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斯皮爾伯格的地方,就會有期待。被他雪藏三年的災難巨片《世界大戰》還未上映,就被譽為2005年最值得期待的好萊塢大片,6月29日,終于揭開神秘面紗在78個國家和地區同步上映,并再次在票房上大獲全勝。8月25日《世界大戰》將正式登陸中國院線。
《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改編自英國著名作家H?G?威爾斯1898年發表的一部科幻小說,主要描述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影片中斯式風格被一以貫之:大場面的戰爭全景――煙、火、光、廢墟;裸的人性特寫――驚慌的眼神、碎裂的肢體、殘酷的肉搏、瘋狂的逃命;斯皮爾伯格說:“我想拍一部真正嚇人的外星人電影,這是我從來沒有嘗試過的。”
但斯氏并不真能冷峻如《拯救大兵瑞恩》那樣沉迷于科技營造的死亡恐怖。“其實這部電影的出爐多少和9?11恐怖事件存在一定關系。這是和平寧靜的世界嗎?”因此斯皮爾伯格也力圖著重描述男主人公雷和自己女兒瑞秋之間所經歷的一系列感情變化,講述一個家庭面臨災難表現出的巨大勇氣,從而傳達人類對生的渴望,驚悚的氣氛只是為了讓生存的力量體現得更加充分。“我們生存的世界面臨種種變數,這種不確定性讓人們的神經如此脆弱。”
但是無論是死亡之恐怖,還是生存之力量,影片總不如現實來得震撼人心。就在美國人斯皮爾伯格毫不客氣地將《世界大戰》原著發生地倫敦移植到美國新澤西州的時候,7月7日英國倫敦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大爆炸,無辜平民再次成為襲擊目標,7月21日倫敦地鐵站和公共汽車再次發生爆炸,英首相布萊爾稱爆炸為故意驚嚇倫敦市民。
在瘋狂者的眼中,紳士底蘊的英國人與張揚氣質的美國人看來并無區別――爆炸面前都是鮮活肉體;不同的是,“9?11”過后人們長時間不知危險從何而來;而倫敦大爆炸后,很快就表示對該事件負責――仿佛有將大規模恐怖活動常規化的態勢,而生命因此變得更加脆弱。
難道維系整個人類生存安全的游戲規則正在發生改變,用《世界大戰》中的一句臺詞概括即:死,也要活下去。
《世界大戰》的極限恐怖
在《世界大戰》中,斯皮爾伯格用老辣的技術展現了至今為止整個人類可能面臨的極限恐怖。
所謂極限恐怖的首要特征是:純粹的、徹底的惡意。影片幾乎沒有用任何鏡頭來鋪墊制造恐怖的“三腳機器”為什么要襲擊地球:完全不需要理由,他們就是來了;殺戮人類也完全沒有人類智慧所能想到的邏輯,既不存在人類對他們的傷害,也不存在某些生理上的相互厭惡。這些“三腳機器”選擇攻擊對象的方式,不是生物性的――比如鯊魚嗜血,而僅僅是物理的――憑借類似光學感應的機器觸角,這種恐怖完全超出了人類的理解力,絲毫沒有準備。
所以當雷從市中心的殺戮現場一路狂奔回到家中的時候,幾乎說不出一個字來,極度驚嚇之情迅速感染了羅比和瑞秋兩個孩子。即便這樣,羅比能想到的問題也僅僅是:“誰襲擊了我們?是嗎?”殊不知,那是一種不能言語的恐懼。
現實中,人也是可以制造極限恐怖的――當攻擊目標是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其他人的時候,不能不說攜帶的正是純粹的徹底的惡意;從“9?11”到倫敦大爆炸的演變,不知道是否是向這種極限恐怖又邁進了一步?
極限恐怖特征之二:不由分辯、不容溝通。與以往的外星人題材不同,《世界大戰》中,斯皮爾伯格沒有給地球人與外星人之間的溝通留有任何時間和空間,這無疑增加了影片的驚悚氛圍。因為一旦有了溝通,就會有原委、有情感、有同情、有選擇……那樣可能是另一部充滿溫情的《ET》,而不再是世界大戰了。而且斯皮爾伯格將溝通的可能性扼殺得更加徹底:所有的通訊中斷、交通中斷、政府和市民之間的溝通中斷,這是一個人人自危的世界。
同樣,無論“9?11”還是倫敦大爆炸,都沒有給無辜者獲得生的希望的談判權;雖然值得慶幸的是,依然還有強有力的政府在恢復生的秩序,但《世界大戰》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鋼筋混凝土、電波通訊、汽車鐵路,這一切賴以維系人類生存安全的物質架構是多么的脆弱。
極限恐怖之下,人與人之間相互見面的問候語只能是:“我們還活著。”
小處常棲棲,大處亦惶惶
而更加耐人尋味的是:盡管大銀幕上上演著絕對恐怖下的父女逃生,小銀屏里記錄著倫敦大爆炸后勇敢民生,都一再提醒我們人間災難并非全是杞人憂天;桀驁不馴的網絡對《世界大戰》的觀看理由調查作了如下推斷:
耗資2.5億美元的科幻巨片《世界大戰》目前正在全球同步熱映,影片最吸引你的地方是:
B. 帥哥湯姆?克魯斯主演
C. 情節,影片改編自轟動一時的科幻小說
D. 一定很震撼的特技效果
E. 就是想看看史上最貴的電影能拍成啥樣
一幅玩轉生死的泰然。或許轉型社會的高級生物都已是“靜”弓之鳥:不會被危險嚇破了膽,而是屢危屢戰,倒是會被平靜安好唬得坐立不安。失業失戀,跳槽甩人,發財破產,結婚離異……仿佛生老病死一般自自然然。在一個和倫理約束缺位的時代,人人無所畏,也無法懼,生生地直面每一天的新鮮和刺激。
當聽說哈根達斯也需要通過檢測報告表白它的清純時,人們可以從容地轉戰“無肉不歡”的比薩店,并知足地安慰自己:紅肉的存在感遠遠超出入口即融的“冰激凌之王”;當看到親密愛人將頭靠在足球男星的肩上時,不是很沒風度地搬家走人,而是鎮定地知會媒體:她正好累了,他正好很壯,我正好不在。每每從十面埋伏中抽身,現代人就多鼓勵自己一次:小處安全才是普通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擺平尋常生活就是挑戰生存安全的最高極限。
也許都不用去猜想倫敦爆炸是針對G8會議還是申奧成功,在這么多生命受到恐怖襲擊的時候,這沒有什么意義;更何況那些爆炸、劫持和槍擊的畫面從未停止過,一幕幕;心靈也一次一次在這不分青紅皂白的暴烈行徑中悸動不已。但對尋常人而言,內心掙扎是小處,飽暖和平是大處;小處動蕩是我們的常態,可是大處再晃悠,情何以堪?
于是,還是不要把斯皮爾伯格的《世界大戰》當作當頭棒喝了,僅僅把它看作:大腕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帥哥湯姆?克魯斯主演、改編自轟動一時的科幻小說、具有震撼特技效果的歷史上最貴的電影。
不幸的是,《世界大戰》里冷不丁冒出的一些元素還是讓人心中凜然:離異的家庭、吃外賣長大的孩子、不負責的父親、自私的朋友……這些在平常生活中被現代人無限放大的不安全感,在生存危機面前變得輕如鴻毛;但當這些元素回歸到流亡人群中“我愛你”的告白、伴著“搖籃曲和晚安”入睡的孩子、危難中伸出的雙手時,在失去生命面前也變得重如泰山了。
到底真正值得人類戚戚惶惶的是什么?斯皮爾伯格在他的影片最后說:所有人類的生存和死亡都不是白費的。
我們能做什么
現代社會中可以成就災難片題材的事件實在太多了。
7月6日,北京。16時30分,北京電力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顯示,全市用電大幅度攀升,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值1001萬千瓦,北京首次黃色電力預警。與此同時,北京的夏季居然迎來“桑拿”天,高溫不讓南方,橙色高溫警報與黃色電力供需警報交織顯威,7月初北京的氣溫就已持續達到37-39攝氏度,為40年來最高記錄。
專家說,高溫過去也有,但是沒有這么普遍,持續時間也沒有這么長,現在高溫天氣的災害性越來越明顯。高溫直接帶來用電緊張,亦帶來用水猛增,我們得到的信息是,北京密云和官廳兩大水庫的來水量越來越少,衰減日漸嚴重。除了電力、水務,與高溫相關的應急部門還包括民防、安全生產、醫療衛生、建設交通等等,高溫“烤”驗下的現代城市――又一個災難大片的備拍選題?
信手拈來還有一例,還是北京。對于飽受濕冷潮熱之苦的南方人而言,北京之所以為首都,冬天的漫天大雪和夏日的習習涼風曾是潛在的加分點。然而時代變遷,北京近年冬天很少下雪,如果有幸突襲,緊接著的會是一場災難性的交通癱瘓。想象一下,當你選擇在這樣的大雪紛飛之夜與人了結恩怨情仇,悵然分手后,還要堅持挺過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小時的塞車狀況才能回家療傷,那分痛只怕早已熬成了恨。
體會到這些現實“災難”的影視藝術價值,實在有些過于娛樂了,這也是為什么在倫敦大爆炸的現實面前,《世界大戰》背后的斯皮爾伯格還是顯出了他的膚淺,且不說影片后半部分流于庸俗的恐怖片處理――將外星人做了等同于吸血鬼的處理,更重要的是,斯氏仿佛也不知道在面臨極限恐怖的時候,除了開始時為了自保的相互傾軋以外,還會有一些什么樣的表現,最終又是靠什么走向重獲生的權力――影片最后簡單的將外星人攻擊的覆沒歸結為細菌的作用,而人性的復蘇和重生則是透過一支古樹上的新芽來體現。這是斯皮爾伯格浪漫的一面。
或許7月的倫敦悲劇倒可以給《世界大戰》增添一些更加真實而深刻的元素。
“我們要上下班,要生活,在城市里還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也不能避免到人多的地方。也許只有如常地生活,才是我們對抗的惟一辦法。”一位倫敦婦女的積極態度,大難之后冷靜得讓人欽佩;
“我們又能干什么呢?和生活中許多其他問題一樣,我只能閉上眼睛,希望它盡早離開。”這是另一位倫敦公務員的消極態度,重創之后現實得讓人共鳴。
而更能反映某種集體意識的則是:人們用了N個理由分析“為什么是倫敦”,卻不愿用N+1個理由分析“下一個會是誰”。那么,“下一個”會是誰?能不能沒有“下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需不需要思考?
Hostess: Computer chips and technology are invading all sorts of previously “dumb” devices. Phones are now smart. Cars are becoming connected computers on wheels. Call it the 1)computerization of everything.
