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的護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者于2007年1至9月,對75例入住ICU呼吸衰竭患者,在行機械通氣中給予鼻飼,并進行針對性護理,預防吸入性肺炎,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75例中男53例,女22例;年齡22~89歲,平均(68±5)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腦血管意外19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喉癌各8例,ARDS 3例;均行機械通氣。經鼻氣管插管5例、經口氣管插管53例、氣管切開17例,全部病例均行鼻飼。
1.2 原因分析
(1)人工氣道的建立:氣管插管明顯削弱了食管對反流胃內容物的清除功能,并可抑制吞咽活動,易使反流胃內容物吸入肺內[1],氣管插管氣囊壓迫食管括約肌群,使防止胃內容物逆流的功能下降,亦增加了的反流機會。(2)呼吸機機械通氣對胃腸道的影響:機械通氣患者由于正壓通氣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由于氣囊充氣不足,加壓氣體從氣囊逸出引起吞咽反射亢進,也可能造成反流和吸入。(3)鼻飼胃管的影響:機械通氣患者常因氣管插管昏迷.神志模糊,不能自行進食,需插胃管供給營養,而置入鼻胃管使食管下括約肌關閉受阻而致胃管反流和誤吸,易并發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病情。(4)抑酸藥物的使用:人工氣道呼吸機輔助通氣常規早期預防性應用抑酸藥防止消化道出血。抑酸藥抑制了胃酸的分泌,使胃液pH值改變,導致胃內細菌繁殖和鼻咽部定植菌向下呼吸道轉移,同時減慢了食物的水解,使得蛋白酶活性降低,延緩胃排空,可造成胃內容物的反流和誤吸。(5)ICU常用藥物的使用:如鎮靜劑、肌松藥、茶堿類藥、多巴胺、酚妥拉明、抗膽堿類藥,部分鈣拮抗劑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和損害抗反流屏障,使胃食管反流次數明顯增多[2]。(6)意識狀態的改變:ICU患者處于昏迷,神志模糊狀態會厭反射受抑制,咳嗽、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易引起胃液反流誤吸入肺內。
2 護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加強氣囊護理,加強口咽部和氣管內吸痰,有利于減少誤吸的發生。鼻飼前應先吸凈氣道及口腔內的分泌物,在鼻飼中及鼻飼后30min內盡量不要吸痰,以免刺激引起反流,定時檢查氣囊充氣量,以不漏氣為宜,一般<10ml,維持氣囊壓在25~30cmH2O,氣囊放氣前應先吸凈氣囊周圍的分泌物,帶沖洗導管的氣管套管每2h氣囊上方沖洗一次。
2.2 預防隱匿性吸入
隱匿性吸入是機械通氣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的一個重要原因,常由于咽喉部或聲門下,氣管套管及氣管插管氣囊上部的分泌物及通氣機回路中污染的冷凝液微量吸入所致,故除做好上述主要誘因的防范護理外,還應及時傾倒集水瓶冷凝液,1次/周更換呼吸機管路,以減少肺吸入,減輕肺損傷[3]。
2.3 評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
本組患者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明顯減弱,根據吞咽能力分級標準結果:“高度誤吸危險”。監督患者是否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用其引起咳嗽的副作用,來增加咳嗽反射。
2.4 加強口腔護理
口咽部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開口處??谘什康募毦鷺O易移行至呼吸道而導致肺部感染,因此要加強口腔護理,2~3次/d。
轉貼于
2.5 改善胃腸功能
餐后1h按摩腹部3次/d,10~15min/次,促進胃腸蠕動減輕腹脹,并協助患者被動運動,如上肢伸展、握拳、下肢抬腿、屈膝、蹬足等運動。服用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的藥物如莫沙比利能加速胃蠕動和排空,嗎丁啉可使幽門舒張直徑增大,胃排空率增快,或服用中藥。避免長期使用能降低食管括約肌張力的藥物如茶堿類藥,受體激動劑等。
2.6 妥善固定胃管
確保位置正確,放置鼻胃管后,妥善固定胃管,胃管入口應有明顯標志,可用棉繩在標志處打結后再纏繞于患者耳后固定,松緊度以1指為宜,每次鼻飼前均應抽取胃液及觀察標記。每次更換鼻飼管時,應用止血鉗夾住其尾端向外迅速拔出。kiver的臨床研究顯示,經鼻胃管的誤吸率為46%,而鼻腸管內鼻飼的誤吸率僅為6%。條件允許盡量使用鼻腸管。
2.7 定時測量胃內殘留量
每隔4h聽診腸鳴音,以確定有無胃動力不足。每次鼻飼前應測胃內殘留量,若殘留量為鼻飼量的50%,應暫停鼻飼。多數研究認為若胃內容物潴留量>100~150ml,必要時停止或減慢喂食速度。
2.8 鼻飼護理
鼻飼后取半臥位,抬高床頭30~45°,保持60min,30min內不可翻身[4]??蓽p少胃內容物的反流,可使口咽部分泌物向咽部聚積,刺激吞咽從而減少誤吸發生。若患者出現突然分泌物增多,應警惕有無胃內容物反流誤吸,如出現誤吸應及時處理,以防意外發生。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調整管飼營養液的溫度、量及時間,目前多采用營養泵滴注法或微泵推注法替代傳統鼻飼推注法,減慢鼻飼速度,每次鼻飼液不宜過多,控制在200~300ml,溫度在40℃較為合適,以免冷熱刺激而致胃痙攣造成嘔吐、誤吸。
3 討論
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存在較多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因素。重視機械通氣患者鼻飼與吸入性肺炎的關系,通過精心護理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既滿足患者營養需要又減少誤吸的發生,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提高了機械通氣患者搶救的成功率,減少住院天數,降低住院費用。
參考文獻
1 羅小青. 機械通氣中鼻飼與吸入性肺炎的相關性護理對策. 現代醫學,2005(5):50~51.
