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端午節詩句范文

        端午節詩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端午節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端午節詩句

        第1篇:端午節詩句范文

        端午節詩句大全!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曰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圞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cǎo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mǎi酒mài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節分端午為誰言,萬圞古傳聞為屈原。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競渡詩》(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圞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七律.端午(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sǐ,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囯王身殞今何有,只留離sāo在圞世圞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圞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yào,羸軀亦點丹。

        曰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午節 | 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大全

        《端午日賜衣》

        杜甫·唐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乙卯重五詩》

        陸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同州端午》

        殷堯藩·唐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屈原廟》

        唐崔·唐

        讒勝禍難防,沈冤信可傷。

        本圖安楚國,不是怨懷王。

        廟古碑無字,洲晴蕙有香。

        獨醒人尚笑,誰與奠椒漿。

        《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日》

        殷堯藩·唐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浣溪沙·端午》

        蘇軾·宋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三首》

        趙蕃·宋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羅。

        何意更觴昌歜酒,為君擊節一長歌。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端午》

        李隆基·唐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顧太清·清》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

        老圃好栽培,五月開。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陳與義·宋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黃庭堅·宋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蘇軾·宋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第2篇:端午節詩句范文

        2、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3、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4、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趙蕃《端午三首》

        第3篇:端午節詩句范文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 巴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 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 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鬊鬣動, 螮蝀飲汀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 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余勇爭鼓舞, 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 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 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 羅襪凌波呈水嬉。典終人散空愁暮, 招屈亨前水東注。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五月五日

        (北宋)梅 堯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第4篇:端午節詩句范文

        端午節主題班會方案一活動目標: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同學們對端午節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掛香包、看劃龍船,從來沒有深入去認識端午節,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的去認識端午節。整個活動設計先從端午佳節的習俗切入,讓學生去尋找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動手做香包,以及認識端午節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進而讓學生在吃粽子之余,關心一下自己,如何讓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劃龍船之余,也能體會一下團體同心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賽龍舟錄像 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活動過程:

        一、全體立正、各小隊整隊

        二、各小隊長向中隊長報告人數,中隊長向中隊輔導員報告人數

        三、出旗、奏樂、敬禮

        四、唱隊歌

        五、主題活動開始:

        (一)端午奇緣話習俗。

        學生暢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關的知識和風俗都可以說,可回答下面的問題。

        1、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端午節)

        2、那么,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學生生動地講述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各種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來學生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的習俗。(班上7位外來學生)

        (三)觀看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同學們,你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龍舟競渡不單是傳統慶?;顒?也是一項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政治黑暗而投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

        龍舟競渡可說是端午節的。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只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劃向終點 ?,F在,我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

        (播放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看了剛才的錄像,想談談自己的想法嗎?

        隊員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六、輔導員講話:

        同學們,今天的活動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們表示祝賀。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能力。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老師相信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一定會過得特別有意思。到時候我們再一起來包粽子,表達一份我們對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主題班會方案二一、活動主題:端午話傳統

        二、活動背景:現在的小學生對國外的節日了解很多,但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僅限于春節、中秋節等幾個節日,為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節日,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淀,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我決定引導孩子們開展“端午話傳統”的主題班會。

        三、活動目標:

        1、緬懷先人,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4、以“端午節”為契機教育學生學習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偉大精神。

        四、活動準備:

        1.收集有關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等相關知識。

        2.準備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3.了解屈原的歷史資料及詩歌作品。

        4.選主持人,師準備視頻及PPT。

        五、活動形式:小組合作 詩歌朗誦

        六、活動時間:十九周班會課

        七、活動地點:五、二班教室

        六、活動過程:

        一、假設情境,激情導入

        1.放吃粽子、賽龍舟的視頻及照片。

        2.引發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的欲望。

        3.主持人引出主題: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同學們對端午節的知識了解多少呢,?我宣布:“端午話傳統”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一、展示

        (1)首先由各小組交流整理各自收集的的有關端午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及屈原的事跡。

        (2)由各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匯報自己收集到的知識,師生交流、匯總,共同學習: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如《九歌》、《離騷》,深入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等熔鑄著屈原思想光輝和人格精魂的雋永詩句,兩千多年來,影響和哺育著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每到端午節,人們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等。

        二、交流

        (1)選取學生代表說出有關端午節的詩歌及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師生交流、匯總

        (2)選取代表朗誦李清照《端午》、《九歌》、《離騷》部分詩句,師生評價。

        (3)師朗誦《離騷》部分詩句,引起共鳴,師生齊讀,升華情感。

        三、升華

        師進行情景升華:今天我們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及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事跡及他的作品,就是要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今中國不僅需要大量優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萬富有高尚愛國情操的仁人志士。我們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及希望,更要做一個愛國的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

        四、拓展:

        (1)討論交流:為了明天更幸福,我們應該怎么做?