Reporter: At this year’s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touch pads are everywhere―in phones, in tablets, laptop screens. And Brad Feld has had enough.
主持人:電腦芯片和計算機科技正全面入侵以往的“傻瓜”設備。現在手機都成了智能手機,汽車都漸漸變成一臺臺帶輪子的互聯電腦,可謂萬物皆“計算機化”。記者:在今年的消費電子產品展上,大小觸屏隨處可見――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的屏幕。布拉德?菲爾德對此心生厭倦。
Brad Feld: The whole idea that it’s socially acceptable or 2)functionally acceptable to have a whole mass of 3)humanity that’s 4)staring down at a tiny piece of glass and 5)pounding on it with their thumbs is kind of 6)absurd. Reporter: Feld’s a venture capitalist at the Foundry Group. His firm is investing 7)aggressively in startups that are creating new ways for humans and computers to interact.
Brad: Twenty years from
now the way we interact
with 8)computing will be
unrecognizable to us
today.
Reporter: But judging
from the displays at 9)CES,
the touch pad 10)craze
hasn’t 11)crested―yet.
Just inside Microsoft’s
enormous 12)booth here,
there’s a giant touch pad
the size of a tabletop. It
looks like the love child of
an iPad and a flat-screen TV. “But it’s a bit different to that”, Steve Clayton’s from Microsoft. Clayton says this table doesn’t just respond to touch; it’s actually watching us, paying attention to where we are―where we’re standing.
Steve Clayton: If I click on one of these images or I tap on one, the image 13)rotates to me, and that’s because this surface, this device, can see. It can see the orientation of my finger and it can present the image towards me.
Reporter: More and more computers are doing just that―paying attention, watching and listening to us. Microsoft’s Kinect responds to gestures. Apple’s Siri listens to our voices. And observant little machines are popping up in places you might not expect. Matt Rodgers is a founder at Nest. His little 14)thermostat observes patterns in your house, then programs itself.
Matt Rodgers: So use it as you should, like, use a normal, you know, non-programmable thermostat―turn it up and turn it down to make yourself comfortable―and Nest will learn from your patterns.
布拉德?菲爾德:好好一個人就知道盯著一小塊玻璃屏幕,用拇指左敲右戳的,這樣的做法從社交層面乃至功能操作上來說大家竟然都覺得是合宜的,真是匪夷所思。
記者:菲爾德是美國Foundry集團旗下一名風險投資商,他的公司大力投資于研發人機互動新方式的新興公司。
布拉德:二十年后我們跟電腦的互動方式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會是那么的新奇莫辨。
記者:但從消費電子產品展上展示的新品來看,觸屏熱仍未退卻。在這邊,微軟龐大的展位里面就有一部臺面那么大的巨型觸屏,看上
去很像iPad和平板電視的結晶合體。“但跟那個又有點不一樣”,微軟的斯蒂夫?克雷頓如是說。他透露,這款觸屏桌面不單只對指觸命令能作出反應,實際上它還在觀察我們,留意著我們在哪里,如我們站立的方位。
斯蒂夫?克雷頓:只要我點擊或者按著其中一幅圖片,那圖片就會轉向面對我打開,那是因為這平面、這種裝置本身看得見周遭的一切。它可以辨認我手指的方向,從而能為我正向展示圖片。
記者:越來越多的電腦正是往這方向走――關注、觀察、傾聽我們。微軟的體感游戲設備Kinect能應玩家的動作姿勢而運行。蘋果的Siri能識別我們的語音指令。而這類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小儀器正陸續現身在很多你預料之外的地方。麥特?羅杰斯是Nest的創始人之一。其公司出品的小型溫控器能觀察你家里的調溫模式,然后自我編程、自動調溫。
麥特?羅杰斯:就像你用平常那些非編程的溫控器一樣――按自己的舒適度要求調高調低的,然后Nest就會從中了解到你的模式。
Reporter: If you turn up the heat and then leave the house, Nest has sensors that will notice you are out and turn the heat down. You end up programming the computer inside this thermostat without even realizing you’ve done it. And John Underkoffler envisions a day where machines all around us respond to how we move and what we want. Underkoffler’s best known as the brains behind the futuristic computers in Steven Spielberg’s film Minority Report. Spielberg didn’t want Tom Cruise to mess around with keyboards or touch screens in a film set in the future.
J o h n U n d e r k o f f l e r : W h e n I proposed to Steven that it could be a gestural interface that it would be body-centered―human-centered―and that you could literally point at the screens and command the pixels and sift data using your hands at a distance, I think Steven loved that idea.
Reporter: So Cruise stands in front of a screen and conducts his computer like Mickey Mouse in Fantasia.
Underkoffler built a working model at MIT. After the movie, he refined it and started a company called Oblong. For now, the full Oblong system can cost up to half a million dollars, but eventually he hopes it will control all sorts of common machines.
John: Obvious computers like laptops and desktops, but also computers that you don’t think about―the front of your microwave oven, the dashboard of your car, the TV set in your living room.
Reporter: And Oblong executives at CES say they see more and more signs this transformation is on the way.
記者:如果你把室溫調高了,然后離開房子,Nest溫控器的感應裝置會注意到你已經外出,繼而將溫度調低。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之間,你已經完成對溫控器內置電腦的編程工作了。約翰?恩德柯福樂更預言,將來我們周圍的機器全部可以按我們的一舉一動及所需所想而反應。他曾是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少數派報告》幕后設計片中那些未來科幻電腦的智囊團成員之一,因此為人所熟知。斯皮爾伯格當時不想片中的湯姆?克魯斯在未來時空的電影場面還要敲鍵盤或者按觸屏什么的。約翰?恩德柯福樂:我當時就跟斯蒂芬提議說,可以設計一個手勢操作界面,更以肢體動作為導向,更以人為本的一套操作模式,基本上,你可以遠距離對著屏幕用手指指點點就能操控像素選擇數據了。我想當時斯蒂芬就愛上了這個主意。
記者:于是大家就看到了湯姆?克魯斯像《幻想曲》里的米老鼠那樣站在屏幕前指揮自己電腦的一幕。
恩德柯福樂按自己的設想在麻省理工大學為電影做出了一臺可操作的模型。影片拍攝過后,他把這臺電腦進一步調試完善,并成立了一家名為Oblong的公司。目前,完整的一套Oblong系統叫價達五十萬美元,但他希望此系統最終能統帥所有普通機器設備。
奧斯卡最佳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phen Spielberg)如此形容他獲獎時的心情:“這就像在我人生中最漫長的干旱之后,終于迎來了一瓢甘霖。”
獲得奧斯卡通常被視作職業生涯的巔峰和一個電影藝人終身最偉大的成就。面對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漫長的焦慮之后――在提名宣布和最終獲獎者揭曉之間畢竟相隔了六周之久――發自內心的情緒終究會在那個毫無防備的時刻徹底爆發,而先前所有的故作矜持和強裝鎮定也在剎那間土崩瓦解。
2002年,首位黑人奧斯卡影后哈利?貝瑞(Halle Berry)的獲獎感言令人動容。在瑩瑩淚光中,她感謝了所有可以想到的人(如果逐一列舉的話,這份名單可能會占掉半頁篇幅。那段視頻在互聯網上幾乎隨處可見,不妨去YouTube上搜索一下)。
哈利?貝瑞當時在臺上幾乎泣不成聲,所有觀眾都多少被這個陣勢嚇了一跳。但是,事實證明,最驚訝的還是哈利?貝瑞本人。她在事后接受美國《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專訪時說:“那天晚上我幾乎靈魂出竅。但是在次日早晨,當我看錄像帶時,我想:‘哦,天吶,我完全失控了。’”但是,哈利?貝瑞為此無怨無悔:“那是我發自內心的聲音,而且也讓許多人為此思索。沒有什么比這更好的了。”
奧斯卡領獎臺上的感言從長度和內容上看都千變萬化,但是其中只有極少數人可以言簡意賅地把話說完。費雯麗(Vivien Leigh)是惜字如金的典范,她在領取《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獎項時感謝了“塞爾茲尼克先生、我所有的同事以及最重要的馬格麗特?米切爾小姐”。
近年來,這樣簡短的發言近乎絕跡。在1990年,喬?派西(Joe Pesci)憑借《好家伙》(GoodFellas)中的表演贏得了最佳男配角,這是當年競爭最為激烈的項目。在接受小金人時,喬?派西創下了奧斯卡歷史上最短感言的紀錄:“不勝榮幸。謝謝。”(It’s my privilege.Thank you.)
邁克爾?莫波格 Michael Morpurgo
1943年出生在英國的赫特福德郡, 著名作家、詩人、編劇和填詞人,他是英國兒童、青春文學最暢銷作家之一。曾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學習英語和法語,畢業后進入一所小學當老師。“我們必須每天為孩子們講一個故事,但是我卻逐漸地厭倦書本上那些不變的故事。我決定告訴孩子們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莫波格在教書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說故事的天賦。莫波格迄今為止的作品已有百余部,得獎無數。多部作品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舞臺劇和歌劇。《蝴蝶師》、《健介的王國》、《柑橘與檸檬啊》和《戰馬》是作家自己最滿意的四部創作。
在成為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以前,《戰馬》只是一本短小精悍的兒童讀物。即便作者邁克爾?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本人也沒有想到,這本小說會在時隔30多年后,受到如此大的追捧。
1982年,英國兒童文學作家邁克爾?莫波格出版了這本名為《戰馬》的小說,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男孩和他心愛的馬的故事。盡管當時評論界給予《戰馬》的評價很高,但這并不是莫波格最受歡迎的作品。
據《紐約時報》報道,當時莫波格曾因為《戰馬》獲得英國久負盛名的惠特布萊德獎文學獎(即現在的柯斯達文學獎)亞軍。為此,莫波格乘坐一輛豪華轎車去參加典禮,然而到了晚上,他就發現這輛轎車神秘消失了,最后他搭地鐵回家。
直到2007年,《戰馬》首次被改編成戲劇,登上倫敦國家劇院(The National Theatre)的大舞臺之時,這部作品才開始為更多人所知。由于舞臺上無法用真馬,南非的Handspring木偶公司特地制造出原始尺寸的木偶馬來飾演原著中的那匹叫做喬伊的馬。這場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僅讓現場的觀眾感動至流淚,也打動了大導演斯皮爾伯格。
在觀看過《戰馬》的舞臺劇后,斯皮爾伯格決定將它改編成電影,由英國演員杰里米?厄文、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艾米麗?沃森演出,并于2011年12月搬上銀幕。2012年2月,帶著六項奧斯卡提名的電影《戰馬》來到中國,再度征服了觀眾。
如今,《戰馬》的作者邁克爾?莫波格已是英國最受歡迎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戰馬》仍然不是他最暢銷的作品,他本人也透露:“如果《戰馬》銷售量能達到1500本一年,我會十分驚訝的。”
時代周報記者專訪了這位年過六旬的作家,讓他為我們重新講述《戰馬》的故事。
《戰馬》源自真實的奇跡
時代周報:首先要祝賀你,你的作品《戰馬》,無論是書,還是改編的同名電影,在中國都受到了巨大的歡迎。
邁克爾?莫波格:我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非常好。這是一部兒童作品,不過我是從馬的視角來創作的。對于戰爭來說,我并不想僅從一個角度去看,我希望能夠全面地去觀察,去觀察戰爭所能帶來的各方面的痛苦。
時代周報:為何你會選擇馬作為你故事的主角?這個故事的靈感從何而來呢?
