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視藝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影視藝術從最初的誕生一直到近代逐步完善最終被人們稱作新的藝術形式,其經歷了多個演變的階段,其復雜程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影視藝術的內容通常會以其特定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可能每個人對于影視藝術的認知都有所不同,但是其重要性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縱觀影視發展的歷史,影視藝術一般被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包括社會古典追求時期、浪漫美學時期、紀實時期、影響時期以及當代的多元自由時期,我國的影視藝術發展也同樣經歷了這些時期。在后來的實踐中,我國影視藝術行業有了自己獨立的發展空間,成為新興的藝術形式。相較于西方國家,我國的影視行業發展是較晚的,最終影視戲說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以現實為基石進行創作,將其民族化,最終形成了創新出影視藝術的現代框架結構。20世紀三四十年代,民族存亡戰爭與階級矛盾戰爭是一大社會背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我國的影視行業也被卷入其中,最終反映真實生活的影視藝術在現實與影像的作用之下形成了其悲劇美的特色,在此階段中,我國影視藝術的核心向深層次邁進,相較于之前的平淡,這一階段的影視藝術不論是其形式還是內涵都做到了質的飛躍。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的影視藝術形式也趨于傳統,抒情與敘事方面都有著屬于本民族獨特的風格,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影視藝術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向前邁進,從形式上而言,這一時代的影視藝術還是有所創新的,影片更加偏向于講述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然而可惜的是這些影視作品本質依舊空泛,無法達到審美價值的本質要求。到了后來,80年代后我國改革開放,思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影視藝術也真正地走向了藝術與現實的完美結合,視聽語言的進步是不言而喻的,眾多中國電影人在拍攝作品時都做到了巨大的突破,電影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底蘊,同時也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90年代后,影視藝術市場化逐步滲透到影視作品當中,導致現實主義電影潮流的前進步伐受到阻礙,但是也給予了影視藝術走向多元化的道路。21世紀后,我國影視藝術最終迎來了市場化,也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不同形式的影視作品紛紛躍上銀幕,而數字科技的進步也為其拍攝提供了更充分的條件。
二、影視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影視藝術是視聽語言的集合,盡管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影視藝術相較于過去,已經能夠很好地為我們帶來視聽語言的享受,但是其藝術形式的發展上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也導致了我國影視藝術的發展受到局限。筆者認為,我國影視藝術的問題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影視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有著較大的區別,它融合了諸多藝術的元素,如畫面、聲音等元素被集合到一起,從而獲得一定的審美價值。在影視作品中許多時候能夠通過畫面與聲音的結合給予觀眾感官上的刺激,增強了電影的感染力,但是影視藝術的更為關鍵的要素還應當是其作品深度,一部意境深邃的影視作品帶給觀眾的思考是無限的。在影視作品中,其內涵意境是需要通過影視藝術的手法進行展現的,有時候人物形象的刻畫也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當今的影視作品中,雖然其也被許多電影人所運用,但是卻依然無法帶領觀眾進入到更深層次的思考中,給予人的震撼是有限的。其次,影視藝術為觀眾展現絢麗的畫面不應只是刺激觀眾眼珠這么簡單,其應當將以往抽象的概念和思想,通過視聽語言的表達最終傳遞給觀眾,讓觀眾在受到影視作品感官上的刺激的同時,心靈上同樣有所感悟。但是時下信息化科技發展迅速,網絡這一平臺的出現雖然讓許多的創作者們更加自由地進行創作,但是同樣地也禁錮了影視藝術本質內涵的發展,傳統影視藝術應當具有的審美價值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那么如何運用現代化數字媒介才是影視藝術發展道路上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影視藝術的創新
(一)影視創作的交流形式
影視藝術作為一種直接作用于觀眾感官的藝術形式,其表現手法是較為豐富的,通過不同手段創造出更為直觀的審美感受,通過畫面與音樂的結合為觀眾塑造一個合理的藝術空間。而影視藝術有著其獨特的特點,能夠與觀眾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影視藝術所具備的那種充滿共享性的特征,能夠讓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處對影片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溝通和探討,而電影所具備的客觀的視角能夠讓觀眾在電影院這個場所中,達到一個特定的心理反應。相較于以往的影視藝術形式過于單調和古板,影視藝術的創新能夠更好地將電影藝術的此種意義展現在電影之中。電影作品的創作往往會在電影中融入當事人的主觀思維,讓觀眾在觀看影視作品的過程中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電影故事的魅力,讓觀眾對于電影人物的世界感同身受,這就是影視藝術所具有的特點,這種信息磁力能夠讓其藝術氣氛得到更多的展現。影視工作者為了達到這種境界,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影視創作是一個作者與觀眾交流的過程,隨著影視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影視藝術能夠進行自身的轉化,從而構建出一個能夠讓觀眾更容易感受其內涵的影視世界,最終完成影視藝術形式思想交流的目的。
(二)緊隨時代的創新思路
我國影視藝術形式在不斷地創新與發展,但是仍然在多樣性方面有著較大的缺陷,這也就導致了許多時候影視作品無法滿足精神需求日益增長的廣大觀眾,當前的影視藝術形式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發展也受到了阻礙,那么影視藝術的發展如果希望加快腳步,就需要廣大的影視工作者將創新這一要素重視起來,創新已經成為影視藝術發展的關鍵。我們說起影視藝術的創新,并不是意味著將過去的傳統藝術摒棄,相反更應當將這傳統的影視模式保留,影視工作者應當對其進行符合時代特色的完善,將其改造成能夠滿足觀眾不斷變化的審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影視作品在描寫男女之間愛情時會賦予其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悲彩,比如著名電影《魂斷藍橋》,但是時下的電影創作者在創作之時,卻不能完全地對其中的模式進行模仿,因為在如今的社會中,觀眾觀看戰爭年代的影片更愿意去關注電影中反映出的社會與人性的思考,所以影視作品應當以時代背景為核心進行創新。而且影視創作應當處于時代的前列,在創作的過程中,社會中的諸多事件與細節應當及時地反映在作品中,不僅能夠將影視作品內容的豐富性提高,并且對觀眾更具有說服力,讓其展現出屬于時代的內涵,推動我國影視事業的蓬勃發展。
(三)結構模式與觀眾觀感方面的創新
