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范文

        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

        第1篇: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生命教育;大學語文;審美鑒賞;生命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263-02

        理論界對于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功能的探討在最近十年幾乎從未間斷。從工具性的探討到人文性的追問,大學語文的“語文”學科性在探索中不斷明晰。本文從本世紀以來教育學界所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入手,闡述大學語文在當下應有的生命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生命轉向與大學語文使命的必然

        “生命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國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提出,1979年在悉尼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其理論在英國等西方國家發展和踐行。我國的臺灣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并將2001年確定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觀念作為教育的重點理念被納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中。而中國大陸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則是從21世紀初期發軔。生命教育的實踐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教育語境中有著不同側重,有的側重于以普及生命知識為重點,強調對生命的珍惜,預防吸毒和自殺等戕害生命的行為;有的側重于更大意域中的“生命”含義。因此,生命教育理論既有濃厚的宗教學和倫理學意味,也有深厚的哲學和人類文化學意味。但是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生命教育實踐,在其理論上,都強調教育要以人的本真生命為起點。葉瀾教授說:“生命的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生命體的積極投入是學校教育成效的基礎性保證。”[1]李政濤教授則這樣強調:“判斷一種教育活動是否合理,基礎的尺度是看它有沒有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有沒有使每個身處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煥發了生命活力,有沒有使生命的能量通過這樣的教育得到增殖、提升和擴展。”[2]當生命成為教育的原點,我們的教學就不能無視每一個教育對象的鮮活生命。大學語文作為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更應遵循這樣的教育規律。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已經自不待言。在培養基本的人文情懷、崇高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大學語文義不容辭。然而,人文性的培養又是以生命存在為基礎的,我們所期求的人文精神其實是在最基本的生命活動中,通過精神生命的實現以及社會生命的建構而達成的,因此,當我們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倡導“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更多正視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大學語文教學是否應該給予教學對象以更多的生命教育,通過這樣的生命教育,讓教育對象懂得,生命之真――生命的合規律性,生命之善――生命的合目的性以及生命之美――生命在知、情、意的完美統一中所實現的人格升華、價值呈現和生命超越。因此,作為一門人文性濃厚的課程,大學語文也應該將生命教育的使命提上日程。人文性和生命關懷,在其根本上,對于大學語文教學功能來說,并不存在理論和實踐操作上的矛盾。“生命化的教育把知識歸結為創造性的智慧,把智慧歸結為時時處在價值抉擇中的人的靈動的生命。”[3]因此,我們認為,大學語文生命教育使命的確立是在當下教育語境中對其人文教育使命的拓展。

        二、語文的課程屬性與生命教育的可能

        大學語文何謂?早在1996年,當時的國家教委高教司就把大學語文界定為一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并明確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從小學到高中,我們的學生一直都在學習語文,大學語文與此前三個學段的語文存在怎樣的區別?大學語文教學界就此進行過充分論爭和探討。其中我們也看到這樣一種比較折中或者說比較綜合的理解:在工具層面,大學語文應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要重視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在人文素養層面,學生通過閱讀和鑒賞經典作品,深入領會文學作品的思想情感,起到情感陶冶的作用;在文化層面,大學語文承載著繼承和傳播傳統和現代優秀文化的任務。然而這樣的闡釋對于大學語文而言其實大而無當,因為從小學到中學,我們的語文其實都承擔著這樣的使命。我們認為,大學語文首先得回到“語文”上。大學語文在其課程本質上,不是政治教育,不是人文概論,也不是思想史。大學語文應該是通過經典文章的賞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此,大學語文區別于中小學的語文,應該回歸并深入到“文章”中。如果我們強調大學語文的文化功能,那么,“以文化人”的思想就應該是我們的借鑒。從字源學上看,最早的“文”在甲骨文中像一個正立的“人”,其胸部有紋飾。因此,“文”的最初意義大約是指人類對自身的裝飾和美化。“文”中包含著秩序、節奏、規律之意,因而又引申為禮節儀文。當然,無論是“文字”之文,“文學”之文,還是“文化”之文,它們都同時具備形式創造的意味,正是因為這種包含著一定秩序、節奏、規律的形式能指,引領人們進入更為豐富的意義所指。所以,“文”的情感性、形式性和審美性就應該成為我們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標準。《大學語文》的教育體現為高度的融合,是多樣中的統一,是在大學之前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整體教育。因此,大學語文從課程屬性上具備了通過優美文章進行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無不是作者情感的完美結晶和思想的審美化和藝術化,對這些優秀作品的欣賞,其實也就是與這些作者跨越了時空的生命對話,通過情感的激蕩、靈魂的洗禮和思想的深化,學生理解了生命的真諦,懂得了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從而形成了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追求生命超越的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同意孔慶東先生對大學語文的認識:“語文是靈魂依靠的東西,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說,它是一種以無用達到有用的學問。學語文,首先要和整個人生掛起鉤來……”[4]

