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歌頌祖國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拓寬渠道 經典進入課堂
課堂教學是開展特色教學的主渠道,我校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做到了“五個一”,即:每天一次誦讀、每周背一首古詩、每周上一節國學課程、每周聽一次古詩詞鑒賞、每學期進行一次競賽活動。經歷從吟誦到品讀、從鑒賞到應用的多思過程。
我們把每天的早自習的晨讀時間定為師生誦讀經典詩詞的時間,學校根據各年級實際推薦了30首經典詩詞,要求學生在一學期內全部會背誦。每周開設一節學習古詩詞的校本課程,已閱讀為主,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每天利用“欣賞”時間(每天10分鐘)對一首經典古詩詞進行鑒賞品味,很受學生歡迎。每學期進行一次古詩詞誦讀和背誦活動,學生興趣盎然,效果很好。
二、統籌兼顧 營造詩教氛圍
1、分層要求不同年級
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學前、一年級以誦讀《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國學經典為主,2---5年級在吟誦經典詩詞的基礎上進行詩詞鑒賞。(以小學生必備70首古詩為主)
2、組織編寫校本教材
我們在開展古詩詞進校園工作中,堅持與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緊密結合,積極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目前,我校編寫的《古詩詞進課堂》一書,已作為校本教材投入使用。
3、堅持與德育教育相互融合
走廊文化凸顯“誦讀古詩文辭,打造書香校園”特色,以不同形式展現給全體師生,讓他們耳熏目染,時時刻刻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每逢重大節日,學校都把古詩文融入到有關活動中。如五一勞動節舉行以贊美勞動和勞動人民為主題、母親節、父親節以歌頌親情為主題、清明節以緬懷先烈為主題、教師節以贊美教師為主題、國慶節以歌頌祖國為主題的詩歌朗誦、優秀詩詞書法展覽等活動。各班級在班隊會課中也組織相應的活動,以強化學習經典詩文的效果。
一、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1.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3.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說過:“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可見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1.親情教育。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2.友情教育。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觀的教育
1.熱愛水資源的教育。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
3.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的教育。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出墻來的一枝紅杏贊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荷花的美來襯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小草的深切贊美。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具體直觀,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四、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生成才的基礎。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挖掘內容,進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現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石灰吟》則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凌寒獨自開”歌頌了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元代畫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寫道:“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不僅寫出了墨梅的高雅氣質,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學這些優美的詩句中,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無味的說教。
【關鍵詞】指導;有助于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Primary school poetry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
Liu Gongguo
【Abstract】Modern is arranged in the primary stage, is to let students feel the classical Chinese, understand long splendid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edify beauty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materials. In teaching, therefore, should notic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ke students form ability.
【Key words】Guidance; Help to learn;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我國古代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尤其是詩歌具有感情激勵,想象豐富,語言精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可大大豐富學生的情感,發展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在小學階段安排古詩文,是讓學生感受文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文化,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愛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古詩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形成能力。
1 初讀詩文
首先要讓學生讀準字音,拼讀生字詞。如王冕詩《墨梅》中“乾(qi血)坤(kun),”王維詩《九月九憶山東兄弟》中“茱(z抽)萸(yu)”,《學弈》的“繳(zhuo)”……熟讀詩文為理解詩準備。
2 幫助學生掃除文字障礙
由于漢字在發展過程中定義不斷演變,所以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了解字義,在釋詞中要著重理解與現代漢語字義相區別的詞,如《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是“因為”的意思;《暮江吟》中“可憐”的意思是“可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學弈”中“非然也”的“然”指“這樣”。同時強調有比喻意的地方,如《游子吟》中的“寸草心”指“游子之心”,
“三春暉”指“慈母之恩”。其它對學生來說較難理解的詞,如《七步詩》中的“漉”、“鼓”,《出塞》中的“飛將”等,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3 理解句意,進而明白全詩內容
句是由詞連成的,完成了對字詞的理解后,接下來是讓學生連詞成句,現代漢語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教師在評價時,不能單純用“對”,“不對”來判斷,只要語句通順,能說清詩意,就應該肯定,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長歌行》中“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是唏”一句,在借助注釋和詞語手冊可連詞成句,“園子里那綠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陽一出來就曬干了”,“園子里的蔬菜一片碧綠,早晨的露水在等待太陽曬干”或直譯,用這種方法了解詩句的意思再連句成段,就可了解全詩文的內容了。
