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傳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信息傳播效果評價農業
1傳播效果評價的重要意義
傳播活動是一項有目的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為先決條件的。就農業傳播而言,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農業活動,也就有了農業信息的傳播,人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思考、發現和創造就是農業信息傳播的內容。千百年來,人類農業技術的進步都仰賴于農業信息的傳播和農業技術的推廣。
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發出信息,通過一定的傳播渠道到達受眾之后所引起的受傳者思想與行為的變化。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無論是人內傳播、人際傳播,還是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傳播,人們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進行的。農業信息傳播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承農業生產技術和對自然界的認識的積累,實現農業對人類生活的改善,促進人類經濟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提高人類的生活水準。
農業信息傳播效果的科學評價,有助于農業信息化,有助于農民盡快掌握先進技術和市場信息,有助于提高農業市場的競爭力,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模式,推進農村及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2農業信息的傳播與傳播效果的實質
信息傳播的效果是各種傳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應,也是受眾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發生的具體變化。這些變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轟動一時,更有經久不衰的,也有潛移默化的,這些都是農業科技信息技術傳播效果的實質所在。
任何農業信息傳播的效果都可以說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2.1構成受眾的變化
如受眾因獲得信息而增長了知識、智能(能力的提高),改變了價值認知、關切態度和行為模式等。
2.2農業信息的特征影響
如農業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內隱性、積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層次性和多面性,這些特征性質決定了農業信息傳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過程
農業科技信息的擴散和效果的形成過程可大體分五個階段,即信息本身所表達的技術、媒介的傳達、主要受眾接受、次要受眾接受及受眾全體的接受程度。
2.4影響農業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傳播者(編、導、播)、中介者(如農業技術推廣站)和受眾(信息接受者的立場、經歷、智能、心理、興趣、個性特點等);
(2)信息因素:所傳達的信息的真實性、新穎性、適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種媒介的成功應用,如書、刊、報、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的特點和優勢直接影響信息的傳播及受眾的范圍與接受程度。
3傳播效果評價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響的傳播研究方法的專著,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已出版了不少,但是,專門研究傳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卻很少。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以及人們對傳播學認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同時,把傳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議事日程,這既是傳播學發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傳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盤分析法
從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發展過程來看,要能夠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性質,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確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質及各因素的關系,進而為科學的決策提供依據。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調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傳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對傳播效果做進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傳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傳播學界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在有些傳播學的著作中已開始使用這個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實地觀察法、小組座談會法、深層訪談法等。但是,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過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調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過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實踐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補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對于獲取結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學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礎,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確化,只有進行科學的定量分析,才能夠更精確地描述研究對象的特征、性質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盡管這樣,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來講,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調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論分析法。
4理論分析法在傳播效果評價中的應用
理論分析法是一種建立在客觀實際基礎上的科學抽象分析法。根據傳播學的發展過程,傳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論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4.1專題論證法
在傳播過程中,人們會碰到許多專題,可以針對某一個專題采取無結構的、面對面的、直接的論證。這種論證既包括“正面”的論證,也包括“反面”的論證,這兩個方面的論證對于研究傳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別是“反面”的論證,有時比“正面”論證對研究傳播效果更有意義。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在一個時期很難確定傳播效果的性質,有時“反對”者的觀點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而“正確”的觀點實踐證明是錯誤的。由于采用專題論證法所研究的問題比較集中,正反面兩種觀點所借用的材料既廣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傳播效果。
4.2個案分析法
個案分析法既是研究傳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論研究常用的方法。個案分析法的關鍵是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則,即使個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決帶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決的問題。個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幾個步驟:
(1)選擇個案。選擇適當的個案,如農業實用圖書,現在的圖書傳播體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通過新華書店渠道銷售,存在著圖書出版和銷售體系。此體系可作為農業信息傳播效果的理論研究基礎。
(2)選擇個案中的關鍵性問題。通過對圖書出版和銷售體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結論,并為媒介的產業功能及宣傳功能的實現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經濟方面的準備。目前,理論界對媒介二重性理論和媒介產業化經營理論不僅已形成共識,而且是定性分析傳播效果研究的一種重要的理論依據。
(3)延伸性研究。在對已選擇的個案進行深化研究的基礎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個案研究成果擴展到相關領域,比如報業領域、網絡領域等,進而形成系統的媒介傳播理論。
(4)歸納性研究。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個案分析的目的是通過對點的分析,尋找到一種理論的基本架構,并確定選擇的個案在宏觀的理論架構中的位置。歸納性研究不是指對個案研究本身的歸納,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歸納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觀理論系統化,進而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5)應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過個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并能夠科學的把這些理論應用于實際,解決現實生活中碰到的各類問題。比如傳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傳播效果理論,進而解決傳播過程中的各類相關問題。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種方法,其具體做法是把前人或別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使其系統化、理論化。目前,關于傳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許多傳播學研究者或傳播學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觀點,現在可以運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統化、理論化,進而指導傳播者的傳播行為,為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4.4抽象研究法
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是理論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指在認識上把事物的規定、屬性、關系從復雜的整體中抽取出來的過程和結果。在傳播過程中,一方面是傳播內容具有復雜性,另一方面是受傳者具有復雜性。傳播內容的復雜性決定了受眾群體必須具有多樣性、多層次性,否則,所謂的傳播效果就難以實現;受眾者的復雜性決定了同樣的傳播內容對受傳者影響度的差異性,進而影響著傳播效果的實現程度,影響著傳播者的決策行為。抽象研究法可以從這些復雜的現象中抽取出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東西,為傳播者的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4.5科學預見法
科學是一種系統的知識。運用科學預見法來研究傳播效果,對研究者有很高很具體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傳播學和應用傳播學的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善于發現或創立具有傳播學前沿的理論性問題和新理論。第二,占有翔實的材料,并具有很強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第三,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是非判斷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基本條件,才能在正確認識現有傳播效果的基礎上對未來的傳播效果作出科學的預見,才能很好地把握人類傳播活動的方向。
5結論
傳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傳播效果的兩種基本方法,也是目前傳播學界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無論是理論傳播學,還是應用傳播學以及各分支學科,都應該重視對傳播效果的研究,都應該注意對這兩種基本方法的運用,這是傳播學發展面臨的一種新課題。這兩種方法運用得好,傳播學就會得到更快的發展,新的應用傳播學及其分支學科將會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發展。否則,只會停留在現有的水平上。
網絡科學傳播模式是對通過互聯網進行科學傳播一般規律的抽象和總結,其傳播內容主要是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及科學公共事務等,傳播渠道主要是互聯網。對學科層次的學術交流,很難選擇“科學共同體專業集團內部的科學傳播”、“科學共同體子集團內部的科學傳播”等概念,類似說法比較冗長,難以理解。考慮到學科層次的學術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學科同行內部的科學傳播。之所以沒有選擇科學同行這樣的字眼,主要是因為在當下的語境中,科學同行容易被理解為科學共同體。學科同行的確定,一般依據它的最高課題、專業團體的成員情況和所讀期刊。
一、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簡析
學科同行內部的科學傳播,主要指學術交流,而學術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為,論文的傳播模式對會議報告、開放課件等具有參考意義。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主要要素包括論文、網絡、學科同行,公眾也可以參與其中。本文提出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見圖1。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其實是一個開放的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個擁有反饋機制的循環模式,學科同行以網絡為載體,在同行內部和公眾之間進行科學傳播。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種傳播模式中的各個要素。對論文而言,無論是紙質出版還是網絡傳播或者其他傳播途徑,要想在作者、讀者、資助者間建立互信,必須保證傳播信息的高質量。在各種質量保證體系中,同行評議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中,同行評議將是一個重要環節。同行評議在傳播模式中的位置并無定規,既可以在于網絡之前進行,也可在于網絡之后進行。該模式中的網絡,一方面指論文在網絡上實時發表,另一方面指論文在網絡上進行典藏,即論文倉儲數據庫。學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論文得以典藏并能實時查閱,是學科同行內部網絡科學傳播模式順利進行的條件之一。該模式中的學科同行,是指能看懂論文并能進行反饋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該模式中的公眾,除了非科學共同體成員還包括非學科同行科學共同體成員———他們也難以對論文進行反饋,與非科學共同體成員并無太大區別。圖1是對學科同行內部科學傳播模式的抽象概括,這其實是一種無阻礙的理想描述———論文生產完畢,快速發表典藏于網絡,學科同行閱讀使用并進行反饋。在實踐中,相關工作者正努力實現這種理想狀態,其中以開放獲取模式(OpenAccess)為代表。
