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典抒情散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文學作品類;閱讀教學;備考;中考;常規教學;復習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4-0096-01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是其中的重點與難點。在中考指揮棒的引導下,文學作品類閱讀要取得高分,語文教師在備考策略上就要更新、更細、更系統、更行之有效。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想讓學生做到“出則有法”,教師必須“入而有方”。備考文學作品類閱讀,應有科學的態度、周密的計劃、嚴謹的步驟。那么,教師如何讓學生在閱讀復習中讀之有法,又如何進行閱讀備考訓練呢?
一、理清文學作品閱讀題的題型、考點和答題思路
文學作品類閱讀題考點包括:其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作品主要內容;其二,把握不同體裁作品中的情景與形象;其三,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細節;其四,欣賞作品的表現手法,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其五,領悟作品內涵,獲得有益啟示。考生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最快的途徑熟記知識要點。知識要點可概括為“詞、句、段、篇、題、法”,具體而言就是:詞語的含義、作用、表達效果,句子的含義、作用,段落的作用、內容歸納,篇章布局,標題的含義、作用,表現手法、描法等寫法。這些就是考點所呈現出的考試題型。
二、抓好文學作品閱讀常規教學
在文學作品閱讀常規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確認體裁、把握方向。要讓學生認識并熟知體裁,對于文學作品要能夠正確區分小說和散文,這樣,答題時才能把握答題的知識要點與答題方向。以散文為例,主要包含寫人敘事散文與寫景抒情散文。寫人敘事散文要抓住兩個要點:人與事。寫景抒情散文要注意以下要點:寫了什么景(景有什么特點),怎么寫景的;抒了什么情,怎樣抒情的。文學作品閱讀常規教學最重要的是要“借鑒經典,用好教材”,借助的經典篇目應該是學生最熟悉且能夠引發他們共鳴的文本。每篇經典篇目,都要進行有的放矢的重點訓練。另外,也可以對經典篇目進行“單項多篇”訓練。比如,對《故鄉》《范進中舉》《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中的景物、人物前后變化等進行對比閱讀。以表現手法“欲揚先抑”為例,要指導考生抓住“抑筆”與“揚筆”,從而體會曲徑通幽的表達效果。文學作品類閱讀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一是整體把握課文思想內容的能力,二是體會重點詞句含義的能力,三是體會文章表達方法的能力,四是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文學作品閱讀復習指導與鞏固訓練
廣泛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基石。只有讓學生從經典教材中汲取營養,再去課外文學文本的閱讀中感知體味,才能提升學生的作品鑒賞能力與文學素養。首先,閱讀訓練。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采取多種手段的閱讀訓練,讓學生從枯燥的“題海訓練”中找到前進的動力。要針對訓練要求選擇文質兼美的文本,并把題型分為:文章標題類、表現手法類、語言賞析類、感悟體會類、主題情感等。進入總復習階段,教師要重視“研究題型,設計專題”,有效的答題指導是提高學生答題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設計專題。專題化設計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各類題型的規律化訓練,讓學生做到審一道題就明確一類題,舉一而反三。專題化設計分為:語言賞析專題、人物分析評價專題、開放性試題專題、審題歸納考點專題等。其中,開放性試題又分三大類:其一,想象類。緊扣文章中心,合乎人物身份,合乎當時場景,特別要注意人稱的把握。其二,感悟類。抓住文章中心,注重提煉文章觀點。其三,評價類。人物行為評價題:緊密結合原文,體現人物性格。語言理解評價題:抓中心句、主旨句,抓表現人物性格的句子。議論抒情表達觀點的句子,通常在情節處或文章結尾處。觀點評析題:分析文章中心,緊扣中心推理答題:要么贊成,要么不贊成,注重結合文本。再次,試題設計,試卷分析。試卷是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r的重要途徑,教師結合學情設計的試卷是檢測學生、鼓勵學生的一劑良藥。在文學作品類閱讀題知識點的選擇上,要根據作業或小測的反饋情況精心設計。要做到直擊考點,查缺補漏,注重答題規范化訓練,用好語文學科專業術語,語言準確到位。