2 姜永杰,姜永梅,姜永華. ICU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護理體會.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3) :399~400.
【關鍵詞】 呼吸內科;呼吸系統;護理干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78
呼吸系統疾病是近年來高發的一種呼吸內科疾病, 此病病程比較長, 且發病患者年齡逐漸偏大, 這使得臨床護理容易存在安全隱患及護理風險。如果護理不當, 難免會發生意外突發事件[1], 為了進一步減少護理風險, 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 有必要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實施安全護理模式。選取2015年2~11月對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58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患者實施安全護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2~11月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116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 男60例, 女56例;年齡64~83歲, 平均年齡(73.4±2.7)歲;慢性支氣管炎50例, 支氣管哮喘4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其他4例。將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58例。
1. 2 方法 兩組均采用相同的臨床治療方案。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生命體征, 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 指導患者科學飲食, 加強心理護理。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安全護理干預措施:①加強醫療器械及藥品質量的監管:對呼吸內科常見的醫療器械加強監管, 對藥品的質量進行監管, 確保醫療器械使用安全及用藥安全。②強化護理人員培訓力度:通過講座、專門培訓等方式加強護理人員, 尤其是新進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 提高其綜合護理素質。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靜脈注射技巧、胸腔引流技能、霧化吸入方法, 風險事故應急方案等。③規范臨床護理操作:指導護理人員正確掌握吸氧與吸痰等臨床護理操作技能, 進一步熟悉臨床氧療的注意事項、吸氧方式等。④優化護理環境:護理人員可在患者的病床醒目位置貼上警示標志, 安置床檔, 防范意外事故的發生。對患者的病房實施定期消毒及通風, 確保病房保持安靜與整潔。⑤強化患者的安全教育: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定期實施安全教育, 提高患者安全防護的意識[2]。⑥強化醫護溝通和合作:醫護人員要主動跟患者溝通, 努力解決患者提出的各種合理訴求, 調動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評估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8%(55/58),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 79.3%(46/5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后, 研究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4%(2/58), 對照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0.7%(12/5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呼吸內科發生醫療糾紛的幾率比較高, 究其原因為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 而老年患者的病情比較危重、病情發作突然、機體免疫力低下, 存在一定的交流及溝通障礙, 基礎疾病也比較多, 使用藥物較復雜等[3], 導致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的護理工作相對繁瑣, 護理要求也相對較高, 也容易出現醫療糾紛。為此, 應該加強護理干預, 尤其是安全護理, 進而消除安全隱患, 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
臨床上引發呼吸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 如護理人員及患者的安全意識不夠、護理管理制度不健全、醫療器械使用不當、醫患之間缺乏溝通、護理人員護理技能缺乏、護理經驗不足、應對護理風險事件的處置經驗嚴重缺乏等[4-6]。為此, 針對上述問題, 作者實施安全護理模式。研究結果表明,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4.8 %(55/58),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 79.3 %(46/5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在呼吸內科實施安全護理模式, 能夠明顯提升呼吸內科整體護理質量, 提高護理滿意度, 有效控制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 可在呼吸內科臨床護理中選擇使用。
參考文獻
[1] 姜慧芬, 鄭云仙.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病房中應用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15): 67-68.
[2] 季雙美. 呼吸內科病房安全管理措施的應用效果及患者滿意度研究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5, 35(8):981-982.
[3] 趙波, 劉紅梅. 責任制整體護理在呼吸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應用的效果評價.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3):71.
[4] 劉愛英. 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病房中的應用. 吉林醫學, 2013, 34(7):1356-1357.
[5] 王一蘭. 呼吸內科患者安全護理方式的臨床效果觀察. 吉林醫學, 2013, 34(30): 6356-6357.
