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綜合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綜合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綜合教學論文

        第1篇: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學具多媒體學生個性發展

        一、研究背景

        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加強教育的現代化,在學科教學中注重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培育出具有鮮明個性和信息素養的學生,已經成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而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使學生頭腦中抽象的思維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已成為一種應用需要。

        新一輪的基礎改革強調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將有利于強化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順利進行。

        以學具為主的多種媒體綜合運用的課堂無疑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習方式會呈現多樣化,學習內容也會寬泛很多,活動性作業將明顯增多,學生與教師之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他們學習的興趣會增強,求知的熱情會增加。

        基于以上認識,樂平市第一小學經景德鎮市電教館同意,申請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中小學素質教育中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實驗研究》。經總課題組批準立項,承擔子課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與學生個性發展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內容

        1、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營造出探究、合作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

        2、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巧用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3、在課堂教學中,多種媒體協調使用,優化課堂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研究目的

        1、通過實驗,研究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運用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有效性。

        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精神與品質。

        3、通過實驗,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科研意識的提高,帶動更多的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提升專業素質。

        四、理論依據

        1、學習心理學一般認為,學習策略是學會學習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學具為主的多種媒體,有利于激發課堂活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

        2、美國構建主義心理學家杜威提出:兒童生來就是好動的,教學應該讓兒童自己做實驗,自己在行動中接觸各種事物,從而獲得有用的經驗。因此,教學必須以表現個性和培養個性為目的。

        3、陶行知教育思想:要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多做,要發展兒童的創造力,就要讓他們有動手的機會。

        4、創新教育的學生觀。好奇、興趣是創新得以誕生的前提條件,是探究精神的基礎。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數理能力和邏輯能力才得以培養和形成。

        5、新課程教學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是學習和教育的主人,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將在多種媒體綜合運用的全新的課堂中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

        五、概念界定

        1、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指在教學過程中,概括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具及其它各種媒體的特點、功能,選擇使用學具和其它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教學媒體,充分發揮學具和其它教學媒體和課堂教學中的特有優勢,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構成教育信息傳輸、反饋、調節的優化組合的教學方式。

        2、學生個性發展的策略——指在教學中,使用各種教學媒體促使學生養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和個性品質。

        六、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2、觀察記錄法。

        3、問卷調查法。

        4、對比統計法。

        5、經驗總結法。

        七、理論假設

        1、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物化為非常具體的教學內容。

        2、物化的過程就是引入學具和其他教學媒體,幫助學生親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從而發展個性品質。

        3、引導得法的學具使用、多媒體使用,能促進學學創新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交際能力。

        八、研究對象

        學校友2—5年級5個實驗班262名學生。

        九、研究步驟:

        本課題實驗分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03年11月——2004年3月)

        主要工作:

        1、成立課題小組,做好課題申報、開題準備工作。

        2、準備學具,配置其它教學媒體資源。

        3、培訓實驗教師、制定實驗方案和工作計劃。

        (二)研究階段(2004年4月——2004年12月)

        主要工作:

        1、做好前測工作,提供基礎數據;

        2、運用多種媒體,開展實驗工作;

        3、堅持案例分析,開展相互交流。

        (三)總結階段(2005年元月——2005年8月)

        主要工作:

        1、做好數據統計,寫出對比分析;

        2、收集整理資料,分類匯編成冊;

        3、擬寫工作總結,迎接課題驗收。

        十、研究過程

        本課題至今已經歷了實驗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現對研究過程總結如下:

        (一)積極主動創造條件

        本課題實驗對學生成長有益,對實施素質教育有益,于是我們積極創造條件,完成了三大建設。

        1、組織建設。成立了以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張迎春為組長的課題實驗領導小組,建立了以教導處副主任鄭旦為主任的課題實驗管理辦公室和以各年級數學骨干教師為成員的課題實驗小組。組長調控實驗方向,主任指導實驗過程,實驗教師實施課題實驗。做到了分工分責,責任到人。

        (1)、張榮老師主要研究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2)、余竟成老師主要研究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策略。

        (3)、徐金美老師主要研究激發課堂活力的策略。

        (4)、黃曉瑜老師主要研究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求學的策略。

        (5)、邱笑陽老師主要研究課堂教學中嘗試學習的策略。

        以上教師為實驗點上教師,他們還負責發揮課題輻射作用、示范作用,幫助本組本校其他教師共同參與課題研究。

        2、硬件建設

        為使課題開展順利進行,并保證實驗效果,我們添置了以下硬件設施:各學段相關學具、教具、彩電、影碟機、攝像機、數碼相機、投影儀、微機、掃描儀、刻錄機。

        3、資料建設

        為使學生了解實驗的可行性,使實驗留下可供對比、參考的有關數據,我們設計了前測問卷調查表,就學生是否歡迎學具等多種教學媒體進入課堂等問題開展調查,調查后統計得出結論:90%以上的學生喜歡這樣的課。自己能動手操作學具學習,課上有電腦課件、錄像的演示,這是他們在數學課上最感興趣的地方。

