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德觀察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向日葵的莖是綠色的,莖上長滿了毛和尖尖的綠葉,莖頂上有個大花盤,花盤碩大,顏色鮮明,金黃色的花瓣,一顆顆種子密密麻麻,拼成了一個翠綠色的花蕊。
早上,太陽從東邊升起,陽光普照大地,照在了向日葵的花盤,向日葵慢慢地扭過頭來,享受著光明,陽光穿過松樹,射在向日葵的花瓣上,花瓣顯得更加明艷了,像一個小太陽。晚上,太陽下山了,向日葵面向西邊,看著太陽漸漸下山有點難過,就慢慢地底下了頭,沒有陽光的向日葵顯得非常寂靜,顯然它不喜歡黑暗。
向日葵向往光明,它討厭黑暗。
關鍵詞:巖土工程勘察;土工試驗;問題及建議
1 巖土工程勘察概述
1.1 巖土工程勘察
巖土工程勘測是根據建筑工程的實際要求,通過專業的勘察技術、工具等對建筑施工區域的地質、水文、環境和巖土工程的特征進行勘測和評價,并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編制工程勘察報告的活動。針對工程勘察行業規范各異、標準不統一的現狀,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對我國工程勘察體制進行改革,將原有蘇聯模式的工程地質勘察體制轉變為巖土工程勘察體制,使我國建筑地質勘察邁入新時期,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建筑工程勘察的質量和發展提供更高的、更適宜的平臺。
國家實施巖土工程勘察體制對實際工程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并明確規定:勘察對象不僅針對建筑工程區域內地質、水文、環境等自然條件的勘察,即對施工區域的地質、地基條件及其巖土的工程性質進行真實的呈現,還要對擬建工程的設計方案、施工技術等提出指導性的結論意見,為保證工程建設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提供可靠的基礎性依據。
1.2 土工試驗概述
土工試驗是專門測試土的一種技術,在巖土工程理論研究和實踐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種土力學的理論的創立和發展都是基于土工試驗的成果,其測定的土性參數為巖土工程的科學設計提供根本的、基礎性的數據,并為經濟和合理的施工提供基礎依據。
土工試驗是巖土工程勘察的體制中重要的一環,通過土工試驗可以獲得建筑施工區域內土、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參數,為科學的施工設計提供基礎性的數據。土工試驗可以分為土石的物理性質、力學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分析研究。
2 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土工試驗中的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土工試驗技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在我國現實發展中,土工試驗技術發展極不平衡,從執行標準、從業人員素質、勘察設備、工具等方面出現一系列不盡人如意的問題,亟待解決。
2.1 土工試驗執行標準不統一
隨著國家對巖土工程勘察中土工試驗的重視,國家和地方不斷制定并出臺一系列土工試驗技術規范和法律規范,致使國家和地方不同勘察單位執行標準不一致,特別是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限于勘察技術、勘察設備的陳舊,廣泛使用對比試驗的半經驗性或經驗性的方法,諸如固結試驗法,利用土石的塑性指數推算土石粒的比重等特性。
2.2 土工試驗中遇到的問題
在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土工試驗中,由于土工試驗技術的限制,常常使得不同資質的勘察單位對同一地區的土石進行土工試驗得到的鑒定報告不等同,有時差距很大,特別是在發達與不發達地區之間的比較,由于試驗的設備、技術和操作人員的素質等因素,導致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的撰寫內容、對建筑設計的建設性意見等一系列問題的闡述產生了分歧。例如在土石物理性質試驗過程中,對計量儀器電子天平的使用,就比普通天平的稱量精度高,而電子天平微機通訊就較不同電子天平省事,提升功效達3倍以上,數據的誤差也相對大大降低。
土石抗剪強度試驗中的問題。在實際室內試驗中,測定土石抗剪強度的試驗方法有很多種,主要有直接剪切試驗、三軸壓縮試驗和無測限抗壓試驗等;而在施工現場的試驗的原位測定中的方法有十字板剪切試驗等。室內試驗由于實驗室環境條件、設備精度等條件的限制,往往與理論值之間存在相當量的誤差,而在直接剪切試驗中,有時測得內聚力為負值,致使試驗實際數據不符合理論上的規律,當然,原位試驗會有比室內測試更大的誤差,室外條件變化無常,特別是儀器安裝、取樣等過程對土石地質的影響,及其土本身的性質,如不均勻性,密度、含水率不確定性等都會影響抗剪強度的準確測定。
土的液限和塑限問題。在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必須加強對土石試驗的精確測定和科學分析、對比。土的液限和塑限對于工程實踐和建筑工程的地基設計、施工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土工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土的塑性指標越高,說明其含有的膠體粘粒的比重較大,加之對液限的分析、測定,不僅能有效的反映出土的一些物理、力學性能,例如壓縮性、脹縮性等特性,更能為建筑工程的設計提供基礎性的力學承載資料,有利于建筑工程的設計、施工。但是,由于目前我國還沒有具備科學準確地測定土的液限、塑限的技術和設備,而且很容易搞混這兩種概念,另外,由于土工試驗測定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對土的認識不足,往往對測定中土的狀態和性質沒有科學的定位和分析,很難精確地測定。
3 土工試驗中問題的解決措施
針對我國巖土工程勘察體制中土工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現狀,應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和土工試驗技術發展的程度,針對具體的工程實踐中的問題,提出一些科學性的、適應性的解決措施,進一步促進我國土工試驗技術的快速、穩定發展。
3.1 國家應科學制定土工試驗中的相關規范、措施
國家相關部門應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巖土工程勘察的需要和土工試驗技術的發展需求,應不斷汲取國外先進的巖土勘察先進的理論和技術,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現有的巖土工程勘察體質,并根據各個區域的實際狀況,因地制宜的制定相關性較強的法律和施工規范,并不斷引進和推廣先進的土工試驗技術,不斷加強和提升在崗人員的從業素質并定期對土工試驗專業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先進技術的培訓和指導,并對國家的相關政策進行普及和推廣,確保國家相關法律規范的具體落實。
3.2 工程勘察單位應勵精圖治,發展自己
國家應強化對工程勘察單位的監管力度,并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對工程勘察單位進行強制性的管理;工程勘察單位應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引進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勘察經驗和技術,不斷提升土工試驗技術水準和實驗數據的精準度,科學的分析和綜合評定,科學嚴謹的編制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并積極為建筑工程的設計獻言獻策,力求不斷提升自我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3.3 巖土工程專業人員要嚴于律己,刻苦專研
