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保障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校研究式教學保障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9-0035-02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圍繞研究式教學,各國紛紛進行了相應的課程改革,從轉變學習方式、突出學習內容、優化學習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自1988年開始,美國等西方國家就開設了“自主研究”的課程和相應的項目課程,在高校師生中倡導“主題探究”、“設計學習”等研究式教學方法與模式,并出臺了與研究式教學模式改革相關的《美國研究性大學發展藍圖》報告。日本還專門設立了以研究式教學為基礎的大學生“綜合性學習時間”,讓學生通過學科間的跨越、專業間的聯合、師生間的互動,來提高學習的興趣與質量。法國則更進一步,在研究式教學改革與實施中,從中學階段就開始進行多樣化的研究式教學實驗。
一、研究式教學內涵
(一)研究式教學是一種基于研究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從當前的部分高校實踐來看,研究式教學中的“講授”,要求教師在講課中穿插相應的研究案例與項目,把教師的日??蒲谐晒麕胝n堂教學。研究式教學中的“學習”,則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與課外作業中進行深入的思考、討論、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課題研究水平與創新發展能力。
(二)研究式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研究式教學的本質就是要在課內外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研究、探討問題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教學中結合教師提供的案例或自己收集的案例與運用基礎理論,與教師共同分析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
(三)研究式教學的內涵包括不同層面
從宏觀層面來看,就是要轉變高校課堂教學理念,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從中觀層面來看,就是要調整學校資源配置,深化教學體制改革,為研究式教學提供相應的機制;從微觀層面來看,就是要提高教師的責任心與工作熱情,做到課前認真備課、課中精心組織、課后悉心總結,改變“滿堂灌”式的體統教學方法,并把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第二課堂、教學評價等環節用“研究”結合起來。
二、研究式教學的特點
(一)學習的主體性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研究式教學更加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研究。在整個教學體系的構建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二)教學活動的開放性
研究式教學提倡互動式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相關的基礎理論之后便圍繞專業要點與理論前沿,設立多項、多層次的研究課題與研究案例,學生自己選擇,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行開放式的研究式教學后,學生可以參與教師設立的研究項目與課題,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研究,從而形成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的開放性。
(三)學習能力的全面性
研究式教學主要注重“研究”的過程,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研究中、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專業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應用水平。在研究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富有主動性與能動性,都在互動、交流和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思考與研究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四)教學評估的發展性
教學方式改革了,因此對教學質量的評估方式也應做相應的改革。評估的內容,既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也要注重學生創新發展能力的提升。從總體上看,研究式教學的評估偏重于課堂內外學習的過程,在評估體系的設立中,重點考核學生發現課程問題、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水平與能力。
三、高校采用研究式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高校教學的獨特性是高校運用研究式教學的理論基石
高校教學不僅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而且也具有主動性和獨立性。激活大學生研究的內在素養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構建有效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獨立或合作收集數據資料、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大學生要求提高學習主動性是高校運用研究式教學的實踐基礎
我們應改變“填鴨式”教學,針對當今社會信息來源廣泛的特點,給學生深入研究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全心全意地探索一個問題??梢哉f,在互聯網日益發展、信息來源日益便捷的今天,學生要求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身參與性與合作性的需求,為高校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推廣研究式教學提供了相應的實踐基礎。
四、研究式教學實施保障制度設計
(一)完善研究式教學制度
科學的研究式教學管理,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構成體系、理論與實踐的要求,建立健全研究式教學制度體系。從國內外的試點與實踐來看,當前高校研究式教學制度體系的構建應注意以下幾點:
1.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相關教學管理制度,要與研究式教學相適應。
2.研究式教學制度要涉及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考試考核、第二課堂等方面。
3.要規定教師科研、本科生科研項目與課堂教學的結合,從制度上實現“科研進課堂”。
4.要從制度上保證,課堂教學設計包含相應的“案例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內容與方法。
(二)創新研究式教學評價體系
對于教師,要制定相關的激勵機制和政策措施,建立與研究式教學相適應的教學評估內容和方法體系,形成競爭有序、充滿活力的促進研究式教學的長效機制。在考評方面,要結合研究式教學的內容與范疇,構建能夠提高教師實施研究式教學積極主動性的評價體系。
1.要注重研究式教學評價主體的選擇。學生是研究式教學的直接參加者,也是研究式教學的受益者,對課程教學效果具有較大的評價權。研究式教學的效果到底如何,教學質量到底怎樣,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意見。
2.由于在研究式教學中,教學體系構建、研究課題安排、研究方法設計等環節具有較強的業務性,僅靠學生的評價并不能夠把研究式教學的效果真實、全面地反映出來。因此,也需要從專家、同行、領導的聽課力度進行評價,這主要是通過相關人員聽課來完成的。
3.發動從事研究式教學的教師主動參與研究式教學效果的評價。要通過校院兩級的安排,鼓勵參與研究式教學的教師建立相關教學檔案,并就研究式教學的理念、實踐、成果進行分析研究,并對其進程與效果進行定期的總結與研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
(三)重建教師研究式教學評價指標
教師對研究式教學效果的評價,既要有課程組織、項目分析、師生互動、學生反應等指標,又要有能夠反映專業發展的研究層次、研究成效、學生收獲等指標。
1.充分利用學校、學院、教研室領導聽課的方式,判斷研究式教學成效,并進行分析評價。
2.加強研究式教學評價機制的科學研究,力求做到評價內容的全面、客觀、有效。將教師在研究式教學中體現出的方法、能力、業績反映至評價體系之中,充分體現研究式教學提出的對學生參與程度、創新能力范疇、科學研究水平。
3.強化考核體系。努力做到期末考核與日常考核統籌,教師個人考評與院室集體考評結合,以增強對研究式教學效果評價的公正、合理。
(四)完善學生研究式教學評價制度
在研究式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考核制度和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的學生評價制度。
1.與傳統教學效果評價不同,常規的終結性期末考試模式,并不完全適合研究式教學。應該采取學習過程評價和最終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方式,把學生的研究成果反映到最終成績之中。
2.學業成績的評判要多元化、系統化,要將學生平時的參與及其成效反映到總成績中,要特別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所反映出的學生參與水平、研究水平,從而把學生在研究式教學中收獲的創新能力與專業素養反映出來。
[參考文獻]
[1]謝秉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 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大學教學, 2006(2).
