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特點,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原則包括普及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主客觀結合原則和發展性原則。
1、普及性原則。
是指教學內容面向全體健康學生,而不僅僅面向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因此,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是面向全體學生,看是否有效的提升了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整體性原則。
對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把專家、教師本人、學生等評價主體的評價作為整體,而不是僅僅只考慮某一個主體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才會是全面客觀而有效的;
3、主客觀結合原則。
對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即有主觀體驗的方法,也有客觀量化的方法,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出有效的評價;
4、發展性原則。
該課程教學的最終任務是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還應該關注是否有利于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
二、評價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是任課教師的成長。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教師的成長為學生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學生的成長又反過來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1、學生的成長
學生在學習之后的成長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評價的主體部分,因此,對學生成長的評價在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評價學生有沒有清醒的自我認知能力。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實現,也包括對自身面臨壓力的認知,諸如就業壓力、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壓力之類。還包括面對這些壓力,是不是已經做好面對和承受的準備;其次,看學生是否掌握了管理情緒的方法。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是成熟的重要標志,大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為自己將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第三,看學生是否認識到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有意愿為此改變,并且掌握了人際交往和溝通的技巧;第四,評價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大學是半個社會,只有適應了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才能為將來適應社會打下堅定的基礎;第五,評價學生是否樹立了正確的婚戀觀。學生能否正確的處理戀愛、學業、事業之間的關系,培養自己迎接和拒絕愛的能力,正確處理戀愛挫折。
2、教師的成長
通過課程的教學,教師本人也會獲得成長,這種成長也是教學效果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增強了自身的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教這門課程的教師心理素質如何,這會是學生關注的問題,因此,教師會努力增強自身的修養,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去吸引和感染學生;其次是增強了對這門課程的認同感。很多學生都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他們迫切的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因此,這門課程中,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這會讓老師獲得對這門課程的認同感;第三是獲得了較強的職業認同感。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比較多,老師很受學生的歡迎,這極大的激發了老師的職業認同感。
三、評價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特點表現為教學過程的開放實踐性、教學效果的主觀體驗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方法的選取就顯得尤為重要。
1、觀察法
教師本人、學生、同行甚至是家長,都能采用觀察法來進行評價。教師本人可以根據學生的參與度、課堂的活躍度等來進行觀察;學生、同行和家長可以根據老師的精神狀態、熟練程度、課堂氛圍、班級學風以及師生配合等方面來進行觀察。因此,通過觀察可以直觀的評價該門課程教學的效果。
2、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一種采用比較廣泛的教學效果評價方法,操作簡單,容易量化,能夠獲得效果評價的第一手資料。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對該課程的理解、感悟和啟發,也包括對思維和行為的影響等等。它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或者在教學結束后進行,這種方法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問卷的設計不夠科學,內容不夠客觀等,所以,單獨依靠問卷調查來評價課程教學效果,顯然是不夠的。
3、訪談法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來說,訪談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質化研究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它的評價主體一般是同行。但是,訪談法也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比如說評價主體的水平、風格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4、心理測驗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心理測驗的結果來檢驗。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之前和之后分別給學生進行測驗,了解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課程教育前后的變化內容與程度,檢驗和評判學生心理能力發展情況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關系。運用心理測驗法非常關鍵的一點是要選擇好適合的測驗量表,否則它的可信度和效度會大大降低。
5、情境檢驗法
(一)中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這階段的學生大多處于成熟期與幼稚期的中心位置,為人處世方面相對于之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心理上更加需要社會、家長、老師以及同學之間賦予的信任與尊重,自信心對于他們來說是必要的,但是這對于他們還尚未真正成熟的身體特征、性格特點來說,自身所能承受的壓力遠遠不能順應思想的發展,所以,在這個時期就出現了叛逆期、反抗性、閉鎖性等等不良的心理問題,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必須對中學生進行良好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
(二)音樂課堂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利用音樂旋律的流暢婉轉、歡快輕盈,還有伽倻琴深沉的音色,是每個人心理上處于靜謐享受的環境下,被音樂深深吸引,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大家都有所感悟,在舒適的環境下我們自身愿意去學習、去傾聽很多事物,在音樂課上,避免了學生緊張心情的形成,放松的心情有利于學生學習激情的爆發,同時參與課堂活動。音樂課堂上,教師的管理方式也很重要,教師可以利用良好的教學環境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教育,在適當的環境適當的時機中插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寓教于樂,使學生在無形中學習到重要的知識,音樂課堂就是為教師提供的學習環境,把握好音樂課上具有很好心情的學生學習時間段,對學生進行優質教育,為學生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音樂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一)將音樂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借助音樂完成教學借助音樂課教學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借助上課設計音樂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在音樂課上,以激發學生設立人生目標為主要方向,設計雄偉壯闊的歌曲來學習,從而使學生產生想要了解該音樂的表現技能及音樂產生背景,無形中使學生學習到了歷史的英雄事件,再加上教師講述音樂的風格與特點,這樣富有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曲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擁有愛祖國的健康的心理品質。
2、借助音樂課上和管教與學習心理環境完成滲透;高質量教學需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正面的學生心理接受能力,緊張、枯燥的學習氛圍不適合學生發揮自己的學習熱情,而音樂課上的學習環境是輕松愉快的,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信心,學習一首抒情性曲目,使學生心情處于激動地情感之下,培養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親近感情,在感受音樂帶給自身的熱烈氣氛,鍛煉學生親近自然的心理特征。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優質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師必不可少教學內容。這一時期的學生大都不明白理想與現實,都是活在家長的陰影之下,一味遵從家長及老師安排的學習任務,但是從學生自身來講,這并不是學生自己喜歡這種事物,而是在完成別人給自己的任務,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音樂中有激情、有浪漫、有磅礴、有積極的等等元素存在,學生一旦激發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就會從中感受到高雅的交響樂的魔力、雅尼電聲音樂的魅力,從而學習到進取、激情、執著等優良品質,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特征,為自己的將來努力奮斗。
(三)轉換教學環境,形成多方向教學模式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展現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可以適時開展音樂會使學生真正融入到音樂的氛圍當中,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培養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是在感受音樂美的魅力,當學生聽到生動的語言用悅耳的音樂表現的淋漓精致的時候,自然產生的一種熱情是他們更多的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依靠,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創作音樂,教會他們使用動人的音符描繪自己的心情,使學生對音樂的熱愛更加迫切,這就有了學習音樂的上進心與激情,懂得自己努力自己收獲的喜悅,在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同時學會了以放松的、開心的心情面對學習,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三、結語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教師訪談和學生的問卷調查,梳理出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要保證教學課時;學校要加大投資力度,加強任課教師的培訓;教師應避免兼職,要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備課;要用科學的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