二、開放獲取思想與其特點
學科同行內部的科學傳播也即專業交流,除去面對面的交流,一開始是通過寫信等方式來完成,后來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與普及,以發表學術成果為目的的學術期刊出現。1665年在英國出版的《哲學會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是最早的同行評議的科學期刊。同行評議是一種科學的專家決策制度,到目前為止仍被公認為最好的一種決策制度。以同行評議為基礎的學術期刊,幾百年來為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貢獻。但是一些問題也開始暴露。第一,學術期刊體量有限,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學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發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學術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載太多文章,科學共同體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無疑問就被浪費。第二,時效性不強,不能及時捕捉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在科學高速發展的當代,論文寫作到發表之間的周期過長,會影響科學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對2006年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進行了統計,審稿時間不低于2個月的超過50%。第三,期刊價格快速升高,讀者不堪重負。紙質期刊價格升高,出版商又通過IP和密碼等控制電子版,信息費用被抬高。據LibraryJournal的統計,2004年到2008年,平均價格相對上漲最高的為哲學與宗教領域的期刊,上漲幅度達到178%,最低為數學與計算機學科領域,上漲幅度也達到27%。第四,傳播價值無法最大化。學科同行之外的公眾,基本不可能訂閱學術期刊,當其對某論文有需求時,路徑依賴導致其不知也難以查閱。紙質期刊數量有限,不易保存,后來者很難繼續利用。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術期刊漲價與圖書館經費減少、網絡使用范圍擴大與學術期刊電子版訪問受限、學術研究速度加快與學術期刊出版滯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漸凸顯,并導致學術交流危機,于是開放獲取(也稱開放存取)得以提出并逐漸得到認可。開放獲取是一種全新的文獻出版模式,它由作者付費而用戶免費,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獲取該學術資源。通過開放獲取,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與公眾見面,避開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機構,促進了信息傳播。在網絡作用下,文獻檢索更方便,典藏也更有技術保證。
三、開放獲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為例
在美國的開放獲取政策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政策出現最早,得到了美國政府機構的認可和支持,對其他國家或機構相繼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開放獲取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該政策要求得到NIH全部或部分資助的科學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在發表時應將作者最終手稿的電子版提交到國家醫學圖書館管理的一個網絡化知識庫PubMedCentral(PMC),以便公眾可以免費獲取。本文總結論文紙質出版后的網絡開放獲取模式見圖2。這種模式下出版商認為,若論文內容的復制版在別處可以免費獲得,出版商將沒有能力收回投資,也無法對科技出版持續投入。最后的妥協結果是,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提交到開放獲取倉儲數據庫時,其文本只能是作者接受同行評議后的文本,而不是期刊編輯加工后的出版定稿。這雖有遺憾,但期刊編輯改變不了論文的科學思想、實驗數據,只能在文字上進行潤色或者統一格式等,對學術價值幾乎沒有影響。因此,圖2仍然使用論文字眼。
很顯然,圖2描述的論文出版模式,本質上仍是期刊電子版,但它與電子版仍有區別,區別體現在兩點:其一,用戶免費使用;其二,論文進入開放獲取倉儲數據庫,典藏更有保證。在圖2中,開放獲取倉儲數據庫的購買、維護等費用由機構或者政府等資助,但這里的論文仍然是同行評議后的論文,其質量與紙質版沒有區別。圖2模式的缺陷是明顯的:其一,中間多了期刊(出版商)這一環節;其二,期刊的出版體量決定了開放獲取的論文的數量;其三,論文的出版仍然需要紙質期刊讀者訂閱付費。雖然只要有紙質期刊出版,這一模式就可以維持,但這種模式是比較被動的模式。開放獲取的另外一種形式是開放獲取期刊,其中作者付費取代讀者付費,該模式的初衷是減少論文獲取障礙、增強論文交流性,其代表是科學公共圖書館(PublicLibraryofScience,PLoS)。在PLoS模式下,科學家提交論文的同時也要支付一定費用,這筆費用主要用于同行評審、存檔以及編輯費用等。PLoS強調,向作者收取出版費,其目的并不是把出版費作為額外的經濟負擔轉嫁給科學工作者,而是基于這樣的理念:科學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科學研究過程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而出版成本只是研究成本很少但又必須的一部分。論文經過同行評審后,就進入開放獲取倉儲數據庫,用戶可以免費長期使用。PLoS于2003年10月創辦的第一份開放獲取期刊PLoSBiology定位于學科領域的高端期刊,實施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然而,對這樣高成本的運作來講,僅僅靠論文作者的版面費是難以維持下去的,于是,PLoS推出一種高級的科學出版模式———依靠較低質量論文的大批、廉價出版來資助和養活少數高質量旗艦期刊,甚至在某些期刊上采取了輕度同行評審體系,可發表任何在方法學上合理的文章,但其接受率高、發行文章的量較大,因而版面費遠遠高于其運行成本。除了版面費,PLoS類開放獲取期刊其實還應通過廣告等各種模式來增加收入。有學者曾擔憂開放獲取期刊文章的質量不高,但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證明,開放獲取論文比傳統論文更容易被引用和使用。有研究者通過對PLoS旗下期刊影響因子的研究得出結論:PLoS的質量認證機制是健全和有效的。#p#分頁標題#e#
在開放獲取實踐中,還有一種免同行評議的預印本模式,這種模式以1991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建立,現由康奈爾大學維護和管理的arXiv為代表。在這種模式下,不用同行評議,作者只須按照一定格式將論文排版后就可以自由上傳到網絡,滿足了且快速發表的要求。作者在論文上傳的同時,也可以將其提交給學術期刊,如果論文在期刊上正式發表,文檔庫相關信息中就會加入論文正式發表期刊的卷期信息。arXiv論文在開放獲取前并沒有同行評議環節,即沒有質量控制措施,其質量控制體現在論文在正式期刊發表后的補充信息環節,這種同行評議前就開放獲取的模式在中國也存在,創辦于2003年,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是其中的代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特點可以歸納總結為以下幾點:
其一,速度快。作者提交論文后,“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編輯只進行簡單的格式調整后就將其到網上,該時間周期縮短至7天以內,可以滿足科研成果快速的目的。
其二,同行評審體系在后有效運行。中國科技論文在線聘請專家擔任同行評議專家并形成專家庫,只要作者同意,后可自動分配給評審專家庫中的專家進行評議,并根據評審情況給論文標注星級,對一些質量優秀的論文,“中國科技論文在線”還結集出版專門的電子期刊和紙質期刊。
其三,采取強制性開放獲取。2006年,中國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對由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資助的課題實行強制性存取政策,規定所有在研課題結題前課題承擔人必須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發表2篇以上論文,并注明“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課題”及編號,結題時認定與其他刊物等同。
其四,完全的公益性。據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主編李志民介紹,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的評審費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提供,在網站上論文不收取任何費用,查閱、下載論文也不收取任何費用。
其五,有效保證作者的知識產權。“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為其作者提供打印刊載證明的服務,列明論文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發表的時間,可有效確認科學發現優先權,保護作者的知識產權。在發展過程中,“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它沒有采用開放獲取運動所提倡的開放檔案計劃(OAI)協議,開放獲取資源至今未被任何數據提供商(SP)收割,影響論文在線學術資源的使用和共享。10并且承認“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發表的論文為學術成果的研究機構尚不夠多,權威度也需要提高。
醫學科學工作者,無論是臨床醫療、科研、預防或教學工作,都需要不斷地進取,不斷地獲取 知識與信息,也就需要不斷地進行學術交流。學術交流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科技論文。醫學科學論文的質量,既反映了醫療科研水平,也反映了醫學發展動態,同時也是后人發現和發明的基礎。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報告或工作總結,而是將科研與實踐工作中所得到的資料進行科學的歸納、分析、推理,并形成能夠反映客觀規律的論點,這樣的書面記錄才是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寫作的目的:1:貯存科研信息 在科學研究完成之后,需對其研究結果立即加以總結,并以論文或報告的形式闡明其發現及發明。否則,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明與發現逐漸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復前人所做的工作,發生不必要的人力與物力的浪費。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貯存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為以后新的發明、發現的基礎,以利于科學技術事業的延續和發展,不斷的豐富人類科技寶庫。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發展,正是憑借著這種連續性不斷地積累、創造、再積累、再創造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學術論文是貯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 而寫作論文則是總結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
2:傳播科研結果 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對于科研工作,必須“開始它,完成它,發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為,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明,都是社會成員的個體勞動或局部承擔的科研活動的結晶。對于全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將少數人的成果變成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才能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進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論文付諸實施的。這種傳播方式可以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也可以傳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首次報道了利用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綿羊,它無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因此學術論文也是傳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而且按照公認慣例,科學成果的首創權,必須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刊登在學術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認,而新聞媒體傳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認的。
3:交流實踐經驗 從事臨床及醫學科研工作一線的其他人員,通過不斷地實踐,積累出較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而這些經驗與教訓是十分寶貴的。將它們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并以論文形式發表交流,就能發揮巨大的指導與借鑒作用,造福于人。
4:啟迪學術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各種學術思想,這些學術思想通過論文的形式不斷地探索與交流,并相互啟迪,形成新的學術思想,以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論文寫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它凝聚著巨大的艱辛。在寫作的過程中,隨著思維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科研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期刊 開放存取 調查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changing scholarl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reading mode, direct effect as traditional journals in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academic community, published research on OA industry,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industr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lso like a raging fire. OA journal published by OA, two one of the ways to realize, through to the OA publishing concept, respective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international famous OA website and China at present OA of periodical resourc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publication mode facing copyright ownership, funding, publication quality problems.
