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李白的邊塞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李白的邊塞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關鍵詞]李白;月亮;意泉

        [作者簡介]陳洪清,衡陽師范學院中文系教師,文學碩士,湖南衡陽421008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04-0142-03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詩歌從她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月亮結下了不解的秦晉之緣。自先秦故人在《詩經?陳風?月出》中觸景生情發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詠嘆始,歷代文人墨客,目睹美妙月色,寫下了浩如煙海的詠月詩篇。縱觀中國文學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寫月寫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現存的千余首詩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寫月寫得最好的也還是李白,他筆下的明月為盛唐詩壇增添了無盡的光彩。

        李白與月,因緣甚深,深到簡直有點生死相許。傳說李白生于滿月之夜,女兒叫月圓,兒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盡管后人考證這些傳說不盡可信,但誠如有人指出的那樣。“李白作為偉大的月光詩仙,卻’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叢,湖畔江岸,詩人精心細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時吟嘯抒懷,偶黯然神傷;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靈――月與李白構成了千載佳話,萬世景觀。月之與李白,如菊之于陶淵明,梅之于陸放翁,活脫脫詩人的化身!據粗略統計,在李白流傳至今的千余首詩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這些月亮,就時間而言,有曉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點而言,有峨眉山月、長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來說,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圓月、半月、彎月等形態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異的月亮則更不在話下。此外,還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這些帶有濃厚主觀情感的與明鏡、瓊鉤、白玉盤等稱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筆下被構建成了廣泛而多樣的意象,這些意象,有兒童般的天真;有氣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滄桑;又甚至顯示了一種樸素溫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細研讀李白的詠月詩,粗略地把他筆下豐富的月亮內容抽象地概括為自然、情愛、邊塞、時間四種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

        月首先就是作為一個自然的審美對象而被人們歌詠與吟唱的。她朦朧美麗、靜謐皎潔。晶瑩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麗純潔的象征。從《詩經》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閉月羞花”,一直以來月都是以一種與太陽精神相對立的審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愛情的代言體,加上潔白玉兔、美麗嫦娥的傳說,明月意象以其獨特的靈性魅力為后世詩詞開發了一個韻味清逸而又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李白一生遍歷祖國名山大川,最熱愛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種自然意象來塑造屬于自己的獨特境界。許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詠過,但在李白的筆下又有了新的創造,新的生命,成為新的形象。明月,是經過李白的再創造,才變得格外富有詩意。對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詩人豐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發,因而給后人留下了一輪作者對其熱情贊美、真心喜愛的自然月亮形象:“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瑩”;“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綠水靜素月,月明白鷺飛”;“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對此石上月,長醉歌芳菲”……在這些詩句中,作者總把月亮放到自然大家園里加以描繪,處處賦予月溫馨胎人的風致,飄逸脫塵的氣韻,使月亮與舟、山花、山峰、綠水、海鷗、石等結緣,相輔相成,靈氣貫通,共同創造美的境界,展示著一個又一個蔚然大觀的自然景致。這些自然月亮意象不管是清新的,還是豪邁奔騰的,都是作者自己豐富情感的寄托。體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反映了作者對生活對人生充滿了激情與追求。

        二、月的情愛意象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一直以來,月就是人間各種情愛的最好寄托。“月上柳梢”的意境,“曉風殘月”的低吟,“月照高樓”的孤寂――那一輪明月牽動了人間多少的情與愛!這里有纏綿悱惻的男女愛悅,有對家人的相思眷戀,有朋友間的殷殷祝福,更有高潔志士對社稷蒼生的真切關懷……在月光的溫撫下,任何人都還原出了人性的本真。李白同樣是一個具有細膩情感的普通人,他雖然在詩中沒有給后人留下關于他的動人愛情,但李白筆下的月亮卻體現了一種極為高尚的情與愛――那就是對親友的深切思念與對普通人民的關懷與同情!這從他筆下構建的情愛月意象中可窺見一斑:“謝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等詩句,寫出了作者與朋友分別的無限大感;“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等詩句,表達了作者這種對朋友的深深牽掛;“月華若夜雪,見此令人思”、“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等詩句,抒發了對朋友的的懷念之情;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等詩句則凸現了詩人的那種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

        三、月的邊塞意象

        古往今來,荒漠的邊塞唯有明月是深受戰爭之勞與孤獨之苦的戰士們看到的永恒而又最有情感散發力的物象。因而,各種邊塞詩的問世往往離不開明月意象的塑造。無論戍守邊疆的征夫;英勇善斗的戰士;還是苦待閨中的思婦,月都是他們的一種寄托與思念,千里與共,流照親人。眾所皆知,唐代是對外用兵十分頻繁的一代。李白作為盛唐詩人,他筆下的明月一方面賦予了邊塞詩博大闊遠的意境,如《關山月》一詩: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婦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這首詩境界壯闊,展現了一幅容納明月、天山、邊邑、幽閨的邊塞風光圖,賦予了明月以盛唐的雄渾,體現的是一種游俠豪情,讀之不禁使人心胸一震。

