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困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做好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銜接工作應是交接雙方――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與七年級語文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下面,我試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的角度分析我們日常教學中應如何做好與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
一、研課標,明過渡
新的課程標準是九年一貫制,更注重一體化設計,整體考慮,互相銜接。它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方面進行整合,將其列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一以貫之的目標。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就要仔細研究小學和初中在這三個維度上的要求有何具體不同。例如:在閱讀方法上,由小學高年級的“學會默讀,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評價層面,由小學語文的“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到初中語文的“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老師只有真正細細研讀課標的這些變化,做到對課標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根據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找到既符合教學規律又能滲透下一階段學習目標的好方法。
二、 研教材,明目標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猶如飛馳的火車,我們的語文教材明顯體現了這種變化。于是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初中語文教材、高中語文教材、大學語文教材等就像這列火車上的一節節車廂,如何使孩子們能與火車頭一起向前奔,我們就要細細研究每一節車廂的交接處該如何過渡,否則,后果就不堪設想了。
具體到小學高年級語文來說,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我們在處理課文內容時,首先要適度加深、適度滲透一些七年級語文的學習目標。小學高年級在教師研讀教材后,確定教學目標時,往往著眼于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這樣的目標定位,就小學教小學,缺乏對學生長遠發展的關照,因而不利于學生的科學發展。因此,我們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更要做好對教材內容的分析,關注一些與初中知識關聯性強的知識增長點,確定好既適應高年級學生身心發展,又能體現初中語文教學要求的目標,讓孩子們跳一跳也能夠得到,幫孩子在這些知識增長點上“飛一飛”。這樣,小學語文和初中語文這兩節車廂的聯系就更緊密了,銜接的效果會好得多。
三、研過程,明方法
因老師們個人的理解不同并鑒于孩子們的成長經歷的差異,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易沿襲中年級的一些做法,具體表現為,在對知識點的理解上,小學老師主要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從朗讀聲音的輕重中去體會。而且小學的教學過程易限于課文內容,在句子中理解詞語的意思。而孩子們進入初中后則需跳出課文內容,關注社會現象,從特殊的例子中,推斷出一般的用詞規律,使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小學高年級老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初中學習方法的滲透。具體到某一知識點的理解來說,我們可以在創設情境、通過朗讀訓練去感悟這一知識點后,將理解程度適當延伸、總結提高,從“一個詞”擴展到“一類詞”,進行初中學法的滲透,進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及解題能力。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大自然的文字》中有這樣一段話:“它不是人搬來的,而是冰搬來的。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我們可以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用心體會動詞使用的準確生動之后,進一步拓展延伸,幫孩子們整理出這一類詞的共性――采用了擬人手法,進而引導孩子們認識說明事物的文章里,這一類詞語能夠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有趣,這樣就順利實現了初中語文學法的滲透。有了這樣的滲透與鋪墊,將來孩子們在初中再學習這類知識點時,就會因為這個跳板的存在而水到渠成。
四、研學生,促過渡
從小學升到初中,是對學生生理、心理以及學習習慣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考驗。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小學低年級依戀老師到初中階段自主意識增強的過渡期,在對老師有明顯依戀的同時,他們的自主意識正在不斷萌發。作為小學高年級老師,就一定不能錯過這樣一個抓好過渡、促進銜接的黃金期。我們應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半扶半放,給孩子一定的自,幫孩子們制訂學習計劃,優化學習方式,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孩子適應初中學習的能力。具體到語文學科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形成熟練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養成書寫規范工整、格式正確的習慣;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養成隨時積累有用知識的習慣;養成及時總結、進行思維拓展的習慣。養成了好習慣,孩子們進入初中后就能很快適應初中生活。
五、研試卷,主導向
六年級的語文教師除了進行必要的學科教學工作外,也應了解初中語文的試卷結構,可以適當地按中學語文的考試要求考考學生,讓他們在畢業前能夠熟悉常見的初中語文試題,明白中小學語文考試試題形式及側重點的差別。近期的泰州市抽測試卷,就體現了泰州市小學語文命題的導向:它遵循了“既緊扣書本,又略超越書本;既注重基礎知識,又重視能力考查;既注重貼近學生生活,更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初步形成和發展”這一原則,試題出得“活而有格”。試題從形式到內涵都與初一語文非常相似,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九年一貫制、小學初中“一盤棋”的理念和思想,我覺得這對我們今后教學應起到導向的作用。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命活力。教學就語文而語文,從課文到課文,語文與生活分離,知識與精神對立。重視了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活動與生活;重視了教師的講授,卻剝奪了學生的探索與創新;重了結果,卻輕了過程;追求了考分的回報,卻忽視了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學生來說,真是“語文語文,讓人頭疼!”這種激烈的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對語文課堂進行反思,必須盡快尋找一種適合兒童的語文教學。
2、語文學科功能的異化。
如果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是什么”,那么語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應該是“語文是什么”。簡單講,語文就人為了參與社會生活所掌握的溝通工具,是使人思想豐盈,情感愉悅的精神食糧。學習語文既是對前人精神財富的繼承,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品悟。但是,每當論及語文教學,往往令國人痛心疾首。現實中的語文早已失去了她本來的靈性與俊美,變成了應試的奴仆,變成了家長、老師為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繁重的課業負擔,變成了冷酷的馴化和空洞的教條……表現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就是繁瑣分析、死記硬背和解題訓練。教學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標新立異、賞心悅目,惟獨忽視了語文學習的本原——兒童該怎樣學語言。