[2]魏淑慧.研究式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2008(9).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基金;比較;法律制度
一、社會保障制度國際比較
(一)社會保障財政預算模式
世界上社會保障財政預算模式有不少,但最主要有兩種:一種叫做政府公共預算模式;另一種叫一攬子社會保障預算模式。
1.政府公共預算模式。公共預算模式是將社會保障資金全部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內,同政府其他收支混合為一體編制預算的一種預算制度模式。英國就是使用這種預算模式的國家,其社會保障收支與其他項目混在一起編制預算,社會保障赤字完全由政府財政支付,使得政府的社會保障負擔很重,所以其中央財政收支一直不佳,社會保障基金不僅長期赤字,而且每年赤字越來越大。
2.一攬子社會保障預算模式。一攬子社會保障預算模式是將社會保障基金的某一部分收支安排在政府公共預算內;另一部分收支安排在政府公共預算外,通過“預算內”和“預算外”基金安排全面反映社會保障收支狀況的一種預算制度模式。瑞典便使用此種模式,其社會保障預算僅僅將基本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納入中央政府的公共預算中,補充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都在預算外安排,社會保障收支項目一一對應,財政狀況相對英國要好一些。
3.公共預算模式與一攬子社會保障預算模式的比較。公共預算模式的優點在于:國家對社會保障全面負責,社會福利待遇高。其缺點在于: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福利的剛性,社會保障支出難以控制,往往收支差額巨大,政府財政壓力大。一攬子社會保障預算模式的優點在于:社會保障的各項收支狀況都得到了比較全面的反映,政府在全面協調社會保障資金的同時,負擔低于政府公共預算制度。其缺點在于:社會保障收支的不同項目被放入不同的財政賬戶,社會保障收支的總量指標難以準確及時掌握。
(二)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與監管
1.社會保障基金來源。(1)繳稅制。繳稅制是指社會保障基金是以稅收的方式收取的。實行繳稅制模式最為典型的國家是美國。美國的社會保障稅由財政部國內稅務局負責征收,納入國家預算管理,同時由財政部按照規定比例分別記入財政信托基金賬戶。美國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兩大部分,社會保險包括老年、遺屬保險,傷殘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鐵路行業社會保險等,其資金來源主要是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的社會保障稅,社會福利基本上全部由政府財政負擔。(2)繳費制。繳費制是指社會保障基金是以費用的形式收取的。實行繳費制模式最為典型的國家是德國,它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目前,形成了以養老、失業、醫療、事故等社會保險為核心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以國家法定社會保險為主,企業和個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購買補充保險。德國的社會保險資金主要來自雇員和雇主交納的社會保險費,不足部分由聯邦財政補貼。(3)繳稅制和繳費制的比較。繳稅制通過征稅方式形成社會保障基金好處在于:強制性強,負擔公平,有利于提升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程度。不足之處在于:稅收形式形成財政資金后只能通過年度預算來安排,且通常以年度收支平衡為基本目標,從而事實上無法積累社會保險基金,故無法抗拒周期性的社會保障風險。繳費制的特點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負擔與受益不對應,公平性大打折扣是致命弱點,各項目之間財力調劑余地小。
關鍵詞:為己之學;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
孔子贊賞“古之學者為己”[1],開創了中國儒家“為己之學”的教學傳統?!盀榧褐畬W”的教學理念強調“學”是一種自發、自覺的行為和活動,其“學”不僅僅在于知識的積累,而更在于個人的綜合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當代學者也十分關注“為己之學”的價值和意義“:這種‘為己之學’傳統對人的內在德性注重的傳統,對于端正我們的學習態度、克服學術與教育中的過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頗有積極的引導作用。”[2]“為己之學”對我國高校建構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實施“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與人文素質教育模式仍有許多障礙。
一“、為己之學”與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現實困境
迄今為止“,為己之學”教學理念與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實施仍面臨許多現實困境,這是因為當前教學的評價機制、外在環境以及整體的社會思潮都與“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和人文素質教育模式背道而馳。
(一)評價機制著重量化指標
“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要求“以人為本”,以我們最終培養出的學生的內在綜合素養為教學評價的金標準。然而,我國高校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仍然存在著粗淺化、簡單化的傾向。其一,以試卷成績為核心要素,以考試的分數為教學效果的主要評價依據,而不太關注學生學以致用的實際運用能力;其二,考試則以教材為中心,注重對傳統知識體系的掌握,而不太注重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其三,教學評價仍以外在因素為主導,過于注重教學活動的嚴謹性、系統性,忽略了教學過程的啟發性和創新性。這些量化指標雖有利于簡單明了地對教學效果做出評判,但卻與真正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南轅北轍。
(二)外在環境充滿多重誘惑
“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強調“學”之趣味性和人格圓滿的悅樂之境,致力于培養學生偉岸的精神氣質和高雅的審美品格??墒乾F代社會的外在環境充滿了多重誘惑,娛樂化、物質化的社會現實沖擊著高校學生的校園生活。首先,高校周邊濃郁的商業化氛圍嚴重干擾著莘莘學子的求學意志,使他們在網吧、歌舞廳之中流連忘返;其次,學生之間還存在著在物質上盲目攀比的現象,從而浪費了大學求學的寶貴時光;最后,機械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使當前的教學活動難以激發“教”與“學”的樂趣,還間接助長了逃學、舞弊等不良的學風。凡此種種,對于我們在高校建構人文素質教育模式顯然是不利的。
(三)社會思潮急功近利
“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以“個體的完善”為教育的出發點,強調培養學生高遠的學習目標以及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對他人、國家及全社會所應有的責任心。而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于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以及讀書無用論等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高校也受到了沖擊和影響,而各種量化指標的評價機制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和學生都在忙著完成學校和社會所規定的各種僵化的“硬指標”,人們不再以真才實學為榮,孔子所推崇的“為己之學”無人問津,“學”成了達到各種外在目的的手段和階梯,這與現代人文素質教育也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人文素質教育對我國而言既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又遭遇前所未有的現實困境,這使我們不得不探索從現實制度層面對高等教育進行更為深入的革新。唯其如此,才能保障人文素質教育在我國的順利實施。
二“、為己之學”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
為促進“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發展,就必須在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兩方面進行制度上的革新,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徹底解決目前的現實困境。
(一)教育體制改革
1.改革教學評價體系。我國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存在較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為培養大量的適應當前和未來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服務,必須對現行考試制度與考試管理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盵3]這已日益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為此,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變。(1)淡化考試題目標準答案的設置,鼓勵個性化的提問及質疑,重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研究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實現學習的質的飛躍。(2)弱化考試成績的功利效應,強化人文素養的展示,使考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并以課程論文及其答辯情況為課程成績的重要參考要素。(3)逐步嘗試取消面面俱到的系統知識考核,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答相關社會問題,考查學生跨學科的實踐運用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2.健全教學管理體系。一旦教學評價體系發生根本的變化,就會帶動教學管理體系的巨大變革,使教學管理能真正地為教學活動服務。(1)教學管理部門應該形成靈活而多變的立體管理體系,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允許教師自主決定教學時間、地點、內容及方式。(2)教學管理部門應當以教學的最終產品之綜合素質為教學效果的唯一衡量標準,而不是以教學文件的精致、課堂氣氛的熱鬧、課件制作的繁復等外在因素為評價準則。(3)教學管理部門應當積極鼓勵“個性化”的教學創新,提倡不同風格的教學主體的多元互補,充分尊重不同教學主體的個性氣質,以激發教學的生機與活力。3.完善教學保障體系。除了評價體系和管理體系,教學保障體系的革新也非常關鍵,只有在師資建設、學風管理、督導機制上進行全方位的變革,才能有效保障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形成。(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但注重教師的專業學識,而且還應考核教師的人文素養,促進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2)加強學生學風及日常生活的管理,應從環境、氛圍等方面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學生的學習權利,避免學生將時間、精力過多地投入到學習以外的各種娛樂活動中。(3)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與督導機制,并逐步形成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獎懲方案,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切實的保障??傊?,通過探討教學評價體系、教學管理體系以及教學保障體系的改革可以進一步深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成熟與完善,從而推動“明德博學,求是致遠”的教育理想在我國高?,F實教學活動中的回歸。