Keyword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1.計算機科技學術期刊OA概述
1.1OA的概念:
OA(Open Access,一般翻譯為開放存取)是一種在科學領域,學術論文“出版付費,閱覽免費”的全新傳播模式。OA期刊就是開放存取期刊,它允許讀者閱讀、取用、下載、復制、打印、傳播、檢索或鏈接文獻的全文,但不向讀者收取任何訪問和獲取資料的費用作為資金來源,具有獲取無障礙.
開放存取是不同于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
首先,開放存取是基于互聯網的學術傳播機制。互聯網是開放存取賴以生存的媒介形態,這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了學術傳播成本的下降,從而為學術信息的開放存取提供了可能。但是,媒介形態本身并不是區別開放存取與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的標志,目前很多出版者都提供了網絡版的數據庫和電子期刊,但營 銷策略上仍然采用了傳統的基于訂閱的傳播模式。
其次,開放存取是免費提供全文的信息服務方式。在開放存取模式下,科研人員不需要通過付費(包括個人訂閱或者團體訂閱)就能訪問學術信息的全文。換言之,只要具備鏈接互聯網的物理條件,科研人員就可以方便地獲取學術信息的全文。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是開放文獻的基本書目信息并不是開放存取的表現形式。事實上,傳統出版機構往往允許用戶免費瀏覽其文摘,這種做法只是他們推廣和銷售全文服務的一種常用的營銷戰略而已 。
其次,開放存取充分尊重作者的權益,并不違背知識產權的精神 。基于開放存取傳播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公共領域作品”,它并沒有要求作者放棄對作品的全部權利,作者可以基于不同法律文本和授權協議(比如創作共用協議)對作品版權進行取舍。
1.2計算機科技類刊物OA現狀
此OA出版以來,被越來越多的的期刊所采用,計算機科技類期刊亦如此。根據調查,截止到2010年3月,在《2005年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5中計算機科技類刊物中有10中實現OA出版,所占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在這10中期刊中回歸到OA創刊刊物有3中,開放了創刊以來的全部論文,在2002年,其余的7中開放了創刊以來的全部論文,在這10中刊物中,有8中實現OA出版與印刷版同步實現了即是開放,剩下的2中OA出版延時開放,比印刷出版晚了1年,在這10中刊物中,OA出版的開放論文均采用現在比較流行的PDF格式其中還有4中期開放論文HTML刊采用了格式文件,10中O出版期刊開放的途徑都是通過獨立的自檢網站。
2.計算機科技類刊物OA分析
2.1計算機科技類刊物OA存在的問題
A;數量不足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計算機科技類刊物開放的數量主要有兩種形勢:僅提供目錄和摘要的淺層性開放型和全文開放型,目前我國計算機科學技術類期刊OA出版數量還不足,嚴重制約著計算機學科的學術交流范圍和信息傳播速度。
B;開放時段短
我國計算機科技類刊物論文開放的時段普遍較短。在10中期刊實現OA出版的刊物中,自創刊以來有3中實現了全部OA全部開放,沒有創刊開放年,OA時段在10年以內的期刊有7中,,在已經實現OA的期刊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期刊無論開放的時段較短,讀者無法獲得期刊的全部信息
C;出版模式落后
計算機科技類的刊物OA都是通過獨立的網站,有編輯部自主在網上,這種模式屬于“孤島型”,其特點是各自為戰,格式不一,沒有統一規范。這種出版模式存在著網站獨立,信息分散等弊端。制約著其優勢的充分發揮。
2.2計算機科技類刊物OA存在的優勢
A:OA期刊的有優勢是獲取論文全文不收經費、時間等限制,只有具備充足的網絡就可以閱讀到大量的研究成果,這對捉著及時掌握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避免中服刑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B:OA不僅不會對期刊產生負面影響反而個人那個呢過的服務于作者,顯著提高論文的被引頻次。計算機科技類期刊OA模式應當借鑒其他學科的專業期刊,如地學類期刊的“中國地學網站”,結合這些網站的優勢,克服:”孤島型”,為學科研究成果及時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計算機科技類刊物OA存在著弊端,但是實現計算機科技刊物的OA出版的已成為發展趨勢。所以我們必須正視計算機科技類刊物的發展,讓我國的計算機科技類刊物OA走在世界的前端。
參考文獻:
1.張惠.開發0A資源 創新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建設.2006.37-39[3]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傳播媒介將是多樣化的,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科技期刊可以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移動智能終端以及社交網絡等搭建交流平臺,實現紙媒科技期刊和網絡學術數據庫資源同步以及無時間限制、無地域限制的資源共享。在這個平臺上,學者可以更方便地獲取各領域的學術資源,隨時隨地發表個人學術成果,與其他學者進行學術探討及交換意見等。大數據更易滿足用戶需求,更好地提升了用戶體驗:一些國外期刊與facebook和twitter等集成,深化了期刊的服務內涵;也有一些期刊增加了數字技術,例如讀者可通過掃描期刊上的二維碼觀看一場手術視頻等。這些全新資源使學術交流更加便捷、更加個性化,同時也推動了學術研究成果的傳播。
就大數據時代而言,青年編輯具有一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①青年編輯對互聯網、物聯網、移動智能終端以及社交網絡等平臺較為熟悉,運用起來更得心應手。
②青年編輯的思維敏捷、思想活躍,好奇心更強,適應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更快。正因為青年編輯具有新時代的種種優勢,所以更應該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從而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大數據時代對于青年編輯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青年編輯要積極探索新技術在收發稿件、編輯加工、稿件校對、圖文編排等編輯出版環節中的應用,利用新的技術和手段提高編校效率、拓寬思路。為此,在基本編輯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應具備下列幾方面的素質。青年編輯應該熟練應用一些基本軟件:主要的繪圖軟件Visio、Origin7.0、Chemoffice、AutoCAD;圖片效果處理的常用軟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數學公式編輯軟件MathType以及排版軟件Latex等。青年編輯要了解編輯行業不斷更新的新技術:DOI作為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是云計算背景下最佳的“大數據”樣本存儲和應用技術;CrossRef推出的CrossMark可使讀者了解該篇論文的“前世今生”,包括這篇論文是否更正或修改過,哪篇博客或哪些媒體介紹過該論文,以及該論文被下載的次數等;ORCID使作者能夠跨學科、跨機構地將自己的身份連接到研究對象,如數據集、設備和引文等,且該身份是唯一的;Cited-by引文追蹤服務可以使出版商和作者了解該論文或期刊的引用情況;FundRef主要用于資助情況(機構、項目名稱等)的規范化,也可讓資助者了解產出情況。青年編輯應熟練地掌握和應用英語,只有具有一定的英語閱讀和英語寫作能力,才能迅速地了解并跟蹤國際學術發展的走向和國際科技期刊的前沿信息,及時發現并糾正英文摘要和英文題目中出現的錯誤并檢查英文文獻的引用是否恰當,才能使科技期刊與國際接軌,提高期刊的影響力。
二、積極面對改革
在我國科技期刊編輯還埋頭于日常繁瑣的編輯業務時,國外期刊的經營模式和出版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期刊這種規模小、實力弱的發展狀態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國際化”趨勢,更無法與國際出版集團相抗衡。為此,、教育部、原新聞出版總署等一直在積極推動科技期刊改革。面對不斷深化的體制改革,青年編輯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思想觀念,認清科技期刊的改革形勢和政策環境,不再閉門造車,從傳統的繁瑣重復的工作中走出來,努力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提高網絡運用能力和計算機運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改革做好準備。
三、結論
關鍵詞:光聲信號,組織聲速,測量
1 引言
聲速的測量方法很多,在工程技術中用的比較多的是傳播時間法、脈沖回鳴法和脈沖迭加法,這三種方法都是測量聲速的有效方法[1]。科技論文。本文采用的是利用短脈沖激光激發寬頻帶的光聲信號,采用一針狀PVDF膜的寬帶水聽器接收光聲信號,在水聽器前面放上各種規則的組織,通過測量組織厚度和延時,可以很方便的測出各種組織的聲速;通過采集測量信號的峰峰值,還可以得出光聲信號對各種組織的反射與衰減情況。
2 理論分析
當用脈沖光源照射某種吸收體時,其局部的溫度將發生瞬時的改變,導致體積膨脹而產生超聲波,這種超聲波稱為光聲信號 [2]。在空間某一位置接收到的光聲壓p(r,t)和光吸收系數的分布A(r)的關系可以表達為[3]
(1)
其中為等壓膨脹系數,c0為光聲信號在吸收體中的聲速,cp為比熱,I0為光強,r表示光聲壓的場點位置,表示光聲源的位置,表示場點到源點的距離。
當純水為某一溫度時,超聲在純水中的聲速為(比如水溫為22℃,超聲在純水中的聲速為1492.0m/s),在水聽器的前面放上任一規則的組織,讓激發的光聲信號穿過,設組織的厚度為x,信號在組織中的聲速為,通過測量光聲信號在水中與組織中的傳播時間差,可得出信號在組織中的傳播速度,即可表示為:
即 (2)
3 實驗結果與討論
圖1為吸收體和超聲換能器都置于純水中的實驗裝置圖。科技論文。將脈沖激光(波長為1064nm,脈寬為8ns,脈沖重復頻率為20Hz)均勻照射在樣品上,產生光致超聲。在水槽中通過移動、測量水聽器(PrecisionAcoustics LTD,靈敏度為950nv/pa,接收面積直徑為1mm)的位置,由示波器(TDS3032, Tektronix,最高采樣率2.5G ,帶寬 300MHz)、GPIB采集卡和計算機采集光聲信號,記下光聲信號的傳播時間(實驗中脈沖激光和示波器由同一觸發源同時觸發, 探測器接收到的光聲信號相對觸發信號的延遲時間就是光聲信號從光聲激發位置到探測器的傳播時間),可以計算出光聲信號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由實驗測量得,當水溫為22℃時,聲速為1492m/s,再將水溫降低或升高,可以得到水的聲速隨溫度的變化關系[4,5]。科技論文。實驗中示波器的采樣率為250MHz。