巖土工程專業人員,應不斷學習和探索國際上先進的巖土理論和試驗模擬的條件和設備,不斷拓展自身的研究領域,并結合我國現有的實際問題和現狀,統籌考慮,踏實專研,不斷更新或創造新的巖土理論和土工試驗技術,不斷提升我國巖土工程勘察和土工試驗技術的研究領域,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巖土工程勘察體制。
結論
隨著國家對巖土工程勘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不斷制定和頒布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施工操作規范,并強化了政府的監督職能,嚴控工程勘察單位的資質和綜合水平,并通過對國外先進土工試驗技術的引進、借鑒和創新,逐步規范我國現有的土工試驗技術,并積極開展參與人員的崗前培訓、在崗培訓,提升土工試驗人員的操作技能,并不斷優化我國現有的試驗技術、設備,并重點針對土工試驗測定中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討論,尋求科學的、合理的措施予以解決。不斷提升我國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土工試驗的精準度。
參考文獻:
[1] 龔文惠,,羅重陽.土工試驗中回歸分析法的應用[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6,(S1).
[2] 謝立新.土工試驗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山西建筑,2001,(04).
[3] 呂永高,李相然.土工試驗中注意的問題與實驗成果的綜合分析[J].巖土工程界,2001,(08).
[4] 曹偉.巖土工程勘察中土工試驗質量管理的探索[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1).
這里且以小學五年級教材為例:
附圖{圖}
然而,盡管探究這兩門學科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邏輯聯系似乎并不太難,但要同學生的思想實際緊密聯 系起來,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卻并非易事。經過反復分析研究,我發覺影響學生寫作水 平和道德認知提高的主要癥結,就是失真失實。具體地說,小學生寫作文,主要寫記敘文,理應以自己身邊的 人和事為寫作素材。但不少學生總覺得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太平凡,“沒啥可寫的”“寫出來沒勁”,于是就套 用《作文大全》之類教輔讀物中的內容,或將別人的文章改頭換面,或憑空編造假故事。這顯然無助于寫作水 平提高。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不少學生又只偏重內容的感知和基本概念的背誦,缺乏聯系實際、舉一反三的能 力,存在知行脫節的現象。如有些學生能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但讓他們運用書本里學到的道德觀念,分析現 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就不知所云了。這無疑是提高道德認知的一大障礙。
于是,我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基本思路,即思想品德課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應以倡導崇實求真為突 破口,以利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取得事半功倍的實效。這是因為,倡導崇實求真的風尚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 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提高學生觀察生活、反映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況且,這一突破口的選擇,與 學生的實際狀況是完全吻合的。
為了倡導崇實求真的風氣,在作文教學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在教案設計、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上都作 了些改進。
1.面向實際,開闊視野,新人新事寫不盡。
小學生寫作文,之所以覺得“沒啥可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見聞有限。這跟學生的社會經歷、生活環境 的因素相關,是不能茍求的。而從教師角度反省,恐怕與偏重講授書本知識而忽略引導學生面向實際、開闊視 野大有關系。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改變了過去著重講授寫作技巧的教案設計,反復講述現實生活是寫作之 源的道理。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我改變了以講為主的方法,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考察,議論社會現象, 逐漸養成面向實際的風尚。
例如,在執教思想品德課《珍惜學習的權利》時,我就向學生提出一個要求,希望每人都去找一找自己身 邊最愛學習的人,搜集一、兩個真實、生動、具體的事例,然后在課堂中向全班同學介紹。這對學生來說,既 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于是,在課余時間,他們就比較留意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了。經過認真觀察, 收集了不少素材。在課堂上,有的學生介紹自己的爺爺,退休后進老年大學學繪畫,一回家就戴上老花眼鏡不 停地練習,如今畫出來的小熊貓栩栩如生;有的同學介紹自己的媽媽受影響而耽誤學業,近幾年白天上班 ,晚上去成人進修學校充電,深更半夜還在燈下做作業,如今終于拿到了大學文憑;有的學生介紹自己的表姐 ,雖然拿到大學文憑,如今仍利用業余時間刻苦學電腦……在聽完學生介紹后,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的收獲,并 提示他們這些真實、生動、具體的事例,就是寫作文的好素材。不言而喻,他們交來的作文《他(她)真是我 學習的榜樣》,內容都來自于自己的生活積累,而不是教輔讀物中某些故事的復制品了。
2.設身處地,悉心體察,筆端傾瀉真情感。
小學生寫記敘文,往往平鋪直敘,缺乏感彩,這也可以說是“常見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不是寫 作技巧問題,而是道德情感不夠強烈,亦即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認識不夠深刻所致。
按理,師生朝夕相處,相互間較熟悉,學生尊敬老師、熱愛老師之情是真誠而由衷的。然而,每每讓學生 撰寫《我的老師》之類的作文,盡管不乏“深夜備課”“帶病上課”之類情節,以及“品格高尚”“滿腔熱情 ”之類贊嘆語,可惜讀來總覺得空洞、抽象,難以引起心靈的共鳴。此中奧妙,并非學生對老師缺乏感情,而 在于對教師的工作、生活、思想、情感觀察不細、理解不透。這就是說,引導學生在觀察生活中發掘寫作素材 ,還應當引導他們做有心人,善于設身處地感悟,敏于細致入微觀察,以加深對現實社會生活的理解。
為此,在執教《愛滿天下》一課前,我整理了不少同事的動人事例。在課堂上,我簡要講解了教師工作的 意義,接著就用具體的實例,講解為什么人們把教師比作伯樂、園丁、嚴父、慈母、紅燭。我所例舉的事實, 全都發生在學生所熟悉的老師身上,他們聽來倍感親切,更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使學生頗受震動。在結束課 堂教學時,我要求每個學生仔細觀察一位老師的一天工作,包括生活細節,神態變化,情緒起伏,然后各自準 備在課堂上介紹一位教過自己的老師,進行集體評議。經過較為充分的準備,學生們充滿感情地介紹了一位又 一位老師的感人事跡,有的同學講著講著,眼中閃出了淚 花,還有的同學難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忍 不住用拳頭敲打自己的腦瓜,急得直嚷“真該死”!這樣,經過仔細觀察和相互交流、相互感染,學生們對老 師工作、學習、生活和品格、情操、思想境界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課后,他們寫作《我的老師》一文,字里 行間全都流淌著濃濃的真情實感。
