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教育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探索“留守兒童”問題的成因
1.情感缺失
有調查表明,有70%的留守兒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留守農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勞務,同時又和孩子有代溝,所以農村留守兒童有了情感方面的問題很難找到頃訴的對象。再者他們又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聯系,不敢把真實想法告訴父母,致使留守兒童缺少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導致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情感的缺失又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有些感情比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較孤辟、偏激。所以,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情感教育問題。
2.產生心理障礙
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3.監護人缺乏教育管理的能力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了,一方面,他們失去了父母的庇護,也失去了一般兒童的天性與快樂,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狀態。代替他們管理孩子的都是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類的老齡化人群,這些監護人中的多數人,一缺乏文化,二缺乏力氣,更缺乏教育頭腦。這諸多的因素,使監護人和被監護人之間自然的形成了一個深深的代溝,沒有共同的語言,更沒有共同的愛好,連吃的、用的、看的,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二、對留守兒童要有愛心、耐心
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注。因此,我們作為老師要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溝通。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愛。我們作為教師,要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溝通。用自己的愛去彌補他們所缺少的父母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就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家。
三、對留守兒童要培養同學之間團結互助
留守兒童往往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范,主要表現在脾氣暴躁、任性、打架斗毆、打罵同學,甚至是長輩,學習成績也差。所以很多表現良好的學生看不起他們,不愿意和他們一起玩耍,更不愿和他們交朋友,老師、家長也不很重視,使得這些孩子比較孤立,破罐子破摔,更加難以教育。所以,班主任、科任教師、班干部、少先隊干部等必須改變觀念,率先與學習上有困難、思想行為上存在一些不良習慣的“留守”兒童談心,交朋友,結對子,相互幫助,共同進步,逐步改變他們“差生”“后進生”的面貌,從而帶動全班同學,團結友愛,共同協助,維護班規、校紀,充分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四、更新監護人的教育觀念
絕大部分代監護人注重關注“留守”兒童的吃、住、安全,忽視情感交流溝通,使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出現學習不認真,做作業粗心,玩就隨心所欲學習思想隨波逐流,跟好的同學就學好,跟不好的同學就學壞等問題。對此,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特別注意與家長的聯系溝通,提高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學校要通過一些活動有針對性的轉變監護人家教理念和方法,幫助監護人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提高代監護人的素質,增強代監護人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使其明了家庭也要重視“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養,養成良好的習慣、性格、品質,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五、關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外出務工父母無暇顧及的嚴重問題,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的溫暖和教育,這對學生心理產生極大影響。留守兒童一般內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較脆弱。另一部分學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經常往家里寄錢,經常給孩子錢,加上監護人的嬌寵溺愛,導致孩子養成亂花錢、逃學、自暴自棄等不良行為,這樣的學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蠻橫。針對這一特點,我利用班會講節儉的重要性,放一些農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讓他們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體會父母的不易,讓他們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愛他們,而是為了使他們生活更好。并舉辦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辦有手抄報、音體美興趣小組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填補了學生心靈的空白,讓他們覺得學校生活充實、美好。另外,開展心理疏導活動,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幫他們少走彎路。
六、加強對留守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法制觀念
1 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
“兒童之家”有哪些特征?讓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1.1 “兒童之家”是一真正的家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之家”應該是一個真正的“家”,也就是說,應該有一些房間和花園,孩子們就是房子的主人。帶有遮蔽處的花園是最理想的,因為孩子們可以在它底下玩耍或休息。也可以免受曝曬和雨淋之苦。”①
1.2 學校的房間是孩子們進行“腦力勞動”的時間
“兒童之家”為孩子們配備了各種房間,各種家具應有俱全。“兒童之家”所設計的各種桌椅都很輕便,便于搬動,孩子們可以選擇他們覺得最舒適的坐姿。教室里有很多非常低的黑板,即使最小的孩子也能在上面寫寫畫畫。“兒童之家”,是不按年齡分班的,幼兒的學習不受規定時間的限制。總之,蒙臺梭利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自由。
1.3 “兒童之家”的設施要有助于孩子們自己去做
“兒童之家”的孩子們可以自由玩耍。教室里的桌椅允許兒童按自己的意愿搬動,矮柜子上的各種物品和教具供兒童隨意取用,功課的安排也無固定時間,而是強調個人學習和活動。“兒童之家”還有為孩子們的實際生活作準備的練習,如穿衣、脫衣、解紐扣等。
“兒童之家”是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房間,是一個真正屬于兒童的家。并且,“兒童之家”中的設施沒有限制,一切事情都是孩子們自己去做。訓練孩子們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他們以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兒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蒙臺梭利主張兒童的生理和精神的發育應該遵循自然,大體上分為三部分:運動神經培養,感官教育,語言訓練。
2.1 運動神經培養
蒙臺梭利認為,運動神經的培養很復雜,給孩子指明方向,孩子的運動就會朝著正確目標發展,還對兒童進行肌肉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基本運動;照顧自己;家務處理;園藝勞動;手工勞作;體育、韻律活動。
