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利施工實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水利工程制圖 課程定位 課程體系 教學目標 研究方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b)-0159-02
1 課程定位、課程體系及教學目標
1.1 課程定位
《水利工程制圖》是一門水利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經過調研分析:水利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從事水利工程的現場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輔助設計以及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運行管理工作,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各種工程圖樣的識讀,在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崗位上能夠直接指導實踐工作。在水利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數學和計算機文化基礎是本課程的基礎課程,而本課程又是為后續學習《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及頂崗實習等專業課程奠定基礎。因此,《水利工程制圖》在水利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1.2 課程體系及教學目標
依據“本科工程圖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普通工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調整編制水利專業工程圖學課程體系如下(見圖1)。
1.2.1 知識目標
(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論和作圖方法。
(2)正確使用繪圖工具和儀器,具有一定的繪圖技能。
(3)理解水利水電行業制圖標準及有關規定,并有一定的應用能力。
(4)能依據工程形體正確繪制其視圖、剖視圖、斷面圖和標注尺寸。
(5)能識讀樞紐布置圖中各建筑物的布置情況及建筑物與地面的連接關系。
(6)能識讀常見水工建筑物建筑結構施工圖中工程形體的形狀和尺寸要求。
(7)了解房屋建筑圖、道路橋梁工程圖的圖示表達內容、有關規定、讀圖方法。
(8)培養計算機繪圖能力。
1.2.2 能力目標
具有正確應用制圖標準相關規定的能力,具有識讀水利工程圖中所示工程形體的形狀與尺寸的能力,具有計算機繪制水利工程圖樣的能力。
1.2.3 素質目標
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能正確應用國家和行業的相關標準,作風嚴謹;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刻苦學習的學習態度。
2 課程整體設計
2.1 課程設計的理念
該課程教學設計的理念是:“基礎性、實踐性、實用性”通過工程案例將理論知識和工程實際緊密結合,融理論知識與實訓為一體,加強技能和能力的訓練,促進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基礎性”是指本課程為理工科學生的一門技術基礎課,訓練空間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其它任何課程不能代替。“實踐性”是指該課程與水利工程實踐緊密相連。“實用性”是指該課程在水利工程領域中應用范圍廣,實用性強。
2.2 課程設計思路
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在進行課程開發時,首先建立課程團隊。由課程負責人、企業專家、課程教學骨干教師構成的課程團隊,統籌課程建設的全面工作,共同完成以下關鍵性工作:
(1)以應用型能力培養為重點,制定體現就業需求的課程標準。以職業崗位和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為主線,按工作過程的不同工作任務和工作環節進行能力分解,細化成若干能力點,然后得出本課程的應用能力標準。
(2)根據工作領域所需的工作任務以及職業能力確定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結合工作崗位對教學內容提出具體的要求。
(3)以學習性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中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4)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設計綜合運用的教學方法。
(5)進行教學實施和課程評價。
課程設計的合理與否需再次深入企業調研。課程如此開發循環進行,直到用人單位滿意為止。
3 課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計
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將必須夠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素質教育、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突出培養應用能力這條主線,構建本課程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選取。
3.1 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內容的選取
3.1.1 制圖基礎模塊教學要求
(1)掌握制圖的基本標準及有關規定,能正確使用繪圖工具和儀器。
(2)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論和作圖方法,具有一定的繪圖技能。
3.1.2 形體構成與表達模塊教學要求
(1)能閱讀和繪制組合體視圖。
(2)能依據三視圖繪制正等測圖和斜二測圖。
(3)能依據工程形體正確繪制其視圖、剖視圖、斷面圖和標注尺寸。
3.1.3 水工圖模塊教學要求
(1)培養繪制、識讀水利水電工程圖樣的能力。
(2)掌握水利工程圖的圖示表達內容、有關規定、讀圖方法。
(3)了解房屋建筑圖、道路橋梁工程圖的圖示表達內容、有關規定、讀圖方法。
3.1.4 計算機制圖模塊教學要求
熟練使用AutoCAD的各種工具、命令,快捷、準確繪制水利工程圖。
實訓內容:以二維圖形的繪制為重點, 將所做的水工模型用CAD軟件進行繪制。
3.2 該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3.2.1該課程的重點
(1)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及組合體的繪圖與識圖;
(2)工程形體的表達方法;
(3)水工圖的識讀;
(4)計算機繪圖。
3.2.2 課程的難點
(1)制圖技術標準、規范及其應用;
(2)組合體視圖識讀;
(3)水工圖的識讀。
3.2.3 解決辦法
(1)借助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以及讀圖搭積木,通過150多道組合體的搭積木訓練,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組合體的讀圖能力,為突破立體表面的交線難點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課堂教學與直觀教學相結合。安排學生參觀水工模型陳列室、實際水利工程,進行實物模型教學和現場教學,增加感性認識,通過圖――物對照現場參觀,提高了學生識讀專業圖的能力。
(3)計算機繪圖按照實例圖形的繪制特點講解相關命令,然后讓學生上機操作,學生學起來有目標性和成就感,在計算機繪圖理論課后安排18學時計算機繪圖綜合實訓,目的是培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能力,進一步強化使用AutoCAD的技能,達到熟練、快速、準確繪圖的目的。
4 該課程實施教學的設計方案
《水利工程制圖》課程設計的特點是構建工學結合的立體化學習環境與教學模式,融理論知識與實訓為一體,加強繪圖技能和識圖能力的訓練,才能培養科學素質中的思維能力和工程實踐中的應用能力,通過以下教學環節促進本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4.1 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
我們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即成為水利行業受歡迎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起點和依據,對原有的教育中不合理的重教法輕學法、重進度輕效度、重理論輕實踐、重學科的完整性、輕知識的應用性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等進行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專業制圖識讀能力特別是應用創新能力。
(1)課堂教學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兼顧問題提問法、讀圖搭積木實訓法,注重師生互動、講練結合,課堂學習氣氛好。
(2)專業制圖教學與工程實際相結合進行現場教學。安排學生參觀校內水工模型室,灌區實際工程進行現場教學,增加感性認識。
(3)計算機教學與職業技能考證結合,與計算機制圖大賽相結合,綜合實訓引入工程實際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專業制圖綜合實訓:采用項目導向法和自主教學法相結合
4.2 課程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教學手段
積極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網絡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提升課堂的品質和內涵,提高教學的效率與教學效果。具體如下:
(1)《水利工程制圖》課程反映圖形圖像的內容較多,用多媒體教學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徑。我們通過工程圖片、PPT、視頻等方式將工程實體展現出來,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極大的提高教學的效率。
(2)開設開放性實訓課,進行三維實體造型等內容訓練,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3)開展技能比賽、計算機繪圖職業資格考試。
4.3 加強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水利工程制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教學是本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在教學計劃中保證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達到1:1。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堂識圖繪圖訓練與作業;制圖綜合實訓(含參觀水利樞紐工程2天)、模型制作、計算機繪圖綜合實訓。
為了提高學生識圖能力,本課程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組合體視圖識讀采用“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一體的模型搭建法教學模式,專業圖識讀采用“項目導向實訓”模式,用灌區實際工程圖紙作為學生制圖綜合實訓的內容,學生分小組根據實訓指導書讀專業圖,通過現場教學圖――物對照,最后按老師指定的水工圖做模型,并且手工繪制自己所做的工程圖。
這種教學方法都特別強調在團隊學習中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在互相合作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整個教學過程從傳統教學的注重“教法”轉到注重“學法”,注重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成為一個咨詢者、指導者和主持人,使用輕松愉快的、充滿民主的教學風格進行教學,從教學過程的主要講授者淡出。在這種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知識”,而且還能“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他人交往”。通過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學生的識圖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動手能力、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及就業技能方面等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提高。為后續專業課學習和課程設計及工程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4 建立科學課程考核方式
制圖課程考試形式與成績評定采用過程性考核占30%,專業實訓占20%,期末考試占50%。過程性考核主要是考核作業、答辯、實踐、測驗,期末考試檢驗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情況;專業圖綜合實訓成績評定以答辯、小組互評、老師點評進行綜合評定。這種考核方法兼顧了學習的過程控制和最后的總結提高。
4.5 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反饋調節
教師通過多渠道如課堂氣氛、學習積極程度、作業、測驗、實訓課成果獲得反饋信息后,教師做出及時評價,并對教學活動作恰當的調節,保證了課程教學效果。
5 結語
