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傳播技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播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播技術論文

        第1篇: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媒介;媒介技術;傳播

        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創建到現在,不過是幾十年的歷史,然而傳播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現象則是和人類社會的產生是同步的。并且,媒介和傳者與受者兩者一樣,是作為最基本的傳播要素而出現的,它是信息傳遞和接受的手段、載體。在最初的傳播歷史中,媒介表現為語音、語言和一些簡單的符號等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媒介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隨著現代印刷機的發明,傳播第一次有了現代性的意義,開始跨越以前人類想象力的極限,擺脫了時間性與地域性的制約,使地球上每一個個體都身陷于現代傳媒的巨大旋渦之中。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繼續發展,電臺、電視等媒介也競相躍上傳播的舞臺,并且,每一個媒介的產生,都在很大意義上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境況,甚至同人類社會的變遷與文明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系。特別是電視的發明與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這也使得媒介技術分析的現實意義迅速而明晰地凸顯出來。在媒介分析理論界中至今享有盛譽的理論大師:雷蒙·威廉斯、麥克盧漢、梅羅維茲都有著自己對獨特的理論思辯。

        20世紀的最后十余年的時間里,更是科技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更新提速的年頭,數碼技術、光纖衛星通訊技術、電腦網絡技術大放異彩。在所有這些技術逐漸走向融合和協調的基礎上,世界性的因特網迅速崛起,成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嶄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國家疆界,還打破了文字、聲音、圖象等各種符號形式的隔膜,更使得個人的單向傳播(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各個層次類型和規模的傳播走向統一。其影響的觸角也正伸向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對于傳媒界而言,這些變化中包含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對于傳播學研究界而言,這些令人激動的變化構成推動媒介分析研究的動力:一方面,要對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新環境、新實踐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釋,離不開傳播學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傳播領域層出不窮的新變化,將一系列有關信息傳播高新技術同社會發展的關系新傳播研究課題擺在了學術界面前。將傳播學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從前人的成果中獲取啟示,而又追求聯系實際充實傳播學理論,這是時代賦予傳播學界的雙重任務。媒介分析作為以媒介技術為焦點、以媒介分析及其發展同人類社會變遷的關系為核心的研究部類,正為這樣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論,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名字便是麥克盧漢,殊不知,麥克盧漢的媒介分析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響,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稱為“良師”。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專著《帝國與傳播》、《傳播系統的偏向性》中廣泛分析了人類轉播的各種形式、各種技術手段,提出了一種把傳播技術及其發展同人類社會變遷、文明發展史聯系起來考察的媒介理論。比起麥克盧漢的媒介分析理論,英尼斯的媒介理論要早問世十多年。

        英尼斯從20世紀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來個年頭里,他把傳播置于人類歷史運轉的核心位置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切文明都有賴于對空間領域和時間跨度的控制,與之相關的是傳播媒介的時空傾向性,因而文明的興起與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傳播媒介息息相關。英尼斯認為任何傳播媒介都具有時間偏向或空間偏向,也就是說,傳播媒介或具有長久保存但卻難于運輸的傾向性,或具有易于運輸卻難以保存的傾向性,前者便于對時間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紙、石頭等,英尼斯將其稱為“偏向時間的媒介”;后者便于對空間的控制,如輕便的紙張,英尼斯將其稱為“偏向空間的媒介”。根據英尼斯的觀點,就這兩種媒介同權利結構的關系而言,“偏向時間的媒介”有助于樹立權威,從而利于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偏向空間的媒介”則有助于遠距離管理和廣闊地域的貿易,有助于帝國領土擴展,從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權但等級制度不強的社會體制。英氏還探討了媒介的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兩者之間的平衡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他的媒介理論認為,建立在強調時間偏向的傳播手段或強調空間偏向的傳播手段基礎上的兩種不同的權威和知識壟斷——宗教的或國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國興衰的主要動力、文明興衰的主要動力。這種理論還把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視為辨證的統一體,認為一味地向時間傾斜和向空間傾斜會造成社會不穩定,一個穩定的社會離不開維護時間傾向和空間傾向間平衡地機制。

        英尼斯的媒介理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作者對科技理性的懷疑態度,盡管英氏很看重媒介技術發展史在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但他并未從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中看到解決現代文明中如下重要問題的希望:如何發展道德的力量去和物質科學所釋放出來的力量向抗衡,以維持一種社會的平衡。例如,他在《傳播系統的偏向性》一書中,英尼斯對知識的機械化中所隱伏的問題作了如下的評論:“機械化強調了復雜性和混亂,它造成了知識領域的壟斷。對于任何文明而言,如果它不屈服于這種知識的壟斷的影響,對此進行一些批判性的調查和提出批判性的報告已成為極其重要的事項。思想自由正處于被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機械化及伴隨他們的西方文明摧毀的危險之中。”也許盡管英尼斯在對待科技的態度方面的悲觀論調和懷舊情緒并不可取。但是他對現代西方文明過于強調物質科技的力量,忽視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確是每一個習慣于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所必須尊重的。

        假如說英尼斯是將媒介技術與人類文明發展史聯系起來進行思考的先驅,那么麥克盧漢則是繼續開拓這一領域、并在傳播學領域研究中確立以媒介技術為焦點的研究傳統的關鍵人物。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理論以其一系列大膽新穎的論點,迅速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重視,非但如此,他還在美國媒體與大眾之間掀起了一陣麥氏風暴。

        麥克盧漢最為重要的一個論點應該是“媒介即訊息”,這即是麥克盧漢與另一學者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的書名,也是其媒介理論的發人深思的主題。麥氏從功能和效果兩個方面闡述了“媒介即訊息”的論點。首先,麥氏從媒介技術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內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內容”總是另一媒介。“言語是文字的內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內容一樣。而印刷則是電報的內容。如果有人要問,‘那么言語的內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說,‘它是思想的實際過程,這本身就是非言語的’”。此外,麥克盧漢還從媒介技術的社會影響、效果的角度賴理解“內容”,認為一種新的媒介一旦出現,無論它傳遞的是什么樣的訊息內容,這種媒介本身就會引發社會的某種變化,這就是它的內容,也就是它帶給人類社會的訊息。

        麥克盧漢另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其“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理論。他把媒介技術比作人體或人類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他指出,使用不同的傳播技術會影響人類感覺的組織。例如,文字與印刷媒介是視覺器官——眼睛的延伸,廣播是聽覺器官——耳朵的延伸,而電視則是全身感覺器官的延伸。麥氏根據人類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傳播方式手段的演變,把人類社會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口頭傳播時期、文字傳播時期以及電子傳播時期。在每個時期,人類感官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思維的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特點。與此相應的是部落文化、脫離部落文化和重歸部落文化。他認為人的感覺需要平衡,任何一種感覺一旦占據主導地位,那么另外的感覺的作用被人們所疏遠,這樣的個體不會是健全的。而新興的電子傳播時期,將會使人重新走向和諧,使人的各種感覺重新達到平衡狀態。另外,麥還有關于“冷媒介、熱媒介”的理論。

        二人把媒介技術置于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大背景進行考察,強調媒介技術本身的作用,在傳播學研究中開創了以媒介技術為焦點的新的研究傳統。這是此二人學說的重要歷史地位。但是,他們的理論也存在著重要的缺陷:陷入了唯技術決定論的悖論。他們的媒介理論都失之于過分強調媒介技術的作用,把媒介描繪稱導致社會變動的最大動力。從而被學界批評為陷入唯技術決定論的極端。這是我們在閱讀他們的著作,吸取其精華思想時所必須警醒的。除此之外,兩人在寫作中,常常對一些基礎的定義未作明確的界定,而為了追求一種夸張的風格造成了思維邏輯上的混亂。這一點也同樣需要讀者加以注意。

        與此二人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英國著名學者,西方批判學派中的社會文化學派的理論先鋒、西方的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威廉斯畢生致力于文化研究,于他而言,大眾傳媒研究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整個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首先,他認為,對媒介文化研究要運用一種整體的、歷史的、動態的觀點。其認為,文化現象(包括媒介文化)是和所有社會現象緊密聯系的一部分,它們的變化牽涉到所有社會現象包括內在結構的變化,是一個永不停止的運動過程,“在任何時候,它都即包括對現代的反應,也包括對歷史的延續?!逼浯?,他把文化研究同社會制度聯系在一起,試圖探詢文化制品與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這可以從他以下觀點看出來:第一,強調社會傳播過程就是意義和定義在社會上建立并且歷史地演變的過程,強調傳播和社會制度機構、習俗之間關系密切。第二,指出大眾傳播的商業形式并非象某些人吹噓的那樣是自由的大眾傳播模式,而是一種實際上由商業系統控制社會的模式。第三,指出文化現象的復雜性以及傳媒文化中的種種問題的社會性。他反對非此即彼的簡單兩分法去看待社會文化問題,大眾文化中存在著內容低劣等問題,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主張把他們看作社會問題,其背后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這其中包括:對過去真正的通俗文化傳統的蔑視;作為人類文化偉大成就的偉大文化傳統又被搞成少數人的獨占;投機商們的乘虛而入。

        對于傳媒科技發展與社會關系這一問題,威廉斯批評了傳播界占有顯赫地位的兩位大師的理論,一是拉斯韋爾的傳播模式,二是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威廉斯對拉斯韋爾的傳播模式頗為不滿,他認為這一模式遺漏了對真正社會與文化過程至關重要的“意向”問題,如果忽略了為什么目的而傳播,那么就等于忽略了所有真正的社會與文化過程。這涉及到傳播過程所指向的意向和利益等問題。他進一步指出,西方傳媒的真正意向常常與有關當局公開宣言的意向有很大的區別,并與那些假象的一般的社會過程中的情形有很大區別。只有對意向的正確分析,才能更深的理解西方傳媒的內在制度。

        威廉斯也在以下幾個方面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提出了自己的批評,首先,他認為在麥氏的媒介理論中,實際上見不到社會的蹤影,它絲毫不能解釋不同的媒介特征與特定的歷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間的相互關聯。麥氏的理論雖然關注到不同媒介不特殊性,但只是把它們臆斷地指派給媒介的心理功能。其次,麥氏的理論不但認可西方社會與文化的現狀,而且尤其認可這種社會文化狀況的內在傾向。也就是說,它缺乏對西方社會與文化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的理性批判,最后,麥的理論中還存在著嚴重的邏輯混亂的缺陷。