基本運動指日常生活中的走路、站立、坐、操縱小物件等;而照顧自己就是教給孩子們如何穿衣、脫衣。孩子們不僅給自己穿衣,而且還會幫其他的小朋友穿衣,在過程中,尋找勞動的樂趣;老師在一旁觀看孩子們獨立去完成洗臉、擦鞋子、清洗家具、清理地毯等任務;老師還會帶孩子對花園里的花草樹木進行悉心照料,培養孩子們對園藝勞動的熱愛;還給孩子們提供手工勞作的機會,通過“泥塑”訓練,鍛煉操作能力;為了提高孩子們的體能,“兒童之家”給孩子們提供了“踩線”練習,并且在進行“踩線”的過程中,為孩子提供音樂伴奏,以此來增強兒童的樂感。
總之,通過對孩子們進行運動神經的培養,增強了兒童的身體素質,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理能力。
2.2 感官教育
2.2.1 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發現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感覺能力缺陷,為發展認知活動奠定基礎。在感覺形成階段,幼兒的感覺得不到充分發展,就會影響其全面發展,等到成人后再進行感覺訓練,效果甚微。對3至6歲的兒童尤為關鍵。
2.2.2 感官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
蒙臺梭利根據兒童對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將感官訓練細分為視覺,觸覺,聽覺,味覺等,創制了一套教學用具,供感官練習之用。
1)視覺訓練
視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們對物體大小,顏色,高低,長短的辨別能力。蒙臺梭利為兒童提供了一套圓柱組教具。分三組,第一組高度相同而直徑不同,第二組直徑相同而高不等,第三組高度與直徑均不同,要求兒童將其分別放入相應的孔中。孩子們總是將圓柱放錯位置,經過無數次嘗試,最終都能順利的給圓柱找到適合它的“家”,來培養孩子們的視覺。
2)觸覺訓練
觸覺訓練在于幫助幼兒辨別物體光滑與粗糙,溫度冷熱,物體的輕重和大小、厚薄、長短以及形體。為了增強孩子們的觸覺能力,準備了由不同材料組成的光滑程度不同的木板,讓孩子們親自用手指去觸摸木板,切實去感受他們粗滑度的差異。不同溫度的水的金屬碗,讓兒童直接觸摸碗的外面,提高他們對冷熱度的辨別能力。
3)聽覺訓練
聽覺訓練主要使兒童習慣于辨別和比較聲音的差別。蒙氏準備了兩套樂鐘。第一套樂鐘是按音律順序排列好的,要求兒童根據第一套樂鐘為第二套樂鐘的音律排好順序。這就需要兒童經過不斷地敲擊,仔細的傾聽,耐心的練習,最終為它們找到正確的位置。還對兒童進行“靜默訓練”,可以初步培養起他們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并能喚起兒童心靈深處的音樂天賦。
4)其他感覺訓練
蒙臺梭利還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味覺,色覺,嗅覺,重量覺。通過不斷地練習與嘗試,最終孩子們都能順利地掌握各種感官,從而促進兒童感官能力的發展。
2.2.3 感官教育的評價
通過感官訓練,擴大了兒童對周圍的認識,提高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還存在一些不足。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忽略了各種感覺器官的結合,而且其感官教育采取的方法缺乏新穎性。為此,我們要辯證的去看待它的感官教育方法,取長補短,以促進當今幼兒感官教育的發展。
2.3 語言訓練
訓練孩子去聽周圍環境產生的聲音并區分它們,以為孩子更清楚地聆聽發音語言而做準備。老師跟孩子講話時必須發音清晰。讓孩子們唱歌,也是一個鍛煉準確發音的好方法。
總之,通過這些課程的訓練,孩子們懂了許多詞語,大,小,厚、薄、長、短、深、淺、粗糙、光滑、重、輕、冷、熱等,還有關于顏色和形狀的名稱。通過練習,這些名稱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各歸其位,根深蒂固,從而促進著兒童語言能力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 農村留守兒童 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4-0223-01
近年來,由于“打工潮”的影響,不少家庭夫妻雙雙外出務工,把子女甩在家里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養在親朋好友家,從而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大部分“留守兒童”在情感上缺少關愛。行為上缺少管教,從而造成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學習差。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班主任在“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作為班主任的我,根據政府和學校實施“關愛留守”工作要求,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對留守兒童管理采取了一些策略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促進了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和學習。
為了關愛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構建和諧社會,班主任應盡力地擔負起留守兒童教育這一任務。那么,班主任應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呢?我是從事農村山區小學教育的,居于留守兒童的現狀,總結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認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就老師方面能做的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班級留守兒童檔案
班主任要制定具體詳細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計劃和工作方案。配合學校大力營造關愛留守兒童教育的氛圍,積極參與,把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排上日程、擺上桌面,認真貫徹落實,真正使班級成為留守兒童學知識、學做人的臨時家園,發揮主角作用。建班級留守兒童檔案。
二、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心里話無處傾訴,委屈無處訴說,與生俱來的骨肉親情無處表達。孩子來到學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師,又要做家長。愛是具體的,具有濃厚的感彩的。總之,學生的饑寒冷暖、喜怒哀樂,有事沒事,事事關心。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他們和其他的學生一樣,留守兒童從心理上感受到他們和別的學生一樣并不孤單。即使他們違反了紀律,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正是一個班主任愛心的具體體現。
班上成立留守兒童“愛心小組”,以班干部和優秀學生為成員,他們每個人與一至二名留守學生結成對子,在生活、學習上給予留守兒童幫助,讓他們互相鼓勵、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用真情感化他們,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要求家長采取多種方式與兒童交流、溝通,多關心兒童的身心健康,讓兒童體會到父愛母愛,形成合力效應。洞察學生心理,傾聽學生的心聲。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這也正是作為班主任的職責所在。
三、充當中介,讓留守兒童感知被“愛”
充分關注到留守兒童的個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以及各階段變化情況記錄下來,且有針對性地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個別教育、進行補償教育,并主動與學生監護人聯系。班主任成為他和父母感情的傳遞者,這是改正孩子各種毛病的好方法。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與他的父母通信、通電話,介紹孩子的情況,傳達他們對孩子的愛,每當學生出現什么錯誤時,班主任既是他的教師,更是父母的代言人,他感覺到有人在愛他,并且這種愛就在身邊,學習成績就慢慢地的提高了。把他的一點一滴都向他的父母轉達,看著孩子那種信任的表情,這樣你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四、感化留守兒童,學會關愛他人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祖孫同堂”。過分的溺愛,使得孩子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我就是家庭的“老大”。只求得到他人的關愛,卻很少關愛他人。那如何讓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呢?經常星期六、星期天到留守兒童家去,幫他家人做事,并教育他父母不在家,就更應該幫助父母去照顧老人,這是他的責任,更是他的義務。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五、特別強調的方面