邁克爾?莫波格:我住在英格蘭西部德文郡的一個小鄉村,那個村莊人煙稀少,只有80多號人。40年前,我全家就搬到那邊住了。村里有三個老人,他們都是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曾在法國打過仗。其中一位更在騎兵團呆過。聽起來很有趣,因為我自己就住在農場,我們家有養馬,我的妻子和孩子們也騎馬。馬在戰爭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對這個角度非常感興趣,所以我去拜訪了這位老人。
這位老兵告訴我,在戰爭中,馬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和當時很多士兵一樣,年輕,恐懼戰爭,希望早早回家,但這些,他都沒辦法告訴他的戰友們,他只能告訴他的馬。
他去喂馬時,都站在他的馬旁邊,告訴他的馬兒他的麻煩。他也告訴我,馬兒在戰爭中也遭受了很多痛苦。那時天氣不好,下著雨,有些戰馬會感冒,病得很重,飼料也很糟;他還告訴我在戰爭中他們是怎樣使用馬的,用它們為騎兵服務,用它們去運輸重型武器,這些故事聽起來都非常有意思。
時代周報:這個老兵叫什么名字呢?
邁克爾?莫波格:他叫Budgett上尉,他告訴我故事的時候,已經80多歲了,之后沒多久就去世了,他沒有機會讀到我的故事。
在這之后,我自己也做了一些調查。我去了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我問博物館的人,在整個“一戰”期間,英國究竟有多少戰馬被送到戰場?他們告訴我,有100多萬匹。之所以需要這么多馬,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戰爭條件并不好,有時一場大雨后,路面狀況相當糟糕,又濕又滑,當時的車走不了,騎兵團的馬承擔了主要的運輸重任。
我問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那有多少馬從戰爭中回來了呢?他說具體并不清楚,只有65000多匹吧,也就是說,不超過十分之一的馬可以回家。
這僅僅是從英國方面去調查的。那么其他國家呢?法國、德國、比利時、俄羅斯,這些國家在戰爭中都要用到戰馬。之后我去做了更深入的調查。當然,具體的數字我們沒辦法得知,在整個“一戰”中,有1000多萬匹馬死于戰場,這和死于戰場的士兵人數相當了。
我意識到,人和馬在戰爭中是并肩作戰的。如果我想要寫出一部描述“一戰”的作品,我沒辦法僅從英國的角度,或者德國的角度,或者法國的角度去看,我希望能夠寫出一部能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看的作品。我發現,如果我能從一匹馬的經歷切入的話,比如說,一匹來自英國的馬,它在戰爭中的歷險,這匹馬在戰場上,也許曾經在法國的農莊里,也許它也會被德國人俘虜,我想我能夠通過這匹馬的視角去看整個戰爭給大家帶來的種種考驗。
時代周報:有人曾評價你的作品“拯救了眾多渴望夢想的小小心靈”,與此同時,《戰馬》一片在中國上映之后,網友批評最多的,是此片“太不切實際了”,比如戰爭中經歷這么多磨難之后,主人和馬怎么會最后相認呢,對此你如何看待?
邁克爾?莫波格:我覺得他們的看法是錯誤的。事實上,《戰馬》是由真人故事改編。我的作品中說的一個男孩在戰爭最后找到他的馬的故事,在現實世界里這的確發生過,而且有三四個例子。
我可以告訴你一個例子,有個男孩和他的馬一起去法國的戰場。戰爭中,他受了傷被送到醫院里,馬也下落不明,他以為他的馬在戰爭中死了。戰爭結束后,他返回英格蘭。有一天,他在英格蘭北部的小鎮走著。那個年代,英國人喜歡用馬來送牛奶。就在那一刻,他在街上看到有一匹馬正在送牛奶,那匹馬正是六年前和他一起去法國的馬。這確實是一個奇跡,但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奇跡。
時代周報:作為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戰馬》之中也有描寫戰爭的場面,也有一些殘酷的離別與死亡的場面,你如何在作品中淡化戰爭對孩子可能帶來的殘酷影響?
邁克爾?莫波格:這非常困難。我相信,我的讀者大部分都是孩子們,但我并不僅僅只寫給他們,我只是講述我的故事。
我講的是戰爭的故事,戰爭中總有人會死亡,孩子會死,士兵也會死,這是讓人悲傷的事實。你在描繪這些故事的時候,不管是為小孩還是成人,為誰寫并不重要,坦誠地說,你必須寫出你自己的真實感受。
據我所知,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包括中國,都非常清楚,在經歷戰爭的時候,會有大量的死亡,這令人感到悲傷。所以你必須寫一個能夠反映悲傷的故事。有時候讀者在閱讀時會覺得難以接受,不過我認為,就是希望他們能夠閱讀到這些難以接受的事實,這就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特別是給孩子們。
我并不希望將戰爭描繪成充滿刺激的冒險,我也不想給它注入任何樂趣。這不是童話故事里的冒險,這是真實的戰爭。人們會在戰爭中經歷生離死別。所以,你必須帶著尊重與誠實去講述這些故事。是的,一些情節確實讓人難過,但我想有一樣東西比這些悲傷的情節更重要,那就是希望。你在戰爭中幸存下來了。在故事的最后,那匹馬喬伊活下來了,它的主人艾爾伯特也活下來了,艾爾伯特的朋友并沒有,小女孩艾米麗也沒有,尼科爾斯上尉也沒有,德國士兵也沒有,但是,這就是生與死。我想,任何一個描述戰爭的人,都必須接受這樣的殘酷。
斯皮爾伯格試圖拍出約翰?福特式電影
時代周報:你看過電影版《戰馬》,對于導演的改編是否滿意?影片是否達到了你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效果?
邁克爾?莫波格:是的,我看了在紐約的首映,我也在倫敦看了,這部電影我總共看了四遍。
我覺得導演試圖將這個故成一個宏大的、史詩般的,非常約翰?福特(美國導演,作品有《關山飛渡》、《憤怒的葡萄》等)式的電影,電影有一個巨大的前后對比,先是平靜的鄉村,年輕的男孩和馬兒一起長大,然后糟糕的戰爭來襲。我想,導演將這種反差詮釋得很好。
我對導演的改編挺滿意的,我覺得他抓住了原著的精髓。當然,當你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的時候,你不能指望電影照搬你書中的所有情節。那是電影,和書的表現手段不一樣,你只能期待導演能夠抓住你作品中的核心。斯皮爾伯格將《戰馬》塑造成一部有關勇氣、一個男孩和他的馬之間的愛以及希望的故事,這也是我的書所希望表達的。
時代周報:電影《戰馬》是受舞臺劇《戰馬》啟發而拍的,你覺得舞臺劇《戰馬》如何呢?
邁克爾?莫波格:一次非常了不起的改編,他們成功地將這個故事搬到了舞臺上。如果你觀看過的話,一定會被劇中生動活潑的戰馬征服的,那是一個巨大而有趣的木偶戰馬。
目前《戰馬》的舞臺劇正在世界各地巡演,包括美國的百老匯、加拿大、澳大利亞,我希望在未來的兩年內在北京演出。
據說英國國家劇院正在和北京方面的人談,如何將這部舞臺劇在中國推出。我想《戰馬》將會是中國人民喜歡的一部舞臺劇,因為它的藝術形式。事實上,中國人民在戲劇和木偶戲上也有著光榮的傳統,并延續了好幾百年。我相信中國的觀眾在觀看以后會大笑并且喜愛它的。
這是一部涵蓋音樂、木偶戲和戲劇的優秀作品。這部舞臺劇有很棒的音樂,有為鄉村歌唱的歌曲,有為士兵們歌唱的歌曲,里面有很多音樂和木偶戲片段,也有戲劇的部分。當然,這并不是一部像《貓》或者《歌劇魅影》那樣的大型音樂劇,這只是一部有音樂的戲劇以及木偶戲而已。
時代周報:《戰馬》一片雖然上映廣受好評,不過在最近的奧斯卡大獎卻沒有得到一個獎項,對此你是否感到遺憾呢?
邁克爾?莫波格:說實話我并不怎么介意。這部電影有六項奧斯卡提名,我覺得還不錯。如果能拿至少一項,我也會很高興。不過電影最重要的是觀眾們喜歡與否,而不是它是否拿了奧斯卡。這部電影在全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還有中國都深受觀眾喜愛,這就足夠了。
一開始我只是喜歡講故事
時代周報:對你來說,寫作是否算是你兒時夢想的延續?
邁克爾?莫波格:并不算是。幼時的我并不知道將來要從事寫作。那時我只喜歡運動,在鄉間到處亂跑,也不喜歡讀書或者寫作。從學校畢業以后,我一開始是一名教師,在小學教那些年紀在8歲左右的孩子們,當然,那是40年前的事情了。
在學校里,我發現,我所在的那個班的35名學生,全都喜歡聽故事。一開始我在班里面為他們朗讀了很多故事,有一天,我決定講一些我自己編的故事。他們很喜歡,于是我就一個接著一個地說下去。一到兩年后,我才將這些故事逐一寫下來。可以說,我的寫作生涯源于給班里的孩子們講故事。
時代周報:你大部分作品的靈感是如何得來的?
邁克爾?莫波格:我早期很多作品的靈感,都源于和班里孩子們交流。我自己也有孩子,因此我的很多故事都是關于孩子與家庭的。還有一些與鄉村有關,因為那是我一開始寫作最熟悉的地方。然后我發現,或許我可以寫一些更具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寫一些歷史,或者我去過的地方發生的故事。有時候我會去很多地方,和當地懂得更多的人們交談,他們也給我的故事提供了素材。
這也是為什么當我遇到了那名在鄉村的老兵時,我決定嘗試寫一個與孩子無關,與現代無關,而是一個講述過去歷史的故事,我也不得不為此做很多研究。事實上,《戰馬》是我第一部嚴肅的作品。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做一些不同的嘗試,拓寬我作品的范圍。
時代周報:迄今,你已創作了百余部兒童文學作品,創作兒童文學最美妙的部分在于什么?