(二)社會體制改革
1.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對高校學術環境的保護,并且立法對蓄意破壞校園及周邊環境的不良分子予以嚴懲。(1)強制立法清除高校周邊的各種娛樂設施,應權衡經濟效益與社會發展的利弊得失,寧可放棄一些商業利益,也不能使高校學生置身于網吧、歌舞廳的包圍之中而不可自拔。(2)確保校園的建筑風格和文化設施的完備性與純粹性,高校應以其肅穆的環境、清幽的氣息、高雅的氛圍激發學生樂于學習的愿望。(3)大力推進高校重視圖書館的建設和更新,保障各種學術資料的全面性和前沿性,使不同個性、氣質的主體能有充足的條件順從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其所研究的方向。2.重視高校教師待遇的提高,并立法保障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在我國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及文化地位。(1)立法保障高校教師在我國的經濟地位,使之超脫為謀生而工作的生存狀況,確?!盀榧褐畬W”的經濟基礎,使教師能夠真正得以安心教學、潛心科研。(2)立法保障高校教師在我國的政治地位,使之不但能夠在學校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利,而且還應建立比較完善的高級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體制,為高校教師在政治上爭取更多的發聲渠道。(3)立法保障高校教師在我國的文化地位,使高校教師成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最重要的締造者,為我國建構“全球化”時代的先進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3.營構良好的社會氛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急功近利的思想風氣得以逐步扭轉。(1)在教師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及文化地位得到立法保護的前提下,應大力批判僅僅以“學”為謀取個人私利的手段的行為,恢復學術環境的純凈性。(2)在新的歷史文化語境中重新闡釋并大力弘揚孔子所倡導的“為己之學”,恢復“學”之樂趣與生機,使“學”成為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3)在當代社會致力于保護我國尊師重教的優良文化傳統,使我國逐步擺脫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畸形、錯誤的價值觀,形成自尊、自強、互信、互愛的良好社會氛圍。綜上所述,我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之后雖然在經濟上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但在文化教育方面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為提高我國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恢復儒家“為己之學”的優良教學傳統,就必須從制度上進行根本的革新,推進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形成與完善,從而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為實現當代人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李燦 單位:南華大學
參考文獻:
[1]劉寶楠.論語正義•憲問[M].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1954.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比較分析;啟示
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農民人口多,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西方工業化國家已普遍實現了“國民皆保險”,農民與其他從業者享有實質平等的社會保障待遇。從世界163個國家和地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看,其中70個國家和地區包含農村,其保障對象為全部農村人口或農民。其中,有相當數量是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本文通過對日本、法國和加拿大等國家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比較分析,總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同經驗,從而為研究和建設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參考或借鑒。
一、日本的“共濟”和“國民年金”制度
日本于1946年10月至1950年7月實行,開始形成以自耕農為主的土地制度。在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基礎上,日本政府不失時機地引導了農村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1947年,在二戰的廢墟上,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合作組織法(農協法)。在這個法規的引導下,日本農村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各種“共濟”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1951年,日本“全國共濟農業合作組織聯合會”宣告成立,標志著日本農村民辦官助社會保險網絡的形成。自1952年起,“全國共濟農業合作組織聯合會”實施人身共濟。其經辦人身共濟事業30余年來,在養老生命共濟、終身共濟、兒童共濟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農村養老、疾病保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到1986年底,日本建立農協共濟事業合作組織約4000余個。
日本的“共濟”,實際上是一種互助互濟事業。它以農民的相互扶助為目的,由相當數量的經濟單位(成員)結合成團體(共濟組織),來共同分擔籌集共濟保費的責任。在內部成員年邁、疾病、死亡或遇到災害時,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共濟組織在管理上實行統一籌劃,分級負責的制度。“全國共濟聯合會”負責共濟系統的計劃、管理和調整;制定新的條款辦法、保費計算;確定共濟資金的運用。共濟組織的資金運用原則,是在確保安全和低利還原農村的前提下進行多種形式的有效運用,確保資金的保值和增值;其手段主要有:辦理各種類型的存款,購買國家和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辦理貸款信托業務,購買外國政府、世界銀行及外國金融機構以日元計價的外債,購買公司債券和股票,購買不動產等。所以,日本的“農協共濟組織”的資金運用領域是非常寬的,為“共濟組織”資金增值提供了保證。
由于各類商業保險能靈活的適應不同層次的農民的需要,日本政府鼓勵農民在參加“年金”、“共濟”的同時,參加信托銀行、生命保險公司、郵局等辦的養老保險作為補充。這樣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使日本農民的社會保險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形式的社會保險網絡。
二、法國的“農業社會互助金”制度
法國農村社會保險是由“農業社會互助金管理處”管理,通過“農業社會互助金”的形式來實現的?!稗r業社會互助金”的主要保障范圍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家庭補助。參加保險的人數逾600萬,占法國總人口的10%左右。
法國農業社會互助金由多方面構成。第一,農業人口所交納的各種保險金。這種保險金包括兩種:一種是職業保險金,含疾病、工傷、殘疾、喪偶、死亡、年老、生育、失業和家庭補貼等各項目;另一種是附加保險金,用于農村社會保險的管理、衛生和醫務監督等。第二,人口補償,即投保人比例較高的保險項目有義務在財政上支持投保人比例較低的項目,約占全部資金來源的28%左右。第三,家庭補貼,它由全國家庭補貼金庫提供,約占全部資金來源的4%。第四,國家財政預算補貼和國家對家庭的補貼,約占全部資金來源的14%左右。第五,部分稅收政策上的補貼,約占全部資金來源的27%左右。從總體上看,法國農業社會互助金的外部來源占3/4左右,國家予以支持的部分接近1/2,可見法國政府對穩定農業的重視。
法國農業社會互助金的保險對象和發放標準,分為領薪農業人員和非領薪農業人員兩部分。領薪人員包括農業有限公司的經理、雇工和農校的學生、領薪的總經理以及這些成員的家屬;非領薪人員包括農業雇主、農業經營者、農業企業主等。農業社會互助金的發放根據投保者所交納的保險金的內容不同,享受標準也不同。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領薪人員可享受農業社會保險、家庭補貼和工傷補貼。非領薪人員可享受農業經營者的疾病保險、家庭補貼和農村養老保險。
法國的農村社會保險體制顯得比較靈活。它的好處是對不同成員有不同的適應性,能調動參保主體的積極性,社會保險啟動快,農民的社會保險收入可以維持在全社會保險收入的平均水準上。缺點是保險資金來源分散,管理成本高。
三、加拿大的農民所得政策
加拿大于50年代末期逐步設立農民所得“安全網計劃”,目標是穩定并提高農民收入,減輕農民因農產品跌價或生產成本提高而造成的短期性所得損失。90年代以前的農民所得政策以“社會救濟”為主,“社會保險”為輔;而90年代則是政府分擔保險費用,協助農民加入保險,以“社會保險”為主。
90年代后,為保障農民收入,加拿大政府鼓勵農民及農產品加工者依照市場需要決定農產品生產的種類和數量,以確保勞力和資本投入獲得合理報酬,雖然政府的農業政策己不再影響農民對產銷的決定,但政府仍須協助農民減輕產銷風險所造成的損失。1991年4月,加拿大國會通過《農民所得保護法》,政府將農民所得政策整合為兩大計劃:一是作物保險,藉以減輕生產風險造成的損失;二是凈所得穩定計劃,藉以鼓勵農民在高收入時多儲蓄,以備低收入時使用,并積存農民退休基金。
加拿大老年收入保障計劃包括:(1)老年保障金計劃。覆蓋所有加拿大人,這部分收入大約相當于退休前工資收入的14%。(2)養老金計劃。其補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一生的收入水平,這部分收入約等于退休前最后5年平均工資收入的25%。(3)私人養老金計劃。政府對其繳納的保費給予稅收優惠待遇。包括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養老金在內的私人養老金收入,大概相當于退休前工資收入的35%。(4)福利轉移支付計劃。這部分是主要針對收入不足的老年人。這四種方式相結合,為保障加拿大老年人獲得可接受的物質生活水平提供了最好的組合方式。一個加拿大人退休后,其基本收入每年平均為27000加元至28000加元。
四、幾點啟示
通過對以上典型國家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比較研究可知,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不相同。但它們經過一個半世紀以來發展積累的許多有關農村社會保障的經驗教訓值得研究,以便在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時加以借鑒和參考。