關鍵詞:心理特點 心理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11
現代醫學模式已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而情緒、個性、不良行為、心理應激四大因素的產生、發展、轉歸在治療過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臨床治療中越來越注重住院患者的心理情況。對于呼吸系統患者,除在接受治療的全過程中,做好基礎護理,提高護理質量外,護理人員還必須做好患者的心理輔導與調節,穩定患者情緒,緩解其心理壓力,幫助增強適應能力。
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入院后在心理上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活動。疾病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呼吸系統疾病又大多為慢性復發性疾病,患者面臨病情惡化及并發癥的威脅,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入院后多少都有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情緒,有些人獨自消愁、不言不語,有些人故意裝作滿不在乎,有些人自暴自棄,放棄治療,甚至抵觸情緒嚴重。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
憂慮、煩躁入院后,由于疾病影響,自覺癥狀明顯,對預后情況不了解,往往會產生憂慮及緊張;有些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下降,擔心疾病惡化,表現出煩躁情緒。部分患者對反復檢查及治療缺乏耐心,甚至產生抵觸心理,會對醫護人員的態度生硬粗暴。
恐懼、悲觀患者對進行的必要診斷方法和綜合治療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醫療操作中會產生恐懼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患者,由于癥狀重,生活質量下降,不能感受到病情的明顯控制,會對疾病的預后感到悲觀。
喪失信心呼吸系統疾病病程長、病情反復,藥物療效差。在反復治療過程中,患者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對疾病的恢復缺乏信心。
心理護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增強患者信心:和諧的護患交往能激勵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信心,改善對疾病的消極心理,增強向疾病作斗爭的勇氣。因此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應自始至終對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勵、關心和支持的態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盡可能給予滿足。治療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經常和患者談心,多關心體貼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發生規律。通過醫護人員的態度、語言、行為等有意識地影響患者的感受,使其樂于接受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
掌握心理特點,加強溝通:心理護理目的性明確,由于身份、病種、病情的不同,每個患者的心理特點也各有差異,在心理護理中,要通過溝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況,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慮發生率較高,通常表現為緊張和憂慮的心境,易激惹,其嚴重程度與疾病本身性質有關。針對焦慮情緒的患者,應多給予疏導,鼓勵患者發泄訴說,等患者情緒穩定、心情平靜時,再幫助其分析病情及預后,提出當前如何配合治療,啟發和引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緒,解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關鍵詞】 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
1 前 言
小兒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方面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究其原因,除卻小兒機體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之外,家長對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重視程度不夠,預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導致其發病的重要原因。筆者就此現象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分析,歸納了幾點關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2 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的重要性
作為人體重要的臟器功能系統,呼吸系統同時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襲的部位,當其功能異常時常常引起其他系統的功能紊亂,最終導致全身系統的異常反應。由于小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以及機體的代償能力較差,當其呼吸系統受到侵襲時,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病情。當小兒出現呼吸系統疾病時,家長及時帶其到醫院就診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時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對呼吸內科疾病進行預防,這樣既可以避免小兒患病的可能性,減少因小兒患病帶來的麻煩,又可促進小兒的健康成長。3 小兒呼吸內科疾病預防的措施
許多家長都明白母乳喂養的好處,但是能堅持到一歲的家長并不多,一部分家長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為偏信奶粉廣告而過早的停止母乳喂養。其實相對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內含有新生兒及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成分,是此時期小兒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質含量較高而脂肪含量較少,有利于小兒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兒最為缺乏的抗體,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小兒的機體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還具有干凈衛生、溫度適宜、食用方便等優點。
小兒安靜的生活環境。保證小兒生活環境的安靜、舒適,可有利于小兒增加睡眠時間及提高睡眠質量,眾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證小兒的正常發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長對于孩子的喜愛,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際交往,過多的長輩探訪反而會對小兒的正常休息造成影響,導致睡眠質量的下降,影響小兒的正常發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與成人的過多接觸可增加小兒感染細菌的幾率,較易引發呼吸道疾病。
隨著小兒機體的不斷發育,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已不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小兒生長需求,因此,應及時并且合理地對小兒給予優質蛋白類物質的補充,如牛奶、豆漿、果汁以及蛋類等,為小兒免疫系統合成抗體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兒免疫力的提高;另外應對小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如糖鹽水等,可避免小兒因脫水導致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在日常的飲食中應避免小兒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習慣,保持小兒營養的均衡性。
多進行日光浴及鍛煉。陽光中的紫外線可起到殺菌的效果,經常讓小兒進行日光浴,可部分殺滅小兒身體表面的細菌,并且可以促進小兒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進而保證小兒骨骼的正常發育。小兒生性活潑好動,對于平時的蹦蹦跳跳,家長不應過多的干預,小兒在身體活動的同時,可刺激體內骨骼肌肉的發育塑性,保證機體的健康發育;需要注意的是,當兒童活動出汗較多時,家長應注意其衣物的更換及保暖,防止因潮濕的衣物導致小兒著涼引發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
保持小兒呼吸道的衛生。小兒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往往與雙球菌、鏈球菌等細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關系,如果小兒的呼吸道如氣管、支氣管等存在痰液等異物時,小兒的肺部通氣就會受到影響,導致上述呼吸道細菌的大量繁殖,引發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因此,應經常對小兒口腔及咽部進行護理,保持其清潔、通暢,降低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如經常喂少量溫開水以清潔口腔;改掉某些小兒抱著奶瓶入睡的習慣,或者在喝完奶后進行漱口;幫助小兒樹立經常洗手的意識,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給小兒更換內衣內褲、床單被褥尿布等。
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場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由于人員混雜,常存在多種呼吸系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很容易通過空氣、飛沫或者接觸等途徑進行傳播,小兒自身的免疫系統本來就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場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導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內通風不良,空氣質量下降,亦會導致小兒身體抵抗力下降而容易發病,因此在家中也應經常開窗通風換氣,少開空調,禁止吸煙等,以保持室內空氣的通暢、溫度和濕度的適宜,避免過熱過干,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對于維持小兒呼吸道黏膜的濕潤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時進行預防接種。按時對小兒進行規定疫苗的接種,如白喉、百日咳等,通過這種方式使小兒被動地增強呼吸系統的免疫力,從而提高對特定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4 小 結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呼吸內科疾病,應注重平時的預防,通過上述預防措施的實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發病率,不僅可以為小兒提供衛生、舒適的生活環境從而保證其健康成長,還可以避免因小兒患病給家長帶來的麻煩。
參考文獻
[1] 劉亞香,崔國粹.探討小兒呼吸系統感染的相關因素及預防[J].中國保健營養,2010,7(3):107.