3、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召喚。
生活在知識經濟社會里,人們不再是文字的奴隸,也不能滿足于艱澀的書齋語文,而是具有主動品質和強烈的自我表現精神,具備不斷學習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過語言積極與人交往,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能將語文應用于各種特定的生活情景。語文不僅是享受物質生活的手段,更應是個人充實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這樣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改造現有的語文學習。
4、堅實的理論基礎。
活動教學有著堅實、廣泛的學術基礎,其支撐理論主要是前蘇聯列昂節夫等人提出的“活動—發展”理論。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提出“從事實際生活,讓感官成為理性的向導,培養孩子愛好學問的興趣和發現的能力”等主張。裴斯泰洛其的“教學要適應自然,頭、心、手和諧發展,強調人體感官活動和直觀教學”。杜威則認為“發展并不是僅僅從心靈里獲得某些東西的意思。它是經驗的發展,發展成真正需要的經驗。發展的中介是活動。”維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確提出“活動—個性”理論。另外,我國的“情境教學實驗”“小學語文自學輔導實驗”等語文教學改革也為活動教學提供可靠的實踐基礎。
研究目的
以“主動性”和“全面性”為認識起點,我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活動促發展理論為指導,這樣描述語文活動化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習時空,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為基本特征,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確立如下研究目標:
1、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語言學習的本質規律出發,確立全面的語文教學目標觀。
2、從實踐中探索,從觀念上把握“活動”的本質內涵,提升教學觀、學生觀。
3、構建基于“活動—生成”的語文活動化教學范式。
4、探索適合兒童學習語文的“活動方式”,使活動化教學成為一種可操作的教學方法。
5、創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學語文綜合活動體系。
1、使每個兒童都能在生動、多樣、探究性的活動中建構語言。使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都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應有的發展,享受到語文的樂趣。
2、在處理好“雙基”與能力、知識與情意等關系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兒童的語文學習質量。
3、促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改造自己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特別是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意識。
研究內容
1、關于課程目標的拓展與深化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靈魂,因而具有導向功能。從目標層面思考教學問題很有必要。
活動教學確立了新的兒童觀。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建構語言的生命體。語文教學也不僅是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活動,還是憑借語言學習發展語文素養,形成生動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因此,其目標內涵得到了放大。
活動教學的意蘊在于教學更是一個過程,是生成性的。語文教學本身包含豐富的發展價值,而不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給學生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活動載體,比如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對“預習引導”“小組對話”“綜合實踐”“體驗表達”等活動的嘗試,在活躍課堂的同時,也明顯增強了教學本身的張力。
基于此,我們構架了語文活動教學的目標體系:
基礎性目標:思想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等
發展性目標:交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方法、信息素養、創新精神等
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從這兩條線索構建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角度,提煉基礎性目標;從教學過程、兒童學習方式維度,挖掘發展性目標。
2、關于語文活動教學的模式構建
構建語文活動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學是個開放的過程:以對話式課堂活動為主,又包括課前的準備性學習活動,以及課后的實踐延伸活動。
課堂是紐帶、橋梁,而不是全部:課堂是為具有不同經驗基礎的兒童創造的一個對話、共生的場所,是一個交流成果、分享經驗、溝通情感的平臺。具有對學習思路的策劃功能、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意義和對學習疑難的研討作用。
開放的課前預習——開放的課堂互動——開放的拓展性實踐
關于課前預習:教學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個體學習基礎上,但有限的課堂難以提供足夠的獨立學習時間。因此,應大力開發課前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預習活動。這不僅為課堂學習夯實了基礎,也是學生感悟語言,學會學習的很好機會。不同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語文水平、獨特體驗設計自己的學習。這一過程主要包括初讀課文,搜集與課文相關的寫作資料及其它學科知識,尋求與課文相匹配的生活經驗,整理預習筆記。
關于課堂互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合作的過程。語文活動教學就是學生在建構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參與性,培養科學態度、合作精神,生成鮮明個性的過程。課堂基于學生的“閱讀期待”,緊密結合預習基礎,圍繞問題展開的對話活動。因此,在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板塊:展示預習成果(學會了什么以及怎么學會的)——交流疑問(相互質疑,篩選難點)——在老師的組織下研讀重點、難點段落(重視自讀理解以及豐富的體驗活動)——協商實踐作業(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以及課堂上新出現的問題,組織綜合性學習)。
關于課后實踐:教材只是個載體,或者是個生長點。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實驗教師緊密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經驗,融合我校的擴展閱讀特色,開展多姿多彩的綜合活動。這樣,將課堂延伸,將教材放大,帶領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生動有趣的語文。
3、語文活動化教學策略的探索
活動化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研究,我們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動策略。
預習引導策略:預習為學生的獨立閱讀提供了寬松空間。這不僅有利于適應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自學能力,同時也是充分利用學生個體資源的積極措施。重視了預習,是落實“先學后教”原則的重要體現。實驗班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預習習慣。自三年級始,對預習進行更加系統的指導,每個學生備有專門的預習本。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從讀有收獲,到讀有疑問,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終達到自能學語文的能力。具體講,該策略的研究內容包括:(1)預習指導的漸進性(低年級,讀通課文,讀懂句子;中年級,讀通課文,讀懂自然段,開始學習查資料;高年級,基本讀熟課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內容,能結合預習簡要地發表看法。)(2)預習資源的開發:合作資源(家庭式、小組式)、信息資源(家庭書柜、教室書吧、學校圖書室、網絡、電視材料等)