        在提出對這兩者進行批評的同時,威廉斯也談到了自己對媒介文化意向與社會科技發展關系的看法:第一,所有技術的創造與發展都是為了有助于已知的人類實踐,這是基本的意向因素,但卻不是唯一的。第二,在許多情況下,技術往往產生原先并未預料到的使用情況與效果,他們也是對初使意向的真正的修正。第三,真正的決定是一個過程,一個牽涉到整個現實的社會過程,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

        總之,媒介技術是媒介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它往往能引起巨大的傳播方式的變革,從而導致社會本身巨變。所以媒介技術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定義,其蘊涵的社會含義值得更多有識之士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2篇: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光纖作為信號傳輸的媒介,光波成為傳輸的載波。光纖通信系統主要由光纖連接器、發射機、光中繼器、光接收機和耦合器的無源器件組成。在所有的組成部件中光端機是核心部分,光端機由光接收機和光發射機組成,光接收機中的光檢測器將光信號轉化成電信號,在經過加工和整理輸出,光發射機是將光源轉換成光信號,之后光信號通過光纖實現傳輸,通信信號傳輸的質量直接受到光接收機和光發射機性能的影響。光纖通信系統的優勢在于,信號的傳輸速度快,傳輸的容量比較大,而且光纖的體積小,具有很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保密性比較強,適用于遠距離的信號傳輸,制作光纖的材料豐富,能夠耐腐蝕。在高性能通信網絡可使用光纖通信系統,能夠提高視音頻的清晰度,可用于制作電視數字化節目。但在使用光纖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彎曲半徑不宜過小,光纖的連接和切斷技術比較復雜,需要在光纖系統的建設中給予特別關注。

        2.微波傳輸系統

        通信微波的波長在0.1毫米至1米范圍內。通信微波的傳輸與接收之間無障礙時便可使用,成為現在網絡通信的主要工具。微波的發展與無線通信是密不可分的,成為遠距離通信的主要媒介,廣泛應用于軍事通信領域。微波站的設備主要由多路復用設備、天線、收發信機、電源設備、調制器和自動控制設備等組成。微波通信系統特點在于系統使用周期短和線路建設時間短。微波傳輸系統適合在山區、海峽、水面和不易鋪設光纖網的地區使用。其抗干擾性比較強,更容易適合復雜的自然環境,如水災、風災以及地震等。微波傳輸頻帶寬、容量大,可用于包括數據、電話、傳真和電報等多種業務的傳送。但微波的缺點在于衍射能力弱,直線型的傳播方式,對物體的穿透能力比較弱,因此微波系統的搭建必須要在無線電管理部門的管理中實施,線路設備的鋪設必須與市政建設相結合,制定科學的規劃,以便避免微波通信效果受到影響。

        3.衛星傳輸系統

        衛星傳輸系統由星載轉發器、上行發射站、地球接收站和測控站。星載轉發器接受地面上傳送的微波信號,并對信號進行變頻和放大處理,再發射到地面服務區內,星載轉發器作為空間的中繼站,它應以最低附加噪聲和失真傳送電視廣播信號。上行發射站是把節目制作中心輸送的信號進行處理,通過調試,上變頻和高功率放大,通過定向天線向衛星發射上行C、Ku波段信號,同時接收由衛星下行轉發的微弱的微波信號,監測衛星轉播節目的質量。地面接收站對來自衛星的信號進行低噪聲放大,下變頻為中頻信號、中頻信號經過調頻、解調后得到基帶信號,通過伴音解調電路和視頻恢復電路的途徑,建立起正常的視頻信號和伴音信號,在電視機里實現音頻和視頻。在廣播電視傳輸系統中衛星傳輸系統得到了廣泛使用,一顆通信衛星的通信范圍廣,可以對幾百套電視節目進行傳輸,在衛星信息覆蓋的空間弄均可實現信息通信,由于衛星的信息傳播功能強大,傳播速度快,信息傳播效能好。電路和話務量可靈活調整;同一通信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區域,但衛星傳輸受雨衰、日凌、風向等天氣影響較大。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成熟,衛星系統的傳輸性能的穩定性和抗干擾性不斷提高,增強了衛星傳輸信號的質量。

        4.SDH傳輸技術

        SDH傳輸是一種線路傳輸、功能交換、融合復接和統一管理的網絡操作信息傳送系統。SDH的功能比較強大,可實現動態網絡管理與網絡維護功能,能夠提高網絡資源的使用率,滿足現行廣播電視傳輸網的信息傳輸與交換要求。SDH傳輸技術是未來廣播電視信號傳輸發展的趨勢,SDH在廣播電視傳輸網中被廣泛應用,已成為廣播電視領域傳輸技術方面的發展和應用熱點。SDH同步傳輸模式(STM-N)承載信息業務,根據ITU-TG.707規范的SDH速率,STM-1對應的線路速率為155.520Mbps、2.048Mbps的速率等級接口。SDH網能夠與PDH網兼容,具有統一的光接口和復用標準,它采用同步復用映射結構和先進的指針調整技術,使來自不同業務提供者的信息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同步復用,同時可承受一定的基準丟失;SDH具有健全的網絡管理功能,可以進行統一的網絡管理,并可以對網絡單元進行分布式的管理、具有業務的性能監視、網絡的動態維護、不同供應商設備間的互通等功能。

        5.結語

        第3篇: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船舶工程技術;技術實訓基地;建設

        自2007年以來,我國船舶接單數量快速增長,顯著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船舶工程技術是滿足現代化船舶技術的關鍵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該科目對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與理論知識積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更好的滿足社會需求,需要積極開展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最終提高學員整體水平。

        1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目標與要求

        1.1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目標

        根據省教育廳下發的《關于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意見》的精神,并結合我省船舶行業發展的現狀,我校在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堅持實踐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為了更好的適應現代化船舶制造行業的需求,福利培養復合型人才,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提高學生就業水平。

        1.2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要求

        本基地建設的核心,就是要盡量滿足船舶操作要求,并結合實際教學,讓學生在基地中不斷提高自身水平,更好的適應未來崗位要求。因此,基地建設中的所有設備,均由實際船舶上所使用的設備組成,包括駕控臺、集控臺、主配電板、設備箱等,整個基地教學完全還原企業生產,保證能為學生提供完整的教學服務。

        2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思路研究

        為了保證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的運行效果能達到預期,在基地建設中,相關人員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2.1基地師資配置

        師資水平在整個基地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本基地中所有專業教師,均按照基地建設專業教學、技能培養的相關要求進行招聘,所有教師均具備高級職業資格認證書或考評員資格證書,并且每一位教師在上崗之前,均在我院校接受一定時間的實習,保證能有效滿足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的教學要求。校外實訓基地可以根據實習學員的具體數量來確定,一般保證每個校外實訓基地配有2-3名兼職實訓教師即可。對于校外實訓基地,更多的還是需要發揮企業在教學中的作用,始終按照企業具體生產要求的標準,對基地教學情況進行配置,保證每個師資資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利用。

        2.2基地區域規劃模塊

        整個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的規劃,嚴格按照船舶生產中不同生產要求進行劃分,包括基礎生產區域(數據切割、柴油機安全、焊接機器人等)、系統操作控制(如圖1所示)、船舶模擬裝置區、數字化實訓區等??傮w而言,整個基地區域的劃分情況,充分考慮了不同學員實踐的要求,并按照就近原則對不同生產區域的功能進行搭配,確保能最大程度上滿足基地培訓的要求。

        2.3基地培訓模式選擇

        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在選擇培訓模式中,應該以現代船舶行業為背景,在充分考慮市場對船舶技術的需求后,選擇相對應的培訓模式。目前當前較為常見的培訓模式為“工學交替”培訓模式,將整個學者的培訓過程劃分為認知、學習、生產、頂崗實習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存在明顯差異。在認知學習階段,由教師充分講解船舶工程行業的基本信息,對本專業的學習內容、未來工作趨勢進行分析,使全體學生對本專業內容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學習階段,講師充分講解船舶工程學習的重要知識點,包括系統操作要點、機械切割要點等,此階段學習就是要將完整的生產實踐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不同崗位劃分下的工作要點。在生產階段,學生先觀摩熟練員工的生產方式,掌握所學知識的應用方法,并通過與員工進行交流,對本專業工作信息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最后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生深入到工作崗位,開始進行學習,并總結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與教師、一線員工進行交流后,尋找改進辦法。

        2.4科目設立

        為了進一步提高基地的應用水平,整個基地的科目設立也應該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因此本文認為,基地的科目設立應該包括以下內容:(1)船舶手工放樣。采用教材《船舶修造工藝》,開展草圖繪制、樣箱制作等教學,對于相應級別的學生,可以發放相對應的手工放樣證書。(2)船舶焊接。根據《船舶焊接工藝》教材,開展氣體保護焊、等離子弧切割、焊縫質量控制等教學工作,對于相應級別的學生,可以發放相對應的焊接證書。

        3結束語

        本文主要研究了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相關問題,從研究結果來看,在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中,必須要充分認識到當前社會對學生素質的要求,能根據市場,不斷調整學生學習方向,并對教學側重點就行優化,保證所有學生都能更好的適應市場要求,更好的服務于船舶制造業。

        作者:龐龍 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船舶工程系

        參考文獻:

        [1]李潔.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實訓基地的模塊教學實踐研究[J].經貿實踐,2015(14):249-250.

        [2]李慶寧.校企合作共建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2):37-38+56.