影視作品中,情節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情節的合理性會讓作品中的情感內涵更具有說服力,然而,許多情節的發展需要依靠巧合而進行,電影中的人物會在不同的巧合之中發生命運的突變,從而讓劇情出現波折,最終達到情感。在過去,這樣的情節能夠完美地將觀眾的內心抓住,引起觀眾悲傷或快樂,但是到了今天,這種模式便顯得過于傳統,缺乏創新,許多觀眾在觀看之時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導致電影的價值有所降低。近年來,我國電影作品中的結構模式有了一些轉變,但是其依舊保留了較多的傳統模式,只是對其進行了延續。因此影視作品中的結構模式需要從根本上進行轉變和創新,比如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為情節加入一定量的虛化描寫,讓其看起來更具有合理性,使觀眾更好地融入電影中去,看似真實的電影情節也能夠激發觀眾的審美熱情。觀眾的觀感是不斷改變的,影視藝術形式創新應當符合觀眾的轉變,達到觀眾的觀感與作品的創新相統一的目的。觀眾在觀看電影之時,是對作品進行解讀,電影應該通過視聽語言將其創新觀念展現給觀眾,而不是單純地對前人創作理念的復制。當這兩者達到統一之時,最終形成影視作品滿足觀眾審美,觀眾審美促進影視藝術發展的良性循環,讓影視藝術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四、影視藝術的創新帶來的思考
影視藝術不僅是一種能夠傳遞思想的介質,同時也是一種能夠為大眾提供娛樂性導向的藝術形式,它應當滿足觀眾的需求,也應當符合當代的文化背景。時下的影視藝術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廣闊的,在這樣一個時代環境中,傳統影視藝術中的模式已然不再受到大眾的歡迎,也不符合當代的實際環境。同時,影視藝術來源于生活,對生活中的諸多細節進行藝術化改造,最終高于生活,讓觀眾在觀看之時能夠產生情感共鳴,最終體會其思想內涵。因此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應當轉變以往過于藝術化的理念,觀眾在觀看電影之時,更多的會愿意關注電影中所講述的故事,而不是細心地去體會這部作品視聽語言上的成就,因此電影作品更應當注重觀眾的觀感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注重藝術性。影視作品往往會將觀眾帶往一個構造完整的空間里,其真正意義上的形式創新,應當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深層次的隱喻。創作者應當細致入微地觀察生活,將生活中的諸多細節融入作品中,讓作品充滿來自生活的感動。而這些感動又通過視聽語言表達出來,在合理的情節發展中為觀眾提供能夠滿足其審美需求的藝術作品。影視藝術作品中的精神內涵不僅應當從藝術角度反映生活,更應當表達出作者對于電影感情思想的把握,在這樣一個過程之中將富有寓意的視聽語言展現在銀幕之上,只有這樣的電影作品才能夠最終把握住觀眾的需求,符合時代進步的特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影視藝術形式創新。
五、結語
影視藝術更新速度快,淘汰幾率大———因為新型媒體網絡有巨大的儲存和點播功能,并且新型媒體網絡擁有強硬的高新技術,所以影視藝術作品在網站上能夠停留的時間被大大縮短,影視作品在網上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這就要求相關的影視作品必須是有很高水平的。現在有很多電視劇、電影和和綜藝節目都沒有一點新意,內容空洞乏味,單調乏味,而且有很大的成分是抄襲別人的版權的。這樣的影視作品就很難在網絡平臺上立足,并且會以最快的速度被取代,從而被淹沒在平庸作品的洪流中,而不能為人所知。促使影視藝術作品質量下降———在網絡媒體上,傳者和受眾具有完全平等的平臺,受眾既可以是受眾,同樣也可以是傳者,這樣一來,網絡上就會出現許多自制的影視作品,但是這些作品的質量很難被保障,從而就有很多差質的影視作品出現在公眾的眼中,這種差質的作品會對公眾和社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二、影視藝術如何應對網絡媒體帶來的挑戰
改變和拓寬影視作品的創作思路———要想應對網絡媒體帶來的挑戰,網站就必須改變影視作品的創作思路,要改變傳統媒體的傳者和受者完全分離的場面,創造一個更大的平臺,讓觀眾和影視作品的工作人員能夠在一個完全平等的平臺,讓群眾能夠與影視負責人無隔閡的交流,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影視以后發展的方向。其次,創作影視作品需要的不僅僅是有足夠高的編導能力的導演、編導,它更加需要的是他們能夠真正的深入到生活中,用細微、敏銳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能夠找到生活中的有意義的題材,并且創造出符合人民群眾口味的影視作品。影視作品的主體、主題平民化,題材多樣化———隨著新型媒體網絡的普及,順應新型媒體網絡的優勢,現在出現了很多平民化的影視作品。他們都是以自己的思想為核心,無關乎集體,無關乎成名,沒有雜念,他們以某一個打動人的點,得到許多人的大力支持,從而能夠在網絡上廣泛流傳,迅速躥紅。除此之外,他們的創作手法都非常靈活,主題形式多彩多樣,或許他們表達的主題思想并不深刻遠大,但是正是這種隨意性的拍攝,才能表現出多樣化的影視作品,才能折射出他們不同的個性,所以才能夠打動人心。豐富創作影視作品的新形態———如果將傳統的影視作品簡單的搬到新媒體網絡平臺上,肯定不能夠表現出它的應用特性,所以傳統影視作品必須進行再創作,表現出自己的新藝術形態,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夠在新媒體網絡上獲得新生。再者,影視作品的創作要具有時代性、創新性,因為現在媒體網絡的受眾者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所以影視作品的創作必須體現出年輕人的特性,根據年輕人的特性創作出具有年輕態的影視作品,只有這樣,才能迎合年輕人,迎合大眾的口味,從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三、總結
(一)影視是藝術和科技的綜合
影視藝術的發展從本質上說就是影視科技的發展,這一本質體現在電影從無聲、黑白、傳統攝影發展到有聲、彩色、電腦動畫,其發展過程始終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影視藝術中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擬音、仿真技術、變焦組合鏡頭和數字式錄音等高新技術。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發展不但能為影視藝術提供物質條件,促進其發展,還開拓了影視藝術的表現領域和表現能力,所以,影視是藝術和科技的綜合。
(二)影視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
影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借鑒了其他藝術的表現手法來豐富自己,如借鑒了文學藝術中對復雜生活進行表現的敘事方法,繪畫、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結構和造型技巧,音樂藝術中的音效節奏感,戲劇藝術中以調動等手段展現戲劇沖突的表現手法及戲劇演員的表演特長。因此,影視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其不但包含了語言、造型和表演等傳統元素,還包含了錄音、攝影和剪輯等新的藝術元素。
二、影視藝術具有視覺性
(一)影視藝術的視覺性特點
影視藝術視覺性的表現之一在于影視能夠以動作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戲劇中同樣也有這樣的特點,但因為觀眾距離舞臺較遠,且視角比較固定,觀眾很容易忽略某些細小卻重要的動作,觀眾的觀看和體驗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員在表演時會有夸張的肢體動作,以便能讓后排的觀眾看清楚。例如,《賣花姑娘》這部影片中,得知母親死訊的妹妹跌倒在地時雙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動作,極致地表現出妹妹對母親的愛及在失去母親后的悲痛,具有極強的威懾力及感染力。
(二)影視藝術的視覺性情感
影視藝術視覺性的另一個表現是影視能夠借助鏡頭把人物臉部的細節、表情和眼神等進行放大,進而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在影視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寫或大特寫的鏡頭表現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藝術形式中更為細致的細節、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貼近生活,具有更強的表現力。例如,在《歸心似箭》這部國產影片中,玉貞贈送了一管小煙袋給魏得勝,用以表達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視藝術中通常以物件等細節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夠最大限度激發觀眾的觀影興趣。
三、影視藝術的審美鑒賞
(一)影視藝術審美鑒賞的策略