圖1 聲速測量實驗裝置圖
在水聽器的前面放上一些規則的組織,讓激發的光聲信號穿過,通過測量光聲信號在水中與組織中的傳播時間差,如圖2所示,可得出信號在組織中的傳播速度,比如超聲在魚肉中的聲速為1541.7m/s,具體各種組織聲速如表1所示。
由圖2可以看出,超聲在純水(13℃)中傳播的延時最長,即傳播的速度最慢,在瘦肉中傳播的延時最短,即傳播的速度最快;而且信號在純水中的峰峰值最大,為310mv,在瘦肉中的峰峰值最小,為84mv,說明信號在組織之間聲速不匹配時,有很強的反射,當然另一方面信號在組織中傳播時也有衰減[6,7]。
圖2 光聲信號在各種組織中的延時
生物樣品 厚度(cm) 信號峰峰值(mv) 信號延時之差(µs) 聲速(m/s) 純水(13℃)
[關鍵詞] 審稿 期刊評價 數據庫 公益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6-0012-05
The Lack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Liang Xiao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s,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have great distance in public trust,journal qua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It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lack of discourse right. The basic method of enhanc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is improving quality.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improving peer reviewing system, improving public trust.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improving public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electing and cultivating world first - class academic journals.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creating public welfare database of academic journals,enhanc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Peer reviewing Journal evaluation Database Public welfare
對學術研究來說,學術話語權與學術成果的評價和學術資源的分配密切相關。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平臺,是學術話語權發揮作用的重要場域之一。學術期刊通過對學術成果的評價、選擇和推薦,對學術研究發展的方向起到引導作用,包括對研究課題、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的設定,這體現了學術期刊在學術研究中的話語權。話語權是學術研究發揮影響力的基礎,也是學術期刊的核心資源。在全球化的文化開放和學術交流頻繁的格局中,缺乏國際話語權是我國學術期刊的主要問題。這既與我國的經濟政治大國地位極不相稱,與我國豐富的學術期刊出版資源也不相稱。我國學術期刊總體可分為科技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兩大類群,兩者的編輯出版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因人文社科領域期刊在期刊評價方面特殊性強,問題更為突出,本文論述從學術期刊總體著眼,但把論述重點放在人文社科期刊。
1 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原因
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客觀方面的原因如國際學術期刊評價機構的壟斷和偏見,這是造成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直接原因。主觀方面的原因是我國學術期刊在功能發揮上與國際領先學術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學術期刊的公信力、期刊質量和功能等方面與國際名刊相比,尚有差距,這是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根本原因。
1.1 公信力有待增強
學術評價是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學術期刊的神圣權利。學術期刊學術評價功能和地位的獲得,是在與學術研究和學術共同體的長期互動歷史中形成的。1665年,世界上第一份以“期刊”為名稱的出版物《學者期刊》,是以報道法國和國外出版的圖書目錄為宗旨的,并不承擔學術評價任務。法國《學者期刊》與英國皇家學會同年出版的會刊《哲學匯刊》(后改名為《皇家學會哲學匯刊》)一起,被認為世界學術期刊的鼻祖。19世紀,由于學術研究的繁榮,許多國家成立了由學者組成的專業學會,出版了一大批各個學科的學術期刊,以刊登學術論文和書評為主,在交流信息之外,學術期刊被賦予學術評價的功能。隨著學術研究的繁榮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現代學術研究已經發展成為體系復雜、規模龐大的社會建制,學術傳播與學術評價已經發展為學術研究社會建制帶動起來的相關服務業,學術期刊因其學術共同體公共空間屬性和與學術研究、學術共同體長期互動的實際表現,成為學術傳播的主渠道和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學術成果評價者。
組織和代表學術共同體對學術成果進行公正評價,優選刊登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是學術期刊公信力的來源,這種公信力一旦喪失,學術期刊就會失去學術共同體代言人地位,隨之失去話語權。衡量學術評價是否公正應包括評價制度和評價結果兩個方面,即從制度上看學術期刊是否建立了公正合理的評價機制,從結果上看學術期刊是否對學術成果進行了準確的評價。同行審稿制度是學術期刊行使學術評價權利的合法性依據,因此被西方學術期刊普遍采用。事實證明,同行審稿能夠將學術成果提交國內甚至國際學術共同體評價,使學術期刊達到本學科研究的較高水準[1]。同時,同行審稿還可以避免由編輯部審稿帶來的誤判或版面尋租,體現學術期刊學術共同體代言人地位的合法性。盡管審稿制度也存在成本高昂、時效性差、評價質量可控性較差等難題,但基本上利大于弊,因此成為西方學術期刊制度建設中的關鍵環節。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審稿制度的主流還是“三審制”。“三審制”是一種與我國出版管理體制結合的審稿制度。我國出版管理體制的核心主要是審批制、主管主辦制度和屬地管理制度,這套體制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出版主體準入機制和有效的事后追懲機制保障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確保這一目標實現的基本手段就是事前“三審制”和事后審讀制度。“三審制”的弊端也很明顯,即僭越學術共同體行使學術評價功能,使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被行政權力或商業利益綁架,失去公信力和合法性。一些學術期刊把學術評價作為期刊編輯部的權利,進而把版面作為權利尋租的工具,極大地損害了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公信力不佳的學術期刊,學術共同體代言人的地位尚且難保,何談取得國際話語權。
1.2 現有主流期刊評價體系難以催生人文社科名刊
國際學術話語權由國際學術名刊掌握。國際學術名刊是按照國際標準和規范編輯出版,有世界影響,能提供獨創性和原創性,屬國際一流信息源,文摘率、引文率及利用率高,代表世界科學研究現有水平和發展方向的學術期刊[2]。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遴選世界上權威性強、影響力大的學術期刊編制國際權威檢索數據庫,其中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反映基礎科學研究狀況,S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反映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狀況。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統計分析,2012年,SCI收錄中國期刊135種,約占收錄期刊總數2.25%。2012年SCI收錄中國科技論文19.01萬篇,排名世界第2,占論文總數11.9%。SSCI收錄中國期刊1種,約占收錄期刊總數的0.02%(該數據庫共收錄期刊4648種)。2012年SSCI收錄中國論文8012篇,約占收錄論文總數的3.1%[3]。SSCI收錄的中國社會科學論文絕大多數發表在外國期刊上。這反映中國社會科學期刊在國際學術傳播中的話語權缺失。應該指出的是,SSCI數據庫基本不收錄中國期刊的直接原因是評價機構的偏見,也不能僅僅以是否入選SSCI數據庫判斷一本學術期刊的水平。這一事實主要反映我國學術期刊評價話語權的缺乏,也反映了在現有評價體系之下,我國學術名刊的匱乏。
現有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難以催生高質量人文社科學術名刊。目前各界普遍認同的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方法,是借用圖書館期刊采購部門使用的學術期刊遴選機制,即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遴選機制。該機制承認引文評價的合理性,并將期刊的被引量化統計數據作為評價學術期刊質量的唯一標準,這也是SSCI等的基本評價標準。某本學術期刊內容在規定時間段內被引次數越多,說明其學術水平越高;被引次數越少,說明其學術質量越低。期刊針對目標讀者的特定需求定向傳播內容的性質,決定了期刊編輯出版活動除了具有共性之外,還存在差別,類群分析是研究期刊的基本方法之一。學術期刊因其學術共同體代言人的性質不同于市場化大眾期刊,對學術期刊的評價也不能一刀切,只要承認學科的分化和綜合是科學發展的基本特征,只要承認學科發展階段的差異,就應該承認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形式的學科差別。引文評價方式注意到了學科的分化,對不同學科的學術期刊實行分類評估,但引文評價方法主要適用于科技期刊。科技論文的引文來源與發表來源基本重合,使該方法具有一定的自足性。引文評價法沒有注意到,學術期刊只是人文學科論文引文的來源之一,而且不是最主要的來源。人文學科論文的引文,多數來自文史典籍或學術專著。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學術資源,只為人文學者提供部分資料。期刊數據庫引文量化評價方法,因缺少對數據庫之外學術資料來源的判斷,難以對人文學科學術期刊及其論文水平進行令人信服的準確評價。期刊數據庫引文評價帶來的錯誤導向是部分學科論文的引文來源趨于單一化,作者只依靠期刊數據庫材料快速生產論文的行為得到默許甚至鼓勵,這是產生學術泡沫的因素之一。