為了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也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事實依據,我們對西寧市昆侖路小學和二十八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情況做了初步調查。本文結合學生意見和教師的授課情況,就課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應的建議與解決措施,以便促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有效地開展,同時為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添磚加瓦。
一、調研方法
采用問卷法與訪談法相結合。通過問卷方式了解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態度、興趣和建議等;通過對任課教師的訪談,一方面了解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資金投入和支持力度等;另一方面了解代課老師的自身心理素質、專業技能以及授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
本次調研選取西寧市昆侖路小學四、五年級學生各30名;西寧市二十八中初一、初二學生各50名。昆侖路小學與二十八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師若干。
二、調研結果
1、調查統計
小學生: 76.3%認為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其緩解壓力的方式首先是自我調適,其次是求助家長及朋友,再次是自己獨自承受,只有1人選擇心理咨詢。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要求,35%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應該和藹可親;28.8%的學生認為應該認真負責;22%的學生認為應該關心學生; 20.3%的學生認為應該知識豐富。學生認為課程和教師的問題主要是:課程內容不夠豐富;上課太嚴;課程時間短。建議是:老師要幫助學生減壓和培養學生自身素質;多和學生交流溝通。
中學生:96%認為有必要開始心理健康課。其緩解壓力的方式43%選擇求助朋友;27%選擇自己憋著;其次是發泄、轉化壓力為動力、求助家長、逃避、求助老師,只有1人選擇心理咨詢。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要求,50%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應該和藹可親;43%的學生認為應該關心學生; 29%的學生認為應該具有心理輔導能力;28%認為應該知識豐富;25%認為應該認真負責;18%認為應該有活動組織能力。學生認為課程的問題主要是:課時太短。建議是:多與學生交流溝通;關心離異家庭孩子;關心學生快樂成長和性格培養;豐富課程形式;幫助學生減壓。
2、存在問題
(1)學校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夠。昆侖路小學:缺乏相關專業的心理教育教師,由數學老師經培訓暫時代課。學校專門供學生活動的室內場所和教室面積太小,活動難以開展。二十八中:學校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心聯小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室,配備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2名。投入在課程教學方面的資金比較少,大部分資源用于心理健康講座,考前輔導,教師減壓輔導等方面。
(2)課程時間無法保證。在調研中發現,昆侖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學期有十六節課,但無法保障課時。二十八中雖然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計劃,但沒有固定的上課時間。
(3)教材缺乏。昆侖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為十六課,可分別歸為五部分:人際交往、快樂成長、自主性培養、學習興趣和社會適應。課本以各年齡階段學生學習、個性、社會性發展及品德發展為依據,遵循“引入話題—創設情境—展開討論—樹立樣板—聯系自我—反饋矯正—總結深化”的基本課堂結構。但是教材有限,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完全領悟老師的意思,并且教師要花費多余的時間去解釋說明游戲活動;無法進行課后練習及反饋,學生無法聯系實際,對自身問題沒有主觀體驗。
雖然二十八中有青海省心協統一發放的教材和學校編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手冊,課本符合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但同樣發放數量有限。
(4)師資力量薄弱。昆侖路小學:教師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清晰,何謂心理健康、小學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容及特點、教學目標和授課方式等問題未能考慮周全。只是將課程內容局限在書本中,而不能向實際學習,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依舊按照原有課程模式進行,缺乏其靈活性和多樣性、開放性和實踐性、主觀性和體驗性。且教師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既要考慮學生心理如何發展,還要兼顧其它課程的進展程度,導致其角色混亂,學生不能從中獲益。二十八中:教師雖然有多年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經驗,但由于人員有限,工作負荷大。校方和老師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開展各種心理教育活動來進行彌補,例如對學生做考前減壓輔導,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為學生家長做報告等。
(5)師生交流不夠。調查中發現,中小學教師與學生交流時間太少,不了解真正困擾學生的問題,課程內容比較盲目和片面,沒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難以運用于實際問題中。例如:在如何減壓方面,中小學都只有1人選擇了心理咨詢方式來解決自身的心理困惑,大部分學生都選擇自己調適或自己憋著。在幫助學生減壓方面,學校只是單純從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方面出發,并未觸及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心理問題的出現都是點滴積累起來的,單憑考前的幾個小時放松訓練根本無法徹底改變部分學生緊張焦慮的情緒。而且長期的壓抑對學生日后成長極為不利,由于這種心理焦慮的嚴重化,隨之產生的自卑等負面情緒不斷膨脹,只要出現導火索就可能產生嚴重心理問題。
(6)教師授課方式過于呆板。問卷反映,中小學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具備的前三項能力或品質中都涉及“關心學生”這個關鍵要素,可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方式不當,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和互動性;把威嚴帶到心理教育課堂上,和學生有很大距離感,學生沒有感到老師對自己關心。做到無條件關注每一個學生,以學生為本,對每個學生平等、關注甚至適度的自我開放是作為心理教育任課教師的基本要求。無法保障這個前提,就會使課堂氛圍嚴肅,老師和學生們無法積極參與進來相互交流,彼此了解。
三、對策及建議
為了改善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推進課程改革,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1、保證課時
心理健康教育課一定要保證課時量,每周必須要有一節課。課時不夠,一切都無從談起。
2、學校要加大投資力度
首先,學校領導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將它提升至教育宗旨的高度。其次,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例如:給每位同學配備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了課本即使老師講課不到位,學生自己也可以通過看課本發現問題,彌補老師的失誤。還有通過招聘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增設活動室以及購買必要的設備軟件等措施,才能使心理教育工作在學校生根發芽,不斷壯大。
3、加強任課教師的培訓
必須要讓中小學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與其他課程的區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課程設計的靈活性、多樣性。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十分豐富,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的認識與見解,自主地確定教學重點,選擇教材或編撰講義。講授課程的形式也可以靈活多樣,如可采用理論講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形式進行教學。二是教學過程重視開放性與實踐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論教學。是以啟發學生去理解、感悟來促進自身心理調適、達到行為改變為教學目的。尤其注重學生能否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以期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該課程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及日常生活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將課堂上的感悟應用到生活和學習中去。三是教學效果的主觀性,體驗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既是心理健康知識技巧的接受者,又是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領悟而改變心理和行為的行動者。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重視程度不同,在教學中的參與性、主動性和實踐性的差異,使其在課程教育中的個人體驗與收獲也是因人而異的。所以不能要求每個學生獲得同一體驗與收獲,而是將重點放在啟發其思考和鼓勵其發表自己的看法上,如果有學生有認知或體驗偏差,便可及時糾正,同時供其他學生吸取借鑒。
心理教育課程與心理教育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等的區別是: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項持久、耗時與費力的工作,對學校、教師的要求比較高;而講座、團體輔導和咨詢等是短期的,花費人力、精力、財力比較小,同時應用面很廣。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和作用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完善學生心理素質,塑造健康人格。它是成長性的、預防性的;而講座、團體輔導和咨詢等有它的主題和對象,是適應性、針對性或者治療性相統一的。因此,課程比它們更加適應每一位學生,不僅防患于未然,將學生們的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時期,而且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教師只有了解了這兩方面才能以一種新的態度來審視這門課程。
4、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備課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多樣性、開放性說明了它應當根據不同年級、班級和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授課情況去備課。例如,上述幫助學生緩解壓力方式的問題,就是一個貼近學生實際學習生活的證明。解決了學生們的問題,他們才會認同這門課,也才能發揮課程的作用。其次,教師必須通過定期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對課程的看法意見等,不斷改變、增加課程內容。也要利用這個機會和學生多交流,相互之間增進感情,讓學生感到來自老師的支持與信任。
5、教師不能身兼數職
由上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和其他老師是有很大區別的。其他老師可以既上數學又兼上物理、化學,但心理健康課的性質是不允許其他任課老師兼代,必須由相關專業的老師親自授課。否則課程內容看似心理教育,實則還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有過程,導致老師講得乏味、學生聽得無聊。
6、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是使學生適應生活、學習和自我全面發展,因此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則要看學生的認知是否變化、學習和適應行為等是否改善。建議采用SCL-90等自評量表在未開設課程前對學生進行測試,然后在課程結束后再測試一次,從而比較兩者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這也是對課程效果比較可靠、實用的檢驗方式。
總的來說,兩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較有效的,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有待改善與提升。學校與教師等方面必須重視課程的開發,克服課程內容貧乏、效果不顯著等問題,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發揮心理健康課程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湯福球,唐松林. 論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養[J].教師教育研究,2003.15(6).