課程組全體教師在課程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水利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通過幾年來的努力,在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教材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教育;課程項目化;實踐方案
圖文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1課程項目化改革的必然性
課程項目化是指根據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和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將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訓練具體技能的項目,并根據項目組織原則實施教學與考核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課程設計。課程項目化的體系結構符合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規律,它改變了原有學科體系的知識邏輯,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相關性。項目化模式的基礎體系是工作體系,工作知識的產生完全處于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實踐過程而存在。我國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基礎上,應具備從事某一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而項目化改革的內涵決定了其必然成為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途徑。
2課程項目化改革思路
職業教育項目課程改革,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強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理論與實踐,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
本課程項目化改革以職業崗位為導向,基于崗位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以行業標準為課程內容,進行課程的建設開發,設計成立基于工作過程、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項目化課程。課程將原來的“農田水利學”、“節水灌溉技術”兩門課程有機地整合為一門區域針對性強、實踐性和開放性強的專業骨干課程。課程內容適應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資源水利的轉變,以服務“新農村”建設為核心,以灌排工程建設與管理為課程發展態勢,引入符合南方地區特點的工程項目,以灌排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為主線,進行課程設計。
課程的重點在實踐教學環節,該環節內容基于崗位工作過程進行設計與開發。開展企業調研并結合專家意見,采取與相關企業的主要業務負責人和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制訂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尤其是課程項目內容的開發。通過對崗位工作過程分析,得出在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時應該具備哪些能力、需要哪些知識和具備哪些素質,圍繞這些能力、知識和素質進行課程設置,對原有的課程進行解構和重構,把原有理論性課程重構整合為既有設計,又有灌排工程施工和運行管理等專業知識的理論實踐一體的課程,豐富了"灌排工程技術"課程的內容,真正實現以工作過程為主線設計教學內容,充分體現課程的崗位針對性、開放性和實踐性。
3項目化改革實踐方案
3.1項目的開發
項目教學的核心之一是項目的開發,設計的項目要求能負載工作領域所有的專業知識。在項目構建方面,我們認為要打破思維定勢,圍繞職業能力的實現,以滿足理解工作過程為基本原則,將學科性課程中有關的理論知識按照一定的規律分配滲透到各項目中去,學生在項目的逐個完成過程中來掌握這些知識。通過對水利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崗位分析后,確定了以服務“新農村”建設,培養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生產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崗位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進行項目的開發。
“灌溉排水工程技術”是水利工程專業的專業骨干課程、特色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獨立地從事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工作,適應灌排工程建設管理一線崗位,使其具備認識和解決工程建設中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基于工作崗位分析,以灌排工程建設管理一線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將本課程設計為兩個大項目:一是灌排渠系工程,二是噴微灌工程;每個項目又由子項目、任務構成;每個項目均經過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三個環節來完成完整的工作過程,概括起來為“兩個項目,三個過程”。
3.2教學模式與方法的設計
1)項目引導式--教師布置項目任務,設置教學情境和角色,學生查閱現行標準和規范進行自主決策,完成必要的準備工作;針對每個學習項目中的“工作任務”,按照“六步法--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進行教學設計,并且將水利行業、企業的技術規范、技術標準、引入課程。這樣,學生在具有真實職業情景的學習氛圍中,感受灌排工程工作全過程的實踐,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實現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同時,鍛煉與人合作、與人共事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專業水平及整體素質都有顯著提高。
2)案例式--針對浙江省各地區灌排工程特點,選取大量的工程實例,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考案例,結合項目任務邊學邊做,做中學,做中教,使理論教學和實踐緊緊相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互動討論式--教師進行小組點評與總結,啟發學生思考,鞏固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在各個項目訓練過程中,采用階段性討論的教學方法,讓每組學生匯報其成果,把問題與心得跟其他同學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既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4)考證驅動--教學內容與水利員、全國建造師、水利監理工程師等職業崗位資格考試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把崗位資格考證納入教學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熱情,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促進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與提高,形成比較系統的課程知識體系。
3.3考核評價模式的探索
為適應項目化課程和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改革,融入專業技能等級認證和崗位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內容,實行“知識+技能+態度”的形成性過程考核模式,此模式既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考核,又重視學生職業態度的考核與評價考核內容及要求與職業崗位對知識、技能、態度的要求相一致。每個子項目成績按100分計,其中:知識占30%、技能占40%、態度占30%。在考核評價模式的改革中逐步探索建立社會化評價制度模式,由社會相關企業、行業進行評價,結合行業、企業的工作實際,結合“雙證書”模式進行評價,并充分發揮專業建設委員會作用,進而建立項目課程培養質量的社會化評價制度。
3.4生產性實訓項目的實施
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發揮“校內職場”的生產與教學功能,尤其充分利用杭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同濟分院、水利工程與設施農業技術省級示范實訓基地,注入學習元素,設計豐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開展生產性實訓項目。利用校企合作單位實習基地,一方面,學生在校直接參與行業企業真實的生產項目,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合一,邊學邊做,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另一方面,學生利用暑期到校企合作單位頂崗實習,校內外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提高工作實踐能力,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3.5“立體化”教材的建設
該課程配套建設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首先,開發系列虛擬實訓項目仿真軟件,分期完成噴微灌工程及渠系建筑物的仿真;其次,針對目前采用的教材部分內容比較傳統,無法適應區域經濟特點等現狀,本課題組擬積極吸收行業企業專家實踐研究成果,與企業專家合作,開發建設包含紙質教材、電子課件、課程教學軟件、多媒體影像資料等多種形式的“立體化”教材。教材內容充分體現水利職教特色和職業崗位的需要,使“專業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鑒定”三者有機融合,貫穿于教材之中。
3.6網絡課程的建設
依托精品課程,加強網絡課程的建設,真正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拓展教學資源,網絡資源庫包括電子教案、課程錄像、教學課件、專業技能標準、工程案例庫、試題庫等多種專業教學資源和國外優質資源,形成“課堂學習+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模式,開題網絡互動、探討,建立教師與學生間的網絡交流平臺,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教師可通過網上課程教學管理平臺,進行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實施學習階段目標的考核,建立交流反饋機制。
4展望
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是對傳統高職課程理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方法手段等的變革,成功的改革能夠為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創造良好的平臺,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在改革過程中,結合課程項目內容,還應探索如何引導挖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潛力,注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物質生產部門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大科學、大企業、大系統的出現,城鄉社會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智力結構等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之間、商品之間出現激烈競爭,知識技術需求增長,行業與行業及跨行業的結合態勢形成,大批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從自己的本行業中游離出來,涌向新的行業。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也在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水利業從外延的粗放型向內涵的效益型,從外延的勞動密集型向內涵的技術密集型轉變;單為生產服務農業的水利工程和用水管理制度的傳統農業水利向以科技和現代工業裝備的現代農業水利轉變。嚴格講,農業水利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實質是一個與農業水利工程的發展、現代農業水利注入新的內涵外延、人才規格的特征、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等諸多因素保持動態平衡的過程。
1.1農業水利建設的發展與展望
回顧展望我國農業水利的建設和發展,它將經歷或正在經歷著三個階段,即以由解決人類生存生活為目的的原始水利階段向著以興建水利工程為主要手段來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問題的工程水利階段發展并逐漸向著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環境水利階段過渡。其內涵與外延發生了根本變化。