        (2)師生小結討論交流情況。

        第5篇:端午節詩句范文

        2017年端午節班會主持稿【1】

        男: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家長

        女:各位同學們,

        合:大家好!

        男:六月,是童年的搖籃,是童年的夢鄉。

        女: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陽。

        男:六月,是一支歌,一支幸福的歌

        女:踏著六月的鮮花,迎著初升的朝陽,今天,讓我們歡聚在這里,共同擁抱美麗的六月,慶祝屬于我們的美好節日。

        合:六一兒童節、端午節!

        男:盡管我們只是一棵幼苗,但我們驕傲地生活在父母的懷抱。

        女:盡管我們只是一顆小星星,但我們幸福地閃亮在老師的身邊。

        男:在這美好的節日里,讓我們滿懷感激之情地說一聲

        合:謝謝你們,爸爸媽媽!謝謝你們,辛勤的老師!

        男:今天,老師和家長們帶著節日的問候,帶著對我們的殷切期望來看望我們啦! 女: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同學鼓掌)

        男:我們的六一,是那么開心難忘;我們的六一,是那么激動幸福,下面有請***為我們表演節目***。請欣賞(鼓掌)。

        女:溫暖的陽光,誘人的花香,喜悅的笑臉,激動的臉龐,連小草都在歡樂的歌唱。

        男:輕輕地屏住呼吸,啊,這是夏的氣息,夏天來啦。請欣賞節目:《***》(鼓掌)

        女:感謝***和***為我們帶來的精彩節目,為了對各位同學節日的問候和祝福 男:我們的爸爸媽媽們為我們準備了特別的禮物-----現場做水果拼盤,有請家長代表

        (拼盤做好后,一名主持人將水果拼盤分發給小朋友們分享)

        女:謝謝爸爸、媽媽、老師們給我們帶來的節日禮物和祝福

        男: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兒女的共識。

        女:飄香的端午粽子和詩人屈原不朽的精神一路相伴,他那種愛國情懷、浪漫詩篇,已經化為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男:每年的端午,我們中國人都會包粽子紀念詩人屈原。那同學們會包粽子嗎?下面有請***的家長為我們展示粽子的制作過程(鼓掌)

        展示完成后

        男:同學們都學會了嗎?別忘了端午前幫媽媽包粽子,好不好?

        女:在媽媽的親吻里,我們是幸福的

        男:在爸爸的擁抱里,我們是幸福的

        女:在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我們是幸福的。

        男:好想就這樣,沉靜在幸福中,永遠也不要長大。歡迎**為我們帶來的節目***。(鼓掌)

        女:風的輕柔道不盡人間深深的愛,我們的世界是一個愛的世界

        男:感謝爸爸、媽媽、感謝老師、感謝所有關心我們的人,我們真的長大了 女:今天我們在這里踏歌起舞

        男:明天我們從這里起航

        女:托起夢想,讓她閃亮在未來的天空。

        男:踏響大地,讓童心乘著春風翱(ao)翔(xiang)。

        女:成長在祖國的懷抱里,我們格外幸福,

        男:成長在黨的陽光下,我們朝氣蓬(peng)勃(bo)。

        合:我們是祖國的春天,我們是祖國的希望。衷心感謝老師和的辛勤教育和培養! 男:幸福的時光卻總是太短暫。

        女:快樂的日子總是那樣匆忙!

        合:最后祝大家:學習進步!六一、端午雙節快樂!

        下面請輔導員老師講話,大家掌聲歡迎。

        退旗:敬禮

        中隊長宣布隊會宣布結束。

        2017年端午節班會主持稿【2】

        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同學們對端午節的知識了解多少呢,?我宣布:端午話傳統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一、展示

        (1)首先由各小組交流整理各自收集的的有關端午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及屈原的事跡。

        (2)由各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匯報自己收集到的知識,師生交流、匯總,共同學習: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如《九歌》、《離騷》,深入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等熔鑄著屈原思想光輝和人格精魂的雋永詩句,兩千多年來,影響和哺育著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每到端午節,人們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等。

        二、交流

        1)選取學生代表說出有關端午節的詩歌及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師生交流、匯總

        (2)選取代表朗誦李清照《端午》、《九歌》、《離騷》部分詩句,師生評價。

        (3)師朗誦《離騷》部分詩句,引起共鳴,師生齊讀,升華情感。

        三、升華

        師進行情景升華:今天我們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及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

        事跡及他的作品,就是要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今中國不僅需要大量優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萬富有高尚愛國情操的仁人志士。我們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及希望,更要做一個愛國的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

        四、拓展:

        (1)討論交流:為了明天更幸福,我們應該怎么做?