邁克爾?莫波格:當你寫一個故事的時候,你就如同沉浸在一個夢里一般。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做夢,迷失在各種各樣的夢里。作為一個作家,很多時候我就像沉醉在夢里一樣,然后我會把這種體驗寫下來。有時我覺得這很難,我的夢就是我的故事,我的故事就是我的夢。當我用手將它們描述出來時,感覺就像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旅程。
然而,當一本書完成之后面向讀者的時候,我發現另一個美妙的地方在于,當我訪問不同的地方,孩子們會告訴我他們讀了我的故事后的感受。如同你曾經做過的夢,如今傳遞到其他人那里,讓他們也感受到。我愛死這種和別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夢的感覺。
孩子們讀我的作品,他們說得最多的是,莫波格先生,你的故事讓我流淚。這意味著他們被我的故事感動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能夠被你的作品打動,說明你的故事觸動到他們的心靈,如果你的故事足夠觸動他們的心靈,那也能夠改變他們的人生,對我來說,這是寫作最美妙的地方。
時代周報:你現在還會給孩子們講故事嗎?
邁克爾?莫波格:當然,我一直都在給孩子們講故事。三天以前,我來到牛津,給當地850名孩子講故事,大部分是和《戰馬》有關的,孩子們問了我很多問題,包括我其他作品。我自己寫過120部作品。
時代周報:《戰馬》是你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能否介紹一下你近期出版的作品呢?
1.戰爭,熄滅希望之火
《辛德勒的名單》所描繪的第二次世界戰爭,是一個摧殘生命、滅絕人性的世界。影片中猶太人被隨意侮辱,被隨意殺死。法西斯分子也同樣可悲地喪失了作為人的一切美好的品質,所有人都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導演選擇用黑白片來進行電影故事的敘述,突出這種歷史的蒼涼和生命的卑微。同時,借用“黑”“白”兩色,隱喻著受難者的遭遇與集體境況。并通過沉悶的“黑”“白”兩色,讓我們體會到在當年那暗無天日的日子里,猶太民族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任由德國納粹宰割時的痛苦無助。同時,“黑”與“白”兩色的運用,更能引發新世紀觀眾對這一段悲慘歷史的回憶與共鳴。我們可以看到,關于二戰時期的影像資料全部都是黑白的,所以,在觀眾的心中,對那段歷史的記憶也都仿佛是黑白色的:黑白的集中營、黑白的殺戮場面、黑白的廢墟……《辛德勒的名單》也以近似于紀實的視角和風格,將觀眾在觀看這一影片時的心理感受進行拉近,從而讓其能夠更為真切的感受到戰爭時期所造就的震撼和壓抑。
本片在展現戰爭階段時,唯一的色彩就是那個猶太小女孩所穿的紅衣,并且其在黑白影像中每出現一次都給主人公辛德勒帶砬看蟮男睦沓寤鰲6在此影響下,辛德勒也完成了從一個利欲熏心的商人到無私無畏的英雄的過程。紅色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起到強調的作用。在街道上混亂的人群中,小女孩的出現特別的扎眼。更重要的是,紅色象征著無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著戰勝邪惡的勇氣與力量。小女孩第一次出現,她躲過了納粹的捕殺,藏在了床下。但她爬進床下的一刻,衣服鮮艷的顏色也消失了,這也意味她即將消逝的生命。紅色第二次出現時,小女孩兒已經死去,她的紅衣沾滿了泥污,辛德勒的心靈再一次受到了觸動。紅色在影片中的出現,代表了辛德勒頓悟的過程。辛德勒在目睹生命不斷遭受摧殘的過程中,他的善良之心逐漸覺醒,以至于后來他傾家蕩產來解救猶太人。這一轉變的過程使辛德勒的形象更加真實,也更加具有人性。而灰暗中的紅色所代表的原本是生機與希望,它在影片中逐漸被黑暗所侵蝕,在這一過程中,紅色的消亡更多的是代表著一種情感的消失,那可以說是法西斯的人性,也可以說是猶太人民生的希望。
2.戰爭,“百姓”之劫難
在影片中,辛德勒出場之際,就向觀眾盡情的表現了他的奢侈和豪華:如何細心的篩選領帶,如何搭配服裝,如何挑選配飾等等,甚至細小到袖子的袖扣,辛德勒都佩戴的一絲不茍。最后,鏡頭移動到辛德勒胸前的納粹胸章,從而將他的形象渲染的躍然紙上――一個地道的紳士,一個富有的商人,一個德國納粹分子。而反觀最為普通,也最為無辜的猶太百姓,在他們被納粹士兵押往集中營時,這些猶太人的衣著,大多是雜亂無章且殘破的。即使在這一橋段中,影片沒有安排任何的對話,但是通過這一人物形象的對比,就好比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給予觀眾以壓抑和悲憤。同樣,那些被迫生活在集中營里的猶太人民,所有人的形象都表現出一種毫無層次但又層層疊疊的沉悶與厚重,那些臟亂而又沉悶厚重的襯衣或是外套已經成為一種“戰爭枷鎖”,展現出猶太人在戰爭時期所受到的納粹黨“重重禁錮”的形象,從而更將二戰時期被屠殺的猶太人的悲慘形象刻畫入微,讓觀眾從影片的細枝末節處感受到普通猶太人民的水深火熱。
同時,在《辛德勒的名單》中,還有一處場景將猶太人和納粹黨員辛德勒之間的處境進行了更加鮮明的對比。那是當辛德勒走進原本屬于那個猶太家庭寬敞明亮的房子,而猶太家庭則被納粹士兵趕進一間逼仄黑暗的小屋子;進而又引出了辛德勒在寬闊的房間里神采飛揚,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四周安靜祥和,他滿意地說“再沒有比這里更棒的了”。而狹小空間的猶太家庭則神色狼狽、垂頭喪氣,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旁邊小孩哭鬧,人聲嘈雜;男主人不安的咆哮“還有比這里更糟的地方嗎?”通過明顯的對比,越發地凸顯出納粹黨員辛德勒和猶太人家庭在時代的局限下命運發展的強烈反差,更加讓觀眾感受到,所謂戰爭,不過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在成為美國第51個州之前曾是一個統一的王國,是1810年卡美哈美哈國王一世經過征戰各島后建立的,他因此也成為夏威夷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現在他的故事將被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搬上銀幕,而扮演卡美哈美哈一世的演員不是別人,正是具有夏威夷血統、目前走紅好萊塢的"蝎子王"巖石。巖石原名道恩?約翰遜,本是美國很有人氣的摔跤手。憑借新近推出的《蝎子王》,具有俊朗外形和強健體魄的他迅速在影壇竄紅。
成龍將“環游地球80天”
成龍將在翻拍的經典影片《環游地球80天》中扮演主要角色,但這個角色不是原著中的主角、英國紳士弗格,而是一個尋求避難的小偷。本片根據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同名作品改編,背景是工業大革命,但改編影片的主角不是環游世界的弗格,而是成龍扮演的人物,此人因偷了一尊貴重的玉佛而跑到弗格那里避難。在環游世界的過程中,成龍扮演的角色為弗格提供向導并保護他,還教導弗格如何打開心扉,面對不同的文化。
《一個明星的誕生》將被重拍
華納電影公司計劃重拍經典名片《一個明星的誕生》,威爾?史密斯有望擔任主角。影片描述了一位酗酒的搖滾歌星,經歷了自己的事業由絢爛到衰落的過程,而他親手培養的女歌手,在和他相愛、結婚后,從無名之輩變成巨星。即將重拍的將是這部影片的第四個版本,之前的版本分別是1937、1954和1976年拍攝的。前兩個版本的男女主角均得到當年奧斯卡獎最佳男女演員的提名,而由克里斯多弗森和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1976年版本則加入了更多搖滾音樂場面。
第24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舉行
第24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于6月下旬舉行,共有來自俄羅斯、德國、芬蘭、捷克、希臘、伊朗等13個國家的15部影片參賽,其中包括改編自托爾斯泰名著、由意大利人導演的《復活》。開幕式上放映了法國懸疑片《8個女人》。莎朗?斯通、朱麗葉特?比諾什等影星應邀出席電影節。莫斯科電影節自1959年起舉辦,1972年被國際電影制片商協會聯合會確定為世界A級電影節。為進一步擴大其影響,俄羅斯政府于2000年決定將莫斯科電影節從以前的每兩年一屆改為每年一屆。
好萊塢主要電影公司卷走310億美元
盡管去年全球經濟低迷,但好萊塢幾家主要的電影公司還是通過各種發行渠道,包括影院、錄像帶和DVD租賃、收費電視等收入了310億美元,比2000年多了13億元。這幾家大公司包括迪斯尼、索尼、米高梅、派拉蒙、二十世紀福克斯、環球和華納兄弟。據統計,錄像帶和DVD租賃業貢獻了40%的收入。
夢工廠籌拍觀鳥電影
野外觀鳥并不是一項十分大眾化的活動,如果還要把這個需要整天躲在樹叢中一動不動的愛好拍成電影并被觀眾接受,實在是一個挑戰。不過夢工廠似乎不怕這個挑戰,因為他們準備把這個看似枯燥的事情變成笑料不斷的喜劇。本片講的是1998年厄爾尼諾現象后北美前所未有地出現了眾多鳥類種群,三個觀鳥愛好者為了創造觀察種類的記錄來到阿拉斯加的一個小島,用盡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韋伯最新音樂劇在倫敦首映
音樂劇大師勞埃德?韋伯日前在倫敦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孟買之夢》(Bombay Dreams),結果得到了英國評論界的一致好評。這部音樂劇是韋伯創作的“寶萊塢”(印度電影業別稱)愛情故事,與他以前的音樂劇風格迥異。該劇講述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孟買男孩與當地一個影業巨頭的女兒相愛,并成為著名影星的故事。首演結束后韋伯出現在舞臺上,贏得全場觀眾的起立鼓掌,次日倫敦報紙將其稱為自《日落大道》以來韋伯最好的作品。這對韋伯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勵。他以前的作品如《貓》和《歌劇院幽靈》都嘗試了全新的風格,結果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小甜甜布蘭妮名列《福布斯》名人榜榜首
年僅20歲的流行歌后“小甜甜”布蘭妮最近被《福布斯》雜志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名人,將去年的榜首人物、影星湯姆?克魯斯以及高爾夫名將“老虎”伍茲、大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麥當娜、U2樂隊、瑪麗亞?凱麗、邁克爾?喬丹等眾多大腕甩在后面。《福布斯》是綜合了這些名人的收入、曝光率等因素后列出年度排行的,雖然布蘭妮在收入單項排名僅名列第25位,但過去一年全球媒體對她的演藝事業及個人生活所進行的密集報道,使她最終在綜合排名中勝出。其他入榜的名人還包括前美國總統克林頓、作家斯蒂芬?金等。
詹妮弗?洛佩茲工作生意兩不誤
拉丁天后詹妮弗?洛佩茲在拍戲唱歌之余也不閑著,像許多名人一樣,她也忙著用自己的名氣掙錢。標有J.Lo(洛佩茲的英文昵稱)標志的系列產品不久將推出,如T恤、海報、掛歷、賀卡等受洛佩茲迷喜愛的專賣品。她的生意還包括服裝和餐館,今年還將有洛佩茲香水推出。
墨西哥導演將執導《哈里?波特》第三集
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已與華納兄弟公司正式簽約,將執導《哈里?波特》第三集《哈里?波特和阿茲卡班的囚徒》。阿方索擅長導演兒童影片,他以前的作品,例如《小公主》和《遠大前程》都受到廣泛的好評。
一、考試性質和目的
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編導類專業統一考試是上海市普通高校考試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通過考試對考生專業水平及綜合素質進行評定,為高校選拔適合專業培養的考生提供基本依據。
二、考查要求
編導類專業統一考試著重考查考生的藝術修養、基本藝術常識、影視作品分析及故事創作的能力。
三、考試科目和分值
統考科目為藝術常識、故事創作、影視劇評論寫作三門。
藝術常識100分、故事創作100分、影視劇評論寫作100分,三門總分滿分300分。
四、各科目考試內容和要求
(一)藝術常識
1.美術部分
通過欣賞以下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關信息:創作時代及背景、類型、作者、內容、主題、流派(畫派、思潮、主義、團體等)以及所產生的影響。
(1)秦兵馬俑(秦、泥塑、彩繪、佚名)
(2)《洛神賦圖》(東晉、絹本設色、顧愷之)
(3)《蘭亭集序》(東晉、書法、王羲之)
(4)《清明上河圖》(北宋、絹本設色、張擇端)
(5)《開國大典》(1953年、油畫、董希文)