(1)做好心理準備。觀眾看電影時總是會帶入個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釋放,從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觀眾對影視作品的觀賞主要強調的還是其娛樂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調節。如果從影視鑒賞的角度出發,觀眾的目標會更為鮮明,心理也更為緊張,在視聽信息的獲取上表現得更積極,思維也更加活躍,有些會自己與作品進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則會出現游離狀態,即突破原先的劇本模式,通過思考、分析、聯想和判斷,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藝術內涵。
(2)做好影視作品的信息準備。影視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簡介、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主創人員的風格和特點等,其來源主要是媒體,鑒賞觀眾通過這些作品信息能夠對作品進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進行藝術價值高的作品的鑒賞時,這一點尤為重要。
(3)把握局部與整體間的關系。觀眾在鑒賞影片時必須對影片進行分解,再以分解為基礎對影片進行綜合,即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觀影經驗及相關影視知識,合理地整合分解的過程和結果。
(二)影視藝術鑒賞的方法
影視藝術鑒賞的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內容鑒賞。二是形式鑒賞。
(1)內容鑒賞可以從宏觀角度、微觀角度及影視風格進行,其中,宏觀角度通常與文學息息相關,主要考察作品的社會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內涵。首先,用文學方式對主要用故事情節作為其敘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視作品進行鑒賞時,要緊緊圍繞人物的活動和事件,把握該事件是如何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結合情節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題及創作者的創作思想。然而,作品創作者由于審美視角、創作心態及創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內涵及主題指向往往也帶有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點。在這類影視作品的鑒賞中,既要從情節和人物活動等方面進行分析,也要對創作者的創作思想進行體會,以把握住作品復雜而豐富思想內涵。
(2)形式鑒賞可以從聽覺元素、視覺元素和綜合元素的角度進行鑒賞。聽覺元素的鑒賞特指對聲音,即語言、音效和音樂的鑒賞,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夠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視覺元素與美術有密切的聯系,主要包含鏡頭、服裝、道具、化妝、特技和場景等元素。綜合元素的鑒賞主要包括藝術和科技、形式和內容以及各部門間智慧的融合。
四、結束語
面對影視藝術的蓬勃發展,面對權威的喪失和話語權的取代,作為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內容博大精深,底蘊宏厚悠久的文學藝術一時手足無措。在影視藝術的沖擊下,文學在話語地位﹑審美形態﹑情感的表達及作家的生存方式﹑身份處境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巨變[4]。“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視覺狂歡時代的到來已是大勢所趨,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面對視覺文化的沖擊,文學沒有必要哀嘆和擔憂,也沒必要誓死堅守和排斥新生藝術。雖然新事物的成長必然伴隨著舊事物的抗爭,但是文學藝術想要在新的時代下生存下去,切勿故步自封﹑孤芳自賞,與影視藝術斗爭到底;而應放低姿態正視影視藝術,敞開胸懷歡迎影視藝術,及時調整自身,與影視藝術交融共生,以適應新的時代需求。從信息的流向來看,文學是信息的者,而電影、電視則是信息的接受者,文學一直是影視最重要的資訊來源。文學在長達幾千年的發展、流變中,積累了多種多樣的敘事手法、結構樣式、表現技巧,沉淀了一大批經典之作,為影視的藝術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素材和營養,并直接催生出了一批優秀影視劇作品。近年來興起的“影視同期書”就是影視文化和文學藝術合作的范本。“影視同期書就是與熱播的影視劇同期或后期推出的文學讀本,它是以影視媒體轉換成印刷媒體的形式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小說———劇本———影視的改編過程,而倒置為劇本———影視———小說,它是傳統小說與影視劇作兩種藝術形式的衍生物”。
這種從影視藝術到小說藝術的討巧的變遷方式,正說明文學藝術不排斥影視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借助影視的力量來發展自身。但是,在為文學作品帶來意想不到的知名度的同時,影視給文學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有目共睹。在影視狂歡的時代,文學一方面必須不拒絕影視藝術,反而應該將文學的各種藝術形式滲透到影視藝術之中;一方面又需要對大眾影視文化保持警惕,因為向影視藝術獻媚并不是文學藝術的唯一出路。例如,近年來出現的為拍影視即興創作的劇本或腳本,這種為影視而文學的作品,影視化的痕跡明顯,文學的味道全無。正如作家、編劇徐小斌分析說:“為了迎合市場,不少作品都被打上了濃厚的商業化烙印,粗制濫造、狗尾續貂之作比比皆是”[6]。這種舍本逐末的文學創作道路,無疑是不可取的。文學應該在融合其他媒介的基礎上,豐富自身的表現力和吸引力。
其次,影視藝術要以開放謙卑的姿態面對文學藝術。影視藝術是多元吸納、全方位融合藝術成果的一種新的媒介藝術,誕生發展的歷史僅百余年,所以各個方面發展還不完善,在文學藝術面前,多少顯得有點稚嫩。文學在長達幾千年的發展、流變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敘事手法、結構樣式、表現技巧,沉淀了一大批經典之作,為影視的藝術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素材和營養,所以我們要看到影視藝術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文學藝術,如果沒有文學各種藝術形式作支撐,影視藝術很難獲得飛速發展。正如張藝謀說:“中國有好電影,首先要感謝作家們的好小說為電影提供了再創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這些小說,中國電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會存在。”[7]不僅僅是小說對影視貢獻極大,文學的其他三種體裁(詩歌、散文、戲劇)都極大地影響了影視的發展,無數小說、戲劇和散文作品不斷被直接改編成為電影,如古典四大名著、莎士比亞的戲劇、海明威和莫言的小說等。影視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但如果沒有文學的支撐很難有佳作。
眾所周知,影視劇本大體有兩種類型:原創劇本和改編劇本。原創劇本是影視編劇專為拍攝影視劇而寫的,雖然出現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如《愛情公寓》《我的青春誰做主》等。但這類劇本多少有點急功近利,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濃度。而“絕大多數有品位、上檔次、能吸引觀眾的影視劇則是來源于水準較高的文學作品”[8]。例如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高粱地》,《活著》改編自余華的小說。這就足以說明,影視藝術若想長期生存,需要借助文學的力量來提升。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雖然在大眾文化浪潮下影視藝術對文學造成了擠壓,但是影視藝術固有的局限性使它遠遠不能代替文學。文學是“讀”,影視是“看”。“讀”是一種抽象的理性思維活動,形象思維融匯其中,意義更加豐富深刻,而“看”,如看電影,卻主要是一種直觀的感性活動,比較平面化,缺乏深層思索。因此,文學的發展為影視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質基礎,而影視藝術也正是強大的文學的另一種形式的表述和體現。總之,影視藝術和文學兩種媒介融合是歷史的必然,正如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趙寧宇所說:“影視和文學的聯姻,不過是消費時代各取所需的結果。許多文學作品紛紛‘觸電’帶動了影視劇的發展,更有許多小說因為搭乘影視順風車,而一躍成為暢銷書”。