引文評價方法有造成優質學術期刊出版資源分散和誘發學術成果評價標準滑落的趨勢。學術論文的主要生產者是職業化的學術研究人員。他們的學術論文一般發表在高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主辦的學術刊物上,這些是最重要的學術期刊。一些學術資源不足的期刊為了提高引用率,頻繁向知名學者組稿,造成上知名學者從重要期刊到次要期刊的遷移和學術期刊出版資源的分散,難以集中優質資源出版知名期刊。長期以來,我國大量主要從事實際工作的論文作者和畢業后不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生出于評定職稱、職務晉升或取得學位的需要,在期刊上發表研究文章。這造成我國出版界對學術期刊缺乏明確的界定。在我國的近萬種期刊中,除了部分市場化大眾期刊、教輔期刊、小眾期刊之外,超過一半的期刊刊登學術成果,大量工作指導類期刊、行業期刊成為學術的重要渠道。學術研究的泛化對學術生態和學術期刊出版生態都產生了影響。非學者身份的論文作者人數眾多,論文以實務研究為主,圍繞簡單主題的論文數以千萬計。跟風研究導致論文引用率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加,成為高被引論文和學術期刊追逐的對象。相反,一些發表在學報上的大塊文章因為研究主題的高深和表述的綜合性,不能方便引用者尋章摘句,成為低被引論文。這種反差有誘導學術成果評價標準滑落的趨勢。
1.3 信息服務意識和傳播能力有待增強
學術期刊有兩個基本功能,即信息服務和學術評價。信息服務能力是衡量學術期刊話語權的另一指標。國際學術名刊的最大特征是學術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具有很強的信息服務能力。期刊信息服務能力越強,就越受讀者的歡迎。我國的學術期刊在信息服務方面與國際學術名刊差距極大。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研究者個人琢磨如何能夠的參照工具,而不再成為研究者個人進行學術研究的實質性知識參照[4]。正因為它在滿足國內外讀者需求方面“不解渴”,所以才缺乏影響力,出現不了國際名刊。沒有為讀者服務的意識,期刊內容與讀者需要脫節、停留在自說自話層次,滿足不了國內外讀者的學術信息需求,何談掌握國際話語權?
我國高校、社科院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絕大多數是綜合性的,印刷版的學術期刊出版傳播方式是對單篇論文進行統一打包銷售,適合科研院所、圖書館等機構訂閱提供閱覽服務,供多學科科研人員按需閱讀。限于科研領域,科研人員個人極少訂閱綜合性學報。在網絡傳播時代,學術傳播渠道增多、研究人員和社會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使用期刊數據庫中海量的論文資源。網絡數據庫能夠滿足讀者對學術論文的大數據搜索閱讀需求,在對搜索命令的響應中,綜合性學術期刊中的單篇論文與專業性期刊單篇論文具有相同的顯示概率。數據庫增強了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傳播能力。目前,學術數據庫被商業機構壟斷,學術期刊從數據庫運營商得到的稿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相當于免費提供網絡傳播,但讀者并沒有獲得免費的服務。學術期刊的數據庫傳播能力亟待增強。
2 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應對
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提高出版質量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治本之道。完善學術期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學術名刊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路徑選擇。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是互聯網時代學術傳播的必然趨勢。
2.1 完善審稿制度,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提高作者服務水平
審稿是媒體體現編輯宗旨、落實編輯方針、保障內容質量和控制傳播效果的一種普遍編輯活動。如果不能對傳播的內容進行控制,那么充其量只是一個信息服務提供者,而不是一家媒體機構。在大眾傳播時代,大眾傳播媒體一般是專業化的媒介機構,依靠自身編輯記者隊伍或采用通訊社稿件進行有組織的內容生產、,審稿不僅是媒體編輯部體現編輯宗旨、保障內容質量的必要環節,而且是傳播機構組織管理的重要手段。大眾傳播媒體的編輯記者為媒體提供的信息產品屬于職務作品,其編輯部門對編輯記者的稿件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我國大部分學術期刊目前實行的“三審制”,是與大眾傳媒機構一致的審稿制度。這種審稿制度能簡化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組織管理,增強內容的可控性,確保編輯部意圖的實現,但忽視了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活動的特殊性,使我國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學術期刊是依附于學術研究和學術共同體的傳播媒介,與大眾傳播機構的內容生產方式有很大差異。學術期刊編輯部門一般沒有作者隊伍,而是從服務的學術共同體中優選作者和稿件,通過稿酬或約定方式獲得投稿者投稿論文的傳播權,進行出版傳播活動。學術共同體的信任是學術期刊編輯部門從事學術評價活動的合法性來源。學術期刊編輯部只有依托學術共同體進行學術評價活動,才具有公信力,才能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其實現形式必然是同行評審制度。同行評審作用的發揮有賴于完善的制度建設,以保證學術期刊通過組織同行評審為學術共同體服務,真正起到對學術成果進行準確評價和服務作者功能。
同行評審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完善的制度建設。同行評審制度一般有兩種實現形式,即審稿專家和作者背靠背的“雙盲”匿名評審和審稿專家公開、作者匿名的評審。“雙盲”匿名評審的“利”在于評審專家在匿名狀態下(在編輯部是實名的)可以拋開干擾因素,使同行內部評審看起來更像是外部評審,顯得更為客觀公正;“弊”則是由于評審專家的不透明,損傷了同行評審的公信力。我國實行同行審稿的部分期刊,由于承擔著主管主辦單位官方學術刊物的功能,同行評審有時淪為小圈子的游戲,成為一種形式主義;一些評審專家出于在匿名狀態下評審的免責心理,不認真行使評審職責,使對同一學術成果的評價出現很大分歧,損害評審結果的公信力。相比之下,審稿專家公開、作者匿名的評審更具有公信力,也更具有建設性。這種制度設計也能夠增強評審專家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的評審行為更具有建設性,也能破除同行評審的神秘感,促進學術共同體優良學風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定期公布外審專家名單的做法值得提倡。這些外審專家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的外審專家庫,使學術共同體能夠看到外審專家在學術共同體的廣泛代表性,能夠增強雜志學術評價的公信力。
同行評審制度不但是學術期刊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的合法方法,而且是學術期刊提高內容質量和服務學術共同體水平的基本方式之一。從理論上來說,學術期刊出版資源是無限的,可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優選作者和作品,以保證其刊登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我國學術期刊提高出版質量的前提是為作者提供最好的出版服務。只有為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出版服務,才能調動優質出版資源,吸引優秀作者投稿,為讀者提供高質量學術成果。
2.2 完善學術期刊出版和評價體系,遴選和培育國家學術名刊
社科學術期刊數量眾多、層次不一,辦刊宗旨有很大差異,辦刊主體多樣,還存在綜合性期刊和專業期刊同臺競爭的面貌,構成復雜的出版體系。使用引文量化數據對這些期刊進行一刀切的評價,不僅抹殺了上述復雜性,無法反映學術期刊體系的真實情況,也難以承擔遴選和培育國家學術名刊的功能。不解決我國學術期刊體系的現實問題,采用另立爐灶方式建設國家學術名刊,對提高學術期刊整體水平沒有太大意義。要使國家學術名刊具有堅實的基礎,應該改革我國學術期刊評價和學術期刊體制中的不適應之處,構建和完善開放、有序的學術期刊出版體系和與之對應的層次分明的評價體系。
學術期刊出版體系應該是開放的,這樣更塑造學術期刊的公信力。我國有數十萬社會科學工作者,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黨校等教學科研機構,這些機構都辦有各類學術期刊。在教育部名刊工程社科學報的作者中,本校占比平均值為41.2%。《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者的本校占比達到77%。《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者的本校占比為18.8%,為名刊工程學報中最低。整體而言,社科學報載文的學緣結構較為單一。社科院期刊因與高等院校保有適當距離,被認為在學術評價上能夠摒棄高等院校的門戶之見,對學術成果實現公正評價,成為高校社科學者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的平臺。一般認為,社科院系統期刊質量高于高校社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是我國最權威的綜合性社科期刊,《歷史研究》等分別是史學等一級學科的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權威專業期刊70%的稿源來自高等院校[5],這與社科院系統研究隊伍人數較少、高等院校社科學報容量較少有直接關系,但根本原因是社科院期刊的開放度賦予其公信力和話語權。
學術期刊出版體系和評價體系應該是有序、分層次的,這樣才能發揮引導作用,有利于遴選和培育名刊。分層評價指的是從學術期刊刊登論文的研究層次不同這一實際出發,把定性評價與引文評價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在橫向上,不同學科的學術期刊應分類評價。對那些發表主要不以學術期刊為引文來源論文的期刊,應以學術共同體和學術期刊同行評閱的定性評價為主,參考轉載、評論、翻譯、文摘、引文等定量評價指標。對那些既主要以學術期刊為引文來源,又主要以學術期刊為主要發表平臺的學科的學術期刊,可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并重。在縱向上,同一學科的學術期刊應進行分層評價。那些主要刊發職業學者論文的高校學報、社科院期刊、學會協會期刊,位于學術期刊金字塔的頂端。同行定性評價應主要以成果原創性和創新性為標準,考察其學術規范性和思想啟迪性。輔之以評論、轉載、翻譯、文摘、引文等定量指標進行評價。那些主要刊發職稱論文、學生論文的期刊,行業期刊,專業期刊構成學術期刊金字塔的基礎。定性評價應主要以知識性和規范性為標準。可主要由相關職業領域的行業協會以及中國期刊協會行使質量評估職責。