預習展示策略:經歷了充分的預習,學生都是懷著強烈的表現欲參與課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創設展示的舞臺和交流的平臺。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也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借鑒,互相啟迪,從小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具體步驟是:二讀(自主讀課文、讀生詞)三說(說文章的相關材料、說自己讀懂什么、說自己是怎么讀懂的)一問(問預習中的疑難問題)
問題對話策略:教學是師生多邊經驗的耦合。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露自學過程中的疑問或困惑,結合自己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引導學生篩選話題,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之處引導學生展開研讀。可采取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大組交流等。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既是教學的主旨,也是課堂的主體部分。
實踐體驗策略:活動教學遵循“活動—發展”“做中學”的原則,以各種形式的活動來解放兒童的肢體,打破傳統教學的沉悶,煥發出勃勃生命力。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和語言訓練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手、口、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語文學習。比如:操作實驗活動、游戲表演活動、歌詠繪畫活動、觀察欣賞活動、討論爭辯活動等。
語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動都必須體現促進兒童語言發展這一宗旨,都必須圍繞“語文”這一內核展開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如:吟詩會、想象作文、圖文日記、設計校園警示語、學寫調查報告等。
4、語文綜合活動的設計
語文綜合活動的開發與實施是本課題的重點之一,旨在拓寬學生語言學習途徑,增加語文學科張力。結合本校的擴展閱讀特色,我們進行了“專題閱讀”的探索,確立了以下設計思路:與教材聯動、與課堂鏈接、與生活融合、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詳見附件《專題閱讀—關于課外閱讀指導的一項有益嘗試》)。
實施階段
1998年,我們參加了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活動教學第二次研討會”,觀摩到了形式新穎、別開生面的語文教學。同時感到我們的教學中存在著壓制主體、形式單一、功能單薄等諸多弊端。于是,產生了以活動化思想重構語文教學的設想,并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同年,省實驗小學驗收組的專家以及前來觀摩的西場小學老師聽了我們的課后給予較高評價,增強了我們的研究信心。
2000年本課題被立項為縣級教研課題,在我的邀請下一些低年級的老師很樂意地參加到研究中。活動教學首先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熱熱鬧鬧地展開了,并很快產生了明顯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視野更加開闊了。劉金霞、周志華、李進紅等老師應用活動思想設計的語文課在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及各類公開教學中引起很好的反響。
【關鍵詞】 新課改 語文教學 困惑 策略 合作探究 與時俱進
步入教師行業不到三個年頭的我,在接受了多年的傳統教育之后,卻要以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別人。起初的我是茫然的,然而當認真研讀了新課改理念時,從茫然變成了認可并按部就班的實施。21世紀,是充滿活力、充滿發展、充滿機遇的世紀,能推動這個新世紀前進的人,必定是知識、技能、良好的心理品質、行為習慣等主動和諧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并深化素質教育,把人的發展放在首位的新的歷史時期,教育教學就必須以人為本,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新課改作為新時代的產物,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養和審美情趣的培養,還有學生通過學而得到的收獲。目前,當全國的新課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時,作為年輕教師的我更是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努力探索新課改理念。然而,通過我近兩年的新課改實施體驗,發現小學語文教學伴隨新課改的一度推進,卻產生了諸多困惑,致使我這位小學語文教師,時時有種凌駕于新課標課堂而無法適從的感覺。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決,新課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語文教學的意義更將隨之付諸東流了。因此要想合理推進新課改的實施,需要我們改變以往的教育教學策略,以下幾點是我在教學中的困惑以及采取的策略,望各位同仁給予指正。
1.新課改下語文課堂的教學時間不夠用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并通過方法讓學生勇于探索,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可是,在一個班級中,有一大部分學生還沒有真正動起來,一節課的時間就到了,學生發言時間少,老師的個別指導難以開展。這就需要我們抓好課前預習。預習是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讀準字音,理解新詞,讀通句子。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查資料收集與課文有關的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堂上就能節省時間,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點撥課文中的難點,設計精簡習題檢測,這樣,學生輕松,課堂效果良好。
2.怎樣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位哲人曾經這樣說過:"一個蘋果跟一個蘋果交換,得到的是一個;一個思想跟一個思想交換,得到的是兩個,甚至更多。"這句話點出了合作學習的真諦。實踐證明,傳統的封閉性的學習方式造成學生不愿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難、分享學習的樂趣,失去了合作與交流的機會,只有合作的學習方式才能符合當今時代開放、民主、合作的精神。打破學習的封閉性、倡導合作學習,是我們教師不懈的追求。
然而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課堂上只有少數同學能參與,其余學生仍是被動,似乎"無事可做"。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于是,就成了我們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而我認為這種合作不能落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更是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有個性的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的教育就不應該要求整齊劃一。要想在課堂中做到這些就應該合理安排合作學習得對象,有目的的劃分小組,能夠讓小組成員明確分工,難易結合,這樣按一定層次
3.語文教師與時俱進,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小學語文課該側重教什么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文學形象系統和文學意蘊世界的載體。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 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讀者的閱讀首先接觸的就是語言。可見,閱讀教學應從語言入手,厚積基礎,由此做縱深挖掘,已達到積累的實效。