攝影器材,作為一系列復雜的工具,不僅包括照相機,還包括各種應用附件,具有著極強的可操作性。無論社會人士或在校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及經濟條件,擇優選擇適合自己的機型,以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照相機實際上是一個高級玩具,它充滿了知識性、趣味性、實驗性和創造性,它集物理、機械、人體工程、電子、材料、數學等學科為一身,融科技知識和專業學問為一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擁有著多種功能,良好的效應,便于入門,充滿趣味及那神奇的奧秘,引發人們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并充分展示人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創造的能力。所以說在通識教育中,選擇攝影工具來培養與提高人的實際操作能力及動手能力是很合適的。
二、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
人的智力也叫智能,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核心的思維力外,還體現在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等水平上,而觀察是諸種智力因素的先導。常言有云:攝影是一種減法的藝術,攝影實踐需要攝影者在紛繁復雜的景象中抽取出其中精華的部分,在平凡的世界中發現閃光的東西。因此,攝影可以訓練學生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美,在稍縱即逝的瞬間捕捉美,在時間的長河里獵取美,在空間的坐標中塑造美,在百姓日用的凡俗中擇取神圣。攝影家的觀察具有細致入微、深刻洞察、反應敏銳、迅速發現(按快門)的特點,這種觀察力素質是攝影家特有的基本素質。因此說,學習攝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年輕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教師的責任是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攝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攝影創作中,教師要求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拍得清楚,而且要構思新穎,角度獨特,運用一些與眾不同的技巧來創作。鼓勵學生運用一些新穎的手法創作作品,有利于堅定學生的創新信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學習、掌握攝影技術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地穿插發散、聯想、類比、逆向等思維訓練,讓學生利用這些思維方法,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嘗試拓展性的創作拍攝,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靈活性、獨特性的思維品質。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攝影實踐,既訓練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又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還能培養其創造能力。雕塑家羅丹曾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攝影實踐不但給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且教會了他們去欣賞美,享受美,使學生成為美的創造者。
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成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成人與成長,而通識教育核心是在使人成為人,也就是要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為高校的通識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專業的限制、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懷疑與批評的精神,也就是使得學生“成人”,從而可以獨立思想,擁有獨立的人格,從而映照偉大哲人康德的思想: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現實中,由于我國社會發展的特殊性,作為弱勢的大學生們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和熱情幾乎都放到了專業學習和各種可以為就業帶來優勢的“考級”、“考證”上,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全面發展。另外,課堂上還存在著一種灌輸式教學,把所謂的知識硬塞進學生的頭腦,從而在他們的心靈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斷”的領域越來越小,導致了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少敏銳的感覺、直覺、領悟、靈氣,看問題做事情往往呈現出模式化、刻板遲鈍、思想僵化。在校大學生二十來歲,正值風華正茂的時期,卻不能給人一種意氣風發、陽光灑脫的精神風貌。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審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態度與他們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水平不相匹配,這束縛和制約著他們向更高層次發展。當然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和社會文化心理背景的深刻影響,也有學校自身專業教育的問題。同時,也強烈地折射出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嚴重缺失,而作為大學生通識主要內容的攝影藝術教育是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啟發和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美,如何去發現美、創造美;在追求美的過程中,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與判斷能力,瞬間的領悟和捕捉能力,豐富的表現力和無限的創造能力。攝影藝術是個“我影照我心”的藝術形式,只要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過鏡頭釋放,就一定會感到無限的快樂,進而使大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攝影藝術教學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論課或專業課的教學方式,因為攝影藝術是藝術與技術的集合體,學習攝影藝術不僅要了解基礎理論,還要鍛煉實際操作能力,就是要學用結合,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的動腦、用心、動手的實際能力,并通過實踐采風,專題創作,參加攝影比賽,參觀攝影展覽等實踐環節,進一步開闊攝影藝術教育的視野,充分利用美育資源,把攝影藝術教育延伸到校外,擴大到整個社會,把美的欣賞、美的體驗和美的創作結合起來,使攝影藝術教育活動具有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攝影藝術的創作實踐就是讓大學生作為主體主動參與和全身心投入,讓他們親自體驗美好、體驗成功、體驗快樂、體驗崇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創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綜上所述,通過在高校通識教育中開展攝影藝術教學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五、總結