1.1一般資料 本組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齡60--70歲,平均65歲,均為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疾病。病程慢性支氣管炎平均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均6年,此次病情加重平均7天。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6例。
1.2實驗室檢查 20例中,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者18例,肺功能檢查15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阻塞性通氣功能減退,6例心電圖改變,T波低平。上述病例經抗炎、平喘、祛痰等治療及心理護理,病情好轉出院,住院日期平均12天。
2.護理體會
2.1環境 呼吸系統疾病首先要保持病室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定時消毒,溫度18-22度。濕度50%-60%。避免空氣污染,如:煙,氣體,粉塵。
2.2改善通氣 根據病情給予合適的氧流量。重癥患者吸氧后密切觀察用氧效果。吸氧后,病人安靜,紫紺改善,呼吸頻率,節律均勻,說明用氧后有效果;若呼吸變慢變淺,應調節氧流量,或加用呼吸興奮劑;若出現意識改變及精神癥狀,應考慮肺性腦病,及時報告醫生,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痰多不易咳出者,應當多飲水,以保證呼吸道的濕潤和病變黏膜的修復,以利痰液的排出,從而保持呼吸道通暢。或遵醫囑霧化吸入,每天兩次,吸痰前、中、后加大氧流量。
2.3用藥觀察
輸液時嚴格控制速度,過快過多都會引起肺水腫導致心衰。呼吸內科氨茶堿應用較多,應緩慢靜注,防止不良反應。巡視的時候告知家屬及病人不能隨便調節滴數,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2.5有效排痰 常用胸部物理療法。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適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狀況良好的病人,有助于氣道遠端分泌物的排出。指導患者采用坐位,先進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氣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氣3-5秒,繼而縮唇,緩慢地通過口腔將肺內氣體呼出,再深吸一口氣后屏氣3-5秒。身體前傾,用手按住腹部,進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幫助痰液排出。
2)胸部叩擊 適用于久病體弱、長期臥床、排痰無力者。禁用于未經引流的氣胸、肋骨骨折、咯血、低血壓及肺水腫等病人?;颊邆扰P位,叩擊著兩手手指并攏,是掌側成杯狀,以手腕力量,自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內、迅速而有節律的叩擊胸壁,震動氣道。叩擊時避開,心臟,骨突部位。叩擊時力量適中,以病人不感到疼痛為宜,每次叩擊5-15分鐘為宜,并安排在餐后兩小時或餐前30分鐘,防止不適。
2.6呼吸功能的鍛煉 包括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縮唇呼吸指囑患者閉嘴經鼻吸氣,然后通過縮唇緩慢呼氣,同時收縮腹部。吸氣與呼氣比為1:2.呼氣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厘米處,與口唇等高點水平的蠟燭火焰隨氣流傾斜而不熄滅為宜。腹式呼吸 讓人坐位或半臥位,兩手分別放于胸前和上腹部,用鼻緩慢吸氣,腹部凸出;呼氣時用口呼出,腹肌收縮,膈肌松弛,膈肌隨腹腔內壓增加而上抬,推出肺部氣體排出。每天訓練3-4次,每次重復8-10次。
2.7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因病程長,體質較差,情緒悲觀,應給他們做好心理護理,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戶外活動,如呼吸操、太極拳,散步等,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為患者創
造有利于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
2.8 飲食護理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給于高蛋白、高維生素、足夠熱量的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給予相應的治療飲食。
【關鍵詞】呼吸內科;住院患者;護理質量;影響因素;探究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9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790-01
呼吸系統疾病屬于臨床常見多發病之一,主要包括支氣管炎、哮喘病、氣管炎、肺心病、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且多數疾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的特點,因此多數患者均需要進行住院治療,以此確保臨床治療的有效性[1]。同時有關資料顯示,不少呼吸內科的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間,由于護理效果不佳,時常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治療效果,以你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組探究通過選取自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呼吸內科接受住院治療的患者120例,對其臨床護理工作進行探究分析,從而得出影響護理質量的相關因素,進而采取對照護理的方法,來尋找最佳的護理模式?;仡櫹嚓P資料,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120例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6.5±11.3)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4例,氣管炎和支氣管炎患者25例哮喘病患者21例,肺心病患者17例,肺結核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相關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且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意識障礙、精神疾病的影響,事先告知所有患者本次探究的方法與目的,征得其同意后,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56.2±11.1)歲,觀察組患者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57.2±10.1)歲,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呼吸系統疾病種類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首先對120例患者進行護理質量影響因素分析工作,主要對患者日常接受的護理內容進行探究分析,并結合實際護理質量,分析對其產生影響的相關因素,一方面通過考察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與護理意識,一方面對患者自身展開調查,從而得出更具科學性與真實性的分析結果。
1.2.2護理方法在得出影響護理質量的相關因素后,由我院資深護理人員,根據影響因素的類別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改進措施,其中對照組患者仍然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而觀察組患者則采取改進后護理模式,主要加強健康知識宣教護理、康復指導訓練護理、用藥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基礎護理,同時還需要加強護理人員風險防控意識與責任意識。
1.2.3觀察評價方法采取對照護理后,采取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收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個級別,此外,還需要準確記錄患者在接受護理期間發生的并發癥,并做好相關資料的記錄分析工作。
1.3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11.3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P
2結果
通過對本組患者接受的臨床護理工作進行探究分析,認為影響臨床護理質量的主要因素分為三點,其一是患者自身因素,如健康知識知曉程度差、對護理工作配合性差等,其二是護理人員的因素,如責任意識差、護理水平不高等,其三是來自社會的因素,如醫療保障政策普及性差、辦理手續繁瑣、實用性差等。因此我院針對上述因素,改進了護理模式,而采取對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護理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7%,并發癥發生率為5.0%,均顯著優于對照組80.0%、18.3%,P
3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生活環境的惡化,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而且由于不少疾病屬于慢性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的特點,多數還需要進行住院治療,進而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影響極大[2-3]。而對于呼吸內科住院患者,在進行對癥治療的同時,護理質量的高低也對病情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為了提高呼吸內科住院患者護理質量,本組探究對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患者開展了臨床探究,從而對護理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有效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改進了臨床護理模式。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對本次探究進行如下總結。