        (2)師生小結討論交流情況。

        第6篇:端午節詩句范文

        吃蛋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采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面,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松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溫補脾肺、補虛寒,而且糯米含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鈣質、鐵質、蛋白質及脂肪,有益健康。但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吃臊子面

        陜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臊子面的。臊子面是陜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

        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端午節本身是為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所以吃麻糖(麻花)來粘嘴,也是為了祝愿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吃“五紅”、“五黃”

        南京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黃”,即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五黃”,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飲菖蒲酒

        飲菖蒲酒,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南宋士子陳可常,曾寫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詩句。菖蒲酒是以菖蒲為藥料、以白酒或黃酒為原酒制成的一種藥酒。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葉子餑

        葉子餑,是廣西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于葉子餑的傳說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后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一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蒿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蒿均必不可少。

        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有益保健、長壽。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同樣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象征的意義有別四川。吃桃子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代表子孫繁殖,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態就像蛇),吃茄子則可抗御蚊子咬。

        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綠豆糕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端午節當天唱主角的除了粽子便是綠豆糕。它具有形狀規范整齊,色澤淺黃,組織細潤緊密,口味清香綿軟不粘牙的特色。制作綠豆糕的原料有綠豆粉、豌豆粉、黃砂糖、桂花等,是很好的清熱解毒、保肝益腎的消夏小吃。

        喝雄黃酒

        俗話說“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第7篇:端午節詩句范文

        [關鍵詞]端午節;古詩詞;審美意蘊;悼念屈原;端午習俗;龍舟競渡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2102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為什么稱為“端午”呢?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最為普遍的說法有四種。一是歷史人物紀念說,牽涉幾個被紀念的對象,主要有屈原、勾踐、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龍圖騰崇拜說,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是源自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三是惡日說,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說,認為端午節源于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關于端午節的別稱也很多,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等。這一天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等節俗活動。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端午節譜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并被廣為傳誦,為端午節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意蘊。本文擬從關于端午節的古詩詞中蘊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蘊美、避邪驅瘟的食俗佩飾美和龍舟競渡的觀賞、娛樂美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蘊美

        一般來說,年節習俗要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儀式活動,三是敘述這一習俗由來的富有某種文化意義的傳說。其中“文化意義的魎怠筆譴統節日精神的體現,節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廣泛流傳。在歷史人物紀念說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劇性人物,他們或孝順,或忠誠,或堅韌,或不貪功好利,或憂國憂民,但結局都很悲慘,但他們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人們把端午節與這些人物聯系起來,暗示著民眾的集體無意識對美好品質的選擇。而關于紀念屈原的說法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一是為適應節日紀念歸一化趨勢,人們必然會在傳說人物中進行淘汰、選擇;二是因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愛國憂民,行廉志潔,他在楚國國將不國時,寫下了以《離騷》為代表的流傳千古的佳作,表達了民眾內心深處對自己所屬國家的依戀與熱愛,他愛國憂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廣泛而堅實的民族性。偉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對屈原的崇敬與贊揚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論,使屈原成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將相為代表的統治階層,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這一形象并加以褒揚,在文化與政治權力的雙重作用下,大約在隋唐時期,屈原成為端午節文化的核心。兩千多年來,許多仁人志士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紀念屈原,賦予端午節濃濃的詩情。

        如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首詩由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后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干凈的。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單純悼念屈原的比較少,更多的是懷才不遇的詩人借屈原來暗喻自身。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發“不遇情懷”: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詩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人們江上競舟,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尋他死后的遺蹤。只留下碧綠的沅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詩人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殺來抒發自己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詞人陳與義在國家遭受兵亂,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帶時,在端午節感慨萬千,作了首《臨江仙》來憑吊屈原,懷古傷時,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這些對端午有感而發的詩詞,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懷,或者借贊揚屈原的精神來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對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愛國精神都給予了最高的敬意,這個主旨賦予端午節古詩詞濃厚的精神意蘊美。

        二、避邪驅瘟的食俗佩飾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等,還有掛艾草與菖蒲、沐蘭湯、栓五色絲線、戴香包等習俗。因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蔥蘢,生機盎然,天氣漸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加上科學知識的缺失,使古人對五月有了“毒月”“惡月”的印象。陰陽五行說認為夏歷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離位,離屬火,丙亦屬陽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陽熱到了極點,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認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從五月五日午時開始出現的。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用各種辦法來除去瘟疫,因而出現了頗有節日特色的飲食和佩飾。在避邪驅瘟的傳統習俗中,我們可以感悟到祖先遵從自然令律應對災疫的生活智慧,體現一種別樣的節日風情,古詩詞中也有生動的描繪。