[2]劉玉蘭,洪順剛.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
[3]魯保華.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與模式[J].教學與管理,2009.
[4]夏海鷹.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驗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28(4).
[5]詹浩波.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J].教育評論,2006.
[6]陳文琦.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策略[J].教學與管理, 2008.
[7]何蕊.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初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25(12).
近年來,河南省平頂山市教育局認真貫徹落實省教育廳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部署要求,以深入實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指導綱要》為主線,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創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為載體,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心育活動為補充,健全工作機制,加強教學研究,構建教育網絡,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中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健全工作機制,心育工作有位置
市教育局高度重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小學生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放在突出位置,列入議事日程,健全機構,制定計劃,強化指導,抓好落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教育局成立了由主管局長任組長、教研室、普教科等職能科室負責人任成員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實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指導。為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扎實開展,依托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成立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在局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搞好統籌協調,精心組織實施。各縣(市、區)教體局均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和指導中心,各中小學成立了校長任組長的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和教科室,建立健全了市―縣―校三級工作網絡。
(二)制定發展規劃
圍繞貫徹落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和省教育廳有關文件要求,堅持“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協調發展”工作方針,制定了《平頂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發展規劃》,明確工作目標,突出重點關鍵,強化業務考核,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清、思路明、措施實。同時,指導各縣(市、區)和中小學分別制定了各自發展規劃,并將發展規劃細化到學年、工作任務量化到學校、工作責任落實到個人,做到有規劃目標、有工作機構、有專項考核、有責任人。
(三)加強業務指導
圍繞心理健康教育進課堂、進班組、進家庭的“三進”,先后制定下發了《平頂山市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見》《關于開展平頂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周活動的通知》《關于做好平頂山市中小學校園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活動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二十多個,對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統籌指導。同時,實行基層教研員聯系學校、定期聽課指導制度,指導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定期深入基層聯系學校,進行聽評課活動,督促各學校明晰思路,提高認識,開展工作。
二、發揮課堂主渠道,心育工作有作為
堅持以心育人、全員育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發揮課堂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開足開好健康教育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加強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不斷提高心育工作能力。
(一)好健康教育課
結合學校實際,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列入中小學課程計劃,小學每年不少于12節,初中和高中每年不少于14節,督促學校按照要求配備教材,細化課時。為確保健康教育課時落實到位,市教育局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檢查,利用開學、教育督導、綜合檢查等契機,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考核指導,查課時、查教材、查檔案、查活動記錄,確保全部開設、不留空白。同時,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作為中和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督促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計劃,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二)實行全員育人
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建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檔案,倡導“每一個教師都是心育工作者”的理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相結合,與班級管理相結合,與校園文體活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大力營造“人人都是心育責任人、處處都是心育責任點、時時都是心育全過程”的良好氛圍。根據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際,制定了《關于開展中小學校園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的通知》,督促中小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機制,開展心理危機預防和宣傳活動,每年一個主題,及時回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需求,使其化解心結,健康成長。
(三)開展心育教研
發揮心理健康教學研究在提升心育能力中的引領作用,通過課題研究、優質課評選、學術交流等活動,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專業化、科學化。市教育局基礎教研室,圍繞省市級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課題,發放調查問卷3000多份,圓滿完成“平頂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中學生學業情緒常見表現及有效干預策略研究”等科研課題8項,分別獲得省、市獎項。同時,加強校本研修,先后編印《小學生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小學生家長心理健康教育讀本》《平頂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集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學案例》等心育書籍二十余冊。新華區實驗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行動研究”通過國家級課題鑒定。近年來共評出心理健康教育優秀論文五百多篇,心理漫畫兩百多個,教學設計三百多個。
三、加強教師配備,心育工作有隊伍
教師是最核心的資源,關系著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市教育局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配齊工作隊伍,加強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課程開設不系統,忽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單一,隊伍建設缺乏專業化等問題。為此,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要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要加快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信息化建設步伐,要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要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工作。
2001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各省市也相應地做出了規定,明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要求。各學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繼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了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認真加以解決,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
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表現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認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就不應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地處理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輸和說教去面對學生焦慮、抑郁、悲觀、厭世等心理問題,只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問題。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當前,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論課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是在各個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中作為一章或一節來講解。在課程改革之后,在全國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這部分內容也僅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體現。雖然有些高校后來單獨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但學時很少,教師很難將心理健康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課堂講授的內容脫離實際,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實際問題。
3.心理健康教育出現“網絡空白”