4 感悟詩文的思想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雖在整冊閱讀課文中所占比例不多,但內容卻十分豐富,不僅從各個層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人文景觀,而且還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喻意深刻,對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情操有著重大意義,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教學古詩文時,要特別注意對一些膾炙人口的名言佳旬的理解,這些佳句的深刻含義對學生感悟作者寫詩的思想內涵有很大幫助。
如歌頌祖國大好山河和美麗風光的《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銀河落九天”;《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對大自然的熱愛,從而激發他們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培養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5 再讀詩文,指導背誦
朗讀和背誦能再現詩歌所描繪的情景,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詩的情感,增強詩的感染力,所以詩歌教學要教給學生讀詩的方法,指導背誦。讀詩,首先要準確理解詩歌的內容,從整體上確定朗讀的基調和變化,感情比較明朗,歡快的詩,讀起來應當語調高昂,輕松,語速稍快。讀詩,還要注重節奏,停頓,一般說來七言古詩每句為四個節拍,可以是“二二二一”的畫法,如“秦時/明月/漢時/關”;也可以是“二二一二”的畫法,如“日照/香爐/生/紫煙”,五言古詩每節為三個節拍,可以是“二二一”的畫法,如“白日/依山/盡”,也可以是“二一二”的畫法,如“危樓/高/百尺”。
通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反復吟誦進一步感悟詩文內容,便于記憶。
6 結合插圖,啟發學生想象的能力
語文教學,既強調知識,又強調發現、創造知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絕不是簡單地把現成的知識儲存到自己的大腦中去,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再發現”知識的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段話包含了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范圍,不僅要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還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的兩件大事,一是學做人,二是學做事。所謂“人才”,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引導和保障,掌握了知識技能就有可能不能為社會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會。我們教師的首要職責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有德之人、有為之人。因此,培養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已經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經典古詩文是我們中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精華積淀,我認為在誦讀課上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準詩文、讀好詩韻、讀出詩境,還要充分利用古詩文誦讀教學這塊陣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一、傳承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至今仍閃爍著燦爛的光輝,經典詩文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而優秀的傳統道德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魂、民族根。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主要指的是以儒家倫理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道德精華。針對當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團結友愛、孝敬父母的意識淡薄,所以我在誦讀課中讓學生誦讀《弟子規》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以“誠”為先的交往準則,以“禮”為先的行為規范,以“孝”為先的家庭倫理,以“儉”為先的立家之本,以“仁”為先的待人之心。這些都是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再如誦讀《三字經》的內容,“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融四歲,能讓梨……如囊螢,如映雪……”在誦讀中,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指導學生誦讀,還指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對照自己找差距,辨別自己哪些行為是對的,那些行為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今后應該怎樣做。在誦讀中不僅使學生積淀了知識,還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發憤讀書、孝敬父母以及行為準則的印跡,對培養學生品德,激發學生勤學上進,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個國家人民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生發奮學習的推動力量。我們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進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氣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們必須從小教育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生活與祖國命運前途聯系起來,在學生的心里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中華古詩詞中不乏歌頌祖國壯麗河山、名勝古跡、豐富物產、遼闊疆域等名篇,教師利用誦讀課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學可謂水到渠成。如學習陸游的《示兒》可以利用作者的遺慮、遺憤、遺言、遺憾幾個問題,激發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在心底產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人人都說家鄉好,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無處不存在著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如學習《泊瓜洲船》、《憶江南》等古詩讓學生在體會作者的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中,扣動學生愛家鄉之心弦,然后再擴大到整個國家。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還應先從教育學生同情他人,愛身邊的親人,關心師友做起。如《鋤禾》在教育學生愛惜糧食的同時,還應喚起學生的同情心,學習“送別詩”后,要啟發學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愛的種子,為萌生愛國主義思想奠定心理基礎。
三、注重人格教育
培養學生的真善美,是我們誦經活動的最終目標。中華古詩文記載著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史,薈集著儒、道、墨等諸家的深刻思想,這些傳誦千年,膾炙人口的篇章,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古詩文不僅能提供文學滋養,而且融合在詩文中的智慧、風骨、胸懷和操守都將成為新一代中國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資源”(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社區與文化委員