        (二)扎扎實實開展工作

        以學具為主的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是一個新的課題,我們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實踐中反思,于反思后總結。

        1、課題組成員在根據各自的研究方向制定各階段工作計劃,嚴格依照計劃要求實施實驗。

        2、課題組堅持每月開交流會,實驗教師就各自實驗中發生的問題展開討論,尋求解決的途徑,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課題組要求實驗教師每月寫出特色教案、教學反思、每學期在校內上一節課題示范課。

        4、實驗教師在每階段實驗即將結束時,對照工作計劃和具體實驗過程,及時總結經驗,寫出階段實驗報告。

        5、實驗教師在實驗總結階段將實驗中的原始數據、過程性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一并上交課題組收集。

        以下表格中數據可體現課題組成員日常課題工作情況

        十一、實驗成效

        開展本課題實驗的最終目標是培育人。近三年的實驗,我們認為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顯性效果。

        (一)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媒體是教師構建學習情境的途徑和手段。各種教學媒體既有自己的功能,又有其局限性。只有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才能對學習者產生最佳作用。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教師而言,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兒童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為沒有興趣的課堂是殘酷的,是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們依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的思維特點,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利用學具等各種媒體創設出不同的學習情境。

        下面是兩組對比分析數據。

        1、實驗前后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對比表

        實驗人數:262人

        2、2004—2005學年度

        實驗班與非實驗班課堂使用多媒體情況的對比

        以余竟成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課《觀察物體》為例:課始引入時利用實物展示平臺,出示“6”,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它是幾?得出結論:不同位置看同一物體,形狀是不一樣的。新授時出示教具:正方體箱子,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1)只看一個面,怎么看,是什么面?(2)怎樣才能看到兩個面?三個面?(4)還能看更多的面嗎?學生通過親眼觀察、動手觸摸,站在不同角度去體驗,得出結論:最多只能看到3個面。接下來分組做小游戲:木頭人。各小組長拿出長方體、正方體學具,小組成員分別站定在某個角度,找準位置觀察,引導他們認識什么是正面、上面、側面,最后,同學們可以下位,到教室內找物體的三個面,并在相應的面上貼上寫有名稱的紙條。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創造性思維得以培養。很多學生找到了講臺、門窗、書本、文具盒等物體,有一位同學竟然別出心裁把紙條貼在了前來聽課的一位老師身上,還一本正經地向大家介紹,哪是正面、上面、側面,當時,課堂教學達到了,因為余老師十分靈活地肯定了孩子的發現力、創造力,贏得了滿堂喝彩。

        (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對色彩鮮艷、離生活較近、有趣味性的事情感興趣。于是教學中,教師們便依據這些特點,在多媒體課件中設計動畫卡通人物、動物,在使用學具時選擇各種具體、生動、漂亮的物體,為他們提供生活場景再現,使他們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提高。而高年級學生對一些事物已有自己的見解,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才愿意進行較深層次的討論。所以,在他們具有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基礎上,教師不再注重只設計簡單的直觀的情景,而是要利用多種媒體給他們機會和空間,使他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自己嘗試、參與、發現、歸納、概括、驗證、總結中得到個性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過程,便是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是從學生的需求入手,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的的教育過程。

        例如,張榮老師執教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自己設計制作的多種平面圖形組成的一幅美麗的圖,讓學生看一看,找一找,并想一想,你在哪兒見到了角?這一設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十分樂意地、積極主動地找呀、想呀,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張老師又通過示范折角,讓學生動手摸不同的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接著,張老師讓學生拿出學具動手操作,鞏固認識,最后又用了畫角、比角、剪角、擺角等各種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主動參與學具操作率達100%,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揮,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個性品質得以發展。

        再如,徐金美老師執教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實物和學具操作,掌握長方體的基本特征。2、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類比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3、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與合作意識。在這堂課上,教師精心設計了課件,耐心引導學生分小組用小棒搭長方體框架,帶領學生展開探究與交流,整堂課設計巧妙,結構嚴謹,條理性極強,最主要的是,結論是學生通過體驗感知得出的,孩子們的能力和個性品質得到了充分展示和發展。這樣的課扎扎實實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育理念。