        另一方面,李白也賦予了明月以情思綿綿的萬種風情:“自馬金羈遼海東,羅幃繡被臥春風。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螢飛秋窗滿,月度藉閨遲”;“日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風催寒梭響,月如霜閨悲”……這類詩歌在李白的寫月詩中

        為數不少。一個以飄逸風格著稱的詩人,能夠設身處地的以一個女子、戰士的身份如此真切地描繪出人間最牽腸掛肚的思念,如果這個詩人他自己本身沒有豐富的情感,沒有對下層民眾的關心,那么就不可能有這樣情真意切的詩篇。

        李白的邊塞詩有的宏闊豪邁,有的幽怨纏綿,但隱穿其中的卻總是一顆火熱的心。他的內心是火熱的,對紛紛世事的觀照和對民間疾苦的關懷正是作者明月邊塞意象的豐厚內涵。

        四、月的時間意象

        生命有限,月光永恒。古往今來,人們常以月傷感生命的短暫與歲月的流逝。太陽的光輝使人想到朝氣蓬勃的生命,而出現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時候的月亮引起人們的則是對生命易逝時間難留的惆悵與傷感。不管一介平民還是帝王將相都擺脫不了生死循環的自然界限。那一輪蒼茫明月,曾引發了無數文人對時間、生命、歷史的深沉反思。情感豐富的李白同樣如此。他筆下的月亮,探索宇宙人生,憶古懷史,顯示了詩人深邃沉郁的一面。

        《把酒問月》可謂是李白所塑造的時間月意象中最為典型的一首。詩人以筆下的月亮,抒寫了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并以形象的語言出之,曾經引起了千秋萬代無數文人的共鳴: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令月曾經照古人。令人古人若流水j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在這首詩中,詩人因明月而引發的對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并在時間永恒和人生短暫的體悟中,直接抒發了自己的處世態度:“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是啊!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難以相伴永遠的明月,就讓月光長遠照在自己當歌對酒及時行樂的金樽里面吧!這可說是詩人在對宇宙人生深沉思考之后的一種自我解脫。

        《勞勞亭歌》同樣也是借月亮時間意象以抒寫自己的無限愁思: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 詩人選擇了秋月這個時間意象,把“悲哉秋之為氣也”這種傳統的悲秋主題加入月意象,甩“蔓草離離”“白楊悲風”“苦竹寒聲”“獨宿空簾”等一系列意象圖景表現了作者像東流水一樣不盡流淌的離情別緒。

        第2篇: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一、政治詩

        凡是反映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敘寫民生疾苦的詩歌屬于這一類。這當中有代廣大人民群眾發抒不平,抨擊統治階級的諷刺詩,如杜甫《石壕吏》、白居易《賣炭翁》等,也有借敘事抒情反映當時政治、社會情況而加以批判的敘事詩或抒情詩。如杜甫《羌村》、李白《行路難》等,特別珍貴的是勞動人民自己創作的那些反抗剝削和壓迫的詩歌謠諺, 如《詩經》中的《伐檀》、《碩鼠》等。這一類詩歌教學,應當鼓勵學生確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幫助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二、愛國詩

        凡是詩中所反映的內容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的,我們稱之為愛國詩。其中有歌頌民族英雄的,如屈原《國殤》,樂府民歌《木蘭詩》,有歌唱國運強盛的,如岑參的《走馬川行》,有抒發亡國之痛的,南宋的遺民詩大多屬此,如謝翱《過杭州故宮》等。這類詩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教學這類詩歌可以讓學生到網上查閱一些歷史資料,加深對時代背景的了解,從而更有效地領會作者的愛國情操。

        三、山水詩

        魏晉時期社會的動亂,造成封建文人中隱逸之風大盛,這樣,山水詩也就應運而生了。南朝謝靈運的詩作大都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風景名勝,文學史上把他看成山水詩派的開山鼻祖。他的“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繼他之后,謝、何遜、王維、孟浩然等許多山水詩人相繼出現,山水詩的創作呈現出一派空前繁榮的景象。教學此類詩篇,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田園詩

        在山水詩開始形成的同時,陶淵明創作了許多田園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反映了詩人不愿同流合污的節操。陶淵明之后的一些田園詩作者,有的謳歌田園生活的“靜穆”、“平和”,掩蓋了農村的矛盾斗爭,有的則幻想回到單純簡樸的古代生活中去,表現出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當然,也有不少田園詩的作者寫出了一些內容健康,語言清新的好作品,如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田園四時雜興》等。

        五、邊塞詩

        邊塞詩盛行于唐,它是唐代邊塞生活的反映。它的主題包括民族矛盾和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社會問題與生活問題,也包含有對邊塞風光的描繪。成就最高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文學史上稱為“高岑”。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一般選本的必選之作。王維的《使至塞上》也是課標規定必背的篇目,這類課文的教學,必須講清寫作背景,說明守衛邊疆的正義性。

        六、詠史詩

        歌詠歷史人物的詠史詩始作于西晉詩人左思。原來晉自武帝即位以來,邊患不絕,左思就借詠史表達了他要為國立功,“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的宏偉抱負。詠史詩或借史事以抒發自己的懷抱,或借過去人物的活動來表示自己的行藏,或對史事進行評價闡明自己的政治社會觀點,往往起著以古代人物或事件為借鑒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歷史題材,不少作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寫,表現出多種多樣的藝術技巧,這就給后人進行比較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例如以王昭君為題材的詩作,杜甫有《詠懷古跡(其三)》,白居易有《王昭君》,王安石有《明妃曲》,歐陽修有《明妃曲和王介甫》等。