        第4篇: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一)色彩是廣告的本質屬性之一

        廣告設計是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重要門類,近些年隨著廣告行業不斷發展,廣告設計行業變得越來越熱門,并在眾多高校引起強烈反響。作為廣告設計重要組成元素,色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色彩是一個穿梭歷史的概念,從自然到人們生活中都隨處可見,通過色彩能夠給人們帶來極致視覺享受,合理運用色彩能夠拉近廣告與大眾的距離,讓廣告文化有效融入到大眾文化中,引起人們內心共鳴,由此可見,色彩是廣告的本質屬性之一。隨著時代步伐不斷前進,高校傳統教學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對于信息時代具有一定革新的廣告行業而言,廣告設計理念需要從根本上發生改變。高校需要對當前教學中廣告設計課程進行深入探究,分析當前廣告設計教學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結合社會實際需求,將學生專業技能同社會需求相接軌,全面提高學生在廣告設計中對色彩的運用能力。

        (二)廣告離不開和諧色彩的支持

        合理運用色彩能夠加強廣告渲染力,這點已經得到千百年來色彩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影響力中得到證明。色彩是廣告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廣告設計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過分對廣告進行色彩渲染會造成人們對廣告的排斥,無法向人們有效傳播廣告實際思想。色彩運用不足會導致廣告難以對觀眾產生足夠吸引力,廣告效益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從色彩角度來看待廣告設計,既要讓色彩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人們的眼球,同時要求色彩不至于過分絢爛引起人們視覺上的不適。色彩搭配必須和諧,真正優秀的廣告都離不開和諧色彩的支持。

        (三)色彩在廣告設計中不可取代

        色彩能夠增加廣告感染力以及號召力,是廣告設計中不可取代的本質屬性之一。學生若想在廣告設計中掌握色彩精髓,就必須從最基礎的色彩知識開始,學習各種色彩表達方式,通過不斷學習以及演練逐步提升自身廣告設計藝術表現能力。提高學生對色彩有效運用,必須進行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審美能力,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視覺判斷觀眾的需求,在廣告設計中加入符合觀眾需求的色彩渲染,讓廣告更加接近觀眾。色彩是世界組成世界的重要因子,世界如此美麗正因為有了色彩,色彩不僅是廣告設計的基礎,同時也是連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們的精神橋梁。學生在進行廣告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色彩效應原理,還需要將色彩作為一門藝術語言,將需要傳達的信息包含至廣告中,讓觀眾僅通過視覺便能感受到設計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充分發揮色彩價值,提升觀眾視覺體驗。

        二、提高學生廣告設計中色彩的運用能力

        (一)利用色彩吸引大眾眼球

        廣告在第一時間給觀眾傳遞的不是產品信息,而是需要通過一定技巧吸引觀眾的眼球,引導觀眾的思緒往產品方向前進。研究表明,色彩能夠有效刺激人們的視覺神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因此廣告設計過程中首先需要通過色彩具備的醒目功能吸引觀眾眼球,需要注意的是色彩醒目并不意味著通過過分鮮的艷色彩來進行渲染,過分鮮艷的色彩會造成人們在視覺上的不適應,可能導致觀眾對廣告產生排斥感。色彩運用合理的廣告能夠有效吸引人們的注意,并對該廣告產生一定好感,有助于觀眾記住該產品,從而實現廣告效益。學生需要學會定義廣告,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考慮到廣告在結合客戶需求過程中需保持其藝術氣質。進行色彩渲染時需充分了解大眾審美需求,加深公眾對廣告中產品的認知度,以達到信息傳播的目的。

        (二)提升色彩對廣告文字的表達效果

        廣告組成元素多種多樣,包括聲音、圖片、視頻、文字等,其中文字以及圖片等作用往往被廣告設計者忽略,從而造成觀眾無法從文字中獲取有效信息。文字能夠準確表達產品信息,其中最主要的莫過于產品名稱,因此必須加強文字感染力。色彩具有提升文字表達效果的能力,學生需掌握色彩圖片合理搭配提升文字表達效果的能力,通過將文字和圖片有機結合,產生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效果,并通過文字清楚反映廣告主題。在該部分學習中學生需要懂得把握觀眾心理,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需要了解生活,體驗生活,懂得生活,在對生活有一定感悟后必然能夠設計出色彩和諧、適合大眾的作品。

        (三)通過色彩廣告象征與聯想效果

        第5篇: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在研究完成之后,需對其研究結果立即加以,并以或報告的形式闡明其發現及 發明。否則,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明與發現逐漸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復前人所 做的工作,發生不必要的人力與物力的浪費。

            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貯存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為以后新的發明、發現的基礎(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學技術事業的延續 和,不斷的豐富人類科技寶庫。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發展,正是憑借著這種連續性不斷地 積累、創造、再積累、再創造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學術論文是貯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 而寫作論文則是總結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

            2傳播科研結果

            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對于科研工作,必須"開始它,完成它,發 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

            因為,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明,都是社會 成員的個體勞動或局部承擔的科研活動的結晶。對于全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將少數人的成果 變成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科學技術沒有國 界),才能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進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論文付諸實施 的。

            這種傳播方式可以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也可以傳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 的英國《》雜志,首次報道了利用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綿羊,它無疑是基 因工程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因此學術論文也是傳播科研信息的 重要載體。而且按照公認慣例,科學成果的首創權,必須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刊登在學術期刊 上,方能得到承認,而新聞媒體傳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認的。

            3交流實踐經驗

            從事臨床及醫療工作一線的其他人員,通過不斷地實踐,積累出較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 教訓。而這些經驗與教訓是十分寶貴的。將它們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并以論文形式發表 交流,就能發揮巨大的指導與借鑒作用,造福于人民。

            4啟迪學術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各種學術思想,這些學術思想通過論文 的形式不斷地探索與交流,并相互啟迪,形成新的學術思想,以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論文寫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它凝聚著巨大的艱辛。在寫作的過程中,隨著思維 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6篇: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場景;學術期刊;在線出版

        作為學術出版形式的一種,學術期刊通常是指以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和綜合評述等為主要發表內容的期刊,其目的是向科學共同體報告新的發現,以獲取認可。因此,一般而言,學術期刊的內容必須經過同行評審認可后才能予以發表。由于作者和讀者對象往往是同一學科或領域的專業學者,屬于同一群體,學術期刊就具有者和接受者高度重合的特征。

        學術期刊的功能大致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公示性,即要展示學科、學術前沿發展最新成果和成就,能發揮宏觀學術領域引領功能;二是交流性,即要為學術研究同行搭建權威、公平、公正的學術交流互動平臺;三是傳播性,即學術期刊要能增進學術傳播、推動學術研究。科學發現與發展的歷史表明,學術期刊是國家、民族、個體進行學術交往的工具,是體現基于社會實踐歷史累積并從中升華的國民思維,因此,學術期刊既是傳承學術思想的主要載體,也是國家軟實力和文化自信體現的重要媒介。就發展歷程來看,從1665年在法國誕生的《學者雜志》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學術期刊一直處于印刷環境之中。1997年湯森路透集團Web of Science電子資源網絡版,英美等國的學術期刊開始走向數字出版時代。

        新的媒介傳播環境中國際學術期刊有哪些變化?我國學術期刊可以借鑒哪些經驗?本文試圖探討這兩方面的問題。

        一、國際學術期刊三大變化

        場景原本指電影拍攝的場地和布景,但在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的著作《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一書中這一概念則專門指向傳播,主要指同時涵蓋基于空間和基于行為與心理的環境氛圍[1],也就是互聯網場景,包括虛擬場景和應用場景兩個方面。所謂虛擬場景,就是網絡游戲、QQ秀之類的虛擬化情境。應用場景則指互聯網的一個應用(產品)使用或用戶所處的場景,在作者看來,它涉及五種要素,即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和定位系統。而且這五種要素會改變和提升消費者或用戶的體驗,從而改變企業組織自身。如果說傳統媒介環境下,人們主要看重媒介所承載的內容與呈現形式,內容為王和眼球效應受到強調;網絡時代到來后,社交成為媒介的中心要素,內容生產必須依附于社交動力才能進行有效傳播,關系網絡因而成為信息內容的主要傳播渠道。

        據2014年度互聯網趨勢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5月,全球移動互聯網使用量占到互聯網使用量的25%,亞洲高達37%。另據2014年CNNIC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超八成。移動互聯網與手持終端的普及預示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隨之凸顯的移動場景就需要相應的適配信息或服務。正如彭蘭教授所說:“移動時代場景的意義大大強化,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于場景的服務,即對場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務)適配,移動互聯網時代爭奪的是場景?!币簿褪钦f,移動場景中用戶具有時間碎片化和場景變換性的行為特點,相適配的內容就必須簡要化、視覺化以與特定場景的閱讀需求相匹配。具體表現來看,除其他休息或閑暇時間外,原來傳統意義上屬于報紙和雜志的“衛生間”和“床”成為重要的移動傳播場景。同時,從交通工具乘坐到吃飯娛樂,移動終端的伴隨性特征也越來越體現出來。

        那么,場景是如何構建的?暨南大學譚天教授認為可以從人性、社會和文化三個層面來進行設計,即要滿足欲望、響應需求和創造價值。互聯網不斷發展,用戶需求也在不斷發展,響應用戶的需求變化和場景需求就是文化內容產品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作為一種組織實體,國際學術期刊在這樣急劇變化的內外環境中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做出了應對策略與行為調整。

        (一)出版環節融合化

        在傳統的印刷環境中,出版產業鏈大致包含信息采集、加工、加載和四個環節,也就是寫作、編輯、印刷和發行環節。對于在線出版的學術期刊,在寫作和編輯環節,為使稿件能夠適應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網絡平臺和格式要求,作者自身往往需要對已寫作好的稿件進行加工、修改并做一些編輯工作,因此,相應的學術論文翻譯、學科專業內容審查、結構邏輯、格式編輯、參考文獻及語言校對潤色等服務應運而生,信息采集和加工環節協作更為密切、更加融合,并形成一個行業,如美國的Editage和Crimson Interactive Inc就是這樣的學術咨詢服務企業并深受作者和期刊歡迎。[2]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則早就采用高效的數字化編審系統,所有投稿、審稿和同行評議全部在網上進行。傳統意義上的印刷環節演變成為適用于數字網絡下載的數字化加載及各種格式的電子書或電子文件制作,編輯和合二為一,如eGloo Technologies開發的XML標準語言就大大促進了電子終端的信息加載,也加速了信息加工和流程。[3]即使要進入傳統印刷環節,美國赫斯特集團和《時代》雜志這樣以出版為主的公司也會利用數字技術做附加、增值服務。就編輯和流程來說,一方面,諸多編輯業務被融合到印刷部門;另一方面,印刷企業也擁有了文字編輯業務,信息加載過程同時成為信息過程。為適應這種產業鏈融合,美國康涅狄格州的Westchester出版服務公司應時而動,把編輯、信息加載和發行等環節協調統一,形成組合業務并根據需要Apple,Kindle,Nook及PDF等不同格式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就論文投稿、審稿和發表而言,國外一些學術期刊還實行了一種“先發后審”的出版模式。所謂“先發后審”,就是作者投稿的論文只要沒有實質性的技術差錯,在邏輯和行文上合理流暢,即可首先在線發表,論文學術質量由用戶或學術共同體即時在線進行評論。[4]美國物理學會所屬期刊最早在2011年開始嘗試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半年內即收到2000多篇論文投稿;美國化學學會則將未經排版的論文直接放在網上供用戶閱讀。這種先發后審的流程完全顛覆了傳統的論文三審制度,使作者免除了專家復審的漫長等候周期,加速了出版進度。事實上,先發后審的出版模式在2003年就已在中國進行實踐,經教育部批準、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就是為論文快速發表和科研成果及時轉化而建立的學術出版平臺,用戶只需簡單注冊成為網站會員,利用模板在線投稿后,初審即可在線。作為傳統出版制度的有效補充,先發后審的在線出版模式對科學研究具有快速傳播和推進作用。