(6)《最后的晚餐》(壁畫、文藝復興全盛期約1495-1498年、達芬奇、古典主義)
(7)《日出·印象》(油畫、1872年、莫奈、印象主義)
(8)《思想者》(雕塑、1880-1900年間、羅丹)
(9)《記憶的永恒》(油畫、1931年、達利、超現實主義)
(10)《瑪麗蓮·夢露》(雙聯畫、1967年、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
2.音樂部分
通過欣賞以下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關信息:創作時代及背景、曲作者、種類、作品所傳達的意境以及產生的影響。
(1)《十面埋伏》(琵琶曲,王君錫傳譜)
(2)《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陳鋼、何占豪)
(3)《黃河大合唱》(鋼琴協奏曲,冼星海)
(4)《二泉映月》(二胡曲,華彥鈞)
(5)《茉莉花》(江南民歌,何仿加工創作)
(6)《命運交響曲》(交響樂,貝多芬)
(7)《月光》(鋼琴曲,德彪西)
(8)《鄉村騎士》(歌劇,馬斯卡尼)
(9)《自新大陸》(交響曲,德沃·夏克)
(10)《天鵝湖》(芭蕾舞曲,柴科夫斯基)
3.戲劇文學部分
通過閱讀以下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關信息:時代背景、作品的國別、作者、內容、主題及人物關系。
戲劇篇目:
(1)《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2)《哈姆雷特》(英國,莎士比亞)
(3)《等待戈多》(愛爾蘭,塞繆爾·貝克特)
(4)《牡丹亭》(中國,湯顯祖)
(5)《雷雨》(中國,)
(6)《茶館》(中國,老舍)
文學篇目:
(1)《變形記》(奧地利,卡夫卡)
(2)《老人與海》(美國,海明威)
(3)《百年孤獨》(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4)《理智與情感》(英國,簡·奧斯汀)
(5)《紅樓夢》(中國,曹雪芹)
(6)《阿Q正傳》(中國,魯迅)
(7)《家》(中國,巴金)
(8)《圍城》(中國,錢鐘書)
(9)《金鎖記》(中國,張愛玲)
(10)《長恨歌》(中國,王安憶)
4.電影部分
通過觀摩以下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關信息:作品的國別、導演、劇情、人物關系、視聽語言及畫面造型等。
中國部分:
(1)《一江春水向東流》(蔡楚生)
(2)《小城之春》(費穆)
(3)《霸王別姬》(陳凱歌)
(4)《芙蓉鎮》(謝晉)
(5)《城南舊事》(吳貽弓)
(6)《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
(7)《花樣年華》(王家衛)
(8)《一一》(楊德昌)
(9)《刺客聶隱娘》(侯孝賢)
(10)《臥虎藏龍》(李安)
(11)《英雄》(張藝謀)
(12)《江湖兒女》(賈樟柯)
(13)《流浪地球》(郭帆)
(14)《地久天長》(王小帥)
(15)《哪吒之魔童降世》(餃子,原名:楊宇)
外國部分:
(1)《摩登時代》(英國,查理·卓別林)
(2)《精神病患者》(英國,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
(3)《天堂影院》(意大利,朱賽佩·托納托雷)
(4)《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維托里奧·德·西卡)
(5)《西伯利亞的理發師》(俄羅斯,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6)《辛德勒的名單》(美國,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7)《阿甘正傳》(美國,羅伯特·澤米基斯)
(8)《四百下》(法國,弗朗索瓦·特呂弗)
(9)《肖申克的救贖》(美國,弗蘭克·達拉邦特)
(10)《羅拉快跑》(德國,湯姆·提克威)
(11)《放牛班的春天》(法國,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12)《小鞋子》(伊朗,馬基德·馬基迪)
(13)《綠皮書》(美國,彼得·法拉利)
(14)《小偷家族》(日本,是枝裕和)
(15)《何以為家》(黎巴嫩、法國、美國,娜丁·拉巴基)
5.電視部分
通過觀摩以下作品,了解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相關信息:時代背景、類別、形式、表現特色、作品主創人員、主要情節及人物形象等。
電視文藝:
(1)《大江大河》(電視劇,孔笙、黃偉導演)
(2)《白鹿原》(電視劇,劉進導演)
(3)《都挺好》(電視劇,簡川訸導演)
(4)《小歡喜》(電視劇,汪俊導演)
(5)《唐頓莊園》(電視劇,[英]布萊恩·派西維爾、詹姆斯·斯特朗導演)
(6)《等著我》(電視欄目,中央電視臺)
(7)《上新了·故宮》(電視欄目,北京衛視)
(8)《中國達人秀》(電視欄目,東方衛視)
(9)《大腦》(電視欄目,江蘇衛視)
(10)《聲入人心》(電視欄目,湖南衛視)
紀錄片:
(1)《北方的納努克》(羅伯特·弗拉哈迪導演)
(2)《持攝影機的人》(吉加·維爾托夫導演)
(3)《德興坊》(江寧導演)
(4)《激蕩中國》(陸熠欣導演)
(5)《幼兒園》(張以慶導演)
(6)《美麗中國》(菲爾·查普曼導演)
(7)《二十二》(郭柯導演)
(8)《人間世》(周全導演)
(9)《假如國寶會說話》(徐歡導演)
(10)《四個春天》(陸慶屹導演)
6.考試方式
通過填空、選擇、匹配、判斷、簡答、論述題等方式,考查學生的文藝常識。
本科目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二)故事創作
1.創作內容
(1)事件:故事應由一個或多個具體事件構成。
(2)人物:構成事件發展的主要角色與次要角色。
注意以下方面:
a.外貌特征與心理特征的描述。
b.人物之間的關系。
c.性格的發展。
(3)場面:構成事件發展的環境。
注意以下方面:
a.適當介紹時間、地點。
b.環境的特征。
c.人物與環境的關系。
(4)主題:通過事件表達的中心思想。
注意以下方面:
a.主題健康。
b.不要將主題直白地講出來,而要通過故事傳達出來。
2.創作要求
(1)立意明確清晰;
(2)情節合理獨創;
(3)角色鮮明生動;
(4)結構合理巧妙;
(5)語言自然流暢。
3.考試形式
(1)根據提供的文字、圖片等資料,編寫相關的故事。故事內容必須用到圖片等資料所提供的時間和空間、人物形象以及物件。
(2)考試時間120分鐘。
(3)1500字以上。
(三)影視劇評論寫作
1.影評內容
(1)對主題的揭示
要求考生通過對作品的讀解,準確把握影片內容和主題。
(2)對情節結構的把握
能用簡潔的語言介紹銀幕故事;能把握情節的發展,對情節的設置與人物塑造和主題呈現之間的關系有準確認識。
(3)對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的分析
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及人物關系,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對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的發展有所分析。
(4)對畫面和聲音的初步讀解
要求抓住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和聲音進行分析。
以上為影評寫作可能涉及的主要內容,一一列出并不意味著考試必須面面俱到,影評寫作應根據實際情況,提倡在相對完整(思想與藝術)的分析基礎上,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2.影評要求
影視劇評論要求緊扣影片進行分析評論。鼓勵視角新穎、觀點獨特、言之有理、個性鮮明的文章。
在2012年即將來臨之際的圣誕檔期,有三部這樣的大作登上院線,他們分別是《碟中諜4:幽靈協議》(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暮色4:破曉(上)》(The Twilight Saga: Breaking Dawn - Part 1)以及《黑夜傳說4:覺醒》(Underworld: Awakening)。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12月檔期向來是搶錢好時機,相信這三部電影都會有不俗表現,同為四部曲,必將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且聽我娓娓道來。
No.1
《碟中諜4:幽靈協議》
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上映日期:2011年12月21日
成長軌跡:1996年5月22日《碟中諜》
Mission: Impossible
2000年5月24日《碟中諜2》
Mission: Impossible II
2006年5月5日《碟中諜3》
Mission: Impossible III
主創變化:四部電影換了四名大導,四名獨具風情的女演員(如果你想把她們叫做花瓶也行),唯一不變的是鐵打的靚湯――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一眾男配,動作純爺們與高科技宅男們一眾讓這個系列在15年之后繼續放光彩。
掘金歷程:1996年《碟中諜》北美上映,豪取1億8000萬美金,這是一部動用了跨國陣容的諜戰動作巨作,在法國紅遍街頭巷尾的大叔讓-雷諾(Jean Reno)以及有著“法蘭西美神”之稱的艾曼紐-貝阿(Emmanuelle Béart)使得這一“不可能任務”系列獲得開門紅,伊桑-霍特(Ethan Hunt)這個名字也變成了傳奇,與《007》系列中的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諜影重重》(The Bourne Identity)系列中的杰森-伯恩(Jason Bourne)、美國電視劇集《24小時》(24)里面的杰克-鮑爾(Jack Bauer)一起,成為戰斗能力超強、個人魅力綻放、單槍匹馬能解決一個兵團的新世紀動作偶像。
當年34歲的湯姆-克魯斯與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的父親,老戲骨強-沃特(Jon Voight)一起創造了票房神話,雖然輸給了美國主流大片《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和災難片《龍卷風》(Twister)成為1996年排名第三的影片,但全球影響力不可小覷,在15年后繼續大放光芒。
吳宇森擔任導演的《碟中諜2》是系列中最成功的一部,北美市場2億1500萬美金、全球5億4600萬美金的成績讓這個系列紅到發紫,成為當年全球掘金狀元,吳宇森的動作片哲學一下子被全世界所知,自由飛翔的白鴿與熊熊燃燒的火焰、靚湯的專用擺酷黑色墨鏡與修身大長擺黑色風衣儼然成為一種符號,被后世爭相模仿(有的也是惡搞)。
別忘記了這集的女主角――來自贊比亞的女星桑迪-牛頓(Thandie Newton),她那嬌小身軀與堅強眼神著實讓人難忘,《碟中諜2》為她帶來了良好的星路開端,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Crash)以及《2012》中的總統之女讓人驚艷,無法想象當年的小女子已出落得如此可人。
古今票房與口碑難以兩全,全球吸金的《碟中諜2》風評并不理想,這與《碟中諜3》如出一轍,只不過前者輸掉了口碑,后者卻輸掉了美元。
《碟中諜3》成為經典美國電視劇集《迷失》(Lost)制作人J-J-艾布拉姆斯( J.J. Abrams)電影導演職業道路的處女作,他聚合了英國“不務正業”青年西蒙-佩吉(Simon Pegg)、《黑客帝國》(Matrix)老大勞倫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奧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亞裔美女Maggie Q,但仍然無法阻擋《碟中諜3》成為該系列中票房最低影片……1億3400萬票房同10年前的《碟中諜》相比還少了4600萬美元,這還是并未把通貨膨脹因素計算在內的客觀數字。
或許是觀眾由于大量飆車場景而急速分泌腎上腺素,使得他們已無法自主觀賞影片,加上片中出現的反面角色臉上似乎都寫著“打死我吧”,太過程式化的表演讓本片只能拿到及格的分數。有人質疑J-J-艾布拉姆斯是否在用電視劇的執導手段拍電影,他想表達的東西太多,而影片總長只有短短2小時,不像電視劇集一般可以用幾百集來抖包袱,而《碟中諜3》變成了眾多元素聚合的超級市場,讓觀眾消化不良。
不過J-J-艾布拉姆斯經歷了《碟中諜3》的不如意之后,在電影道路上越走越明朗,2009年重新創作的《星際迷航》(Star Trek)大獲成功,成為新千年的科幻經典,也有望拍到第四部,加油加油!