四、結束語
文學作品類閱讀備考,一是提高閱讀能力,強化答題技巧;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答題習慣,例如勾畫重要信息的習慣、篩選題目關鍵詞的習慣、根據分數分點答題的習慣;三是加強相似題型的比對,積累答題經驗。只要有效把握文學作品閱讀題型考點,做好文學作品閱讀常規教學,尋找符合考生學情的文學作品閱讀復習與訓練方法,就能讓學生在閱讀中讀之有法,在閱讀過程中學出自我,享受愉悅的生命體驗。教師要創造條件,精選有代表性的文學閱讀材料展開深入研究,加強學生答題技巧的指導。教師只有“入而有方”,學生才能“出則有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答題能力。
參考文獻:
云飛云上
經典女人沒有妖嬈奪目的形象。卻有與生俱來的高貴,那份蘭花般的清麗讓人過目難忘。
經典女人身邊不會有成群結隊的垂涎三尺的追隨者。她住在愛她的人心里揮之不去,如影隨形。
經典女人恬淡如風,淺笑如云,她會和她心愛的人喝紅酒,但從不會喝醉,紅酒的優雅能讓她慢慢綻放心底的恬淡,有幸見識她的人會品嘗到她心靈的芬芳,那種被書香浸泡過的味道從她長長的直直的黑發間飄散出來,清澈的眼神悠遠神秘得好像能帶你到遙遠的天際去旅行。
經典的女人是一本抒情散文,隨意中流露的真情猶如黃昏細雨點點滴滴,引領你的想象力進入一個繽紛的天地,化為滿天繁星直到你的心燦爛無比。( : )
經典女人充滿傳奇故事,但絕不會有緋聞。她的愛至高無上,不會因寂寞而他愛,因為她明白那樣的愛只會讓人更寂寞。愛一個人就是同他過僅有的一生,美貌,名聲,金錢或者地位,這些雖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用以決定幸福的那一部分。
經典女人從不刻意追求蜂飛蝶舞的爛漫,但她的一顰一笑,總能讓讀她的人感覺到春雨拂面的美好,她那份能療傷的思想讓你身處逆境卻能看到姹紫嫣紅的美妙。她知道:美好的愛情即使不說,彼此也能意會,并不因此而疏遠;即使常說,彼此也能激動,并不因此而平淡。懷著真愛的人委婉的表達,是深沉;明白的表達,是坦蕩。因為愛之真,便無虛偽與做作可言。因此,表達愛情的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心中有真愛。
經典女人是一個男人在最艱難的時候,心想著她便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志得意滿時看到她便清醒冷靜下來;想到她就想抽一根煙;月光如水時就想把所有柔情向她傾瀉,將她攬在懷里就擁有了全世界的那種女人。
當夕陽染紅天邊的時候,經典女人會輕輕地環住她深愛的男人的腰,蔣臉貼在他的背上,閉上眼睛,讓風兒吹散她的長發,柔柔地撫著他的臉頰……
世界上只有兩種可以稱之為浪漫的情感
一種叫相濡以沫,另一種叫相忘于江湖
我們要做的是爭取和最愛的人相濡以沫
和次愛的人相忘于江湖
也許不是不曾心動,不是沒有可能,只是有緣無份,情深緣淺,
我們愛在不對的時間
回首往事的時候,想起那些如流星般劃過生命的愛情,
我們常常會把彼此的錯過歸咎為緣份,其實說到底,
緣份是那么虛幻抽象的一個概念,真正影響我們的,
往往就是那一時三刻相遇與相愛的時機,
男女之間的交往,充滿了猶疑忐忑的不確定與欲言又止的矜持,
一個小小的變數,就可以完全改變選擇的方向
如果彼此出現早一點,也許就不會和另一個人十指緊扣,
又或者相遇的再晚一點,晚到兩個人在各自的愛情經歷中
慢慢地學會了包容與體諒,善待和妥協,也許走到一起的時候,
就不會那么輕易的放棄,任性地轉身,放走了愛情
在你最美麗的時候,你遇見了誰?
在你深愛一個人的時候,誰又陪在你身邊?
愛情到底給了你多少時間?
去相遇與分離,去選擇與后悔?
不是不心動,不是不后悔,但已經沒有時間再去相擁,
如果愛一個人而無法在一起,相愛卻無法在適當的時候相遇,
如果愛了,卻愛在不對的時候,
除了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淚,無言的走遠,又能有什么選擇?