        (二)存在形態在線化

        2008年的一項數據顯示,國際學術期刊中,人文社會科學類數字化比例達到86.5%,科學技術醫學領域則達到了96.1%。[5]這一時期,學術期刊的數字版與印刷版共存,是學術期刊的“雙軌制”時代。目前,一些國際期刊開始進一步取消傳統印刷版,而只以單一的數字出版形態存在,如英國醫學期刊(BMJ)在線出版全文,印刷版僅提供論文單頁概述;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美國化學協會(ACS)、南非家庭實踐(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印刷版只提供論文目錄及摘要,《骨關節外科》(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雜志印刷版也只提供論文首頁內容。截至2012年11月,以e-only為基本出版形態的開放出版期刊超過8000種。[6]學術期刊在線出版使得用戶可以在頃刻之間即能獲取全球范圍內專業的文獻數據、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學術前沿進展,有效提高了科研工作和學術研究效率,還節約了大量紙張資源和存儲空間,具有環保功能。相比紙質學術期刊,在線期刊更快捷、更方便地滿足用戶需求,已從根本上動搖了紙質學術期刊的市場地位,成為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補充的是,一定數量的學術期刊還可以進行按需印刷,如上文所述,學術期刊在線出版論文全文,印刷版提供目錄、摘要或概述等簡要信息,重要文章全文印刷;一些期刊雖僅提供首頁內容,但在右下角卻提供快速識別OR碼,用戶利用手機掃描就可獲取在線全文及相關評論信息。按需出版的另一種方式是在線期刊出版的同時保留印刷期刊,但根據客戶需要運用JournalsXpress等數字技術小批量印刷紙質期刊,既能降低印刷成本,又可做到零庫存。

        (三)營銷傳播社交化

        借助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及社交媒體進行數字化營銷是學術期刊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從而達到傳播效果的一種新興手段,其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網站、博客、搜索引擎廣告、社交網絡、電子郵件、聯盟營銷以及網上新聞。[7]其中,所謂聯盟營銷是指網絡聯盟營銷,包括廣告主、聯盟會員和聯盟營銷平臺三大要素,也就是廣告主或商家(在網上銷售或宣傳自己產品和服務的廠商)利用專業聯盟營銷機構提供的網站聯盟服務拓展其線上及線下業務,從而擴大銷售渠道和銷售空間,并按照營銷效果支付一定費用的網絡營銷方式。數字化營銷不僅運行成本低廉,而且精準、快速、有效、曝光度高,讓學術期刊“無處不在”,同時實現了學術期刊對新市場的開拓和新用戶的挖掘,這就是學術期刊的“可見性”功能。所謂可見性,就是不管基于搜索引擎、社交網絡、零售電商還是其他數字媒體,用戶都能以最簡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獲取信息內容?!翱梢娦浴弊畛跏蔷W絡營銷業界針對廣告投放的概念,但對于學術期刊的品牌傳播同樣適用。論文題目、作者介紹、內容概要及相關評論等元數據信息在可見性概念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利用關鍵詞搜索以吸引潛在用戶的基礎。學術期刊的受眾分散、專業、小眾,因而精確的數字化營銷和社交化手段就有利于學術期刊的傳播。

        如英國著名學術期刊Nature,最早建立學術期刊門戶網站并專門開通用于新聞、廣告和職場的網站;還于2006年開設Nature專屬播客,創建各種社交網絡客戶端和新媒體APP。Nature甚至還著力于打造類似于虛擬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類型的Second Nature。[8]基于傳播方面的種種努力與出色表現,Nature門戶網站早在2008年即獲得Webby Award最佳科學網站獎,客觀上大大提高了其在信息快速傳播時代的影響力和地位。

        二、國際學術期刊在線出版對于中國學術期刊的啟示

        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學術信息的在線使用量以每年50%―100%的速率遞增,學術期刊的在線使用遠遠超過印刷期刊的使用。[9]就中國而言,根據騰訊企鵝智酷2015年首份微信數據報告顯示,我國移動網民規模目前已達6億,其中移動閱讀用戶占到91%,傳統的紙質期刊不再是用戶查閱和探索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徑,在線學術期刊成為學術成果傳播的趨勢將不可避免,基于互聯網的微博、微信等方式逐漸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學術傳播媒介。

        一方面,從作者投稿、編輯審稿及同行評審角度來說,在線學術期刊應當盡快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推動平臺和服務平臺,向一流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學習,利用高效的審稿系統,快速在平臺上發表學術論文并推出期刊成果,擴大期刊影響力和滲透力。據統計,相比傳統的人工校稿,一位大學學報編輯使用信息軟件的校稿效率提高了70%。[10]在同行評議審稿環節,編輯部通過網絡交流和在線審稿方式即可綜合專家或審稿人意見。由此可見,在線信息技術以其快捷化和網絡化的特點可以極大地提高編輯部的編輯和審稿流程,縮短出版流程。同時,為應對移動化的閱讀場景,在線學術期刊也有必要從月刊或雙月刊的固定方式轉變為每時每刻的即時出版,力爭讓用戶在需要查詢特定學術信息的時候第一時間找到。

        而就先審后發還是先發后審的出版模式來說,需要反思同行評審制度的真正原因,或許只有清源,才可以正本。從實體出版的成本考量,傳統媒介環境下出版所需的紙張和印刷技術相對比較昂貴,為保證刊印出來的論文或書刊不至于一無是處或毫無價值,出版商才會邀請學術共同體中比較有名望的學者對將要印刷的論文進行檢查,以剔除那些沒有價值的論文,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為刊印“無價值論文”所造成的在時間與金錢上的雙重浪費。[11]可以說,同行評審是出版商為免遭商業利益損失的一種不得已的做法。但進入網絡時代后,學術論文的出版不一定要像以往一樣依附或依賴于印刷和紙張,論文在線出版大大節省了紙張和機器所花費的高額成本。如《浙江大學學報》就實行了單篇論文為單位的“在線優先出版”(Online First)措施,并實現了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學報網站、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及教育部科技論文在線等多平臺的優先出版,論文周期大大縮短。

        雖然由在線發表后的社區評論代替傳統的編輯審稿和同行評議一直頗有爭議,但這種出版模式尊重了作者的發現權,即因科學發現、經評審而獲得的榮譽和物質獎勵權利,保障了具有領先意義成果的首發權,保護了作為作者版權的知識產權。當然,先發后審模式在合理性與嚴肅性方面也具有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因此,為保證科學研究的公正性、權威性和前沿性,就需要對先發后審模式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也就是說,論文在線只是對于論文觀點的一種確認,是一種認證行為,嚴格地遴選、把關和編輯依然必不可少,傳統的三審制和同行評議制仍舊要發揮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這樣既能保證原創思想的作者權利,又能提高學術期刊的出版效率。為進一步去除先發后審模式的弊端,為改革傳統的“同行匿名審稿制度”而創辦的Science Open雜志,是一個可資參照的樣本。Science Open雜志的流程大致如下:第一步是編輯部請專人檢查投稿論文,以剔除反科學的內容。第二步是在線發表達到編輯部內部檢查標準的論文,由編輯部進行排版。第三步是進行同行評審,而且,評審人員必須實名,評審意見必須公開。如果審稿人與作者有學術聯系,系統會“特別”顯示強調出來;如果論文評審出現技術性錯誤,期刊還會給作者兩次申訴機會。事實上,Science Open雜志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義了“出版”,即出版本質上是出來,然后再由科學共同體進行討論和檢驗。對于學術期刊來講,這種先發后審的修正模式可以吸引和留存優質稿件,客觀上提高期刊的權威性與影響力,提升學術期刊質量。

        另一方面,通過在線網絡和社交媒體客戶端,出版社或發行機構可以將學術期刊極具專業水平的分析見解和富有參考價值的學術內容進行加工或可視化處理,提供到移動平臺以發掘潛在的用戶群體,增強期刊的滲透力。在這方面,創刊于2012年6月的在線開放獲取國際學術期刊Peer J的行銷方式值得借鑒。首先,Peer J 基于開放獲取的文章內容可以保證在第一時間被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Pub Med,Pub Med Central,Scopus及ACS等數據庫和知名檢索機構檢索到,學術傳播的時效性、首創性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其次,每篇所投論文都配發有唯一的電子標識符,作者待刊發文章的首發權和著作權得到充分保護,用戶的原創性創作投稿也受到激勵;再次,基于網絡單篇文章影響因子評價方法的使用促使學術期刊傳播中的文章被閱讀、引用、轉載、轉發、評論、在線圖書館收錄等數據資料得以有效采集,期刊傳播效果得到透明化監測與評估。[12]

        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傳播而言,除建立數據庫、官方主頁、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APP客戶端外,學術期刊還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或訂閱號等,以便讓用戶隨時隨地登錄,了解投稿信息、期刊公告、學術會議、過刊文獻及論文下載等最新服務。而且,學術期刊還可以鼓勵編輯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通過“微編輯”平臺創新用戶服務模式,利用微博形成自媒體用戶圈,并進一步利用圈的效應進行分享、轉發、轉載等,使期刊信息內容得到快速的傳播。此外,通過激勵用戶邀請同仁同好就某一論文或研究熱點進行閱讀或評論,形成互動機制,期刊微信號可以成為期刊編輯、專家與用戶良性討論的公共平臺。在互動溝通服務中,用戶間的人際傳播得到強化,對于期刊的信息反饋與信息分析得以有效收集,學術期刊既可以培養忠誠用戶,又可以發掘潛在作者。更為重要的是,話題的及時更新和轉發擴散的加速還可同時提高學術期刊的知名度和輻射力。

        總之,移動互聯網時代所產生的新媒介使用制造了嶄新的閱讀場景,而內容產品的生產者對于用戶的爭取就必然爭取用戶所在的碎片化和移動化場景,投審稿程序數字化、數據資源在線獲取、與社交網絡緊密結合從而成為學術期刊出版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出版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學術期刊不僅是科學信息的傳播媒介,更是一種品牌資源。吸引大量高水準的作者、刊發高品質的論文,并及時把握學術前沿成果,是學術期刊品牌美譽度的直接體現,二者相輔相成、良性循環,最終助推中國學術期刊向國際一流期刊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3).