3.就事論理,深思熟慮,評議世態有主見。
小學生寫作文,不善于夾敘夾議,提煉文章的主題,這也是一種“多發病”。在批改作文時,經常可以發 現這樣的情況:內容不錯,文字通順,結構也較合理,可惜點題總是幾句套話:“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這件事使我深受啟發”。這與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相關,雖不宜過高要求,拔苗助長,但也決不是說,教師可 以聽其自然,放棄積極的引導。我覺得,在思想品德課教育中,如果能夠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 一事一議,那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寫作水平,是不無益處的。
如執教思想品德課《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一文,我的教案設計不是先講“相輕互損,相親互益”的道理 ,而是先讓學生議論同學之間存在的矛盾,究竟產生了什么結果。在此基礎上,再推選幾位學生按課文內容排 演兩個小品,一個小品的立意是相輕互損,一個小品的立意是相親互益。為此,學生們頗感興趣,不僅認真閱 讀課文,仔細分析角色的思想行為,還對“相輕”“相親”的必然結果進行了廣泛的議論。顯然,采取此類生 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旨在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從而養成就事論理,勤于思考 的習慣。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輔導時,如再提醒學生注意把思想品德課學得的道理運用到文章中去,力求使 文章主題鮮明、議論風生,效果就比較理想了。事實上,我在講授《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一文后,布置學生 寫《我和××》,多數學生在自己作文中運用了思想品德課中獲得的理論知識。盡管運用得還較機械、不夠自 然貼切,但也應當肯定這種注意就事論理、獨立思考的現象是個良好的開端。因為,學生們在作文的結尾不再 反復出現“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之類的空而無當的套話,而代之以各具見解的議論,這表明學生的邏輯思 維能力有所增強,寫作水平有了可喜的進步。
4.學以致用,知行協調。
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理應也是生活的過程。對于個性思想和道德觀點已經初步成型的高中生來說,他們的寫作,就應該讓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再現和映照生活。因此,推進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寫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質精準呈現。
一、轉換視角,讓寫作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
學生一般都不喜歡寫作,總感覺自己寫不好。一讓寫作就搜腸刮肚,真正原因是他們沒有東西可寫。寫作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或是帶著功利地為了得到比較高的分數。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寫作,不是對生活有感而發的寫作,是不可能寫出優美篇章的,而沒有興趣、沒有熱情的作文,是沒有什么藝術與思想的。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語文,生活即作文。”
在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中,要引入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蘇教版高中語文很多優秀的課文,都是生活呈現的典范之作。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以讓學生讀讀作者筆下地壇的景致,說說自己的校園、家園的風景,談談自己對身邊環境的看法。如此,就能在“綠色生活”“憂與愛”甚至2013年的“探險者與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可寫的內容。歷年高考的高分、滿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寫自己身邊環境的環保作文。因而,留心生活,從經典作品中感受生活,對學生寫作業幫助很大。
素質教育要求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教師總是用自己的角度去審看和批閱學生的作文。因此,學生只要寫一些自己生活中負面的事件或感受,教師都要遏制。如,青春期的學生寫寫朦朧的男女生的情感,寫寫對社會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極看法,教師總要提醒他們思想要健康,要積極向上。其實,生活就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大雜燴,是可以多面觀的棱鏡。只要學生能夠客觀而真摯地抒寫情感,教師都應該冷靜而公允地看待,沒有必要扼殺他們的生活感受與體驗。
二、注重引導,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寫作源泉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茂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留心生活,即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善于捕捉生活的浪花。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學,需要與生活接軌,倡導學生在感悟生活中“我手寫我口”的寫作。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寫的指導,而應該讓學生向生活去挖掘寫作的源泉,寫出個性的、有靈性的作文。
1.培養學生走進生活的能力。
大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往往三點一線的學習,忽視或漠視了生活的風景。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感觸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讓學生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有《我與地壇》的學習中,學生感受到了史鐵生給他母親出的難題,那么,現實生活中,學生和父母總是和平相處的嗎?學生有沒有讓父母感到痛苦與失望的事情呢?那么這一批同齡人會給自己的父母出怎樣的難題呢?提出這些問題,親情這一永恒的話題就能激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的抒發,他們就能夠以小見大地寫出成長的煩惱。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這些事情能夠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讓學生從影視、報刊等媒介中獲取生活的信息,這樣,學生寫作的生活體驗會更具有代表性。
