到擴大單詞量的目的,為更進一步學習德語和熟練運用德語打下堅實基礎。
3. 德語學習進入到中級階段時,學習者已經擁有一定的詞匯量和完整的語法知識體系。盡管英語語法體系與德語語法存在著極大地差異,但利用已經掌握的英語語法知識,利用對比來理解和記憶,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同時,德語作為英語同源的語言,學者可以在兩種語言的文化起源上進行對比,如此不僅可增加學習興趣,同時能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德語這門語言。
總結。
正因為英語德語語言的對比在德語學習過程中能起到較大的輔助作用,學者更應該充分利用,并注意比較方法和循序漸進的步驟,不然可能適得其反,讓英語知識喧賓奪主,阻礙德語學習。通過正確的對比方法,學習德語將變成一件不再那么困難的事情。
參考文獻:
我國在戲曲正式形成之前,在各種表演的藝術當中就已經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化妝方法,分別是涂面化妝和面具化妝。面具化妝主要是從原始社會的歌舞形式當中發展而來的,而儺舞就是當中一種具有宗教特色的歌舞形式,它和后來戲曲的發展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儺舞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表演者在實際的舞蹈當中都會戴著一種面具,把自己扮演成各種各樣的角色,包括各種神鬼、怪獸、奇禽、歷史中的人物等,來表達他們對神靈的敬仰和崇拜。面具化妝的主要優點就是能夠對表演者的全身進行比較夸張的改造,同時表演者還能夠通過更換不同的面具來表演不同的角色。采用面具化妝的主要缺點就是表演者的表情是固定不變的,而且對于表演者的演唱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涂面化妝則是在漢朝和唐朝時進行歌舞表演時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造型手段,在戲曲的表演過程當中,就比較充分地利用了假形和假面,這樣表演者的造型表現力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雖然說我國的化妝是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發展起來的,但是對于舞臺妝來說發展卻比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舞臺妝才在我國開始發展。但是如果要把我國的京劇也算到舞臺妝當中的話,那么我國的舞臺妝在200年前的時候就開始了。在早期的京劇當中,生角和旦角的妝化得都比較淡,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那個時候的表演基本上都是在自然光的環境當中進行的。隨著后期的不斷發展,在舞臺上進行表演開始采用燈光進行照明的時候,表演者在化妝的時候色彩也就變得比較重。在化妝的時候最開始是采用的粉彩來作為主要的化妝品,后來則慢慢的變成了油彩。生角和旦角在實際化妝的時候不需要采用圖案花紋,但是需要采用比較濃厚的裝飾來增加一定的趣味。旦角在進行化妝的過程當中有一種叫做貼片子,其實就是對婦女的鬢發和額發進行一種圖案化的處理,這樣就可以讓表演者的臉型得到美化,同時還能夠勾清表演者的面部輪廓。生角和旦角在化妝的過程當中,需要根據角色的生活背景、是文還是武以及年齡的大小來確定化妝的具體畫法以及用色的情況。隨著不斷發展和改革,復雜和嚴謹華麗的舞臺妝已經成為了京劇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看點,相對來說旦角的造型和妝面則顯得更加華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品位以及對美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在觀賞京劇的時候也不再只是簡單地停留在京劇的妝面方面。在京劇造型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京劇的劇目也在不斷的進行著改革。服裝變得更加地華麗、具有個人魅力的妝面以及非常漂亮的頭飾這些都要求舞臺妝的造型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所以在戲劇影視美術設計中舞臺妝設計就顯得更加重要。
二、戲劇影視美術設計中的舞臺妝設計分析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借著這個機會很多信息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不管是在化妝方面還是在服飾方面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如果我們仔細去對那個時代的春節聯歡晚會進行分析的話就能夠清楚地發現,比較夸張的造型以及比較濃重的妝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逐漸轉變成了比較精致和淡雅的妝面,對于妝面和燈光以及舞臺的結合更加重視,同時對于妝面和表演內容的結合也更加的重視。對于現代的舞臺妝來說,在實際化妝的過程當中都有比較系統的程序,如果表演的舞臺以及表演的內容不相同的話,那么在化妝的實際過程當中采用的手法也就不一樣。因為在進行戲劇影視表演的時候,觀眾距離舞臺還是比較的遠,所以在化舞臺妝的時候妝面可以稍微粗糙一些,但是對于色彩、立體感以及結構卻需要更加重視,妝面中的一些部分就可以根據表演的實際情況省略掉。