        七、懷古詩

        這是一類特殊的詠史詩,往往是先從地理引出史事,然后再抒發作者的感情。就題目而論,屬于地理的范疇,就內容而言,與詠史詩相類,屬于這一類的作品,有李白《越中覽古》、杜甫《蜀相》,劉禹錫《金陵五題》等。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則屬于“懷古詞”和“懷古散曲”。這類詩篇或借古諷今,或托古言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詩作的深邃的內涵。

        八、愛情詩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收有大量的愛情詩作,我們認為,廣義的愛情詩除了包括男女互相傾慕的情歌外,還應該包括夫妻離別后互相贈答的“懷內”、“寄內”詩與“閨思”、“閨怨”詩,也應該包括刻畫宮廷婦女受壓迫生活,反映她們愛情上的悲劇的“宮怨”詩。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詩人往往明寫愛情生活,暗寫政治遭遇,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不少《無題》詩就是這樣。于是,對于具體的一首愛情詩究竟有寄托無寄托往往引起注家無休止的爭論。教學這類詩歌,應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美好的情操,但同時也應提醒同學們:“不要硬充其中的角色”。

        九、詠物詩

        吟詠描繪某些具體物件的詩歌稱為詠物詩。詠物詩反映的內容相當廣泛,大至日月山川,小至書畫花鳥。清代俞琰選編的《詠物詩選》將詠物詩按天、地、人、物為綱分為三十個部類。從寫作上看詠物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客觀地,精雕細鏤地去描繪某一物件,如唐代駱賓王的《鵝》;另一類是即物起興,借詠物寄托自己的感慨抱負,如明代于謙的《石灰吟》。六朝的庾信、沈約,唐朝的杜甫,宋朝的王安石、黃庭堅都寫了不少詠物的佳作。另外,唐代以來,有一些詠物詩題寫在圖畫之上,它又有一個特定的名稱――“題畫詩”。對于這一類詩歌,要指導學生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并領會詩人常用的托物寓意的手法。

        十、贈答詩

        古人親友臨別之時或離別之后,往往吟詩贈答。詩中或敘惜別之情,或抒懷念之意,表現出對親友的深厚情誼。古典詩歌中,這一類題材所占的比重相當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李白的《送友人》都被選為中學教材。此外,有一種懷念逝去的親友的詩作,稱為“悼亡詩”,也可附屬于這一類。這類詩往往寫得情真意切,必須指導學生反復吟詠,以體味作者的感情脈絡。

        十一、詠懷詩

        這是一類自述身世遭際和懷抱的詩歌。三國時期曹魏的詩人阮籍是寫作詠懷詩最有成就的作家,他作有《詠懷》八十余首,反映了他不愿與新起的司馬氏政權合作的政治態度,感慨深刻,格調很高,為后代詩人所效法。當然,詠懷詩的思想內容相當繁雜,既有吟詠個人升沉、嘆老嗟卑的,又有抒發關心民生、濟世報國懷抱的。宋代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將個人遭遇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詞,算得上是詠懷詩中的上乘之作。教學這類詩歌,應當引導學生領會詩中所表達的人格美,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作者人格的陶冶。

        十二、生活詩

        古人往往喜歡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寫入詩中,就像記日記一樣。這些詩有些可以歸入上面的十―類中,有些難以歸屬,姑稱之為“生活詩”。這些詩當中,有的能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淳樸感情與生活的情趣。它們雖與重大主題無涉,卻能牽動千百萬讀者的心靈。例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孟郊的《游子吟》等,都是人們所傳誦的佳作。教學這類詩歌,不必求之過深,硬要挖出深刻的人文內涵,只要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就可以了。

        第3篇: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一、看題目

        很多學生看到一首詩后,馬上就對其詩句進行分析,而不去關注詩歌的題目,結果往往答非所問。其實,題目能告訴我們最直接的信息,是寫作內容最直接的反應。像楊炯的《從軍行》暗示我們這是一首邊塞詩,李白的《越中覽古》告訴我們這是一首懷古詩,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提醒我們這是一首送別詩,杜甫的《春夜喜雨》則在詩題中把這首詩的感情傾向表露無疑,讓我們了解到作者是在春天的夜里,由于下了一場雨而高興。這樣一分析,怎么還能把情感分析錯呢?