學術期刊既是科研工作的龍尾,又是科研工作的龍頭。增強中國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培育學術名刊,不僅需要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出版體制改革的配合,更需要學術研究管理部門的支持指導。在對學術期刊進行分層評價的基礎上,科技部、教育部、等專項科研基金提供者可對高校、科研院所、學會等機構主辦的學術期刊予以重點扶持。根據現有學科需求以及科研機構協同創新的需要,擇優培育或新創重點學術期刊,在期刊評價、審稿制度建設、辦刊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資助,推動國家社科名刊建設。
2.3 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
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是我國學術期刊爭取國際話語權的必然選擇。在滿足網絡時代讀者對大數據學術資源的需求過程中,目前世界學術數據庫商業出版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學術期刊形成了借助數據庫的“小發行、大傳播”的 出版傳播模式。編輯部以較小的發行量滿足管理者、作者、科研院所、圖書館等單位的收藏需要,借助網絡數據庫出版滿足讀者在線搜索閱讀的需要。世界最大的愛思唯爾數據庫獨步全球,價格昂貴。我國中國知網、維普數據、萬方論文等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讀秀電子書全文數據庫等占據中文學術資源數據庫出版的壟斷地位。這些商業數據庫出版機構,利用全世界或全國學者的學術成果生產數據庫產品,再作為最重要的學術資源之一,賣給學者所在研究機構,并且通過技術手段對學術資源的下載進行限制,僅允許購買者在特定的計算機上下載數據庫內容。這限制了學術資源的公平開發和利用。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很多學術期刊自建渠道,在官方網站即時更新內容供公眾免費下載,通過微博、微信、云存儲等網絡應用宣傳推廣期刊內容,但目前學術期刊的自建網絡傳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內容不全,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免費信息服務水平和傳播能力有待提高。
國家應加大對學術傳播領域的資助力度,僅僅為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提供部分辦刊經費,使其能夠組織出版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是不夠的,還要讓這些寶貴的學術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在網絡數據庫出版環境中,為了讓公共資助對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出版的資助惠及學術界,進而服務社會,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的辦法就是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的數據庫公益出版。學術期刊數據庫公益出版,是指在網絡數據庫出版環境中,作者或出版機構將研究成果提交給公益性的學術資源數據庫,供國內外研究者和公眾免費下載和閱讀。無論從互聯網邏輯,還是從學術期刊“小發行、大傳播”理念和實踐來看,我國學術期刊免費傳播趨勢已經比較明朗,但在功能發揮、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上還遠未成熟。從功能上來看,目前學術期刊的自建網絡傳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內容不全,其檢索功能與傳播力與商業學術期刊數據庫相比不成氣候。從發展模式看,我國的學術期刊免費傳播主體大多是零散的學術期刊出版者,近年開始有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資助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等上線運營,這是與商業學術數據庫以及開放存取數據庫不同的新模式,有待進一步檢驗和完善。目前的學術期刊公益數據庫遴選期刊的標準不明確、數據庫存量較小、版權問題被懸置、數據庫功能簡單,無法與商業學術期刊數據庫比肩。學術資源數據庫公益出版和傳播的來源遴選機制、質量控制機制、版權管理機制、績效評估機制等,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發展學術資源的數據庫公益性出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學術期刊在公信力、期刊質量和傳播能力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期刊相比,尚有差距。提高出版質量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治本之道。要完善審稿制度,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完善學術期刊出版和評價體系,建設學術名刊;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
注 釋
[1]尹玉吉.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42(4):201-216
[2]朱棟梁.我國學術期刊創辦國際學術名刊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2007 (1):203-205
[3]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 2012 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7-34
[4]鄧正來.中國學術刊物的發展與學術為本[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45(4):7-14
本文針對我國高校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低、發表周期長、管理水平低等主要問題,提出了提高高校期刊國際化水平的方法,如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加強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人才培養,引入先進國際科技期刊經營管理模式,完善出版法律法規等。
關鍵詞:
高校學術期刊 國際化發展 科技期刊管理 出版信息化
由于高校的理論創新、學術研究和科技成果等方面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高校學術期刊成為我國科技期刊隊伍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學術前沿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隨著新時期學術成果的快速涌現和大量交流,尤其是借助互聯網等新型媒體的平臺,高校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成為新趨勢和新要求。[1]在目前的信息環境下,國際化的信息傳播借助互聯網,進入到科技工作者科學研究、信息收集、資料整理、問題討論和成果發表的每一個環節。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實現高校學術期刊的國際化,除了可以使學術論文的作者和讀者在學術成果交流上獲得更大的益處外,還可以大幅度穩固和提高高校學術期刊的地位,對學術期刊及整個出版行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與國外先進學術期刊相比,目前,高校學術期刊的論文投稿、評審、編輯、出版的模式仍然比較落后,在期刊編輯和出版的質量、時效性、發行量等一些期刊評價的衡量指標上還有明顯的差距。
一、國際化學術期刊的特點及發展現狀
國外的高水平國際化期刊的國際化體現在期刊種類規模、期刊運營模式、期刊發行制作水平等方面。典型的國外學術專業期刊發行集團Springer、Elsevier等已經和常規的出版集團合作,發行大量的學術期刊、會議論文、圖書、音像制品、網絡信息等全面的學術資料,成為科技出版發行界極具影響力的專業期刊出版巨頭,引起世界范圍內科技出版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國際化出版集團下的各種科技期刊,也借著這種國際化影響,成為發表最新學術成果的平臺。他們的辦刊特點和發展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鑒。
1. 國際化期刊出版規模大。近年來,國外的出版業結合新興的互聯網和數字化出版媒體的迅速發展,進行了兼并重組等集團化和規模化運作,甚至形成了明顯的跨國經營的模式。例如美國的Blackwell Science Inc.是專業的科學出版公司,出版的學術期刊達600多種,而一些美國大學的出版社,如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也被并入該公司。該公司是英國著名出版商(Blackwell Science, Ltd.)的子公司,后者以出版科技圖書、醫學圖書和期刊而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學會和協會出版社。總部設在英國牛津,另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日本東京、法國巴黎、德國柏林和美國波士頓、波多黎各、危地馬拉、巴西設有子公司。[2]在學術期刊方面,荷蘭的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期刊達1800多種;德國的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期刊達700多種,都是國際性大型出版公司。[3]由此可見,這些國外學術期刊的集團化和規模化出版趨勢是期刊市場化發展和伴隨目前信息爆炸時代特征發展起來的新型模式。
2. 國際化期刊內容更加專業。隨著出版規模的擴大,國際性學術性期刊大多對專業進行了更精確和更細致的劃分,因為專業的期刊可以迅速反映本學科的最新學術動態和信息而受到作者的重視。例如美國的IEEE(電氣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刊),包含電氣技術各個領域研究的68種期刊。[3]期刊內容劃分的專業性還包括同種期刊對不同種類論文的明確歸類,例如涉及材料學科的專業期刊Mater.Sci.&Eng.就根據期刊中不同論文種類和側重點,發展出不同的期刊分冊,如針對研究型論文的A、B、C分冊和針對綜述性論文的R分冊,每月同時出版,這樣的專業性劃分,使作者投稿的目的更明確,讀者的選擇更清晰,十分有利于期刊的迅速發展。