一.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很少講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即使是應用題教學,也只是把事先編好的現成的題目出示給學生,學生只是根據幾個必需的條件套用解答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卻不知道解決某一問題需要處理哪些信息和數據,更沒有領悟到數學對于這一問題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其具體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廣泛的,大至宏觀的天體運動,小至微觀的質子、中子的研究,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甚至某些學科的生命力也取決于對數學知識的應用程度。馬克思曾指出:“一門學科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更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產生興趣。
比如教第九冊“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我就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紅領巾、自行車車架、電線桿架、橋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讓學生通過推拉等實踐活動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并運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如修補搖晃的椅子,學生會馬上想到應用剛學過的“三角形穩定性”,給椅子加上木檔子形成三角形,從而使椅子穩當起來。這樣使學生學得容易且印象深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生活中,數、形隨處可見,無處不有。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周圍的生活環境相聯系,幫助他們在形成知識、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應用范圍的廣泛。
2.收集應用事例,加深學生對數學應用的理解與體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的發展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數字化的家電系列,宇航工程、臨床醫學、市場的調查與預測、氣象學……無處不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搜集這些信息,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與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例如:在統計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學生搜集了自家幾個月用水的情況,通過收集、描述、分析數據(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諸多因素)的過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斷,并做出今后用水情況的決策。既滲透了環保教育,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
二.引導學生尋找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尋找數學問題,是學生探索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條件。試想如果學生不會尋找數學問題,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學會尋找數學問題呢?
1.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
羅杰斯認為:“倘若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那就必須讓學生面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的問題。但我們的教育正在力圖把學生與生活所有的現實隔絕開來,這種隔絕對意義學習構成一種障礙。然而我們希望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由的和負責的個體的話,就得讓他們直接面對各種現實問題。”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問題,結合數學內容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這對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觀念尤為重要,同時也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如在三年級學生認識長方形的周長之后,我是這樣做的:讓三四個學生為一組,量一量教室內門框、窗框、鏡框等長方形的長與寬,并設計一下做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給每種不同的材料標上單價,讓他們計算一下,選擇怎樣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經濟實惠,又滿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級學生學習了面積之后,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面積的認識只停留在教師所教的范圍內,離開這個范圍就一問三不知。如他們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積是若干平方米(這是從家長那里知道的),但問他們這一數據是根據什么得出的,他們都搖頭說不知道。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在學生認識面積后,我組織學生先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居住面積的大小是根據什么條件確定的”,接著布置一道作業題,讓學生回家動手測量自己居室的面積。這時學生就要考慮房間的形狀,要求出面積就必須測量哪幾條邊,怎樣測量,用什么單位,怎樣計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有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并能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指導學生從數學內部尋找數學問題
數學內部充滿著各種問題,雖然通過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學生學習作為再次創造的過程,仍有一個不斷探究、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在數學內部,學生接觸最多的問題是解答習題,而解答習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特殊形式。教師可以從問題的角度出發,指導學生對問題正確加以理解,明確已知的條件和要達到的目標,作出合理的假設,尋求通向目標的可能途徑,確定最優的解決方案。要使學生從中養成習慣,形成技能,并遷移到其他方面,使他們擁有問題解決的意識,提高思維水平。
例如:計算12345+23456.這是一道多位數的加法,學生計算后,教師可以改變題目的形式,出題“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幾(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數字)”。這顯然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解決的情景。因為解答用字母來表示兩個加數的加法,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沒有遇到過的問題,而且解此題時學生不僅要具有加法知識,還須具備假設和推理能力。
三.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引出數學知識的學習,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善于把課堂中書本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把所學的知識和思維方法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中來,形成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那么,教師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呢?