1.2現代農業水利的內涵與外延
研究發現,現代農業水利工程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內容:
①研究農田水分及鹽分的運動規律。研究農作物需水、土壤水及其溶質的運動,探索水、土壤、作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制定合理的灌水制度,控制適宜的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調節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改良土壤。
②研究灌、排、節水技術及其設備。地面灌(溝灌、畦灌、格田灌)、噴灌、滴灌和地下灌溉以及明溝排水和地下排水等。
③研究水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自動化配水技術。找出一套適合于我國國情的灌溉模式,提高節水節能效果。
④研究不同類型灌、排系統的合理布置。針對地形、水文、土壤、地質和灌溉水源等不同自然條件,提出灌排系統的合理布置方案。
⑤研究灌排系統的運行管理與維修養護。對水源工程、渠道工程、渠系建筑物等灌溉排水工程進行的調度、運行、檢查、觀測、養護維修的管理工作的研究。
⑥研究蓄水保水措施。主要通過修建水庫、塘壩、坑塘等蓄水工程和利用原有的湖泊、洼淀、河道、排水干溝、河網,增設一些擋水、提水、引水工程,以及大面積的水土保持和田間蓄水措施等,用以攔蓄調節當地徑流和河流來水,改變水量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狀況。
⑦研究引水調水措施。引水調水措施是通過興建跨區域、跨流域的引水河、引水道、渠,使地區或流域之間的水量互相調劑,以改變水量在時空間的分布狀況。
同時外延也在不斷擴展。包括了:
①農村人畜飲水、鄉鎮企業用水以及廢水處理。
②水環境評價與保護。
③水土保持、旱作農業及土壤的沙化、荒漠化干旱缺水問題。
④農業用水的水質檢測,控制技術以及水污染的治理問題。
⑤灌排水工程項目的經濟分析與評價,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分析與評價。
1.3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規格特征研究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所培養的人才規格特征與高職教育培養人才規格特征除其共性之外,還具備以下特征:
①現代農業水利工程主要是面對大農業涉及的面十分寬泛,它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技術含量不是那種“高精尖”,由此決定了其相應的人才規格具有“優材”“不成器”的鮮明特征。所謂“優材”“不成器”的特征,就是指在該類人才的培養上,絕對不能拘泥于本專業,應該是十分寬泛的,應該使每個受教育者成為“優質材料”,畢業后可完全根據所面對的工作崗位自行“組裝成器”,以滿足崗位轉移跨專業流動的需要,而不是狹窄的專業單一訓練。要考慮學生以后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工作的不斷再流動的問題。
②農業水利是艱苦行業,工作對象大部分面對的是“農村、農業、農民”,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精神的具備是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個鮮明特征。
③現代農業水利工程面對的崗位大部分都是一個“操作性”的問題,由此決定了人才規格具有“能工巧匠”的特征。這就更加突出了人才培養上必須注重理論應用形態的教學,使學生養成敢于動手、善于動手、勤于動手、巧于動手的良好習慣,在動手過程中總結經驗,尋找出理論與實踐最佳實現途徑。
1.4專業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研究
1.4.1知識結構
“知識”,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人類關于客觀事物的事實及其規律的反映,包括自然界的知識,社會存在的知識,關于人思維本身的知識。知識是人們順利完成各種職業活動所必須掌握的工具。具體由人文知識、基礎知識、工程知識、生物知識、管理知識模塊等構成。
1.4.2能力結構
所謂“能力”,就是能勝任某項工作的主要條件,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的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能力結構”是指個人掌握專業知識,貯備專業知識,運用知識實踐轉化的合理性問題,即在量與質及其彼此間配置狀態上能否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結構。
根據上述專業人才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分析其能力結構應為以下等式所示:
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能力結構≌通用能力+專業能力+專業技能
1.5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研究
所謂“培養目標”,就是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的人才應達到的目的“標桿”。它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影響著教育的效果。
1.5.1專業內涵與外延,人才規格特征的目標定位
農業水利工程除了為農業生產服務外,還包括為農村、農民服務的水利工程,諸如鄉村城鎮給排水、節水工程、人畜飲水。因此,高職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應是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崗位能力的“專門人才”,要能從事中小型灌區的規劃設計、鄉鎮的給排水工程設計、設施農業灌排系統設計、城鄉防洪工程設計、節水工程設計等,在工程設計實施方面,應能熟悉閱讀圖紙、理解設計者的意圖,熟練進行施工組織安排,熟悉工程進度控制,質量控制,現場解決施工中各種技術問題,指揮工人按時保質完成工程施工任務,達到設計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本專業高職生應擔當的是一線的技術員、工長、監理、項目經理、懂經營、善管理等基層的管理工作。
1.5.2世界各國高職教育目標定位的啟示
研究世界各國,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大都是從人才特征,知能構成工作崗位、工作面向的層次以及范圍來定位的。
綜上分析,將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面向“三農”,服務于少部分省市所屬灌區;服務于大部分縣鄉農業水利部門或其他水利部門;服務于少部分大中型水利工程施工和建筑企業,具有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監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一定技能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2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架構的研究
研究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一方面要切實符合高職教育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另一方面要充分體現“整體化、綜合化、最優化”和以“人”為本的原則,突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特征。一般地說,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應是:為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在遵循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把教學過程延伸到經濟、科技、文化等社會領域,致力于把生產工藝、技術的掌握、傳播和應用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綜合效益,展示多功能作用而建構的整體優化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結構、任務劃分、制約關系、教學進程的總法式。
2.1人才培養方案架構的依據
構建一個科學的、合理的、適應高職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架構,對于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達到高職教育的初衷,促進農業水利工程的發展,有著多方面的意義。因此,它的構建必須探索其充分的理論和實踐依據,而不是原有教學慣性計劃上的修補。
2.1.1人才培養方案架構的理論指導
教育的根本目的使“自然人”過渡到全面發展的“社會人”。而這個過渡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與生產實踐的相結合。
2.1.2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方法論基礎
人的認識過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上升到更高實踐的過程。從思維加工過程來看,認識過程經由具體到抽象,再到更高層次的具體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實踐境界。
2.1.3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心理需求特征
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有其共性之處,但也有自己的個性。從其心境來看,充滿著矛盾的兩難境地:“這里是希望之春,這里是嚴寒之冬”。一是來自普通中學學習好的學生,他們過去考察升學,由于某種原因來到職業技術學院后,苦惱與希望交織在一起,但受職業的動機驅使,考慮未來的職業,思考著從事職業的準備;二是來自普通中學學習差的學生,來到職業技術學院后,文化素質差,紀律觀念薄弱,但認為開始學習職業技術,有奔頭,有可能學好,希望之火開始在他們心中點燃;三是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就業滯后名牌高校的畢業生,擇優錄用,競爭激烈,從而喚起他們刻苦奮勉,學習知識、掌握技術為就業錄用創造條件。因此他們顯現的心理特征除過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情感體驗等一般心理特征外,具有職業自尊心理、職業的求知心理、職業的審美心理、職業的創造心理、職業的競爭心理。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思想發展規律和個性形成,從實際出發,運用正確認識方法,科學地建構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方案是非常有價值的。
2.1.4人才培養方案國外職教培養模式對構建架構的啟示
經研究各個國家在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上有差異,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方面強調學校與企業的密切聯系,通力合作,各盡其力,各負其責;第二個方面都是注重理論教學與生產訓練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形成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綜合技能。這兩個共性對于我們構建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有一定借鑒價值的。它將鮮明的給我們一個啟示,這個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利于人文素質的修養和良好職業道德的形成,利于人才的知識深化和技能的熟練掌握,利于廣泛吸收新的生產技術和更新教學內容,利于學生身心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
2.2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架構研究
人才培養方案的架構具體地講就是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計劃是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總體表現形式。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特征制訂的關于人才培養工作安排的指導性文件,體現了人才培養工作的有序性、目的性和一致性。
2.2.1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
①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任務確定。
②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確定。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任務,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為三種性質的課程框架。即:人文素質修養與“RWA”能力培養課程+智力、專業能力、專業技能、技巧的課程+專業方向模塊的課程。課程設置架構如所示。
2.2.2人才培養的實訓內容架構
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和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對于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實訓架構為“課程模塊”進度與階段技能訓練、課程模塊包全部修完與畢業實習同步的動態的實踐實訓框架。