1、社會保障水平的確立要適應本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執政黨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爭取連選連任,往往不斷增加社會保障項目,擴大保障范圍和提高保障給付水平。而在野黨為了爭取選票民心,也常對選民許諾超過財力支撐的社會保障優惠待遇。由于棘輪效應的作用,保障待遇易升難降,其后果往往是在解決部分矛盾的同時,又產生新一輪的矛盾和問題。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70年代的20%增加到現在的30%以上;社會保障支出占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特別是在福利型國家,已由70年代的40%左右增加到50%-60%,這給各國政府的國民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壓力。這一教訓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近年來改革開放使國民經濟有較快的增長,但是生產力水平仍然不高,加上人口眾多的壓力未減,地區差別和城鄉差別仍較大。因此,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不宜定得過高,也不必推崇發達國家的福利。今后一段時期還需要根據不同地區、行業和城鄉具體情況,實行不同水平的社會保障。
2、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應從實際出發,注意從全方位推進。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以社會保險為主是有其社會經濟條件的。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極大,又處于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因此把改革成功希望過于集中地寄托在單項推進的社會保險方面不一定是最佳選擇,甚至可能是沒有出路的。單一社會保險不能解決所有國家所面臨不同類型的社會保障問題,起碼不能解決我國因東西部差距、城鄉差別所產生的社會保障制度問題,在現階段中國,至少還應將社會救助放到應有的重要位置上。
3、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管理體制。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社會保障制度和管理體制是不完善的。主要表現在: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狹窄;國家和企業負擔過重;社會保障的制度化和社會化的程度低;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不健全。所有這些,都有待于借鑒世界上社會保障程度高、管理先進的國家的經驗,改革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管理體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提供制度安排。包括:盡早建立全國性的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結束管理上的分割局面;實現社會保障資金的統籌,克服舊制度帶來的不公平現象。(2)提供相關的法律制度。包括: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監督、檢查制度,為社會保障資金的運營與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同時克服新模式運營中的腐敗現象的發生。(3)以公平優先為目標,發揮再分配作用。提高社會統籌部分的比重通過社會保障稅的方式加大調節再分配的力度。
4、加快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依法實施監督管理。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化解社會風險,保護勞動力再生產,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其基本保障必須具有強制性。從目前情況看,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尚不健全,沒有形成統一的法律體系,頒布的一些保障條例、暫行規定等大都不具有統一性。法律制度的欠缺給農村社會保障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保障對象不明確、保障資金來源不穩定、保障標準不一致、保障管理方面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等等。要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走上規范化的軌道,建立起適應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具有現代意義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就必須制定一系列適應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的有關農村社會保障的法律法規。
總之,為了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我們要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同時緊密結合我國的國情,探索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制度。
參考文獻:
1、揭新華.國內外農村社會保險的比較研究[J].上饒師專學報,1997(2):14-21.
2、仇雨臨.加拿大社會保障制度對數中國的啟示[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1):57-63.
一、理順辦學體制,建立高效協調的教學質量保障組織體系
獨立學院在辦學形式與管理模式上,貫徹了新的改革精神與辦學理念,具有新型的辦學體制、管理模式。獨立學院只有理順辦學體制,明確辦學雙方職責,在法律和制度上保持了獨立的地位和相應的權力,依托母體,但也要防止校本部對其過度干涉,保證相對的獨立、大膽的運用民營辦學機制與模式,構建高效協調教學質量保障組織體系。教學質量保障組織體系一般包括決策系統和執行系統。
獨立學院基本上都實行著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因此,獨立學院的教學質量保障決策系統應由院長和學院教務處等主要職能部門領導組成。主要任務是按照學院建設與發展的總體目標,指揮整個系統的工作,協調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關系;協調學院與本部相關部門的關系,統一調配院內各種資源為教學服務,確保各項措施真正落到實處。院教務處、系(部)教學管理人員、教學督導人員等組成教學質量保障執行系統,主要任務是落實和執行學院制定的各項質量政策,檢查、督導教學質量狀況。理順辦學體制,通過建立高效協調的教學質量保障組織機構,明確各自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任務,保證辦學質量。
二、明確辦學定位,建立科學規范的教學質量管理制度體系
“獨立學院是專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它繼承了母體高校的許多特點,但它畢竟不同于母體高校,它辦學時間短,師資、生源、人才培養方式、發展規劃諸方面都尚未成型,研究力量還比較薄弱。但它引入了競爭機制,適應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大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獨立學院根據自身特點、按照社會需求,辦學伊始就應該把自己定位于本科層次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教學型大學。
學院教學質量管理規章制度是學院辦學地位的體現,是學院教學質量保障的基本依據,建立一套嚴格、科學、規范的教學質量管理制度是提高獨立學院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重要舉措。一般來說,教學質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學籍管理制度、學生選課制度、日常教學檢查制度、領導干部聽課制度、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學生評教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學風檢查制度、教師評價制度、畢業生社會調查制度等。通過各種質量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使學院的各項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做到責任到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改善辦學條件,建立基礎扎實的教學條件保障體系
辦學條件包括硬件設施與軟件方面。硬件設施主要指校園面積、教學行政用房、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后勤保障、文化娛樂設施等;軟件方面主要指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為教育提供著重要的人力、物力支撐,是學校開展教學活動和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保障,也是增強獨立學院辦學活力與發展后勁的先決條件。獨立學院剛剛起步,其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硬件設施明顯不足;師資隊伍不穩定。改善辦學條件,構建系統扎實的教學條件保障體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
為了保證辦學條件和質量,獨立學院應制定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的遠期規劃和近期目標,對校園建設、教學儀器設備、實驗室、圖書館的圖書以及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保證主要基礎設施建設經費逐年增加,以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獨立學院要引入競爭機制逐步建立和培育一批有學術影響且相對穩定的專任教師隊伍;同時,充分運用好母體教師資源,在母體的支持下,建立一只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最終形成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四、提高辦學質量,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辦學質量也是獨立學院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與公辦高校相比,獨立學院學生來源差別較大,且收費較高,因此,社會及學生家長對其辦學質量尤為關注。獨立學院只有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增強辦學實力,才能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知名度,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步入獨立學院的校園,才能在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為己之學;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2-0045-02