首先與家長建立親密和諧的人際關系。利用家訪和家長會,教師要與留守家里的監護人很好的溝通,在同他們的相處中,教師有意地提高他們監管孩子的能力和責任心,重點起到配合學校、教師一起管好孩子。這樣以來,教師成了監護人、孩子們的親人,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單。
其次是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班主任應放下架子,走進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班上給學生每人一個記事本,要求他們把當天教師布置的各種作業、任務記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對照完成,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要求他們堅持每天寫日記,把一天最值得寫的事記敘下來,并談自己的感受。無論你的工作有多忙,盡管是數學老師,日記是每天都要查閱的,了解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積極的一面給予鼓勵,消極困惑的給予疏導,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心態。
再次是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活動。特別是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的活動,培養孩子親情關系,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感恩教育;為留守學生集體過生日;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讓這些活動來彌補親情關系的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讓多彩的活動成為留守兒童成長的樂園。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因材施教。
最后,班主任要做心理醫生,要適時開展心理輔導。以這樣的方式知道學生在想什么,一方面可以彌補留守兒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強學生教育。但是一定要保護好他們的隱私,不能對學生造成傷害。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找根源。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所采取的方法
本人結合自己幾十年從事一線班主任工作的零散實踐經驗而談,良好的家庭教育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1.說教指導法
采用說服教育,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指導方法,是很多家庭教育中常用且慣用的方法。該種家庭教育方法的好處是方便易用,但不是對每個孩子都有“療效”,特別是當下瞬息萬變的教育背景下,孩子們頭腦和心中看到、聽到、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越來越多,孩子們的思維也越來越活躍。如果家長的說服教育方法不能很好地入情入心,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那么孩子是不會接受的。而且有些家長不注重方法,長期的絮絮叨叨的說教,很容易造成學生抵觸叛逆的心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說教指導法可用,但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話不用多,但要精,切中要害地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才會在心理上接受家長的說教,從而按照合理優質的導向健康成長。要想實現良好的說教指導,和家長自身的品行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家長要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讓孩子崇拜佩服你,為人父母才可以掌握最有力的說教指導撼動力。有些家長或許把讓孩子崇拜佩服自己想得太過神秘且高大上了,其實勤奮、誠信、尊老、愛幼等美好的品行都會成為孩子崇拜你的元素。
2.榜樣示范法
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野蠻的“棍棒教育”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樣示范的力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個性形成與發展。家庭教育中對父母榜樣示范法的要求是長期而嚴格的,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潤物無聲的過程。實施這種教育方法的家長要么具有良好的自身修為,品行端正、言行一致,能成為孩子心目中好的模仿對象;要么愿意為孩子的良好、健康、優質成長改變自己原本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和癖好,且能長期堅持,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為彬彬有禮的人。榜樣示范法中影響孩子行為的核心撼動力就是父母的言行,有意無意的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意識教育力量,孩子從最初的模范到逐步地習慣,進而穩定地形成為自身的性格,都是榜樣示范法良好的教育效果。
3.氛圍熏陶法
眾所周知,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對思想意識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良好的家庭氛圍能熏陶孩子形成積極健康、陽光向上的好性情和品質。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與兒童個性發展之間的關系
上文中提及的幾種家庭教育方法,如能良好運用在孩子成長期的家庭教育中,將對孩子的良好個性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教指導法讓孩子從道理上明白什么是對的,而且知道該怎么樣做,也就是說既為孩子們指明了方向,也帶領孩子找到了抵達目的地的方法。這種教育方法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做事思路清晰、有條不紊,愿意用語言闡述明白所作所為的內因外果,希望和別人產生思想上的一致認同點。
榜樣示范法最適用于思想意識尚未成熟的孩子們。中國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此話雖有些偏激,但很形象地道出了家庭中榜樣示范的力量是強大而不可替代的。要想讓孩子成為高尚的人,家長的行為品質絕不能卑劣。要知道孩子在學校,老師們所傳授的多是書本知識,課本以外的像生活習慣、為人處世的道理等,都是家庭教育的重頭戲。為師的這些年我深刻地體會到,很多時候孩子身上呈現出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孩子七八歲被送進學校時,已經是一個“半成品”了,老師其實就是在挖掘每個孩子身上的寶貴品質,帶領他們朝著更加優秀的方向前進。如果這其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以及社會大環境的教育存在脫節和相悖的東西,那么孩子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究竟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更是令人擔憂。當然,如果家長能用良好的品行給孩子的成長以示范和引領,此種教育方法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是言行一致、行為端正,且愿意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孩子。
一、要樹立正確的藝術教育目標
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藝術教育的規律來制定藝術教育目標,這是教師在進行藝術教學活動時應遵循的原則,也是藝術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要想健康發展,必須采取更貼近孩子特點的方法,在觀念上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幼兒的藝術教育主要應以提高孩子的藝術素質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為目標,培養孩子的藝術審美體驗,而不應以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為目的。家長與藝術教師應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針對這一成長階段兒童的心理及性格特點來進行藝術門類的選擇,培養孩子對藝術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發揮孩子天性與創造力。
二、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意義