2.2.3教學計劃的架構設計
教學計劃是教學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是關于教學工作安排的指導性文件,充分體現對教學工作的有條不紊的進行過程的統一要求。因此,其設計必須滿足認識論的要求,滿足:鮮明的職業方向性原則;漸進性與跳躍性相結合的原則;動態的適應性原則。循序漸進的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
3方案付諸實踐的支持條件研究
方案能否付諸實踐,產生應有的整體效果,達到方案架構的最終企圖,除了方案架構的科學性、合理性之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微觀層面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條件支持和宏觀層面的環境條件支持。否則再好的“方案”,仍將是一紙空文。
3.1教育教學過程條件支持
3.1.1理論教學體系改革的條件支持
理論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要打破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理論性,淡化學科界限按照本專業培養人才的規格以及培養目標,重組理論知識架構,以“夠用為度”的原則要求,以“循序漸進”和“跳躍性”思維方式進行教學,突出理論應用形態的教學。注重教學內容的理論“先進性”和理論的“實用性”,使教學內容不斷吐故納新,踏上科技發展的時代節奏,使學生走出校門知識不落后,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市場的需求、同時本著“用什么”、“學什么”的實用主義方法,精選理論教學的教學內容,對于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質規律性的東西,具有思維結構特點的技術基礎理論加大其教學時數。要達到上述目的,首先要在教材建設上下功夫;第二要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改革;第三要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下功夫。
3.1.2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條件支持
首先是實踐性環節的改革;其次是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而后是加強實驗教師的培訓、實驗室及教學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踐性教學環節要以“項目導向性”為背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大綱,開展多樣的實踐性教學方法。
3.2方案實施的環境條件支持
在此所提的環境條件,主要是指人文環境與政策環境對《方案》實施的影響。
3.2.1方案實施的人文環境支持條件
所謂人文環境,是指人們對人類社會、人的活動和人的思維所形成的觀念氛圍。目前人們對高職教育的性質、地位、作用認識不到位,存在貶低高職教育,輕視高職教育的現象。當下,用人單位、學生家長、辦學單位普遍存在盲目攀高的不正常心態。……,如此等等形成的這些人文環境嚴重影響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3.2.2方案實施的政策環境支持條件
任何一項政策的制定,通常都是為解決一定問題的。并借助政策規范、引導人們的行為,來指導事業的發展。因此,要使高職教育得以持續發展,培養出合格的高級技術實用型人才,架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使之付諸實施,與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是分不開的。為此,我們建議:
①提高高職教育決策的科學性。
②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走綜合發展之路。
③教育主管部門應逐步放棄原有計劃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體制安排的利益格局,擔負引導社會建立以面臨運行機制為主導,重建教育規范與市場規劃為主線,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所實施的政府干預的類型、廣度和質量”為主體的新制度安排的責任。
④打破以政府供給主體為主導的制度安排唯一體系,提供非制度安排主體在局部進行制度創新的條件,使改革能在某一區域推進。
⑤縮小政府權限,擴大地方和學校根據市場規劃的自主選擇權,使有限的理性決策能夠成為市場供求信號與市場資源配置之間的環節與基礎。
水力學是研究以水為代表的液體的宏觀機械運動規律及其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它是高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及給排水工程的專業主干核心課程,同時又是環境、機械、熱動、冶金、石油工程的專業基礎課程。也可以說所有與流體流動有關的問題,都離不開水力學的理論支撐[1]。水力學包括水靜力學和水動力學,它主要研究液體內部及液體與邊界的相互作用規律,為水利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以及運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無論學生將來從事何種與專業領域相關的技術工作,水力計算能力都是其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水力學又是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難學難懂的課程之一,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這門課程,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教學內容和課堂教授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革提高。
1 水力學教學現狀
教學內容上,一是授課教師對教學大綱的認識研究不足,對大綱要求的“熟悉、了解、掌握”沒有明確的界限。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需要,大綱內容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有些拖沓繁瑣的公式推導在現實工作中作用不大,而且也會在課堂講授中令學生迷茫。有些教學內容與現實工作貼合密切,卻沒能得到充分的點撥,沒能牽好這根“線”。三是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聽起來會感覺枯燥,這就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無法形成良好的教與學的統一。四是考試制度不夠完善,現在的考試內容多為課堂筆記。經常逃課的學生考前抄下同學的課堂筆記,就有機可乘,蒙混過關,這樣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注重聽講,上課積極性不高,極大地挫傷了教師講課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2 課程教學方案改革建設
2.1 教學內容改革
通過對水利類相關部門進行聯系考察,遵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以及適度適量原則,對教學大綱內容進行一定修改,并對教學內容進行適量選擇。將課程中繁雜難懂的公式推導以及落后的試算圖解方法舍棄,增加對現實生活中水力現象認知,電子表格及編程語言在水力計算中應用,水力實驗等內容[4]。
為了理論與實際統一,在授課中將本課程劃分為2個教學篇目、6個教學章節以及21個實訓作業(見表1)。將水力學相關知識運用到自然界水力現象識別、分析及計算中,使教與學統一起來,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2.2 教學方法改革
(1)啟發式與講授式教學。傳統的教育方式是講授法,該方法是教師將整個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在學習后進行復習并通過課后作業進行消化理解。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效率高、知識系統完整、教學與學習目標明確。啟發式教學是教師提出一個論題,引導學生對論題展開分析思考,歸納總結,最后教師再做評判和總結結論。這一方法與傳統的講授法相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并且使學生更加關注學習這一完整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但是,以上兩種方法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講授法不能使學生加入更多思考,啟發式教學無法做到完整系統。因而,我們須將他們進行整合,綜合熟練地運用,已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案例分析教學。在實訓作業階段,老師將現實生活中的典型工程案例的基本背景信息給予學生,并提出相關問題,帶領學生進行相關資料分析。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案例分析討論與水力計算,并做出相應評價。案例分析教學可以鍛煉并增強學生對實際水力現象的認知及計算分析能力[6]。
(3)多媒體動畫教學。水力學教學中,板書教學是不可缺少的,但水動力學教學過程中,由于邊界條件變化其運動要素及運動狀態會發生相應變化,這個動態的過程用靜態圖形是無法真實展現的。這些動態過程例如,閘孔出流,堰流過流,水擊現象,水躍及水跌現象等。在課件中制作出相應的動畫,就會形象生動的展示整個水流過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眼球,而且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記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組教學法。在每個實訓作業中,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組,同一小組里學生一起來討論章節中的基本知識以及重、難點內容,且共同討論完成實訓作業。教師依據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每位學生的表現情況來分別給小組及學生評分。學生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可以培養出良好的集體榮譽感及團結協作精神。
2.3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考察教師教學水平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為了獲得較好的考核效果,教師應遵守平時與期末考核并重,期末考核為主的方針。平時成績中,考勤應占總分10%,在各小組實訓作業中態度、作業情況應各占總分10%和20%,期末考核成績占總分60%。這樣以來,期末考核作弊現象就會越來越少,學生會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平時的學習當中。另外,筆者建議每章結束后都要進行一次隨堂小測試,這樣的目的是讓學生及時復習所學內容,也可清楚地認識到每章的重、難點以及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通過平時考核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對教學進度進行調節。期末考試采用試題庫出題,并要做到教考分離,學院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使命題更科學,成績更公正。
3 結論
第一,以上的改革方案是理論上的一次提升,但是只有付諸實踐,經過實踐的磨礪,才可以得到印證。在實踐操作中可以進一步的強化完善。
第二,教學大綱是教師教學的指南,教師應研磨大綱內容,把握好教學內容深淺度。現今,應用實踐很重要,復雜難懂的公式推導可能會令學生抓不住重點,摸不到頭腦,所以某些很難用上的推導可以省略。但也要兼顧學生的后續發展,某些重點的基本原理知識也要教授給學生。
第三,教學方法是教師進行課程講授的一把拐杖,運用得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教學方法融入到理論教學中,適時適事的熟練選擇運用需要一個過程,教師應長期堅持運用,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一)惠農政策落實
2013年共發放糧食補貼(小麥)77.39萬元;“一噴三防”肥30959包,農機燃油補貼15.48萬元;農業政策性保險,2013年棉花入保面積90357.7畝,入保金額325287.7元,入保戶數4212戶;小麥入保面積5007.5畝,入保金額10015元,入保戶數812戶;農業機械補貼上半年共補貼170余臺,補貼金額21.4萬元;小麥良種補貼面積為4438畝,556戶,補貼小麥良種數量32785公斤。
(二)三網綠化工作
2013年鎮實施了一系列的三網綠化工程,分別實施了濱孤路、高速連接線、海防路、路等路域補植綠化工程,共補植苗木株;實施了郭河和沾利河等水系綠化,共栽植苗木株;實施了郭河片1萬畝農田林網綠化,綠化面積317畝,栽植樹木6.1萬株,動用土方58.7萬方,總投資608.9萬元。;種植經濟林1500畝,栽植苗木96000株,實施了濱孤路提升工程,動用土方26.5萬立方,外調土6.5萬方;鏡月湖動用土方78萬立方,外調土3萬方,栽植小苗木3萬余株;靈芝湖動用土方152萬方,外調土1.2萬方。總計動用土方253.5萬方,投資633.75萬元,栽植苗木34萬株,投資346萬元。
(三)特色農業發展
鎮認真落實富民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等高效生態農業,精心規劃建設了鎮獨具特色綠色生態農業布局。
2013年,我鎮共建設特色農產品產業基地9處,規劃種植面積20000余畝,為基地農戶人均增收8000元。
1、梁王片萬畝優質蘋果生產基地