        (三)提升了青年教師專業修養,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本課題直接參與者,均為我校青年骨干教師,他們都具有高度的工作熱情,有立志奉獻的精神,都樂意在課題實驗中不斷探索,努力進取,使專業素質有更大提高。近三年的實驗,對這批教師的確是一次考驗、一次鍛煉,他們以實驗為契機,結合新課標改革,積極主動地投身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在平時的工作中,他們不僅能動腦筋想辦法創造條件制作、使用教具、學具,而且懂得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通過網絡加強信息的搜集;他們不僅自己善于反思、總結、積累,而且樂于溝通、交流,相互學習;他們不僅豐富了自身理論基礎,多媒體課件制作水平、研究能力有了提高,而且帶動了一大批各學科青年教師以他們為榜樣。在每學期的全市對外開放月、開放周活動中,鄭旦、張榮、余竟成、徐金美、黃曉渝、邱笑陽老師都能積極主動地承擔示范課任務,他們無論執教哪個年級、哪門課程,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備課和上課中,全身心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課堂效果非常好,在樂平乃至景德鎮市都有推廣價值。其中,鄭旦、張榮、余竟成三位教師被評為樂平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徐金美被推選為樂平市第一小學唯一的校級“數學學科帶頭人”。

        過硬的專業素質帶來了一連串令人欣喜的業績。課題組組長張迎春撰寫多篇電教論文,其中《為有源頭活水來》、《創設情境以情育人》獲省級一等獎,《“優秀電影促進學生表達能力有效性提高”課題實驗報告》獲省級二等獎,《潤物細無聲》、《將優秀電影融入思品課堂》獲省級三等獎,她執教的自然課《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獲樂平市一等獎,參與制作CAI課件《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獲華東協作城市優秀CAI課件獎。課題組組長鄭旦撰寫論文《淺議合作學習》獲景德鎮市二等獎,她撰寫的案例分析《利用多種媒體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獲中央教科所三等獎,她執教的電教優質課《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獲景德鎮市二等獎。課題組骨干教師張榮潛心鉆研課題,撰寫論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功的課堂離不開合理的情境創設》分別獲樂平市論文評比一、二等獎,她撰寫的案例分析《利用學具操作,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獲中央教科所三等獎,她執教的《剪窗花》一課獲景德鎮市二等獎,她設計的CAJ課件《年、月、日》、《時、分、秒》獲景德鎮市二等獎。課題組骨干教師余竟成將課題實驗和新課程改革靈活地融合在一起,她執教《觀察物體》、《千克和克的認識》均獲得景德鎮市新課程改革優質課評比一等獎。青年教師徐金美不僅多次在樂平市數學教學論文評比中獲一、二等獎,在樂平市優質課評比中獲一、二等獎,而且撰寫案例分析《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獲中央教科所二等獎。青年教師黃曉渝執教自然課《水的凈化》獲中央教科所三等獎,他撰寫論文《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獲景德鎮市三等獎,青年教師邱笑陽執教示范課《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獲得了聽課者一致好評。可以說,是本課題實驗使一批數學教師在業務上走向了成熟。

        十二、問題與建議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

        1、課堂上部分學生操作學具方法不當,而教師有時無瑕顧及指導糾正。

        2、實驗組織過程中,有時存在欠及時交流的現象,課題組活動形式比較單一。

        3、課題研究成果,就具體操作做法談得多,上升到理論的策略層次則明顯不足。

        為了改進工作,我們有以下建議:

        第2篇: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探索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為了改變課本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的狀況,更是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在語文課程改革上采取的一個重要的舉措。《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我市新一輪課程改革進行已近四年,回顧四年中各校開展綜合性學習情況,尤其是農村學校相對滯后的教學觀念,簡陋的教學設施,年齡結構偏大和學歷層次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現狀,經過認真調查分析,我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觀念更新不到位。多數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語文學習只是拼音、識字、閱讀、作文,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補充,是附屬,可學可不學,淡化和削弱了綜合性學習應該作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響,認為上級、學校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無從考查,擔心設計了語文綜合性學習而影響語文教學成績,因此不夠重視,也有學科教師間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溝通,協作精神差。

        2、教學資源不豐富。過分依賴語文課本,認為教材中的內容是學習開展的唯一,缺乏課程開發意識,不去或不愿聯系學生生活,聯系社區和學校的實際來開發學習資源,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3、活動指導不得法。把教室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唯一場所,放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進行,一支粉筆一張嘴,學生或一潭死水毫無生氣,或嬉戲玩耍悠閑逍遙;教師或包辦代替津津樂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導。對綜合性學習的策略不得而知。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綜合性學習,旨在改變過去那種學生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單純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以語文學科為依托,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它以問題為中心內容,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要改變農村學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狀,筆者認為,教師起決定性的因素。要明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征,切實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轉變教育觀念;多方開拓課程資源;探索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學校要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管力度,改革評價機制,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一、要把教師的理論更新放在首位,調動和發掘教師投身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不斷實踐創新,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效。