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旨在延續和發展人類的文化藝術而實施的教育的最初環節。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是通過教育方法與手段,根據兒童的自然成長發展的一般規律,在保證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的前提下,達到或實現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培養兒童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操,認知能力,意志品質及創造性。其意義具體表現在:
1.順應兒童,促進發展,注重過程,激發影響,為學前兒童提高自我表達及交流的工具,在學習中讓兒童自由流露,充分表達,得到藝術熏陶。
2.引導兒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藝術,發展學前兒童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并通過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膽的去創新與創造。
3.培養學前兒童的藝術審美能力。通過藝術教育,引導兒童大膽去想象,并在此基礎上加工床在,理解審美意象,用語言或肢體去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樹立審美觀點,豐富審美感情,發展對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藝術教育具有發展智能,培養創造力與審美情趣的作用,促進學前兒童身心智力全面發展與健康和諧成長,培養兒童創造意識及形象思維的能力。
5.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作為一種有效的文化活動,其對整個社會文化環境有間接的影響與延續作用。通過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和學前兒童藝術作品與藝術創造去影響社會整個的文化氛圍,改變生活和生存環境,發展和延續藝術文化,為社會藝術文化的發展儲備人才。
三、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家長與教師的功利心
當前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多數情況下,家長都是認為社會競爭壓力大,讓孩子多學一項技能,將來在社會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師,特別是一些藝術培訓機構,在進行藝術培訓教育時不是在培養孩子的藝術興趣,而是讓孩子不斷的考級或參加各種比賽,以贏得在社會上的聲譽,以便更好地招生。在這種功利心的驅使下,孩子很難在藝術領域有長足的發展,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應強調孩子在藝術活動中的主動性,強調兒童藝術教育對孩子自身的影響及作用,家長和教師過分關注孩子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藝術學習中的審美情感及體驗的獲得。
2.內容選擇存在問題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最終決定了其教育目標是否能夠實現,因此選擇藝術教育內容是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當前許多兒童藝術教育機構的教育缺少藝術欣賞以及各領域綜合的藝術教育活動。藝術欣賞活動貫穿于藝術教育活動始終是體現審美目標主要的內容,在傳統的兒童藝術教育中,藝術欣賞環節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賞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賞理論指導,所以在這一方面兒童藝術教育止步不前。
四、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方法
為了實現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目標,解決目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如下藝術教育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何一門學科或藝術要想學好,必須是興趣作用的結果,對學前兒童進行藝術的培養與熏陶也應該先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學習,才可能有長遠的發展。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觀察或想辦法激發孩子的興趣所在。如給孩子聽音樂,看舞蹈,讓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給孩子買畫筆,讓孩子去自由的繪畫,教師或家長再適當的去引導,幫助孩子去認真體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創造或發揮,而是應憑借經驗與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再進行適當的啟發與鼓勵,這種藝術萌芽會在兒童的頭腦中留下愉快的記憶,再以此為起點,有計劃地循序漸進的啟發與開導,不斷的進行深入教育,并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質材料,創造有利于學習的環境等等,不斷的加強與穩固兒童對藝術的學習興趣,促進其進一步地發展。
2.教學上要循序漸進
藝術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長,藝術教育的過程在學前兒童身上的體現應是循序漸進的。因此,按照兒童的接受能力,藝術教育應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這樣的逐步的過度,教育上的循序漸進讓孩子有一個緩沖的過程,不至于讓孩子望而卻步,知難而退。與此同時,教育者還要根據學前兒童不會抽閑思維,難于集中精神這一特點,多采取直觀演示法教學,不要單純的講解,讓孩子跟著做或看著做,比教師的講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賞性教學
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多藝術教學在內容上常常缺少藝術欣賞這一環節,教學都是采取教師教,學生跟著做,這種教學模式。沒有給孩子獨立思考、自我發揮、自我創造的空間與條件。所以,在藝術教學中,特別在藝術啟蒙教育階段,教師應多創造條件,給孩子上一些藝術欣賞課,讓孩子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感覺,他們對藝術的領悟不應是成人強加的,而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鑒賞與欣賞自己的不斷領悟。
4.多種教學法的運用
在藝術常規教學中,藝術教育者為了好教學,或急于求成,他們的教學方法往往按部就班傳統老套。對于學齡前兒童,這種死板的教學方式雖然在短期內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很難有長足的發展,長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教育者應改變思維,大膽創新,根據孩子這一成長階段的身心特點,采取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多一些表揚與鼓勵,讓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不斷地發展和提高。總之,學齡前兒童是藝術啟蒙及培養其藝術修養與興趣的關鍵時期,對這一階段兒童藝術教育的方法進行分析與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關鍵的。要想培養孩子對藝術的興趣,從而進一步在藝術領域有所造詣,需要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不斷的探討,不斷地總結經驗,為培養優秀藝術人才的后備軍而不斷地努力。
作者:劉彥 單位:青島市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肖成英.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改革探索[J].四川戲劇,2012,(05).
[2]魏玥玥.學前兒童藝術教育[J].讀天下,2016,(11):319-320.
[關鍵詞]:幼兒普通話教育 重要性 規范
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和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證明,人一生當中學習語言最快、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在嬰幼兒時期。這個時候,嬰幼兒已經形成了學習語言的基礎,聽力和語言器官發育也基本形成。到三四歲左右語言系統就已經開始定型,再學習其他語言就難以改正。所以在嬰幼兒時期就要學習正確的發音,要不然再補償教育就會更加困難。要想講好普通話,就要從幼兒抓起,越早進行普通話學習,效果就越好。作為幼兒教育的專門機構――幼兒園,還需要制定專業的教育方式,進行有目的、有系統、有計劃地發展幼兒語言水平,使幼兒普通話水平不斷提高,更快掌握普通話。幼兒教師應該怎樣做呢?