1.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生經過課堂學習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是這些實際問題已經經過數學處理,各種條件與問題都比較明顯,然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識的實際問題或情境。
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把學生帶到學校大操場的一塊空地上,讓學生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個面積是30平方米的花壇,可以有多種設計方案。學生對這道題積極性十分高,他們幾人一組,一邊測量一邊設計,顯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設計出十幾種圖形優美、很有創意的花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把教學過程看作問題解決過程,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景。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先要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這一知識重新進行組合,有一個新的認識,然后要對分割法、平移法、面積相加減等方法進行選擇,看哪些方法更適合于設計,方式得到擴展。這樣,在設計過程中,既解決了沉重的基礎知識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有拓寬了長方形的知識(計算簡單的組合圖形),更為重要的是,在設計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了一次難得的實踐鍛煉的機會,強化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中的數學實踐活動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在學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是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設都是離不開數學應用的。讓學生參與其中,無疑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是大有好處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中的實踐活動,這個工作可分兩方面進行:一方面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另一方面要聯系家長配合老師,大膽讓學生參與進來。比如:讓學生參與家庭管理活動。讓他們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糧、副食、水、電、氣等基本生活的各項開支情況,再將搜集的數據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關的問題:你家一周共需開支多少錢?照這樣計算,一個月的基本開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結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購置一臺800元左右的熱水器,根據家里每月的結余,幾個月后可以買一臺?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從家庭這一特殊的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數學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在樸素的問題情境中,通過搜集、交流、分析、整理、運用,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和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引導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積極的開展智力活動,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比如針對下面的生活實例:兩位老師帶46名學生去公園游玩,公園門票成人每張10元,兒童每張5元,公園還規定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可以實行八折優惠,讓學生想一想怎樣買票比較合算?根據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幾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一般學生都能想到的,根據有46名兒童和兒童票5元這兩個信息,可以得到買票所要付的錢是5×46=230元;第二種方案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題目告訴了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就可以實行八折優惠,如果多買4張兒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錢是否少一些呢?老師要求學生實際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過計算,學生發現,多買4張兒童票,看起來好像要多給錢,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優惠,最終還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種方案要少付30元,兩種方案相比,學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種方案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會逐步變得深刻而靈活,既提高了學習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當然,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提高和發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絕非靠講幾節數學應用專題課所能解決的,不要期望在一兩次的解決問題中就能培養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也不要認為簡單的數學問題(包括生活中的問題)對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毫無幫助,它需要較長的時間,教師在適當的時機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的應用意識,經歷滲透、反復、交叉、逐級遞進、螺旋上升、不斷深化的過程。使學生的應用意識逐步由不自覺或無目的狀態,進而發展成為有意識有目的的應用。總之,通過各種載體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加大學生體驗成功的頻率,提高他們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⑴施方良.《學習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1
⑵李佐鋒、周淑芬.《小學數學教師知識擴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
在電影中,演員能夠穿著各種類型的衣服,就像廣告牌一樣,引領時裝的潮流,成為觀眾追捧的對象,讓服裝能夠迅速走紅。現代電影逐漸細化了分類,因此需要我們對于服裝也要進行系統的分類,設計出相應的電影服裝,進而能夠突出電影的內涵,可以說電影的發展推動了服裝設計的發展。
服裝作為獨特的藝術種類反過來推動電影發展。電影創作中,作為表現出電影作品最基礎的語言系統,能夠影響著電影的發展。我們創作的電影是一門欣賞的藝術,在電影中,服裝會隨著人物的思想變化而塑造,服裝的成功造型設計能夠直接征服觀眾,并且這種服裝視覺效果能夠深入到思想深處,進而能夠引發觀眾對于電影作品的喜愛與思考。