        首先,各學校應借助校本教研這一平臺語文教學論文,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和相關資料,調整思路,更新觀念,重新審視和反思學校開展這一語文活動的問題與不足,直對突出問題,面向全體教師,共同研討,力圖有所感悟;校長是學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更要帶頭學習,到第一線指導教學的開展,親手打造學校的研究生活。

        其次,要正確把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征。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以下特征:1、綜合性。2、實踐性。3、文化性。4、主體性。5、全體性。6、開放性。7、生成性。8、有序性。通過學習、領悟,做到心中有底,前瞻設計。

        另外、要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創設展示自我的平臺,促進教師思想的轉變。對照兄弟學校學習取經,明確目標,尋找差距,拓展比較,在理性學習與感性實踐中提升認識;通過“三課”活動,交流觀摩,參觀學習,自我展示,研討提升,逐步把教師的教學思想引向正規,趨于完善。

        同時,還要注意發揮教師間協作,互助的優勢,使教師知道教師團隊需要合作,教學活動需要合作,語文綜合性學習更需要教師、學科間交流與合作;明確教師的任務就在于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流暢地讀、主動地說、大膽地唱、活潑地跳、自由地畫……鼓勵他們勇敢地發展自我、認識自我、發掘自我,實現良好個性的自主發展。

        二、貼近生活,充分發掘課程資源

        首先要善于發掘教師資源。農村教師來自農村,生活經驗非常豐富,尤其是目前農村教師年齡結構偏大,雖是劣勢,但也要看到自身的優勢,他們生活的閱歷,經驗,也要恰當地轉化為課程資源免費論文下載。如三年級語文上冊,搜集《中華傳統文化》這一綜合性學習,在學生充分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可通過展示會,讓教師講如民間故事、神話故事;組織學生看教師帶來的剪紙、老虎頭、布娃娃等一系列來自農村,充滿泥土芳香的活生生的材料,更大激發教師投身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熱情。

        其次,要充分發掘農村社會生活資源。“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母語和生活的深層聯系,只有為學生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讓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整合,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在社會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豐富閱歷,提高素養,增長才干。這樣才能落實小學語文課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走進田園”這一活動,可以想一想家鄉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邊的人的生活是怎樣的?然后在教師的帶領下觀察田園風光,了解不同季節里莊稼、瓜果蔬菜的成長,調查當地人生活的變化,回憶和小伙伴之間的趣事。到生活中去,到社會上去,學到更多的知識。當然,農村自然風景,舊址遺貌,民風民俗,田間勞作,勞動模范,致富能手,都將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開發利用的最佳資源。

        最后,要善于挖掘學生資源,根據學生年齡、實際、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生活狀況進行適度開發,從不同的側面,讓學生自己說話,為教學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個人條件等方面分若干組。如“金龜子組”去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狀況,看看有什么發現;“天線寶寶組”可以查閱圖書,搜集資料,調查訪問,了解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的啟發;“愛迪生組”可以自己動手,做做實驗或搞搞小發明。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成果匯總展示,用學生慧眼去發現、獲取來自各個層面的知識,每個學生都是小小播報員,都有來自自己獲取、加工的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首先,加強課堂教學中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在識字、寫字教學中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充分利用母語環境,采用貼近兒童生活的語言和生活情節,在具體的情境中識字,如標簽識字法、找好朋友識字法等。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力求探索幾種課型:感悟式、討論式、實踐式、探究式、專題式課型。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不管是低年級的口語交際,還是中高年級的習作,首要是激起學生興趣,后發展學生寫作能力,同時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改變課堂教學重技能傳授的現狀,努力使作文教學生活化、情境化。也可以在口語交際過程中,采取演講、朗誦、資料展示、相聲小品等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學習能力。

        其次,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橫向聯系,促進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綜合,把自然、社會、人類歷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使學生在不同

        摘要的語文實踐。可以和舞蹈、音樂、繪畫、詩朗誦等形式有機結合。三年級“走進春天”這一活動,可設計各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美術教師作畫,音樂教師伴奏、科學教師做氣象分析預報、語文教師寫下水文,信息技術教師做網絡支持的全方位展示,使學生語文素養得以提升語文教學論文,教師的協作、互助精神得到體現。

        另外,要走出教室,利用生活大舞臺,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盡可能多創造機會,多留出時間,放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農村生活中體驗、學習、積累。創設能激起學生探究興趣,綜合運用知識的主題,通過學生走訪調查、聽老爺爺講故事、進圖書館及上網搜索、寫調查報告、辦專題小報、創作童話和漫畫、布置專題會場等活動,獲取更多知識,鍛煉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工具的綜合能力。

        同時,要重整合,多形式展示成果。相信學生是最棒的,讓他們自己動手,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讓他們盡情展示。農村學生有來來自自身的實踐感受,有旁聽道聞的奇聞軼事,也有父母熏陶、懷抱中的回憶,教師做好引導,把展示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盡管較為粗糙,但重在表現。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在活動中得到鍛煉。