轉貼于
關鍵詞:語文素質;情感態度;審美情趣
關于語文素質培養,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已有明確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在語文教育中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幫助學生實現豐富的語言積累,形成一定的語感和思維,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基本的語文素質。
一、培養小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態度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語,熱愛自己民族的語言就是熱愛自己的民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情感,小學生只有熱愛祖國語文,才能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更好地學國語文,形成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并為自己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在語文教育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小學生的情感態度:(1)展示漢字這種方形文字的歷史魅力,展示漢字跟隨時代變遷的歷史進程;(2)通過文字游戲展示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給“媽媽、爸爸和弟弟看電影去了”“昨天的比賽火箭隊打敗了小牛隊取得了冠軍”等句子加標點,或者改“這家水果店關門了?”中的問號為感嘆號,使學生感受加上不同標點和改變標點后句子意思的改變,在自我探索中發現祖國語言的奇妙之處;(3)通過教材中歌頌愛國情結的文章和古詩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如《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中杰出科學家錢學森放棄在美國的一切,忍受折磨,通過頑強斗爭,歷經五年終于回到祖國懷抱的故事,教師要充分闡發其中的愛國精神,讓學生在熏陶下培養對祖國和祖國語言的熱愛。
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的形成
張志公說:“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出語感來。豐富的語言積累,作為小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積累分為課內語言積累和課外語言積累兩種。課內語言積累主要是指通過教材文章的學習,掌握常用字和詞匯,背誦優秀段落和詩詞歌賦,熟悉各種修辭表達。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忽略語文知識的基礎地位,語文知識是形成小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它能規范小學生的語言表達,加深小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應用。比如,在《火燒云》一文中,帶領學生學習鞏固新詞語“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對火燒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詞語盤點”中的詞語,熟讀學生自己喜歡的段落;課外語言積累則主要是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來實現的。教師還可以多給學生推薦一些課外的優秀讀物。學生通過豐富的語言積累,熟讀文章優秀段落,在課外閱讀中豐富文本的題材和體裁,感受更多的語言表達方式,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語感。
三、在實踐中完善語文能力,促進語文思維的發展
語文能力即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運用語言順利傳遞信息的一種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過程,其實就是言語交際過程,這一過程又離不開語文思維。語文思維即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與語言同步展開的思維活動,如,對交際內容的判斷、領悟,思路的調整、語言的表達等。
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思維,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口語交際教學,促進知識和能力的統一,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或者創設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樂”為主題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啟發學生從“秋天”和“快樂”出發,結合本單元學過的對顏色的描述,以及“日積月累”中“天對地,雨對風”的表達技巧,與學生交流在金秋時節做過的事,當一個學生談起了放風箏的事,大家從買風箏或者做風箏到放風箏的趣味故事開展口語交際,大家講述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的金秋時光,將快樂的情緒通過有條理、有邏輯的語言感染別人,比一比誰講得最動聽。
四、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各階段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出了具體要求。我們根據小學生的能力和實際水平,在各年級中實施不同的培養方法。在一、二年級時,教師可以通過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為學生構建美好的情境,讓學生從中感受世間萬物的美好,從而關心自然和生命,通過誦讀歌謠和淺顯的古詩,為小學生鋪開文學的畫卷,帶領學生進行想象,感受語言的優美;在三、四年級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作品中形象的描寫和優美的語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饒的西沙群島》和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時,為學生飽含情感地朗讀,通過多媒體展示西沙群島風景的優美,從文中優美的語言中學習對海水、巖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級時,學習辨別相近詞語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較分析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表達效果,老師可以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優秀作品,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促進語文素質的形成。
關鍵詞:班級文化 特色 文化資源 熏陶 心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179-01
唐朝大詩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給我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熏陶感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班級特色文化建設中,筆者的出發點和主題就是用多種文化資源熏陶學生的心
靈。
班級文化,是一種個性文化,代表了班級的形象,體現了班級的生命。它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創造的財富和共同勞動的結晶。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氛圍,是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小學教育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極為重要,而班級文化作為小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建立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小學生的成長提供強大的動力,它對小學生的影響可能持續一生。