孔子贊賞“古之學者為己”[1],開創了中國儒家“為己之學”的教學傳統。“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強調“學”是一種自發、自覺的行為和活動,其“學”不僅僅在于知識的積累,而更在于個人的綜合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當代學者也十分關注“為己之學”的價值和意義:“這種‘為己之學’傳統對人的內在德性注重的傳統,對于端正我們的學習態度、克服學術與教育中的過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頗有積極的引導作用。”[2]“為己之學”對我國高校建構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實施“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與人文素質教育模式仍有許多障礙。
一、“為己之學”與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現實困境
迄今為止,“為己之學”教學理念與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實施仍面臨許多現實困境,這是因為當前教學的評價機制、外在環境以及整體的社會思潮都與“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和人文素質教育模式背道而馳。
(一)評價機制著重量化指標
“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要求“以人為本”,以我們最終培養出的學生的內在綜合素養為教學評價的金標準。然而,我國高校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仍然存在著粗淺化、簡單化的傾向。其一,以試卷成績為核心要素,以考試的分數為教學效果的主要評價依據,而不太關注學生學以致用的實際運用能力;其二,考試則以教材為中心,注重對傳統知識體系的掌握,而不太注重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其三,教學評價仍以外在因素為主導,過于注重教學活動的嚴謹性、系統性,忽略了教學過程的啟發性和創新性。這些量化指標雖有利于簡單明了地對教學效果做出評判,但卻與真正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南轅北轍。
(二)外在環境充滿多重誘惑
“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強調“學”之趣味性和人格圓滿的悅樂之境,致力于培養學生偉岸的精神氣質和高雅的審美品格??墒乾F代社會的外在環境充滿了多重誘惑,娛樂化、物質化的社會現實沖擊著高校學生的校園生活。首先,高校周邊濃郁的商業化氛圍嚴重干擾著莘莘學子的求學意志,使他們在網吧、歌舞廳之中流連忘返;其次,學生之間還存在著在物質上盲目攀比的現象,從而浪費了大學求學的寶貴時光;最后,機械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使當前的教學活動難以激發“教”與“學”的樂趣,還間接助長了逃學、舞弊等不良的學風。凡此種種,對于我們在高校建構人文素質教育模式顯然是不利的。
(三)社會思潮急功近利
“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以“個體的完善”為教育的出發點,強調培養學生高遠的學習目標以及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對他人、國家及全社會所應有的責任心。而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于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以及讀書無用論等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高校也受到了沖擊和影響,而各種量化指標的評價機制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和學生都在忙著完成學校和社會所規定的各種僵化的“硬指標”,人們不再以真才實學為榮,孔子所推崇的“為己之學”無人問津,“學”成了達到各種外在目的的手段和階梯,這與現代人文素質教育也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人文素質教育對我國而言既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又遭遇前所未有的現實困境,這使我們不得不探索從現實制度層面對高等教育進行更為深入的革新。唯其如此,才能保障人文素質教育在我國的順利實施。
二、“為己之學”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
為促進“為己之學”的教學理念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發展,就必須在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兩方面進行制度上的革新,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徹底解決目前的現實困境。
(一)教育體制改革
1.改革教學評價體系。我國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存在較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為培養大量的適應當前和未來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服務,必須對現行考試制度與考試管理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3]這已日益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為此,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變。
(1)淡化考試題目標準答案的設置,鼓勵個性化的提問及質疑,重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研究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實現學習的質的飛躍。
(2)弱化考試成績的功利效應,強化人文素養的展示,使考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并以課程論文及其答辯情況為課程成績的重要參考要素。
(3)逐步嘗試取消面面俱到的系統知識考核,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答相關社會問題,考查學生跨學科的實踐運用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
2.健全教學管理體系。一旦教學評價體系發生根本的變化,就會帶動教學管理體系的巨大變革,使教學管理能真正地為教學活動服務。
(1)教學管理部門應該形成靈活而多變的立體管理體系,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允許教師自主決定教學時間、地點、內容及方式。
(2)教學管理部門應當以教學的最終產品之綜合素質為教學效果的唯一衡量標準,而不是以教學文件的精致、課堂氣氛的熱鬧、課件制作的繁復等外在因素為評價準則。
(3)教學管理部門應當積極鼓勵“個性化”的教學創新,提倡不同風格的教學主體的多元互補,充分尊重不同教學主體的個性氣質,以激發教學的生機與活力。
3.完善教學保障體系。除了評價體系和管理體系,教學保障體系的革新也非常關鍵,只有在師資建設、學風管理、督導機制上進行全方位的變革,才能有效保障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形成。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但注重教師的專業學識,而且還應考核教師的人文素養,促進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2)加強學生學風及日常生活的管理,應從環境、氛圍等方面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保障學生的學習權利,避免學生將時間、精力過多地投入到學習以外的各種娛樂活動中。
(3)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與督導機制,并逐步形成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獎懲方案,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切實的保障。
總之,通過探討教學評價體系、教學管理體系以及教學保障體系的改革可以進一步深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成熟與完善,從而推動“明德博學,求是致遠”的教育理想在我國高?,F實教學活動中的回歸。
(二)社會體制改革
1.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對高校學術環境的保護,并且立法對蓄意破壞校園及周邊環境的不良分子予以嚴懲。
(1)強制立法清除高校周邊的各種娛樂設施,應權衡經濟效益與社會發展的利弊得失,寧可放棄一些商業利益,也不能使高校學生置身于網吧、歌舞廳的包圍之中而不可自拔。
(2)確保校園的建筑風格和文化設施的完備性與純粹性,高校應以其肅穆的環境、清幽的氣息、高雅的氛圍激發學生樂于學習的愿望。
(3)大力推進高校重視圖書館的建設和更新,保障各種學術資料的全面性和前沿性,使不同個性、氣質的主體能有充足的條件順從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其所研究的方向。
2.重視高校教師待遇的提高,并立法保障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在我國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及文化地位。
(1)立法保障高校教師在我國的經濟地位,使之超脫為謀生而工作的生存狀況,確?!盀榧褐畬W”的經濟基礎,使教師能夠真正得以安心教學、潛心科研。
(2)立法保障高校教師在我國的政治地位,使之不但能夠在學校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利,而且還應建立比較完善的高級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體制,為高校教師在政治上爭取更多的發聲渠道。
(3)立法保障高校教師在我國的文化地位,使高校教師成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最重要的締造者,為我國建構“全球化”時代的先進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3.營構良好的社會氛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急功近利的思想風氣得以逐步扭轉。
(1)在教師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及文化地位得到立法保護的前提下,應大力批判僅僅以“學”為謀取個人私利的手段的行為,恢復學術環境的純凈性。
(2)在新的歷史文化語境中重新闡釋并大力弘揚孔子所倡導的“為己之學”,恢復“學”之樂趣與生機,使“學”成為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
(3)在當代社會致力于保護我國尊師重教的優良文化傳統,使我國逐步擺脫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畸形、錯誤的價值觀,形成自尊、自強、互信、互愛的良好社會氛圍。
綜上所述,我國社會在改革開放之后雖然在經濟上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但在文化教育方面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為提高我國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恢復儒家“為己之學”的優良教學傳統,就必須從制度上進行根本的革新,推進我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形成與完善,從而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為實現當代人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劉寶楠.論語正義?憲問[M].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
本,1954.
[2]李華東.儒家為己之學的內涵及其教育學啟示[J].現代
大學教育,2008,(5).