        關于食粽風俗,唐代詩人鄭谷“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宋代詩人韓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點翠釵”的詩句,表達的都是對粽子的喜愛之情。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漁家傲》: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首詞把端午時節粽子飄香,人們共飲菖蒲美酒的美妙場景描寫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艷,讓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詩人蘇軾的《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中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將開展浴蘭活動,節俗淳樸純真,氣氛濃郁;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鬟,互致節日的祝賀,端午風俗宛在目前。

        對于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來說,端午也是難得的閑適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具體描寫了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詩人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

        節日習俗本身就是一種美育的載體,人們在過節時參與這些習俗禮儀,不知不覺中就會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詩人將這些習俗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出來,讓人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三、龍舟競渡的觀賞、娛樂美

        龍舟競渡是我國歷史上流傳久遠而廣泛的民俗文化活動。據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的圖騰祭祀節日。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期,端午節被賦予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內容,龍舟競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習俗。晉?周處《風土記》:“端午烹鶩角黍……競渡?!笨赡苁菍Α案偠伞钡淖钤绲挠涊d。隨著時間的推移,龍舟競渡從一種祭祀儀式演變成了端午節的民眾娛樂習俗,龍舟文化的觀賞性、競技性、娛樂性和協作性特征決定了龍舟文化的大眾化屬性。哪里有龍舟賽,哪里就有激動的人群。賽龍舟也成為很多文人捕捉靈感、展示才華的大好機會。千百年來,關于端午賽龍舟的詩詞佳句不計其數,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了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競渡美景。

        唐朝時,被封為燕國公的詩人張說在岳州觀看龍舟競渡時,寫下了一首為后人傳誦的詩作《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短短幾句,就生動地再現了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中唐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揚揚百字,活靈活現地記述了一場龍舟競渡,將自然景象的美好、競渡魅力的無窮、爭先氣氛的熱烈融為一體。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Z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

        宋朝黃裳的《減字木蘭花?競渡》: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用白描手法,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

        第8篇:端午節詩句范文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延傳至今已愈千年。不僅東亞各國受中華文化影響有過端午的習俗,且各國業已融入本民族元素,即便在華夏故土,各地對端午起源也各執一詞。荊楚百姓過端午意在祭奠屈原;三晉人民過端午實則紀念介子推;吳越民眾則認為端午與伍子胥有著深厚的淵源。聞一多先生曾撰寫《端午考》一文,認為“端午節并非為祭祀屈原或介子推云云而沿襲,它源于遠古時代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蹦敲?,吳越地區是否真是端午節的源頭?伍子胥與端午起源又存在何種關聯?

        吳越傳說與端午節的起源

        吳越之地指的是今天的江浙一帶,是古代農業最為興盛的地域。當地百姓飯稻羹魚,世代以種植水稻為生,因而對時令節氣十分關注。陰歷五月初五,是夏季中最重要的農忙時節。“端”與“初”同義,“五”與“午”音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亦為“午月”,所以初五也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故也稱“端陽”??梢姡岸宋纭钡钠鹪醋钤鐟c農業生產有關。

        另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原本是龍的節日。《戰國策》中就載有吳越百姓多“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遺俗,可見龍是吳越百姓尊奉的圖騰。端午節中最重要的節日項目――競渡和吃粽子,都與“龍”相關,競渡用的是龍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龍所竊。據此,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應當是吳越百姓祭祀圖騰的節慶。

        上述兩種起源說,雖不乏科學考證,但從民俗學的角度上看,民間似乎更愿意給端午節附上情感色彩。在江南眾多的端午起源說中,以祭奠伍子胥的說法流傳甚廣。伍子胥原為楚國人,父兄因遭猜忌被楚平王所殺。伍子胥為避禍株連,連夜逃至吳國。因伍子胥才華出眾,很快便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他幫助吳王伐楚攻越,成就宏圖大業。吳王在伐越中負傷而亡,其子夫差繼位。兩年后,夫差在伍子胥的輔佑下為父報仇,大敗越國。越王勾踐一面棲兵會稽山,一面用重金賄賂吳國丞相請求議和。伍子胥深知越國必興兵再起,遂力諫不可養癰遺患,理應乘勢滅越。夫差偏信丞相讒言,同意議和,此后遂逐漸疏遠伍子胥。越王深知伍子胥不除,復國必遇險阻。勾踐在重賄吳王近臣后,夫差猜忌伍子胥,并賜劍令其自刎。伍子胥臨終前斷言吳國必亡于越。夫差聞言大怒,于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尸首投于胥江。吳國百姓十分敬重和緬懷伍子胥,遂將其尸首打撈上來,埋在吳縣胥口。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記載,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百姓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此君便是伍子胥。