要在時間的荒野,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于千萬人之中,去邂逅自己的愛人,那是太難得的緣份,
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在彼此不斷地錯過,
錯過楊花飄風的春,又錯過了楓葉瑟索的秋,
直到漫天白雪,年華不再,
在一次次的心酸感嘆之后,才能終于了解——
即使真摯,即使親密,
即使兩個人都已是心有戚戚,
我們的愛,依然需要時間來成全和考驗
這世界有著太多的這樣那樣的限制與隱秘的禁忌,
又有太多難以預測的變故和身不由已的離合,
一個轉身,也許就已經一輩子錯過,
要到很多年以后,才會參透所有的爭取與努力,
也許還抵不過命運開的一個玩笑,
上帝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
所有的結局,就都已經完全改變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種幸福
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種悲傷
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聲嘆息
在錯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種無奈
回憶的花瓣掠過心湖,泛起片片漣漪,
關鍵詞:閱讀;寫作;線索;意境;主題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2-0297-01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有思路,遵路識斯真”談的就是線索。散文又稱“情文”,這種文體長于抒情,“情”在文章中時隱時伏,貫穿于全文。本文開頭就飽蘸深情的感喟:“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是文眼,是作者主觀的心理感受,也即“心線”,作為一條主線,提綱挈領,統領全文,循此線索就可以整體上把握文章意脈。根據此線索就可以拎出一條抒情結構線索:念秋-繪秋-議秋-戀秋。篇首特意強調“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一個“飽”字,濃縮了對故都久違的深篤的懷念;接下來描繪故都的自然、人文景觀;然后順勢轉入評論,從古今中外落筆,縱橫開合,評論說理;最后用警句作結呼應開頭,抒發對故都之眷戀。縱觀全文,“心線”和“情線”雙重線索,一明一暗,一主一次,或虛或實,縱橫交叉,相得益彰。
秋之色: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寫秋色聚焦于及其普通的但帶有主觀色彩的“碧綠的天色”;“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作者特別強調“藍色或白色為最佳,紫紅色次之,淡紅色最下”;“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像花又不是花的槐樹落蕊”;“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的棗子樹,“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棗子顆兒,還有柿子、葡萄這些北國秋天的特產琳瑯滿目。寫景沒有濃妝艷抹,也沒有精雕細刻,而是浮光掠影似的剪切了天、花、樹、草、果,而且配之以淡藍、淺白、枯黃、微綠等冷清色調,正面描寫,以點帶面。在生活的底片上隨意點染,北平秋天的神韻躍然紙上,映襯著秋的底色。
秋之聲:闊別故都,千里迢迢趕來,仔細聽“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聽“秋蟬的衰弱的殘聲”,聽漫掃落葉的風聲,聽息列索落地雨聲,聽都市閑人立在在斜橋影,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的問候(一層秋雨一層涼嘍“,平平仄仄的岐韻;甚至惦念著“西山的蟲唱”和“潭柘寺的鐘聲”。作者筆下,鴿聲、蟬聲、蟲聲、風聲、雨聲、人聲、鐘聲,聲聲入耳,匯集成一曲秋的協奏曲。各種聲響表面上熱鬧,實則冷清。也是以動襯靜,側面暗示故都的秋:清、靜、悲涼。
秋之意:作者十年客居南國,故都“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等冷清、孤獨、凄婉、空曠的景觀,和作者早已有約。而今歸來,或“租人家一椽破屋”看天聽鴿、細數樹縫隙滴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殘花敗草。思鄉的足音輕躍在槐樹的落蕊上,查看掃街人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清閑愜意之余,難免憂傷落寞。感慨“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古訓,這就是魂牽夢繞的故都的秋,深沉之意力透紙背。所以作者進一步感嘆“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秋之意境的說理直抒胸臆,而傾吐的感情似淡實濃。
秋之味,秋之姿: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相比,“黃酒之與白干”,一淺淡溫和;一濃烈苦辣;“稀飯之與饃饃”一稀潤;一硬實;“鱸魚之與大蟹”;一細膩秀美,一粗壯威嚴,“黃犬之與駱駝”,一蝶舞滄浪、輕靈飄逸;一大漠駝鈴,厚重滄桑。四組對比性句子,比喻說理,化虛為實。
當然,南國之秋也是好的,其特異的景致“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同樣可以怡情養性。行文開頭也明示:“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但是南國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對北國之秋卻情有獨鐘,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兩相對比,烘云托月。
難怪作者癡語:“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心儀中的故都,有秋花自開的清靜、有秋樹蕊落的細膩、有秋蟬啼唱的況味、有秋雨話涼的岐韻、秋果可人的喜樂……一切一切被編織在“清、靜、悲涼”的故都情結中,揮之不去,召之即來。掩卷沉思:“清”“靜”固然,然“悲”從何來?何“悲”之有?