        二、看作者

        一般考試出題時選取的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詩作,例如唐代邊塞詩人的雄渾,李白的浪漫豪放,柳永、秦觀的婉約,陳子昂、辛棄疾的悲慨,杜牧的俊爽,王維的沖淡,杜甫的沉郁,蘇軾的豪放曠達,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另外,詩人所處的朝代信息也很重要,朝代的不同,國立的差別,往往會影響詩人的藝術風格,這對于把握整首詩的內涵和手法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看注釋

        詩歌后面的注釋很關鍵,千萬不能小看。有些注釋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但卻能為我們解答問題提供幫助。通過它可以窺探詩歌的寫作背景,或者本詩的思想內容、主旨,或者本詩的意境,或者作者的情感及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不能馬虎大意。

        四、看詩眼

        有時詩歌題目中的關鍵字眼往往是理解詩歌的切入點,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就點出李凝居處的環境并暗示出其隱者的身份。詩眼、詞眼是詩詞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如王維的《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詩中“不得意”三個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個字是理解題旨的鑰匙。

        五、看語境

        要理解詩歌語境,最重要的是要在腦海中能夠浮現出作品所敘之事、所繪之景的畫面,依據這些畫面去設身處地體味作者處于其中將會有什么樣的感情,從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明快、高亢、陰暗、低沉,還是幾種感情交織在一起,這樣就能夠比較準確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了。

        六、看關鍵詞語

        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特別注意動詞,尤其是具有雙關喻意的動詞,這些詞語在古典詩歌中最能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者創作的意境;我們還要重點關注修飾詞,大部分為形容詞,這類詞語是對動詞、形容詞起限制和規范作用的詞語,詞語的感情基調和表達范圍往往決定于這類詞語;我們更要關注一些在形式上具有明顯特點的詞語,這類特殊詞語主要有起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的疊詞,有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的擬聲詞,有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的表示顏色的詞語等。

        七、注意題干

        問題一定要看清楚明白,千萬不能在自己還不甚明了的情況下迷迷糊糊去做題。命題者在設置鑒賞試題時往往帶有一定的暗示性、指向性,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是依據詩句本身來解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有可能失之偏頗。

        八、注意答題思路清晰

        做鑒賞題時,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以什么為中心去組織,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擬寫答案時,一般先總說本詩詞敘述或描寫的主要內容或主要景物,然后再分述具體組成。

        九、注意語言表述

        第4篇: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一、讀懂詩歌的題目

        我們讀一首詩,首先看到的是詩歌的題目,而題目往往就是這首詩的核心,并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景物、事件等內容,閱讀時將這些內容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聯想,就容易讀懂詩歌。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個題目,它點明了地點、人物,尤其是“送”這個字告訴我們這是一首送別詩,所以詩歌的感情基調可以大致理解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惜別和留戀不舍之情,而下文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就進一步驗證了這種感情。再如《蟬》《詠梅》《孤桐》等題目,一般情況下這類以物為題目的詩歌作者意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這就暗示我們要對該詩內容作深層理解,且所采用的表現手法往往為象征、借物抒懷、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2004年江蘇省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柳中庸的《征人怨》,題目中的“征人”一詞表明這是一首邊塞詩,“怨”字體現了人物的內心情感,就像很多邊塞詩一樣,該詩通過描寫邊塞地區的風物景色來表現戍邊將士艱苦的戰地生活及內心的哀怨思家之情。像這樣讀懂了題目,抓準了字眼,也就理解了詩歌的思想內容。

        二、關注詩歌的作者

        詩人創作詩歌往往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正所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而鑒賞作品時是和創作過程相反的,我們是先看作品的文辭,以文辭為媒介,深入到詩人的內心去追溯源頭,這就要“知其人”(詩人的基本情況),“論其世”(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然后才可以“見其心”(詩人寫作的動機,想要表達的情感)。很多同學熟悉李清照的《聲聲慢》,但僅將詞中所寫的“愁”理解為獨處的相思閑愁,這就是因為不了解她的人生經歷,不知道她的作品前后時期的不同,才體會不到國破家亡之濃愁之深恨。再如王維的詩歌,在語言方面,清新自然,詩中有畫;在內容方面,主要寫山水田園生活,特別是清靜優美的自然景物,畫中有詩。2007年全國卷Ⅱ選用的是他的《新晴野望》,學生如果對王維的詩歌特點了然于心,賞析這首田園詩就容易多了。平時閱讀詩歌時,有些同學不大關注作者,對于他是什么樣的人,處于什么樣的時代,處境如何更不去思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的障礙。人們常說:屈原瑰麗奇異,陶淵明清靜平和,曹操慷慨悲愴,杜甫沉郁頓挫,李白豪放飄逸,白居易通俗,蘇辛豪放,李柳婉約……了解這些主要詩人的風格流派,無疑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詩歌的注解

        從高考詩歌鑒賞的試題來看,有些詩歌后面會加注釋,為什么要加注釋呢?有以下幾種情況:①難懂的詞語,不加注釋,容易形成理解的障礙;②生僻的字,加注釋便于識別;③典故標明出處或內涵,便于理解;④交作背景,幫助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⑤對前人有爭議的詩歌列出不同的理解,以供參考。凡是所加的注釋,一定會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有幫助,教師要提醒學生一定不能放過,認真閱讀,好好利用。2006年浙江卷高考試題選用的是無名氏的《叨叨令》,其中有“鸚鵡洲:此為漁父居處的代稱”這樣一處注釋,“漁父”一詞暗示學生這是一個脫離塵俗的人,一個隱逸之人,再結合“流水”“青山”“白云”等詞所構建的“世外桃源”的環境,就能夠體會到漁父超然物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再如2008年湖北高考試題選用的侯蒙的《臨江仙》一詞,直接提供了該詞的寫作背景,若不能認真閱讀這段背景,就體會不出詩人的詼諧幽默和達觀自信。因此,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指引學生關注注釋,利用注釋,讓其為己所用。