一、引導幼兒進行科學發音練習
幼兒教師要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通過示范、講解等讓幼兒進行科學的發音練習。先要向幼兒做出示范,讓他們先看清楚發音的部位,如果幼兒沒辦法準確發音,老師不僅要正確示范發音部位和方法,還需要對發音方法進行講解,把發音原理更具體更形象的給幼兒講解。比如發出舌尖音的n和l,老師可以先給幼兒指出這兩個音的具體發音位置,讓幼兒看見舌尖的位置,講清發音方法,n發的是鼻音,聲音是由嗓子發出的,l是邊音,音是從舌的兩邊發出的。老師在講解過程中進行示范,讓幼兒準確掌握發音的動作,準確的發音。
二、培養幼兒正確的聽音能力
聽力是說得好的基本條件,想讓幼兒能進行準確發音,首先需要發展幼兒的聽覺能力,讓幼兒能準確分辨出語言的細微差別,尤其是對那些近似的發音,例如:c、zh、ch、sh等,只有幼兒能分辨出它們的不同,才能正確的發出這些音。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對幼兒聽力進行培養,外國就非常注重對幼兒視聽訓練,各個年齡班級,都設有訓練聽力的設備,四歲和五歲班,還準備圖書和耳機。讓幼兒在看書的時候能聽到耳機里傳出的準確、動聽的語音故事。除此以外還增加了一些和幼兒進行談話、和別人講故事、互相傾聽并交流等方法來培養幼兒對普通話的感知能力。
三、引導幼兒養成講普通話的良好習慣
幼兒園需要根據各個階段幼兒實際發展情況,在教學活動中針對不同幼兒開展活動,三四歲的幼兒語言飛速發展,這時的幼兒并不能準確發音,因為他們的生理發育還沒有發展完全,所以要想使幼兒對普通話學習產生興趣就需要選擇一些游戲性的兒歌或是繞口令,這樣既能聽又能讀,還能邊做邊玩,這樣既能做到寓教于樂,又可以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像小朋友特別喜歡“小兔走路蹦蹦跳,小烏龜走路慢吞吞”這個兒歌,可以一邊說一邊模仿小動物做出動作,讓他們愿意說兒歌,對兒歌產生強烈興趣。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三四歲幼兒很難發準f音,因為他們不知道該用牙齒咬住下唇帶動下額發音,還有些孩子發不清s的音,說不清四和細,對此我們不能急于求成,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多進行鍛煉。游戲“小雞吃米”就能更多練習“吃”的發音,使孩子在游戲過程中進行發音學習,更不能歧視那些說話晚的孩子,要有耐心多和他們交流,多和他們說標準的普通話,鼓勵他們說出完整的句子,這就是好的語言環境給孩子帶來的優勢。四到五歲的孩子詞匯積累比較快,所以想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就需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詞匯量。幼兒都很喜歡聽故事或是表演,老師可以選擇一些可以表演的小故事,讓孩子以這種形式提高普通話水平,比如《金色房子》的故事當中短句優美而又朗朗上口,在歡快的氛圍中就能提高普通話的水平。
教師在和幼兒交談時也要講普通話,同時注意要表揚普通話講得好的孩子,如果遇到不能準確講普通話的幼兒,教師要耐心幫助他們改正。針對年齡稍大一點的幼兒,每月可以組織一次講故事活動,也可以讓幼兒續寫故事,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可以使幼兒的普通話水平得到提高,為孩子順利升入小學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對于中班或小班的孩子,可以鼓勵他們模仿,也可以訓練他們的普通話,應用多種語言訓練方法,讓幼兒喜歡上普通話。
四、引導幼兒提高講普通話的積極性
語言環境在幼兒正確發音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作為幼兒第一個教育環境的家庭,父母承擔著教育孩子的責任,父母對孩子具有深遠影響。幼兒園要與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為幼兒成長創造合理的普通話學習環境,激發幼兒說普通話的積極性。如果幼兒每天都在規范的普通話環境中成長,則可以準確掌握發音部位,掌握更好的發音辦法。日常對話過程中,家長就應注意自身發音,這樣才能對孩子有積極影響。幼兒都喜歡做游戲,利用游戲,家長可以調動幼兒講好普通話的積極性,鼓勵幼兒說好普通話,提高普通話能力。如可以利用猜謎語、拍手謠等親子游戲,不但練習了孩子的普通話,同時使幼兒得到了快樂。在平時生活中,這樣的活動很多,如洗澡時、接送過程中、游樂場所,都可以訓練孩子的普通話。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進步,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特別要重視的是,父親應該抽出一定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訓練孩子的普通話,可以促進孩子講好普通話。在孩子的健康成長過程中,只有母親獨自參與是不夠的,只有父母共同作用,則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幼兒學習普通話是一個長期任務,教師只在善于創造有利于幼兒成長的學習環境,堅持經常練習,幼兒才會喜歡普通話,才能說好普通話。幼兒時期的教育具有關鍵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視幼兒說好普通話工作。只有讓幼兒具備堅實的語言基礎,才能對幼兒今后的發展有利。因此,學好普通話要從幼兒做起,這是我們應該明確的任務。只有我們堅持不懈,善于創造規范的普通話學習環境,幼兒則一定能夠說好普通話。
參考文獻:
[1]徐曉燕.淺談方言在幼兒普通話教育中的影響[J].學周刊,2011,(29).