        四、改革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方式

        作為農村學校,要逐步建立相應的語文綜合學習管理制度,改革評價方式,用制度規范這一課程的實施,尤其是活動中學生的安全教育及教師的成果量化。在評價原則上,多鼓勵,多引導,多實踐,扶持指導逐步趨于完善。評價方式上,鼓勵教師組織形式多樣的匯報交流、活動沙龍、成果展示、論文上報等形式,尤其在語文考試中,嘗試開放性、實踐性、拓展性題目的滲透,引領教師、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如近幾年我市在期末質量測查中設計的題目“我課外閱讀過的名著名篇”,“我知道的環境污染”,“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我知道的傳統文化”等,切合課程與學生實際,考察學生實際活動情況,有力的推動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健康發展。

        第3篇: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大學生素質教育分為: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法律素質及道德素質。思想素質有思想情感、思想認識、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質有政治觀點、政治信念、政治立場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道德及政治觀的綜合體現。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形成和體現出的創造發明素養,以及運用所學所能將個人目標或任務付諸實踐的能力。法律素質是其所具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行為的綜合體現。道德素質是其做人及行為實踐過程中對其自身起規范作用的心理品質。

        二、大學生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提倡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進,但實際情況不近人意,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思想政治素質教育難入人心,。在這個價值觀高度多樣化的時代,學生現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和相關課程內容差異大,施教者難以有效輸入新的思想政治認知。

        2.人文素質教育難以深化,現行人文素質教育只達到人文知識教授層面,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無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原動力,普遍只想順利完成學業并獲得工作,缺乏高層次追求。4.大學生法律和道德意識薄弱,缺乏維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道德素質存在道德評價失準、道德價值取向混亂問題。

        三、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們,我們需要理論結合實際,發現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運用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逐步形成,解決高校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其一,用皮亞杰的建構學說中同化和順應這兩種建構認知結構的方式的理論來指導思政素質教育。思政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會將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納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加強和豐富原有的結構,只是這一同化過程學生會過濾和改造施教者給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說,學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結構不一致,那么他們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雖然思政教育在同化過程中受挫,但是我們可以在順應過程中找到改變這一現狀的希望。因為受教者的認知無法適應客體要求時,就會創造新的認知結構來適應環境需要,這是一個自我改造的過程。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政素質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學生在同化和順應過程的中認知結構變化的節奏、時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就可能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建構起大學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認知結構。

        其二,高校若能重視和提高學生的認知驅力,那么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將實現由現目前學生僅僅是機械接受人文知識的層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層次轉變。認知驅力是奧蘇貝爾三大成就動機中最重要和最穩定的一項,此外還有自我增強驅力和附屬驅力。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動機就是對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無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對實利的追求。而奧蘇貝爾對認知驅力的重視本質是對認知和理解的價值的追求,這種追求同學生作為學習者的心理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認知驅力,就能轉變大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沒有現實意義的想法。

        其三,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介紹給大學生,并引導學生追求較高層次的人生需求,幫助他們找到創新意識的原動力。文獻顯示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在高校就讀期間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對自我實現需求的追求。馬斯洛理論把需求由低到高層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我們可盡力引導大學生追求馬斯洛理論的高層次需求,鼓勵他們將自我實現作為自己的終身人生目標。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課程中引入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以喚起大學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識以及對責任感的考慮。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分為六個階段,而我們要重點引薦給學生的是第六個階段,即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這一階段的人確立起了一種用于社會治理的道德觀,他們懂得德性的本質、以尊重人為目的而非手段為前提。執此道德觀的人是推動社會道德發展的力量。具體可選用科爾伯格的“海因茨難題”這一經典道德兩難問題作為課堂開放式討論話題,了解學生的道德觀和法律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而后,為其講解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及基本法律知識以激發和普及大學生的法律道德意識。

        第4篇: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教學目標;討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3-0065-01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于注重知識傳授、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自主合作、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為了這一目標,廣大教師積極探索,不斷實踐,在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目前課堂教學中暴露出一個突出的問題:討論交流往往流于形式,其作用、效果遠遠不是新課標中預想的,甚至連討論的內容、形式、方法等都脫離了學習的總目標,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擺設,白白浪費了課堂有效時間,導致課堂散亂無序,效率低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綜合性學習的根本宗旨所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在突出綜合、加強實踐、強調自主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更有助于幫助學生學會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1.讓學生認識討論的目的是學會交流,完成學習目標

        由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放性、實踐性,很多學習內容都可以采用話題"討論"的方式來完成,但是,在交流討論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方式來完成這一學習內容。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水平都十分有限,各自的生活時空都相對有限,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觀點,通過課堂內外的交流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但因為他們控制力差,不懂的討論的技巧,最終導致討論的目標無法實現。