        三、審美化的教學與大學語文生命教育的現實路徑

        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閱讀和鑒賞,我們可以將其中豐富的生命意蘊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在情境欣賞、審美愉悅中理解生命的真諦,懂得生命的意義,并最終形成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大學語文中的生命教育,首先體現在對生命之“真”的發現上。人的存在是以感性的自然生命為基礎的,這樣的自然生命同時也是一條被規定了長度的線段,這便是生命的有限性。人類對于這樣的有限生命常含感傷之情。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慨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與無盡的江水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然而正是這種有限性激發了人類追求生命永恒的沖動,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人類一切創造都是人得以延伸自己生命的重要方式,也只有人能通過文化創造,來實現生命的“此在”(海德格爾)。通過對《春江花月夜》、《登幽州臺歌》這類作品的賞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穿梭于歷史的時空之間,在審美情感的投入中,體會詩人對生命的激情,充分感受其人生價值,這樣的對話無疑能引起學生對生命的珍視,體會生命之美的真正內涵。同時人的有限性還體現在人的現實局限性上。生理缺陷、性格弱點、決策失誤、判斷失準等,都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文學作品,尤其是悲劇風格濃厚的經典作品,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性的弱點,正視個體生命的缺陷。悲劇主人公命運的遭際往往都是因為他們是“有缺陷的好人”(亞里士多德),如哈姆雷特的延宕、麥克白的多疑。正是通過這些“有缺陷的好人”,悲劇羞辱性地暴露了我們力量的局限,強化了個體的生命意識。悲劇在這里是一面照見自己的鏡子,在憐憫和恐懼中,對自我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有了更深刻、更形象的體認。大學語文的生命教育,還體現在對生命之“善”的引導上。所謂生命之“善”也就是生命的目的性和價值訴求。“假如生命沒有意義,那么正如存在主義者很快明白就明白的那樣,它展示出一塊迷人的空白板巖,在上面銘刻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奴顏婢膝地順從上帝、自然或者社會慣例的價值觀。”[5]每個生命個體都面臨著這樣的生命情結:每個人注定走向生命的終點,但是,生命的自由屬性賦予了其選擇這種“走向”的方式。“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是衛國將士的錚錚誓言,“不作尋常床簀死,英雄含笑赴刑場。”是革命先烈的豪邁抉擇,“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多情男兒對愛情的宣誓,而裴多菲則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是值得用生命去追求的人生價值。與這個世界告別的最后姿態是生命價值的最后注腳,站著死還是趴著生,不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是生命價值觀念的對立。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優秀作品的生命意蘊,啟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反思,通過對抒情主人公情懷的感受,對敘事主人公遭遇的理解,學生或產生情感共鳴或形成強烈的同情以及批判意識,從而在不同的價值觀之間做出判斷,并構建自己的生命價值觀念。《前赤壁賦》教給人以豁達的生命態度,《愛爾克的燈光》讓人懂得珍惜一己和他人生命,而《傷逝》在婚戀悲劇的講述中,強化了學生對社會生命的體悟,《蘭亭集序》則讓學生領略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感受一種超然物外的生命精神。大學語文生命教育使命的實現最終統一于生命之“美”的澄明上。如果說,在對經典作品的鑒賞中,審美主體可以實現對生命之“真”的發現和對生命之“善”的啟迪,那么,生命之“美”的澄明則是大學語文實現生命教育使命具有整合性的途徑。