關鍵詞:朱自清 散文 隨想
朱自清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的貢獻,主要是他在繼承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他的散文對中國散文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繼他之后,中國散文開啟了一片繁花似錦的新局面。
一、構思精巧,剪裁得當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內容提煉素材,精密構思,從而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虛實融合、緊湊而盡情地在極經濟的篇幅里表現豐富的內容。如《荷塘月色》的結構藝術可謂參差繁密而錯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觀賞的視線為線索,先寫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葉、零星點輟的荷花,以及投在荷葉上面的疏影和籠罩在荷花上的薄霧;再寫荷塘四面的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樹;最后寫從遠處射來的一兩點燈光和樹梢上隱隱約約的遠山。這種構圖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畫面層次分明,各種景物,錯落有致,呈現出立體的美,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他還把動靜、虛實、濃淡、疏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整個畫面色彩均勻悅目,富有濃郁的詩意。
同時,他的散文還選擇了最新的構思方式,如《背影》這篇文章就有明顯的特點。一般來說,寫人物忌諱寫背影的,“畫眼睛”成為人們認定的使人物傳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畫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寫眼睛、不畫面部,而只寫背影,這是用詩的方法來構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間的形象加以詩化。父親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對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從任何一處微小動作、角度的觀察發現其全部性格特點。
二、寫景抒情,緊密結合
朱先生散文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就是最純的抒情散文,寫到了風花雪月,也要點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來,以抒懷抱。
《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當時所“極感到誘惑底力量,頹廢底滋味與現代的懊惱”,想通過自然之景超脫而又不能忘情于社會的矛盾心緒,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風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濃郁的感彩。故而散文一開始是作者“瘋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燈月輝映、槳聲悠揚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徹夜的繁華與艷跡,最終卻由于現實的丑惡黑暗,“清艷的夜景為之減色”,“那不安的心愈顯活躍了,”“船里便滿載著悵惆了。”
三、語言凝練,精雕細刻
朱自清的描寫自然風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飽含優美、濃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綠》就是典范,讀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樸素的筆調賦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閣、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鮮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調柔和、神形畢肖的畫面。又緊扣“綠”字對梅雨潭那令人“驚詫”、令人留連和陶醉的綠的描寫。在作者的筆下,讀者看到了“閃閃的綠”“奇異的綠”“似荷葉鋪著的綠”“平鋪著,厚積著的綠”,“皺纈著”“滑滑明亮”的綠,且有了質感――“那樣軟,那樣嫩”。更甚者,“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與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馬寺近旁的“綠壁”與其比,“又太濃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濤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說“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以至于把這“神妙”的綠虛幻成溫柔而恬靜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綠姑娘”撲去,使自己激蕩的心魄棲息在清澈、碧綠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語,雅俗共賞
葉紹均在《朱佩弦先生》一書說:“現在大學里如果開現代文學課程,或者有人編現代本國文學史,談到文體的完美,文學的會寫口語,朱先生應該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觀”的成就,突出地體現在“談話風”語言藝術方面的建樹,這是朱自清散文創作的一種新的審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對中國現代散文美學的一大貢獻。
朱自清創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話做底子,從口語中提取有效的表現部分,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文學語言的口語化邁進,并逐步形成一種堪稱典范獨具個性的白話文學語言──“談話風”的藝術語言。這種語言“念起來上口,有現代口語的韻味,叫人覺得那是現代人口里的話,不是不尷不尬的‘白話文’”(葉圣陶《朱佩弦先生》)。雖說仍屬知識分子化的口語,卻親切自然,鮮活上口,幽默風趣,雅俗共賞,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當時的作品來,擁有更多的讀者,縮小了新文學與人民大眾之間的距離,而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為現代文學尤其是為現代散文語言的建設所作的開拓性貢獻。
五、手法多樣,技能精湛
作者擅長于對自然景物作細致觀察,對聲音、色彩有獨特的敏銳感受,并盡力地展開想象的翅膀,運用多種手法,描繪了一幅幅幽遠寧靜、聲色俱全、可感可觸的藝術畫卷。
以《荷塘月色》為例,出水的荷葉象“亭亭的的裙”,打著朵兒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這里的喻體都是秀麗雅致的。“不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與通感、擬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寫清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作者把花(嗅覺)比喻成歌聲(聽覺),立體化了花香給人的感受性,借歌聲的特點寫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強了空寂遼遠的情味。此外,作者選擇的所有喻體都依附于清幽寧靜、悠遠美麗的基本情調,可見筆致之精細。
總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創作,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從早期的清秀雋永到中期的質樸醇厚,到后期的激進深邃,無不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風貌和審美情趣,無不與時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楊振聲說:“他的散文,確實給我們開出了一條平坦大道,這條道路將永遠領導我們前進。”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建立了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
參考文獻:
[1]朱佩弦先生.葉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學生必備經典導讀,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書八年級(下).語文出版社,2004.