從生態學的觀點看,“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明生長環境對生命體成長的重要作用,從古時的“孟母三遷”到今天的“環境出人才”,無不證明了環境文化的重要性。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就是為學生健康和諧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在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實踐中,筆者把立足點和主旨確定
為:用多種文化資源熏陶學生的心靈。
中華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寶貴的精神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教師,理應把它發揚光大。
1 用古詩詞熏陶學生的心靈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無數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和才華橫溢的詩人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誦讀積累古詩詞不但能使學生增長語文知識,提升文學素養,而且能陶冶情操。首先,指導學生精心學好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技巧。其次,開展“我愛讀古詩詞”的語文活動,每周增學一首古詩詞。每周讓一名學生當小老師,自己動手搜尋短小精悍、淺顯易懂的優秀古詩詞抄寫在黑板上,教同學朗讀理解學習,并抄錄在語言積累本上熟讀成誦。下次學習新作品時,先要朗讀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詞,溫故知新。鼓勵學生下載到該詩詞的歌曲,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歌唱,以增加趣味性。
在第一次校園班級文化展示活動中,輪到我班時,正值萬紫千紅的仲春時節,筆者精心挑選了幾十句恰好與時令吻合的含有“春”字“春風”或“春雨”“春水”的古詩詞名句訓練學生朗讀背誦,之后,在臺上表演“古詩詞含春名句聯誦”。先全體學生齊誦16首詩中16個含有“春”的名句,然后分角色,女生朗誦13首古詩中含有“春風”的13個名句,男生朗誦11首古詩中與“春雨”“春水”有關的11個名句,讓學生從凝結著古代詩人智慧和靈感的詠春詩句中去重溫春天的美好,去感受春天的萬種風情。同時引導學生意識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姹紫嫣紅的春天每年都會如約而至,可我們人生的春天卻只會一去不復返!我們現在正處于人生的春天,只有珍惜光陰,勤奮學習,播種希望,將來才能收獲金色的果實,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才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2 講愛國名人故事,用中華名人的愛國事跡熏陶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
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愛國”是它的核心和基石。無數仁人志士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愛國精神澆灌著中華民族這棵根深葉茂的大樹,使偉大的祖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步一步走向富強文明。在中華傳統美德班級文化展示活動中,筆者指導學生開展誦讀愛國詩詞,講中華愛國名人故事,唱熱愛祖國、歌頌祖國的歌曲的活動,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撒愛國的種子。在我校開展的全縣德育展示開放活動中,我班開展了主題為《愛國主義永放光芒》的德育班隊活動,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了愛國主題的詩詞,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愛國名人的動人故事,還飽含深情地合唱了歌曲《祖國是媽媽》,得到了觀摩教師的好評。
3 講中華成語故事,用成語中的名人事跡熏陶學生心靈,激勵學生向上向善
成語是漢語中的精華,絕大多數來自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和詩詞文章。其中一些成語蘊藏著精彩動人的歷史文化故事。許多個性鮮明,有智慧有成就的歷史文化名人活在言簡意賅的漢語成語中。挖掘這些故事,讓學生講述,既增長了知識,學習、積累了語言,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如“三顧茅廬”劉備求賢若渴的故事,“程門立雪”楊時尊師重道的故事,“聞雞起舞”祖逖苦練武功立志報國的故事,“鑿壁偷光”匡衡家貧卻勤奮讀書的故事等等。學生通過講述這些成語故事,不但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增長歷史知識,而且能從故事中的歷史人物身上得到某些啟迪,心靈受到熏陶、感染,萌生出正能量。
4 利用校園的“墻柱文化”資源熏陶學生心靈
古詩是語文教材中一個比較特殊的體裁,它言簡意賅,意境深邃,生動形象,表現手法多樣,內容包羅萬象,是中國文壇上璀璨的明珠。它描繪出了“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景象,抒發了“低頭思故鄉”的萬千愁緒,以及對“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哲學思考……古詩教學是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初級階段,因此,加強古詩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語文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藝術鑒賞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學生的性情
古詩中有歌頌祖國山河壯麗的,描寫羈旅生涯辛酸的,也有抒發佳節形單影只的凄苦以及壯志未酬的憤慨之情的。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有效地將格調美、意境美、哲學美完美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欣賞這樣的詩句,讓他們身受藝術氣息的熏陶,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例如,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語文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的西湖的景色圖片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可以配合一首古典音樂烘托氣氛,為學生構建美的意境,帶領學生朗讀古詩,解析古詩中描寫西湖景色的詞語,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描繪的意境之中。讓學生欣賞這樣的詩句,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學生的性情,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大有裨益。類似的詩句還有“碧玉妝成一樹高”的碧玉裝扮的妙齡少女的嫵媚之美,“潭面無風鏡未磨”的動靜相宜之美,以及“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視覺沖擊之美……這些都是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啟蒙詩句。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小學生想象力豐富,思維靈敏,然而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卻不能準確把握古詩的意境。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進入特定的古詩情景之中。這就要求教師發揮學生的思維優勢,轉變學習方式,以編故事、繪畫等形式對古詩的意境進行再造,這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積極意義。例如,在教學《示兒》這首古詩時,語文教師可以著重講解陸游的生平事跡,為學生編制一個時代縮影,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古詩情景之中。教師可以根據古詩內容巧設問題情景:從“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中你能看到什么畫面?學生:在病榻之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奄奄一息地念著自己的宏圖大志。兒孫圍在他的周圍,只見這位白發老者艱難地從口中蹦出幾個字,隨著一聲凄厲的叫聲,這位白發老者帶著他的壯志未酬消逝于低矮的房屋之中。這是學生想象的畫面,讓學生根據古詩描繪的景象進行意境再造,對古詩的言外之意自己通過聯想補充,也是一個藝術再造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詩意,也能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三、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摘 要】很多學校認識到經典誦讀對于小學生的德育功能,在學校內積極推廣,確實,經典誦讀給學生的德育功是強大的。介紹了如何利用經典誦讀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 經典誦讀;滲透;德育