        [2]孫萬軍,朱曙光.數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產業鏈融合與出版服務業的繁榮[J].科技與出版,2015(4).

        [3]孫萬軍,朱曙光.數字革命催生的英美出版產業鏈融合與出版服務業的繁榮[J].科技與出版,2015(4).

        [4]徐銘瞳,吳星.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創新模式的思考與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5(4).

        [5]徐銘瞳,吳星.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創新模式的思考與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5(4).

        [6]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http:///,2014-12-18.

        [7]劉佩英,張揚,徐建梅.論學術出版之數字化營銷[J].中國編輯,2015(1).

        [8]吳志祥,蘇新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的發展軌跡及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5(1).

        [9]任勝利.國際學術期刊出版的數字化發展[J/OL].中國社會科學報,/xspj/201411/t20141105_1391000.Shtml,2013-11-29.

        [10]張慧萍.信息技術在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12).

        [11]Sebastian Alers.Rethink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https:///editorial/04c2b65c-2966-4ac4-9037-8cdf9d9edb3e;jsessionid=yJ-817mdTJKn7cGhI5F98uUa.master:so-app1-prd?0.

        [12]謝文亮,王石榴.學術期刊的傳播力與傳播力建設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4).

        第7篇: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一、2010年傳媒學術界關注了什么:基于高頻詞的傳媒學術熱點分析

        詞頻分析可以歸納出某一研究領域文獻中詞匯的出現頻率,通過統計高頻詞可以分析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動向。我們對2010年度傳媒經濟的312篇論文的題目、摘要、關鍵詞進行了詞頻分析,剔除無意義的虛詞后共篩選出傳媒經濟研究的50個實詞高頻詞(見表1)。

        統計結果表明:

        (一)媒介類型:總體上,四大傳統媒介仍然是學界研究的重中之重,但新媒體對于學術研究的影響巨大,圖書出版業位列第三,手機媒體成為研究新寵。

        如果我們從媒介類型的角度將詞義意義相近的熱詞進行進一步的歸類合并,我們可以看到,盡管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網絡”、“新媒體”、“互聯網”、“手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總詞頻數為218),但是對4大傳統媒介的研究依然是學術界研究的重中之重(總詞頻數為356),是新媒體研究總數的1.63倍。當然,新媒體之于傳統媒體的影響是巨大的,絕大多數對于傳統媒體的研究都是在新媒體影響背景下所做的范式轉型、規則變化、操作對策等方面的研究。

        就單一媒體類別的研究而言,期刊(含科技期刊165)研究占據首位;網絡(含互聯網)的研究居第二位(114);而出版研究(含圖書、出版社、出版業,共計112)則居第三位。傳統意義上媒介研究重點的報紙(含報業,112)、電視(79)忝列其后;此外,手機媒體的研究也開始成為學術研究的新寵(49)。

        (二)熱點議題:出版因改制動作巨大而成為學術界熱議的第一議題;其次,傳媒產業和傳媒市場也是人們最為關注的一級議題。此外,在去年的學界視野中,營銷、改革、品牌、廣告、管理、競爭也是人們熱議的研究主題。

        如果我們將媒介類型之外的熱詞看作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議題的話,在將其按照詞頻數做三分法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排列在學界熱切研究第一陣列的有:出版、產業和市場;第二陣列的研究議題是:營銷、改革、品牌、廣告、管理、競爭。與人們一般印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某些政策上、實踐領域大轟大嗡的議題,在學術界的研究視野中熱度并不很高,比如:三網融合、轉企改制、文化產業 、版權以及產業鏈等。此外,中國的媒介經濟學研究在研究中國傳媒經濟問題時參照、借鑒最多的是美國的傳媒業,同時也較多地借用了經濟學的理論或方法。

        二、2010年學術界如何研究傳媒經濟:基于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

        本課題組結合內容分析得到的統計數據,對2010年年度傳媒經濟的研究方法與學科交叉情況進行了客觀的描述,以期從宏觀的角度整體把握本年度傳媒經濟研究的總體狀況。

        (一)定性研究為主,重視個案分析和調查研究

        2010年年度的傳媒經濟實證研究中,定性研究數量是定量研究的2.7倍。有學者曾通過內容分析法對比了中國與美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研究結果是“與美國相反,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方法處于絕對主導地位(80.8%)而定量研究很少(15.6%)”??。相較而言,傳媒經濟的定量研究量高于國內新聞傳播學的總體水平,更偏重于研究的精確性和可量化性。

        在定性研究方面,傳媒經濟以個案研究法(34%)、文獻分析法(16.1%)為主,而新聞傳播學則更偏重于文獻分析法(38.2% ),這說明傳媒經濟更加重視對個案和典型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傳媒經濟以調查法(60.4%)、內容分析法(18.9%)為主,此外也有部分研究引入了模型分析(18.8%),而新聞傳播學中內容分析法占據顯著地位。與新聞傳播學相比,傳媒經濟研究更注重于大量實際數據的收集,研究難度與研究投入較大,但在定量研究的數據處理方面,仍以簡單的頻數(13.3%)、描述統計(55.6%)為主,數據的深入挖掘和解析有待提高。

        (二)產業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視角占主流,技術成為關注焦點

        2010年年度涉及學科交叉的傳媒經濟論文有105篇,學科交叉論文比例為34%,與經濟學(69%)、管理學(25%)的交叉最多。由于傳媒經濟構架于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方法之上,因此經濟學理論是研究傳媒經濟問題的基礎理論,較常用的研究視角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2010年傳媒經濟學的產業經濟學視角最多(45%),其次為微觀經濟學(41%),制度經濟學(9%)、宏觀經濟學(2%)、政治經濟學(7%)涉及較少。

        經濟、技術、制度是影響傳媒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涉及宏觀環境對傳媒業影響的論文有143篇。數字化、三網融合、電子書、微博等新的媒介技術和形式的爆發使技術(33.6%)成為對傳媒經濟研究涉及最多的宏觀領域,整體的經濟形勢(經濟29.4%)和政府規制(政治26.6%)也是研究者在研究中涉及的重要因素,而傳媒經濟對社會因素(10.5%)關注不多。

        三、年度研究熱點與研究趨勢:基于社會網絡分析

        圖1是對2010年入選的所有傳媒經濟學科的論文的關鍵詞、題目和摘要做的社會網絡分析,使用的軟件為NetDraw2.054版本。

        (一)核心層、中間層、邊緣地帶:傳媒經濟研究分層明顯

        結點(node)大小表示的是度數(degree),結點每與另外一個結點發生一次聯系(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是流入還是流出)即為1度,結點越大表示與別的結點之間的聯系度越高。從圖中可以看出,傳媒、出版、融合、廣告等為今年傳媒經濟學研究的焦點和重點。每兩個結點之間線條的粗細程度表示的是兩者的關系密切度,兩個結點之間的線條越粗表示兩者之間的聯系越緊密,從上圖可以看出,數字―出版、媒介―融合、三網―融合、科技―期刊、植入―廣告等關鍵詞之間的緊密度很高,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傳媒經濟學科研究的興趣和前沿。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還對關涉的關鍵詞進行了K-cores分析,不同結點的顏色代表意義不同,可以看出,整個網絡有三層構成:核心層、中間層和邊緣地帶,紅色的結點處在整個網絡的核心層,主要有以下關鍵詞:傳媒、出版、融合、模式、營銷、整合、數字、出版、媒介、改革、體制等;藍色的結點處在整個網絡的中間層,主要有以下關鍵詞:廣告、報業、手機、集團、轉型、三網、競爭力等;黑色的結點處在整個網絡的邊緣層,包括制度經濟學、風險投資、電子閱讀、關系社會等,說明傳媒經濟學研究的議題還主要基于傳統議題的基礎上,對新的研究議題和對象的擴展度不夠。

        (二)研究熱點:微博客、植入廣告、媒介融合

        由于2010年年度的論文很難以被引用的次數(一般而言,論文被引率高點發生在發表后的3―4年)來判斷其重要性與關注度,但從CNKI的下載頻次多少這一指標,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說明某篇傳媒經濟研究論文及其所代表的研究領域的被關注程度。一般而言,下載頻次越高說明其影響力越大,關注程度高,有可能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以下為下載頻次在300次以上的論文,共18篇。??(見表2)

        結合前文詞頻分析的結果、社會網絡分析結果以及18篇高下載頻次論文的研究內容可以發現,本年度傳媒經濟研究的媒體熱點是微博客。表2論文中以微博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3篇,平均下載頻次為736次,并且“微博價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與附加功能” 下載量超過了千次,此外還有眾多論文從微博媒介性質、盈利模式、營銷應用等方面對這一新的媒介形式展開了研究。本年度媒介產業的研究熱點是媒介融合,3篇有關媒介融合的文章下載頻次為352,并且“媒介融合”一詞出現的詞頻也達到了52次,三網融合背景、產業視角和綜述性回顧是本年度媒介融合研究的亮點。2010年年度廣告方面的研究熱點是植入廣告,2篇論文的平均下載頻次為457次,對新的植入方式的探究和對其廣告效果的評價研究使植入廣告的研究趨于成熟。此外媒介規制與體制、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及傳統媒體的轉型研究等傳統仍舊是傳媒經濟研究者持續關注的話題。