[5]吳曉東,程光煒,孔慶東,郜元寶,劉勇.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1.
摘 要:大學語文課程旨在促進大學生個體精神的成長,語文能力的提高。文章以大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內容為主題,著重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大學語文教學效率,通過教學活動激活經典文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中的人文性和審美性,提高大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鑒賞能力,培養具有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的幼師人才。
關鍵詞:大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內容;幼師人才;人文性;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G65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7-0020-02
大學語文課作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公共必修課,具有文學性、工具性、審美性等特征。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大學生掌握從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學常識,以及聽、說、讀、寫能力,并具有鑒賞文學作品(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的能力,為成為高素質技能型幼師人才奠定基礎。以信息化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本文以大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內容為主題,著重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語文教學效率,激活經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審美性,為大學語文教學注入活力。
一、小說的教學設計
近代啟蒙思想家梁啟超說:“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語錄不能渝,當以小說渝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小說通過鮮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細致入微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現實,針砭時弊。因此,高校要重視小說的教學設計,要通過小說的閱讀與鑒賞,培養大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從文學故事中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
傳統的小說教學設計大致流程如下所示:時代背景作者介紹精析段落人物刻畫環境描寫藝術結構主題思想。這樣的教學設計,有時顯得比較單調,缺乏互動性,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信息化的小說教學設計流程大致如下所示:教師線上布置任務資料搜集學生多元探究(自主探究、團隊協作、任務呈現)任務展示任務評議(自評、他評、師評)成果展示資源保存。信息化的小說教學設計,注重創設生動的情境,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能夠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多為女生,感情細膩豐富,課外喜歡閱讀小說。針對2014級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喜歡閱讀網絡小說的大學生占76.45%、喜歡閱讀經典名著類小說的大學生占19.63%、不看小說的大學生占3.92%。可見,網絡小說是高職女生的主要閱讀類型,而在網絡小說中又以閱讀言情小說為主。言情小說多以“金錢+帥哥+平凡的女主=幸福美滿的婚姻”為模式,未能給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因此,高校要重視引導,讓大學生愛讀、多讀、會讀經典名著類小說,從而提高閱讀水平,增強思想道德素質。在信息化的小說閱讀教學中,高校教師要注重改變大學生閱讀小說求新、求奇的心態,讓大學生真正領悟經典名著類小說的深刻內涵。在小說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信息化技術在課前布置學習任務,倡導大學生通過網絡多元探究,讓大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及團隊合作,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會利用信息技術在網絡上廣泛搜索文字、圖片、視頻等相關的學習資料,會閱讀到許多拓展型閱讀材料,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經典小說中人物的悲喜命運、情節的一波三折、主題的深刻獨到。
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多元探究、成果展示,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把握經典小說的精髓,促使大學生在探究與交流過程中更好地掌握人物的個性特征,認知小說的敘述方式,進而掌握環境描寫與人物命運、性格之間的有機聯系,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通過學生展示、教師點評,小說閱讀與鑒賞教學更加高效。例如,教學老舍的《斷魂槍》時,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多元探究,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沙子龍斷魂于空有一身武藝卻無用武之地、孫老者斷魂于雖有學武激情卻學武藝不得、作者斷魂于“國術”的未來,《斷魂槍》實際上充滿著文化嬗變的悲涼感。這樣的信息化教學,有利于拓寬大學生的眼界,激發大學生閱讀興趣,增加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效地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效率。
二、散文的教學設計
散文總是帶給人們美的感受,它以“形散而神不散”為最大的特點,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選材靈活多變。散文的語言平實無華、簡潔優美、自然真誠,傳達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敘說自然、社會、人生的哲理。北島在《失敗之書》中寫道:“散文與漂泊之間,按時髦說法,有一種互文關系:散文是在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與社會意義上的書寫。”散文大致可以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調查可知,當前部分大學生對哲理散文知之甚少,而一些散文家運用復雜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對社會、自然、人生的獨到見解,抒發自己的真摯情感,部分大學生更無從體悟。因此,在散文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大學生從作者抒發的情感入手,感悟其中的真意,提高大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1)以音樂喚起大學生的情感。在學習郭鳳的散文《我聽見小提琴的聲音》時,為了喚起大學生對大自然聲音的感悟,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網絡上搜集蟋蟀叫聲、潺潺的溪水聲、啾啾的小鳥聲、雨打竹林聲等讓學生欣賞,還有學生從網絡上找來輕音樂《Summer's Eve on a Mountain Lake》在課堂上播放。音樂將大家帶入一美麗多彩的自然世界,學生體會到作者對蟋蟀勤奮用功的贊美之情,以及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建立電視散文資源庫。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大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因此,高校教師要注重拓展課外學習空間,比如借助信息技術建立豐富的電視散文資源庫,讓大學生時時處處可以學習語文。電視散文既有電視語言的特點,又包含散文藝術,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真情實感,深受大學生喜愛。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讀散文,讓散文變得有聲有色,意蘊綿長。例如電視散文《我與地壇》,導演用蒙太奇、長鏡頭等剪輯手法對文字進行藝術表現,作者在地壇所領悟到的生命的思考、命運的堅守、母愛的無私,展現得淋漓盡致。音樂的穿插使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題,豐富了內在情感。解說者用沉郁滄桑的語言訴說著往事,古園雖老舊,但生命生生不息,母愛深沉感人。這樣的電視散文通過景物抒感,讓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母愛的感知逐步加深,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文學修養,拓展大學生的思想深度。