另外,春夏秋冬的輪回,自然景象的變化,都蘊涵著一定的哲理。要引導學生在景物的觀察和描寫中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思考、憧憬生活,這樣他們就會有所發現、驚喜與陶醉。
2.提高學生體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蘊涵的哲理卻是不平凡的,能夠發人深思的。如,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學生可以從《可以預約的雪》學到生活的無常,并思考怎樣去看待這樣的無常。如,陳光標先生做慈善事業重視花樣迭出,因而,有的人批評,有的人贊許,他曾經在貴州畢節舉辦個人慈善演唱會,只要農民聽完全場可領豬羊的活動,是他故弄玄虛的炒作自己呢,還是有什么其他意圖呢?怎樣看待觀眾反映的“陳光標所捐贈豬羊紛紛感冒,已經死亡20多頭”?如何看待民眾說他唱得太難聽、“我都比他強”的說法呢?如此,可以就此事,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生活看似平淡,可是只要學生用心觀察一下,那一草一木,那小橋流水,那清風明月,無不蘊涵著美的神韻。要引導學生學會從各個角度看問題,一樣東西,從坐著、站著、蹲著等各個角度,就會看到不同的樣子。同樣是對月的遐想,李白的《靜夜思》境界寧靜而幽遠,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抹不去“淡淡的哀愁”,朦朧的月夜,無盡的惆悵。思考生活,即生活之情之境,皆染上自己的情感,讓它們成為不可替代的“這一個”。
因此,提高學生體驗生活的能力,需要引導他們深入地思考和辯證地看待所見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與理解。如此,能夠想得更深,有新穎而別致的看法。只有重視對學生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生活化寫作的能力才能得到增強。
3.提高學生再現生活的能力
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還要讓學生能夠將觸動他們心靈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地再現出來。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生活就不能寫作,但是,有了生活未必就能寫作。寫作教學需要關注的生活,不是泥沙俱下的生活河流,不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粗糙、機械、程式化的日常生活,而是能夠深入學生心靈世界的、牽動學生情感、意志、思想的內化了的生活。寫進文章里的生活,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活,而是經過作者感知化了的生活,是經過作者體驗過了的生活,是引發學生心靈動蕩、激發學生熱情、開闊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思想的生活。
因此,要引導學生明確寫日記、寫周記的目的,讓他們能夠寫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斷優化思維品質和寫作技巧的掌握中,獲得心靈凈化、情操陶冶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當然,學生再現生活,也不意味著原封不動的實錄,應該是注重細節,突出主題的濃縮與凝練,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注重從背景、立意、選材、情節、細節和個性等方面來表現與表達。
一、在課堂導入中激發積極情感
我重視創設和諧寬松的教學情境,抓住“課前導入”這一環節,巧妙地設計導語,靈活地采取不同的導入方式,如音樂導入、名言警句導入、故事導入等,喚起學生內在的積極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樣精心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性情,獲得教益。如:教《畫山繡水》一文時,我這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同學們,你們感受過雄偉的泰山、神奇的黃山嗎?你們觀賞過滾滾的長江、洶涌的黃河嗎?你們領略過美麗的蘇州與杭州、神奇的西雙版納嗎?”這一連串問話,讓學生們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美麗多嬌,并激起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在作者簡介中突出品德情操
語文教材中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往往包含了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與思想感情。因此,每次上新課時,我常常把對學生的理想前途等教育融入對作者的簡介之中。我介紹作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跡與思想經歷,讓學生從中得到啟迪。如在教《藤野先生》時,我介紹有關魯迅勤學與寫作的故事,突出魯迅的文學成就和他的戰斗精神,并重點講述了他為什么棄醫從文而最終成為偉大的文學家的經過。由此,學生們明白魯迅棄醫從文的目的是為了喚醒愚弱的國民而振興祖國,明白新時代的青少年也應該像魯迅那樣,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為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富強而努力學習……
三、在閱讀感悟中接受道德觀念
我重視讓學生在品讀感悟文本時,感受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以實現語文課堂教學在學生的身心成長過程中積極的導向作用。我常借助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文章的豐富情感表達出來,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備課時,我善于挖掘文本中潛在的德育內容,并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靈活地滲透,做到“潤物細無聲”。如:教《岳陽樓記》時,我讓學生學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領悟范仲淹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懷:教《故鄉》時,我讓學生真正讀懂“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并勉勵學生樂觀地面對未來的人生之路,奮力開拓,勇往直前……長此以往,學生受到美文的熏陶,加上老師恰當引導,一定會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在課堂評價中弘揚優秀品質
我重視在課堂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生面對文本,常常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在感悟文中人物時,學生常有自己的切身體會。他們有時被文中的人物所打動,會聯系到自己的生活經歷,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的打算。教師要肯定學生的閃光思想,并為他們的思想指引方向,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如:學生在學習《散步》時,認識到作者在初春陪母親、妻子和兒子散步時,先決定“走大路”,到后來“背起母親”等,從中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關愛與呵護以及對兒子無言的教育和引導。我讓學生談感受時,一位學生說:“現在我明白一家人要和睦相處。爸爸媽媽在外辛苦地賺錢,回家還得照顧一老一小。我以后也會在家照顧好癱瘓的爺爺的,不再對他叫嚷了!我定會聽爸媽的話,分擔家務,孝敬爺爺。”我及時評價了這位同學的思想覺悟,并指出任何個人對生命、家庭、社會都要盡自己的責任,如果每個家庭都尊敬長者,愛護子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融洽,社會就會和諧,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五、在作文訓練中加強品格教育