該項目集中規劃為3個示范區.一是梁王2萬畝示范區。北至老濱孤路,東至街道,南至一分干,西至義虎路,面積2萬畝。二是2萬畝示范區。西起一分干,北至六義干,東至水庫二支,南至北大支渠,面積2萬畝。三是老黃河故道2萬畝示范區。以老黃河故道為核心,南起五一村,北至壽光村,面積2萬畝。
該項目規劃5年內完成蘋果栽植,現已種植1.5萬畝。年購進優質蘋果苗木9.6萬株,新植優質蘋果1500畝。其中在郭河片種植了500畝、黃河故道片種植了500畝、梁王片種植了500畝。
2、鎮仁韓片5000畝特色農產品示范園
(1)該項目區西至太平界,東至義英路,北大支渠,北至北水源支渠,總控制面積5000畝。
(2)項目區主要分為五個種植區塊,其中圍子紅薯種植基地2500畝,水庫周圍雜果園180畝,投資1010萬元;富硒黑花生種植基地1200畝,投資450萬元;中藥材基地1000畝,投資300萬元;壽光村高溫大棚蔬菜120畝,建設高溫大棚60個,投資1400萬元,產業區道路配套11公里,投資440萬元,高低壓線路5.6公里,投資80萬元,管道水系8.6公里,投資90萬元,總投資3770萬元。截至目前,修筑產業路11公里,高低壓線路5.6公里,管道水系8.6公里,種植優質紅薯2500畝,正在采摘;富硒黑花生種植基地1200畝,正在銷售;中藥材1000畝,其中丹參200畝、黃芩300畝,無花果500畝,長勢良好,部分無花果樹已經結果。
3、鎮博豐蔬菜種植基地
鎮寶三片高溫大棚蔬菜基地位于義虎路西側,南到寶一進村路,北至東西溝,西至寶一村水庫,規劃面積1100畝。規劃建設鋼結構高溫蔬菜大棚200個,每個2.2畝左右,截至目前,寶一村群眾自建冬暖大棚17個,該合作社規劃建設冬暖大棚43個,春暖棚39個,總投資2600萬元,目前完成建設,訂購了蔬菜苗正在種植。
4、鎮梁家設施水果休閑采摘園
項目區東至沾利河,西至王集干,南至一份干,北至義五路,涉及鎮梁家、大王、三合、七頃、大山等5個村,蘋果種植面積10000畝,同時發展了500畝的富硒蘋果,大田雜果300畝,大田葡萄200畝,溫室葡萄大棚60個,總投資3500萬元。項目區將早熟品種嘎啦、藤木、紅霞等品種與煙富三、煙富六合理大棚種植,形成了3-4個月的采摘期,充分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截至目前,新建葡萄大棚10個,草莓大棚4個,種植大田草莓100畝,雜果30畝。
5、西黃河故道休閑采摘園
西黃河故道采摘園位于鎮薄家村西南800米處,東臨高速連接線和新鹽路,交通便利,項目區南至三道溝地,北至薄家開發地,東至生態林,西至進水渠,總設計面積2000畝。項目區位于區西黃河故道南首,北至一分干,東至鹽新路,南至博豐菜業,西至沾化界,總面積2500畝。項目區分為申豐菜業,草莓采摘,林下經濟,珍果園,生態園和優質蘋果園六個片區;建設高溫鋼結構大棚50個,鋼結構草莓溫室棚60個,鋼結構水果溫室大棚20個,珍果園200畝,林下食用菌及林下珍禽養殖300畝,大田采摘開心農場300畝,優質蘋果園1100畝,建設生態餐廳一處,總投資4680萬元。申豐農業開發公司系私營企業,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外聘高級管理人員實施日常管理。前期建設由壽光市多農大棚建造有限公司規劃建設,建成了吸納本村群眾技術培訓的后土崗。截至目前,建設草莓大棚60個,并種植了草莓;種植了櫻桃、樹莓等珍果園200畝,冬暖大棚20個,已經全部種植西紅柿,林下養殖笨雞20000只。
6、七頃村大棚葡萄種植基地
鎮七頃村大棚葡萄種植基地位于七頃村北300米處,占地100畝,集中建設鋼結構葡萄大棚24個(每個大棚1.2畝),投資120萬元。該基地采取公司制運營模式,由公司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并全部流轉了土地,今年5月份栽植了苗木,現在正在實施秋季管理。
7、三合蔬菜種植基地
該基地建設余三合村以東,集中建設高標準冬暖大棚10個,總投資260萬元。該基地系區西黃河故道重要組成部分,填補了區高品質蔬菜生產的空白,周邊地區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種植有限,蔬菜消費主要靠外部輸入。該基地的建設,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穩定了當地物價,對當地的主導產業形成優勢互補,同時可吸納100余人就業,帶動周邊產業發展,促進當地群眾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已經建設高溫大棚10個,種植了辣椒、西紅柿等蔬菜。
8、大山反季節西瓜基地
大山村大棚西瓜基地位于大山村以南,規劃面積300畝,建設高標準西瓜大棚25個,總投資240萬元。
該項目引進荷蘭管理模式,采用微滴灌、水肥一體、設施溫控生物防治等技術,實行半自動化管理;該基地完全按照公司化規程管理,下設辦公室、技術部、生產部和銷售部四個科室,按照規劃分期建設。截至目前,已經建設西瓜棚20個,種植蔬菜、西瓜、南瓜等作物。
9、西黃河故道生態農莊項目
該項目北至濱孤路,南至同合村東西路,西至沾化界,東至排澇溝,規劃耕地面積1600畝,總投資4000余萬元。開發公司主要建設農業科技園藝開發、拓展訓練、餐飲住宿、設施農業、景觀打造和林果種植采摘等項目,目前,所涉及耕地已經完成流轉,計劃2013年11月份動工建設。
(四)、富民政策落實
1、政策帶動。對蘋果樹新植,鎮政府按照3元/株以上標準給予獎補;對新建冬暖式種植大棚,按10000元/畝給予獎補,對新建春暖式種植大棚,按5000元/畝給予獎補;對農業小景點打造,鎮政府按實際投資的50%給予獎補;對特色農業貸款,鎮政府在區農合行設立擔保基金100萬元,撬動低息貸款2000萬元。
2、行政推動。鎮政府成立特色農業服務辦公室,并由科級干部帶隊組成14個小組,包靠推進“兩帶”及12園建設。
3、科技拉動。鎮政府在壽光市高薪聘請技術員1名,對蔬菜大棚的建設、種植策劃、技術管理等長年盯靠指導。另外,鎮政府與省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簽訂長年合作協議,每月至少有1名專家到鎮指導。
4、搞好基礎配套。鎮政府計劃投資600萬元,架設輸電線路10.5公里,建設產業區循環路10公里,建設小型泵站4座,鋪設引水管線8公里。以上各項工程預計7月底前全部竣工。
5、搞好土地流轉。截止目前,全鎮新注冊成立農業公司2家,新成立專業合作社10家,均是農村小能人合伙發起。其中申豐公司流轉土地1200畝,博豐蔬菜合作社流轉土地600畝,盛豐農業公司流轉土地200畝,西韓無花果合作社流轉土地530畝,東韓中草藥合作社流轉土地510畝。
6、搞好綠色認證。鎮政府從農產品生產源頭入手,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宣傳培訓力度,不斷強化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戶安全生產意識,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擦亮綠色品牌。
7、搞好市場分析。一方面,搞好種植策劃,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專業生產;另一方面,堅持做強做大“西黃河故道”品牌,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升鎮特色產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8、搞好農民技術培訓。鎮結合新型農民學校,開展了一些列的農民技術培訓。分別建設了博豐菜業實訓基地、梁家林果實訓基地、艾河雜果實訓基地、北大屋葡萄實訓基地、小圍子紅薯實訓基地、申豐農莊實訓基地等6家培訓基地和大牟村等15個農民技術培訓教學點,第一期共開展了林果種植、棉花種植、糧食高產技術、大田辣椒種植和大棚蔬菜種植為內容的技術培訓課100余次,受訓人數5000余人次。
二、2013年工作計劃
(一)西黃河故道生態農莊建設
西黃河故道生態農莊項目北至濱孤路,南至同合村東西路,支渠兩側,總設計面積1600畝,總投資4000萬元。生態農莊以東是義虎路、高速連接線,交通便利,橫跨支渠,水澆條件良好,再加上項目區位于黃河故道中心,土質肥沃,產出的林果及農產品品質上乘。生態農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黃藍兩大國家戰略和全區農業產業規劃,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通過土地流轉向集約化發展,樹立“綠色、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的意識,走“公司+基地”的發展思路。2013年開發建設設施農業、林果采摘、水上娛樂、拓展訓練、餐飲住宿等項目。
截至目前,該項目區涉及土地已經全部流轉完成,計劃2013年施工建設。
(二)鎮葡萄莊園項目建設
項目區位于鎮村、村。項目區東至高速連接線,西至村,北至薄家寶分界溝,南至五一灌溉站,總面積1100畝,總投資2000萬元,集中建設高標準的蔬菜大棚150個,葡萄大棚600畝200個,實施綠色大棚葡萄種植、采摘,景點打造等工程,集采摘、娛樂、休閑、親子活動、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綠色果蔬采摘基地。
該項目正在流轉土地,預計2013年春季施工。
三、存在問題
(一)產業化經營水平欠佳。一是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為主,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規模較小,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二是產品優勢不優。寶三珍果、梁家蘋果等基地雖具規模,但受技術創新等影響,產品開發慢,競爭力弱。
(二)生產要素支撐力不強。一是農民素質不高。全鎮農業高級科技人才較少。加上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普遍存在重糧棉種植的傳統,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二是資金投入不足。鎮級財政對發展特色農業進行一定程度的資金扶持,但由于鎮級財力有限,與農業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遠遠不夠。
(三)抗御風險能力較弱。一是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八月份的持續強降雨,致使鎮域內棉花大面積受災,給我們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敲響了警鐘。二是應對市場風險機制缺乏。農民合作組織發展仍處于低層次階段,農戶分散經營的現狀普遍存在,對千變萬化市場應變能力匱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轄區內溝渠、田間管網等修繕工程,打通阻截溝,清理維修排灌渠,確保澇能排旱能澆。重點抓好大牟片1.2萬畝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
(二)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大力發展“循環、高效、生態”綠色種植業,逐步走出“棉花農業”困局。依據全區西黃河故道農業休閑觀光產業帶規劃,整合規范農村合作組織,做大做強寶三片雜果、薄家草莓及生態園、大山西瓜、梁家蘋果、北大屋葡萄、小圍子地瓜、六頃五黑花生等特色采摘園。搞好“三網”綠化工程,大力發展木材生產、林下種養殖等特色產業,依托特色資源優勢,搞活“農家樂”、“農家游”,努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常年見綠、水清天藍”的旅游休閑觀光農業。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內涵體現就是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這是按照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類型及層次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通過建立對口單招或聯合辦學等一系列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式,來推進高職、拉動中職的健康持續發展。根據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建立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勢在必行,也是近幾年來職業教育改革的熱點。廣西職業教育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廣西教育廳《關于加快發展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等系列文件精神,各高職院校根據區域經濟和辦學特色,與縣級中專從專業、課程、師資等多方面開展中高職有機銜接。“中高職銜接‘2+3’合作辦學模式是在五年貫通制的‘3+2’模式基礎上發展衍生出來的創新模式。”中高職銜接作為搭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實施路徑和重要載體,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一、中高職銜接“2+3”合作辦學模式基本思路與實踐
中高職銜接“2+3”合作辦學模式是通過中高職專業寬口徑對接,采取從學制與教學內容上契合中高職人才培養定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中高職簽訂辦學協議,以專業對接為主,共同統籌人才培養規格、層次以及學制等;將學習劃分為中職階段、高職階段,在完成中職相關專業學習2年后,參加高職自主招生的考核測試,轉入高等職業院校完成3年的專科學習,最后獲取專科畢業證。中高職銜接“2+3”合作辦學模式基本思路包括人才培養模式、一體化課程體系、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和師資隊伍的互培互訓。