在進行戲劇影視表演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舞臺燈光的變化來進行相互的配合,因此在化舞臺妝的時候,造型設計人員首先需要對舞臺的燈光有一定的了解。在對戲劇臉譜進行舞臺妝化妝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根據既定的程序來進行的,它在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的時候有自己一些比較特別的地方;在進行時裝表演的時候,因為服裝效果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化舞臺妝的時候就有非常大的變化。所以對于戲劇影視表演很多的表演形式都是在舞臺上面完成的,但是在設計舞臺妝的時候,還是需要考慮到表演時舞臺的大小、和觀眾的距離以及表演的具體時間,這樣設計出來的舞臺妝才會更加符合戲劇影視的表演內容。在戲劇影視當中,在表演一些比較傳統的民族類歌舞的時候,表演者在選擇服飾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那些比較純的顏色,而且明度和色度都比較高的服飾來進行表演,比如藍色、綠色、黃色和紅色等。那么在對這些表演者的舞臺妝進行設計的時候,對于他們的眼部來說基本上都是選擇紅黃或者是紅色的自由暈眼影的設計手法來進行,而且眼影的范圍在實際化妝的時候也需要打得比較寬,在對眼角進行夸張修飾的時候應該要注意角度。根據實際的表演內容可以選擇在表演者的眼睛下方采用手工的方式來描繪一些圖騰或者花式,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和造型的語言配合。在舞臺妝設計的過程當中,如果需要選擇假睫毛的話,盡量選擇那些比較濃密而且形狀是前短后長的,這樣就能夠讓表演者的眼部看起來更加嫵媚,觀眾從遠方觀看表演者的時候也會發現他們的眼睛是非常有神的。另外在選擇腮紅和口紅的時候也應該以紅色為主。對于戲劇影視表演當中的現代舞來說,在進行舞臺表演的時候,應該要盡量選擇那些采用亮片布或者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服裝,而且這些服裝的顏色變化也應該比較的多。為了能夠保證表演者的服裝和舞臺配合更加有效果,在對現代舞表演者進行舞臺妝設計的時候,可以選擇珠光和閃粉來作為眼影,而且對于選擇的顏色也沒有什么限制。在對表演者的眼部進行設計的時候可以采用外暈以及內暈的化妝手法,這樣表演者的舞臺眼妝看起來厚重感就會得到一定的增加,同時也可以根據表演的實際內容在有需要的時候選擇采用高彩妝面化妝手法當中的倒鉤來對表演者的眼部結構進行重點強調,采用一種舞臺妝設計手法能夠讓表演者的眼睛看起來更加的有神。在對表演者的眼線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在表演者的上睫毛進行根畫,同時還需要在眼尾處包住表演者的眼線。對于戲劇影視表演當中的舞臺劇、歌舞劇以及話劇來說,它們和前面所提到的幾種表演形式在進行舞臺妝設計的時候則完全不同,這幾種表演形式在實際的表演當中并不是進行的本身表演,在對表演者進行舞臺妝設計的時候,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表演者更好地去為塑造角色服務,所以在進行舞臺妝設計的時候,應該要根據角色的實際情況以及劇情的發展來進行。在表演者進行話劇、歌舞劇表演的時候,他們的服飾造型以及舞臺的布置都和整個表演過程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在這些戲劇影視表演當中表演者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為了能夠讓表演者在實際的表演過程當中更好地將戲劇影視當中角色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那么在對表演者進行舞臺妝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從細節開始對表演者進行刻畫,這樣表演者的舞臺妝才能夠更好地和表演者的服飾結合在一起,對故事當中的人物進行刻畫,和整個故事當中的細節結合在一起,這樣觀眾也能夠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節當中。
三、結語
關鍵詞:數據庫訪問技術;VB;ADO
1 概述
VB即Visual Basic,具有強大的數據庫操作功能,實現對數據的有效處理,已經成為普遍運用的可視化編程工具,并且隨著Visual Basic軟件版本的不斷升級,數據庫的功能不斷得以提升和豐富,更多的數據庫訪問功能被附加到VB上,進而使得VB在開發數據庫應用程序方面的優勢更加彰顯。再加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溝通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使得開發出功能更加完善、運行速度更快、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占用資源更少的數據庫應用程序成為當今時代和形勢下的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而VB可以向廣大的用戶提供不同功能和用途的數據控件,同時,VB為了更加豐富其功能的應用,提高實用性,設立了不同類型的數據庫,主要包括本地數據庫、外地數據庫和遠程數據庫,并幫助用戶使用極少的編寫代碼甚至不編寫代碼即可實現數據庫的各種操作。