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的護理質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來自患者自身,筆者認為,不少患者由于長期患病,會產生消極的、負面的心理,因此不注意自身的保護,也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而對于上述問題,我院則對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的日常護理進行了如下改進:首先加強了健康知識的臨床宣教,采取多種形式來普及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要點,增加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率,其次結合心理護理,糾正患者消極的負面心理,提高護患間的配合性,再者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教育,確保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與護理技能可以勝任該項工作,最后則加強對醫療保障問題的講解與普及,減少患者就醫負擔。而采取對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其護理滿意度與并發癥發生率都顯著優于對照組。
綜上,通過對呼吸內科住院患者的護理工作進行探究分析,能夠有效理清影響護理質量的相關因素,進而改進護理模式,才能確保護理質量穩步提高,確?;颊哌h期康復效率
參考文獻
[1]黃偉霞.呼吸內科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及對策[J].當代醫學,2013,19(3):121-122.
目的: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了該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來治療的60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利用計算機軟件把6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分別30例患者。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護理風險管理,比較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患糾紛率為3%,風險發生率為3%,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率為97%,護理人員護理優秀率為10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將護理風險管理運用在呼吸內科護理工作中可促進患者康復,顯著提高護理效果,可臨床推廣。
關鍵詞
護理風險管理;呼吸內科;護理工作
在呼吸內科護理工作中經常會出現多種不安全因素,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病情風險,這說明呼吸內科的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以及風險性[1~3]。隨著人們對護理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在臨床中得到推廣應用,此種護理優勢是可將病人存在的潛在風險有效減少,但是其應用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觀察。為研究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選取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來治療的60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來治療的60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2~72歲,平均年齡(43.25±10.23)歲。把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分別3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44.23±10.45)歲。觀察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3.12±10.27)歲。60例患者中肺炎患者1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5例,支氣管擴張患者9例,肺心病患者11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5例,呼吸衰竭患者10例。兩組患者在病情狀況、年齡、性別等方面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進行送檢痰培養、血常規、血培養,指導患者合理的休息與活動,指導患者適量飲水;保持病房環境衛生,及時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如有不良情況及時告知醫師并協助處理。
1.2.2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者常規護理基礎上并實施風險護理。主要內容如下:(1)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方式,護理中對患者床位進行護理,定期對患者病床進行維修檢測,預防患者出現劃傷、墜床等不良現象,年齡較大的患者必須有患者家屬進行協助護理。將日常清潔用品放置在離患者病床較遠的位置,防止意外情況。(2)對觀察組患者創建完善的病情檔案,對患者心理狀況、病情等進行干預,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審查。協助患者及時服藥,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拍背等,對患者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患者出現新的病情而加重呼吸系統疾病。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使用不同護理方式進行護理3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分為護患糾紛情況、風險率、患者滿意度以及護理人員操作熟練情況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對收集的所有患者資料和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兩組患者資料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方式進行護理3個月后,我們對兩組患者進行了觀察,經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護患糾紛率為3%,風險發生率為3%,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率為97%,護理人員護理優秀率為10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當前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人數呈不斷上升趨勢,主要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等。根據相關研究證明,當前對呼吸疾病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有較高風險[4]。主要原因是患有呼吸疾病的年齡較高以及遺傳性疾病等,在臨床中用藥較多并復雜,病情嚴重,有較長的治療周期,所以在護理中有較多意外情況。怎樣在護理過程中將護理有效率提高,將住院時間以及治療時間縮短,是當前重點研究的問題。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質量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護理過程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可將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護理能力等有效提高,使護理人員自覺遵守護理工作中的相關條例,將現有護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時發現并加以改善,將護理有效率以及安全率有效提高[5]。本次研究的內容主要是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中的應用效果,經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護患糾紛率為3%,對照組為10%;風險發生率為3%,對照組為1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率為97%,對照組為80%;觀察組護理人員護理優秀率為100%,對照組為80%;觀察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明顯優對照組患者,兩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意義。綜上所述,將護理風險管理運用在呼吸內科護理工作中可促進患者及時康復,將護理效果顯著增加,可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四川醫學,2012,05(10):906-908.