        文學作品價值最終是在審美中完成的,離開審美,文學作品或成為生活的教科書,或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歷史、哲學、社會學教材。而審美的過程又是情感滲透的過程,是價值領悟的過程,審美,在其本質上是對自我的發現、自我價值的肯定。在審美這個“對象化”的過程中,主體在客體中所能發現的一切思想觀念和精神價值,都作為一種生命能量潛藏于自身。這種能量一旦被作品“照亮”,主體就會因自我價值的實現而產生愉悅感。如果說《哈姆雷特》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愛情故事》表達了愛情的真諦和自由,那么,我們更應該這樣表述:是讀者(觀眾)在《哈姆雷特》、《愛情故事》中發現了自己生命的能量和激情,從而在主體意識的逐漸彌散中,感受到了存在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審美愉悅由此而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愉悅是持久而深刻的,因為審美中的知、情、意三者達到了高度和諧統一,暫時結束了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狀態,沒有異化和分裂,生命充分享受著自由、和悅,享受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洽和興奮。這樣的狀態,正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所描述:“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主體生命體會到了與造物同在的“在場”感,同時也肯定了自己的生命意義,這一刻,來自靈魂深處的激賞和深刻理解,構建了一個圓整、渾然而“自為”的生命,生命之本真剎那間炫目于前,生命之“美”悠然澄明。從這個角度上說,基于生命關懷的大學語文教育,對于構建學生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形成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這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說,只有實現了生命教育使命的大學語文教學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0.

        [2]李政濤.教育學的生命之維[J].教育研究,2004,(4):35

        [3]黃克劍.明日教育文庫總序[A]//喻立森.教育科學研究通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4]孔慶東.語文教學改革與傳統[A]//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抓住時代機遇,深化教學改革――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第2篇: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范文

        文明禮儀教育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是道德意識、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內涵的外化的產物。大學生只有對禮儀形成正確的認識,深刻理解禮儀內涵,才能產生積極的道德情感,養成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日常生活中,大學生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都能反映出大學生的基本道德素養,體現德育的基本要素。文明禮儀教育不僅能規范大學生的自身行為,還有利于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能有效彌補道德教育之不足,使道德教育更加堅實可靠,豐富厚實。文明禮儀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力。通過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大學生能自覺地在社交等公共活動中使用文明用語,主動關心他人,尊重他人。這有助于形成和諧融洽的氛圍,從而使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其身心發展。大學生個人的思想修養和文明程度,會從其社會交往時的言談、舉止、儀表和服飾中反映出來,因此,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大學生如能掌握基本的文明禮儀知識規范,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平等友愛、誠信真摯等原則,就能很快與交往對象建立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內化并踐行社交禮儀的基本規范,靈活運用人際交往的技巧,大學生就能很快與他人產生共鳴,更好地被別人所接受。因此,接受良好的文明禮儀教育,能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贏得友誼,樹立自信,從而使其更好地走向社會,適應社會,走向成功。文明禮儀教育能提升社會整體的文明程度。文明禮儀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能夠反映一個學校的精神面貌,更能引領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高校文明禮儀教育的前提是讓大學生認識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通過文明禮儀教育,大學生能自覺踐行文明禮儀規范,爭當學禮儀、重禮儀、行禮儀的模范。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提高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促進社會和諧。