教師要巧用文本,在文本中挖掘德育內容:留心生活,在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機。我常常在啟發學生的思考中進行作文訓練。我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進行作文訓練,即在學生學過課文后,讓學生寫有關的作文。如:學習《濟南的冬天》后,我讓學生寫有關自己家鄉的美景,來表達熱愛家鄉之情,用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生活的感悟,提高自身的品格修養。
我重視讓學生觀察思考生活,認識社會,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常把校園的現象、時代的熱點作為作文訓練的題材,以先進的人物事跡激勵學生勤奮地學習。如“神舟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成功,我讓學生感受現代科技的力量,認識到自己學習的重要性,進而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教育家魏書生說,學生堅持寫日記就是堅持“道德長跑”。我重視讓學生寫日記,記下自己學習與生活中的感受,這對學生的自我思想教育有著巨大的意義。
首先,小學美術教育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兒童自身的生理特點,大多數兒童喜歡涂涂畫畫、拼拼貼貼,他們可以在對周圍世界做了觀察以后產生新的感受,去對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種各樣的嘗試。不管畫得好與不好,這是一種自我表現,只有滿足少年兒童這種自我表現的要求,他們的情感與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平衡發展。另外,學生還會因為美術方面的興趣自己督促自己去學習語文、數學等課程。在以前曾把美術課看成副科,每天只是語文、數學枯燥乏味地重復出現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通過美術課來調節情趣,培養興趣。如果美術課的形式開展得多樣化,會使學生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不但跟上去,學習興趣也會逐漸濃起來。
其次,小學美術教育教學能發展學生智力
第一、充滿好奇心是少年兒童的一大特點,很多學生通過美術課學習以后,會自覺和不自覺地對周圍產生興趣,因而會更細致深入地觀察周圍的一切。只有不斷地觀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內容。這些新內容在幼小的心靈深處扎根,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這樣一來,少年兒童的觀察力會得到提高,并不斷發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更主動深入地觀察了解,并進行寫生,寫生時學生感覺到事物是這樣的美,就會把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課上,有的學生就會將美術課上觀察到的東西帶到課堂,并進行語言文字的描述,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
第二、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
學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時會有意識無意識地注意表現對象,并加以記憶。觀察得越多,記憶內容越豐富,這樣就會將那些本來無聯系的內容隨意地組合在一起,并進行一些細節的“添枝加葉”,時間一長,他們的想象力就會更豐富,就能在作品中體現兒童的個性思想。
第三、發展學生積極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美術重在創造、求異。越表現出和別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點,越有個性,這就產生了創造性。而美術作品的這一特點又來源于思維,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對周圍事物多提幾個“為什么”進行思考:為什么要這樣畫?為什么要這樣添?為什么要這樣構思……這些都是一個創造過程,是培養創造能力的具體途徑。 轉貼于
第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美術”是一種表現美的活動,如果不美就達不到目的。要表現美就得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美和發現美。在了解美、認識美的過程中,美會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你的心中。另外,前面提到小學美術教育《新大綱》中明確指出了美術課具有審美功能,美術教育過程是審美活動,是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判斷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熱愛美、表現美的愿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良好品質。比如在上欣賞課時,學生既認識了我國的各種畫種,又了解了我國從古到今的一些著名畫家和作品當時的歷史背景,每一幅畫的特點以及這些畫家的優秀作品,使學生對這些畫家產生一種崇敬之情,并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同時也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第五,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可以發展學生全身心的協調能力
在美術作品的形成過程中,觀察、記憶、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現的,而是在眼、腦、手、體相互協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美術課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多觀察、多動腦、多動手的基本活動,能使學生的腦、眼、手等多器官協調并用,鍛煉和提高學生觀察力、判斷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最后,陶冶兒童的性情,塑造美好心靈
(一)以人為本,體現“三個一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以如何教為重點,轉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獲得發展為重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現代教學理念。具體地講,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的基礎上,設計出真正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時,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并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再創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的策源地,通過激活教材,使教學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二)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