三、詩歌的教學設計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我國自古就是詩的國度,經過歲月的洗禮,唐代成為我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出現李白、杜甫等一大批優秀詩人。以后,一大批新詩誕生,詩歌的傳統在中國大地綿延不絕。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也喜歡詩歌,但普遍認為自己的生活離詩歌比較遠。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五年制教學部13級4個班級的調查發現,部分大學生文學基礎知識薄弱,對古代詩歌的鑒賞時常無從下手。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大學生的文學理解能力、激發閱讀詩歌的興趣尤為重要。
(1)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詩歌教學形式。傳統教學形式注重教師的“教”,強調學生的“學”,教學效率往往不高。而信息技術的引入,豐富了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形式,出現自主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教學形式。新的教學形式,有利于打破傳統課堂一言堂的現狀,激發大學生用新方式進行詩歌學習。
(2)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詩歌教學內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需要高職大學生多次誦讀、品味,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內涵。詩歌的教學重難點在于意與情。意即意象,詩歌多以內涵豐富的意象來表情達意;情即情感,詩人多通過景物來抒感。例如,教學《蒹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通過電子詞典了解生僻字的含義,明白詩歌的大概意思。同時,教師要在網絡上搜集材料,精心制作教學課件。課件中包含圖片、文字、音樂(鄧麗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動畫,將悅耳悠揚的音樂美、意境朦朧的畫面美、賦興運用的韻味美融為一體,使大學生在學習《蒹葭》時如身臨其境,從而深刻理解詩歌的內涵,體會詩人追求心中理想的執著信念,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戲劇的教學設計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史詩的作者從對事跡的觀照中創造出具體的形象,而戲劇則滿足于描繪行動的內在動機,意志的動向以及內心的反應。”戲劇沖突是戲劇的獨特魅力,戲劇中的沖突是濃縮了的生活。尤其是戲劇中的人物性格沖突、情節沖突、利益沖突,都是對生活的濃縮和總結。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相對單一,對于戲劇沖突的理解還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大學生理解戲劇沖突是學習戲劇的關鍵所在。
(1)利用信息技術完善戲劇教學。戲劇一般都比較長,比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對話富有哲理,并且多用優美的比喻,因而有時比較難懂。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羅密歐與朱麗葉》影片,讓學生對劇情有一個基本了解。然后,學生通過課文中的語言描寫來分析羅密歐與朱葉的性格特點,并在網上搜集資料,進一步了解該劇的戲劇沖突。最后,教師讓學生談談對愛情的理解,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2)利用信息技術儲存課本劇。教師的簡單講解,有時并不能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大學生針對課文內容進行戲劇表演。在表演之前,要讓大學生通過了解戲劇的基本內容,熟讀劇本中的臺詞,理解戲劇中人物的性格及情緒變化。大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戲劇表演,既能加深對戲劇的認識和理解,也能為以后工作進行團隊協作打下基礎。在大學生表演的同時,教師要將表演的課本劇用攝像機等電子設備記錄下來,并將拍攝的視頻進行篩選和分類,建立課本劇資源共享平臺。然后,教師讓學生通過反復觀看找出表演的不足,從而提高戲劇鑒賞能力,促進人文素養的提高。
五、結束語
大學語文課作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公共必修課,具有文學性、工具性、審美性等特征。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大學生掌握從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學常識,以及聽、說、讀、寫能力,并具有鑒賞文學作品(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的能力,為成為高素質技能型幼師人才奠定基礎。以信息化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本文以大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內容為主題,著重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大學語文教學效率,以現代教育技術革新大學語文教學質量,為大學語文教學注入活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學改革項目“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5JGY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筠(1984-),女,湖南吉首人,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從事高等職業文科教育研究和民俗學研究;李靜(1969-),女,廣西陸川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從事語文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李源清(1978-),男,廣西河池人,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五年制教學部行政秘書,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參考文獻:
[1]朱方瓊.大學語文在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和功能[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9).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基本方法