未來展望:在《碟中諜3》創造了系列票房最低的五年之后,特工伊桑-霍特(Ethan Hunt)帶著自己的秘密武器卷土重來了,這次他將會在克林姆林宮調查一起爆破案件的起因。本片導演由皮克斯系的布拉德-伯德(Brad Bird)擔任,曾因拍過《料理鼠王》(Ratatouille)獲得好評的他表示,“我之前從未接過間諜題材的電影,但是只要你看過《超人總動員》(The Incredibles),就能知道我非常喜歡這類題材。”演員方面,今年大紅的動作男星杰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也加入本片,他的角色亦正亦邪,尚不知與阿湯哥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女主角寶拉-巴頓(Paula Patton)也絕非花瓶那么簡單,她之前在《珍愛》(Precious)中的表演證實了這名家鄉就在好萊塢的女星的演技與美貌一樣,不容忽視。
No.2
《暮色4:破曉(上)》
The Twilight Saga: Breaking Dawn - Part 1
上映日期:2011年11月18日
成長軌跡:2008年11月17日《暮光之城》
Twilight
2009年11月20日《暮色2:新月》
The Twilight Saga: New Moon
2010年6月30日《暮色3:月食》
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
主創變化:鐵打的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鐵打的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鐵打的泰勒-洛特納(Taylor Lautner)與流水的導演(其實導演是誰并不重要……)
掘金歷程:《暮色》系列1、2、3逐年刷新紀錄,從1億9200萬美金、2億9600萬美金到3億美金的傲人數據讓制片方迫不及待宣布第四部,也就是大結局的制作計劃,并且同《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學習,將大結局分成了上下兩部,導演選取了女主角貝拉生完吸血鬼孩子這一標志女孩變成女人的橋段,作為上下兩部的分割點,不知這是否意味著Part 2變得成熟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觀影群體的“特殊性”,使得《暮色》系列屢屢創下上映當日、上映當周的票房紀錄,有趣的是,同樣由于觀影群體的“特殊性“原因,使得《暮色》系列后勁并不是那么強勁,未能在年度票房榜上有所斬獲。
在這里我們并不討論《暮色》系列電影的品質,但讓全世界無法忽視的一點,吸血鬼、狼人、性感、帥氣、青春這些字眼融合在一起的獨特藝術形式,讓吸血鬼文化慢慢走向了主流。美國電視劇集《吸血鬼日記》(The Vampire Diaries)、《真愛如血》(True Blood)讓屏幕上的吸血鬼擺脫了神秘、陰暗、駭人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青春、陽光、可愛等等字眼的復蘇,從在灰暗角落里可憐吸食人血的形象一下子180度大轉彎“活蹦亂跳”了起來,與普通人談起戀愛、結婚、生子、一同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OMG,這社會變化的速度真是太快了!
或許是當今社會的陰暗面太多,人們已厭煩了那些爾虞我詐的政治,或者商業題材的故事,而這種卿卿我我、簡簡單單,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猜到童話結尾的故事讓觀眾能夠得到放松,至少在2個小時的電影中能忘卻現實中的煩惱。這就能解釋,為什么《暮色》吸引的不止是青年人。市場調查顯示,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也是《暮色》粉絲大軍中的中堅力量。
未來展望:與《碟中諜》系列完全不同,有著極高小說人氣的《暮色》系列堅定著自己“一年一部”的節奏,在吸金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倒是幾位主演的演藝道路讓人頗為擔憂,女主角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的憂郁文藝氣質使得她在某種特定類型電影中――比如2010年上映的《逃亡樂隊》(Ranaway)――如魚得水;殺手羅伯特-帕丁森今年新作《大象的眼淚》(Water for Elephants)并未收到良好預期;“小狼人”泰勒-洛特納主演的動作片《綁架》(Abduction)票房口碑皆不理想……他們或許面臨著與《哈利波特》主演們相似的尷尬,希望在《暮色4:破曉(下)》結束之后,能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道路。
“從兩人第一次牽手的那一刻起,貝拉和愛德華就明白對方是自己要找的另一半,愛情就像雨后的陽光一樣溫潤著他們的靈魂。幸福讓人覺得溫暖,卻又讓人如履薄冰。來自于不同世界的兩個人的禁忌之愛,像狂躁的風暴蹂躪折磨著兩顆脆弱的心。既然貝拉勇敢地作出決定,一連串空前的驚人事件便隨之展開……”這是《暮色4:破曉》的劇情梗概,純美的愛情故事好似一縷清風,使籠罩在當今社會上空的經濟陰霾一掃而空。不管影片何時上映,《暮色》的主演走到何地都會成為最熱的話題,而《暮色》粉絲與反對者的網上論戰也看不到盡頭。而這正是頂峰(Summit Entertainment)影業期望看到的,他們明白只要有話題,就有嘩啦啦的鈔票進賬。
拋開銅臭味不說,其實,《暮色》系列原作者斯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有一段“心靈雞湯”的態度:“我的故事其實有一種寓意。不管一個人在生命中遇到什么困難,不管你認為自己必須做什么事情,你總能有別的選擇,總有別的出路。只要自己的信念不變,真心的相信自己,一定會撥開烏云見云天。”不知少男少女們在看電影時是否能體會到原作者的真諦,但是我保證,為了見羅伯特-帕丁森和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一面不惜安營扎寨一個星期的鐵桿粉絲們,一定真心認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們要向這些粉絲學習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
No.3
《黑夜傳說4:覺醒》
Underworld: Awakening
上映日期:2012年1月20日
成長軌跡:2003年9月19日《黑夜傳說》
Underworld
2006年1月20日《黑夜傳說2:進化》Underworld: Evolution
2009年1月23日《黑夜傳說前傳:狼族再起》
Underworld: Rise of the Lycans
主創變化:《黑夜傳說》系列海報永遠是藍黑相間,天空中一輪神秘明月加上吸血鬼慘白而又高貴的臉龐,必備元素還有緊身黑色風衣與亮晃晃的武器。但是,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凱特-貝金賽爾(Kate Beckinsale)那張棱角分明、表情決絕的俊美臉龐。除《黑夜傳說前傳:狼族再起》是以狼人盧西安(Lucian)為主線外,第一、二部以及即將上映的《黑夜傳說4:覺醒》貝金賽爾仍然是絕對主角。常有評論說,好萊塢單憑一名女演員支撐起電影(尤其是動作電影)的例子太少,除安吉麗娜-朱莉――《古墓麗影》系列、《通緝令》――以外,就是凱特-貝金賽爾了,但由于題材(吸血鬼、狼人),影片分級(R)等客觀因素限制,貝金賽爾仍然只能在她自己的世界中綻放光芒,殊不知該領域影迷已將其奉為女神、同時也是《黑夜傳說》系列的靈魂。
貝金賽爾的老公倫-懷斯曼(Len Wiseman)是第一、二部的導演,同時也參與全系列的編劇、制片工作,狼人盧西安(Lucian)與吸血鬼之父維克多(Viktor)成為貫穿三部曲的主要角色,分別由邁克爾-辛(Michael Sheen)和比爾-奈伊(Bill Nighy)扮演,遺憾的是三部曲的故事相對完整,兩名出色的演員并沒有參演即將上映的第四部《覺醒》。
值得一提的是,貝金賽爾主動辭演第三部時,制片人曾與《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系列電影女主角米拉-喬沃維奇(Milla Jovovich)接洽,其實,兩者從氣質、外形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可惜的是,米拉-喬沃維奇坦言自己并不喜歡這個故事(看來她更喜歡僵尸),所以拒絕了劇組的邀請。
掘金歷程:同大多數三部曲電影一樣,《黑夜傳說》系列上演 一、二、三的票房曲線,5100萬、6200萬、4500萬的數字無情地宣告該系列第三部的失敗,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貝金賽爾票房號召力的體現。
未來展望:與《暮色》系列不同,《黑夜傳說》更加陰冷、黑暗,從吸血鬼與狼人的淵源入手,塑造吸血鬼女戰士西萊妮(Selene)這一關鍵角色,但與《暮色》一樣,都不可避免落入“跨種族戀愛”的俗套。《黑夜傳說4:覺醒》就圍繞著吸血鬼與狼人的愛情結晶女兒伊芙(Eve)展開,成為決定三個種族(吸血鬼、人類、狼人)大戰的關鍵力量。這一升級版本的“暮色”很有可能借全球吸血鬼文化復蘇之勢,創下該系列的票房新高。
No.4
《諜影重重4》
The Bourne Legacy
上映日期:2012年8月3日
成長軌跡:2002年6月6日《諜影重重》
The Bourne Identity
2004年7月15日《諜影重重2:機密圈套》
The Bourne Supremacy
2007年8月3日《諜影重重3:最后通牒》
The Bourne Ultimatum
主創變化:馬特-達蒙(Matt Damon)在這個系列中成功塑造了自己動作硬漢的形象,《諜影重重》三部曲使其成為好萊塢投資回報比最高的男星之一,也讓馬特-達蒙為全世界影迷所熟知。或許是考慮到不愿將自己過于定型,馬特-達蒙謝絕了《諜影重重4》制片方的邀請,繼而由紅透半邊天的杰瑞米-雷納(前文提到他參演《碟中諜4》)擔任主角,但觀眾們大可放心,杰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將會開啟一條新故事線,不會代替馬特-達蒙出演杰森-伯恩(Jason Bourne)。
另外,為保持敘事的統一風格,前三部的編劇托尼-吉爾羅伊(Tony Gilroy)擔任第四部導演,而馬特-達蒙本身也送來了對2012年暑期檔上映這部動作大片的祝福,他非常看好杰瑞米-雷納的人氣,也表達了對這個系列的依依不舍。
掘金歷程:作為一部融合了間諜、動作、陰謀論、失憶等多種元素的娛樂大作,從2002年開始《諜影重重》北美豪取1億2100萬美元開始,這個系列吸金的腳步就沒有停止,2004年的1億7600萬美元,2007年的2億2700萬美元,都創造了動作續集電影(與當年上映的007相比)的紀錄。這也是環球影業公司絕不放棄“伯恩”這個搖錢樹的原因,即使杰森-伯恩不再是主角,第四部依然使用了“伯恩的遺產”(直譯)這樣的字眼當做標題。
今天,我們回頭看這部9年前的電影,風格看來或許有些“樸素”,但馬特-達蒙自然而然的表演,真實流暢的動作設計,一個人對抗整個國家機器的背景設定都為這個系列電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部中杰森-伯恩的自我意識覺醒,第三部中動作畫面碎片式的快速剪切,在保持著影片主題統一的前提下,都帶各自的風格特點,這也是保證影片質量與票房收獲的最重要原因。