        第5篇: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一、知人論詩以察詩情

        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如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姜夔詞風的精心刻意、清妙秀遠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

        二、日積月累 反復吟讀

        吟詠詩歌是開啟理解詩歌大門的金鑰匙。詩歌是感性寓于理性。有的詩歌離我們年代已久遠,要讓我們去領會,談何容易,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要領:反復吟詠詩歌。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當然,我們吟詩時,也并不是單純的反復無目的的吟誦,我們要營造氛圍,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比如學孟郊詩《游子吟》,通過反復吟詠,母親為兒子密密縫合的細節就如電影鏡頭浮現在讀者眼前,母親害怕孩子遲遲不歸的憂心也讓我們感同身受。通過誦讀讓學生逐漸進入詩歌的意境,春風化雨般受到情操的陶冶,從而發揮古詩詞所固有的怡情功能,彰顯其文學魅力。

        三、情景交融品析內容

        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重點要理清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的關系。有時詩中所描寫景物比較復雜,要分清景物間的主從、詳略、先后、虛實、動靜、點面等關系,分清景與情之間的并列、因果、互襯、交融或交叉等關系。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一)、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楊萬里等。當然,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如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詩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二)、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三)、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人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四)、詠懷詩: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事,然后體味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五)、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都是著名的詠史懷古的篇章。

        四、品味語言 運用語言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詩歌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六個方面:

        (一)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這種清新飄逸浪漫的語言風格以李白為代表。還有相當一部分田園山水詩也具有這樣的特征。

        (二)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三)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賦體,騷體,詞這幾類往往具有絢麗的語言特色。

        (四)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道破。

        (五)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六)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七)注意評析詩人煉字煉句的作用。題眼、詩眼、體會尋常詞語的蘊涵。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詩意全出:張先《天仙子》“云破月來風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五、意為心聲 以象表意

        詩歌的詩意美,往往是通過詩歌的意境創造出來的。所謂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它包含著“意”(主觀思想)和“象”(客觀景物)兩個方面,意境就是由這兩方面自然而有機融合而成的。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作者的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因此,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感知詩人的情感,進入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的主旨。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在講《雨霖鈴》時,講到“楊柳岸曉風殘月”,扣住楊柳、曉風、殘月幾個意象,就很容易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將自己的離情別緒融入這幾個意象中,渲染出一種凄清、傷感的藝術氛圍。學習王維《山居秋暝》則要通過清泉、翠竹、明月、碧蓮等意象讓學生領會空山秋天恬靜、清幽的意境美。

        第6篇: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例可以證明,堅強的意志可以改變人生,使人不懼怕人生的逆境,敢于與艱難困苦斗爭,努力去爭取光明的前景。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李益有一首《從軍有苦樂行》,描寫了戍邊從軍的艱苦生活,盡管邊地陰風怒吼,天寒地凍,艱難困苦,但在詩的最后詩人勸勉征人:

        寄言丈夫雄,苦樂身自當。

        其實,人生的旅途也是要經歷艱難曲折的。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像遠征的戰士一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去坦然面對人生的苦與樂。

        心理學研究表明,意志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缺乏意志或意志不堅強往往會使人陷于各種矛盾之中怨天尤人,甚至悲觀厭世、輕生自殺。而具有堅強意志的人卻可以增強克服消極情緒的控制力,保持身心健康,勇敢地面對困難與危機。因此,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情緒可以戰勝疾病,更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

        構成意志力的穩定因素在心理學上稱為意志品質。主要的意志品質是獨立性、堅定性、果斷性和自制力。

        唐代詩人中有一位獨特的詩人劉得仁,他是皇帝的外甥,其詩歌在唐穆宗長慶年間就名揚長安,但他與其他公子王孫不一樣,堅拒憑家族關系走后門去獲取功名。他一生參加過三十次考試都未考中,心情自然苦悶,請看他寫的《省試日上崔侍郎四首》(其二):

        如病如癡二十秋,求名難得又難休。

        回看骨肉須堪恥,一著麻衣便白頭。

        盡管如此,但他始終不改初衷。從這方面來講,劉得仁確實稱得上是一位有意志獨立性的人。

        堅定性,是指一個人堅信自己決定的正確性,充滿必勝的信念,具有堅強的毅力,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和挫折都長時間堅持不懈,百折不回。

        果斷性,是指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及時堅定地采取行動。果斷是以有充分根據,經過周密思考所決定的,決不是輕率從事。

        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行為和情緒反應的能力。在意志行動中,情緒起著很大的作用。它既可以成為意志行動的動力,也可以成為阻力。與實現目標不一致的欲望誘惑、厭倦、懈怠、恐懼等消極情緒都會干擾作出的決定,影響目標的實現。

        晚唐詩人陸龜蒙有一首《別離》: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為了理想的實現,大丈夫像出征的戰士杖劍壯別。為了不讓蛇毒攻心甚至不惜斬斷自己的手腕以保全性命去實現宏愿。既然懷抱這樣強烈的建功立業的志向,眼前的離別又有什么值得嘆息的呢。這首詩為我們描繪出了一位具有強烈自制力的壯士形象。

        那么,應該怎樣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質呢?