關鍵詞:語音發展;常見問題;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24
文章編號:1672-0407(2011)11-059-02收稿日期:2011-11-6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際、思維和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而語音的發展對學前兒童語言的全面獲得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語音的發展還將直接影響學前兒童認知能力、個性與社會性、情緒情感的形成。兒童在1歲半左右開始說出第一批詞語,隨后便不斷在生活中重復練習和積累素材,為以后的語言學習奠定基礎。研究學前兒童語音發展中常見的問題,對于學前兒童語音的教育訓練,具有重要的意義,找出具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的語音發展特點,能夠更好、更快、更多地為他們提供幫助,進而促進學前兒童語言的全面發展。
一、學前兒童語音發展常見的問題類型
(一)替代
這種問題類型主要表現為學前兒童在發音過程中用一個音去替代另一個音。例如,漢語普通話中存在著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音位對比,學前兒童在發音過程中常出現用不送氣音代替送氣音的現象,有的學前兒童將“兔子跑了”說成“肚子飽了”,這就是用不送氣音d代替了送氣音t,用不送氣音b代替了送氣音p的原因,出現發音替代問題的學前兒童,往往是用會發的音來替代不會發的音,或用易發的音來替代不易發的音。
(二) 省略
學前兒童發音過程中丟失了某個或者某幾個音素,造成音節的不完整或使人誤認為是一個音節。例如將“輪船”發成“lenchuan”,前一個音節丟失了“u”音段,而后一個音節中的“u”音素卻并未丟失。省略往往與某一音素的具置有關,同一音段在不同的位置上可能出現省略,但在另一位置上就可能不出現省略,這既與音段搭配的難易度有關,也與學前兒童個體的發音習慣有關。
(三)歪曲
學前兒童在言語過程中將某個音素發成了漢語言系統中不存在的一個音素,歪曲音的出現多與學前兒童發音器官本身的缺陷或大腦某些部位的損傷有關,也與音素搭配難易程度或兒童不良的語音習慣有很大的關系。
二、學前兒童語音發展常用的評估方法
語音評估直接影響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計劃的制定與實施。語音評估包括構成漢語音節的聲、韻、調基本部分。語音評估首先要求檢查者有良好的語音聽辨能力,其次要求檢查者有該語音的系統知識,再次要求檢查者能夠采用通行的國際音標進行記音。評估目的是為了確定學前兒童語音發展的程度,學前兒童語音的清晰度,主要采用測試、觀察和調查三種方式進行。
(一)測試
利用專業儀器和評估診斷工具對學前兒童語音發展水平進行診斷,確定其問題的類型及程度。診斷內容包括語流、嗓音等方面,可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特征及其發展水平采取看圖說話,跟讀、回答問題、復述或操作工具及其他具體的操作材料等形式來進行。
(二)觀察
在接受語音測試時,學前兒童可能會因為心理緊張影響語音測試結果的真實性及有效性。為使得診斷結果可靠、真實,可采用觀察的方法以獲得學前兒童語音能力的真實情況。觀察法主要觀察學前兒童在日常生活游戲中的交往行為,教育者在觀察的過程中及時記錄下學前兒童交往行為的詳細資料。
(三)調查
調查學前兒童所處的語言環境、父母語言發展史和學前兒童既往病史。學前兒童語音能力的發展與其所處的語言環境密切相關,了解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環境,進而了解學前兒童的學習、認知風格。在對學前兒童進行評估之前,必須與其父母進行溝通,事先觀察學前兒童的具體情況。先詢問父母一些有關孩子的情況,如孩子的性格是害羞還是大方?是否怕生?喜歡語言表達嗎?愛玩什么玩具等問題,每一個細節信息都對學前兒童日后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所以資料填寫的越完整越好,內容越豐富越好。
三、學前兒童語音教育的方法
(一)重視發音技能的教育引導
學前階段是兒童語音迅速發展的時期,在正常教育環境下,4歲兒童語音發展基本結束,已經能夠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語音。有的幼兒在習得聲母發音過程中,常常將g音和d音,n音和l音混淆。此外,平舌音z,c,s和翹舌音zh,ch,sh發音的錯誤率較高,教師和家長應該對這些幼兒進行發音技能訓練,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朗讀順口溜、詩歌或是繞口令;要求幼兒發音并觀察模仿口型,對發音不準的學前兒童要給以耐心,消除兒童的緊張感,對有發音問題的兒童進行鼓勵。培養學前兒童的發音技能不能局限于個別語音的訓練,還應該注意兒童發音的清晰度、語調、節奏。
(二)語音教育要與每個學前兒童的個性特點相適應
每個學前兒童不僅在成長和發展的速度、需要、興趣以及學習的能力上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點,而且每個學前兒童所處的家庭同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這使得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不同,他們的家庭及文化背景所特有的價值觀也不相同,在教育訓練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學前兒童的特殊需要,不能把每個學前兒童看成是一樣的,相似的,不能用同一個教育要求、方式、方法對待不同的兒童。 教育引導學前兒童正確發音,應該先從最簡單的音節開始教,注意引導學前兒童觀察具體的發音部位。教師應先給學前兒童示范說出常見實物名稱,身體各部位名稱,自己的名字及大人的名字然后引導學前兒童進行模仿。教師可以拿出實物,說出名稱,然后用圖片,再用口頭示范,最后讓學前兒童說出名稱。
(三)語言教育應該立足生活教育,堅持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觀
對于學前兒童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內容是他們可以具體感知的、形象生動的內容。發生在學前兒童生活中的人、事、物,是他們學語音的最佳材料。教育者在選擇游戲以及相關的學習材料時,應該盡量貼近學前兒童熟悉和喜歡的內容,如自己、家庭、食物、小動物等,而不應該選擇脫離學前兒童生活實際、過于晦澀難懂的內容。對學前兒童的訓練不僅要選取有教育意義的經典故事,更多地要選取對學前兒童交流有幫助的生活小故事,使學前兒童易于理解和樂于運用。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在游戲時,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眼、耳、口、鼻、手協同配合下,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此外,兒童在游戲活動中表現出的交往、合作、互助等行為,是其社會技能發展的第一步,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游戲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將語音學習以游戲化的形式簡單明了地呈現在學前兒童面前,消除學習和生活的隔閡,有效地激發學前兒童的興趣,最大程度地促進學前兒童語言能力及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 新生兒;臍帶處理;臍帶夾;二次剪切