(1)發揮語文教師個人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滲透,教師就必須以身作則,以其個人魅力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同時,教師必須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心里接納教師的德育滲透,自然地就會受到教師德行的影響,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自然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2)利用課文作者或者其時代背景進行德育滲透。初中語文教育課本選用的通常都是一些很具有典型性的課文,這些課文可以很好地展示作者的個人品格以及其所處時期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對于這些內容給以足夠關注。如在講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時,很多學生反映課文過于晦澀很難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將作者的生平和時代背景講述給學生,并在講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朱自清先生高貴的品格,教會他們如何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3)根據文體特點選擇合適的德育滲透形式。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形式和內涵,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時也應該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形式。如,在講授《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時,既要學習論文精辟的語言,又要學習了解繼續保持艱苦奮斗作風的重要意義;在講授魯迅的《故鄉》時,要著重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在舊社會中“人”的地位是怎樣的;在講授《荔枝蜜》時,則要注重其抒情散文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從而體會到其美的本質,讓學生熱愛生活,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
(4)利用課文中人物形象進行德育滲透。初中語文課本選用的大多都是經典文學作品,在這些經典作品中包含了形形的各類人群,其中不乏道德的楷模和時代的英雄。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人物的完整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在講授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一課時,我們應該著重分析劉和珍的責任感,她愛憎分明、不畏強權的品格,引導學生培養正義感、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初中語文課中應該進行哪些德育滲透
(1)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
(2)培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升學的壓力、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因素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使其容易形成孤僻、壓抑的心理。語文教材到處滲透著開導的良藥。《紫藤蘿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引導學生樂觀面對挫折。《錯過》告訴學生生活有得有失,錯過不要緊,關鍵是要積極,熱愛生活,要把握機會。
(3)人生觀教育。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中,各種語文信息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健康與腐朽經常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構建;包括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構建;包括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目標構建。初中語文教材中到處滲透著優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學生自然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人生修養。
(4)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許多人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傳統已逐漸淡忘。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奮斗的人,將是一個平平庸庸,胸無大志的人。語文教材中,表現這方面美德的內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葉兒》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艱難,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批判了貪圖安逸的人生態度,倡導憂患意識;《儉以養德》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認識“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
筆者認為:并不是所有的語文教學內容都適合運用信息技術,并不是所有的教學文本都適合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課堂都適合在微機室進行。比如一些篇幅較長經典古文,一些文筆細膩的抒情散文,一些說理論事的哲理詩歌等。它們要么是基礎知識量大,學生需要很多的筆頭練習,要么是誦讀任務量大,學生需要不斷的朗讀、賞析、思辨,都不適合在微機室進行的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課。我在確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這節整合課時,充分考慮到這是一則消息,課文較短,生字生詞較少,學生讀寫量不大;更重要的是考慮到這篇文章很有歷史背景,學生對當時時局的了解和把握,直接影響到對主題的理解。
二、把握語文的主體地位,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課,其主體是語文課程,而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在設計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課時,如果出發點是學校微機室的裝備條件和自己掌握的教學軟件特點,認為它們能干些啥,自己的課堂上就進行些啥,就特別容易為花樣而花樣,為形式而形式,容易忽視甚至不顧語文文本的特點,容易偏離語文的教學目標。語文課被信息技術喧賓奪主,成為信息技術課。學生成為單純的計算機操作者,或者只是觀看課件的觀眾———語文味嚴重缺失。因此在設計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到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考慮到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和達成,考慮到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其次再考慮到學生現有的信息技術水平、學校微機室的裝備條件和掌握的教學軟件特點,并根據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和學校微機室裝備條件、掌握的教學軟件特點,靈活處理教學目標的達成途徑、教學環節的進行方式和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活動形式。這樣,才能使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課,充滿語文味。筆者設計這一堂課之前,認真研究了這則消息的文本特點,確立了符合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調查了解了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練習熟悉了學校微機室的紅蜘蛛電子教室軟件,一共設計了引入激趣、目標展示、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質疑問難、整理筆記、小組合作、展示成果、布置作業九個教學環節。