1.構建“2+3”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方案。中職和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上;相同點在于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在理論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這是由職業教育本身所決定的。銜接學制的設定取決于中職和高職教育的辦學實踐,在不斷開展的銜接實踐中,總結出相對于“3+3”、“3+2”的“2+3”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優勢體現在:(1)“2+3”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在“3+3”、“3+2”的分段模式的基礎上,結合高職人才培養的特點,改進學制,以更加匹配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廣西職業教育發展的地域特點。在實施過程中,構建了兩段式分層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一階段是中職學習的2年,本階段重點不再是培養學生的一線生產能力和就業能力,而是以工作環境為依托,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學生除了學習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還需要學習足夠學時的文化素質課程;第二階段是高職培養的3年,教學做一體化以及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技能和實操技能。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學生全面接受專業核心崗位所需的各項技能訓練,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當然,“2+3”并不是硬性劃分,2年必須由中職學校負責培養,3年必須由高職學校負責培養。在中職2年時間內,學生可以進行流動學習,比如中職實習實訓條件不夠完善的,可以委托高職院校完成學生的實踐性環節,畢業指導也可以在中職和高職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2)“2+3”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明確中職人才培養目標,更加重視學生素質能力的教育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解決了學生畢業后就業與升學的矛盾,強調學生的長遠發展。從“2+3”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運行實施情況來看,減少了中職生崗位實訓的時間長度,保證了高職教育在中高職銜接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充分體現“2+3”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中高職學校以課程建設為載體,結合行業企業的用人標準,發揮中職和高職教育的教?W優勢和資源優勢,包括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實訓基地、實訓設備等,積極探索實現緊密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方法與措施。
2.優化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實行一體化的課程設計是破解中高職協調發展難題的根本所在,也是實現職業教育系統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關鍵之舉。目前中高職合作育人模式下,課程銜接出現重復和脫節。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與中職多年合作辦學的基礎上,探索了一整套專業和課程一體化的頂層設計的基本思路,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定位進行統籌規劃,以實現中高職教育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優勢互補,實現共贏。(1)縱橫對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縱向對接強調基礎課程的邏輯內化銜接;橫向對接強調專業核心課程的提升梯度銜接。中高職銜接的課程中基礎課程要保質保量,尤其是加強文化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基礎課程要足量開出,保證教學內容的邏輯、理論的連貫性;中高職銜接的課程中,專業課程注重核心崗位工作任務的適用性和梯度區分,讓學生強化實操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以第二課堂、技能競賽等形式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學院在與藤縣中等專業學校合作辦學實踐中,尤其注重強化高職類專業供用電技術與中職類專業農業電氣化的縱向銜接合作,修訂了“2+3”中高職人才培養方案,更符合中高職教育教學現狀和人才培養規律;另外還加強與中職專業課程的橫向對接,從文化課拓展到德育教育、職業素質教育的有效銜接。(2)細化分階,強化專業核對課程的梯度。按照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專業教學指導方案”以及《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找準中職和高職的專業和課程的銜接點,開發了專業目錄,吻合職業技能培養的梯度以及學習規律,將一個大的學習任務劃分為既遞進又關聯的小的學習點,分別在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完成。比如,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網絡技術》課程學習,可以細化為:《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網絡維護技術》、《網絡布線設計與施工》、《網絡安全技術》、《動態網頁設計》、《網絡工程》等6門課程,前3門可以作為一個課程包在中職階段實施,后3門作為重點在高職階段實施。以完成中職與高職的分階與梯度的區分,真正實現課程的邏輯與理論內容的銜接和難度的提升。(3)對接實訓,實現實訓過程共管。“2+3”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縮短了中職學生的實訓時間,但關于實訓能力的學分、畢業要求等必須由雙方共同商定,實現過程共管。中職學生在進入高職學習的第一年,如何利用學習的時間,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進行必要的專業見習和技能訓練,以完成知識的遷移和提升。中職和高職院校對“2+3”分段式培養的學生要單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體現不同的要求。
3.實現教學資源和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教學資源和實訓基地跨校跨區域的共建共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運用技術優勢,突破中職和高職地域的距離,實現課程資源共享。依托超星教學綜合應用平臺,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實現與合作辦學的中職共建《PHP+MySQL網站開發項目式教程》的數字資源課程網站,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手機APP視頻遠程教學,受益教師和學生達1000人。深度的中職、高職和企業三方合作的項目正在嘗試,以實現優勢互補,達到多贏局面。中職和高職共建實訓基地,也可以借助互網聯平臺來實訓遠程共建共享。學院信息工程系與宜州職教中心合作共建了一個培訓交流室,以搭建師生的培訓和交流的平臺,每年為中職培養教師100人次,現在線上線下混合培養的方式,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學院電力工程系與藤縣中等專業學校共建配電線路實訓場,顯著改善了農村電氣化專業的實訓條件。近期實訓基地接待了藤縣中等專業學校2016級農村電氣自動化專業共63名新生開展專業認知學習。
4.開展師資培訓和交流,實現師資隊伍互派互培。為深化合作,切實提升合作辦學的師資,打造雙師教學團隊,積極通過校外企業聘請兼職教師,擔任中職和高職階段認知實習項目,來提高師資隊伍的雙師比率。中職和高職之間通過互派互培,在實際教學中擔任教學任務,到對方學校進行跟班學習,形成“互聘互培,共建共享”機制。學院為了大力提升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與合作學校骨干教師組成專業團隊,帶動專業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師陸尚平博士指導中職學校教師申報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1項;機電系骨干教師對口幫扶指導教師科研項目與論文寫作,出版《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數控專業技能教學特色化改革的剖析》等論文;與合作辦學的中職共同申報《上門簡易洗車自動裝置》水電學院科研項目一項。汽車工程系外派梁建和、周華新、鄧登云等廣西名師及教授前往武鳴中專、廣西第一工業職業技術學校等縣級職學校進行師資培訓。另外我院專業團隊到藤縣第一職業技術學校、金秀縣職業技術學校進行現場聽課、點評、示范,并開展專業教師一對一的幫扶指導,幫助中職教師進行8門課程的項目化改造,大大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長遠機制
1.建立“協同一體”的長遠機制。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同屬于職業教育系統,只是培養的人才層級不同。中職與高職是相對獨立,又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基于“協同”一體的理論基礎,中職和高職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兩者之間有著共同的發展目標。職業教育的內生發展必然會促成兩者的合作辦學,集成合力共同促進兩者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以及辦學水平的提升,大大拓寬了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和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途徑。為了全面調動中高職銜接的教學資源,持續推進中高職銜接的工作,學院領導高度重視,學院成立中高職銜接工作領導小組,學院院長劉延明擔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中高職銜接管理辦公室,負責具體對口幫扶的教學管理工作和學生管理等相關工作的協調管理。中高職銜接管理辦公室下設教學管理工作小組、學生管理工作小組和招生工作小組,保證合作辦學和對口幫扶工作順利開展。學院組織全體教職工認真學習會議精神,將對口幫扶工作列入學院綜合改革和“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工作之中,與推進學院各項工作緊密結合,促進學院各項工作取得實質性、跨域式發展。學院這兩年對口單招的學生由原來的150人到2015年度的752人,可見學院在中高職銜接工作中起到的積極促進作用。近年來中高職銜接項目持續推進,全院專項資金投入400多萬元進行課程建設、交流合作以及實訓基地的項目建設,出版了25本教材,中職、高職和企業共同修訂8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中高職銜接的專業100%覆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格局基本形成。結合學院的專業發展規劃和定位,重點發展電力類、機電類、建筑類等專業的銜接,進一步推廣和提升專業多樣化培養人才的途徑。
關鍵詞:“項目導向教學”方法;橋梁工程施工;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27-03
國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號文件的形式頒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中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一直是我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隨著逐步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有關精神,我校在課程的教學改革上積極以工學結合作為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在整個教學改革的過程當中,教師們將傳統意義上的教室內教學、書本教學、灌輸式教學等方法進行了顛覆性改革。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達到學生畢業與企業零距離對接,在《橋梁工程施工》課程里結合武漢市內橋梁建設項目多的特點,采用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橋梁工程施工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具有很好的導向性。
《橋梁工程施工》項目導向教學法是以實際橋梁施工項目作為教學內容,模擬真實的施工現場,并將項目里的施工過程分解為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提高學習興趣,經過小組討論、老師講解,從而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方法。此教學過程中,項目是導向、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交流協作及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是實現“工學結合”的有效方法。
一、《橋梁工程施工》課程采用“項目導向教學”方法的必要性
《橋梁工程施工》是我校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重要的一門專業課,實踐性較強,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橋梁上部結構施工和下部結構施工兩個部分,大都是典型橋梁工程的施工技術。教學工程中采用實際的橋梁工程施工項目作導向進行教學,可以滿足學生啟發式教學的基本要求。