一、開展經典故事會,促進學生誦讀
很多經典誦讀都包含一個小故事,比如,《三字經》是一本小學啟蒙讀本,它包括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識性,而且趣味性強,對于兒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義,三字經內容體現了中華文化傳統的道德人文主義精神。有很多學生在小學前的幼兒園就已經接觸過,但是,他們僅是限于機械的背誦,而對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卻了解甚少,如果我們把其中所蘊含的故事挖掘出來,讓學生去學習,通過查找資料或者教師給學生提供故事,在課堂上請同學們講三字經故事,在學習故事、講故事中了解《三字經》里所蘊含的德育理念,就能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創設經典詩文小環境,創設德育大環境
創設學生學習誦讀的環境能讓學生感受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蕩漾著經典詩文的氣息。當進入校園的時間起,學生已經進入了具有濃郁品德教育氣息的環境。學校里優美的環境能給孩子以美的教育,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書香氣息,那些健康活潑的經典詩文作品與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都像一朵朵綻放的小花一樣散發出迷人的芬芳,讓學生回味無窮,感受到陣陣的香氣,也感受到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氣息,從而對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在學校的宣傳欄或者黑板報上,張貼學校教師的名言警句,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們,起到示范作用。操場的圍墻上一首首小詩并配有圖畫,如孔融讓梨的畫面感染著每一個學生。教學樓的走廊上,貼滿了同學們自己親手編制的經典詩文小報,小報的制作本身就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他們也會在經過走廊時關注其他同學的小報,從而讓同學們的辛苦勞動換來對自己的德育教育。班級也要定時更換經典詩文的學習內容、黑板上的激勵性的詩句、立志做人的名言等,比如,“冠必正紐必結”“輕聲慢步過走廊”這樣的警句既營造校園環境,打造儒雅書香校園,也是對學生的行為舉止的一個提醒,當他們長期得到這種警句提示時,就會逐步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三、從《弟子規》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華
大多數學校都學習《弟子規》,這里的“弟子”特指學生,“規”是指規范。《弟子規》的內容出自《論語·學而篇》,其中第六條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規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形成順口押韻的《弟子規》,《弟子規》規范了學生的具體行為,比如在家、在外、與人的交往、禮儀、學習等出外、待人要做一個行為舉止規范的好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弟子規》時,要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生觀,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一個擁有優秀品質的人。
四、從唐詩宋詞誦讀中形成熱愛祖國的胸懷
在唐詩宋詞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過描寫祖國的壯麗山河而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在教學中把這些詩詞進行歸類,讓學生全面系統地誦讀,在反復的閱讀中感受作者的強烈愛國思想,從而對自己產生深刻的影響。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讓學生重復誦讀的同時,多讓學生從教室走出去,走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感受詩詞中的思想。比如,可以組織春游活動,也可以在學習時走到大自然當中,當他們看到大自然的美麗景色時,心頭便呈現出一首首古詩。當學生看到則則發芽的柳枝時,就會想起“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當看到一只只小燕子從自己身邊飛過時想到了“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學生在美麗的景色中想起了詩句,在詩句誦讀中想起了美麗的景色。
五、在古詩詞學習中體會真正的友誼
很多的小學生喜歡與同伴一起交往,但他們的交往很簡單,只是感覺高興,還是不明白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多么的可貴。所以,我們要對小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在很多古詩中,都有歌頌友誼的內容,學生在學習這樣的古詩時,通過反復誦讀與學習能感受到友誼的真諦。
在小學語文教材與資料中有很多這樣的體現友誼的詩句,比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這些詩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友誼之情,朋友的送別,朋友的相聚,朋友的一段段友誼有如一幅幅鮮明的畫面,在學生面前浮現,他們的這種情感深深地打動學生,讓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友誼是那么珍貴。
六、在古詩中體驗濃濃的思鄉之情
有一類古詩是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這類古詩有很多,比如,在《靜夜思》中這樣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又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有《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等等,諸如這類古詩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贅述。每一個詩句雖然是在不同的情況下產生的,但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那就是思鄉之情,我們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產生這種思鄉之情,就根據作者不同的背景而教,在不同的背景下產生的思鄉之情又有不同的味道。
是的,讀書能給人知識,同樣,小學生誦讀經典,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教育,開卷有益就是這個道理。我國的歷史悠久,古詩更是博大精深,盡管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只要他們能牢牢記住這些名篇佳作,一定會給他們以后的生活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將會受益無窮,最終后慢慢釋放出濃醇的芬芳,從而提高他們的涵養,凈化他們的心靈,提高他們的素養。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經典誦讀的教學時,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德育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曉中.經典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現實意義[J].文學教育(下).2011(01)
[2]田永梅.經典誦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3]周吉群.巧借“經典誦讀”提升農村初中學生的人文素養[J].新課程(下).2011(01)