臍帶的處理結扎有很多方法,有一次性臍帶夾法、二次剪切法、氣門芯套扎法等,其目的均是要保證臍帶不要出現出血、滲血等情況的發生[1]。在對臍部進行處理時保證減少細菌侵入的機會,本次試驗分別選用一次性臍帶夾法和二次剪切法處理新生兒的臍帶,前者可減少新生兒臍帶出血、產生炎癥情況的發生,使臍帶更快更徹底脫落,取得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于我院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兒160例,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80例新生兒,A組新生兒男44例,女36例,體重在3.1-4.5kg之間,平均體重(3.5±0.5)kg;B組新生兒男34例,女56例,體重在3.7-4.4kg之間,平均體重(3.6±0.7)kg,兩組新生兒經體檢之后均確認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在出生體重、性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新生兒主要操作步驟如下:新生兒出生后先對其進行常規處理,使用一次性臍帶夾套入臍帶,在距離臍輪0.5cm處將臍帶夾夾緊(注意不能夾到皮膚),切斷即完成臍帶處理,臍帶斷面使用10%碘酊消毒,臍窩周圍皮膚用95%酒精脫碘,直接暴露,24h后將臍帶夾打開;B組新生兒主要操作步驟如下:新生兒出生后對其進行常規處理,用相同方法進行消毒后用臍帶包包扎,24h后進行二次剪切。同時對兩組新生兒進行日常臍部護理,在每日沐浴后用碘溶液進行消毒。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新生兒用不同方式處理臍帶后出血、炎性分泌物、周圍皮膚破損的情況,及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和臍窩完全干燥時間的情況。評價指標:臍部出血:處理后仍伴有不同程度滲血。炎性分泌物:臍部紅腫,有臭味體液分泌。周圍皮膚破損:臍部周圍皮膚伴有不同程度紅腫及潰爛。
1.4 統計學處理 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A、B兩組新生兒經不同方式處理臍帶預后情況 表1結果顯示,A組新生兒采用一次性臍帶夾法進行包扎后出現臍部出血、炎性分泌物的人數明顯比B組用二次剪切法處理臍帶的新生兒少,P
2.2 A、B兩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與干燥時間比較 表2結果顯示,A組新生兒采用一次性臍帶夾法進行包扎后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和腋窩完全干燥的時間均比B組采用二次剪切法處理臍帶的時間少,P
3 討論
新生兒臍部是最易感染的部位,臍帶斷面暴露在外,在正常情況下殘端會逐漸壞死、脫落,斷面在10-14天可完全愈合[2]。即將斷裂的臍帶是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的良好培養基,易于細菌的生長,會有炎性分泌物產生、導致臍部出血、皮膚破損等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在24h內對新生兒臍帶進行適當的處理顯得極為重要[3]。
新生兒臍窩里經常有分泌物,分泌物干燥后會造成臍窩和臍帶的粘連,但在表面看來卻很干凈,這時應對新生兒采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消毒,使用10%碘酊對臍帶斷面消毒,與蛋白質結合使其失活,臍窩周圍皮膚用95%酒精脫碘消毒,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4]。常用的處理臍帶的方法有一次性臍帶夾法和二次剪切法,采用一次性臍帶夾法進行臍帶處理時應使用一次性臍帶夾套入臍帶,在距離臍輪0.5cm處將臍帶夾夾緊,但注意不能夾到皮膚,臍帶夾的結扎血管的性能較好,作用持久,能有效阻斷血液運轉,不易對新生兒造成傷害,使臍帶更快干枯而脫落。二次剪切法需在24h后對新生兒進行2次修臍,更容易產生出血的情況,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護理人員對臍部愈合的三區很難分辨清楚,若修臍時間過晚會出現臍帶變干變硬的情況,會增加剪臍的難度,壞死組織得不到徹底的清除,且二次剪切會重新暴露創面,引起新生兒的哭鬧,容易傷及新生兒周圍皮膚,引起家屬的恐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5-6]。在臍帶徹底脫落后,臍窩會有一些黏液滲出,這是脫落的臍帶還未被上皮細胞所完全覆蓋,其新生的肉芽組織中的液體滲出所致,對于此現象應用75%酒精進行擦拭,以加快表面皮膚的愈合[7]。在臍帶殘端脫落的過程中,會伴有炎性分泌物和損傷周圍皮膚的可能,有時臍帶殘端脫落不徹底,在體表被摩擦、牽引,可導致臍帶滲血,使新生兒哭鬧不止[8-9]。在新生兒出院前應教會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臍帶出院后消毒的方法,告知在其自然脫落等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10]。
本次試驗采取一次性臍帶夾法和二次剪切法對臍帶進行處理,根據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采用一次性臍帶夾處理新生兒臍帶相比二次剪切的方法可減少臍帶出血、炎性分泌物產生的幾率,具有顯著差異,從另一方面來講,將臍帶暴露在外會加快斷面干燥的速度。因此在新生兒出生后24h后用一次性臍帶夾法對臍帶進行處理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優于一般處理方法,簡單易行,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顧宏梅,徐旭娟,鞠春梅,等.兩種新生兒臍帶處理方法的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4):356-357.
[2] 顧祖文,潘君,周海英.不同新生兒臍帶處理方法的效果比較[J].上海護理,2010,10(5):56-57.
[3] 李海苗,林嫦梅,劉桂蘭,等.新生兒臍帶處理改良方法與傳統處理方法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6):559-560.
[4] 趙巧英,郭丹潔.新生兒臍帶結扎及護理方法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5A):34-35.
[5] 蘇麗東,唐鴻玉,陳業芳,等.新生兒臍帶殘端兩種處理方法的效果比較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33):3031-3032.
[6] 顧春怡,張錚.臍帶剪斷器SCC23應用于新生兒斷臍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IA):35-37.
[7] 王曉芳,諸葛蘇必,雷美娥.新生兒臍帶殘端2種處理方法的效果比較[J].護理與康復,2008,7(6):423-424.
[8] 莊薇,吳文燕,王悠炯,等.兩種臍帶殘端處理方法的臨床應用及效果評價[J].上海護理,2011,11(4):15-16.