[2]張曉英.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病房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3,31(04):268-269.
[3]安艷麗.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病房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外醫療,2014,02(03):156-157.
[4]岳艷玲,殷波濤.湖北省某三甲醫院呼吸內科護理風險管理效果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4,09(02):30-32.
【關鍵詞】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措施;效果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814-01
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較常見的慢性多發病,各年齡段均有發生,病程長、容易反復。患者的主要癥狀是咳嗽、胸疼、精神緊張,嚴重時可引起咳血、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導致死亡。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應嚴密觀察其病情變化,并給予心理護理、病情監測護理、機械通氣護理、排痰濕化護理、藥物治療護理、飲食護理、口腔護理等臨床護理,可取得比較理想的療效。本文選取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通過8周的護理監護,取得較好的療效。
1 臨床資料
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間收治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68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在13-76歲,患者呼吸疾病的基礎情況為:支氣管擴張患者6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6例,肺癌患者5例,其他重癥患者4例。
2 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呼吸系統疾病治療的周期比較長,病情容易出現反復,甚至因惡化而危及生命。通?;颊邥虼司窬o張,心情煩躁,對治療不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要依據患者出現的不同情況,提供積極的心理治療,特別是對老年患者,更要有耐心。①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將呼吸疾病的相關知識介紹給患者,講清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對治療的痛苦有心理準備。②要關心患者,人患病后,情緒不佳容易發脾氣,醫護人員要重視患者的訴求,度親切和藹,特別是對交流有障礙、反應遲鈍的患者,更要耐心細心??傊?,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保持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病情監測護理 病情監測情況是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判斷的重要依據,要求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加強對患者的意識、呼吸、輸液、咳嗽咯痰、生命體征和尿量等指標的留心觀察,遵照病情監測操作規程處置。意識觀察:若患者出現意識朦朧不清、白天嗜睡、兩手撲擊樣震顫等情況,應加強觀察,并報告主治醫生;呼吸觀察:早期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過快或過慢,嚴重呼吸困難時常有點頭樣呼吸,護理人員對此要格外注意;輸液的觀察:輸液速度不宜過快,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惡心嘔吐、氣緊心慌、心律失常等不適反應??人杂^察:協助患者痰的排出,觀察咳嗽頻度、痰的黏稠程度、顏色氣味,如果有粉紅色泡沫痰,一般表明患者出現急性肺水腫。生命體征觀和尿量觀察:患者心源性休克常出現低血壓、神經系統紊亂,尿量減少等癥狀,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血壓和尿常規的變化。
2.3 機械通氣護理 采用機械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使用機械通氣應注意以下各事項:①要詳細記錄呼吸機的頻率、供氧壓力狀況、患者使用呼吸機后缺氧的改善狀況。②呼吸機參數可根據病情作適當調整,隨機檢測治療效果。③呼吸機撤除要根據患者的適應情況循序漸進,尤其注意避免呼吸肌疲勞,部分患者因對防止呼吸機依賴,可能造成撤機失敗。在臨床護理中,本組病例有1例在撤機時出現呼吸肌疲勞狀況,呼吸較微弱,自主呼吸維持不到24h。護理人員替患者佩戴呼吸機,采取加強營養,鍛煉呼吸肌等手段進行護理,2周之后再次撤機,患者情況穩定。