關鍵詞:素質教育;情感;滲透;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058-01
語文教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其人文性,情感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因素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通過情感滲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不斷深化學生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一、挖掘教材內涵滲透情感因素
語文教材的很多篇目,蘊含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愫,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眾多人物形象,體會他們的思路歷程,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思想感情,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深入剖析作品,挖掘作者創作時的激情,在對課文內容的領悟中,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樂,體味作者的人生態度,激發積極情感,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生命意義及對人生的思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蘇軾的《沁園春? 雪》的教學,學生在感受“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祖國壯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讓學生去體味一代偉人曠達的胸懷,激發學生關注歷史成就功業的責任感,初中語文課本里,有很多飽含愛國情懷的篇章,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導學生體味名言佳句,結合現實多方面耐心指導,進行愛國主義滲透,對祖國的錦繡河山描寫歌頌篇目,要注意培養提高其審美情趣,增強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情感,教會學生如何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二、體味文本詞句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
教學過程是情感體驗過程,是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教學活動具有強烈的情感因素滲透,語文教學最適宜開展情感教育,語文課本承載著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偉大的作家及他們的經典作品提供給了學生豐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涉及很多的人文知識,學生喜歡的文章往往包含很多可以觸及心靈的因素,教師可以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育,感染和激勵學生的閱讀興趣,陶冶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們應當關注其情感體驗,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鼓勵他們積極進取,體驗學習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進行創造性的發展,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與作者的情感交流,與文本人物產生感情共鳴,心靈受到陶冶,學生把自己生活、經歷、感受融入作品,教師要營造情感氛圍,把學生帶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進一步理解課文,升華思想感情。
三、置身真實情境達到情感共鳴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通過對事物形象的直覺感知,產生美感,而感官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確具體,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精神愉悅,產生顯著的審美效果。創設審美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精神和諧,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要創設意境,以情動情,通過表情范讀、配樂朗誦等多種手段,提升語文教學美的境界。信息技術引入語文閱讀教學,改變了語文閱讀教學單調呆板現象,信息技術蘊含超大信息量,閱讀方式也由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教學內容以生動形象的聲音和圖畫展示出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古詩《錢塘湖春行》教學,教師在字面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利用多媒體欣賞古箏音樂伴奏下的朗讀,再為學生播放春意盎然的畫面,展示綠草如茵,鶯歌燕舞,碧波蕩漾的畫面,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例如,《木蘭詩》的教學,播放影視劇《花木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思考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目的,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閱讀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語文教學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的情感,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體驗悲歡離合,提高思想境界,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文學作品集中體現了藝術家的審美意識,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飽含深情,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文章情感的感召,凈化和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
四、課外活動實現情感延伸
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比賽,既拓展語文閱讀面,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又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他們積極向上、集體協作的情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是對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如詩歌朗誦講演比賽,成語、古詩、文學知識競賽,開討論會、收集簡報、做手抄報等這些活動。古詩朗誦、講成語故事,讓學生們能掌握古詩知識和成語故事,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煉形象,祖國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激發了愛國情感。課外閱讀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深化、鞏固,這也是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另一途徑。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確定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學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積極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多種手段,把握時機,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健康品格。
參考文獻:
[1] 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