        二、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缺失現狀

        當前,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模式,已經難以適應與時俱進的形勢發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學生出現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些問題具體到文明禮儀層面,則是大學校園中存在著的大學生不知禮、不懂禮、不守禮等不文明行為。這與大學校園整體的精神文明建設極不和諧。筆者在某高校開展過針對大學生禮儀行為的相關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在日常行為中的文明禮儀缺失令人擔憂。調查問卷中有一項為“你認為大學生(包括你自己)的禮儀表現狀況如何”,結果顯示,有近六成的大學生認為一般,37%的大學生回答“因人而異”,僅有3%的大學生對此表示樂觀。此外,筆者還針對大學一年級30名新生展開了隨機走訪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22名大學生認為室友間相互態度冷漠,有7名大學生表示室友間彼此態度一般,僅有3名大學生認為室友“極其熱情”。由此可見,大學生知行脫節,人際關系相對冷漠,文明禮儀教育缺失現象嚴重。雖歷經多年的學習教育,但大學生有關禮儀的基本常識、主觀愿望與禮儀動機、外化行為相脫節,知禮而不會行禮。大學生基本禮儀的缺失,不僅影響到大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和社會形象的樹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現有教育對于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的內容形式急需拓寬。身為高知分子的代表,大學生理應體現出優雅的談吐,文明的素養,但由于家庭文明禮儀教育的偏頗,社會文明禮儀教育的錯位,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的弱化,大學生主觀文明禮儀意識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失禮現象屢見不鮮,部分大學生言談不文明,臟話連篇,部分大學生情侶在公共場所舉止過度親密,部分大學生不懂尊老愛幼,不懂謙虛,不愿承擔社會責任,盲目追求所謂的潮流,凡此等等,均凸顯出加強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大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高校文明禮儀教育層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對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高校沒有認識到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文明禮儀教育只是家庭、社會的事情,由此導致對其的關注重視程度不夠,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的內容不豐富,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加上受學校主導教育意識的影響,大學生主觀上對于文明禮儀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也不足,因而難以聚焦文明禮儀教育的合力。其次,文明禮儀教育宣傳不夠。高校對文明禮儀教育主題宣傳的力度不大,對先進典型的挖掘和宣傳相對缺乏。文明禮儀教育宣傳不足乃至校園文明禮儀文化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很難形成正確的禮儀觀,文明禮儀素養缺失。再次,缺乏相對完整的文明禮儀規范,對學生不良禮儀行為的教育不及時。教育部于2011年出臺了《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而高校層面卻缺乏相對統一的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當大學生發生不良禮儀行為時,高校不能及時地對其加以批評和引導。此外,高校挫折教育的缺失,導致部分大學生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失禮行為。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大學生大多來自于貧困家庭,他們身上背負著家庭的期望。面對未來的社會生活,他們常常因不能選擇理想的職業,或找不到滿意的工作而情緒低落沮喪。家庭的重壓,使他們對自我失望,甚至對未來絕望。當此之時,陷入不斷的自我否定以及對未來絕望中的他們,生存尚且艱難,自然無暇顧及自己的禮儀行為,致使其失禮行為泛濫。

        三、推進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路徑

        文明禮儀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更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推進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意義深遠,責任重大,形勢緊迫。高校應將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傳承禮儀文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以行為養成為目標,多渠道、多途徑、多角度構建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體系,為大學生成為一個文明的高尚的人鋪平道路。文明禮儀教育應系統全面,致力于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文明禮儀氛圍。要達到這一目標,僅靠一門文明禮儀教育課程,一次文明禮儀教育講座,一次文明禮儀教育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構建一個由課程教育、禮儀文化主題教育、校園文化熏陶及社會禮儀踐行所組成的完整的教育體系,以此完成和實現文明禮儀教育目標。高校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文明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范教育,把文明禮儀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疇之中,把文明禮儀教育內容納入《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課之中,或開設專門的《大學生禮儀修養》課,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規范入手,在教會大學生如何規范自身行為,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的同時,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以達到文明禮儀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的有機結合。積極向上的心態,是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保障。要消除外部環境對大學生心理、身體和個性發展的負面影響,高校就必須在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同時,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以全方位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文明禮儀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層上,要及時制定大學生校園文明禮儀修養條例等規章制度,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強禮儀修養,使其克服自身的不良習慣,逐步提高自我約束和自我克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文明禮儀教育應因地制宜,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良好的道德品質,體現在思想與行為的高度統一上,為此,高校文明禮儀教育需要搭建一座聯通學生的橋梁,以提升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在知識和技能層面,道德品質、誠信觀、禮儀行為、價值觀、創新能力等等,都是人們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大學生只有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會渴求文明禮儀的現狀,才能更好地養成文明禮儀行為,提升自我的禮儀修養。對此,學校應不斷拓寬文明禮儀教育的形式,讓大學生在親身領會文明禮儀重要性的同時,親自參與文明社會的構建,將個人的人生目標與日常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從個人文明禮儀行為做起。文明禮儀教育與社會實踐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在客觀上更好地認識自我,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結語