論文關鍵詞:非繳費性養老保障制度;農村;統籌城鄉
在城鎮養老保障體系日趨完善的今天,我國農村基本上還在依賴著傳統的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模式。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成都市和重慶市,理應按照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要求,在改革的重點領域之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一、非繳贅型養老保障制度的國際經驗
非繳費型養老保障制度(NOi3一contributorypensior1)以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福利而著稱。非繳費型養老保障制度最早于1891年在丹麥建立,丹麥政府為60歲以上的貧困老人提供養老金,至1897年,全國60歲以上老人有四分之一獲得養老金。此后不久,法國、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也相繼建立了非繳費型養老保障制度。20世紀80年代后,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印度、南非、毛里求斯、納米比亞、博茨瓦納、阿根廷、巴西、智利、哥斯達黎加、毛里塔利亞等國也相繼建立起針對農村老人的非繳費性養老金制度。發展中國家實施非繳費性養老金制度的經驗表明,這項制度對減少老年貧困有著重要作用,是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
實施非繳費型養老保障制度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資金來源。實施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的資金來源基本上是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在資源有限的國家也采取了多種渠道為這項制度融資。發展中國家的農村非繳費型養老金支付額一般只占該國GDP的3%以內。實踐表明,實施這項制度在經濟方面是可行的。因此,世界銀行在2005年出版的《21世紀的老年收入保障養老金制度改革國家比較》的研究報告中也特別肯定了非繳費型養老保障制度的作用,并提出了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新思想,即把最低水平保障與以消除貧困為目標的非繳費性養老保障制度確定為基本支柱,也稱為養老保障的“零支柱”。
二、成渝兩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基本情況
在農村建立社會養老保險是我國農村在經濟形態改變以后的必然選擇。而民政部1992年正式出臺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存在制度設計上的重大缺陷:一是由于方案強調自愿原則,沒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和體現社會保險的強制性特征;二是過于強調個人白,缺乏社會保險應有的社會性,國家和集體補助難以落實,特別是集體經濟的衰落使集體經濟的補助基本為零,導致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三是規定的繳費標準低且不確定,難以保障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養老金領取水平固定不變,不能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四是基金實行縣級管理,使得基金規模小、安全性低、風險大;五是由于基金增值渠道本來就不多,且還要從中提取3%的管理費作為經辦機構經費來源,事實上侵害了農民利益,也降低了基金增值收益,使得基金難以保值增值。
成渝地區實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原方案的效果很不理想。重慶市試點l0多年來,由于基金籌集困難,保障水平低,大部分試點區縣現已基本停辦新的業務,有四個區縣(江北、巴南、北碚、酉陽)先后退保。2005年以來,重慶主城區經濟條件好的九龍坡、大渡口、南岸等開始探索建立新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從2007年12月4日起,大渡口區16周歲及以上農民將全部納入農村養老保險范圍,實行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因農村養老保險完全由該區進行統籌,因此,啟動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后,該區財政將為每個農民投入養老保險費6.4萬元,除在啟動時一次性補貼1600萬元,以后每年還需投入180O萬元;鎮、村、社三級則在啟動時投入1600萬元,以后每年投入600萬元。
成都市14個中遠郊區(市)縣的農村社保還是以過去的“老農?!睘橹?。2003年10月以來,成都市中心城區除成華區由于農村人口較多(共有9.07萬人),區財政支付壓力大等原因至今尚未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外,青羊、錦江、金牛、武侯、高新五城區都先后建立起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青羊區的做法是采取農民定額繳費、區鄉(街道)財政分別給予適當補貼、定額計發待遇的辦法,待符合領取條件時,為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及其以上的人員每月發放l10~170元的養老補助金,為男45~60周歲、女35~50周歲的人員每月發放80~140元的生活補助費。由于有了政府的扶持、補貼和兜底,農民的參保積極性較高,效果也很明顯。截止2006年4月,全區共有22803人參加了保險,占應參保人數的70.98%,已有11201名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員領取了生活補助費或養老補助金。即使這樣,就全成都市農村600萬農民的社會保障看,僅僅38萬余農民(加上7.7萬本地農民工參加的綜合社會保險)參加社會保障。
目前成渝地區農村建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關鍵是農民收入低,農民自己繳納費用的能力很低。養老基金來源主要依靠農民繳納是行不通的。因此,成渝兩市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要有新的思路,在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三、成渝地區建立非繳費型養老保障制度是解決農村社會養老問題的必然選擇
既然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由此決定的農民收入狀況是制約農村養老保險模式選擇最關鍵的因素,那么在農民無力繳納養老金的情況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養老金的籌集就應該主要來源于各級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政府是社會契約——國家的人,是每個社會成員的保護者,因而政府部門是公共產品義不容辭的提供者。為農村老人建立養老體系,應當被納入由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之列。依照西方的公共財政理論,公共產品應當按照其受益人群的范圍來由不同等級的財政資金提供。無論從公民權利、維護公平,還是從促進穩定的角度來看,政府都應該在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上承擔起責任來,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的資金投入。根據世界銀行“五支柱”養老保障制度設計的思想,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應該為農村老人建立非繳費性“零支柱”的養老保障制度。
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政策一直是向城市和工業傾斜。在過去“高積累、低消費”政策主導下,通過低價收購農產品,獲取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為工業提供積累。到1978年,國家從農業中汲取的積累,據專家測算大約為6000億元以上。改革開放以后,雖然開始扭轉國民收入分配中對農業和農民“多取少予”的政策,但農業養育工業的政策框架依舊。這種情況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扭轉,如低價向農民征地,農民工與城市職工同工不同酬,農村資金通過金融存貸大部分流向城市等。結果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民在分享改革開放成果中出現不公平現象。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很快。從發達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的實踐過程看,發達國家首先考慮的是教育、社會保障等,其次才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它們的經驗值得借鑒。我國政府已經開始減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和書本費。建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應該是中央政府的責任和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之一。
從成渝兩市各區縣探索建立新的農村養老保險實踐來看,各區縣政府財政為養老金兜底是不合理的,從理論上講應該是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共同承擔,況且區縣政府也沒有能力做好這項工作。因此,成都市和重慶市在建立農村非繳費型養老保險制度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積極向中央政府爭取財政轉移支付,支持農村非繳費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
四、政策建議
建立成渝農村非繳費性養老保障制度,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關于非繳費型養老資金的籌集。養老金的籌集是成渝農村建立非繳費性養老保障制度的基礎,資金來源的問題需要政府解決,由中央財政和各級地方財政共同籌集并進行管理,以中央財政承擔70%、地方財政承擔30%為宜。國家財政的資金來源,一是對成渝地區的扶貧款項,這部分款項在過去并沒有真正完全落實到困難群眾頭上,被挪用和擠占的現象還比較嚴重,把這部分扶貧款用于農村養老能夠真正使其實至名歸;二是在財政預算中新設立成渝農村養老保險專項經費。同時在福利彩票所得的福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助老解困”。另外還可以發動社會力量,多方募集資金,并在財政監管下,由各級老齡工作部門設立社會“助老解困”熱線電話和銀行專戶,接受社會各界、各單位和個人捐贈。
論文摘要:本文是在調研基礎上對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理論思考,認為肅南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農枚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理念現代,設計科學,標準較高,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突出。在突破城鄉界限,體現對計劃生育家庭的優先優惠方面具有很高的“標本價值”,可資“新農保”試點地區借鑒。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理論和實踐
(一)主要理論研究成果
近年來,伴隨育齡婦女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社會帶來的養老保障壓力增大已經成為需要高度重視的基本國情之一。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階段,自“十六大”以來的一系列黨和國家重要會議精神中,“關注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命題。在2009年正式試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之前,實踐操作層面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就已形形,兼容并包。學界關于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各個層面的研究也比較豐富,從多個層面展開。相對于農村的其他社會保障制度而言,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較為完善一些,但是地區間的差距也十分顯著,保障水平很低,制度不穩定,共濟性差(韓玉堂、管誼、劉志誠);也有人認為應“根據區域差異和農村勞動力分布狀況,分層分類解決農村勞動力的養老問題”(曹信邦、裴育)。