        例如,在一個班級中,某位同學過于積極,完全沉浸在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中,使其他同學無機會表達或羞于表達,他最終得到的還是自己的信息和觀點,而別人擁有的信息和觀點他始終都不知道。因此,讓學生認識討論的目的是學會交流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

        2.綜合性學習要貼近學生生活,選擇讓學生有話可說的"討論"主題

        討論的主題是學習活動開展的核心。學生的一切話題都應該圍繞這個主題進行。而主題必須能夠讓學生進行多種活動(思維活動),同時還應該具有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而且還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想去探討的。這類主題可由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選擇設計,也可由學生提供材料或師生共同關注的各種社會現實問題設計,但在課前一定要精心的預設,討論的話題不能隨隨便便的產生。

        3.指導學生搜集討論材料,能寫出討論提綱

        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收集感興趣的圍繞主題的材料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新課標中對中高年級綜合性學習分別提出"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的階段目標,其目的是幫助他們養成獲取信息的習慣,而把收集來的資料加以整理,歸類,有助于他們動手動腦等綜合能力的額形成發展。能圍繞主題寫出討論提綱,更能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4.引導學生制定、遵守"討論"規則,以保證討論過程的有效進行

        小學生年齡較小,自控能力較差,往往在討論過程中,隨心所欲,善于表達的,滔滔不絕,不善于表達的,默默無語,甚至課堂混亂使課堂失控。因此,指導學生遵守討論規則是維護討論有效進行的保證。如輪流發言、小組討論不離開中心話題,發言時語速適中,不打斷別人的發言,對不同意見表示反對時不能使用中傷性的話語。

        5.引導學生有理有據的參與討論,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提高有效討論的水平

        對于小學生而言,討論水平的形成、提高,需要長期加以指導,特別是支持或反對他人的觀點時,不能信口開河,亂說一氣,養成一種散漫的學習態度,對己對他人都無益處。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引經據典或搜索正確的實依據來討論主題,是培養學生科學討論的習慣,也是使討論有效的重要保證。尤其在討論過程中,要注意傾聽他人的觀點與事實是否一致,引述的事實是否真實可信、對論述自己的觀點有無價值、在討論結束時,能否總結本人在這次討論中的得失等。

        6.合理展示,及時反饋,正確評價學生的討論

        小組討論的目的是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因此討論成果的展示是對討論的一個總結,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展示的方式可由學生自主決定。但老師要對討論及時進行反饋總結,把大家的認識統一到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上。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

        ——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能否根據占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

        ——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對不同于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恰當的評價。

        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對每個合作學習小組進行走訪,了解各組的學習情況,并加強指導,在了解、指導的同時,要一同參與小組的學習、討論、交流活動,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做學生的合作伙伴,這樣不僅可以增

        進師生間的友誼,還可以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總之,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既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教會學生如何討論,使課堂變得真正高效。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008修改稿)》

        [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第5篇: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在進行演唱的時候,是通過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那么如何才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控制聲音呢?如何才能夠讓學生演唱出更加干凈、有穿透力的聲音呢?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應該培養學生的唱歌技巧,還應該重視學生的聽覺能力。在音樂教學中,對于耳朵的訓練是聲音訓練中最為主要的一個部分,耳朵是演唱的檢驗者,也是演唱的欣賞者。在演唱過程中,其舉出就是敏銳的聽覺能力。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對于音樂中、聲音強弱以及音樂高低音的控制和鑒別能力,擴大學生對于聲音強弱、寬窄的認知程度,培養學生對于音色的虛實、敏感的判斷力。在聲音中,有很多問題都是需要被人來告訴的。一些天資聲音條件不是很好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般不會調整出比較規范的聲音。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對于這類學生耐心調理,學生在上音樂課的時候,要積極聽取教師的意見和指導,在唱歌的過程中要仔細的分辨自己的聲音,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正確音響概念,以客觀的教學進行自我調整,去衡量聲音是否正確和標準。可能學生在鑒別聲音初期階段的時候,雖然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但是因為觀念、思維以及機能方面的因素沒有辦法達到教師的要求,不能夠正確的判斷聲音的正確性,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堅持自己的要求,嚴厲的進行教學,只有在這種嚴厲的教學環境下,才能夠打破學生固有的觀念,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師音樂教學中更是如此,它能夠有效地建立起學生對于聲音的正確審美觀念。但是因為音樂教學的特殊性,音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實力,還要培養學生具有高水準的音樂素養,以此幫助學生在以后音樂教學中能夠及時的引導學習音樂的學生,發現其所存在的弊端和問題,更好地引導學生演唱。