二、“項目導向教學”方法在《橋梁工程施工》課程中的實施步驟
1.“項目導向教學”方法的基本思路。實際的橋梁工程施工項目(感性認知)提出需要解決的工程問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講解課程中相關的基本知識點(學習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實習實訓(在實踐環節中發展理性知識)。
2.教學過程中“項目導向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以本課程中“橋梁樁基礎施工”為例講述其實施的4個步驟。①感性認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現階段學校周邊正在施工的橋梁工程項目――武漢二七長江大橋的施工,通過使用多媒體播放二七長江大橋樁基施工視頻錄像、圖片及講述報章雜志的相關報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引入內容包括大部分教材上涉及到的理論知識,例如橋梁下部結構的組成、基礎的類型、樁基礎鉆孔灌注樁施工前準備工作(包括施工場地、施工機械、設備的準備)、鉆孔方法、清孔的方法、容易出現的事故及處理等樁基礎的施工等內容。該步驟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②給學生展現大量工程圖形信息,表達出工程實體,其具體、直觀的信息能有效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主動尋找答案。②結合實際工程項目,展現具體樁基礎施工技術,提出施工中要解決的問題。仍然采用圖形信息為主、文字為輔的多媒體方式,介紹實際樁基礎施工工程,包括施工準備、鋼圍堰施工、灌注樁施工等內容,例如其中環節圍堰如何定位,為什么采用雙壁鋼圍堰、鋼圍堰如何制作,如何下水及浮云施工、再次之前需要進行地質勘探及其資料研究,樁基施工時準備護筒及制備泥漿及鉆孔方法的詳細過程等基本信息,本教學過程中只提出問題,并不解答問題。該步驟的實施過程中,讓學生處于濃厚的工程氛圍中,教師應使用規范的工程語言向學生傳遞實際工程信息和工程需解決的問題,增強學生的工程觸覺,并帶著強烈的求知進入下一步驟的理論知識學習。③結合第二步驟提出的問題,教授理論知識。在課堂上,結合第二步驟提到的工程問題,展開理論知識的教授。講解橋梁樁基礎施工過程這個項目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點,形成有的放矢、目的性較強的課堂講授,達到較高的學習效率。例如圍繞二七長江大橋下部結構的基礎為什么選擇樁基礎,樁基礎的優點有哪些,樁基礎是如何施工的,雙壁鋼圍堰施工的難點在哪里這些問題,學生學習到了樁基礎的特點及其整個施工環節當中遇到的包括圍堰、鉆孔、灌注等理論知識點。通過以上三步驟,對于橋梁下部結構樁基礎施工理論知識基本能形成完整的構架,學生此時可以解決簡單的工程問題。④發展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新的工程問題。這個步驟是在前面三個步驟完成的情況下進行的。在理論知識構架學習完成的情況下,給學生提出新的工程問題,以引導和啟發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注意過程當中將所學理論知識的發展運用。可通過將學生分成小組以討論,模擬施工現場項目部的方式進行此過程。例如介紹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的工程概況,了解其主塔墩深基礎的形式分析其是否采用樁基礎,并與二七長江大橋的樁基礎施工方法進行比較、總結。該步驟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習發展式的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將此用來解決沒有遇到過新的工程問題,是對課程理論知識的再認識。
三、“項目導向教學”方法的作用
1.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其學習興趣;可使學生更了解實際的工程施工情況,達到工學結合的目的。通過對本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教學效果顯著。
2.提高授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橋梁工程施工》采用“項目導向教學”方法教學,要求授課教師必須具備“雙師資格”。授課教師應具有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扎實的理論知識,并積極投身道路橋梁工程施工實踐中,提高其綜合素質。
3.符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運用“項目導向教學”方法完全符合本校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提高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四、小結及問題思考
《橋梁工程施工》課程采用“項目導向教學”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整個教學過程中應采用新的教改教材,應選擇教學內容按模塊劃分或按學習情境劃分,要注意各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連接性及提出問題的承接性,特別在教學步驟2的實施過程中提的問題必須符合理論知識教授的順序,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可選擇將整個橋梁工程施工過程分成先橋梁下部結構施工,再橋梁上部結構施工,做到按照施工順序來教授。
2.作為導向的施工項目應既能反映該項目要表達的理論知識,又要盡量地反應出道路橋梁行業施工技術的前沿信息。同時盡可能地選擇學校周邊不遠處的橋梁施工項目,在教學步驟1和步驟2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施工現場參觀,更大程度地增加學生的感觀認識。鑒于武漢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城市特點,教師有大量的橋梁施工項目可供選取與歸納。
3.運用“項目導向教學”方法,考試時應注重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考查,例如加大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表現及動手能力的考查。
參考文獻:
[1]姜秀英.土木工程專業建筑施工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1,(4).
[2]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6).
[3]葉作楷.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0,(4).
[4]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1997,(3).
[5]吳言.項目教學法[J].職業技術教育,2003,(7).
注釋:
①水利部示范院校建設項目,2009年度立項課題B類自籌經費重點課題《“三點一線兩對應”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成果。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教師 實踐能力 探索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6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建設一支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普遍不足,而下企業實踐鍛煉,則是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1 高職教師實踐能力的現狀和問題
1.1 現代職業教育觀念還未深入人心
教育部提出,職業教育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下,作為高職院校,應樹立現代職業教育觀念,準確把握自身定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但在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仍然更多偏重于理論教學,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相應地忽視了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師而言,缺乏在企業工作的經驗,實踐能力先天不足,而職后又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也使得他們在教學上“揚長避短”,不得不偏重于理論傳授。從總體上看,現代職業教育觀念還未深入人心。
1.2 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結構性缺失
根據教育部相關要求,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應不低于50%,實踐性教學也應占50%,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雙師型”教比例尚未達到這一要求,加之受到事業單位編制等相關制度的制約,高職院校難以從有關企事業單位引進富有實踐經驗和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來校工作,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存在較大困難。同時,由于實踐教學師資數量嚴重不足,不少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比例偏低。
1.3 教師提升實踐能力存在制度障礙
教師提升實踐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但不少學校在教師提升實踐能力方面的制度設計比較空泛,配套政策不細,保障措施不力,不能有效解決教師提升實踐能力的實際問題,教師提升實踐能力缺乏有效途徑,也使教師對提升實踐能力有心無力,裹足不前。
2 下企業提升高職教師實踐能力的做法――以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近年來,高職院校對提升教師實踐能力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從企業聘用教師力度,完善以老帶新的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推行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制度等,有力加強了教師隊伍建設。在這些措施中,教師下企業實踐是培養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最佳渠道,是培養教師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2014年以來,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制定實施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360計劃”,即:從2014年起至2016年,組織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師,每年暑期到企業或工程管理單位掛職、頂崗及見習,3年不少于60人,后期實現專業教師全覆蓋。“360計劃”實施兩年來,已安排60多名教師輪流到企業鍛煉,有力提升了教師隊伍實踐能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精心謀劃,周密制定實施方案。學校為加強下企業鍛煉教師管理,制訂了《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實施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360計劃”管理辦法》,規定“ 360計劃”在學院的統一領導下,由相關系部具體組織實施。系部的職責主要是做好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的人員選派、單位聯系及協議簽訂、日常指導、總結考核、經驗交流等工作,并負責建立教師實踐鍛煉專項檔案,保證資料完備可查。各系部要按照專業對口的原則,以“楚天技能名師”、職教集團、實習實訓基地等為依托,作好總體規劃,每年6月制定年度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方案報學院審批后實施。
為了保障下企業教師的生活需要,學院還明確了下企業實踐鍛煉教師的待遇,規定市外的按照差旅費開支規定報銷一次往返交通費。在企業、單位鍛煉期間,憑考勤表每人每天發放入企補助150元。在企業、單位鍛煉期間,住宿由所在系部與相關單位協商解決,原則上在所在企業、單位提供的臨時住房住宿,實在無法解決的,也可就近在賓館住宿。
二是明確紀律,集中開展動員培訓。系部制定的年度下企業實踐方案經學院批準后,各系部召集下企業教師,集中開展動員培訓,進行思想紀律教育、安全教育等。學院規定,教師下企業期間要明確工作崗位及工作職責,虛心向企業技術人員學習,認真填寫工作日志,由企業進行考勤,并及時收集技術資料。同時,明確了下企業工作紀律,不定期對教師下企業情況進行抽查。抽查不在崗的,脫崗一次,扣除本期實踐鍛煉入企補助的20%,脫崗二次,扣除本期實踐鍛煉入企補助的50%,脫崗三次以上,直接終止實踐鍛煉,不發實踐鍛煉入企補助和報銷任何費用。教師確因有事、病請假一天以上的,須經企業、系部同意報人事處備案后,方能生效。
三是嚴格管理,全程掌握入企動態。學校人事處專門建立了下企業鍛煉QQ群,便于教師及時交流情況,了解工作動態。學院和系部組成聯合小組,不定期深入相關企業,對教師在企業的實踐情況進行抽查。暑假期間,入企教師有的在工程施工現場,參與施工管理、質量監理;有的在電廠,跟班熟悉生產流程,參與技術改造;有的考察當地水利工程,完成技術考察報告;有的在生產車間與工人一同安裝接線,到現場參與設備調試,經歷了不同崗位的專業訓練。