現在,不少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困惑:學生語言貧乏,詞匯儲備不如人意,中高年級學生作文內容枯燥,錯別字頻現,詞語運用空乏元力。究其原因,在于近幾年來,不少語文教師對學生字詞教學有所忽視,甚至到了高年級出現字詞被架空的現象,有些課堂即使有字詞處理的痕跡,也是極其輕描淡寫的。是不是語文素養不包括字詞的掌握,或者是學生的字詞自學能力達到了讓我們可以放于不管的地步呢?其實絕對不是這樣,語文學習應從字詞開始,語言積累首先來自扎實的詞語積累和訓練。
首先,我們要把課文中生宇新詞的教學落到實處。
低中年級固然要把文本中生字、新詞的教學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高年級教師也要教會學生對每一課的生字、新詞的音、形、意進行梳理。高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往往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時識記生字、新詞的音、形,查字典理解詞意。這無可厚非,但課上我們必須認真檢查,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糾正,個別多音字或字形復雜的字要特別指出來。而結合文本具體語境理解詞語、識記詞語,效果更理想,同時還可以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其次,要培養學生自覺積累課外閱讀中的詞語及生活用詞的習慣。
可以讓學生留心摘錄課外閱讀中的精影詞語、生活用詞等,教師定期檢查督促,從而使學生養成隨時隨地積累詞語的好習慣。
再如,教蘇教版三年級課文《石榴》第二自然段時,我以課文中描寫石榴樹的有關句子為“觸發點”,讓學生運用文中的描寫方式,進行造句訓練。教學中,先用課件讓學生看石榴樹,讀課文中描寫 石榴樹的句子,然后提問:“看到這石榴樹,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詞來形容? ”接著讓學生將“美不勝收”這個詞用在這里,說說看到石榴樹后的感受。隨后,教師要求學生用“ 的 ,像 ”句式,來形容石榴花的花骨朵、剛開的石榴花和完全開放的石榴花。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學生始終情緒高漲,發言精影不斷“火紅的花骨朵像裝滿美酒的小葫蘆,我要把它送給爸爸。”“剛開的石榴花像小鈴鐺,掛在小狗脖子上,讓它更生氣”這樣的描寫性造句訓練,既讓學生感受到了石榴花之美,也幫助學生積累了語言。
第三,要指導學生運用詞語。
首先,教師要善于創設語境,指導學生正確運用好詞語,如形近字組詞、聯系上下文填成語、根據詞語不同意思造句、用給出的幾個詞語說一段話等。只有常用,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字詞形成積累。有些練習過去只被一些教師在復習時所用,這樣做至多只能讓學生一時強記著,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積累。語文基本功是平時點點滴滴積累所成,字詞教學應功在平時,必須長期堅持。其次,把握文本重點詞句,提高語文訓練效率。當前不少語文課堂訓練缺失,一堂課下來,笑過了,鬧夠了,可課上學生讀透了沒有,語言訓練了多少,卻要大打問號。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課上接受知識的能力還不強,這就要求課堂上應該減少不必要的于段,減少環節,多關注文本細節,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對于理解文本有重要意義或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的重點詞句,進行扎實的讀寫訓練。我曾有幸聽過于永正老師執教《楊氏之子》這一課,于老師首先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從讀通到讀懂,直至能背誦。接著引導學生發現文眼“聰惠”,并緊緊圍繞“聰惠”展開教學活動:先讓學生尋找“楊氏之子”的“聰惠”表現在哪里;再由“惠”字含“有教養”之意,又讓學生談“楊氏之子”怎樣有教養;最后要求學生想象寫話,充實文本內容。學生無論是寫人物外貌,還是寫人物語言,都能突出人物的“聰惠”。這節課于老師緊扣“聰惠”一詞,帶領學生品賞文本、品讀人物,課堂結構簡單,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卻很深刻,讀寫訓練更是扎實高效。
第四、填補文本空白,進行想象性語言訓練
王爾德說過“作品一半是作者寫的,一半是讀者寫的”。好的作品總會給讀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間,即“文本空白”。文本空白看似小而無痕,卻是進行想象性語言訓練的良好時機。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語言 語言藝術
語言作為知識傳遞的載體,在人們的情感交流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語言又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用到的工具,教學語言的運用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能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用真情激起學生的心靈,能用風趣的語言引人入勝。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教師的課堂語言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問題。教學語言有問題不僅不利于教學,而且有時候還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本文將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讓更多的教師對教學語言有新的認識。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教育部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改革后,小學語文新教材的內容非常豐富,體裁也多式多樣,并且教材還收集了許多國內外作家的著名文章以及名句名言等,包含著多種多樣的情感在其中,一方面可以塑造出千差萬別、形形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還描繪出了瑰麗多姿的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將每個時代的人情冷暖與社會百態都明顯地表現出來。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豐富及多樣化,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不僅要對課本中的每個字句的真實含義進行準確把握及理解,而且在傳授的過程中要適當融入和課本內容所匹配的美感及情感,從而增強教學語言的吸引力及感染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技巧
(一)教學語言規范準確
語言規范準確是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求普通話水平必須達到二級甲等以上, 課堂教學上教師語言發音要規范,吐字要清楚,用詞要準確,要做到“標準化”,杜絕模棱兩可的講解,可以給小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惑或不必要的失誤。同時,課堂語言要力爭精煉,能用一句話表達的決不用兩句話。 有的小學語文教師上課時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整節課說個不停,但我們認真梳理一下,就會發現他們所說的大多數是廢話。我們語文教師應該用最簡練的語言,傳達最大量的知識信息,課堂教學語言絕不拖泥帶水,絕不使用“嗯、啊”之類的口頭禪,以免給學生造成聽覺上的疲勞。 課堂教學中規范準確的教學語言能給小學生春風化雨般的示范和影響, 對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起著積極關鍵的作用。
(二)教學語言幽默風趣
幽默風趣的課堂教學語言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如調味劑中的雞精,它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迸發小學生智慧的火花,營造出一種和諧、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小學生處于一種興奮的學習狀態,能夠幫助小學生理解和掌握課堂所學的知識, 有助于語文教師更好地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例如,有一次,我班有一位學生寫作文時 “文不加點”,他的標點一逗到底,我在講評這個作文時故意一口氣念到底,直念得我臉紅脖子粗,上氣不接下氣。 臺下的學生關心地對我說:“老師,停頓一下再念吧! ” 我則喘著粗氣笑著說:“可這個作文中并沒有標點符號呀!” 這時臺下的學生才體會到我的良苦用心,在善意的笑聲中受到了教育和啟迪。
(三)教學語言簡潔、精煉
課堂教學語言,不但應該規范清晰準確嚴密,而且應該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能及時捕捉學生的靈感,恰如其分一語中的地加以引導肯定,從而激發興趣,更深入地感悟文本語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語境語言。如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的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于變化,而且能啟發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