首先,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是“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也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規律所決定的。生活對語文猶如空氣和陽光,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學習語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乃至社會和社會生活觀的養成,均須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和生活攜手共進,才能使語文課堂引進活水,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的需求融為一體。
(三)文本解讀是教學設計的前提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那么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這就是說,教師本人要有對文本的解讀、感悟、理解,以及對教學的構想。實際上,教參僅僅是素材、例子、資料庫,所以,教師本人要從解讀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設計的個性化、多樣化、創新化。
二、提高初中學生的作文水平的重要措施
(一)要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很多學生對寫作沒有興趣,寫作時東拼西湊,導致內容空洞、詞語堆砌,難以寫出好的作文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學生只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真正走進寫作的世界,才能寫出優秀的作文來。要讓學生認識到寫作不能憑空想象,而要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寫作不竭的源泉就是來自生活,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寫作來源于生活,只有細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或物,認識到寫作就是表述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描寫身邊的人或物,才會消除學生對作文的難不可攀的恐懼心理,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寫作其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只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就可以寫出真情實感,也會有新意,也一定能寫出好作文來。
(二)要積累豐富的素材
素材是寫作的基礎,素材越豐富,學生在寫作時可以選擇的就越多,寫作時自然就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當然也就會內容充實,語言生動 ,會更有創意,也更能貼近生活。因此,要讓學生會積累素材,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積累豐富的素材。對于積累素材,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要著眼教材,立足教材。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各種體裁的都有,都是文質優美、語言生動的作品,這對學生積累素材,提高寫作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鑒導向作用。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就要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立足教材,同時又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讓學生發現教材的不可或缺性,把教材中優美經典的語句,各種說明文的方法,議論文形式結構及各種體裁論文的寫作技巧記錄下來,并在寫作過程中進行消化,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可以為我所用。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要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豐富自己的素材。生活猶如大河,文章猶如小溪,大河豐盈,小溪自會靈動而晝夜不息。而寫作本身就是生活。生活才是最原始、最大、最豐富的素材庫,里面的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指導學生留心生活,仔細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得到靈感,讓生活真正為寫作服務。積累素材并不是簡單的記錄生活素材,還需要學生去認真觀察、認真思考,只有經過思考的生活,才是有廣度與深度的生活。只有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積累的素材寫出的文章才不是生活的簡單堆砌,不是平淡乏味的記錄,而是有獨立視角的、給人以美的享受的、給人深思的、感人的有質的好文章。
3.要多多閱讀好書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道出閱讀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平時要讓學生多閱讀,多讀教材,多讀課外書,遇到好詞好句、精彩語句與片段、名言警句,要摘抄到摘抄本上,并且盡量每天都能看一看,通過常讀達到會背,以自己的方式來吸收消化它們,這樣寫作時就可以信手拈來。
4.要時常進行作文小練筆。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有了寫作的素材,就要讓學生進行實戰訓練了。所以要經常進行作文練筆,讓學生把積累的素材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述出來,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這主要包括課堂訓練與課外練筆。
5.要運用多種評改方式讓學生更上一層樓。修改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升華作文的重要環節,優秀作品都是改出來的。所以我們要重視這一環節,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來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 教師可以站在一個高度來評改學生的作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針對存在的問題及閃光的地方作出恰當的評價,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作文修改中來,互相修改,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修改水平與寫作水平,又可以讓學生發現作品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借鑒,避免自己的作品出現同樣的問題。
三、結束語
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需要我們廣大的初中語文教師持之以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貫徹落實新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真正愛上寫作。教師指導學生積累素材,多方面訓練,多元評改,就一定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以寫出更多更好的作文來。