四是總結考核,廣泛開展匯報交流。教師實踐鍛煉結束之后,下企業實踐教師及時進行了總結,系部進行了考核,建立了教師實踐鍛煉專項檔案。各系部先后分別舉辦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匯報交流會,下企業實踐鍛煉教師均在各自所屬系部進行交流匯報。匯報會上,入企教師簡介了各自所下企業的概況、實踐工作崗位等內容,展示了收集的規程規范、技術圖紙及勞動生產成果,分享了自己的收獲,也深入分析了自身實踐能力的不足,同時對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五是三方共贏,實踐鍛煉成效顯著。教師下企業鍛煉工作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現了教師、學校和企業三贏。常言說,實踐出真知。對于教師而言,通過鍛煉,開闊了視野,了解了最新的行業規范、工藝、設備、技術,更新了知識,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把這些來自第一線的資料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講課有了“貨”, 增強了實踐教學的底氣,不少老師了解了企業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的新要求,調整優化了人才培養方案。同時,通過參與企業生產和技術改造等工作,積累了實踐經驗,提高了科研能力和行業影響。對于學校而言,下企業鍛煉工作開展以來,學校雙師素質比例快速提高,不少下企業教師及時把企業的真實項目融入教學中,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踐性,課堂講授更加生動活潑,教學效果明顯增強,有的在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獲獎明顯增多。對于企業而言,下企業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幫助企業技術攻關,開展職工培訓,推薦優秀畢業生到企業工作,為企業解決難題,受到企業歡迎,不少教師與企業建立了長期而緊密的聯系,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3 高職院校開展教師下企業實踐工作的啟示
3.1 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實踐意識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院校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現代職業教育要求高職院校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教師著眼職業教育的現代性、職業性和實踐性,通過下企業鍛煉等方式,深入了解企業需求,摸準企業發展脈搏,探索其發展趨勢,掌握實踐技能。高職教師要充分認識教師下企業實踐是提高自身專業實踐技能的必經之路,是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的重要舉措,是產學合作、工學結合的實現形式,從而樹立強烈的專業自我發展意識。
3.2 作好頂層設計,加強政策引導
首先,要改革現行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在職稱評審上分類指導,分類要求。如湖北省將高職院校與本科教師職稱分開,并重新制定了評審條件,明確規定教師申報中級及以上職稱必須有相應的下企業實踐經歷,同時將科技成果轉化、技術革新等實踐創新能力納入評審條件。其次,學校要制定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規劃,對教師下企業作出制度安排。學校應該根據教師隊伍的現狀,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師培訓計劃,特別是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計劃,加強組織協調指導,有計劃、分階段地實施。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學院要將下企業鍛煉情況作為系部考核和教師業務考核的指標,給予下企業教師的必要的經濟待遇保障,及時解決下企業教師的現實困難,為教師下企業打造良好工作平臺。
3.3 加強過程管理,注重總結交流
相對于學校教學工作而言,企業情況比較復雜,特別是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企業,管理方式、企業文化都相差很大,W校要加強對教師下企業的過程管理,經常進行督查指導,及時發現解決問題,保證下企業的實際效果。要及時開展總結交流,通過教師交流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開闊教師視野,引發教師共鳴,提高教師對下企業鍛煉的認識。
3.4 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動
以教師下企業為契機和紐帶,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動。學校可以通過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完善實踐教學條件,也可以從企業選聘富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做兼職教師。教師通過下企業,在向企業學習的同時,可以隨時掌握行業的最新動態,及時更新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適應新形勢和企業需要的人才。企業是一本書,企業也是一個“實驗室”,教師下企業在為企業排憂解難的同時,把企業遇到的問題用于教學、科研,形成下企業與教學、科研良性互動,實現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1] 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師實踐能力的對策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6).
[2] 王素艷.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培育探討[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3(2).
[關鍵詞] 《工程測量》 教學改革 實踐
《工程測量》是一門應用學科。它直接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在測繪學中是最活躍、應用最廣泛的一個分支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測量已經由以往的人工讀數、記錄,白紙成圖模式變成數據采集和處理的自動化、實時化、數字化成圖的無紙化模式,以往沒有的3S技術、數字化測繪技術以及先進的測量儀器廣泛應用于現代工程測量中,成為當前測繪界的主流。這迫切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工程測量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做出相應的改革。
一、《工程測量》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材問題
目前,所用測量教材的編寫對象是以往素質較高的中專學生為主,或者是簡單地將高職院校教材縮編而成。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內容以傳統測量模式為主導,對于當前主流的新儀器新方法反而一筆帶過,在現在看來顯得本末倒置,與實際情況脫節。
2.設備問題
現代測量工作,主要以各種高度自動化、多功能、高精度儀器為主導,與之配套的測量方法也有了巨大改進。當前,很多學校的測量儀器還停留在微傾水準儀、光學經緯儀、鋼尺等傳統設備上,這對學生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一出校門,知識早已過時,面對新設備新方法不知所措,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既打擊學生的工作信心,又影響工作單位的工程進度與質量。
3.場地問題
很多學校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測量實習場所,往往就在校園進行,地形單一、結構簡單,沒有針對性,往往導致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做為何事,有何實際用途,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也不利于教師檢驗學生成果。
4.教學方法問題
當前的測量教學,以課堂單一講授為主,沿用以往方法,但當前中職學生生源已經發生變化,相當一部分學生文化課基礎差、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部分是屬于所謂“混混學生”,他們不喜歡悶課堂,而更樂意自己動手去干,只愿意知道怎么干,不想問為什么,傳統板書講授教學的方法,在他們身上收效甚微。
二、如何改革《工程測量》教學
上文提到的4個問題,是測量教學的改革重點,針對這些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對《建筑工程測量》課的教學進行改革:
1.緊跟時代,改革教材,編寫新的教學計劃
新教材的整體思路,是在保證學生理論知識夠用的前提下,消減部分理論教學內容,增加動手內容,加入新儀器、新方法的應用。為了規范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筆者所在學校,已經組織教師,制定了新的測量教學計劃,包括教學大綱、實驗安排、實習計劃等,淘汰了一部分內容,加入了一部分新內容,取得了相當好的教學成果。
2.增加設備投入,改進實習教學條件
新的教學模式要適應現代測繪發展,就需要有對應的測量儀器設備配套,沒有新的儀器,就無法開展教學改革,為此,我校在原有基礎上,陸續添置了電子水準儀、全站儀、靜態GPS、動態GPS(RTK)等先進儀器設備,極大的改善了實驗條件;另外,針對當前不同品牌、型號的儀器,操作模式的不一致,我校分別采購多種主流品牌型號的儀器,使學生成為多面手,在工作崗位遇到任何類型儀器都能上手。具畢業學生反饋的消息來看,我校學生能夠在各單位迅速適應儀器設備,受到一致好評。
3.建設實訓基地,改善實習條件
以我校為例,學校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在實習基地里,安排了各種類型的地形、地物以及模擬工地現場,在實訓基地,事先建立好一系列的控制點,這既方便了實訓課的安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知道自己做的有什么用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老師也能很好檢驗學生的測量成果,防止有人弄虛作假。通過真正的測量工作,帶給學生最真實的體驗。
4.改進教學方法,提升理論實踐的黏合度
當前,中職學校學生最大的問題在于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樣的學生,不能講死理論,筆者認為,從以下幾點進行改變,會取得較好效果:
(1)教學方法多樣化
根據所學的內容,對學生授課除了傳統的板書課堂講授外,也要加入現代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實物進行講解。例如,在講到測量儀器的時候,可以把儀器放在講臺上,配合幻燈片、圖片等做演示與講解,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將報廢的儀器從側面打開,讓學生一窺儀器內部的結構,這樣可以有效的提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的探索欲望,在不知不覺中以高漲的熱情了解、學習到各種測量儀器。對經緯儀的架設、觀測等具體的,有嚴格規范要求的內容,可以制作一些標準規范操作演示視頻或動畫等,在課堂給學生放映,還可以通過網絡共享,使學生在其他時間也能針對自己的疑惑,反復觀看視頻學習改進。這樣既能解決室外實驗時學生分心、看得不全面的問題,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與自學能力。
(2)結合實際工程,突出重點內容
傳統教學,教師按照書本內容講授,學生不明白自己所聽到的內容,有何實際意義,沒有目的性,變得毫無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實際工程帶入課堂內容,圍繞解決某一具體工程的過程,講授對應的教學內容。要做到這點,教師自身要不斷提高素質,特別要經常進入工程施工現場,親身參與工程建設,積累經驗,結合專業特點,了解測量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才能在課堂上隨手拈來,與理論結合,使學生所學即所用,點點落到實處。
(3)合理安排實驗,突出實踐性
加強實踐教學,就要讓學生多練,多動手,讓學生經常練、反復練;筆者所在學校,前幾年經常出現學生到了工作單位,只會說不會做的情況,相當尷尬;根據反饋的消息,學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我們提高實踐比重,目前,實踐教學在課程教學中所占比例達到了50%左右;其次,精心制定實驗計劃,讓學生在實驗中理解測量,在操作中學習知識,每個理論有對應的實驗支持,綜合實訓則模擬工程項目演練;最后,學校組織開展測量技術比賽,同時與其他兄弟學校合作開展競賽活動,開展測量工培訓、考核工作,發放各級測量工證書,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際工作解決能力。
三、總結
《工程測量》是一門基礎學科,它主要是為工程建設服務,脫離了具體的工程、具體的操作,測量也就變得空洞,中職教育是以培養技術性工人為目標的教育,教出不會動手的中職學生,就是失敗的教育。因此,我們需要改革,需要不斷摸索,創新課程與教學,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提高中職學校《工程測量》課的教學水平,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出能既動手,又能干好測量工作的技術性人才。
參考文獻:
[1]田文.工程測量.人民交通出版社.
[2]丁云慶.水利水電工程測量.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