        首先,要有明確可行的目標。人為了達到某種目標就要克服各種困難,意志行為就是有目標的行動。如果說目標是方向,那么意志就是實現目標的保證。

        第二,從現在做起,持之以恒,逐漸培養起堅強的意志。

        第三,養成自省的習慣,常找差距,切實改正。人貴有自知之明。要想鍛煉意志,就要善于向那些意志堅強的人學習,用他們的行為和名言警句來鞭策自己,激勵自己。“磨杵成針”的成語就來自李白的故事。傳說李白小時候讀書不專心,有一次遇到一位老嫗正在不停地磨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她要做什么,老嫗回答說,要將它磨成針。李白大受感動,從此以后發奮讀書,終于成了唐代偉大的詩人。

        另一位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寫有一首《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頭兩句描繪出一幅唐朝橫亙數千里西北邊陲的長卷,所提到的地方都是與強敵交戰的重要地區。后兩句由對環境的描寫轉為直接抒情,盡管戰事艱苦激烈,但將士的意志磨練得更加堅強,不打敗頑敵決不回還!

        第7篇: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關鍵詞]《涼州詞》;黃河;黃沙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6-0062-02

        王之渙的《涼州詞》一直以來都被奉為唐人絕句的經典之作,但由于在傳抄過程中的失誤和歌妓演唱時的隨意性,使得原詩首句出現了“黃河”與“黃沙”的分化。因此,這篇千古名篇也就成了唐代邊塞詩中最有爭議的詩篇,歷來學者、文人對此都各抒己見。20世紀60年代,吳騫、林庚、王汝弼、葉景葵、稗山等人對此也進行了一些爭論,但結果仍是不一而終。以吳騫、林庚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此詩首句應為“黃河遠上白云間”,而以王汝弼為代表的學者則認為此詩首句應為“黃沙直上白云間”。而今,流行的版本有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張輝的《歷代河西詩選》(未正式出版)等,仍沿用“黃沙直上白云間”,其他有關唐詩的諸多版本皆作“黃河遠上白云間”。吳騫曾在《拜經樓詩話》中提出異議:

        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計敏夫《唐詩記事》作“黃沙直上白云間”。此別本偶異耳。而吳修齡(字喬)據以為證,謂作“黃河遠上”者為誤,云:“黃河去涼州千里,何得為景?”且可言直上白云去耶?然黃河自昔與云與天通。如太白“黃河之水天上來”。魏遲匡“明月飛出海,黃河流上天”,則遠上白云間,亦何不可,正以其去涼州甚遠,征人欲渡不得,故曰“遠上白云間”,感見其造語之妙,若作“黃沙直上白云間”,真小兒語矣。

        卜冬、林庚基本贊成和支持吳騫的論點,林先生認為,《涼州詞》中的涼州并非指涼州城(涼州在漢時指隴城,即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三國以后移指武威,即今武威市),而是泛指漢唐時的隴右、河西一帶的涼州轄區。其中某些區域本為黃河所經流,故詩中自可出現黃河。一片孤城系指某座位置在黃河邊上、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的城堡。玉門關則具體指初入涼州境內,不禁想到了整個涼州,是一個歷史的泛寫。所以,詩題中有涼州、詩句中有黃河和玉門關并沒有什么矛盾。

        王汝弼、稗山、葉景葵等人贊同吳喬的看法。王先生認為,唐人對涼州的基本概念只能是今天所謂河西走廊一帶,而樂章上涼州則和西涼同一概念,在甘肅敦煌、酒泉一帶,而不在武威,所以,吳喬說:“黃河去涼州千里,何得為景,并不算錯。”一片孤城,即指玉門關而言,它位于敦煌西邊,仍在涼州(西涼)境內,并不是黃河邊上一座什么不知名的城堡,故詩中可以同時提到。至于黃河與玉門關,則相隔千里,把它們作為一個場景里的景物來寫,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所以,詩篇起句之“黃河遠上”必為“黃沙直上”無疑。

        上述兩種觀點,正如程千帆教授所言,論點相反,方法卻是一致的,都企圖通過對地理的考證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的意見就具體問題說是相反的,就原則上說是一致的,都認為詩中存在著地名距離過遠的情況是不合理的。因此,王先生在肯定孤城就是玉門關的前提下,堅決反對黃河出現在詩中。而林先生則是肯定黃河可以出現在詩中的前提下,把孤城說成是黃河邊上一座不知名的城堡,今天無從考證,并將涼州區域從歷史上最泛的地域轄區來解釋。此外,程千帆教授還認為,黃河的“河”字并非誤文,孤城即指玉門關,至于涼州具體指什么地方,系州治所在抑系全部轄區或僅西涼一帶,如系州治縣隴城,余及武威,那就很難說了。

        那么到底是“黃河遠上”還是“黃沙直上”,筆者認為,“黃沙直上白云間”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更符合原詩意境。