電影藝術與服裝藝術之間的關系。可以說,電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發展的百余年中,通過自身的獨特魅力與視覺技術鞏固了自己的藝術形式地位,擴大了在人群中的影響,并且逐漸帶動了服裝藝術的發展。電影的迅猛發展能夠推動服裝的多元化發展,而優秀的服裝設計也能夠表現出電影的角色,兩者是相互制約的關系。
電影中服飾語言的作用
第一,渲染出戲劇效果。德國著名電影史學家洛特•艾斯納曾經說過,“在一部電影中,服飾永遠不會是獨立的藝術元素”。電影從開始發展一直到大規模傳播過程中,逐漸變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雖然與戲劇不同,但是獨特的戲劇性特點依然在電影創作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在去年上映的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不僅是職場白領們的服裝秀,電影中的服裝也不僅僅是人們的裝飾,而是與其他語言系統一樣,能夠表達出更多的信息。徐靜蕾在電影創作中,刻意地去降低原作中對于職場的沖突,而著力去制作一部愛情時尚電影。在電影中,王偉的舊愛是玫瑰,而杜拉拉則是王偉的新歡,但是這三個人又在一個公司上班,因此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尷尬氣氛就形成了電影的戲劇性,尤其這部電影擅長用分割屏幕的方式同時來表現出玫瑰與杜拉拉服裝造型。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戲劇效果就會突出出來。對著劇情的開展,第一個場景是杜拉拉第一次來公司上班,左邊的畫面是杜拉拉穿著一件格子襯衫來彎腰將自己的運動鞋換成了皮鞋,而右邊的畫面卻是玫瑰穿著精干的職業裝,穿著高跟鞋大步走來。這時候,杜拉拉的職場菜鳥的形象瞬間凸顯出來,與玫瑰精銳的職場精英形象形成了強烈反差,可以說有著真實與戲劇性的效果,能夠引起觀眾們的共鳴。第二個場景是在同樣的場所,有著同樣的情節,不過杜拉拉將自己的平底皮鞋更換成為高跟鞋,而玫瑰神情落寞地走出來。通過這個場景的展現,表示杜拉拉已經適應了一年的職場生涯,習慣了白領的生活,并且能夠融入這一階層,也可以暗示了她的自信與對事業的更高追求。第三個場景是玫瑰對杜拉拉說公司將要解雇了王偉,讓她暫時能夠保密。這時候杜拉拉穿著淡黃色的斯文有余但是氣場不足的花苞型連衣裙,她戴著的金色與天藍色兩種不同風格的項鏈顯得十分多余與繁瑣,但是玫瑰卻穿著一條貼身的連衣裙,有著華麗與優雅的氣質,讓杜拉拉瞬間嫉妒起王偉前女友的身份。
第二,襯托時代背景,能夠渲染整體電影的氣氛。觀眾是通過直觀的形象來觀看電影的,屬于視覺的藝術,而這種藝術主要是通過色彩表現出來的。而色彩是最抽象化的語言,在電影中色彩不僅能夠有著獨特的審美性,也有著裝飾性的特點,恰當地使用色彩能夠體現出電影的時代背景。而我們在電影創作中服裝的主要元素由三部分組成,也就是色彩、款式、材質,而其中的色彩能夠給觀眾帶來最直接的視覺沖擊。電影中的服裝就像無聲的語言來對觀眾講述著故事的內容與畫面,將電影情節的年代與背景直接地給觀眾展現出來。一般在電影中,不同時代的服飾都能夠讓演員穿著,來演繹當時的時代背景,服裝能夠在電影藝術中展現出一個時代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反映出電影中的時代背景。在創作的影片中,可以根據故事的發展脈絡,與電影中的服裝相互照應,烘托電影作品中的氣氛,能夠給觀眾帶來沖擊力,增強影片的感染力。
第三,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烘托襯托電影演員的心理變化。在電影創作中,服裝能夠推動電影創作的效果。除了需要電影中演員的表演,演員只有穿上電影中的服裝才能夠扮演出來角色,更形象地表現出主人公的性格與形象。在電影中,服飾也是人物內心特征的反映,它是人物心理性格轉化的載體,能夠逼真生動地展示出主人公的情感變化與內心世界。在扮演人物過程中,能夠表達出角色的性格特征與審美心理的影響。在電影中,外在的人物形象要與內在的心理與氣質相符合,而電影服裝能夠作為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展現主人公的內心活動。電影的服飾能夠對電影人物內心世界直觀闡述與形象的外化顯現,成為一種獨特的角色塑造載體,可以說電影服裝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功能是電影中其他道具難以比擬的。我們所謂的“衣如其人”,就是說服飾可以作為一種具象的手法,成為最直接反映穿著的人們的形象特點與性格特征,使角色的特征更加典型化與鮮明。在電影《霹靂嬌娃》中,三個形象鮮明的女特工為了能夠獲得重要情報,一會兒化妝成為甜美可人的糖果女孩,一會兒化妝成為熱辣的機車女郎,甚至還有彪悍的女強人的造型。可以說每一次的造型都能夠展現出不同的特點,而這些特點都離不開服飾。在電影《秋菊打官司》中,鞏俐扮演了一個農村婦女,身穿碎花棉襖與緬襠棉褲,瞬間給人展現出一個善良樸實的農村婦女形象。
第四,反映出電影角色心理。我們在塑造電影中的人物時,需要有著心理深層次的內涵表現,才能夠刻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而電影中的服飾能夠成為角色的隱性特征的表現載體,生動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能夠外在地裝扮角色,也能夠刻畫出不同的人物特征。隨著電影內容的展開,角色的外在形象也會隨著心理變化而變化,并且能夠為電影情節的脈絡發展提供具體的條件。例如在電影《雷雨》中,不同的服飾變化,能夠將女主角繁漪由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轉變為心理受到嚴重摧殘的老婦人的心理展現出來。在她少女時代的時候,采用的是少女裝扮,通過淡紫的色調展現出少女的幻想,而在進入到周家之后全身的深紫色能夠表現出繁漪的孤獨寂寞,旗袍的外形也用了修身的款式代表著她走向成熟后的風韻。同樣地,在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被幾十件旗袍包裹著,有著矜持而又雍容華貴的氣質,每件旗袍都能夠表現出女主角的不同情緒。而觀眾也能夠被旗袍的美麗所吸引,進而為女主角的情感變化而欷歔不已,可以說整部電影中張曼玉不同的旗袍變化表現出她坎坷的心路歷程。我們中國俗話說,“人靠衣裝。”可以說,服裝能夠體現出一個人平時的品味與情緒,因此在電影中依靠變化服裝能夠對角色的心理轉換凸顯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能夠引導觀眾體會到電影的內涵。通過深入研究,我們可以對電影的服裝有著足夠的了解,服裝并不只是簡單地為了劇情的需要,而是能夠有著當時的時代特色與風俗習慣。例如在電影《天下無賊》中,王博與王麗去布達拉宮拜佛過程中,畫面中都是穿著有著濃郁藏族風情衣服的藏民與喇嘛,一下子把觀眾帶到,可以通過直接的視覺感覺與劇中角色達到有機的統一。而這種直觀的感覺,也讓人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
關鍵詞:圖像藝術、寫實繪畫、作用、影響
談到圖像與繪畫,他們一開始就有斬不斷的關系,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機就是德國畫家蓋達爾1830年發明的,當時叫做“蓋達爾”寫生機,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圖像藝術創作無論是在技術方法、媒介材料還是表現手法上都已大大的拓展和進步了。早期圖像藝術更多是指“圖”的意義,現在則更多是指“像”的意義。現代攝影技術出現以后,圖像藝術與繪畫藝術更是相互作用和滲透,傳統的繪畫藝術面臨著來自圖像藝術的挑戰,同時也為繪畫藝術在創作方式和創作觀念上帶來了新的變化。照相寫實繪畫的出現就是明顯的例子。
一、圖像藝術與繪畫藝術的相互關系