三、通過聽、說、讀、寫,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課要充滿語文味,那么什么是語文味?怎樣的語文課堂才是充滿語文味的課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對程老師的定義進行了形象而生動的闡釋。王崧舟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王崧舟還說具體地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和“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筆者認為,在微機室上的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課,教師不能長時間讓學生操作電腦,去完成一個又一個預設學習任務,甚至是充滿信息技術操作難度的任務,而應該通過聽和讀,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通過討論、分析、比較、探究、寫作,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文體美、語言美和情感美的認同與贊賞,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的同時,產生強烈的閱讀欲、表現欲和創作欲。
四、合理設計信息技術難度,適度減少信息技術的操作過程
課前有同事建議,我們面對的都是農村來的學生,可能信息技術水平不高,應該把常用的搜索引擎和一些可能用到的網址羅列給學生,還要事先下載好一些資料,提供給一些不會網上下載資料的同學。為此,筆者專門咨詢了上課班級的計算機老師,同時調查了學生現有的信息技術水平。之后,筆者果斷舍棄了這些做法。同時對于后面的小組合作環節的“電子手抄報”,我事先準備了4個word版精美的電子手抄報模板,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感興趣的方面,利用網絡搜集相關知識,辦一張電子手抄報,傳到教師機,在后面的“成果展示”環節展示給同學看。筆者覺得整合課要合理設計信息技術難度。難度太低,學生提不起興趣;難度太高,課堂上也還得指導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影響課堂進度不說,也喧賓奪主。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加強合作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遇到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不妨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適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講授《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寫景抒情散文,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導學生去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感,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心靈體會。
講授《背影》中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蹣跚”的背影,成就了一座平凡父愛的豐碑,讓學生懂得父愛的深沉……
不只是現代文有這么多能啟迪學生心靈的文章,古文里啟迪、激勵學生的文章更是星光燦爛。
講授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可以讓學生懂得作者在饑寒交迫之際,還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還有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處于困苦(或者更糟糕)境地的貧苦大眾,其崇高而真摯的感情,不禁讓人肅然起敬。然后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何能做到這樣呢?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因為他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接著我給學生補充了許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等例句,并向學生說明憂國憂民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希望他們也能像古人一樣,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利用課外閱讀,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
語文閱讀并不僅僅是對文字符號的理解,而是心理體驗的過程。它能夠使學生產生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言語、情感、意志、興趣共鳴等心理現象。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并加強語文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語文閱讀的興趣。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只有多讀經典作品,才能完善他們的人格,豐富他們的人生底蘊,引導他們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之路。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要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指導時充分吃透作品蘊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實行心育的目標控制。 英國著名學者培根說:“讀書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成,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讀書,會讀書。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對于讀者性格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如: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省推薦的中學生必讀的課外文學名著和文化經典,如《海倫?凱勒的傳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樓夢》《三國演義》《復活》《家》《巴黎圣母院》《子夜》和《論語》《孟子》《莊子》等,讓書中的故事感染學生,讓主人公身殘志堅、自信自強的人格力量震撼學生,使學生悟出,作為一名肢體健全、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學生,更要有無窮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戰。讀歷史書,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古人留給我們豐富的珍貴遺產,朝代的興起與衰亡,人物的沉浮。唐宗宋祖、秦皇漢武的雄韜偉略,高瞻遠矚,也寓含了很多拼搏的艱辛。一個人便是一本書,一個王朝閃現一個時代,看項羽,我們看到勇猛與剛強的一面,又看到其自負、優柔寡斷的一面;看龐涓,我們知道嫉妒人才的危險。因此每一個歷史人物和事件都是一面可借鑒的鏡子,可以健全學生的心理。
不只是教材和文學名著,許多格言警句,也可以用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這方面,教育家魏書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比如,魏書生經常給學生講法國大作家雨果的話:“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一個人的胸懷,可以像天空、像大海,也可以像湖泊、像游泳池、像臉盆,甚至還可以像馬蹄坑。生活中我們見過個別愚昧的人為了針尖大的小事,吵得面紅耳赤,打得不可開交,那樣活得不是很苦、很累、很可悲嗎?”他經常告誡學生的一句話是:“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試想,經這樣的引導,我們的學生還會心胸狹隘,唯我獨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