2 VB中的數據庫訪問技術
VB為方便廣大的用戶,設計了多種方式的訪問途徑,提供了強大的數據庫訪問技術,進而實現與當前多數常用和流行的數據庫的連接。當前主要通過引擎、開放式數據庫連接驅動程序及OLE DB等形式實現與不同數據庫之間的連接。在開發背景和環境下,VB提供的數據庫訪問技術主要包括DAO、ODBC API、RDO、ADO,其中ADO具有簡單容易操作、靈活普遍適用等特點進而成為當前VB中的主流數據庫訪問技術。下面將會詳細介紹這幾種技術,并對ADO技術進行重點介紹。
2.1 DAO技術
DAO即數據訪問對象,該數據庫訪問技術基于PC平臺進行數據的交換,可以實現對數據庫中所有內容的訪問、操縱和編輯,作為首個面對對象的數據庫訪問編程接口,已經成為VB數據庫訪問的默認方式。該技術和方式主要通過分層次的對象框架即DBEngine頂層對象和workspace及errors等,每一層次代表著一個數據對話框及本地或者遠程數據庫,十分靈活和適用。DAO訪問程序的編碼模型集合了設計關系數據庫系統結構中的所有類別對象,進而提供了系統所需的所有操作方法和屬性,而且編寫操作簡單,操作工具豐富,主要有創建數據庫、定義表、字段和索引、建立表間聯系、定位及數據查詢等工具來完善其訪問效果。但是進行非MDB文件格式的數據庫進行交換和通信時,需要利用jet或者ODBC Direct實現各地數據庫的訪問,這就表明DAO訪問技術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在單系統應用程序及小范圍的本地應用上效果更佳突出。
2.2 ODBC API技術
它是一種進行異種數據庫訪問的可移植性方式或技術,它存在于驅動管理器中,與數據資源對話的功用函數等保持著動態的連接,通過數據庫的開放,利用本身包含的豐富的函數集,為用戶提供通用的接口,并通過這些接口訪問各種后臺數據庫。總的來說,應用程序調動驅動管理器中的函數,而驅動管理器經由驅動器將函數及相關的數據呈現在服務器中。
2.3 RDO技術
即遠程數據對象訪問方式,提供給開放數據庫互連數據源的面向對象的接口,是在ODBC API基礎上的對象模型層,可以在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進行數據訪問,為利用現代碼創建和操作遠程數據對象和集合提供框架,并依靠ODBC API、ODBC驅動程序及后端數據庫引擎實現自身的功能,但減少了jet數據庫的引擎,其中數據對象和集合間的關系代表著數據庫系統的邏輯結構。RDO源于DAO,但又有所不同,它可以繞過本地查詢而直接訪問相關的數據庫,還可以與ODBC API同時應用于編程中,因此,RDO兼備了DAO和ODBC API的技術特點的基礎上,編寫程序更加短小,連接和查詢的速度更加快,但是它無法保障對SQL Server和Oracle之外的數據庫的存取。盡管其存在局限性,然而RDO提供的用來訪問存儲過程和復雜結構的更多、更加復雜的對象、屬性和方法,使得其仍然成為大型關系數據庫應用和開發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2.4 ADO技術
即ActiveX對象,是Microsoft公司面向對象開發數據庫應用程序而推出的新接口,可以為各種類型的數據之間的連接提供有效的機制,已經成為客戶/服務器和基于Web應用程序開發的首選,并成為了ASP技術訪問Web數據庫應用程序的核心技術。
首先,ADO采用Connecton、Recordest和Command三個主要對象為主的對象模型框架。其中,Connecton對象不僅可以實現對遠程數據庫和創建數據源的連接,進行事務范圍的控制外,還可以與Recordest或Command進行對象間的關聯;每個Recordest對象都包含著一個Field對象集,集合了所有從數據源返回的結果。它不僅可以創建自身對想要查看的數據源的連接,還可以使用并操作已經打開的Connecton對象,另外,它還可以完成對相關數據的查詢和修改;Command也可以使用并操作已經打開的Connecton對象以及完成對相關數據的查詢和修改,主要負責對參數化的SQL語句的命令的執行,也適用于SQL語句和返回結果集的SQL查詢。
其次,ADO作為DAO和RDO等技術的衍生和后繼產物,吸收并借鑒了之前數據庫訪問技術的多數優點。從對象模型層次上來看,ADO對象模型框架主要包含三個對象,與上述其他對象模型框架結構更加簡便。主要因為ADO將DAO和RDO眾多的屬性、對象和方法進行了優化的整合和創新。同時,ADO對LE DB技術揚長避短,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面對對象高層數據庫訪問接口,并通過支持客戶/服務器和基于Web應用程序主要功能的建立來解決單一或者多客戶/服務器和Web應用程序及數據開發的各種問題。
最后,作為最新的數據庫訪問技術,ADO可以實現對SQL Server、Oracle等數據庫應用程序的使用,還可以完成對Excel表格、文本、圖形及無格式文件的處理,而且操作更加簡單、靈活,且減少了數據源層次和數據流量的使用量,大大提升了連接和訪問的速度及性能,進而使用范圍幾乎普及到各種各樣的應用程序,并為不同的數據源提供多機種環境的數據訪問。
3 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數據庫訪問應用于VB中的技術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而作為最新的數據庫訪問技術的ADO較之其他應用技術具有更強的功能和性能,已經成為VB開發中的主流,值得業界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王素芳.VB中數據庫訪問技術的應用研究[J].科技視界,2014,12:55-56.