隨著校園網的普及,校園周邊網吧遍地開花,我國大中小學生也產生了與之相關的心理障礙。有學者視之為因特網綜合癥(ad),表現為健忘、沮喪、煩燥、頭昏腦脹、胸悶氣短、經常走神、心情壓抑等癥狀。在大學生中,主要有網絡恐怖、網絡依賴(上癮)、網戀、人際關系淡漠、厭學逃課等,有的學生甚至因上網成癮而精神失常、自殺。這些新問題已引起了學校和家庭的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應認真研究網絡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占領網絡陣地,讓網絡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4.方法、渠道單一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一線輔導員更多的被視為“消防員”,常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單一,手段落后,輕視對重點群體心理危機的主動介入疏導;在體制機制上,缺少一整套穩固長效的心理問題排查、心理異常學生管理、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心理危機干預、跟蹤、評估的工作機制,亟須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綜合體系,進一步協調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強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5.隊伍不齊且缺乏專業化
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復雜多樣,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備齊全專職的心理學專業教師、心理咨詢工作者和醫務人員,另一方面,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應掌握系統的心理學基本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技巧,從而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的、專兼職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當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的。由于他們心理學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不足,又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有的誤導了該工作的發展方向,甚至,有的還給學生增加了心理負擔。在未來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將逐步實現專業化。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相應對策
1.充分認識和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通過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優化心理品
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側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大學生的思想層面,更多地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機、人生態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則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它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更關心學生合理的內在需求,更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和體驗,更強調在社會規范許可的條件下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可以修正以往單純通過灌輸說教而忽視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做法,有助于從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全過程,引導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接受正確的思想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學性。
2.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高校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建議高校系統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避免出現擠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時的現象,充分保障課程的學時和學分,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有效開設提供必要的軟硬件設施。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在課程的考核中,不僅要看學生的成績,更要看學生從課程中收獲了什么,使學生真正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節技能,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
3.加快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軟件進入課堂,可緩解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提高了教學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水平。比如,學生心理檔案實現微機儲存、管理和運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測量軟件的使用,使測量更快、更準確。另一方面校園心理咨詢網絡和其他心理咨詢網站可以更便捷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學生可以實現遠程心理求助或專家求助;可以在網上實現與其他同學溝通聊天;可以構建學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家系統,會診疑難病癥,全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在網絡上對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等等。
4.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
高校系統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不意味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來,而是要更好地體現二者的互補和統一。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思想和心理問題經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僅靠單一的教育方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互相滲透,有機結合,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機結合,共同加強學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談心、咨詢等活動,指導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引導學生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獲取知識和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既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為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另一方面,要改進過去心理咨詢坐等大學生上門的方法,主動、公開、廣泛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聯系實際,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園網絡平臺、學術講座、團體咨詢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學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5.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我們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的思想問題不少源于心理問題。加強心靈的溝通,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從思想上加以引導教育,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近年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國各地的發展勢頭迅猛無比,各級各類學校及廣大教師開展心理教育的熱情空前高漲。由于我國學校心理教育起步較晚,隨著這項工作日漸深入的發展,理論與實踐方面出現的失誤越來越多,所面臨的困難、困惑也越來越突出。作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追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實狀況如何?其實效性又如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特性認識不清
隨著“劉海洋案件”和“馬加爵案件”留給社會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庭許多啟示,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斷加強。但是,由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認識不清,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傾向。特別是在一些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處于可有可無的境地。不少老師、同學偏執的認為,走進心理咨詢室就是有心理疾病,忽視大多數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發展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診治、輕預防的傾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匱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著人手嚴重不足,專業化程度偏低的現象。筆者了解到廣西高校以及區外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專職老師一般是2-3名。一項對全國12.6萬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其中20.3%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90%以上的大學生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師資隊伍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瓶頸。
(三)課程建設滯后,不能充分體現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獨特性
筆者參加2011年廣西教育廳組織的全區高校心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培訓班座談會得知,目前,廣西以及陜西高校在大一或大二一般開設一門心理學選修課,也有很多高校開成心理學必修課。必修課是在大一分學期開設,18個學時左右,以大班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從目前我院課程的開設情況來看,只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開設的一門選修課程,每學期100人左右,存在學時明顯不足、普及率低、針對性差、教學效果不理想(班型大)等問題。
總之,有相當一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識教育,教學形式單調,實踐性、活動性和互動性弱,課程考核流于形式。往往重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輕心理訓練活動的開展。甚至部分高校僅僅把心理健康教育當成一種“點綴”或“額外”的東西,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納入到高校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去,在發揮課程載體作用方面存在漏洞。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
為了切實解決這些問題,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下發的關于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確立“發展為本,教育為主”的工作理念,建設“專業化、高水平”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構建“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兼備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更新觀念,立足教育發展模式