(四)教學語言激勵、鼓舞
充滿激情的課堂語言來源于感彩,而感彩則來自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以及師生間的美好情感。在課堂上,我們要善于運用具有激勵性的語言去表揚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缺乏激情、枯燥無味的課堂語言往往會造成學生開小差兒、神游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課堂上就很難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久而久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消失了。小學生喜歡聽到贊賞鼓勵的語言。因此,教師要在學生表現積極的時候給予表揚。如“同學們的發言真激烈!”當學生回答問題回答正確時,教師一定得充分認可。如“回答很好!真棒!”如此表揚能夠使學生增強自信心。對于回答問題回答得不太好的同學,教師切忌當場批評,他們更需要激勵。如“你一向很聰明,平時回答的也非常好,今天可能是有點兒馬虎了吧!先坐下,聽聽其他同學是怎樣回答的。”這樣就維護了學生的尊嚴。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的一聲表揚、一句激勵性的話語不僅能夠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是一門藝術,藝術的魅力遠不止這些,藝術的探索更是無止境的。筆者真心希望通過對教學語言的這些淺陋的探究和分析,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但是實踐與探索讓我確信:語文教師的語言就是語文教師的魅力之源。
參考文獻:
1.張小筱,蘇春景.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探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5).
2.韓玉.芻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8).
3.費秀芬.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激情過度[J].當代教育科學,2009(14).
4.張毅.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8).
5.傅惠鈞.教師口語藝術[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6.成霞.淺談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學周刊. 2012年第4期(總第144期)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教學;方法;習慣
目前,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依然普遍沿用著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夠理想,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依然感覺困難比較大。作為教師,對教學方式作出創新和改變以提高教學效果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樹立素質教育的主體教育觀
課程的功能,由知識傳授為重點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由原來單純地傳授知識一個支撐點,變成了三個支撐點,即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掌握知識和技能形成的過程c方法,最后還要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習情感、學習態度的培養,從而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達到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目的。以學生發展為本,就要在教育活動中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和歸宿,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潛能激活起來,使每個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角色的轉變,勢必帶來觀念的更新,因為觀念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和判斷,而這些又影響著教師的課堂行為。新課改呼喚新理念,那就是:教師要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的學生。這就要善于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和空間,幫助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樂于探索,勤于動手的習慣;就要不斷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被動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
二、培養學習興趣,提升感悟能力
低年級課文篇幅短,內容淺顯,但不能因此就不引導、不感悟,泛泛而讀只能抑制學生的思維,長期下去閱讀興趣無從談起。學生的語感、情感的提升,課文主旨的把握都需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通過每一節課的教學逐步深入。①故事性強的文章,要抓住部分引導學生讀、議、感悟。比如,《稱象》一文,七歲的曹沖想出稱象的辦法這一段,既突出了曹沖的聰明智慧,又是條理性很強的一段文字,可引導學生重點讀悟。②古詩的教學,要逐步滲透學習方法,通過層層設疑,讓學生明白要理解詩意,必須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只有理解了重點字詞,才能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意要結合插圖,感悟詩情要抓重點句子。③兒歌、散文詩一類文章的教學,要通過指導朗讀感悟其美,將重點放在比喻句、擬人句及對偶句上,通過朗讀引導想象,理解背誦。④知識性強的文章要重視學生的閱讀體會,組織好交流,通過交流加深理解,掌握知識。
三、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是學生各種良好習慣養成的開始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甚至終身受益。首先,要培養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的習慣,對于小學一年級語文來說,多數學生的拼音學得還不夠扎實,如果課前不預習,學生對于課文內容就不能夠完整、流利地讀下來,更別說在課堂上進行有感情朗讀了。及時復習鞏固自己的語文知識,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以便加深印象,作為重點學習目標。實踐證明,預習、復習不僅僅對小學一年級學生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對所有年級段的學生都有重要作用。另外要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有許多學生甚至高年級學生都不會聽課,關鍵是小學低年級段沒有打好聽課的基礎,聽課不僅僅是聽,還要學會認真思考,與老師進行有效互動。只有學會聽課,才能始終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才能認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學會聽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習慣,從小養成至關重要。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流利說話表達的習慣,認真朗讀、認真書寫的習慣等等,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為學生的良性循環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四、開展情景教學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是不僅要從書本上獲取知識,而且還要在實踐中增長知識。這對現代語文教學有很大的啟發,這要求教師鼓勵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在實際的情景中進行觀察、體驗、參與、思考,鍛煉各種能力,增長知識。