2.4 排痰濕化護理 呼吸衰竭晚期患者,一般伴有程度較深的呼吸困難,如合并感染病情加重,引起痰堵、咯血窒息等,嚴重時患者常在50-10min呼吸停止?;颊呖人允菍⒆灾髋懦龅挠行Х椒ǎ詰膭罨颊呖人?,將痰咳出,還應要求患者多更換,以通暢呼吸,適當多飲水,可減少痰的產生。為幫助患者排痰,可對其翻身拍背,一般要求每2小時1次。神志清醒患者可采用每日2-3次做霧化吸入,機械排痰也是較好的選擇,可適當配合使用;禁止使用強鎮咳劑,以免造成患者因咳痰不出而窒息。
2.5 藥物治療護理 臨床上常采用氨茶堿藥物進行解痙止喘,因毒性原因,要嚴格準確掌握藥物的劑量、濃度;定量吸入β2受體興奮劑類藥物,可以抑制患者體內炎性介質的釋放,促進患者排痰。糖皮質激素藥物用于治療哮喘,應充分了解其作用及副作用。對患者進行靜脈用藥前,要了解患者用藥史,如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終止注射。
2.6 飲食護理 許多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營養不良,身體虛弱,伴有便秘和腹瀉。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給予飲食上的指導,根據患者本身情況,多提供高纖維素飲食,補充蛋白質,建議多飲水,少食多餐。還可以對患者進行腹部環形按摩,可促進患者腸胃的蠕動,協助消化、排便。對腹瀉的患者,應用藥物治療,并適當補充營養。
2.7 口腔護理 為抗感染治療的需要,在對呼吸系統重癥患者治療時,抗生素的使用量比較大,常會導致口腔菌群失調,比如霉菌感染。因此要根據患者口腔黏膜變化情況,及時做好口腔清潔工作。
3 結 果
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8例重癥患者在經過上述臨床護理8周后,效果比較明顯,其中有45例患者得到痊愈出院,痊愈率為66.2%;有17例重癥患者癥狀明顯好轉,使患者總有效率達到94.0%;其余6例重癥患者病情惡化或死亡,死亡率為3%。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內鏡室護理;損傷新危險;吸入性危險;感染性危險
近年來,醫療衛生行業的職業危險已經成為醫學界及社會的焦點,內鏡室護理工作的危險因素研究也成為醫療衛生行業研究與關注的重要課題。內鏡室護理工作開展中會將護理人員置于各種危險因素中,如內鏡室中病人的分泌物、體液、血液,甚至一些化學藥物也會造成甲醛、消毒液等污染,對內鏡室的護理工作人員健康帶來威脅【1】。因此,加大內鏡室護理危險因素研究與教育,全面提升內鏡室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進行有效的危險防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著重分析了內鏡室護理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并進行了防控措施的初步探討。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到2012年8月于我院內鏡室接受檢查的62例內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呼吸系統疾病患者14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11例、泌尿系統疾病患者12例、血液系統疾病患者13例、循環系統疾病患者7例及神經系統疾病患者5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為23-87歲。
1.2方法 所有患者不定時進行內鏡檢查,我院專門組建了內鏡室護理管理小組并定時召開護理會診,就內鏡室的危險因素進行了預測評估,發現內鏡室環境中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損傷性危險、吸入性危險、感染性危險三大類。我院醫護人員在每位患者經過內鏡檢查后均進行了室內防感染護理。
1.3結果 所有患者與護理工作人員無一例發生內鏡室合并感染,內鏡室的護理工作人員無一例發生嚴重意外事故。
2.損傷性危險因素分析
醫療內鏡室護理中比較常見的損傷性危險因素主要有放射性輻射損傷、視力疲勞損傷、噪聲損傷等,該類危險因素主要對患者護理人員機體造成直接損傷影響【2】。
2.1放射性損傷 內鏡室在部分疾病的診斷治療中會應用放射性治療法,這便將內鏡室護理人員置于危險環境下,易對護理工作人員造成放射性損傷。如在內鏡室進行十二指腸鏡檢診斷與治療,常采用X線進行放射診斷與治療,其中的電離輻射在封閉環境下持續時間長,直接污染了內鏡室護理人員的工作環境,也會對護理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帶來影響。長期大劑量的接觸放射性污染源會直接影響到護理工作人員的身體技能,具體表現在體內白細胞數量嚴重下降,時間長了會造成護理人員皮膚灼傷甚至壞死。護理人員長期在輻射環境下工作機體的免疫力會明顯下降,甚至致癌。
2.2噪音損傷 內鏡室運作時會伴隨著一些列噪音,護理人員長期處于處于噪音不斷的環境下,會直接影響到其生理與精神方面的不適,甚至導致人體機體功能下降,嚴重者機體功能的可能性也會增加【3】。內鏡室的噪音主要源于病人發出的聲音、電子儀器運作聲音等,內鏡室的護理工作人員在這些聲音的長期影響下,會由最初的神經性不適發展演化到生理性紊亂,如神經性內分泌失調等,孕期的工作人員還會造成流產。身體狀況較好的女性工作人員也會在噪音的長期影響下消化系統功能下降、血管收縮以致血壓升高,直接不利于身體健康。