3. 國際化期刊學術水平高。首先,高水平論文是反映期刊學術水平的最重要的標志,尤其是學術性期刊,它是反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需要發表有高度創新價值的研究成果,才能不斷維持和推動整個期刊水平的提升。很典型的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和Science就是通過吸引世界各國的高水平科研論文,逐步形成了公認的國際品牌。其次,作者和讀者的國際化程度是衡量期刊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顯然,互聯網絡是實現作者和讀者的國際化的重要工具。
4. 國際化期刊管理水平高。高水平的國際化期刊必須具有高水平管理模式。這些管理模式包括期刊編輯、編委、審稿人的國際化,排版、出版、印刷甚至語言標準的國際化等等。學術期刊的編委組成代表了期刊的影響力。直接的證明是國際著名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就明確將期刊編委構成和來源的廣泛性作為收錄期刊的重要參考。一般來說,審稿的國際化包含了審稿人的國際化和審稿程序的國際化。國際化期刊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作者、讀者之間實現交流,尤其是科技論文更需要明確的編排標準,才能確保學術期刊中的內容得到準確的表達,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論文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此外,出版和印刷也是國際性期刊非常重要的環節。目前,除了傳統的紙質媒介之外,電子媒介的出現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國際性期刊的電子出版物獲得重要的發展和關注,很多通過文字不能全面反映的論文內容,可以通過多媒體方式(例如,視頻、音頻文件等)展示在讀者面前。同時,論文的開放獲取使信息的傳播更具便捷性和時效性,從而使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二、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現狀及其與國際化期刊差距
首先,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低。最明顯的指標就是高校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低。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約88%的期刊低于0.3,約40%的期刊低于0.1。[4]一般來說,在科技論文的關注中,期刊影響因子低于0.5的論文就會被很多讀者所忽視。雖然影響因子的評價標準并不是唯一和完全可靠的,但它確實反映出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的影響力遠遠低于國際性期刊。造成這個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期刊作者局限在中國國內甚至大部分局限在高校的教師和學生范圍內,引用的參考文獻作者局限在國內,期刊編委會中國外編委數量過小等等。其次,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的發行周期長。因為高校的學術期刊往往受到人力資源和稿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期刊以月刊、雙月刊和季刊為主,導致學術期刊周期過長。一些典型的著名國際性期刊,可以在60天之內將重要文章刊出,而我國高校期刊的發表周期平均在9個月,明顯落后于國外期刊發表周期。而且,在出版發行方式上,與國外出版商完備的銷售網絡和發行手段相比,高校學術期刊的發行模式還相對落后,這種情況在我國現有的英文版學術期刊中尤為明顯。再次,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的管理水平低。目前,各個行業、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期刊,學術期刊種類分散,即使是著名的大學,也缺乏具備號召力的名牌期刊,高校學術期刊各自為政,無法發揮期刊規模化發行的效果,制約了期刊的發展速度和期刊質量的提高。
三、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的發展策略
1. 論文質量國際化。要實現高校學術期刊的論文質量國際化,首先要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結合自身刊物特色,主動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單位和個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從國內高水平論文入手,擴大影響力,從而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如在我國的學術研究中,中醫學、量子物理學、納米材料、雜交水稻、轉基因技術等領域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這些領域中容易出現高質量的論文,而這些領域的前沿研究大多集中在國內著名的高校中。因此,具有相關欄目的高校學術期刊應引導和鼓勵這些尖端領域的研究學者向自身的期刊投稿,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強高水平作者隊伍的培養。此外,通過國際學術會議、出國訪問學者、向國外作者約稿等形式,吸引國外著名學者投稿,優先、快速發表國外作者的高質量論文,實現期刊作者的國際化,來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從而使科技期刊的發展走上國際化發展道路。
2. 出版過程國際化。出版過程的國際化包括實現期刊編委組成的國際化、出版語言國際化、審稿專業化和出版信息化。
編委的國際化是要求編委覆蓋盡量多的國家和地區,從而影響編委所在地區的作者和讀者。例如,《應用數學與力學》(英文版)于1980年創刊時就有8名國際編委,編委組成包括來自美國、烏克蘭、瑞典等多個國家,編委的國際化促進了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實現出版語言的國際化是期刊國際化的前提條件。高校學術期刊的作者層次主要來源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者的外語能力較強,這為高校學術期刊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即使是中文期刊,也可以將摘要等關鍵信息翻譯為英文,以便擴大傳播的范圍,提升期刊的影響力。
審稿專業化要求建立專業的專家審稿制度,選擇更多的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參與審稿,以保證審稿的質量,為學術論文提供更多自由空間,避免因為不恰當的審稿因素而丟失高水平的論文。同時,及時更新審稿專家的構成,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高水平論文的審稿要求。例如,《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從2002年起嘗試建立科技論文完全國際化的評審體系。在操作中,從科技論文所引的文獻中發現并確定審稿人,并將稿件送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學科專家審稿。實踐已經證明,此舉對科技期刊提高學術水平、嚴正學術風氣、擴大刊物影響具有積極作用。[5]
出版的信息化要求高校學術期刊進行編輯出版技術現代化改造,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快、效率高的特點,建立期刊網站,利用網絡來加強科技期刊與世界各地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創立期刊的網絡版和光盤版,這樣才能縮短科技時間,提高論文的時效性。目前,許多高校學術期刊已經建成了自己的網站,而且網站上大多設置了遠程投稿系統,這顯然對作者和讀者國際化具有突出的貢獻。但是,這些網站中有英文網站的不多,特別是功能強大、制作精良的英文網站就更少了。例如《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和《中南大學學報(英文版)》的英文網站為刊物在擴大國際化影響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 管理模式國際化。建設國際化期刊需要加強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人員、管理人才培養,引入先進國際科技期刊經營管理模式,實現科技期刊管理與國際接軌。科學技術是跨越國界的,作為科學技術發表的平臺,高校學術期刊只有與國際標準、國際運營模式吻合,才能融入國際化期刊的團體中而受到關注。一方面,與國際權威檢索系統合作是提升期刊國際化影響力的重要方法。目前,各大外文數據庫有50多種,高校學術期刊根據自身的特色,與這些權威檢索機構合作,能進一步提升其影響力和關注度。另一方面,借助高校在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域的獨特優勢,我國的高校學術期刊,尤其是英文版學術期刊在海外與合適的、高效率的伙伴合作,是開發可行的、有效的海外發行途徑的重要方法。例如,《中南大學學報(英文版)》從2006年開始與Springer公司合作。目前,在國際化程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通過Springer下載的論文數量逐年攀升,2010年論文下載總量達到52376次,與2007年相比,增長了297%。
4. 出版法律法規國際化。建立健全完善的出版法律法規,是期刊國際化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與國際期刊接軌,滿足WTO相關法律要求的出版法律法規,是確保我國高校學術科技期刊受到國際認可,提升國際知名度的重要保證,尤其是在知識產權保障方面的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6]同時,高校科技期刊編輯人員的專業素質及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例如,編輯應該具備一定的對專業科學發展宏觀態勢的判斷能力,了解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規,提高外語水平,加強與國際作者、讀者和國外期刊同行的交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國外來稿,從而實現稿源的國際化,同時充分發揮編委會在審稿和推薦優秀稿件上的作用,獲得高水平的論文來提升期刊的整體質量。
科技期刊的國際化是一種發展趨勢,加強高校學術期刊向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工作,是我國高校學術期刊在新時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需要學術期刊編輯部門的努力和科技界的支持。
基金項目:中國科技期刊學研究基金(GBJXC0948)
參考文獻:
[1] 張琰玲.學術期刊發展新趨勢及其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2007,(6):208-209.