對于低年級學生,雖然不要求他們獨自一人到社會上去,但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在隨父母出行旅游的時候多觀察、體驗,感受社會和大自然,獲取書本上不能學到的知識與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在實際的情景中獲取知識的意識和習慣。低年級學生正是處于這種意識的確立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要把情景教學當做重要的教學策略之一。在放假或周末時,可以給孩子們定一個題目,讓孩子們有目的地在實際的情景中觀察、體驗。如在國慶放假時,可以國慶見聞為題目,要求學生注意與國慶有關的事情,在國慶過后將其親身經歷的、看到的和各方面的感受,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還可以開展比賽,獎勵講得好的學生,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表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有很多,并不僅僅局限于以上幾種。作為語文教師,要真正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增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意識,并努力探究更為有效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何建芬.生本讓我們享受簡單:談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思考[J].現代教育論叢,2007(3).
[2]季春梅.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效性[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2).
[3]熊開明.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說寫結合;綜合性學習;新思路;創新
在新課標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被納入到語文課程體系之中,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以及“口語交際”共同構成語文教學的五大板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語文綜合性學習也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做到說寫結合,創新語文綜合性學習新思路,開展有效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以便與同仁們商洽。
一、說寫結合的重要性及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別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口語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說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說寫結合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口語交際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語文,提高其語文能力,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變得的尤為重要。在語文教學中,說寫結合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因而應當予以重視。而且,說寫結合還有利于促進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開展,因而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創新綜合性學習新思路
(一)因材施教,有序進行綜合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的個體性,所以要因材施教,有序進行綜合性學習。當然,在開展綜合性學習之前,必須先選擇綜合性學習的專題,選定好專題后,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帶動下快速進入角色進行綜合性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因而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性學習指導。舉例來說,有些學生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學習很困難,認為萬事開頭難,心里雖然樹立了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但對于綜合性學習不知從何處開展,這時教師就要根據學生出現的這種情況,加以指導和鼓勵,幫助學生排除畏難情緒,積極投入到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去。同時,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個性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另外,有的學生存有好高騖遠的心態,希望立竿見影,在短時間內就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綜合性學習缺乏耐心和堅持的毅力,這時教師應當發揮指導者的作用,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擺正學習心態,循序漸進地進行綜合性學習,同時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端正學習態度。
(二)拓展說寫結合的廣度和深度
新課標首次對綜合性學習進行了詮釋,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所以,要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拓展說寫結合的廣度與深度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果,因而,在語文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可以嘗試拓展說寫結合的廣度與深度。一方面,可以突破教材的束縛,開闊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能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
(三)把握說寫結合的方式,促進綜合性學習
一般而言,說寫結合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顯性結合,另一種為隱性結合。前一種主要以短期的隨學隨用的結合方式為主。舉例來說,在學生學習了“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型以后,教師讓學生對所學的這一句型進行模仿造句,并隨即通過口頭形式表達出來。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鞏固新學的知識,形成淺層次知識遷移。后一種主要以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結合方式為主。主要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來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四)重視說寫結合的整體優化與協調發展
初中階段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而,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要重視說寫結合的整體優化與協調發展。就語文的五大板塊而言,每一板塊都非常重要,都必須予以重視,因為每一板塊都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整體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每一部分學習內容的優化,都影響著語文學習整體的優化,同時也影響著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說寫結合的優化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還能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
(五)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和目標,踐行綜合性學習
