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支委考察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鮮明的特色辦學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是一所國土資源行業主辦的普通高校(高職高專),以培養資源勘查類、地質工程與技術類、礦業工程類、測繪類、土建施工類、工程管理類人才為主,兼顧培養機械設計與制造類、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財務會計類、經濟貿易類、市場營銷類人才,具有鮮明的行業辦學特色。目前設置有26個高職專業,6個中職專業,其中高職招生專業19個,中職招生專業3個。
其色專業形成優勢,規模效應明顯。資源工程系6個專業,在校生達3000人,測繪工程系3個專業學生1000人。學院品牌效應在湖北乃至中西部已經形成,特色專業招生、就業勢頭良好。
二、廣泛的辦學途徑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有教職工467人,在崗340人,有校本部、繼續教育部(成教部)、中職部三個部分組成。校本部以高職教育為主,其他部分單獨核算。
學院分三個校區,其中原地質學校76畝、地勘技校53畝,另租用市勞動局培訓中心30余畝作為城西校區。
學院設立了資源工程系、測繪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機電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公共課部、中職教育部、繼續教育部等八個教學系部,另成立有巖土公司。
學院目前有在校生超過12000人,其中高職約7000人(其中5845人在籍)、成教約2000人、網絡教育約1500人、自考學生1678人。
學院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長江大學、三峽大學建立了網絡教育、普通專升本教育、專本套讀自學考試等本科段合作辦學關系,方便有接受本科教育需要的學生進一步學習發展。其中三峽大學700人,中國地大(武漢)1300人。
學院是國土資源廳、省地礦局的培訓機構每年培訓經費有200多萬直接撥付學校,勞動廳每年投入200-300萬培訓費。目前在校脫產培訓人員平均為300-400人、在職培訓200-300人。
通過資源整合與挖潛,學院已形成高職教育、中職教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自學考試與二學歷教育、崗位培訓、在職培訓等多種教育產品并行的格局,加上校辦企業的良好運作,多途徑辦學格局已經形成。
三、靈活的運行機制
向教學傾斜。黎家龍院長介紹說,學院管理人員首先是教師,然后才是領導。學院政策向教學傾斜,使廣大教職工關心教學、投入教學。目前院領導班子大多數具有教學任務,分管副院長劉大利每周12課時,其他職能部門負責人每周教學工作量在8課時左右。由于分配政策校向教學傾斜,教師收入普遍高于管理人員,尤其是沒有教學任務的行政人員。
注重科研。學院注重科研方面的投入,三年來科研及科研獎勵經費超過40萬。
經費切塊。學院按照各教學單位的自然班級將教師課時酬金不分專兼職和外聘,一次性切到各系,由系部考核發放。其他費用,統一收支。
重視招生就業工作。該院在招生就業方面獎勵力度比較大,使得招生與就業有實質性的突破。重點開辟生源市場和就業市場。湖北有高職100余所,生源競爭白熱化。學院在人員配備、資金支持等方面,給招生部門較為寬松的政策,高職學院統一招生,按照招生數給予補貼。學院成教、中專均自主招生。學院特色專業就業面向中西部25個省、市、區招生和就業,生源來源廣、就業路徑寬,畢業生供不應求。近年來,新生報到率較高,今年新生報到率87%。學院畢業生一次就業率83%,年終就業率90%。
創收政策靈活。學院設立了資源工程系、測繪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機電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公共課部、中職教育部、繼續教育部等八個教學系部。其中中職教育部(16人)、繼續教育部(12人)、巖土公司(7人)自負盈虧,自負盈虧單位每年上繳20萬左右利潤。自考(自考辦)、成教(成教院)、中職教育(中職部)由學院統一安排、專門部門負責。此外,系部通過教研室教師承接測繪工程等項目創收效益顯著。學院對二級單位實行目標責任制,其中成教500-600萬,中職300-400萬,自考1000萬。巖土公司40%的利潤歸公司使用。
四、顯著的辦學效益
學院目前位于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市中心城區,交通便利,先后被國土資源部和湖北省教育廳授予“部級文明單位”、“校園管理先進單位”、“園林式學校”等榮譽,由于學院深感區域限制,現在已在武漢市購置土地建設新校區,新校區建設工作已經開始。此外,學院正面臨接受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各方面工作正緊鑼密鼓地展開。
目前,學院年各項收入總和超過6000萬,職工年平均收入4.6萬,多年來的辦學,使學院完成了豐厚的資金積累。預期在新校區建設完成、學院實現搬遷之后,生源素質、發展環境將會有一個徹底的改觀,學院必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五、存在問題
該學院地處湖北西部,地域條件相對閉塞,教學資源十分匱乏,辦學條件簡陋,在這種條件下,辦成了萬人大學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該院也存在諸多問題。由于學生多、層次復雜,且學生公寓不足,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校外租用的民房住宿,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學生非正常傷亡事件屢屢發生,值得我們總結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