【關鍵詞】創造力;六大解放;方法探究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涵蓋國家發展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例如,創新能讓一個企業依靠產品創新、生產工藝創新、市場營銷創新、企業文化創新、企業管理創新等各種創新,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茁壯成長,而這些想法的提出離不開企業內的創新型人才,因此,企業的發展乃至國家的發展,都需要創新型人才的支撐,而創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便是創造力。
一、培養兒童創造力的重要性
創造力是人類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個人能夠完成一項創造性活動所必需具備的品質。人在孩童時期,創造力就已萌芽,這是人的一種潛力,需要在后天不斷地通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進行挖掘、培養。
美國著名教育家泰勒曾經說過:“創造力不僅對科技進步,而且對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哪個國家能最大限度地發現、發展、鼓勵人民的潛在創造性,哪個國家在世界上就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對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都非常重要。
二、培養兒童創造力的方法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就解放兒童創造力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讓教師與家長不拘泥于自己古板的思想,放開雙手讓兒童更自由地成長,讓兒童的創造力得以保留與增長。
1.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會思
由于兒童知識儲備較少,頭腦里總有許多有千奇百怪,天馬行空的認知與想法,這些認知與想法很大程度上與成人固有的想法不同,在兒童看來,一切都具有新鮮感。例如,在白紙上畫一個圓,兒童們會得出很多不一樣的答案:太陽、雞蛋、葡萄、橘子等現實中存在的事物,甚至是仙女施放的“魔法球”這類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想象。然而,讓成人回答,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數字“0”或者“這是一個圓”。
此時,教師與家長不應該將兒童的創造力束縛于成人自己固有的思想內,而應該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去思考問題、懷疑問題、挑戰固有結論的權威。鼓勵兒童擁有自己的主見,堅持自己的想法,發揮創造潛力,獨立思考,得出更多“魔法球”這樣與眾不同的結論。
2.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會干
兒童總喜歡動手做一些在家長和教師看來很糟糕且無用的事,并且有很大概率會因此受到呵斥。例如兒童在玩玩具,尤其是由多個部件組成的玩具時,許多兒童會出于好奇將玩具大卸八塊,而在這過程中極有可能損壞玩具部件。在許多家長和教師看來,這種損壞物品的行為應當受到制止與懲罰,讓兒童下次不再有這種舉動。
然而,很多家長與教師沒有想過,這會束縛住孩子的雙手。孩子做事前會害怕受到懲罰,雖然他們會因此變得小心謹慎,但這也變相磨滅了他們的創造力,他們不再敢于動手實踐自己的想法。
因此,教師與家長在碰到此類情形時,應當更多地給予鼓勵與引導。例如,在孩子拆了玩具但沒有損壞部件時,引導孩子將玩具重新組裝起來,即使拆壞了部件,也應當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現在的損失是為兒童長大后的創造做出的“投資”,只有解放出兒童的雙手,讓他們放手去做,才能更有效地培養與鍛煉孩子的創造力。
3.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會看
眼睛是心靈之窗,是人類用來觀察、閱讀世界的窗口。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家長與教師強迫兒童用雙眼緊盯課本,封閉了他們觀察、分析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窗口”。雖然成績提高了,能識更多字,能做更多題,但也失去了察覺新事物的眼光,失去了發現創造需求的洞悉力。
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用自己淵博的學識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因此,教師與家長需要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不止會看書,還會閱讀世界。例如,教師可以讓兒童自帶喜歡的植物,并在課堂上觀察植物的根,觀察出植物風吹不倒的原因,為兒童施展創造力打好堅實基礎。
4.解放兒童的嘴,使之會講
創造力的培養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當一個人與他人進行交流時,他的思想與觀點便會與他人的產生碰撞,從而能產生新的理論,提升當事人知識水平與創造力。
然而,在家庭里,長輩之間的交談,兒童插話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在學校里,學生上課的時候要遵守紀律,一不能隨意相互說話交談,而不能隨意發言提問,否則會受到老師的斥責。同時,兒童問題過多也會使家長與教師產生不悅情緒。兒童的想法得不到表達,只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兒童便不愿交流,只會選擇被動地接受,長久下去,兒童的創造力便消磨殆盡,變成書呆子。
因此,家長與教師要有耐心,接受兒童的不斷提問,同時鼓勵他們多問問題,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而不被過多的規則所限制。
5.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社會
創造力的培養與運用需要廣博的基礎,這些基礎也來源于除書本以外的大自然與人類社會,孩子需要走出教室,走近大自然與身處的社會,開闊視野,在其中自由地探索與學習,并從中豐富的閱歷。這就好比從出生就被養在動物園中的猴子,它們沒見過真的大山,河流,琥珀,他們腦子里只有假山、人工池塘,它們對世界的理解是狹隘的,只有真正的回歸森林,他們才知道世界之大。
因此,教師與家長應當鼓勵兒童走出教室,開闊眼界,從大自然與社會中汲取精華,為創造力的培養與運用汲取養分。
6.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之能學習自己渴望的東西
現在的兒童日常生活時間被家長與學校排滿,除了在學校上課,就是周末在外上家長為其報名的“興趣班”,日復一日的完成老師與家長安排的任務,幾乎沒有閑暇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既然連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又怎么能發揮創造力去完成一些奇妙的創造,待成人之后,除了循規蹈矩地工作,又何來創造力可言。
因此,教師與家長應當把時間還給兒童,讓他們有時間鉆研,有時間發揮創造力來進行簡單的發明創造,并對他們的行動予以肯定與支持,這對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結語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給現代兒童創造力培養指明了方向,應試教育與填鴨式教育是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的,只有把自還給孩子,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優秀少年。讓孩子自由地思考、敢于動手去創造、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孩子有時間走出教室,用自己的雙眼仔細觀察這個世界,憑借這一切的積累,完成自己的發明,實現自己的創造夢,真正成為國家之棟梁。
參考文I:
[1]阮素蓮.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與兒童創造力培養[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2(1):45-46.
[2]徐玉斌,牛雙喜.論家庭中兒童創造力的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00(6):28-29.
[3]甄志芳.學前兒童創造力的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S1):119-120.
[4]夏玲玲.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下的兒童創造力培養探究[J].成才之路,2014(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