筆者認為,首先要讓學生喜歡語文教師,喜歡語文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早已被公認的道理。怎么去實現這一步呢?這無疑要涉及到一個核心問題: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養。當今的語文教師應具備以下方面的素養:
廣博的學識。請諸君注意,我這里不是提的“淵博”,我并不敢奢求初中語文教師是某領域的專家、權威。不是沒有這樣的初中語文教師,而是初中語文教學更需要“萬金油”式的語文教師,知識面要很寬才行。知識面一“博”就不易做到“淵”了,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做到十全十美并不易。語文教師的知識背景不能只涉及文學,歷史是要知道一些的,所謂“文史不分家”即是,其他相關的學科門類如美術、音樂、書法、美學、哲學等,語文教師都應該有所觸及,我也很支持上文科的老師學一點理科知識的觀點。有了這樣的知識背景,我們教起語文來就會得心應手。最近,筆者在觀摩一堂公開課時,就體會到語文教師知識廣博、素養全面的妙處。
一手漂亮的字。現今有許多人都在說,字寫得好不好已無關緊要,因為將來大家都用電腦寫字了。語文教學引入了多媒體,書寫量的確已大大減少,但真的就不用手書了嗎?我看不是這樣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必說,即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也應該有板書。電腦是沒有錯字的,而學生作業本上到處都是,怎么辦?老師親手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演示,讓學生看清筆畫筆順,再稍作強調解釋,學生不是就不會錯了嗎?課堂要點用粉筆手書在黑板上,豈不更能讓學生明白該做什么了嗎?親手寫字在教學中肯定免不了,也不應該完全省去,那種只用多媒體課件而完全拋棄粉筆的做法我是很不贊同的。既然要寫就要寫得漂亮。筆者讀師范時有一姓宋的數學老師,講課時板書迅疾瀟灑,畫幾何圖形從不用工具,直線筆直,圓圈特圓,學生無不佩服,引為佳話。語文教師講課要寫字,批閱作業要寫字,筆談之際若是展示出或端莊、或遒勁的書寫,這不是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嗎?起碼也是對學生無形的美的教育,還會因此讓學生找到喜歡語文教師的理由。
良好的口才。良好的口才是語文教師比之其他學科的教師更高的要求。首先,語文教師要能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會說簡直不可想象。一位能說會道,妙語連珠的語文教師自然會收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當然嘩眾取寵者例外。其次,語文教師要能說得美。我有點偏激地認為,語文教師最好是天生一副好嗓音,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在此,我并不否認特定的嗓音、特別的方言也能講出一堂好的語文課,如同用吳儂軟語演唱越劇也曾感動了許多人。我是認為,語文教師所教的語文文本畢竟是用普通話構建的,真正能解讀它的還是普通話。用標準的普通話授課能讓學生接受起來明白無誤,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暢達交流是教學中的重要因素。我很同意有教育專家提出的“課堂上批評學生也要用普通話”的提法,仔細品味,其中有許多沒有明說的好處。
較強的組織能力。筆者在一次教研討論中曾遇到這樣的不同觀點:有些老師認為,學生的語文領悟能力是學生與生俱來的,并非由老師教出來的,這正如有人天生五音不全,無論多高明的音樂老師也不可能將其教化為歌唱家;而有些老師卻堅持認為,學生的語文領悟能力是可以通過老師的培養得到質的提升的。對于這兩種觀點,筆者以為:學生語文方面的才華有天賦的一面,更有后天培養的功勞,語文教師有組織的教學是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根本保證。一位事必躬親的老師其工作能力是讓人懷疑的,我們也不可能替學生包辦一切。許多時候,語文教師只能以嚴密的組織讓學生去自主、自覺學習。
從專業內部來看,盡管專業名稱統一,但各院校教學特色和方向不盡相同,各院校的專業教學依據自身的歷史傳統、辦學特色、師資配備、院校背景,側重于不同的演劇藝術領域。如,北京電影學院側重電影美術設計的教學;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偏向話劇美術設計的教學;中國戲曲學院強調戲曲舞臺美術設計的教學;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則在教學中尤其注重當代舞臺科技發展對舞臺美術專業的影響和滲透。盡管源于不同傳統,各院校的專業教學表現出不同特色,但它們本質上都屬于廣義的演劇藝術設計教學領域,其核心的教學單元和課程設置基本相近或相同。從專業外部來看,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在技術層面的核心是構思與表達——設計。