        注釋:

        ??《中國傳媒發展指數報告(2011)》項目組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喻國明主持,本文由宋美杰完成初稿,喻國明修改并定稿。本文中內容分析部分的數據采集和統計分析由宋美杰、劉佳瑩、許子豪、朱爾皓、陳瑾、陳宇完成,李彪對于本文的社會網絡分析圖的形成也有貢獻。

        ??本文選取了2010年CSSCI收錄的新聞傳播核心期刊15本,輔助以2008年北大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G0/G21信息與傳播、新聞學、新聞事業期刊15本,30份期刊消除重疊后獲得了樣本選取期刊:編輯學報、國際新聞界、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編輯之友、編輯學刊、當代傳播、出版科學、中國編輯、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出版、廣告大觀、現代廣告、新聞愛好者、新聞界、青年記者、新聞戰線、新聞與寫作、新聞記者、中國記者、中國報業、電視研究、傳媒觀察等。選擇以上期刊中已經被CNKI收錄的(截止日期為2010年12月23日)2010年度全年的與傳媒經濟研究相關的論文,此外以傳媒經濟、傳媒業等為關鍵詞在CNKI中進行搜索,獲取了未在以上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通過上述途徑獲得的論文為研究的初步樣本,在此基礎上剔除了會議消息、研究隨筆等性質的文章,共獲得有效論文312篇。

        ??董天策、昌道勵:《中美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比較――以2000-2009年<新聞與傳播研究>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7期。[Dong, Tiance,Chang,Daoli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Tak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uring 2000-2009 as Example”,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0, 7. (in Chinese)]

        第8篇: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健康教育;中英比較;傳播要素;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健康對于任何一個個體、民族甚至世界的意義之重毋庸置疑。而21世紀的今天,各國、各組織、個人對于擁有健康的渴望與需求也空前高漲。這種高漲已超出科技的層面,發展到教育乃至傳播的領域。治不如防,健康教育因其能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使個人和群體自愿采納有助于健康行為和生話方式 ,從而被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傳播角度,我們可以把健康教育看作是一種通過媒介傳播與健康相關的信息,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過程和活動。作為健康教育最重要信息載體的健康教育學術期刊,同時肩負著健康教育研究與健康知識傳播的使命,其所刊載內容也最能集中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健康教育研究與健康教育傳播基本狀況和水平?!案Q一斑而可見全豹”,為了探悉中英兩國健康教育研究發展的基本狀況;分析比較兩國健康教育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特點;發現我國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和局限,為進一步發展我國的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鑒。我們特選擇了中英兩國這兩本具代表性的健康學術期刊,對中英兩國的健康教育進行比較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充分考慮了全面性,權威性,專業性,普及性,類似性等眾多因素后,本研究選取了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健康教育協會主辦的《中國健康教育》雜志(《Chinese Journal OfHealth Education》,ISSN:1002-9982,初刊1985年)和由Publisher: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Ltd.主辦的《Health Education》雜志(ISSN:0965-4283,初刊1992年,英國),從2002年-2006年(共5年)的所有刊期(《中國健康教育雜志共60期,《Health Education》雜志共30期)作為我們研究分析的樣本。

        《中國健康教育》雜志以促進國內外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學術交流與發展,提高全民健康意識為宗旨。其渴望達到的效果是全面反映我國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科研成果,快速傳遞世界前沿信息,交流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 ;《Health Communication》雜志則以反映當代健康教育的最新理念,為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理論和實踐上提供信息、實證、調查從而促進世界健康教育發展為目標?!吨袊】到逃冯s志與《Health Education》雜志作為中英兩國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代表性期刊,其所刊載的論文、研究報告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兩國健康教育研究、健康教育的基本狀況和特性。

        在研究方法上,我們從傳播學的角度以傳播的基本要素(除了Channel要素外,的Who-SayWhat-To Whom-What effects)為分析研究內容基本框架,以《中國健康教育》雜志和《HealthEducation》雜志上刊載的文章作為基本分析單位,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分析的主要具體內容有:從分析文章作者(即傳播者)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的學科、機構背景。從分析文章的主題和文體(即傳播內容),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關注的重點研究范疇和不同研究方法被采用的情況。從分析文章所針對的群體、國家和地區(即目標受眾)以了解其所影響的主要對象人群和主要地域范圍。從分析文章篇幅長短的分布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取得重點成果的影響領域等。

        本研究使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由于中英兩國期刊發行周期、載文數量不同,故以百分比而非簡單發文篇數作為比較分析的依據。本研究的信度檢驗是采用同一編碼員,在不同的時間,對這兩本雜志文章的“作者”和“內容”的分類(共818項)分別進行兩次獨立的編碼,其結果得知研究者本身的信度達0.969,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二、研究的結果

        (一)對傳播者(作者)的研究

        本研究對于作者單位進行宏觀上的劃分,主要是以在學科內的不同職責作為標準。其中:醫院指的是各類醫院,從社區至三級醫院,不含其余醫療體系機構;機構指的是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疾病控制中心、國家或民間的與公共衛生相關的機構、組織,除學校外的研究科研機構等,側重學科角度而非政治屬性;學校是指包括各大高校及其下屬科研附屬機構,中小學以及各類幼兒啟蒙學校;政府則是指狹義的政府概念,國家各地區人民政府以及其直系醫療衛生管理體系,如衛生局,不包括衛生局之下的科研、控制體系(如疾病控制中心);期刊人員是指在期刊內部人員,包括編輯、記者、特聘專家等。

        應當明確,“作者單位”分析,并不能完全精確地反映作者的具體工作性質,或工作結果。但作為“信源”依然可以透過其工作單位性質,分析有關健康教育研究是偏向理論或應用的傾向,分析健康教育研究投入的主導力量及其來源,并從中英兩國的比較分析中看到雙方的差異。經統計中英兩國的這兩本健康教育雜志文章來源(作者單位)分布情況如下:

        從以上近五年來的論文來源(作者單位)分析可見:

        1.《中國健康教育》雜志的“信源”統計分析可見,目前我國健康教育研究主要還是由負責普及醫療 知識,推動健康傳播的社會疾病控制機構(占40.4%)和醫院(占21.1%)為主導。作為學科研究、基礎研究為主的學校(17%)雖居第三位,但其數量還不到第一位“疾控機構”的一半。

        2.從《Health Education》雜志的“信源”分析可見,英國情況則是相反,疾控機構發表的論文數不到學校的一半,其呈現的是以學校占絕對主導地位,疾病控制機構為輔助的健康教育研究、傳播的基本格局。

        3.《Health Education》雜志的作者是由多個不同單位機構研究人員組合的情況約占全部論文數的四分之一,明顯地高出了《中國健康教育》雜志14.5%。這顯示了英國各健康教育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各研究領域間的交叉互動比中國來得更為頻繁和緊密。

        (二)對傳播內容(主題與方法)的研究

        健康教育研究課題選擇,一方面可反映出社會普遍存在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需要,并從中可窺見一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可反映一個社會健康事業及健康教育發展的狀況和發展的水平。

        對傳播內容(主題)進行研究的第一步驟就是對文章主題類型的劃分。本研究主要參照兩本雜志的欄目編排,以及文章自述的關鍵詞所反映的主要內容的類別來劃分。主要有:健康教育理論、健康傳播研究、艾滋病與性病健康教育、藥毒煙酒禁控教育、公衛突發事件教育、疾病控制健康教育、醫院健康教育、學校健康教育、農村等不發達地區健康教育、社區健康教育、婦幼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藝術健康教育、生活健康教育、職業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知識和簡訊(此類屬于摘要、簡介,不同于論文研究報告,內容上是綜合性的,此處單列一類,本研究沒有對其進行分析,可另行研究)等十七個主題類別。經統計其結果見表2:

        1.《Health Education》雜志論文主題的研究分析結果

        從以上統計顯示,除了健康知識和簡訊之外,《Health Education》雜志超平均值論文主題有:學校健康教育(14.804%)、生活健康教育(12.93%)、藥毒煙酒禁控教育(11.420%)、心理健康教育(8.364%)、健康傳播研究(8.208%)、健康教育理論(7.924%)。從以上文章主題分布顯示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所關注問題的順序是:

        首先最關注的問題是學校教育問題,即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問題,以及對提升生活質量有關飲食、鍛煉等生活健康教育問題,與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直接相關的藥(毒)品、煙、酒等有害食品藥品禁控健康教育問題。

        其次比較關注的問題是理論、傳播等支撐健康教育發展,影響健康教育社會效果的問題,以及西方社會傳統關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題。

        2.《中國健康教育》雜志論文主題的研究分析結果

        從《中國健康教育》雜志超平均值主題分布情況分析可見(除“健康知識/簡訊”外)我國健康教育研究所關注問題的順序是:

        首先,最關注的問題是醫院健康教育(12.108%)、艾滋病與性病健康教育(10.468%)、心理健康教育(9.684%)等問題。這三類基本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最突出的健康教育的新問題,它反映了我國社會正面臨著醫患關系緊張,醫療機構不能滿足、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艾滋病、性病蔓延、心理疾病增多等日益嚴峻社會健康局勢。

        其次,比較關注的是:學校健康教育(7.494%)、疾病控制健康教育(7.452%)、社區健康教育(6.764%)、健康教育理論(6.174%)。這四者向我們勾畫出我國正在從理論研究、學校、社區、社會疾控機構等方面,全方位地努力構建一個系統、完善的社會健康教育體系的基礎架構。

        第三,從2002年到2006年的統計分析中,我們還可見:我國在“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問題(1.33%、1.91%、2.40%、3.03%、3.07%)和“艾滋病與性病健康教育”(7.10%、7.45%、10.79%、11.36%、15.64%)問題研究論文數量,在過去五年里呈現比較明顯的穩定增長的趨勢。

        3.兩國雜志論文主題分布情況的比較分析

        除上面分析的兩國研究呈現的基本特點不同之外,我們發現中英兩國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主要異同點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比較兩國雜志論文的主題分布情況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論”和“學校健康教育”這三類主題的百分比都在平均值上,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論”這兩類所占的百分比還很接近??梢哉f它們是《中國健康教育》雜志和《HealthEducation》雜志共同關注的三大研究主題。