未來展望:《諜影重重4》已經定于明年暑期檔上映,與其同期上映的還有柯林-法瑞爾(Colin Farrell)主演的翻拍動作大作《全面回憶》(Totally Recall),勢必會把激烈的暑期檔爭奪推向另一個。除杰瑞米-雷納外,目前已確認出演的還有以演技出名、接片口味十分奇特的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以及來自英倫大嘴美女蕾切爾-薇姿(Rachel Weisz)――老中青三代組合也是票房獲勝的一大保證,究竟這系列的第四部能否成為開啟新三部曲的“錦上添花”,還是徒勞無功的“狗尾續貂”,我們拭目以待。
No.5
《變形金剛4》
上映日期:未定
成長軌跡:2007年7月3日 《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2009年6月22日《變形金剛2:墮落金剛》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2011年6月29日《變形金剛3:月黑之時》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
主創變化:邁克爾-貝(Michael Bay)向來以制造緊張刺激大場面電影與制造話題為突出優點。經歷了《變形金剛》三部曲的歷練之后,邁克爾-貝更是親切地被影迷冠以“霹靂貝貝”的昵稱。2007年第一部《變形金剛》由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擔任監制,保證了該系列的金字招牌,觀眾也能從中看到帶有斯氏強烈個人色彩的橋段,比如小女孩與變形金剛的親切交談等等。而《變形金剛》的第二、三部,斯皮爾伯格更多的“職務”只是單純掛名,讓電影變成了“霹靂貝貝”的個人爆炸秀,也難怪這兩部電影在影評人口中收獲一片罵聲,劍鋒直指“故事邏輯混亂”、“人物性格單薄”――諸如此類批評聲不絕于耳。
《變形金剛》捧紅了梅根-福克斯(Megan Fox),讓她一躍成為男性觀眾心目中的性感尤物,也在第三部讓羅茜-漢丁頓-惠特(Rosie Huntington-Whiteley)這個內衣模特走入影迷的世界中。且不討論兩位女性在片中扮演的“花瓶”角色演技的高低,單憑邁克爾-貝以及《變形金剛》的票房號召力,她們的傲人雙峰健美長腿也能在影史長河中留下不可忘卻的一筆。
男主角希亞-拉博夫(Shia LaBeouf)在《變形金剛》三部曲中飾演從懵懂的高中生、無憂無慮的大學生,到面對艱辛生活的“畢業就失業”苦苦掙扎的小白領,角色的成長也讓希亞-拉博夫名氣直線上升。為了不讓自己的熒幕形象太過單一,在傳言要開拍的《變形金剛4》中,我們沒有看到希亞-拉博夫的名字出現其中,倒是一代B級片硬漢杰森-斯坦森(Jason Statham)傳言成為《變形金剛4》的主角。
掘金歷程: 與其說《變形金剛》是一部動作大片,倒不如說這是80后的集體懷舊,這個系列早就名聲在外,人類只是這些無機金屬生命體的配角。作為導演的邁克爾-貝只需要設計出更龐大更復雜的機器人就能滿足全球影迷的愿望,三部電影的票房因邁克爾-貝毫無忌憚的“叮叮哐哐”,呈現了一、二、三的票房曲線,從2007年的3億1900萬美元到2009年4億200萬票房的大爆炸,再到2011年3億5200萬美元的票房滑落,不知能否讓邁克爾-貝清醒過來。
未來展望:幾年前孩之寶公司的每個系列玩具幾乎都有自己的電影拍攝計劃,滿世界吸金的《變形金剛》(Transformers),2012年即將上映的《戰船》(Battleship),桌游《占卜板》(Ouija)、《彈力阿姆斯特朗》(Stretch Armstrong)、《糖果樂園》(Candy Land)都一一宣布了制片計劃。但隨著電影市場的變化,環球影業已經放棄了《占卜板》,而邁克爾?貝也曾“拍胸脯”地表示,《變形金剛3》將會是他與機器人系列的收官之作。
但,派拉蒙是絕對不會放棄這棵搖錢樹,這也是為什么在全世界都以為《變形金剛》三部曲能畫上一個句號之時,又有“言之鑿鑿”的消息稱,《變形金剛》的第四、五部正在同時開發中,而第三部的編劇伊倫-克魯格(Ehren Kruger)已經有了故事大綱,正在組建團隊招募編劇完成劇本的寫作。除邁克爾-貝回歸外,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很有可能再以導演、制片人的身份參與其中。從影迷的角度來說,這當然是一件好事,只是邁克爾-貝一定要意識到,大多數人的耐心也是有限的。
全球吸金典范
除上述五部電影外,已經上映的系列電影四部曲還有迪士尼影業的《加勒比海盜:驚濤怪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科幻動作系的《終結者2018》(Terminator Salvation)、與病毒搏斗的《生化危機:戰神再生》(Resident Evil: Afterlife)、上映時間跨度長達27年的《奪寶奇兵4》(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合家歡樂動畫片《怪物史瑞克4》(Shrek Forever After)、讓西爾維斯特-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扮演的蘭博(Rambo)重出江湖的《第一滴血4》(Rambo)等等。
好萊塢電影產業對于系列電影的政策不外乎,只要這個系列還能榨干最后一滴油水,即使是陳年老酒,也要不惜血本拿出來曬一曬。就像1981年的《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2年的《第一滴血》(First Blood),先后跨越了將近30年。2008年,《奪寶奇兵4》上映之時,觀眾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是已經66歲的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依然騎馬揚鞭,揮斥方遒。史泰龍在《第一滴血4》上映之時也變身成為該片導演,身材依然健碩,依然吸引了大批影迷前來觀看。――這些都是系列電影的魅力。
但,在系列電影越來越盛行的今天,我們也誕生了這樣的悲哀,電影產業的原創性慢慢遺失殆盡,新鮮感越來越弱。即使出乎意料的好故事,一轉眼也拍攝了續集,最好的例證就是2009年的票房黑馬《宿醉》(The Hangover)誕生了2011年的《宿醉2》,以及將于2014年上映的《宿醉3》;以及小成本恐怖片2009年《靈動:鬼影實錄》(Paranormal Activity),接下來該系列接替《電鋸驚魂》(Saw)系列,一年一部成為萬圣節居家旅行必看電影,2011年已經拍攝了第三部,令人欣慰的是,《靈動:鬼影實錄》系列反而好評連連,成為系列電影(尤其是恐怖電影)中的上乘之作。
除影片質量參差不齊以外,主演更替也是系列電影的常見事件之一。讓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與“杰克船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加勒比海盜》系列便是主演更替的典型例證,奧蘭多-布魯姆(Orlando Bloom)、凱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雙雙辭演第四部;《變形金剛》中的梅根-福克斯的離去,讓編劇為“圓謊”撓破了頭;《終結者》系列更加夸張,阿諾-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從第一部大反派搖身一變成為經典正派人士,而在第四部則以電腦特技形式把臉“貼”在了機器人身上――科幻片果然可以天馬行空。《終結者4》中“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Christian Bale)變身成為長大了的約翰-康納(John Connor),薩姆-沃辛頓(Sam Worthington)則以半人半機器形態出現,情節跨度之大造成了觀眾的“不能接受”,慘淡票房宣告了該片的失敗。
延伸閱讀:
經典電影三部曲
相對來說,“三部曲”是系列電影拍攝常用手法,好萊塢一般的做法是,第一部用以奠定群眾基礎,形成良好口碑,同時測試市場;第二部趁熱打鐵,原班人馬就地集結,不論好壞,票房都有明顯提高;第三部見好就收,故事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結局,主演們紛紛拿著高于第一部N倍的片酬,紛紛表示這是收官之作。
也有的系列電影采取第二、三部同時拍攝方法,比如集科幻、哲學、動作、耍酷為一體的《黑客帝國》(Matrix)系列;也有的系列電影在創作之初就計劃要拍攝完整三部,比如魔幻大作《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這些都是電影史中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也為酷愛電影的影迷們提供了收集碟片的理由。
下面為讀者提供12個經典電影三部曲系列,僅按時間順序進行排名。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1974,1990)
《星球大戰》(Star Wars) (1977,1980,1983)
《回到未來》(Back to Future) (1985,1989,1990)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2001,2002)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1997,2001)
《玩具總動員》(The Toy Story) (1995,1999,2010)
《刀鋒戰士》(Blade) (1998,2002,2004)
《黑客帝國》(Matrix) (1999,2003,2003)
《木乃伊》(The Mummy) (1999,2001,2008)
《星球大戰前傳》(Star Wars) (1999,2002,2005)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d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unction and artistry of classic film enterprise title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domestic and overseas different design idea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ideas of switching into dynamic diversified integrated audio-visual, displaying corporate 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corporate image, seeking to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as our local titles from static plane form of expression.