意識能夠指導人的行為,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會更加自主地參與到綜合性學習中去,繼而帶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明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能夠激勵學生投入到綜合性學習中去,積極踐行綜合性學習。學習目標也分短期的學習目標和長期的學習目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樹立學習目標。此外,語文教師也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統籌安排,將教學目標落實到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說寫結合有利于促進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而綜合性學習的開展需要從多方面入手,要從創新綜合性學習思路開始。至于如何創新綜合性學習新思路,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因材施教,有序進行綜合性學習。其次,拓展說寫結合的廣度和深度。再次,把握說寫結合的方式,促進綜合性學習。然后,重視說寫結合的整體優化與協調發展。最后,樹立明確的目標,踐行綜合性學習。筆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夠投身到創新綜合性學習新思路這個課題的研究之中,指出筆者在文中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可以為這一課題的研究,做出自己應有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袁愛國.說寫結合教學策略摭談[J].語文學習,2013(7):121-125
[2]魏燁.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2(10):15-16
[3]謝福海.論初中學生語文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J].學周刊,2012(9):164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教學技巧
作文是小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具體體現。也作文也是語文學科的重要標志,語文教師作文指導水平的高低,教學效果怎樣,對學生今后的個性發展和學習生活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遺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半段食物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必須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培養。所以,加強學生作文基本功的訓練,是一個很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需要很多技巧,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首先,要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說的非常有道理。
1.從思想上,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讓學生改變作文是件很難事情的錯誤思維定勢。讓學生知道作文不是光靠堆砌華麗的辭藻,也不是編離奇的故事。我們小學生要寫的作文,不過是用我們手中的筆來說平常話,寫平常事。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視角寫自己熟悉的事情,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思想感情。
2.積累寫作素材,拓寬寫作思維。我國文學大師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學習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古語也說的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看出,閱讀的確是寫作的基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讀有用的書。并加強閱讀方面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中不斷搜集、積累寫作素材,培養寫作興趣,激發寫作靈感,進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閱讀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作文類書籍,并對自認為很優美的詞句進行摘抄,對動人的事例寫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想。也可以根據一些精彩的段落進行仿寫。教師可以定期對學生的讀書筆記進行檢查或開讀書會,讓學生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學生們的讀書、寫作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不僅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在學到了很多寫作知識和技巧,在實際寫作過程中中,文章不僅不會空洞無物,而且寫作手法也會變得靈活多樣。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寫作的過程,亦是觀察、思維和表達緊密結合的過程。學生往往是因為沒有鮮活的材料可寫,所以害怕寫作文,這就需要我們帶領學生走向課外,深入多姿多彩的生活,感悟大自然的奧妙和情趣;了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體驗生活的酸苦甘辛;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開闊視野,豐富閱歷,增強文化底蘊,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和創作視角。
4.多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學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也就是說,學生的習作,是學生寫作水平,思想動態和生活狀態的真實表現。因此,在批閱作文過程中,教者不僅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正確的評價,更要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對學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果的,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愉悅,這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
其次,要根據各年段作文教學的要求和目標,因材施教。學生作文表達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教師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要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互相促進的。小學生的思維正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基于這樣的思維發展特點,不同的年段的作文教學,側重點也就不同。
1.低年級要注重遣詞造句能力的訓練。在此階段,教師不要對學生有過高要求,苛求學生寫出的句子有多么優美,只要求通順、完整,沒有語病就行了。讓學生寫完一句話后,先讓孩子們自己讀一讀,或同學之間互相聽一聽,看句子通順不,有沒有重復的地方,有沒有錯別字。具體訓練的內容,或者是按教師所給的詞語寫一句話,或者讓學生根據一幅圖或某個事物的特點寫一句話或幾句話。
2.中年級要著重訓練連句成段的能力。連句成段是連詞成句訓練的發展和提高。最初的訓練教師可以對某一個事物連續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每個問題都用一句或兩句話來回答。然后把所有的回答連貫成一段話。并要注意指導怎樣用恰當的銜接語把幾句話自然的連接起來。這樣的訓練比直接讓學生寫一段話更容易讓學生容易接受。經過一段時間的過度訓練,學生覺得寫一段話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寫起來也就順手多了。
3.高年級注重訓練布局謀篇的能力。在高年級段要求學生寫的作文要“有內容”、“有思想”,學生要圍繞一個中心思想來組織和整理材料,做到內容生動具體,詳略得當。有中心思想的訓練是通過兩種方法來完成的。第一,通過對學生閱讀的教學的有效指導,揣摩作者在文章中的立意,從其中受到啟發;第二,通過對學生優秀作文的講評和學習,因勢利導,要求學生的作文有主題意思就行,最初不要提過高要求,硬性強調中心明確突出,否則會讓學生“望文生畏”,挫傷其作文的積極性。
最后,多給以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生掌握了寫作技巧之后,只有多加練習作文水平才能逐步提高。這就要求教者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參加學習鍛煉和社會活動,讓他們走向廣闊的社會天地,讓他們在實踐中開闊視野、積累材料。進而讓學生的寫作能力扎實穩步的提高。