        伍子胥雖為楚國人,但他忠肝義膽、有勇有謀,出將入相輔佐吳王闔閭滅越;而且他還“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按照天象風水筑造了蘇州城,以致千年以來,蘇州古城城址幾乎沒有發生變更。這樣一位忠君愛民的臣子怎能不受吳地百姓的敬愛?此后,吳越人民奉伍子胥為江神、波神,還專門供奉有伍相祠。

        獨具意蘊的江南端午習俗

        龍舟競渡。據《荊楚歲時記》一書所載,荊楚地區的劃龍舟習俗,“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可見,楚國百姓端午競渡的風俗,追溯源頭也與紀念伍子胥有關。吳越百姓自古有龍舟競渡的遺俗。越王勾踐滅吳后,十分敬重伍子胥的忠烈,對伍子胥的被殺表示深深的憐憫。他不僅立壇殺白馬祭子胥、筑廟于江上,還在越國倡導競渡,“蓋憫子胥之仲而作”,以致原屬越的地方都有祭伍之舉。浙江上虞在漢代時已有端午祭“江神”伍子胥的風俗。杭州民間立伍子胥祠于吳山(俗稱胥山),端午時年年祭祀,一些行業在民國時還專門放假1天,參與端午祭祀。戰國時越國被楚國所滅,吳越競渡的風俗隨著楚國疆域的拓展,遂遍布南方。而荊楚人民借競渡紀念屈原已是200年以后之事:

        吃粽子。據三國東吳周處所著的《風土記》所載,江南“俗以菰葉裹黍禾,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這是迄今為止有關粽子的最早的記錄,這比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中楚人哀屈原“每貯米竹筒報祭”的記載要早200多年。加之江南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地區之一,糯米的栽培也甚早,因而江南有煮粽的傳統也就不足為奇。至今浙江嘉興的粽子仍是本地特色小吃,風靡海內外。

        斗百草。所謂斗草,就是兩人用草筋互相拉扯,被斷的一端作輸。《詩經》“國風?周南”篇中就有“菖”一詩,講述了江南婦孺嬉戲斗草的風俗。在《中吳紀聞》一書中,則記載了“吳王與西施嘗斗百草”的趣事。江南斗草常用“車前子”,吳方言稱之為“打官司草”。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在詩中誦有“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子孫斗草來”的詩句。遍閱江南地方志,不乏斗草習俗的記載。

        采草藥、掛艾葉。江南百姓認為農歷五月是惡月,要采集草藥,攘除晦氣,所以江南有端午掛艾草驅邪、祈愿身體健康的說法。吳國的太伯與仲雍兩兄弟,為了治愈父親古公父的疾病,前往湖州衡山尋覓草藥。后太王父立王季為君,太伯遂入深山采藥,以避王季。今浙江臨安縣百丈山上還存有“玉仙洞”、“太公潭”等遺跡,相傳是太伯采藥的地方。江南民間傳說,制艾葉、制艾煎是太伯采藥的遺風,艾葉能灸治百病,故端午掛于門前,可以驅散家中晦氣,保家人身體安康。

        百索。百索是用五色絲線纏于臂上以避邪。江南以盛產絲綢享譽古今,吳地很早就養蠶紡絲,五色絲線是一種材質較高的絲綢,端午節時百姓們將五彩絲系于臂,名日辟兵,祈禱人們不被病瘟糾纏。明代江南百姓在過端午時,兒女輩用五色彩索纏臂,長輩則簪艾葉、石榴花以驅邪。清康熙時,蘇州百姓過端午,小兒髻簪五毒,將五色絲纏于臂,男左女右,謂之“長壽線”。乾隆時,民間還用絲綢加蒜粽之類以辟邪。

        喝雄黃酒。端午時,江南百姓喝雄黃酒或用雄黃酒涂于小兒額頭與耳鼻間。雄黃也稱為雞冠石,有光澤,呈橘黃色,中醫常用此作解毒殺蟲藥,尤其可以驅逐蜈蚣、毒蛇之類的毒物。晉朝江南道人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講述黃帝在煉丹成仙前,“圓丘出多大蛇,又生好藥,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眾蛇皆去”。此后“雄黃祛毒”已漸成江南百姓的土藥方。江南民間傳說《白蛇傳》,就有許仙在端午節與白娘子共飲雄黃酒,使白素貞現出蛇形的故事。明崇禎帝時,常熟、昆山縣志中亦有“飲雄黃酒,遍灑室中,點小兒臂額,以去毒”的記載。