在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與理念上與通常的設計類專業,如藝術設計、展示設計、視覺設計有諸多共通之處:在基礎美術課程訓練階段,強化素描、色彩;在基礎設計課程訓練階段,受近代西方包豪斯設計理念的影響,強調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大設計構成板塊;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都使用3dsMax、AutoCAD、Photoshop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一般設計教育的普遍性不能掩蓋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教學的特殊性。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的本質由位于上位的演劇藝術學科性質所決定。如果將當代藝術的種種形態概括為偏向商業性和偏向藝術性的兩極,那么演劇藝術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性特質。因此,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在設計創作的構思、表現和執行環節所展現的個性非常明顯,即設計過程通常要求設計師獨立完成。換句話說,一般設計類專業在當代表現出集體合作、分工完成的趨勢;而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則內在地對設計者提出了集中、獨立、統一的要求。目前,國內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適應數字時代需求的跨領域、復合型戲劇影視視覺藝術設計人才。學生大學四年主要學習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戲劇史、電影史、舞臺美術史、中外美術史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繪畫、設計技巧訓練;掌握戲劇影視場景設計、服裝設計、道具設計、人物造型設計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據此,對應的教學課程體系主要包含專業理論課程群、基礎美術設計課程群、專業設計核心課程群三大板塊。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下,有一門似乎隱形的課程串接著創作構思、表現與實現——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發展大致可歸納為三個階段:早期的手繪加實體模型加計算機輔助表現階段;中期的實體模型加計算機表現、實現階段;如今的完全的計算機構思、表現、實現階段。我們暫且不論手繪表達和計算機表達在設計美學上的意義和價值的爭論,不可否認計算機輔助設計是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教育中保證創作與實現之間貫通的核心樞紐。但從教育教學現狀來看,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卻遠落后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實際學習與就業情況,“究其根源是專業教學計劃內容還停留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前的狀態不變”。
二、南航大CAD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從“按圖索驥”到“實戰演習”
基于上述的基本考察和分析,我們進一步延伸到實際教學中,會發現在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現狀中普遍存在兩種教學模式,筆者把它們歸納為“按圖索驥”式的教材化教學模式和單元型個案化教學模式。第一種模式通常依據一本教材,逐條講述軟件命令。教師教得簡單,學生學得也簡單,但是教學效果極不理想,實踐與理論完全脫節。第二種模式部分解決了第一種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它將計算機軟件命令組合成團塊,教師圍繞一些單元案例進行教學。然而,這些團塊結構的單元個案彼此缺乏有機的聯系,學生無法全面整合計算機操作能力運用到實踐中,此模式也許適合上文所述的要求分工合作、集體完成的一般性設計類專業,但是不適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因此,筆者根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屬性和特點在這里提出第三種教學模式:即“實戰演習”式的復合案例化教學——設定專業創作情境,假定創作任務,完全依照實際創作及執行節奏,限時、限人,完成方案從構思到實現的全過程。復合案例化教學模式充分結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實際工作特點,訓練學生“多軟件整合”“個人獨自”“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創作任務,著重強調設計和創作的首尾一致,保證藝術的統一性,避免了教材化教學模式和單元型個案化教學模式內在的實踐與技巧的斷裂,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基本可以運用計算機獨立完成設計創作任務。