        一、 孤城就是玉門關

        孤城就是玉門關,這不僅符合唐時玉門關的地形地貌,而且唐代不少邊塞詩都曾提到玉門關,并多于孤城相連。如“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出塞》)。還可以說此句原語句應為“遙望孤城玉門關”,因平仄的需要而改變了語序。“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百草枯”(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此句更加明顯地說明了玉門關乃一座孤城。孤城即指玉門關也為大多數學者認可。

        二、對吳騫論點的疑問

        上文提到吳騫在《拜經樓詩話》中曾用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印證“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合理性,但問題在于李白在寫《將進酒》時,曾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正值用世之才而不遇合,遂借酒抒情,寫下了此篇。潁陽距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借以興起。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闊景象,定非肉眼可以企及,作者是想落天外,“目道所學”語帶夸張。而王之渙《涼州詞》是作者于邊塞所作,描寫邊塞之景,遠離黃河且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非是“黃河遠上白云間”的歡快之感。

        三、關于氣候學的探討

        作為一名河西人,筆者也曾目睹過“黃沙直上”的情景,正如趙殿臣在給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作注時所提到的:“邊外多回風,其風迅急,裊煙沙而直上,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見“黃沙直上”的美景是存在的,且“直”字最恰當不過。另外,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曾實地考察河西玉門關一帶的氣候,發現當地春天幾乎每天中午都有風卷黃沙的景象。并且在《唐宋詩中不合物候之詩句》一文中明確指出,王之渙《涼州詞》“黃沙直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很符合涼州以西玉門關一帶春天的氣候情況。和王之渙同時代的王昌齡有一首《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此詩也是把玉門關跟黃沙聯系起來。同時代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詩:“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這首詩亦如此。唐時描寫涼州玉門關一帶的邊塞詩中也多與黃沙相連,如“沙平連白雪,蓬卷入黃云”(王維《送張判官司赴河西》),“橫笛雜繁笳,邊風卷黃沙”(王維《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軍司馬》),“青海戌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柳中庸《涼州曲》其一),“漠漠平沙際碧天,問人云此是居延”(胡曾《居延》),“平沙迷歸路,眢井引前程”(司空圖《陽關戍詠》)。

        在唐開元時期,詩人對于安西玉門關一帶的情形大都比較熟悉。他們知道玉門關一帶幾乎每天到日中都要刮風,黃沙直沖云霄,后來不知何時被更改,使詩句與河西走廊的物候出現了兩不對頭。

        四、詩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

        《涼州詞》中,詩人描述了玉門關一帶春天的“黃沙直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情景,聽到《折楊柳》的曲調,不禁想到邊城的凄涼。“春風不度玉門關”,既寫玉門關一帶的空曠荒寒,又以春風吹不到此,喑喻唐朝政府的漠不關心,也暗示了朝廷恩澤不及邊關,表達了一種對邊關的嘆息之情。如果此詩前句寫成“黃河遠上白云間”,不僅不能表達出作者的嘆息之情,而且詩境中也出現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即首句寫出了一種歡快明朗之調,而詩中后三句則寫出了一種悲涼之情,這顯然是矛盾的。

        五、“河”字與“沙”字的誤傳

        《涼州詞》作為唐人絕句的經典之作,傳唱和傳抄的人自然很多,并且這些群體中并不都是文學大家,所以在傳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認錯的現象。如《國秀集》三卷本上出現了“黃河直上白云間”的句子,很顯然這是“沙”字錯作了“河”字。九曲黃河怎能直上白云間呢?也正是因為九曲黃河不能直上白云間,也就有了后來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之句,因為李白有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以致一錯再錯,并且“黃河遠上白云間”唱出來更有一種“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魄。因此,“黃沙”誤作“黃河”極有可能。

        六、 有關《涼州詞》的曲調

        《樂府詩集•近代曲辭》有《涼州歌》引《樂苑》曰:“《涼州歌》宮調曲開元中西涼都督郭知運進,按知運所進者樂曲也。”樂辭則取之當時詩人之作。由此看來,《涼州詞》曲調必多為寫涼州及西涼一帶。

        七、 地理位置

        上文既然肯定了孤城就是玉門關,那么正如王汝弼先生所云,黃河去玉門關千里,把它們作為一個場景來寫是不合適的。

        據此,筆者認為王之渙《涼州詞》第一句應為“黃沙直上白云間”,如此才能準確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全詩首句寫關外之景,但見回風卷著黃沙直沖云霄,眼前是高大雄偉的祁連山,玉門關在空曠茫茫戈壁顯得更加孤單,這讓詩人頓生一種荒涼之情。而此時與此等境界,這不僅符合全詩的意境和玉門關一帶的春天的氣候及唐時玉門關的地形地貌。同時,忽然聽到羌笛吹《折楊柳》曲調,這不能不讓詩人產生“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怨詞,感嘆朝廷的恩惠不及邊關。全詩意境渾厚,感情真摯,渾然一體,令人折服。

        [參考文獻]

        [1]程千帆.論唐人邊塞詩中地方的方位、距離及其類似問題[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3).