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其目的、對象、內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教育發展型和醫學型,二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定位于教育發展型而不應是醫學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要首先面向全體學生,重點關注有特殊問題的學生。當前學者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比較明確,將目標定位為發展性、預防性,概括而言即為,以發展咨詢為主,障礙咨詢為輔,優化學生心理品質、開發個人潛能。從而在服務對象確定上,要面向全體大學生,而不是個別有心理障礙和有心理疾病的人。這就要求學校將全體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針對學生成長、發展的共同課題進行指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調整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
2.建立“三位一體雙面向”立體工作體系。過去,心理咨詢中心一般是咨詢或科研、咨詢,形式單一,理論深度不夠,應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盡快建立集咨詢、科研、教學為一體的雙面工作體系,即“面向全體學生、全體教職工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三位一體雙面向”立體工作體系。
3.發揮以學生自我教育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堅持通過課堂教學、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游戲、心理劇表演、心理素質拓展等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職能,有計劃的實施主動性教育;同時,利用學生社團的作用,舉辦“5.25”教育月系列活動,通過心理知識長廊、心理漫畫展、心理專題片展播、現場咨詢、心理講座、沙龍等呵護自己心靈的主題活動,積極發揮以學生自我教育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目的。
(二)引入團體輔導,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建設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趨勢。只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才能凝聚隊伍,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才能真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1.突破原有課程設置,引入團體輔導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面向全體學生,并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在學生心理體驗基礎上的發展性生活課程。學者們針對課程教學目標應以發展性、預防性為主達成了共識,但在課程的教學當中如何貫徹、實現這個基本目標,卻成為當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困惑的問題。
筆者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借鑒各校的成功案例發現,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實踐表明,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平臺,將團體訓練活動引入課堂,引起和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加大了學生對課堂的投入程度。同時,在參加團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講授一些心理學知識,不僅能確確實實地幫助學生,也可以使學生離開團體后能更好地自助。
2.今后課程設置的思考及實踐方向。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5號]文件精神,要求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但是,目前由于師資緊缺以及其它原因,相當一部分高校還不能實現。結合高校的現實和特點,考慮如下:
先從輔導員中培養一批師資,儲備力量,這時候再順應教育部的要求,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一新生的基礎必修課,覆蓋全體學生,內容約包括10個模塊、即“健康新觀念、環境適應(自我成長)、自信心提升、人際交往、學習管理、情緒調控、愛情認知、職業心理、人格塑造、堅強意志”訓練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訓練,每個模塊可根據課時自主選擇2個經典的心理游戲進行訓練。教務處根據情況可給30個課時,或與安全教育或就業指導課分配課時,分別在不同的學期開設,即16-18個課時,1-2個學分。以小班的形式,在大一分兩個學期授課。若有條件,在其他學期開設相關的公共選修課程,形成系列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科研教學功能,通過豐富多彩的品牌活動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積極主動,培養學生骨干
為改變只有專業心理咨詢師才開展助人活動的狀況,讓更多的學生成為學院心理咨詢的主體,應積極加強學生朋輩心理互助隊伍的建設,發揮以學生自我教育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在每個班級設立心理委員,在新生班級設立助理輔導員。堅持對心理委員和助理輔導員進行培訓,使其具備初步心理輔導能力,他們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老師指導、跟蹤、管理、督導下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活動。朋輩輔導推動了學院心理教育的縱深發展,有利于克服學校專業心理咨詢不能滿足需要的現狀,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覆蓋范圍。
(四)有的放矢,實施針對教育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既有共性又有階段性以及不同群體的特殊問題,主要由適應不良、經濟困難、人際關系緊張、就業壓力等一些實際問題引起,需要我們關注大學生的生活。當然,也不能回避敏感的情感問題,性取向問題等,應將解決心理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
1.重點抓好每年的新生和畢業生教育。在新生入學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推出涵蓋以適應、自我成長、團體凝聚力、學習管理為一體的“我的班級,我的班”團體輔導方案,約6-8單元,有輔導員或預約咨詢中心老師同時進行團輔。到第二學期,這時大一學生已基本適應,有一定的歸屬感,這時候人際困惑、戀愛誤區,特別是宿舍矛盾開始凸顯,這時推出“人際你我他”團體訓練、“愛情認知團體訓練”,同時對畢業生進行就業與擇業指導以及生涯規劃等方面的“職業心理團體訓練”等,整個課程安排和以及考核受學生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管理。
總之,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并結合學校德育工作實際,積極服務于幫助學生適應環境能力的培養、學習心理品質的培養與訓練、健全人格的塑造、人際交往的指導、生活與職業指導、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輔導等。
2.解決特殊群體的特殊心理問題。主要是貧困生和人格偏常的學生。結合“特殊學生群體”的引導轉化工作開展心理健康關懷活動—“今天你快樂嗎?”,針對各自不快樂的原因,開展團體輔導和心理咨詢。如針對貧困生群體,結合“扶貧助學”的勵志教育開展自信心提升團體訓練等。制定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成立了由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和副院長為組長,學院各部門參與的“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領導小組”,對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預防、早處理。
(五)反思得失,重點攻堅
1.建設功能齊全的心理咨詢室。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咨詢室的建設還比較簡陋,功能還不是很齊全,這些都給我們的心理教育與咨詢工作帶來新的困難和新的挑戰,應進一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環境,努力建成一個集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心理測試、圖書閱覽、情緒調節等功能齊全的心理咨詢室,為全體大學生提供主動、便捷、及時、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切實加強和改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這也是各項檢查最直觀的印象所在。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引入團體輔導,力爭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目前,我院已經研究決定,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下一步我們將認真組織進行研究,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根據課程和學生的特點采用體驗互動式教學,將心理測驗、心理訓練活動、心理體驗與心理知識的講授融為一體,逐步形成“課堂、課外、理論、實踐的有機融合,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活動相結合;團體輔導與心理咨詢相結合;課程實踐與心理訓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努力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為富有特色、高品質的課程。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政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7-0004-03
記者:吳教授,您好。您多次提出要構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專家庫”,請問這個專家庫的標準是什么?您強調這支培訓專家隊伍應該是一支高質量的隊伍,如何理解“高質量”?
吳增強:我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二十多年,越來越多的省市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是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項重要任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應強調實務,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這個角度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專家的標準最好從兩個層面來界定:
第一,應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專家。這可以從高校的專家學者中來。近十年,一些高校學者加入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中來,而且有些高校設置了學校心理輔導或心理健康教育這個專業,還有的高校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碩士專業,從事這些專業培養的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理論,他們的專業性、理論性都很強,這部分專家非常重要。
第二,應該是在一線工作過的、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普及、實踐過程,成長起了一批長期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這一批專家有很多的臨床經驗,而且長期從事中小學心理教師的培訓,在各地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發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部分專家是必須依靠的專家。
談到培訓專家的“高質量”,我有兩點體會:
第一,從理論角度看,專家要對學校心理學中的“學”有理論上的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應用性學科的特點是與國內外研究前沿緊密結合,這就要求專家們不僅要有敏銳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而且還要能深入基層進行實證研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和培訓有一個總體把握。
第二,從實踐經驗看,專家自己要有豐富的臨床個案經驗,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研發,或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編寫。所以我認為,專家的“高質量”標準應該是既有精深的理論背景,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且理論和實踐結合得比較好。
記者:許多學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課程建設上下功夫。您認為,從全國角度看,課程建設應該分幾步走,各階段重點如何?如何解決省際間關于課程建設的差異問題?