在浩繁的研究成果中,認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應從計劃生育家庭起步的不乏其人,并認為應探討適宜的計劃生育與養老保障結合的路徑(何律琴);應以保障農民的利益為目標(車曉端、王嘉彥);也有研究認為應完善計劃生育家庭養老模式(李新京、李忠、鄧行舟);并就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經濟供養體系進行對策建議(鄭韓雪、胡繼亮);有人認為應結合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即已提到的“開展農村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社會保險試點’,工作(張夜湘、周美林)。更進一步的工作則有對江蘇省傈陽市農村計劃生育社會保障機制建設的探討(張國平、蔣海清、宋君);對貴州省慶余縣建立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制度的調查及對實施方案的測算(武家華、吳士勇)等。這些研究極大地拓展了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研究的范疇,提出了鑒于我國經濟社會尚不夠發達,農村人口數量龐大的國情,在不可能“齊步走”地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條件下,相對更容易被社會各界接受的漸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路線圖。筆者也認為,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有助于體現社會公平,彰顯基本國策對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影響,進一步穩定我國來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實踐探索
對城鄉二元格局下農村在國家層面建設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空白的突破,在2009年9月完成,國務院的《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將在2020年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下簡稱“新農保”)全覆蓋。2009年底,全國27個省、自治區的320個縣(市、區、旗)正式啟動試點,覆蓋農村居民約1. 3億人,當年試點面達11.8%。2010年財政部將再投人25億元,覆蓋面將擴大到23% o《意見》的出臺對占中國人口半數以上的農民構筑防范養老風險的“安全網”,對改善民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理論研究進展的同時,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保障建設實踐業已在各地普遍開展,各類以“獎勵、優惠、免除、補償”為內容的政策的出臺都蘊含一定程度的社會保障內涵。而真正突破的則在于國家人口計生委推出的部分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試點,獎勵扶助制度也因此成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利益導向機制建設“三項制度”的重要內容。獎勵扶助制度自2004年開始實施,規定農村計劃生育家庭中的獨生子女領證戶和兩女節育戶家庭,夫婦年齡達到60歲之后每人每年發放600元獎勵金,2009年這一標準提高到了每人每年720元。這一制度的實施具有顯著的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色彩,通過微觀制度建設改變了生育子女對家庭的經濟影響,少生者得利,具有比較明顯的對基本國策倡導的示范效應。在筆者的調查中,廣大群眾、黨政領導干部和人口計生工作者均對獎勵扶助制度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是政府讓利于模范執行計生政策家庭,減少計生家庭后顧之憂的制度創舉,增加了計生“兩戶”的福利,并極大地降低了計劃生育工作的難度。
在“新農保”開始實施之后,“新農?!迸c獎勵扶助制度的雙重享受無疑將使計劃生育家庭獲得相對較為明顯的社會福利和民生改善,但是在“新農保”建設中對計劃生育家庭利益的考量也成為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建設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導向。在近年中央對農村和農民“多予少取放活”思想指導下推出的多項惠農政策中,“新農保”無疑是最具長遠社會效益的社會“安全網”和“穩定器”,解決占人口半數以上的農牧民“老有所養”的問題,在中國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在“新農保”建設中是否體現對基本國策的倡導和響應具有顯著的導向作用。在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實踐中,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實踐具有很強的標本意義。
二、肅南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探索
肅南縣隸屬甘肅省張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線,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120公里,總面積2. 4萬平方公里。全縣轄6鄉2鎮、9個國有林牧場、101個村和3個城鎮社區。全縣人口3. 58萬人,其中農牧民占70%。
肅南縣地廣人稀,縣域經濟社會事業較為發達,是全國“百強”民族縣之一,教育、衛生、城市規劃、社區建設等工作都與經濟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切實注重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2008年1月16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農牧村養老保險辦法(試行)》開始實施,2008年底全縣應參保的農牧村民為16227人,實際參保12768人,普及率78.6%。該項制度的出臺早于全國的“新農保”試點2年時間,且待遇水平高于“新農保”的每人每月50元,分年齡類別享受不同的待遇給付水平,最低達到了每月80元以上。
(一)肅南農枚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特點
肅南模式的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堅持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理念,體現出幾個明顯特點。
第一,在制度模式上,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按照現代社會保險制度最普遍通行的制度設計,從而確定了這一辦法的長期性和社會性、現代性。規定2008年繳費標準按照2007年度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人5000元的10%繳納,每人每年繳納500元,其中個人繳納70%即350元,財政補貼30%即150元。個人繳費部分全額計人個人賬戶,財政補貼的30%中,1/3(10元)計人個人賬戶,2/3計人社會統籌賬戶。
第二,在資金籌集上,明確了政府的保障責任。規定在制度建設初期,社會統籌基金用于支付參保人員養老補貼和個人賬戶余額不足時所需支付的養老金,社會統籌基金由縣級財政兜底。
第三,在繳費形式上,實行差別費率制,堅持繳費與待遇相銜接,多繳多領的原則。繳費金額和年限按照年齡分布,規定45周歲以下的農牧民參保,按年繳費;年滿45周歲未滿60周歲的參保人員,達到規定養老年齡時,繳費年限不足巧年的,按照到齡當年的繳費基數,一次性補足后,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年滿60周歲不滿65周歲的參保人員一次性繳費3000元、滿65周歲不滿70周歲的參保人員一次性繳費2500元、滿70周歲不滿75周歲的參保人員一次性繳費1500元后,享受養老保險待遇;75周歲及以上農牧民可不繳費直接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享受的養老保險待遇則規定,滿60周歲未滿75周歲的參保人員月領取養老金100元,75周歲及以上的參保人員月領取養老金80元。不滿60周歲的參保人員到領取年齡時,養老金計發辦法為:月領取養老金標準二養老補貼(100元)+個人賬戶累計額/139。
第四,充分體現了農牧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高度相關性。在根據現有發展水平確定待遇水平的基礎上,規定養老補貼標準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適時調整。
(二)肅南農枚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比較—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的制度安排,縮小了城鄉差異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辦法(試行)》的出臺,在甘肅省同樣具有標本意義,因為迄今甘肅省具有城鎮戶籍且無固定收人的城鎮居民尚無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安排,而肅南縣已于2008年12月啟動該項制度的建設。就《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辦法(試行)》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農牧村養老保險辦法(試行)》的文本來講,表現出很強的共性,如同樣堅持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理念,同樣經過對繳費和待遇給付水平的科學測算,可以充分保證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的“剛性”特征。同樣堅持了以保障基本生活為目標、個人繳費與財政補貼相結合、繳費與待遇相銜接,多繳多領、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等原則。同樣試圖通過制度建設建立“低水平、廣覆蓋、?;尽⒖沙掷m”的保障模式。同樣體現了對于民生事業的關注,充分體現了政府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努力。
但是,比較這兩項試行的制度,仍然可以發現其中體現的重要差別及由此折射下的肅南縣社會事業發展時間表或路線圖對我國長期以來延續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模式的突破,從而使其具有更加重要的標木價值。
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優先于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其顯著特點。肅南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出臺和實施時間均早于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于2007年進行前期工作準備,以2008年1月1日為截止日期開始計算參保對象的年齡和相應的待遇水平。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于2008年進行前期工作準備,以2008年12月31日為截止日期開始計算參保對象的年齡和相應的待遇水平。其間有一年的時滯,肅南縣全體人口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由此由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三步走實現了全覆蓋,而農牧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優先于城鎮居民,突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各項制度建設都是城市優先的格局,城鄉差異及其利益分配格局被完全打破。
三、肅南縣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對“新農?!敝贫鹊膯⑹?/p>
在農牧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出臺之后,為了體現社會公平,體現國策影響,進一步體現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具體在農牧民的社會養老保險辦理辦法中則充分體現了對農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的傾斜,使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體現為鮮明的“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特征。
(一)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對計劃生育家庭的制度優先
近年來,在人口計生工作中與基本國策形成沖突的一個很具負面影響的現象就是“生育獲利”。由于各項惠農政策與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在有些方面的銜接不夠,新農村建設中以“普惠”為特征的多項民生政策設計中往往表現為按人頭平均,人群全覆蓋,這對于推進農村各項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自然十分必要,但是也造成了模范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兩戶家庭”由于人口少,在以人數為標準的資源分配中處于劣勢,而一些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超生的群眾反而由于家庭人口較多而受益,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貫徹實施十分不利。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實現在新農村建設中推進各項事業,且不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造成沖擊成為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對其破解需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的以人為本的全新制度設計。