        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為什么出現了音樂,就是因為可以通過音樂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作為一個優秀的演唱者來說要準確的把歌曲的含義表達出來,除了要正確的理解音樂所賦予的內容之外,還應該準確的表達其語言所蘊含的內涵。語言是通過詞匯、語法、語音構造出來的,演唱者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語音,把握其所包含的聲調、字音、語氣以及語調。在大部分的歌曲當中,除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之外,都是需要標準的發音進行演唱的。一些方言從理論上來講是和標準語言有一定區別的,在生活中方言的語音會嚴重的影響到歌曲語言的發音,阻礙了聽眾和演唱者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溝通。有些學生在進行演唱的時候,受到方言語音的影響,會含糊不清的唱出一些歌曲,這種情況下不能真正的打動聽眾的內心。中國是一個地域非常廣闊的國家,有些學生在進行講話的過程中帶有嚴重的地方口音,導致學生在唱歌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帶上自己的語言習慣,但是也有很多學生在說話的時候非常流利,但是唱歌的時候就會出現緊張的現象,導致口齒不清晰的狀況。對有語音問題的學生,教師應該注意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增加朗誦歌詞的內容,在朗誦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擴寬口腔,能夠很自然地打開學生的口腔,能夠保持平和的情緒和語速,從而把握字的準確性。只有切實有效地解決了語音上面所存在的問題,才能夠解決在唱歌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三、提升教學能力

        提升音樂的教學能力。對于我國大多數的音樂院校來說,在這方面做的還不是很好,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的考試內容還是以唱歌中外的藝術歌曲為主的,并沒有將學生自彈自唱的能力和延長少兒歌曲作為一項必須的技能進行培養。這種情況就致使學生在以后就業的時候不能夠很好的解決藝術歌曲歌唱,對于歌劇更是掌握的不好。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不同于其他藝術院校的學生,藝術院校的學生沒有開設一定的心理學以及教學的課程,更沒有教學實習這一環節。所以說高師音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就需要教師能夠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針對不一樣的學生采取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專業能力以及教學能力方面得到均衡的發展。

        第6篇: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1.要注重課前預習,讓學生對新知識形成初步感知。轉變學習方式,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從傳統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自主探究學習,在此過程中,課前預習是非常重要的。本環節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知識重難點,在對知識形成初步感知的前提下主動思考,并鼓勵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在進行“DNA”教學之前,筆者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對遺傳、基因、DNA等相關概念進行初步把握,只有如此才能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形成自我看法,并積極展開討論,提高學習效率。為了讓學生高效地進行課前預習,筆者不僅設計了預習檢測題來檢查學生實際預習情況,而且還利用評價機制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為構建高效課堂創造良好條件。

        2.要尊重學生主體性,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初中生物是培養學生生物素養的基礎學科,而此處的學生是指全體學生,并非單純地局限于某一部分學生。在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存在較大個體差異的學生,但不管他們學習水平如何、認知能力如何,都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并結合學生實際實施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發問,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完善,才能順利構建初中生物高效課堂。例如,在進行“微生物”教學時,許多學生對“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這一知識點提出了質疑,如果說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那么病毒是如何實現繁殖的?此時,筆者結合病毒模式圖對病毒的繁殖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不僅解答了學生的疑惑,而且加深了他們對該知識點的理解。

        二、創新教學模式培養綜合能力

        1.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不管是課堂探究還是課下練習,要想實現高效課堂,就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例如,在進行“生物的遺傳”教學時,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了色盲癥、智力障礙等遺傳病圖片,然后問道:“我所提供的這些遺傳病有哪些共同病癥?”當學生明確了這些病將會遺傳給下一代時,筆者進而引導學生對遺傳病、流行感冒和非典這三種病癥進行全面對比分析,由此引出遺傳病概念。如此一來,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知識探究欲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7篇: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對提高教學工作質量的意義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實施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活動來實現的,這種教育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教學工作則是一個最活躍的子系統。教師的教學工作直接體現著社會對其成員的全面要求,既有對其群體成員的全面要求,又有對其個體成員的全面要求。這表明,教師的教學工作實質上是按照一定的社會需求目標而有計劃地培養人的工作。由此可見,作為一名化學教師,他的教學工作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書寫幾個化學方程式,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怎樣使用試管和點燃酒精燈,而是把自己的教學活動全部都置于滿足和實現社會需求這個基點上。能不能體現這個基點,正是舊的教書匠和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之間的根本區別。

        我國是一個有兩千年教育史的國家,對我國歷史上優秀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教育觀點與教育理論需要批判地繼承。時至今日,世界上已建立與發展起來諸多教育流派,對它們應該給予恰當的分析和評價,以期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為我所用。勿庸諱言,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我們當前的教育的確是落后了,雖然在近代我們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教育家,但是卻沒有形成自己完備的教育科學體系,沒有屬于我們自己的教學論學派(不管是分科的還是普通的)。在當前,片面追求升學率和被扭曲了的唯智教育是一個巨大的陰影,在各個方面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學校工作。具有破壞性的應試教育代替了培養人才的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幾乎成了一種機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成為貫穿于普通教育中一根不應有的主線,干擾與阻礙著具有我國自己特色的教育科學體系的形成。這種狀況與我國蓬勃發展著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不相適應的,與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的地位是不相適應的。