吳增強:心理健康教育進入課堂是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86年,南京師范大學班華提出“心育”問題,1989年,林崇德出版《品德發展心理學》,強調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品德培養結合起來研究;1991年,班華發表了“心育芻議”論文,系統闡述了與心育有關的問題,并于1994年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著――《心育論》。這些理論論著的發表,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部分學校逐漸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課堂,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現在全國各省市都在編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百花齊放,這個進展是可喜的。
但是,我們也發現,在這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發過程中有一些偏向,如有些教材單純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有些教材單純設計一些心理輔導活動,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屬性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推廣,首先要對課程的屬性進行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屬性是指,它是一門促進個人成長的課程,是使學生獲得心理體驗的課程,是一門學生本位的課程。我認為應該抓住“屬性”所涉及的學生本位和心理體驗進行探討。1995年,上海開發了《心理輔導活動指南》,這個課程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成長的課程,基本上是經驗型課程。以經驗為主,不排斥社會需求的導向,社會本位,即依據社會的要求來確定教育內容。因此,上海的心理輔導活動課程設計理念是:以經驗性的心理體驗為主,以學科知識的教學和以社會本位的需要為輔。這個理念是比較合理的。
從全國范圍看,我們可以分地區、分階段地推廣。沿海發達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已有多年的豐富經驗,在下一步應該是在提高課程質量上下功夫,提高其有效性、針對性,根據學生的實際,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課程,甚至校本課程。我不贊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統編教材,因為這個課程本身是圍繞學生成長以及解決成長中的困惑的課程,其特點體現在:
第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成長中的問題會改變。
第二,不同地區情況會不一樣。如果地方課程比較成熟,那么可以形成自己的地方課程,甚至是校本課程,它會有開放的一面,創造的一面。以上是對沿海發達地區心理健康活動課程的較高要求。那么,中西部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剛開始發展,他們可以開發自己的課程,也可以先引進別人已經開發的課程,從模仿做起,摸清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理念和工作套路。
從經驗而論,心理教師上心理健康活動課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模仿他人,第二個階段是自己設計,第三個階段是發展、創新。由于中西部地區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還處于較低階段,所以可以先參照其他省份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模式,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框架和理念,做到他山之石為我所用,采取“兩步走”方針。在中西部地區,不妨開發一些地區性的、帶有指導性的教材,給教師提供一些參照和借鑒。
記者:《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下簡稱《綱要》)作為一個全國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性文件,您認為修訂后要重點解決哪些問題?修訂的專家隊伍應如何組成,才能保證修訂后的《綱要》能更好地發揮科學性、指導性和實用性?
吳增強:《綱要》的修訂是非常有價值的,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自發地在開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教育部連續頒發了兩個文件,表明政府正式介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指導。應該說《綱要》在當時還是比較全面、比較有彈性的,這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初期是必要的。現在過去了十年。這十年里,社會變化快,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學生也出現了很多新問題。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反思《綱要》,進行重新思考,這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也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體現了中央反復強調的科學發展觀。
《綱要》的修訂一要體現人文關懷,二要體現可持續發展。從戰略構架來說,我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即我們不能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看成僅僅是學校內部的事情、教育部門內部的事情。
第一,一定要站在一個社會大背景下來看待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要站在中華民族素質的高度來認識未來公民健全人格的培養。我非常贊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政府、社會(包括社區)、家庭、學校,甚至是社會各界包括醫學界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所以我說要從整個大的戰略角度來考慮。
第二,要從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定位、內容來考慮,要密切關注社會轉型期兒童青少年突出的問題,要關注社會變遷中處于弱勢群體的孩子,比如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有億萬的流動人口及其子女,他們的生存狀態怎樣,我們是否給予了必要的心理關懷。
第三,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不和諧現象,比如突發事件增多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屬于自然災害,大家開始重視危機干預;2010年3月23日發生了福建南平市延平區的醫生鄭民生對小學生的砍殺事件;2010年5月12日,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縣圣水鎮林場村幼兒園發生兇殺案致9名師生死亡,等等。這種校園危機、校園恐怖事件如何預防等問題凸顯出來。《綱要》的修訂要體現現階段出現的新問題,提出新的應對策略。
第四,是怎么做的問題。2002年《綱要》中關于“怎么做”這樣寫道:“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要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師要在具有較全面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和進行心理輔導的專門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上有顯著提高。有條件的城鎮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同時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區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推進工作。”其中“有條件的城鎮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在當時的背景下提出是很有意義的,但現在看來比較含糊不清,究竟怎樣才是有條件,怎樣才是無條件?在下一步的《綱要》中都需要作具體的規定。比如,學校是否要建立危機預警及干預系統,大眾傳媒、社會機構應該如何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這些新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內容應補充、完善到《綱要》中去。再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性需要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的構架還需要重新進行梳理。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中小學生廣大的心理需求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這個問題在上海也很突出,學生的心理需求很多,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沒有達到,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醫學系統的心理干預資源也有限。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需要轉介到醫院,醫院是否能提供相應的服務,這也是問題。學生轉介到醫院后,醫院怎樣跟學校建立連接,這個轉介機制也需要解決。媒體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應該如何為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不是只顧搶“眼球”新聞,不顧學生“心靈”成長。這是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機構、社會心理服務的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打造專家隊伍,加速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進程,在《綱要》的修訂里應該重點考慮。不是說培訓完了就結束了,培訓后還需要有繼續教育和督導成長的過程,就像教師的繼續教育一樣,心理輔導教師的繼續教育也需要形成制度。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條件保障問題也應該在下一步政策調整中重點體現出來。現在的情況是,哪個地方校長重視就投點兒錢,不重視就沒有錢,哪些地方重視就拔點兒經費,不重視就沒有經費,沒有形成一種機制和制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有政策支持、政府支持,政府在財政上應該給予經費保障。上海市即將出臺的《上海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中規定,搭建危機干預快速通道;推動建立專業精神衛生機構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積極搭建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到校醫院、專業精神衛生機構的危機干預快速通道。此外,還特別強調從政府的政策、財政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哪些專家參與《綱要》的修訂,思路要打開。首先,要有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因為他們最了解現狀;此外,還應有方方面面的專家,如社會學專家,教育學專家,從事教育政策研究的專家,法律專家、少年犯管教專家、特殊教育專家等。因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對象是所有的孩子,包括工讀學校的孩子、智障的孩子等處于邊緣地區或處于弱勢群體的孩子。這樣才能體現社會的公平,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心理服務。專家隊伍中,還應包括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員。因為《綱要》是政府指導的綱領性文件,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員、專家隊伍、一線的校長和教師,可以代表方方面面的意見,達到一種理想的平衡和整合。
記者:您剛才提到要關注弱勢群體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您認為“我國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發展與教育研究”課題應該重點研究哪些內容?