        第3篇: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現狀;述評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6639(2012)03—0077—05

        近些年來,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在我國高校中悄然興起。臺灣地區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是在2001年“生命教育年”后由高中及初中推廣到大學的,大陸地區在2003年召開了“預防高校大學生自殺專題會議”,“算是大陸有史以來第一次關注高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問題”[1]。同年高錦泉發表了《大學生生命教育初探》[2],是大陸地區第一次公開發表的本專題論文。在這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大學生生命教育,并在最近幾年內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實踐,到目前為止,大學生生命教育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公布實施表明,“進行生命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決策”[3]。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必將掀起新一輪熱潮,所以對近年來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將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現狀

        從專著來看,我國大陸地區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專著較少,通過檢索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發現,只有8本這方面的專著。另外,還有部分專著是從安全教育角度來談生命教育的,加上這部分,專著的總數也不超過20本。這其中梅萍等所著的《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4]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他的像歐巧云[5]、張旭東[6]、吳偉花[7]等人的專著也有一定影響力。此外,有些學者在其著作中也有許多涉及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容,如劉濟良的《生命教育論》[8]、馮建軍的《生命與教育》[9]、何仁富的《生命教育引論》[10]等。

        從期刊來看(參見表1和圖1),通過對中國知網中相關文獻的搜索,直到2003年才出現了以大學生生命教育或高校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文獻。之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相關文獻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截至2011年,八年來發表的相關文獻已達950多篇,僅2011年就新增相關文獻243篇。在文獻數量增長的同時,文獻的質量也得到提高,其中發表在CSSCI核心期刊的文獻呈現出緩慢增長的趨勢,但增長速度還遠落后于普通文獻的增長。目前發表在CSSCI核心期刊上的文獻數只占全部文獻總數的11%,所占比例仍舊偏低。

        表1 我國大陸地區大學生生命教育文獻統計表

        圖1 我國大陸地區大學生生命教育文獻增長趨勢圖

        由上可知,我國大陸地區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研究的成果卻很豐富。這其中,既有對大學生生命教育內涵的探討,也有對大學生生命教育原則、內容和體系構建的研究;既有對生命教育實施現狀的剖析,也有對實施途徑的探索。以下將從三個方面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

        (一)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內涵的研究

        在查到的文獻中,高錦泉是最早對大學生生命教育進行界定的。他認為,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應從生命本體尊嚴和生命實踐價值兩方面來定位,即通過教育引導大學生思考生與死的生命課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失落與痛苦,確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熱愛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維護自然生命,創造生命的意義和價值[11]。

        賴雪芬認為高校生命教育就是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其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掌握創造智慧的活動[12]。這種教育應該包括三個內涵: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二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死亡;三是探討生命的意義。

        張國民則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就是關于大學生生命觀方面的教育。具體結合我國大學教育的實際可以界定為“以為指導,綜合運用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幫助與指導大學生樹立生命意識,認識生命意義,激發生命潛力,促進生命成長,提高生命質量,創造生命價值的一種教育活動和過程”[13]。其內涵包括教育的方向性、教育的過程性和教育的目的性三方面。

        王建林、黨劉栓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大學生為生命教育的受體,通過科學化、系統化和人本性教育,傳授生命的本質、特征、屬性、發展規律、意義、價值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過程[14]。

        由上可知,雖然學術界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涵并沒有統一的表述,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一般都主張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生命觀,認識生命的意義,提高生命的質量,真正實現生命的價值。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原則、內容及體系構建研究