【參考文獻】
【關鍵詞】自主學習;寫作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教育就是要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其中寫的能力是四種能力中最重要的。在高考語文試題中,作文分數占總分的40%,而閱讀理解中歸納總結的部分,其實考的也是學生文字歸納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可見,在語文考試評價體系當中,寫作的位置就更重要了。
一、寫作教學的內涵
寫作教學就是指對學生進行寫作能力的訓練,讓學生通過訓練,形成能使他們安身立命,求得生存與發展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從其本質來說,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的能力。關于這一點,著名語文教育家黃麟生先生認為:“作文,是作者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有條理地、完整地反映客觀事物特征、過程,表達思想感情的一項高級思維活動。”已故的東北師范大學朱紹禹先生則認為:“作文是用一定的結構和語言反映某種思想感情以使讀者接受的活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簡言之,寫作就是用書面語言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活動。
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寫作,形成作文能力,是作文教學的目的,實際教學的難點。作文難,難在其花費時間多,效果不佳,不少人讀了十幾年書,還不知道怎么寫文章。因此,我們研究作文教學,既要對傳統作文教學進行反思、總結,也要對新課程要求下的作文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力求把握規律、把握特點,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學生的寫作能力要通過訓練才能形成。這種訓練通常意義上應該包括在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訓練,也包括最普通的審題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謀篇能力、遣詞造句能力和修改文章能力。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根據作文的規律及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訓練。而自主學習能力恰是提高以上這諸多能力的基礎。
二、自主學習策略探析
(一)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的能力。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乍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寫作的另一個源頭在于生活,生活的外延決定語文教育的外延,語文學習的不確定性就是由生活的不確定性和廣闊的外延決定的,學生只有不斷地積累更多的寫作材料,觀察生活,積累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掌握第一素材。教師應該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的能力,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多了解自然,接觸社會,組織他們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和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獲得并積累直接的生活經驗提供途徑。語文課堂的無限延展性決定了學生寫作空間是無限的。
(二)培養學生主動擴展第二課堂能力。前文我們已經提到語文學習具有無限的外延,語文課堂可以在校內,更可在校外。近年來,有研究人士稱,語文課外資源對學生的影響和幫助在某種程度上要超過課內資源。寫作更需要課外資源的積累和擴展,才能開拓學生的視野,最終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近年來,央視推出了一系列的科普節目,既普及了知識,又開拓了視野,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比如《百家講壇》、《科學與探索》、《國寶檔案》、《道德觀察》、《今日說法》等。觀看這些節目有助于學生更深更廣地了解生活,了解人生百態,從而充實作文內容。此外,近年來熱播的各種影視劇,有很多對學生也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學生可從中汲取營養,提高審美能力,最終提高寫作水平。總之,培養學生擴展第二課堂,主動接觸語文課外資源,不失為提高寫作教學效果的一劑良方。
(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意識。教師可為學生設置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批改,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小組合作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于其實效顯著,被稱為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它在最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合作性與獨立性。傳統的批改模式,通常只是教師在作文上給學生寫上幾句不痛不癢的評語,打個分數,便草草了事。顯然,這樣的評語,師生之間沒有任何的情感交流,自然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教學也就沒有任何收效。但如果通過組建小組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教師從中只作指導,而讓學生掌握批改的主動權,每個學生既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又是教學成果的評價人,他們的探究意識被激發了,必然有助于他們今后的寫作。
三、結語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陶冶學生情操的主要教學方式。令人遺憾的是,二十年的教改,幾十年的教學之路,寫作教學仍然難逃尷尬,原因就在于長久以來我們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被動地布置寫作任務,生硬地講解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語文教育的要求。現實告訴我們,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最終實現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目標,值得慶幸的是,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關于寫作教學的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將得到解決,我們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談寫作[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
[2]潘新和,鄭秉承.語言生命動力學寫作教學法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0(04).