吳增強:關于流動兒童的生存狀態和心理健康調查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多次提到要關注留守兒童和青少年的生存狀況、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教育規劃不但要從政策導向的角度來思考,還應該從法律的角度來進行。《綱要》修訂中還應從法制角度上進行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保障未成年孩子生存的權利、發展的權利、受保護的權利、參與的權利,讓孩子們活得有尊嚴等,實際上就是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從立法的角度,《綱要》中要作一些指導,修訂中可以請一些法律專家參與。
記者:請您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提一些期望。
吳增強:貴刊從創辦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十年,專業性越來越強。我看到,雜志欄目有專訪類、學術研究類、咨詢輔導類、活動設計類、一線教師經驗總結類,還有國外前沿理論和先進技術的介紹,以及國內各地動態的介紹,應該說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對廣大教師們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鑒作用。我希望,貴刊堅持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下去,繼續走貼近讀者的路子,進一步提高可讀性和針對性。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并不是憑著熱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業務素質就成了一個很現實的課題。
筆者認為自我督導是中小學一線心理教師業務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徑。
一、利用專題培訓資料,自我督導構建并理清業務管道
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準確才能構建并理清自己的業務管道。結合《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試用)證書》管理辦法,筆者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主要任務分成三個層次:
一是面向學生層面。即承擔和開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開展各種形式的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訓練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情緒調控、個性發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發展等方面的咨詢服務,促進學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發展。建立相關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長層面。指導和協助學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開展心理輔導活動,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培訓和指導。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學習輔導、升學就業、家庭心理環境建設等方面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服務。
三是面向學校層面。為提高學校全體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學校領導提出合理化建議,并開展相關的工作。
以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任務為出發點,將業務能力分類,參加相關的專題培訓。在網絡中搜尋更多的專題培訓資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網站的心理健康欄目下,就有許多省級培訓的課件和講座。通過專題學習,逐項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有效地構建并理清自己的業務管道。可將這些學習材料分成活動課課件、咨詢技巧、危機干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經驗介紹、家庭教育等不同類別的文件夾。對于相同的主題,不同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詮釋,這對心理教師個人成長非常有好處。在筆者的個人電腦中,活動課課件近六十個,專家講座九十多個。在仔細研讀這些專題培訓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業務管道就通暢了許多,在實際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誠、合作、體驗、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提高工作實效。
同一個講座稿,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實踐后,重新研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曾聆聽臺灣林家興教授講咨詢技巧,他說心理輔導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對方說出來,學會說:“嗯,你說!”當時不解其意,心想學生總會向教師求助,該怎么辦?來訪者不說怎么辦?幾年心理輔導工作下來,當咨訪關系建立起來,學生感受到輔導教師的真誠、接納和關注后,“嗯,你說!”一句充滿溫情和關切的話語出口后,咨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都有自己偏好的輔導理論和輔導模式,在構建起自己的業務管道后,隔一段時間應展開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業務管道。
二、結合專業雜志研讀學術專著,自我督導提升專業理論水平
一線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運用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踐者,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實際問題,在自我督導過程中常常會想:“對于這個案例,我這樣做對嗎?”誰來回答這個問題?不可能經常有專家督導,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這是一線心理健康輔導教師的現狀。對此,筆者收獲最大的方法是,結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雜志的研讀,去學習專業論著,以此來指導和改進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
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為例,“一線快遞”“咨詢方略”“輔導個案”“活動設計”等欄目所刊登的內容,常常是我們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平時的工作內容,我們有所感悟、有所啟發是很自然的。這些欄目常會推出讓我們可模仿的活動設計、輔導方式方法。“學術空間”“研究實踐”“國際傳真”等欄目,把理論與實踐結合,把理論前沿或對理論的思考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能引導我們的閱讀方向。就筆者個人來說,它引導我研讀了《積極心理學》《團體咨詢與實踐》《學校發展性心理輔導》《家庭治療》等專著,進一步去學習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技術、空椅子技術、沙盤療法等輔導技術。這些在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基礎心理學理論之外的專著,能明顯地促進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線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出現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實踐”“一線快遞”等欄目的啟發下,筆者所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舉辦心理講座和印發心理健康知識手冊等單向引導的活動方式,發展為心理健康活動周、自信歷程的電視訪談、超級團隊PK大賽、紙橋創新大賽等以學生為主體、雙向互動、有著強烈內心體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輔導教師個人行動,到開辦班級心理互助員培訓、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形成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體系。如2005年,在閱讀了周紅五的《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的建構》后,筆者擬定了《遂昌職業中專心理危機預警方案》,而后結合方案的運行撰寫了《對學校心理危機預警系統良性運行的幾點思考》一文。2006年,在閱讀了葉一舵、余香蓮的《臺灣學校“教訓輔”三合一輔導體制及其實施建議》后,頗有感受,立項市級課題探索學校的教導、訓導、輔導的整合,撰寫了《臺灣“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模式在農村職校本土化實踐研究》《“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機制下對四例偷竊事件的處理反思》等論文,上述論文均已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
錄用。
筆者認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雜志,貼近學校工作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并能引導我們一線教師研讀學術專著,讓我們從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質。
三、自我督導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過程,提升活動課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操作能力,是一線心理教師重要的專業能力。目前對于心理活動課也已經形成了眾人相對認可的評價體系。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將平時的活動課與評價體系進行自我對比,察覺并改進活動課中的不足,不斷積累心理課中出現的亮點,提高活動課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職校《心理健康》教師用書中,對于心理活動課的評價有四個一級指標、九個二級指標、十九個觀測點及評價標準,而一線心理健康教師由于時間、精力、能力水平等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對自己的每節活動課按評估項目,逐條進行自我督導。筆者認為,一線心理教師的自我督導,可圍繞心理活動課的課堂氛圍營造、活動設計與展開、學生參與及體驗、課堂意外與亮點等四個方面,緊緊抓住課前預設、課中調整、課后反思三個環節,把握心理活動課的“活動、體驗、成長”這個中心,展開心理活動課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導。
結合有關文獻和自己的實踐,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見下頁表一)來引導自己活動課教學能力的提高。對表格中十二個問題的思考過程,就是一次活動課的自我督導過程。在這張表中,筆者最關注的是課中調整、課堂意外與亮點這一縱一橫。心理活動課,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現場生成,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學生會出現各種不同體驗,于是就會有許多的課中調整,對課中調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體現的是教師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題課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懷孕,這時出現了一張推演的紙條:“給女生錢,叫她去流產,然后換個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現場有些混亂。筆者讓她們宣泄了近兩分鐘,引導學生對此事發表看法,“早戀時根本不懂愛情,電視中常報道這種事,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于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筆者什么都不用做了,聽著就行。這節課的效果,是很多班會課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達不到的。這就是課中調整。