        第8篇: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一聞美酒,香醉醉人頭,夢見青瓦紅墻檐子樓,一個手持琉璃盞,聞酒吟詩篇的中國人,儼然魏晉士大夫,朗朗夜空下,鐺鐺清磬幽,“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攜美觀月如玉,柔情萬種。美酒芬芳瓊漿液,凝脂玉指抿朱唇,酒入口,紅云羞,旖旎在心頭。

        一口美酒入喉,醇厚舌間流,宛若金戈鐵馬,將士在陣頭,黃彪騎,虎豹甲,銀槍在手,“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共銷萬古愁”,但醉甘美液,不懼征途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胡姬琵琶急,遠方鐵騎刃海,挽弓脫馬韁,一腔熱血換美酒。

        一杯美酒凈爽味,此身無煩憂,仿佛山中溪流,甘冽清沁,點點斑竹飄竹葉,水綠葉青游,“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著一青衣小帽,泛獨木小舟,舟上有炭爐,爐溫一壺酒,撫琴按蕭畢,一杯美酒飲,天下任遨游。

        李、杜但飲美酒,筆頭添錦繡。如果說,酒是詩人的魂,詩是不滅的酒香,詩發酒香,美酒有萬千芬芳:陶淵明的“田園詩酒”,“子云性嗜酒,觴來為之盡”,閑適而恬淡,散發美酒之清芬;岑參的“邊塞詩酒”,“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是大漠里悲壯的豪情與歡歌,恰如美酒之甘冽;李白的“浪漫詩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曠達與豪邁融于一爐,正如美酒的灑脫……

        人生幾何,對酒當歌,“酒不醉人人自醉,千杯飲盡劉伶愧。對月邀飲嫦娥伴,一江愁緒酒中會。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千百杯。醉臥桌頭君莫笑,幾人能解酒深味?”酒品見人品,酒意伴一生。古代士大夫、文人墨客對酒的眷戀仿佛戀人間相互眷戀,杯酒在手,至此一生,且樂一杯美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有詩便有酒,酒也能釀詩,酒入愁腸化為詩,杜甫的絕句“太白斗酒詩百篇”便是最好的注解。酒來成詩,俯拾皆是:“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形冊槁木因詩苦,眉鎖愁山得酒開”,“酒腸無酒詩不流,一曲新詞酒一杯”……美酒在手,吟詩飲美酒。

        第9篇:李白的邊塞詩范文

        一、鮮明的個性,時代的強音

        李白是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具有灑脫不羈的氣質、傲岸不屈的性格;又是一個熱情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不是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詩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關心,很多生活他都體驗過,他的詩歌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發出的時代的強音。他的詩歌部分是抒情詩,在這些詩中,詩人不是冷靜地表現生活,而是側重抒發強烈的、鮮明的獨創性。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時,憤怒地斥責“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古風》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之亂時,他又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表達了他強烈的憤怒。他在書寫理想時總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將進酒》),“長風破浪會有時”(《行路難》其一);在表達追求自由的心情時更是十分狂放:“何時騰風云,搏擊串所能?”(《贈新平沙年》)“大鵬一旦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都表現出一種豪放不羈、傲岸不屈的精神。

        上述種種熾熱感情的抒發,使李白詩歌具有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表現出鮮明的傲岸不屈的個性特征,體現了李白詩歌“壯浪縱恣,擺去拘束”(元稹語)、以氣奪人的特色。李白正因為如此,他的情感的宣泄,從不顧及理性的規范,不是掩抑收斂,而是噴薄而出、一瀉千里,任憑激情隨著筆端流淌。

        二、豐富的想象,豪邁的情懷

        李白詩歌還善于運用豐富而奇特的想象來描寫形象、抒發感情。他有時借助夢境仙界,捕捉超現實的意象,創造出美麗的理想世界,抒寫自己鄙棄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借助夢境描寫了天雞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龍吟、霓衣風馬等現實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麗和美好,映襯了現實的污濁和黑暗,表現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詩他借助神話傳說馳騁想象,大膽夸張,貫以奔放的氣勢,描寫雄偉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己開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概。

        《蜀道難》就是這樣的詩篇,這首詩一開頭就融匯歷史傳說和遠古神話于一爐,運用夸張手法,著力渲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雄放基調,接著突出描寫蜀道的艱難險阻:“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破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詩中“六龍回日”的神話,黃鶴難飛的夸張,“捫參歷井”的想象,多種手法跌互使用,融為一體,層層渲染山勢高危,層層映襯蜀道艱險,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氣勢雄偉的蜀道山水圖,寄托了詩人對壯麗河山的贊嘆之情和對現實政治的某種隱憂。

        運用大膽的夸張、新奇的比喻以及擬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寫熾熱感情所常見的藝術手法。有時既用夸張又用比喻,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都是夸張、比喻的名句。有時他又把豐富的想象和夸張結合起來,寫自己強烈的心潮激蕩:“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京》),把思念長安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神奇別致而又形象貼切;“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寄東魯二稚子》),思念子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所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膽的夸張,寄予明月,更是奇特的想象,對友人的思念便在詩中得到了最好的表達。

        三、澎湃的激情,浪漫主義風格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大香视频蕉免费 | 亚洲欧美专区另类 | 亚洲最大天堂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 亚洲最新午夜福利网址 | 永久免费视频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