[3]劉穎.語文寫作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內江科技, 2005(12).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教材;人文教育;知識觀念
伴隨著中學語文教育的不斷深入,其教育現狀的不足之處也愈益凸顯。語文教學作為學校知識教學體系的三足之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其大多內容圍繞應試而展開,削弱了對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缺乏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本文基于此現象,對教材中人文教育進行闡發和梳理,使得教育研究者對人文教育有更明確的認識。
一、語文課程中人文教育內容概述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
早在古代,中國和西方已有“人文”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易經》。《易經》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1]顯然,早期的“人文”一詞是與“天文”相對的概念。可見“人文”在提出時就已經表明其一個功用就是化成天下,即通過對于人性和社會各個階級的觀察考究,把握內在聯系,通過施行的一系列總的教育來教化民眾,直至化成天下。可見,我國古代“人文”的核心是對人的教化以期實現社會大化而成。西方的“人文”最早出現于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古希臘以其人文主義的思想和民主為西方近代文明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文獻典籍。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者把人性從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人開始成為獨立的個體,脫離了神的枷鎖而存在,在這一時期“人文”內容大大豐富,強調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立性,人性的自由,個性的發展。
(二)人文教育的內容
人文教育內容就是塑造培養人性,提高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人作為獨立體的認識自身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由上述三種關系延伸出來的人文教育內容就包括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是指人對于自身生命體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一些理念信仰。道德教育就是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通過語文教材中道德教育事例形成道德觀念,教師并運用相應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的道德觀念外化為具體的外顯的道德行為的過程。生命教育是指教師幫助學生形成對于生命體的正確態度與認識,這里生命體不僅包括人類還包括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其他物種,并最終實現科學發展觀中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語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內容的構成要素
(一)人文知識
陳思和先生認為學校教育分為技術知識的教育和人文知識的教育。技術知識是外加于人的知識,而人文知識是指對于人本身生命體的一種熏陶,它不是顯性知識,而是隱藏在文學讀本中的人的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需要學生仔細分析來獲取的知識。通過對于人文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更好地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本身的存在和價值意義,體驗生活,追求人生理想。如七年級上冊的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體現的思想一是如何去克服困難,轉危為安,二是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的引導教導孩子。這篇課文就透過這個小故事體現人生的哲理,它是人文教育內容的體現。
(二)經典閱讀
經典它不僅是一個時代的名作,還是它之后時代的名作。在語文學習中尤其重視經典選讀,語文教材選擇的課文也都是各時代的經典名著。中國有史記載文明達四千年以上,歷經千年滄桑,垂范后世的經典更是女數不勝數。中國著作,遠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論語》、《詩經》,到中原鼎盛時期的唐詩、宋詞、明清小說,近至近當代《新聞兩則》。各種題材繁多,詩如李白杜甫等之作,或雄渾或飄逸或低沉或沉痛;賦如司馬相如等名作、詞如蘇軾柳永之語、曲、小說,新聞等眾多。此間文言文,白話文點綴其中。語文教材是弘揚本民族文化的大舞臺,所以都是以“本國”精典為主,恰當的引用外國的經典名著,如契訶夫、莫泊桑等人的作品[2]。取材精準,用之有度。經典文選是優秀的文化遺產,通過經典學習,對于名人、偉人的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其思想閃光融入學生個人思想體系,正確引導學生培養情操,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養。
(三)文化意蘊
語文人文教育中應重視文化意蘊,教材編寫中力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古代的技藝成果。初中是中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語文教材應承擔起培養學生性格、性情,使學生走入優秀的傳統中國文化中,增強學生的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建構學生的精神世界。這種文化傳統包含政治、經濟、思想、社會風土人情、律令職官、天文地理等方面。語文涉及題材應精而廣,博而深。
三、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可以利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 學習《走一步, 再走一步》這篇課文,就是要學生領會在人生道路上總有一些讓人無法預料的困難與挫折,但是應該學會“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難都會被解決;學習《散步》這篇課文,就是要學生領悟家庭中親情的可貴,培養學生對親人關愛的珍惜;學習《老王》《信客》這篇課文,就是要學生體驗生活在最低層的普通人民的淳樸、善良和默默無聞的美好品質;學習《背影》這
篇課文,就是要學生學會與父母相處,要記得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對他們時刻懷著感恩之心。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塑造的人格所具有獨特的魅力,影響著學生在人格上的感染與精神上的啟發。比如在《爸爸的花兒落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指導學生體會父愛的深沉與了解孩子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可以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代表對父親進行告白。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感悟力,同時能夠加深學生和家長的感情,與此同時還能讓每個孩子體會到父母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