        第4篇: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1-0038-02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價值觀重構的時期,價值觀點日趨多元化,社會信息瞬間萬變。獨自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時,自幼受到過度保護、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大學生難免會受到極大的心理沖擊。不僅如此,學習、生活、交友、就業等方面的挫折也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問題。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報告指出:針對全國12.6萬大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因心理壓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比例高達20.23%,全國大學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學比例占總退學比例的54%。由此可見,如何幫助大學生走出心理壓力的困境,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不可否認,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不斷發生,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從師資配置等多方面進行了努力,但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處。本論文將考察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分析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其不足,并探討其改革措施。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有30年的歷史。縱觀這3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筆者注),從無到有,從冷到熱,從少到多,從無序到規劃,從自發到自覺,從社團行為到政府行為,從介紹引進到深入研究,大致經歷了起步階段、探索階段和發展階段三個時期。”[1]

        具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學者主要介紹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部分高校開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初直今,無論政府還是高校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人、財、物等方面進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黨的十報告專門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寫入十報告,凸顯了我國政府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

        二、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

        如前所述,經過政府和民間的不懈努力,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因為其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視程度不足。根據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基本要求》(下稱《基本要求》),包括情緒管理、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等心理健康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內容。根據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教學計劃,整個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占2個學分,而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占8個學分。由此可見,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2.心理健康課程自身的不足。關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要求》規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課程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2]。不僅如此,心理健康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規定“課程要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3]盡管如此,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講解、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師生互動、實踐體驗環節,從而使該課程呈現出形式化、簡單化、德育化的傾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的局限性。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包括專職德育教師(即心理健康課程任課教師)、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師。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中存在的諸多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專職德育教師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盡管目前高校普遍設有心理咨詢師,但是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不僅包括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同時還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這些咨詢師在理論的系統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區、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詢師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有些高校心理咨詢師嚴重匱乏。由此可見,心理咨詢師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擔的職責也急需加強。

        三、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為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的真實狀態,探討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筆者曾對本校某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共20道題,由受調查者對自身心理壓力的認知、心理壓力的來源以及排解心理壓力的途徑三大模塊組成。調查對象包括一年級學生26名、二年級學生29名、三年級學生37名、四年級學生39名。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31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9%。在此結合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探討如何加強和促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對于“您認為學校應該為大學生開設心理輔導方面的課程嗎?”這一問題,一至四年級中選擇“應該。很有必要。”的學生比率分別為48%、63%、72%和55%。由此可見,盡管目前我國心理健康課程存在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學生依然對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全方位的優化,以期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2.建設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從事心理教育的師資人員緊缺、專業性不強的現狀,建設一支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責任心的師資隊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各高校應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方式,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加強對專、兼、聘職教師的長短期培訓,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年級的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有所不同。對于“您覺得您的心理壓力來源于哪方面?(多選題)”這道題,一年級至三年級中分別有84%、62%、83%的學生選擇了學習,占據第一位。而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盡管學習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據了41%。由此可見,在整個大學期間學習壓力一直是學生壓力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對學生學業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壓力。

        其次,針對同一問題,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中分別有36%、41%、59%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占據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級后“就業”則成為學生壓力的最大來源,所占比例為72%。由此可見,在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大社會問題的當今,就業已經與學業并列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最大來源。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在新生入學之際便對其進行有關人生規劃、擇業就業的指導,此后隨著年級上升逐步跟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確定恰當的職業發展目標,以便其在畢業后順利步入職業生涯。

        4.加強生命教育。在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針對“您如何看待近年來大學生因壓力而自殺事件?”這一問題,選擇“理解,有過類似想法”的學生比率分別是:一年級0%、二年級3%、三年級8.1%、四年級8.3%。由此可見,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所面臨的壓力越大越大,個別同學甚至出現厭世的悲觀想法。這一結果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即在整個高等教育過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更加樂觀、積極地面對各種問題和壓力。“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從知情意方面培養學生真善美的完滿人格,提高學生對生命及生命價值的認識,使其在社會中創造生命的價值。”[7]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惜生命,關愛自己。

        四、結語

        本論文考察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從心理健康課程設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等視角分析其不足之處,并從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人員配置等方面探討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無需贅言,大學生不僅承載了各自家庭和親人的囑托,更肩負著整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亦成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仰瀅.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3]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第24號[Z].

        [5]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與結合[D].浙江大學,20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综合网日本久久 | 永久免费视频片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专区一二三区 | 亚洲v在线观看v | 中文字幕亚洲有码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