        多姿多彩的端午風俗奇葩

        除江南有獨具特色的端午習俗外,華夏各地均有別具一格的端午風俗。譬如唐代長安市民在端午時多互相饋贈墜扇,端午節期間東市竟成扇市。明代端午節時,北京人從五月初一至初五,家家打扮小閨女,戴石榴花,被戲稱為“女兒節”;新嫁女子端午節前,還要回娘家,稱為“躲端午”。

        第9篇:端午節詩句范文

        舅母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編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飄過河。

        飄過河,干什么?把屈原爺爺救上河。

        大河里,船連船,外爺帶我看龍船。

        龍船長,龍船多,比起賽來像穿梭。

        他拍手,你唱歌,我喊號子真快活。

        ――民謠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源流

        “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實際上,端午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時代。當時,是以干支紀日的。端,“始也”,所以端午最初指五月(午月)內第一個午日,即午月午日,所以端午又叫“重午”。 魏晉以后,數字紀日法成為主流趨勢,端午于是定在夏歷五月五日,于是端午又叫“重五”。

        古人認為陰陽二氣的和諧是宇宙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仲夏五月,“長日至,陰陽爭,死生分”《禮記•月令》,所以五月被認為是惡月,而五月初五更是被視為惡月惡日。在這惡月惡日里,陰陽二氣相爭,瘟疫來臨,五毒出現,亡靈也最容易現身,人類與其他生靈都處于生死各半或生死轉化的狀態。面對惡月惡日,先民有的只是恐懼;在恐懼中,種種禁忌和趨吉避兇舉動產生了,并形成了一系列避惡習俗。所以,端午最初的意義就是避惡。避惡習俗不斷被繼承與創新,其中許多都流傳下來。

        經過長時間的傳承,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端午節確立。人們過端午不再戰戰兢兢,開始視端午為“良節”“嘉辰”。南朝梁人王筠在《五日望采拾》一詩中就說:“長絲表良節, 命縷應嘉辰?!倍宋绲墓澣辗諊_始由神秘凝重走向輕松愉快,尋歡逐樂的游樂活動逐步出現,如賽龍舟、吃粽子、斗百草等。同時,端午節又被賦予紀念歷史人物的新內容。

        紀念伍子胥說 伍子胥,春秋時楚人,因其父兄為楚平王冤殺,奔吳,助吳伐楚,報了父兄之仇。闔廬死,夫差立,伍子胥助夫差破越,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進諫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最后竟怒而賜他寶劍自盡。相傳伍子胥死后,尸體于五月五日被棄于江中,他化為了“潮神”。

        紀念曹娥說 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傳說,主要是依據《會稽典錄》的記載:“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迎伍君神,溯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辈芏鹨驗楦赣H溺死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年僅十四歲她,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她也投江了。

        紀念勾踐說 據傳,越王勾踐戰敗被俘后,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勾踐臥薪嘗膽,立志雪恥,于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數年后,一舉滅吳。后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于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舟競渡,以示紀念。

        紀念屈原說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憂國憂民,卻遭迫害。在流放中,屈原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當屈原獲悉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的信息后,仰天長嘆不已,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跳入滾滾激流的汨羅江。這一天,正是五月五日。

        各地端午節紀念的歷史人物盡管不一,但以紀念屈原之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很多習俗也都與紀念屈原巧妙地聯系起來。

        到了隋唐,端午節開始步入繁盛期;進入明清,端午節更是大普及。端午節不但漢族過,而且壯、布依、侗、土家等少數民族也過;不但中國過,而且韓國、越南、日本等國家也過。不過節俗有些差異罷了。

        端午符號

        每一個節日都有其文化的支撐,而“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符號體系,透過傳統節日滲透的文化符號,有時候比內容還要重要”[1]。就像青少年可能對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知者寥寥,但對踏青等符號感興趣的人卻不少。

        端午節傳統符號大致有三類。

        (一)禳毒辟邪類符號

        掛蒲艾

        古人認為艾草、菖蒲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因此常用它們制作端午節的厭勝之物。我國有民謠曰:“五月初五過端午,天師尊神騎艾虎,蒲劍利刃斬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卑荼恢瞥砂恕⑻鞄煱?、艾虎等。天師艾既有用艾草與百草縛成的,也有以泥塑成而以艾蒿為須、以蒜做拳的。艾人、天師艾要懸于門上。蘇轍就有詩句:“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常縈堯母門。”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葉編成,有的則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葉制成。菖蒲葉似劍,故稱蒲劍,可單獨插于門旁,也可與艾制品并用,尤以蒲劍配艾虎最為常見。