(下轉第58頁)
(上接第47頁)
[2] 何朝暉.美國圖書情報學期刊的運作模式――Library+Resources++Technical+Services+主編+Peggy+Johnson+訪談錄[J].圖書館雜志,2007,26(4):57-60.
[3] 周遠成.期刊國際化、網絡化時代的質量管理運營策略[C].第七屆(2009)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2009:369-373
[4] 楊兵,彭超群,李向群,何學鋒,王海東.開放存取出版模式與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16-518.
[5] 張月紅,袁亞春.科技論文國際化同行評審的嘗試――《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的新舉措[J].編輯學報,2002,14(4):294-295.
1 回答好三個問題
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創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等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科技的一個突出特征表現為跨產業、多領域的科技集成與融合身還不夠,至少要回答清楚三個問題——“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個問題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來龍去脈,幫助受眾理解和消化有關內容;第二個問題就是要點明具體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將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個問題就是闡述該成果的重大意義與應用價值以及對今后研究的影響。
以《農民日報》對“麻育秧膜”的報道[2]為例,開篇先聲奪人,吸引讀者注意,“這可不是一種簡單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墊在我們水稻育秧盤里,不但能保護秧苗,還能保證機插不散秧,特別方便”。然后圍繞回答上述三個問題展開。為什么立項研究?“在傳統的育秧環節中,一直存在著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運秧不便、漏插率高等問題。有時,農民們已經準備好了插秧機,可由于育秧盤不給力,散秧多,只能臨時又改用人工插秧。這也成為了制約水稻機插技術應用的瓶頸問題”。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纖維研制出環保型麻地膜,同時進一步改變配方和工藝,研制出適宜育秧育草的麻纖維育苗基布”,“屬于國內外首創”,“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機插秧早插早發高產;同時,育成的秧苗根系發達、白根多、整齊健壯,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機插,易取秧、運輸和裝秧,省工節本。更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證了插秧機在插秧時易分秧,對秧苗的傷害更輕,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顯著提高水稻機插效率和質量”。看完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對“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了。
2 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和大眾關心的話題
將科技成果與當前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聯系起來進行報道,可提升成果傳播的效果。這也是新聞宣傳工作所要求的“三貼近”原則的體現。很多農業科技成果表面上與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并無關聯,但實際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關鍵是慧眼識“珠”,找出這種關聯性,并以此為切入點對成果進行報道。
以《農民日報》對“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報道[3]為例,原題為“加工所‘GTF的結構解析與功能評價項目’榮獲2012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般受眾從題中看不懂“GTF”為何物,也看不出“GTF”與自己有何關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制劑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農民日報》在報道時將獲獎成果與大眾普遍關注的糖尿病聯系起來,取題為“中國農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緊緊圍繞該話題展開報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關注。
3 注重從學術論文和會議中挖掘
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或進展的一種常見形式,尤其是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論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進展的展示。因此,學術論文本身就具有新聞性,其中包含著“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個問題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轉換,就可編寫出高質量的科技新聞稿。目前,國內對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及子刊等國際頂尖雜志上的論文進行新聞報道較為重視,對其他高影響因子SCI論文的新聞報道相對弱化。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國內與國外存在時差,對在國外雜志上發表的論文要搞清楚對應國內的時間,提前準備好新聞稿,并與雜志出版時間同步發稿,保證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以《科技日報》對在《科學》雜志發表有關“H7N9流感病毒傳播機制”論文的報道[4]為例,由于當年我國內地多地出現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關注,其中該病毒能否在人際間傳播是焦點問題之一,圍繞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自然也會引起公眾的極大關注。相關科研人員與《科技日報》等國內重要媒體記者密切溝通,在前一天精心準備新聞稿件,幾乎與同時見報,并且刊登在頭版報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學術會議是相關領域科技專家匯聚一起,圍繞某一主題進行研討的一個學術平臺,不僅有科研進展的報告,而且有科技發展的建議,蘊藏著很多科技新聞,但報道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眾關注的問題,提煉核心內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聞價值的亮點。以《光明日報》對“第五屆全國蔬菜規模化高效育苗技術經驗交流會”的報道[5]為例,會議內容很豐富,既有技術交流與成果展示,又有產業分析與發展建議,《光明日報》報道時聚焦蔬菜育苗產業的制約因素,闡述了這一產業面臨的三大問題,并提出我國蔬菜育苗技術亟待創新的重點,為行業受眾尤其是科技人員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把握農業科技新聞報道的節點
農業科研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與不確定性,但作為農業科研項目又有明確的階段性任務,因此要全過程跟蹤科研項目的研究進程,并利用階段性項目推進會、進展匯報會、國內外相關領域研討會等機會不失時機地報道科研項目的重大進展。同時,在報道時要有所選擇,可能細數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點到,應突出其中一項重要進展,并說深說透,否則會給人“零零散散&rdqu o;和“平平淡淡”的感覺,印象不深。以《中國科學報》對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實施一年來進展的報道[6]為例,該項目在2012年啟動,2013年召開項目推進會,會上6個課題研究團隊分別匯報了項目實施一年來的進展,合計大大小小的成果多達數十個。但《中國科學報》僅選擇了其中一項相對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國突發災害數據庫初步建成”作為主題展開報道,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此外,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結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更有針對性,傳播效果也會更好。以《新華社》對“水稻缽苗機插新技術”的報道[7]為例,該技術據稱是水稻生產技術的一次更新換代,已在水稻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該科研團隊利用5月份東北水稻育秧季節,在黑龍江墾區組織召開水稻缽苗機插技術現場觀摩會,邀請《新華社》等媒體觀摩報道,介紹該技術的優勢及應用前景,讓人感到很接地氣。
5 融科學性、通俗性與藝術性于一體
農業科技新聞首先姓“科”,科學性是第一位的,客觀、準確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現代農業科技日益復雜與深奧,若僅從專業的角度去報道,恐因專業術語與專業詞匯的晦澀難懂而限制一般受眾的理解,使得其報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在尊重科學性的基礎上,應力求通俗易懂,變“專業化”為“科普化”,同時為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適當應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賦予報道的藝術性,從而使科技新聞的報道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
以《光明日報》對“水稻株高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研究進展的報道再次,在新聞主體中盡量少用專業術語與專業詞匯,并且不同層次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盡可能簡單化,避免因復雜的機理而造成“云里霧中”,給人理不清頭緒,影響傳播效果。
總之,通過以上5種不同的視角,可以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進行及時、充分、有效地報道。當然,形式決定于內容,具體到某項成果,究竟采用哪幾種視角進行報道,可根據成果內容的復雜性而定。
參考文獻
[1]張軍.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與發展重點[J].農村經濟,2011(8):3-5.
[2]吳佩.麻育秧膜:讓水稻機插育秧更高效[N].農民日報,2013-04-24.
[3]李紫陌.中國農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N]. 農民日報,2013-04-17
[4]瞿劍.H7N9病毒或可人際傳播[N].科技日報,2013-07-20.
[5]胡其峰.我國蔬菜育苗產業面臨三大問題[N].光明日報,2013-04-10.
[6]黃明明.全國突發災害數據庫2015年初步建成[N].中國科學報,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