        (2)從數量在本國的排位看,“學校健康教育”在英國雜志上以特別高比例,排第一位;而在我國雜志上雖也比較被重視,但只排在量的第四位,幾乎處于與第五位并列水平。從占本國論文的比例看,英國(14.804%)高出我國(7.494%)一倍,極其顯著高于我國發表此類論文的比例??梢?,英國是把青少年健康教育研究作為第一位的,最重要戰略性的主攻方向來看待,兩國對此研究課題的重視程度不是在同一級別上。我國健康教育重點在醫院(12.108%),即對已經有健康問題人群的教育,而英國重點在學校,重點是從青少年抓起。

        (3)英國不僅在理論研究文章所占比我國高出1.8%,而且在“健康傳播研究”方面所占比例高達8.2%,表現出對健康科學理論、知識傳播及其傳播效果的研究的高度重視。而在這方面,我國健康傳播研究所占比例還不及英國的二分之一,而且明顯低于17類主題的平均水平(6.9%)達2個百分點。對健康教育傳播研究重視的不同程度是兩國健康教育研究的另一明顯差異。

        (4)在“生活健康教育”即對日常生活保健,如飲食、鍛煉等方面研究,英國雜志量顯著高出我國雜志9.8%,是我國雜志量4倍。如果再考慮在“藝術健康教育”、“性/生殖健康教育”等關系個人生活品質的健康教育研究上的差異,這不僅說明,我們對“生活健康教育研究”重視程度不如西方發達國家,同時也反映出兩國的社會發達程度、生活健康教育發展水平上的差距。

        (5)比較兩國雜志論文的主題分布狀況,我們發現《Health Education》雜志對“藥毒煙酒禁控教育”(11.420%)與《中國健康教育》雜志對“艾滋/性病健康教育”(10.468%)高度重視也是很有趣的現象。它既反映出兩國衛生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又反映出兩國發展研究處在不同階段,中國目前只還處于把重點放在最需要教育的關鍵、高危、特殊群體,而英國已經進入把更多資源放到更廣泛的有不良嗜好的社會公眾群體的階段。

        (6)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研究,近五年來,《Health Education》幾乎是空白。在西方,危機管理研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比較成熟,目前對于西方學術界已經不是新鮮課題,近年又沒有突破性研究出現,因此也就沒有引發關注成為新的研究熱點。而在《中國健康教育》雜志從02年到04年形成研究熱點,一度量達11.13%。04年后逐年回復低位。這現象反映了我國學術界對近年來中國社會不斷出現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快速、高調回應,以及重新回歸正常、理性、深入研究的過程。

        4.對于兩本雜志論文的研究方法的比較分析

        我們采用《Health Education》雜志的標準,按照西方傳統分類方法,把論文分為6種類型:案例研究(Case Study)注重對于個體和集團具體個案的討論而非宏觀理論的研究分析 ;調查研究(Research Paper)指的是基于調查基礎上對于事實的陳述 ;技術論文(TechnicalPaper)包含創新性技術(產品、設計)論文、新技術應用性論文、試驗性論文 ;概念論文(Conceptual Paper)是全面介紹一種理念和概念 。觀點(Viewpoint)指對于某一議題提出個人觀點和見解但缺乏實驗或調查的支持;綜述和著作回顧(General Review/ LiteratureReview)是對于一個特殊議題當今理論知識的批評性回顧 。其中案例研究、調查研究、技術論文是屬調查法、實驗法進行研究類。經統計,其結構如下:

        從五年統計分析可見,中英在研究方法上差異較大在于:

        (1)對各具體類型論文統計結果的比較分析可見,案例研究類型論文《Health Education》雜志顯著高出《中國健康教育》雜志7.8% ;闡發觀點見解類型論文《中國健康教育》雜志顯著高出《Health Education》雜志8.4%。這顯示了兩刊對研究論文類型的不同傾向和偏好,同時也反映了西方學者偏愛個案研究,中國學者長于觀點闡發的研究傾向特點。

        (2)進一步分析,運用實證研究(包括案例分析和調查研究)方法的論文《Health Education》雜志(79.4%)高出《中國健康教育》雜志(75.5%)3.9%;運用邏輯推理研究(包括概念與觀點)方法的論文《中國健康教育》雜志(14.5%)明顯高出《Health Education》雜志(9.1)5.4%。

        (3)2002到2006年的各類論文統計資料顯示,《Health Education》雜志各類論文比例比較穩定,顯示其比較成熟的狀態;而《中國健康教育》雜志的實證研究類論文的數量有顯著的提升,各類論文比例關系也呈現出向國際學術刊物的標準發展的傾向。

        (三)對健康傳播對象(受眾)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期刊文章主題所指應的受眾類別,而并非僅為文章所關注的對象類別。

        14鑒于傳播之互為性,期刊的受眾之受眾往往恰為文章的關注對象,如醫務工作者對應病患,學校工作者對應學生。前者研究對于傳播學更具探討意義。

        因此,本次研究我們將受眾分為14類:政府人員(通過直接政策引導健康教育者)、落后區域群體負責人(在落后地區如農村、少數民族、邊遠區域和弱勢群體中進行健康教育者,包括該地區負責人以及政策執行者)、社區健康教育者(包括社區負責人以及一些政府執行者)、家庭成員、學校教育工作者、傳播人員、醫務工作者、病患(包括吸毒人員)、行業人員(指在02-06 % 02-06 %某行業內進行自我或他人健康教育者)、男性、女性、兒童和青少年(側重生理年齡而非社會身0.00 0.964份)、老(中)年人等特殊人群也給予分類統計。統計分析結果見表4:

        文章的主題與類型直接決定文章的受眾。而鑒于期刊的主題為健康教育,故當傳播者(期刊和作者)通過撰寫發表文章從而自然圈定受眾時,他們選擇的是肩負起進行健康教育的下一個執行者。對于受眾的分析,不僅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在英國和中國的執行者,也可以比較兩本期刊的不同理念。

        1.除了大眾等無特定對象受眾外,《中國健康教育》雜志論文針對的學校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和社區工作者占據前三位。這三類受眾是以地點的概念被劃分,醫務工作者在醫院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學校工作者在學校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以及社區肩負在日常生活的健康教育職責,形成一個完整的地域領域體系。

        2.《Health Education》雜志,受眾的前三位有:學校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和傳播人員。與《中國健康教育》比較,學校工作者雖都排在第一位,但所占比例相差有12個百分點,英國雜志1顯著高于中國雜志。兒童青少年和傳播人員兩項不僅相差顯著,而且在《中國健康教育》雜志中的排名都在最后幾位。

        3.從以上統計數據分析我們還可見,由這兩個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引發、推2動的二級傳播(人際傳播的信息擴散)《中國健康教育》雜志主要是學校教育工作者、醫務工作Health Education

        者和社區工作者;其次是落后地區負責人和行業健康工作者等。借助的主要是廣泛分布在社會各

        12

        領域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而《Health Education》雜志主要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包含兒童青少年3教育工作者)和專業傳播人員,可見,最主要的還是借助職業的傳播(或教育傳播)工作者。

        (四)傳播效果研究:雜志內容所反映的影響范圍與較大影響的領域

        這里說的傳播效果研究,并不是指一般的直接對受眾所進行的傳播效果評估活動,而是從內容分析角度,對文章研究所關注的國家、地區的“集中”情況,來了解兩國健康教育產生較大影響的范圍;從文章編幅的“長度”集中的類別所反映出的兩國健康教育重點研究成果的類別來,進行研究的。

        1.本研究中所謂的“文章所關注的國家和區域”,指的是文章所反映的開展調查研究的國家或地區,或是研究對象所在的特殊地點的國家或地區。對此,我們主要從國內和國外,發達地區和發展地區(指發展中和不發達地區)四個類別進行統計分析討論,同時,也對在兩國以上或兩類地域同時進行的研究,以及沒有具體表明國家、地區的研究給予統計。其統計結果如下:

        (1)在對國內與國外問題研究的分布上,《Health Education》雜志的文章,國外研究論文超過了半數;而《中國健康教育》雜志研究國外問題論文的比例卻只有1%左右??梢姟禜ealth Education》雜志不僅在國際化程度高于《中國健康教育》雜志,而且可以看出其國際影響力顯著大于《中國健康教育》雜志。而《中國健康教育》雜志論文顯示,其研究直接惠及范圍,以及研究的影響力基本上還局限于本國范圍。從研究成果影響范圍可看,研究成果直接對某國家、地區的公共衛生健康教育狀況產生的影響,或是通過對某國家、地區公共衛生健康教育研究的影響再間接對某國家、地區的公共衛生健康教育產生的影響,《Health Education》雜志顯著大于《中國健康教育》雜志。

        (2)在對發達與發展中地區研究的分布上,《中國健康教育》雜志研究“發展中和不發達地區”的論文顯著高于《Health Education》雜志35%。即使考慮到中英兩國處于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差別,也仍然可見其研究投入,研究成果所影響、惠及在“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地區之間的懸殊差距。

        2.本研究所謂的“重點成果”,指的是從雜志編排篇幅大小統計結果所反映出來的編者對各篇文章重要性的判斷。一般而言,重要文章編輯會給予更多編幅,編幅者可推論為重要性高,是編輯角度要重點傳播推廣的研究成果,也是雜志編者預期本國研究能產生較大影響的領域。為此,我們將每篇文章所占頁數進行統計,并求取平均值,找出大等于平均數的文章,并對所占篇數最多的前三位主題進行統計,然后從雜志研究的“重點成果”推論,研究產生影響較大的領域。

        對于文章長度進行分析:《中國健康教育》雜志5年來的重要長篇學術文章主題相對集中于醫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學校健康教育等四個研究領域,反映出該雜志在各主要研究領域的影響是有所側重,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而《Health Education%》雜志5年來的長篇重點文章主題類別則有10個主題,幾乎涵蓋了所有研究分類?!禜ealth Education》雜志長篇重點文章反映出英國的研究在各類別健康教育研究領域影響效果是較全面、平衡的。統計結果見下: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我們對兩本期刊近五年來所刊載論文的分析、比較研究,可以得出一下幾點結論:

        (一)從中英兩國健康教育研究論文來源差異的基本格局看,健康教育在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其學科意義已經遠大于實踐操作的層面,而我國健康教育還只是處于普及醫療知識的階段,從基礎理論研究的學校尚未成為研究的主體,也可見其學科研究力量較弱。從各研究機構交叉合作研究的疏密也可見英國的健康教育學科研究要比中國成熟。

        (二)從文章主題分布顯示,英國健康教育研究關注問題的基本特點:一是生理與心理研究并重。二是反映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注重健康學科基礎理論建設,注重社會傳播效果,注重青少年教育的基本發展策略。同時,這一主題分布也反映了藥(毒)品、煙、酒等有害食品藥品和心理健康這兩個長期困擾西方的社會健康問題依舊是目前西方社會健康教育面臨最大的,急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三)從文章主題分布顯示,我國健康教育研究關注問題的基本特點:一是正忙于解決改革開放帶來的新出現的社會熱點問題;二是正在努力建構社會健康教育體系的基礎架構。這兩個特點同時告訴我們,我國的健康教育研究正處于初創的,起步的發展階段。

        (四)比較兩國從文章主題分布顯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論”和“學校健康教育”是中英兩國所共同關注的健康教育的三大研究主題。我國健康教育重點在醫院,即對已經有健康問題人群的教育,而英國重點在學校,重點是從青少年抓起。中國目前只還處于把重點放在最需要教育的關鍵、高危、特殊群體,而英國已經進入把更多資源放到更廣泛的有不良生活嗜好的社會公眾群體的階段。而我國對生活健康教育、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藝術健康教育等研究重視程度較低等,都反映了兩國在健康教育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時也反映出兩國的社會發展上的差距。

        (五)論文所采用研究方法類型的統計分析可見,近五年來,盡管中國健康教育研究采用實證方法的數量大幅上升,但總體上西方學者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數量仍然高于中國學者。研究也發現英國學者有偏愛個案研究,中國學者有偏向觀點闡發的研究方法傾向。

        (六)從文章主題分析可見,中英兩國對健康教育傳播研究重視程度的顯著差異,我國對健康教育傳播研究重視不夠,應引起學界重視。從這兩刊論文研究的直接對象和可能間接引發、推動的二級傳播對象看,《中國健康教育》雜志主要關注的是廣泛分布在社會各領域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而《Health Education》雜志最主要的還是借助職業的傳播(教育或教育傳播)工作者。

        (七)從研究成果影響的地區和領域看,《中國健康教育》雜志研究影響基本上只在本國之內,高度關注發展中和欠發展地區問題研究;研究成果傳播介紹重點放在醫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學校健康教育等四個研究領域;而《Health Education》雜志兼顧國內、國際研究的平衡,國際化程度很高,對各個健康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傳播介紹的重視程度是較平衡的,但對發展與欠發展地區研究明顯重視不夠。

        通過比較兩國目前健康教育研究狀況,讓人們比較清楚地看到我國未來健康教育研究發展的方向。依據以上的分析總結,對于改進、發展我國的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在基本滿足目前我國社會急需的醫院、疾控機構、職業健康等健康教育研究之后,要逐步轉向更為基礎的、更具有前瞻性的,關系到健康教育學科基本問題的研究上來。要重視學校健康教育,注重從青少年抓起,抓健康教育的源頭。從長遠看,這是投入最少,最有效的研究發展策略,它能使我們的健康教育研究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傳播是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環節,是保證研究成果有效擴散、傳播不可忽視的關鍵件環節。今后,我國應重視健康教育傳播問題研究,重視專業健康教育傳播隊伍建設,擴大專業健康教育傳播隊伍,發揮專業健康教育傳播人才的作用,較快提升我國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傳播擴散,普及轉化能力。

        (三)加強我國健康教育研究的多學科、專門部門協作。如需要加強醫學、教育學、傳播等、社會學等多學科合作,需要提倡、引導大學、研究所研究部門與醫院、疾病防控中心等實踐部門的協作,這是今后較快提高我國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徑。

        (四)要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參與國際問題研究。強調健康教育要適應中國國情,形成中國特色固然重要,也應該提倡,但不要忽視國際研究的跟蹤,參與國際問題的研究,這是學習、借鑒國外研究先進經驗,較快提升我國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最有效渠道。

        參考文獻:

        [1] 黃敬亨 健康教育學[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115

        [2] 參見admin.省略/insidepage_model01/bkjj_lsyts.asp?rwbh=ZGJK

        [3] 參見writing.colostate.edu/guides/research/casestudy/pop2a.省略ds.charlotte.nc.us/ekelly/Research/definition.省略/xuexishequ/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214

        第9篇:傳播技術論文范文

        目前國內外發表于各類不同期刊的藏、漢、英文藏醫藥學術期刊有26種,論文約有32000篇。由于大多均為紙質版,存在語言障礙、出版周期長、讀者面狹窄、傳播途徑窄、信息傳遞速度慢、論文資源散亂等問題,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藏醫藥學術研究與交流需求。

        藏醫藥學術的繼承、創新,始終是藏醫藥事業發展的核心任務,是藏醫繼承工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新,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藏醫藥學術論文是藏醫藥學術價值、應用價值的重要憑借,是藏醫藥工作者在藏醫藥基礎理論或原理應用實際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的科學總結。也是真實、全面、系統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傳播學術信息的主要載體。代表著藏醫藥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在世界的普及,電子期刊越來越受到讀者的歡迎。電子期刊具有體積小,存貯密度高,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泛,利用率高,檢索方便快捷等特點,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國內已建立的大型期刊數據庫有維普、中國知網、萬方等,由國家統籌建設的大型綜合性中醫藥數據庫有《中醫藥期刊數據庫》、《中藥數據庫》等,在滿足中醫藥信息需求方面起著主導作用。藏醫藥數據庫建設相對滯后,為適應國際和國內活躍的藏醫藥研究在網絡化時代的需求,我們擬借鑒成熟的學術期刊數據庫開發與應用技術,引進先進的信息網絡設備,結合藏醫藥的特點和優勢,自主開發基于信息網絡技術,藏漢英互相兼容的藏醫藥學術期刊數據庫,深度整合國內外藏、漢、英文相關藏醫藥學術論文資源,對藏醫藥學術期刊進行數字化研究,建立方便、快捷、準確和具有檢索功能的藏醫藥學術期刊數據庫,形成面向國內外藏醫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生產和銷售企業及國內外醫學界、文化界、學術界和廣大患者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網絡實現藏醫藥學術論文資源的廣泛覆蓋與快捷檢索,為藏醫藥的長遠發展與重點突破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有效滿足國內外對藏醫藥學術論文信息資源的迫切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藏醫藥事業取得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現有藏醫藥醫療機構近4000家、科研院所120多家、大專院校50余家、藏藥生產和銷售企業80余家,藏醫藥產業已經成為、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藏區特色支柱或優勢產業,為促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隨著國際上綠色化學、環保產品、回歸自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提倡,國內外醫學界、文化界、學術界和廣大患者對藏醫藥深入了解和研究需求日益迫切,項目實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青海省藏醫藥研究院主辦的《中國藏醫藥》雜志是2007年通過青海省藏醫藥研究院的不懈努力,在全國期刊審批基本凍結的情況下,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我國首部面向國內外藏醫醫療、藏醫藥科研、藏醫學院校、藏藥企業廣大藏醫藥工作者公開發行的藏醫藥學術專業期刊,由青海金訶藏醫藥集團主管,青海省藏醫藥研究院、青海省藏醫院、青海大學藏醫學院主辦,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19家藏醫藥骨干單位協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截止2016年,累計出版發行雜志40期,收稿1355篇,596篇,總發行量達46000冊,辦刊質量和水平逐步提高,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已經成為展示和傳播藏醫藥最新研究成果,代表國內外一流藏醫藥學術水平、有豐富文化內涵、珍貴史料價值和鮮明使用價值的藏醫藥學重要學術期刊,為傳承和弘揚優秀藏醫藥文化,促進藏醫藥學術繁榮與進步,推進國內外藏醫藥學術交流與合作發揮著積極作用。數據庫開發與應用技術日趨成熟,在現代信息網絡社會得到廣泛應用。藏醫藥數據庫開發與應用起步較晚,至今國內外尚無藏醫藥專業學術電子期刊數據庫。項目擬借鑒成熟的學術期刊數據庫開發與應用技術,深度整合國內外藏醫藥學術論文資源,結合藏醫藥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自主開發中國藏醫藥電子期刊數據庫,通過網絡為用戶提供藏醫藥學術論文資源的廣泛覆蓋與快捷檢索,實現藏醫藥學術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高度共享。

        以《中國藏醫藥》雜志已發表的論文為基礎,搜集整理國內外相關的藏醫藥學術論文,深度整合藏醫藥學術論文資源,對藏醫藥學術論文進行原文掃描、內容分類,組織形成具有一定格式的期刊電子文檔?!吨袊蒯t藥》電子期刊數據庫標準體系:為進一步完善期刊數據庫建設與數字化規范,在電子論文整理的基礎上,解析完善藏醫藥電子期刊的內容和結構,建立制定論文篩選、論文分類、數據結構、數據庫模型等內容的《中國藏醫藥》電子期刊數據庫標準。基于藏醫藥電子期刊數據庫的結構和內容,對藏醫藥學術論文按照篇名、作者(第一作者)、關鍵詞、機構、摘要、全文、刊名、刊期、分類號、年代、主題詞等進行元數據的深度加工,經專家審核校驗后入庫?!吨袊蒯t藥》電子期刊數據庫:根據《中國藏醫藥》電子期刊數據庫標準和數據資源的結構,采用目前最先進成熟的數據庫MicrosoftSQLSERVER2008數據庫管理系統,建立藏漢英多語言互相兼容的藏醫藥電子期刊數據庫。電子期刊數據庫的應用:采用服務器/瀏覽器(B/S)開發模式和國際Unicode編碼,建立藏漢雙語的《中國藏醫藥》電子期刊數據庫共享平臺,通過Internet實現藏醫藥學術論文資源的檢索服務功能。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偷着国产精选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性爱视频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色婷婷综合和线在线 | 日韩精品亚洲春色欧美激情 | 日本少妇爽的嗷嗷叫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