        系端午索

        古人還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線、縷、索作為辟邪的端午節節物,可以概稱為端午索。端午索有許多別稱,從材料的色彩著眼,稱朱索、五色絲、五彩縷、五色縷、五彩繒等;從辟兵的角度著眼,稱辟兵繒;從延壽的角度著眼,稱壽索、長命縷、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百歲索等等。[2]從形制看,一是簡單地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二是五彩繩上綴金錫飾物,三是五彩繩折成方勝或結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絲繡繪日月星辰鳥獸等物。[3]端午索或佩于胸前, 或綴于臂上,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端午索可自用,也可贈人,古人就有“把合歡彩索,殷勤寄與”之句。

        貼符圖

        自漢代以來,我國民間就有以“桃印”避惡之俗, 即以五色桃印為符,懸于門上以驅邪避惡。宋代及以后,天師符 大行其道。道家把自己的符歸在張天師的名下,就叫“天師符”。每逢端午節,道家用朱砂筆在黃表紙上畫符饋送或出售,供民間貼在門嵋上辟邪?!堆嗑q時記•天師符》載:“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于中門,以辟祟惡?!?/p>

        飲藥酒

        作為端午節節俗的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午制作、飲用,俗云可避瘟氣。張文潛詞云:“菖蒲酒滿勸人人,愿年年歡醉偎依?!倍宋顼嬓埸S酒,過去在長江流域極為盛行?!帮嬃诵埸S酒,病魔都遠走?!薄栋咨邆鳌分械陌啄镒泳褪嵌宋绻潟r飲雄黃酒現了原形的。

        沐蘭湯

        古人認為蘭湯沐浴,可以禳病驅邪,所以在端午節這一天,要“蓄蘭沐浴”?!冻o》里也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句子。

        (二)吊人祭神類符號

        食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的標志性食品。粽子最初是民間普通食品,吃粽子也不獨在端午。吃粽子最初是為了避瘟與免毒。到了晉代,端午吃粽子才成為全國習俗。當吃粽子成為端午習俗固定下來時,人們將吃粽子與屈原聯系起來。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中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廊俗黥詹迳z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競龍舟

        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劃龍舟習俗就已存在于吳越水鄉一帶。不過,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將劃龍舟(競渡)與屈原傳說聯系起來。《荊楚歲時記》說:“俗以五日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彼逄埔院?,龍舟競渡場面更為壯觀。唐人張建封《競渡歌》寫到:“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龍舟競渡中還有祭神的活動。陸游就有“黿鼓龍船共賽神”之句。清代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說:“龍船……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痹阢枇_江畔,在龍舟競渡前,還要到屈子廟朝拜。而在少水或無水地區,人們則以木或竹制“旱龍舟”,在街市、高臺、平地游走,驅災祈福。

        (三)社交游戲類符號

        送扇

        端午節古有互贈扇子的風俗。民間認為,扇子有辟邪的功效。唐宋以后,贈扇之風盛行。《紅樓夢》中,貴妃賈元春給娘家人的端午節禮就包括宮扇。不但親鄰之間互贈扇子,而且先生給學生端午節的回禮,也用扇子。扇子還可以送給心上人,以便“相憶莫相忘”。

        香囊、荷包也是端午節的常見贈物。

        歸寧

        古人認為端午節為惡月惡日,這天諸事多需避忌,因此有接女歸家躲端午的習俗,因此端午節也叫女兒節。陸游就有“羊腔酒擔爭迎婦”詩句。

        斗草

        舊時端午節還有斗百草游戲。司空圖的“明朝斗草多應喜,剪得燈花自掃眉”,說的就是斗草的情形。

        端午節的本意是避惡,所以端午符號也大多與避惡相聯系,而且一個符號往往有多重意義,如粽子,既可自食,又可投水,還可贈與,所以它一身兼具避惡、憑吊、社交三用。

        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地理不同,特別是水域不同,所以端午符號也不盡相同。

        端午德韻

        “節日是道德的寓所,沒有這個寓所,道德將無家可歸?!盵4]我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倫理道德的集中體現。反過來也可以說,道德成就了節日。正是因為所凝結的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關系的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念,所傳承的濃厚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道德情懷,所寄托的對美好的愿景與追求,端午節千百年來才綿延不絕、歷久彌新。

        端午節種種節俗的背后,隱含著中華民族對“和”的神往。

        人們掛蒲艾、系端午索、貼附圖、飲藥酒、食粽子、沐蘭湯、祭神靈,原初本意是為了在惡月惡日里避惡,避惡就是要維持陰陽的平衡,達到陰陽之和。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焙褪怯钪嫒f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追求人與自然(神)的和解,人與自然(神)和諧了,人的身心也就安泰了。