2.3視力損傷 內鏡室中具有大量電子儀器設備,室內的護理人員在進行儀器操作時會直面儀器電子屏幕,長期在光線較暗的環境下工作,勢必會造成勢力疲勞。此外,長時間的盯住電子顯示屏工作還會造成工作人員視力調節功能,在調節功能下降的情況下,工作人員的視力會嚴重下降,患近視、遠視、散光、弱視的可能性將會隨之增加。
3.吸入性危險因素分析
內鏡室還存在吸入性危險因素,這主要是由內鏡室揮發性氣體的存在與通風狀況不佳引起的。內鏡室在每次使用前后都會經過儀器消毒、環境消毒、標本采集浸泡等,這些工作能提高內鏡室環境的舒適度,但是在通風條件不佳的情況下持續消毒作業將會增加內鏡室空氣質量下降,如空氣中的甲醛、戊二醛、氯成分都會增加,這些化學藥劑成分在揮發長期存在于室內空氣中,引發吸入性危險,直接威脅著患者與護理工作人員的呼吸系統等【4】。
3.1消毒劑吸入危險 內鏡室中常用藥劑有消毒劑、標本浸泡液等,其中消毒劑應用更加廣泛。一般儀器保養期間會進行必要的消毒,以防止儀器內部細菌孳生,且在儀器使用期間,每位患者使用前后都要進行必要的消毒,由此可見,儀器的消毒頻率極高;消毒劑還用于內鏡室環境的消毒,室內環境的消毒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患者嘔吐物等引發細菌感染,也為了給患者提供舒適的檢查環境,環境消毒用的消毒劑也會揮發長期存在與室內空氣中;內鏡室標本器皿中的浸泡液也具有揮發性,長期存在會與空氣中的消毒劑成分混合,污染空氣,影響到護理人員的呼吸系統。內鏡室常用的消毒劑有戊二醛、氯成分消毒劑等,空氣污染還與室內含有甲醛成分的標本浸泡液有關,這些化學藥劑具有較強的揮發性,在使用中還具有刺激性,直接影響到護理工作人員的呼吸系統。刺激性空氣污染還會刺激工作人員的消化系統,長期處于這種工作環境下,揮發性刺激氣體持續作用于工作人員機體,還會造成皮膚與眼睛灼傷、嘔吐、胸悶惡心、頭暈耳鳴等,工作人員的機體免疫力也會下降,臨床過敏反應增多,嚴重的還會機體組織損傷引發機體惡變,人體癌變幾率也會相應增加。
3.2粉塵吸入危險 內鏡室的可吸入粉塵主要源于頻繁更換的操作手套,一次性消毒手套的主要成分是滑石粉,頻繁的更換手套將會直接將手套中的滑石粉成分帶入作業室內,空氣中的粉塵漂浮量不斷增加,可吸入性粉塵直接威脅著護理工作人員的呼吸系統。長期處于具有粉塵污染的工作環境下,工作人員的呼吸系統內污染成分增加引發慢性呼吸道疾病,還會增加呼吸系統癌癥的危險性。
3.3內鏡室內其它刺激性氣體危險 內鏡室內的空氣污染還包括患者檢查時嘔吐物、排放物、血液、儀器運作產生煙霧等,甚至部分患者還有身體異味,不僅污染室內空氣,還會影響患者與護理工作人員心情,免疫力下降,危險因素的危害將會擴大,嚴重的還會產生血液感染,直接威脅著患者與護理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
4.感染性危險因素分析
內鏡室護理工作中會面臨著各種臨床疾病病癥污染,受檢患者與室內的護理工作人員有時還要直接接觸病原菌等微生物,如護理消毒工作不到位將會直接威脅到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內鏡室中的感染性危險因素主要與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這些污染源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還具有較大的傳染性,護理工作人員長期接觸該類傳染源,會使本來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下身體功能障礙的危險指數更高。
內鏡室工作環境中危險指數較高的感染性疾病有艾滋病、乙型肝病、丙型肝炎等疾病,護理人員在接觸患者時盡管帶有消毒手套與口罩,但是患者機體檢查時遺留或觸碰到的物件便有可能帶有病菌,消毒過程中稍有不慎便會對病菌清除不徹底,護理人員在日常的儀器接觸中便有可能被感染【5】。此外,護理工作人員在協助患者檢查時也會直接接觸患者,患者分泌物、血液等體液感染因直接接觸感染指數極高,部分胃腔鏡檢查時患者的體液還有可能濺到護理工作人員身體及臉部,造成直接污染。病菌消毒清除工作中也會造成感染,這主要是因為消毒活動幅度過大,帶有大量病菌的消毒污染液濺到護理人員身上,甚至是直接進入工作人員的呼吸系統,造成直接感染。
內鏡室患者檢查時,會遇到艾滋病等目前臨床治療方法不完善的疾病,因此,一旦被感染,護理工作人員將會面臨著更加嚴重的疾病感染病癥,由此可見,以防被體液污染感染,內鏡室護理工作人員應該及時進行部分傳染疾病的疫苗注射,并通過日常鍛煉,增加自身的免疫力,還要在消毒工作進行時,著重做好防護措施,以防止患者體液污染通過消毒劑揮發進行呼吸系統,造成直接感染。
參考文獻:
[1]夏雪梅.內鏡室護理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12,10(27):2555-2555.
[2]李秀英,房伍磊.護理工作中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干預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質,2010,13(6):1896-1897.
[3]李彥毅.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隱患及防范措施[J].中國誤診學雜質,2009,6(19):2558-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