關鍵詞: 電影企業片頭;文化;技術與藝術;發展思路
Key words: film enterprise titles;culture;technology and art;development ideas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1-0162-02
1 中外知名電影企業片頭分析
1.1 以美國為代表的幾大影視公司片頭 美國影視業發展有百年的歷史,影視公司片頭設計大都風格獨特、富于個性化,畫面表現都是視覺藝術巧妙結合的典范。片頭表現是各種元素的綜合,多視角的綜合展現電影企業文化、經營理念、市場訴求等信息。現以以下幾大經典片頭為例:
1.1.1 迪斯尼片頭 眾所周知,迪斯尼是一家以動畫起步,以動畫立足,以動畫為主題的影視企業。早期動畫片主要的受眾群便是兒童,至今,迪斯尼在發展成人市場的同時仍不忘秉承這一傳統。說起迪斯尼,大家腦海里第一個浮現的就是各種王子與公主的童話,而這種童話往往都發生在城堡中。加上現今風靡全球的迪斯尼樂園,因此在大眾的認知范圍內,城堡對于迪斯尼,就像灌籃對于喬丹,漫畫對于日本,已成為大眾的一個心理標示。此片頭以黑夜為開頭,象征著我們小時候每晚睡前的一個小故事,以煙花點綴,意味著這個故事是熱鬧的,向上的。最后收尾部分東方開始泛起魚肚白,也從側面體現著迪斯尼作品的一貫風格——大圓滿結局。結束時才出現迪斯尼公司的文字標志,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對其的認知與肯定。短短十幾秒的片頭,仿佛已經讓觀眾體驗了一次童話的旅行。
1.1.2 夢工廠片頭 夢工廠,顧名思義,制造夢的地方。但從名字上,夢工廠就給人以無限遐想。夢是制造自由的工廠,而夢工廠從制造夢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曾經夢想過自己坐在月亮上,夢工廠的片頭,以黑夜為背景,四周是濃密的云霧,上方一輪狼牙月,一個男孩坐在上面無憂無慮的釣魚。完全一副夢中的畫面。下方的SKG分別是夢工廠的三個主創人表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影片監制及Amblin Entertainment的創始人),K代表Katzenberg(迪士尼前任首席),而G則是Geffen(Geffen Records的創始人)。而月亮上的小孩,正是設計師羅伯特-亨特的兒子。短短的一個片頭,既體現出了企業的創作主旨,又包含著濃濃的父愛。美國人的創造力讓人驚嘆。
1.1.3 派拉蒙公司片頭 作為電影業的老牌巨頭,用高山來形容派拉蒙公司在電影行業的地位是非常恰當的。在創立的最初三十年,這家公司以眾多的明星,高質量的影片以及遍布全美的連鎖影院,一直坐在好萊塢霸主的位置上。一直以來,派拉蒙都堅信肉體只是軀殼,精神才是永久的。在此指導精神之下,派拉蒙生產出了諸如《阿甘正傳》、《勇敢的心》、《人鬼情未了》、《泰坦尼克》等好萊塢歷史上的票房大作。片頭以一個高山為主題,頗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一覽眾山小的意味。背景中有日出時微微的霞光,好像在豎立自己比太陽更高的地位。圍繞山頂的24顆星星,代表著其旗下簽約的24位巨星。在體現自己霸主地位的同時,也不忘為自己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威嚴之中帶有一點溫馨。
1.2 國內知名電影企業片頭
1.2.1 中國電影公映片頭 作為中國影視劇的“標準配備”,廣播電視總局生產的中國電影公映許可片頭以其出鏡率高而廣為人知。從畫面上看,深綠色的背景配合深紅色的LOGO,鮮明的撞色產生一種較為醒目的感覺。LOGO中的龍代表著中國的龍文化。此片頭的出現代表著此片的審核獲得通過,獲得了公映的許可。因此,此片頭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其藝術價值。倒是背景音樂頗具中國特色,為其增添了幾分色彩。
1.2.2 八一電影制片廠片頭 八一,其名來源于中國人民建軍節八月一日,是中國唯一一家軍隊電影企業,從其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家以生產軍事題材影片為主題的電影企業。此片頭沒有任何鏡頭的移動與切換,從始至終都為一顆刻有八一字樣的紅星在閃閃發光,背景輔以鏗鏘有力的進行曲,直截了當一目了然的讓人懂得其意義。雖是直入主題,卻頗顯蒼白。
1.2.3 北京電影制片廠片頭 與八一電影制片廠類似,北京電影制片廠的片頭也十分直白。選取北京的標志性建筑天安門為唯一主體。金光閃閃的天安門,輔以紅色的大背景,給人以熱火朝天,朝氣蓬勃之感。背景樂采用插入式,即將電影的音樂做為開篇音樂。頗有別具匠心之感。
1.3 對比分析
1.3.1 不同的設計思路 如哥倫比亞公司手持火炬女神、二十世紀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雕塑字體、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標識WB字樣的盾牌、夢工廠坐在月亮上垂釣的小男孩、米高梅公司怒吼的雄獅等等。這些成功的電影公司片頭標識通過視覺設計表現的內涵和理念,最終整合成有意義、有意味的外在形象。可以這樣說,電影公司片頭標識是一種超濃縮的影像信息載體生成的獨特的視覺語言。不得不嘆服于西方人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在制作片頭的過程中,他們將片頭作為一種企業形象的升華,每一個片頭都在講述一個品牌故事,一個與企業理念和發展有關的故事,每一個元素都與其企業的發展主旨息息相關,企業的靈魂蘊含其中。以美國迪斯尼為例,它的片頭構成元素定義了企業的性質,奠定了影片故事的基調。從主體形象上來說,國外的優秀作品中的形象大多都是創造出來的,不同于國內經常用現有的實體作為主體形象,這更給人一種富有想象力的感覺。我國早期的八一與北京電影制片廠,表現元素過于直白,簡單圖像輔以企業名稱了事,雖然主題一目了然,但藝術表現手法和畫面動態過于單一,這樣的作品缺少了元素組合的豐富性,不能激發觀者更多聯想。不過,早先國內的作品,其實并非一無是處,它也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體制下的產物。比如國內影視片頭中出現的天安門,長城等形象,明顯帶有中國特色,是一定社會環境下人們審美觀念的體現,體現著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也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1.3.2 不同的文化背景 擁有五千年文化積淀的中國,在藝術表現上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藝術作品呈現出穩重、內斂、含蓄的美感,但由于社會環境的局限性,大多電影企業片頭都被賦予了一定的政治意義,如北京電影制片廠與八一電影,都為國有企業,身份的特點使得片頭的制作方向自然也就傾向于政治宣傳目的而忽視了藝術審美的表現。相比較來說,西方國家影視企業更加善于創新與突破,強調自由、創新,注重個人價值,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因此他們的片頭就是企業形象廣告,為了展現和宣傳自身企業文化服務,沒有過多的限制,表現方式靈活多變。又因為西方有著先進的影視制作技術,也大大的提高了企業片頭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2 探討中國本土電影片頭的發展思路
2.1 由平面靜態的表現形式轉向動態多元化的綜合視聽 電影藝術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而代表企業形象的電影企業片頭,其表現形式也應該是聲、光、與圖像、文字等藝術表現元素統一。傳統的影視企業片頭藝術表現過于平面化、畫面元素單一、背景音樂單調刺耳、表意過于單純直觀。電影企業片頭應該由靜態化轉向動態化、綜合化,它應該依靠元素的運動、畫面和音樂完成多維的視覺體驗。在這里動態多元化是指在符合畫面元素構成美的基礎上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元素的三維運動,當然,“運動"是電影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企業片頭設計中應該表現畫面元素連續性的運動,這樣增加了畫面的豐富性和藝術性,同時選用合適的音樂配合畫面的運動,這樣能夠加強畫面的節奏感和空間感。還應注重多種鏡頭切換手法的組織變化,把一個整體性的運動呈現在觀眾面前,強調縱深感中有寬度、有變化、有事實內容的交迭。讓受眾在觀看過程中體驗視覺與心理的共鳴。
2.2 展示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 電影企業片頭是電影放映時應用最為廣泛和引用頻率最高的視聽形式。在企業形象中占據著先導地位,是電影企業經營理念的核心展示,更是吸引消費群體的第一視覺要素,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企業片頭必須在保證造型要素單純的基礎上,塑造出含義明確,統一標準的視覺動態符號,可以向社會公眾展示電影企業精神風貌、價值觀念、管理風格和良好的經營狀況,為企業樹立信譽,擴大影響,從而提升企業整體形象,增強企業競爭力。讓觀眾在觀影之前便對企業形象有具體的感受和認識,留下深刻印象并獲得認可。
2.3 尋求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電影企業片頭從學科角度看屬于典型的交叉藝術,在來源上仍是影像藝術的范疇。早期電影企業片頭主要依靠簡單的視像合成技術制作,給人單調蒼白的感覺,又因為受到技術的限制影響其藝術表現力,在特定社會環境下創作思想觀念相對狹窄和封閉,表現對象相對單一。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與藝術在各個領域互相融合,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意識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隨著電影藝術逐漸壯大完善,影視企業片頭形像也要緊隨時代,朝向探索藝術表現的新層次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在創新性的設計理念的支持下引入新的技術實現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使電影企業片頭在符合藝術審美的同時具有明確指向性,增強片頭設計的形式感和深度感,從而使觀眾從片頭開始了解企業,激發起受眾觀影的興趣,同時也促進電影業的發展。
3 結論
電影企業片頭設計慢慢轉向專業、行業化發展模式,越來越重視形式美感的表現,強調設計的功能性、注重文化內涵的表現,個性化的設計風格也逐漸顯現,新的設計觀念不斷引入。在當代相對成熟的設計環境下,電影企業片頭是影視美學與設計美學的交融,電影企業片頭的設計風格應該從各種藝術門類中吸收養分,設計出的片頭應該具有時代性、是社會文化、社會觀念的反映。國內電影企業應該分析學習吸收西方電影公司片頭設計的精髓,避免其糟粕,從中華五千年豐厚的文化中汲取營養,設計出具有自我個性、時代性、藝術性,能夠展示企業文化、企業經營理念的優秀片頭。
參考文獻:
[1]孟桂穎.片頭設計漫談[J].《藝術教育》,2006年版.
[2]胡煒鋒.好萊塢6大影視巨頭背后的故事[Z].2009版.
[3]雷宇.關于動畫片片頭設計制作的幾點思考[J].《藝術研究》,2009年版.
[4]孫立謙.電視欄目片頭制作的藝術系思考《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