肅南于2008年即開始進行探索。縣政府出臺政策,規定“凡參加了農牧村養老保險的農牧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且年齡在45 - 60周歲的婦女,其養老保險金財政補貼每人每年200元”。2009年又進一步提高標準,“將每人每年補助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補助260元,且財政補貼新增加的60元全部劃入個人賬戶”。這一政策的顯著特點體現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公平與效率”問題的全新思考,傳統的社會保險理論一般都認為在社會保險制度建設中對公平的考慮毋庸置疑,而對效率的考量則主要體現在“自愿參加”,個人繳費是獲得財政補貼的前提,以及個人繳費的費率和繳納標準與到達享受年限后的享受標準的對應,即“多繳多得,少繳少得”。
在公平與效率兼顧前提下,肅南縣對計劃生育“兩戶”家庭的優先集中體現在2009年7月7日由縣政府下發的文件《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于提高全縣農牧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養老保險金財政補貼標準的通知》(肅政發仁2009 ] 29號)中?!锻ㄖ芬幎ǎ瑸椤敖鉀Q農牧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問題”,決定在全面實行農牧村養老保險制度基礎上,提高全縣“兩戶”家庭養老保險金財政補貼標準?!皬?009年1月1日起,凡參加了農牧村養老保險的農牧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且年齡在45 ~60周歲的婦女,其養老保險金財政補貼部分由原來每人每年補助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補助260元,且財政補貼新增加的60元全部劃人個人賬戶。”這就決定了與其他婦女相比,農牧村計劃生育“兩戶”家庭的婦女在社會養老保險繳費中承擔較低的義務,而在進人享受養老金的年齡段之后,享受標準則遠高于其他婦女。在與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銜接之后,兩項制度累加,“兩戶”家庭享受的補助和獎勵金將會遠高于普通家庭,體現出極為鮮明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通過微觀的家庭制度建設,模范執行計生政策的家庭優先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計劃生育家庭成為政府支持下享受較高社會福利和經濟扶助的令其他群眾羨慕的“特殊人群”。
(二)肅南縣計劃生育家庭優先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對“新農?!敝贫葘嵤┑膯⑹?/p>
2009年和2010年是我國試點“新農?!敝贫鹊年P鍵年份,各地的試點將對民生改善和“新農?!钡闹贫韧晟破鸬疥P鍵作用。社會保險制度最顯著的特點是其“剛性”特征,享受待遇的給付標準只能上升不能下降,這就決定了在我國由于人口眾多,農民占一半以上的條件下只能以“低標準、廣覆蓋”為基本原則。
“廣覆蓋”之下的“新農?!敝贫热绻麤]有充分的基本國策考量,將有可能因“生育獲利”現象帶來前文提及的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的負面沖擊,因為在目前養老保險制度原本空白的中國農村,“養兒防老”仍是很多人在考慮自身養老問題時的首選,漢族占絕大多數的農民男婚女嫁的風俗習慣也決定了老人的養老需求更多由兒子來滿足,生兒子長期以來一直是大部分農民為自己“購買”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計劃生育在我國推行的30多年中最大的制度制約也在于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缺位。“肅南模式”提供的制度標本極其可貴,對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極為關鍵。對與此相關的人口問題,如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解決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將逐步引導育齡群眾的生育觀念發生重大轉變,生育將首先帶來的是感情滿足和精神需要,而非現在的滿足養老的經濟和物質需求。
關鍵詞:社會保障水平;經濟水平;適應性關系
一、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夠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提供物質基礎。
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離不開經濟支撐,經濟能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切物質所需要素。比如像日本、美國這些發達國家,他們的社會保障制度十分健全,覆蓋比較全面。在美國,居民遇到危機情況可以撥打911呼叫求救,短時間內公民的問題就能得到有效解決,這是其他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難以達到的高度。在非洲、印度這些欠發達的國家,他們的社會保障制度就不夠健全,總會有小孩因為饑餓失去生命,而政府卻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來保障兒童的生命安全??梢?,經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經濟持續發展的保證。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夠使社會始終處于健康、協調發展過程中。中國的GDP總值比較可觀,但人均生產總值比較低,根源就在于國人的貧富差距過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提高農村的整體消費水平,擴大市場內需,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此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老百姓住房難、看病難等問題,能夠解決社會矛盾,穩定社會。整個社會達到相對和諧的狀態,更能拉動經濟的平穩增長。
二、我國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現狀
(一)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水平有差別。
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的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均高于鄉村的生產總值,城市的人均消費總值也高于鄉村的人均消費總值,相應的,城市的社會保障水平也普遍高于鄉村,比如城市的環境有統一規劃,有清潔人員負責城市環境的綠化與整潔。城市有公園,并配備相應的公共設施,為城市居民創造舒適宜人的居住條件;而在農村,農民的垃圾通常是自己隨處扔置、無人管理,也沒有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對比可以看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社會保障水平高低不同。
(二)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我國的經濟發展起步晚,整體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健全。比如,人們存在住房難、看病難等問題。一方面雖然公民的平均工資有所增長,但與此同時,物價也不斷上漲,特別是房價的飛漲,很多人成了房奴、車奴;計劃生育制度的實施,導致現在的80后和90后都要面臨兩個人贍養4個老人1個小孩的巨大生活壓力,國家卻沒有相對健全的制度來緩解這種社會矛盾。在看病方面,很多公民表示“病不起”,一個輕微的感冒,到醫院去做個檢查、拿副藥就要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更別說什么大病了。這說明我國醫療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在就業方面,很多大學生面臨“畢業就失業”的尷尬局面,很早以前一則鬧得沸沸揚揚的關于“清華大學畢業生當屠夫賣豬肉”的新聞,還有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等新聞報道,這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問題。也說明了我國在就業方面的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社會各方面的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
三、在當今經濟形勢下建立水平適度的社會保障制度
(一)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根據城鄉人民的收入狀況、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調整社會保障的待遇水平,讓社會保障的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比如,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但物價也高,如果看似不斷增加的工資只能勉強與不斷上漲的物價持平,這樣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就會加大,并不能過上和諧舒適的生活。根據經濟的發展來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要求物價部門根據居民收入情況和消費情況對商品價格作出規劃,防止因物價過高導致居民生活艱難的局面。
(二)構建城鄉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是一個龐大的生活群體,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發揮社會財富再次統籌分配的作用,為農村居民和生活沒有保障的居民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這樣能夠縮小城鄉的貧富差距,構建社會和諧。比如,現在實施的田地補助保障措施,就是保障農民在自然災害的意外情況下,盡管沒有收入來源,但有政府的補貼來維持生活。又比如農村合作醫療的舉措,就是為農村居民看病求醫承擔一部分費用,為他們的健康提供資金上的保障。
(三)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
一方面要使社會保障制度覆蓋到農村及邊遠地區,讓每個公民都能享受到這種社會保障福利。比如,山區的孩子上學難,政府應該派相關人員深入基層,詳細了解山區的情況,根據當地的情況健全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山區建設學校等,讓孩子接受教育。此外,也應該建立相關的教師志愿者保障制度,鼓勵城市的年輕教師去山區支教,提高山區的教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社會也應該建立全套的社會保障制度,讓居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享受到社會保障,比如從就業到住房、從醫療到養老等等,使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協調。
(四)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
政府在合理的情況下,應該增加社會保障方面財力的支出。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社會穩定、文明和進步,更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社會保障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平衡和穩定是極為有利的。比如,現在最緊要的住房難和看病難的問題,政府可以加大這兩方面的資金投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針對住房問題,可以推出經濟適用房這些社會保障措施;針對看病難問題,可以發放醫療卡等社會保障措施。
四、結語
社會保障的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樣社會才能穩定發展。政府應該根據經濟發展情況,相應的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讓更多的公民享受到更多的社會保障福利。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東.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5.3.6.
[2]楊翠迎,何文炯.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