圖像藝術和傳統繪畫藝術在表現意圖、創作方式(過程)和最后的展現形式上有很大的區別:現代的純繪畫藝術創作者,在將自己的感情投入在作品中以后,便可能獲得內心的滿足和精神的慰籍,對于“作品”是否可以為他人所了解、接受一般不在他的主要意圖之內。作品與觀眾只是簡單的、很感性的交流,其語言涵義是不清晰的,是有一定距離的,而這也是純繪畫的特殊之處和迷人之處。而圖像語言工作者的表現意圖大都是根據一定的文字概念,著重在于把文字內容確切地表達,與大多數觀眾進行溝通并使其理解是他們的主要目標,最常見的如影視作品,廣告招貼,元不體現這一創作意圖:在制作過程當中,繪畫藝術創作者不必遵循一些制作上的規范,他們可以主觀地按自己的需求去發揮,即便有理性的思考介入,也是作為情感表達的導引(例如構圖和肌理)。相反地,圖像藝術的制作從開始就要述說目標,選擇并決定適當表現手法。(照相寫實繪畫在制作上類似于圖像作品的生產,因此畫面的情緒化特征沒有了,作者的情感無法強烈的灌注于作品當中,“照相寫實主義”作為“主義”產生了)。繪畫創作則是由畫家(人)來操作畫筆完成作品,這樣畫家的主觀情感不可避免地凝固在作品每一個制作階段當中了。而圖像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是由制作者來操控機械(攝影機、攝像機、后期暗房機械等)來完成作品,制作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和機械性。在創作過程中作者的理性活動占主導地位。作者的目的是以自己的理性布局來引導或操控觀眾的感性。這便是當代藝術重“觀念”而輕“繪制”的來源所在。
二、圖像在觀念、技術、物質及形式方面推動了寫實繪畫的發展
近20多年來的中國具象作品,幾乎都用照片這種二手視覺經驗作為藝術表達的主要手段,寫生僅僅是一部分畫家保留的創作手段。中國照相寫實主義出現了冷軍、石沖等重要畫家,在當代繪畫領域,很多藝術家正在借用影像藝術的觀念、形式進行創作,有的畫家就是因為受到圖像藝術的影響,才使作品帶上了時代的印記,例如油畫家鐘飆的作品。
圖像藝術對當代繪畫藝術創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關鍵詞】整地;造林方法;技術對策
1.造林方法
1.1播種造林法
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播和撒播等。
1.1.1直播造林技術的適用范圍
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直播造林適用于交通條件差的遠山、深山,灌溉非常困難或者無法實施灌溉,難以實施植苗造林的干旱瘠薄山地。
1.1.2樹種選擇
樹種選擇應堅持適地適樹和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兼顧的原則,以選擇根系發達、萌蘗力強、遮攔雨量能力強、生長穩定、耐瘠薄、抗逆性強、病蟲害少的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經過長期考驗的外來樹種。另外,黑松、側柏等易受鳥、獸、蟲危害的樹種,在有防護措施的條件下,也可以進行直播造林。適合直播造林但未經試驗的樹種,可先行試驗,總結經驗后,推廣應用。
1.1.3種子來源、種子質量及種子檢疫
種子來源:在選擇種子來源時應按照以下三個原則:盡量采用本地種子;本地采種量不能滿足造林需求的地區,應按照我國制定并頒布實施的《中國林木種子區劃》的國家標準執行;對于無種子區劃的樹種,在調進外地種子時,要盡量選用與本地氣候、土壤等條件相同或相似地區生產的種子。種子質量與種子檢疫 種子質量是直播造林成功的關鍵,經檢疫、檢驗質量合格種子,用于直播造林。
1.1.4種子處理
種子儲藏種子入庫前都必須凈種,測定種子含水量,對含水量過高的種子要進行干燥處理,使其符合貯藏標準。為防止病蟲害,入庫前應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處理可用熏蒸法,即用56%的磷化鋁片按每噸種子5~10片藥量分散擺放在種袋上,密閉熏蒸96小時后,通風48小時。安全含水量低的種子等適用于用普通干藏法儲藏。安全含水量高和具有深休眠的種子,可用坑藏、堆藏等濕藏法儲藏。浸種 播種之前浸泡種子,促進種子吸水膨脹。播前處理根據樹種、立地條件和播種季節等決定。易感病蟲和易遭鳥獸危害的樹種,或者在病蟲害嚴重的造林地播種,應進行消毒浸種或拌種處理。種子消毒浸種可用0.5%甲醛,拌種可用辛硫磷、呋喃丹等,辛硫磷用50%的乳油拌種,用種子量的0.5%~1%。為防鼠害,也可采取結合拌種加入毒餌等措施。
1.2植苗造林法
又稱栽植造林、植樹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定,因此,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不那么嚴格。植苗造林法受樹種和造林地立地條件的限制較少,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應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種苗(又稱原生苗)、營養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時在采伐跡地上進行人工更新時,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來,有些地區發展營養器苗造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關鍵是苗木本身能否維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過程中,從苗圃起苗、選苗、分級、包裝到運輸、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過程都要保護苗木不致失水過多。最好是隨起苗隨栽植,盡量縮短時間,各環節要保持苗根濕潤。
1.3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
2.植樹造林應注意的技術問題
2.1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稈、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3種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機具,如推土機、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和草類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
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
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應用的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2.3人工播種方法
2.3.1播前的種子處理
目的:完成種子發芽準備,加速種子發芽,縮短留土時間,保證出苗整齊,預防動物及病蟲害的危害。
措施:消毒、拌種、浸種、催芽。春播時深休眠種子要催芽。
春播時逼迫休眠種子應浸種,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較干旱、晚霜與低溫危害嚴重不宜浸種。雨季一般播種干種子,如果能準確掌握雨情時也可浸種。
秋季播種時一般都不浸種、催芽。病蟲害危害嚴重的地方應進行消毒液浸種、悶種或拌種。
2.3.2播種方法
撒播:均勻地撒播種子到造林地的方法。
一般不整地、播種后不覆土,種子在條件下發芽。工效高,成本低。作業粗放,種子易被植物截留、風吹或水流沖走、鳥獸吃掉,發芽的幼苗根系很難穿透地被層。
適用條件:勞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區,皆伐跡地、火燒跡地,急需綠化的地方,中小粒樹種。
條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種,可播種成單行或雙行,連續或間斷。
播后要覆土鎮壓。可進行機械化作業。種子消耗量比較大。
適用條件:跡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為灌木樹種和個別喬木樹種。
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種的方法。
根據樹種的種粒大小,每穴均勻地播入數粒到數十粒種子。播后覆土鎮壓。操作簡單、靈活、用工量少。
適用條件:適用各種立地條件。大、中、小粒徑的種子都適用。
塊播:在大塊狀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種大量種子的方法。塊狀面積一般在1m2以上。可形成植生組。施工比較復雜。
適用條件:已有闊葉樹種的天然更新跡地引入針葉樹種,沙地造林。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環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
【參考文獻】
[1]李景偉.林業生態效應與營林技術研究[J].中國林業,2010(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