以下是筆者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對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所進行的教學改革與實踐計劃概要,與同行共享。教學安排依照創作實際流程進行,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的一般創作流程是:第一,接到演劇創作任務。第二,制訂工作時間及小結表,匯總有關信息,如人員、合作班底、甲方情況等,制訂通訊錄。第三,分析劇本,收集整理資料,消化劇本,細化確認統計、影像、大小道具、音效等細節。以上階段涉及Excel等文字處理軟件的專業運用。第四,勘測場地、外環境,了解技術細節,繪制基本平面圖。此階段涉及CAD軟件、文字軟件和平面設計軟件的綜合運用。第五,構思初步方案,推敲方案的同時整理文字設計構思闡述。此階段涉及Sketchup、Photoshop等多軟件的綜合運用。第六,深化方案。此階段涉及CAD軟件運用和Sketchup軟件的綜合運用。第七,效果圖、制作圖計算機表達。此階段涉及3dsMax、AutoCAD軟件的綜合運用。第八,制訂預算。此階段涉及Excel、Word、Acrobat軟件的綜合運用。第九,方案匯報與圖冊制作展示。此階段涉及Powerpoint、Acrobat、Illustrator、Corel、Photoshop軟件的綜合運用。對應的課程學時安排也參照這樣的實際流程和時間進行,同時以一套教師實際創作工作中完成的完整方案圖紙為參照。第一教學單元,8課時。教學內容是設定課程整體完成目標;勘測場地(在筆者實際教學中是勘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劇場);深化學習和使用CAD軟件完成場地平面圖繪制;使用Excel及Photoshop軟件完成資料收集、整理和修改,編制模擬工作計劃。該教學單元教學內容一天內限時完成,模擬實際工作中的前期準備階段。第二教學單元,8課時。教學內容是深入學習使用Sketchup軟件,完成方案基本草圖構思,推敲設計空間與體量。該單元教學內容一天內限時完成,模擬實際工作中方案集中構思階段。第三教學單元,8課時。教學內容是強化學習使用三維軟件,完成方案效果圖表現。該單元教學內容一天內限時完成,模擬實際工作中方案表現階段。第四教學單元,8課時。進一步強化Autocad軟件的學習與運用,完成方案分場平面圖。該單元教學內容一天內限時完成,模擬實際工作中方案細化階段。第五教學單元,8課時。教學內容是整合、貫通、綜合學習及運用AutoCAD、Photoshop、3dsMax、Excel等軟件,完成方案制作圖及預算表。該單元教學內容一天內限時完成,模擬實際工作中方案執行階段。第六教學單元,8課時。教學內容是綜合運用Illustrator、Corel、Powerpoint、AutoCAD、Photoshop、3dsMax、Excel等各類軟件,完成方案匯報總結ppt、設計方案圖冊平面版式設計、教師進行課程總結。該教學單元內容一天內限時完成,模擬實際工作中方案匯報總結階段。從筆者近兩年來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本科專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來看,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在心理上克服了根源于技巧不能有效對應實際創作任務而產生的對計算機軟件的恐懼感和距離感;絕大多數學生表現出充沛的創作欲望以及有能力在技術上實現創作構思的強大信心。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對多軟件的綜合運用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能夠完全駕馭的潛力,“從課堂教學中獲取了較大的教與學的空間。”另外,在計算機實際參與創作工作的現實中,往往是30%的少數重要核心命令就可以完成90%的實際工作要求。單元型個案化教學和“按圖索驥”式的教材化教學這兩種模式由于全部或部分與工作實際脫節,由此在教學中會表現出重點不突出,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往往不分權重,平均用力,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非核心命令上,在教與學兩方面都展現出“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的弊端。復合案例化教學模式由于實踐與理論結合緊密,教與學都表現出軟件命令學習集中化的趨勢。這種集中化趨勢剔除所有不重要的或在現實工作中很少使用的軟件命令。學生強化學命令,而對于那些偶爾碰到的非核心命令的學習,教師則指明方向和學習方法,同時學生由于計算機軟件學習內在信心的建立而自然獲得了一種自我“主動更新、主動升級”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的激發是課程設計之初沒有預計到的“意外收獲”。基于該課程已取得的良好效果,筆者將著手該課程下一階段的改革與實踐升級:繼續增加教學強度;有意識強化學生“自我更新”學習能力的培養;將該課程的授課時間充分集中,濃縮成一周左右的實踐周教學課程,在時空上完全對應實際創作工作,進一步“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和諧統一”。
三、總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