有一次三分鐘自我介紹的演講,女生小亞因先天原因說話含混不清,筆者原計劃在輪到她演講時不作強求。然而實際操作中,這位女生滿臉通紅地站在講臺前,足有30秒沒出聲,筆者正準備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時,她開始演講,內容自然聽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陣掌聲,而后一片寂靜。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點評說:“你感動了我,我為你驕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這就是意外的亮點。
四、自我督導個案咨詢的過程,提升個案輔導能力
個別咨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另一個重要的專業能力。要進行個案咨詢的自我督導,應從兩個方面切入。
1.咨詢理論與咨詢技術的自我疏理
作為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疏理一下自己對各大流派咨詢理論的理解。如當事人中心療法,以尊重、同感、真誠、接納為基礎,相信來訪者具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潛能。精神分析療法的童年創傷、意識層次論、人格的結構論、防御機制、投射等咨詢理論;完型療法的未完成事項理論、空椅子技術;行為療法的系統脫敏、代幣制、強化、懲罰、消退等理論,以及理性情緒ABC療法、貝克的認知療法;等等。作為心理教師,應當精心研究其中的一兩個理論體系,掌握該理論體系下的操作技術,了解其他咨詢理論的基本內容。這能為專業咨詢能力的擴展打下基礎,有利于理解焦點短期治療、意向對話、沙盤游戲、游戲療法、繪畫療法、音樂療法等派生療法。
在一定的理論支持下,一線教師應著手督導構建自己的基礎咨詢理論架構。建立咨訪關系和了解情況必備的理念常用當事人中心療法(尊重、共情、真誠、接納)。尋找問題根源可以用需要層次論、精神分析理論、艾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分析學生心理問題常涉及的幾個方面:個體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成長經歷,家庭背景。調節情緒必備的理論是情緒ABC理論,貝克的認知療法。
同時,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詢技術用書,每個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諸如傾聽技術、簡述語意技術、情感反應技術、具體化技術、共情技術、立即性技術、自我表露技術、面質技術、角色扮演技術、空椅子技術等學校心理咨詢常用技術。
專業咨詢理論與技術的不斷學習與鞏固,是一線心理教師專業咨詢能力自我督導的基石。
2.咨詢過程的回顧與反思
學生前來咨詢的絕大部分問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發展性問題,如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節、青春煩惱、自我認識等方面的問題。因此,不可輕易下結論,要用積極的、發展的輔導導向給學生以支持,引導他們調節自我、改變情緒、健全心理。筆者認為,一線心理教師個案咨詢的自我督導是一個初級層面的自我督導,是對咨詢方向、常用技術、咨訪關系、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結合如下問題,進行自我提問。
(1)學生從來到輔導室到離開輔導室,有什么變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
(2)尊重、共情、接納、傾聽等這些咨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實?
(3)整個咨詢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話,當時是如何處理的?現在想來,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個咨詢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體語言,表達了什么含義?
(5)在咨詢過程中是否指導過多,有沒有落實“助人自助”原則?
(6)來訪者究竟想咨詢什么,輔導方向是否正確?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機預警范圍?
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對于一線心理教師來說,開展以本校學生為對象的心理課題研究,對提升自我的業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學生的心理需求、情緒狀態、成長背景、自我認識等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在與同伴的專題研討中,由于面對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對象,最容易產生思維火花。所以,同課異構、個案探討、活動設計、心理測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線心理教師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結合自身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實踐,撰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探索心理活動課的設計與過程,撰寫心理活動課設計方案;對個案輔導進行總結與反思,撰寫心理健康教育個案。以浙江省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優”論文評選及推廣活動,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線心理教師的研究能力,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理事會自換屆以來,開辟了“理事會通訊”欄目;啟動了“理事單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狀況調研”課題研究。截止2009年12月15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刊發理事單位封面人物6人;刊發理事單位彩頁宣傳23面;刊發理事單位科研成果23篇。
“理事會通訊”欄目充分展示了理事單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管理機制、教師隊伍、科研成果、培訓及會議等。歡迎廣大理事單位將取得的成績及經驗推薦至本欄目,與廣大理事單位一起分享。聯系人:王策,聯系郵箱:。
江蘇省蘇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首屆心理健康節火熱開幕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常務理事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以特色立校,尤其以“專業化、規范化、全方位”的心理特色著名。近年來,學校的心理教育越來越有活力,完成了由戰略選擇需要到學科建設的轉化;從個別業余輔導走向課程設計,學生社團蓬勃發展,深入師生生活實際。在名師引領下,心理學融合進班集體建設、學科教學之中,顯示了專業心理督導和心理呵護的重大影響力,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教師輩出,互動與支持展示出強大的團隊力量。該校作為“蘇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所在地,發揮著重要的社會輻射作用和基地作用。
2009年11月16日,歷時一個月的蘇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首屆心理健康節火熱開幕。此屆心理健康節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巡禮和展示,也是指導學生“學會自學”,成功快樂學習的有益探索。蘇州市教育局李杰副局長到會講話,政宣處李鳳祥、徐潔處長到會指導工作,各中小學校德育主任、心理教師參加開、閉幕式。
此屆心理健康節以“朗潤心懷,智慧學習”為主題,主要有幾大鮮明特色:一是初高中聯動,開幕式以高中為主,同時有初三政治展示課和四節高中展示課;閉幕式以初中為主,其中有初高中社團共同活動“大手拉小手”;二是突破單一的心理健康活動形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智慧學習”相融合,各學科老師共同探討學科教學中心理滲透、如何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三是全方位展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有“英語單詞記憶法” 輔導課、“思維導圖在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中的應用”示范課,有校本心理課、班主任的心理班會課、親子沙龍活動等。此外還有勵志心理電影欣賞、家長心理課堂專題講座、班主任主題沙龍、青年教師心理沙龍、教師論文、個案報告、學生學法作業展覽等專題活動。
供稿/江蘇省蘇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吳文君
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研討――琉璃現場會
2009年12月3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琉璃中心校開展了“錦江區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研討――琉璃現場會”,期間邀請了錦江區的有關專家、領導和心理老師參加指導了現場會。
此次現場會以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促進學校全體教師學科滲透,促進學校心理課題的深入研究,促進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為目的,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和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成長空間。
現場會上,王強校長做了“給每個孩子陽光燦爛的童年”專題發言,從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常規化、心理咨詢制度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校本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化四個方面把學校近十年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工作做了簡要總結,并對學校未來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做了展望。學校心理組長陳智慧就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嘗試思考以及 “琉璃中心校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課導向(試行)”作了介紹和意見征集。唐春玲班主任做了“從心理的角度做學生工作”案例交流。楊智老師展示了體育教學滲透案例――“生命的吶喊――障礙跑”,區德育科楊遠老師從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兩方面做了肯定和指導;區進修學校心理專家周玫老師從體育主體教學,生命自救互救教育等方面做了詳細深入點評。
成都市琉璃中心校一直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學校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特色工作來打造。近幾年來,學校除了常規的每周一節心理健康活動課、每天心語屋心理輔導之外,還特別開展了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的方法做班主任工作活動。班主任和各個學科的教師都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做,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