教無定法,對于作文教學,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方法。總之,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不過是讓學生有興趣寫、有東西寫、知道怎樣寫這幾方面著手。這幾個重要問題解決了,學生的寫作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獻
具體分析,我們發現初中語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繼續和深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新的學習階段。首先,就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要求來講,與小學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再者,從學生這個角度來看,初一的學生生理、心理都經歷著一定的變化,而又面對著的是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學習。這些所形成的跨度勢必導致學生心理體驗、心理傾向的極大不同。他們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不習慣,懷舊、厭學、缺乏信心,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甚至焦慮不安。如果忽視這一問題,不注意教學的銜接和過渡,不僅不能搞好學科教學,而且還影響學生的身心的成長與發展。而語文閱讀教學又是其中甚為重要的一環。有關資料統計表明:小學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的學習中70%~80%都是通過閱讀教科書和相關的參考資料來進行的。因而做好中小學銜接期的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在中學的發展,還能夠縮短中小學過渡中的適應期限。為此,我們做了如下研究:
一、 透過《語文課程標準》看中小學銜接期的語文閱讀教學
在課題研究之前,我們首先進行了一些信息資料收集及整理工作,學習了課題研究方面的有關理論,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等,同時對六七年級的教材、《課程標準》中有關銜接期閱讀教學目表進行了比較分析,找出其存在差異的根源,使本課題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新課程改革對于課程的設置、教材的開發、教師角色的轉變等有了更先進的理念,尤其是《語文課程標準》比較好地銜接了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要摸清它的規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肯定會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我們細看了一下新課標中關于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的閱讀教學的目標,并將它列成表格,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是這些區別又都存在著共性,那就是它們都是圍繞著義務教育階段的總目標制定的。
相對于舊的教學大綱,新課標特別強調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個性發展。要達成這九年的總目標,中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就必須保持一致性、連貫性。比如,小學的目標里有這么一條“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中學里提出了“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目標上是一致的,那么我們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更應保持一致。課堂上要給學生創設開放的閱讀環境,讓他們自己尋找閱讀目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去感悟,去發展,切不可以教師的講解替代學生的探究。這樣的閱讀,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張揚了學生的個性,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閱讀教學中每個階段的不同要求,又都是循序漸進。比如對于表達方式,小學高段的要求是“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初中的要求是“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小學的要求是“領悟”,中學的要求是“了解”,這是有本質區別的。那么我們在具體組織教學時,要根據本學段的目標進行。如,對于議論文,小學里沒有具體的目標,盡管出現了像《精讀與略讀》、《學與問》這樣的議論文,卻沒有議論文的學習目標,只是讓學生有個接觸,有個初步感知,初中教師切不可以為小學里出現過議論文,學生就掌握了議論文的知識或技能。
可見,中小學教師只有明確了各階段不同的要求,向著共同的總目標挺進,那么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銜接也就不再是件困難的事了。
二、 尋求中小學閱讀教學銜接的突破口
課題研究中,通過中小學銜接聽課,搜集相關學生的個案材料,制定了《烏江學校中小學銜接期閱讀教學問卷調查表》、《浦口區烏江學校中小學學生學習習慣調查問卷》,進行了不記名的問卷調查。從回收答卷上分析并總結出了關于制約中小學學生語文學習困惑的因素。
1.對中小銜接問題嚴重性的認識。對此,中小學教師都認為問題較多,應當引起關注,但認為此問題嚴重的中學教師明顯要比小學教師多。中學教師中約有九成的人認為對此問題需進行專題研究,小學教師中有七成的人認為應探討,其余30%的人認為有研究的必要。
2.導致中小銜接問題的原因。半數以上的中學教師(58.1%)與小學教師(65.2%)都認為,小學生進入初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環境不適應”。其次,中學教師認為是組織紀律性差(21.6%),學習方法不恰當(14.9%);小學教師則認為是基礎知識薄弱(15.2%),學習方法不恰當(12%)。這表明,除了環境因素外,中學教師認為是學習方法,而小學教師則認為是學習內容是導致學生不適應的主要原因。
對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52.1%的中學教師認為問題出在教學方法上,而72.4%的小學教師認為問題出在初中和小學的評價考核手段和標準上。
對如何解決中小學閱讀教學銜接問題,大部分人都建議中小學要加強交流、溝通,互相聽課,互相幫助;一部分人建議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自主性的培養;還有一部分人建議加強初中新生入校的培訓工作。
我們把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七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對他們進行了如下的研究:(1) 收集小學畢業成績表、日記、作業、作業記錄等小學個案材料。(2) 小學生學習習慣、學習重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訪談記錄、筆錄。(3) 小學進入初中以來,學生的學習心理、行為習慣的個案記錄。(4) 初一年級單元測試成績、日記、作業、期中期末成績,對照《浦口區烏江學校中小學學生學習習慣調查問卷》,從中尋求突破口,加以填充、強化;發現小學、中學語文教學脫節的主要心理因素,找出與學生心理對話的途徑;發現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在認知、習慣上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在教法與學法的結合上尋求接軌點;探討學校、家庭、 社會對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教育功能,建立大語文的教育觀念。
三、 對比中小學銜接期教材的差異,摸清閱讀教學的規律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中小學閱讀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不恰當,以及訓練不到位是造成初中小學學生閱讀脫節的原因。閱讀教學主要指現代文閱讀教學、古詩文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教學。如果中學教師仍然把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當作每篇文章教學的重點環節,學生必然認為中學語文與小學語文沒有層次跳躍,靠吃老本也夠了。從而缺乏新鮮感和學習動力,漸漸地對中學語文失去了興趣。如果中學教師把時間過多地用于重復小學的培養目標,那么這必定要影響中學層次的鑒賞能力的培養。其次是中小學古詩文閱讀教學的提高層次問題,相應地若沒有進一步的鑒賞能力培養,也會導致學生興趣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