        端午節也為人際交往提供了舞臺。龍舟競渡時,水上舵手眾志成城,眾槳齊飛,你追我趕,鼓聲、人聲、水聲,聲聲相應;岸上觀者如云,助威聲此起彼伏,歡笑聲、吶喊聲、鞭炮聲,聲聲相連。女兒還家,一家人圍坐一起,菖蒲酒美清尊共,懷往事,道思念,其樂融融。端午送扇,“持表合歡情”。斗草時,“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玩性一起,怎一個爽字了得?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親情、友情、愛情,而且也強化了民族內部各個成員之間的感情聯系,提高了集體的凝聚力。試想,當舵手喊著整齊的號子合力劃舟時,當一家人舉杯共飲話那年那事時,當收到滿帶深情厚誼的扇子時,當斗草斗得“青枝滿地花狼藉”時,人與人之間又有什么墻推不倒呢?又有什么理由不與人為善、和平共處,過好每一天呢?《論語•學而》說:“和為貴?!?人與人之間有了“和”,才會有端午艷陽天;人與人之間有了“和”,才會年年端午午午艷陽天;人與人之間有了“和”,才會端午年年艷陽天。

        端午節不但是競技之節、交往之節,還是懷人之節。

        吳人想到了伍子胥和曹娥。伍子胥為報家仇,投奔吳國,率軍伐楚,“與(楚平王)尸首三百鋼鞭 ,才雪我胸頭怨氣”;為報前王,明知無望,仍屢次力諫,不愿逃亡,甘愿一死。伍子胥乃一勇者無畏的烈丈夫也。孔子把勇作為君子所應具備的三種品質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對勇就充滿了崇敬。盡管伍子胥“報親 ,多了鞭君忿”,但是人們并沒有計較這些,反而把他視為勇的化身。即使他死后,人們依然認為其勇仍存,他“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與其說人們懷念伍子胥,不如說人們對勇的魂牽夢繞。

        人們懷念曹娥,是因為其孝。中國道德文化強調“仁”,而“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由親親拓展至親他人,泛愛大眾,四海之內皆兄弟,就可天下大同。所以,人們對孝推崇備至。人們懷念曹娥,就是希望孝駐心間到永遠。

        越人懷念的是勾踐。說起勾踐,人們最耳熟能詳的莫過于“臥薪嘗膽”四字?!吨芤住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本褪钦f,天上的日月星辰無休無止運行,君子也應積極進取、發憤圖強。中華民族的血管中流著自強不息的血液,所以中華民族對自強不息的精神更是推崇,對自強不息的人更是敬仰。勾踐因其超常的自強不息精神而不朽。人們把端午與勾踐聯系起來,便是要讓這種精神代代相傳,直到永遠。

        楚人乃至全中國人紀念的則是屈原。屈原早年深受楚懷王信任,“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他憂國,“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更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為了實現心中的美政,他“奔走以先后”“上下而求索”,但“黨人”“競進貪婪”“興心嫉妒”“蔽美稱惡”,對此,他“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最終,他被放逐。他雖然“欷余郁邑”,但矢志不渝,“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芭e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理想破滅了,他選擇了死亡:“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自投汨羅,乃是以自覺的方式,對黑暗勢力所能進行的最后的、也是最激烈的抗爭。

        與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華民族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和美好人格的向往尤為突出。屈原的偉大,乃在于他內美修能,憂國憂民,勇于抗爭,以自己的整個生命踐善行美,為后世樹立了一個人格標桿?!耙坏姥D康南脊?從汨羅江上騰空而起/穿過漫漫的長空/永遠在人民心中閃耀?!保ㄔ吭姡┣澳_剛走,又來了諸葛亮、杜甫、譚嗣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聲尚未飄遠,又傳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屈原的精神傳人,“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這些,正是“中國的脊梁”。屈原精神“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傳說雖然經不住推敲,但是人們還是愿意相信,那是因為每個中國人心底對屈原精神深沉的渴望、熱烈的追求與抹不去的神往……

        今天,屈原的身影漸行漸遠了。2005年端午節,詩人余光中吟誦起他新譜的詩章《汨羅江神》――

        烈士的終站就是詩人的起點?

        昔日你問天,今日我問河

        而河不答,只悲風吹來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羅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東

        你的清波卻反向而行

        舉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潔癖

        眾人皆酣睡,唯你獨醒

        逆風而飛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矯健的龍舟

        急鼓齊催,千槳競發

        兩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嗎?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淪落的我們

        百船爭渡,追蹤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傳已久的清芬

        …………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河,這河中流的是湘水懷沙,載的是周禮國風,蕩的是中華民族魂……

        參考文獻:

        [1] 李層,曾金勝.傳統節日之困[J].時代潮,2006,(3):24―26.

        [2] 譚麟.荊楚歲時記澤注[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96.

        [3]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6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码 | 青青青视频手机在线看 | 在线看片一区二区 | 午夜欧美成是人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