        中國的教師應該有志氣。我們要善于繼承,勤于探索,勇于改革。在教學工作中堅持培養人才的素質教育,全面地實現教育的社會職能,艱苦地不斷探索,從日常教學的經驗積累開始,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形成屬于我們自己的異彩紛呈的教育科學體系,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各種學派,從而為人才結構的形成作出貢獻,這是在完整意義上的提高教學工作質量。

        任何一種理論的形成都是來源于實踐,來源于日常經驗的積累與升華,教育科學研究不僅僅是專業教育理論工作者的事,從事第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也是舉足輕重的方面軍。近來有的學校提出“以科研帶教改,以教改促科研”的口號,使教育理論的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都獲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效。

        教師天天處于教學實踐當中,發現問題比較及時也比較敏銳,對問題的解決也有比較強烈的企求,對教學工作的改革也有比較深刻的體會。而且,第一線教育教學工作所觸及到的方方面面,也正是教育理論中最切實際的研究課題。教育科學研究離開了第一線教師的工作實踐,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將會成為封閉在象牙之塔內的經院哲學。與此同時,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如果沒有教育理論作依托,那只能是一種庸庸碌碌的工作,雖然辛辛苦苦,卻不能真正地從完整的意義上提高工作質量。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事實上,在教育學派的創建過程中,由第一線的教師建構起來是不乏前例的,許許多多教育理論家都是出身于第一線工作的教師。由此可見,那種妄自菲薄、無所作為的觀點,都沒有任何依據。

        既然經驗的積累是形成理論的重要基礎,因而它在教師的工作實踐中具有突出的意義。所積累的經驗,應該有兩種屬性:

        1.真實性

        教學工作是實實在在的工作,容不得半點假象。從教學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理所當然地是確確實實的經驗,不能含有一絲一毫的“水分”,因此這種經驗在今后的自己或他人的教學工作中才可以被引用,才可以取得提高教學質量的實際效果,才具有可操作性。換言之,經驗的真實性是可操作性的前提,只有具備可操作性的經驗才是有價值的經驗,這樣的總結才有意義。與此同時,也只有這樣總結出來的經驗,才可以經過充分的積累與提煉完成理性的升華,進一步形成理論。

        然而,有些經驗總結卻不是這樣。在這些總結中,說的與做的并不一致,往往是前者遠超過后者。甚至教師在有人聽課時事先對怎樣提問、怎樣回答都安排好了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不過是演給別人看一場戲,事后卻依此總結出頭頭是道的“經驗”。這已然不屬于水平問題而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品質問題了。

        2.科學性

        第8篇: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綜合材料在藝術發展中已經融合而且必然與藝術作品同時存在著,綜合材料的語言范疇是寬泛而且直接的。從廣義來講,任何的藝術創作其實都是相對“綜合”的并且是“材料”屬性的。因為我們知道任何的藝術創作都不是單純的獨立存在的(包括現當代藝術中的觀念藝術),都是一種以內容為載體而存在的,或者以觀念的形式被感知的。那么這種存在或者被感知都需要一定的空間或時間,從而才被發現,脫離了一定的“空間或時間”,這些必然的綜合“材料”而獨立存在的藝術創作是不存在的。從狹義來講,不管任何畫種或者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都需要一定的“材料”而且必定是綜合性的。例如,水墨需要水和墨以及紙張或者絹等載體,如油彩需要油與色彩以及畫布或者畫板等載體一樣,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藝術創作都需要這些基本的創作元素,包括國畫、油畫、版畫、水彩、漆畫、雕塑、設計等等,有了材料的存在才有了創作存在的載體,或者說有了材料的綜合運用我們才能看到和觸到藝術作品。

        2歷史上有關于綜合材料內容的課程在繪畫教學和設計教學中的運用

        在前面有關于綜合材料定義的段落中敘述過綜合材料的存在,那么在歷史上繪畫教育和設計教育中關于綜合材料是怎么樣運用的也有據可查。我們從目前的歷史資料來看,即使在美術史上較早存在的美術院校中也十分重視與繪畫相關材料的專業涉及,甚至我們在目前可以看到的歐洲早期的油畫中就有關于“繪畫材料內容”畫面信息的存在,早期歐洲的油畫大師的工作室甚至有的地方就如同現代實驗室,各種材質的顏料與色粉以及各種不同屬性的油脂和研磨工具的存在不是已經很好地證明了當時的畫家們已經都很重視繪畫材料的運用和發展,從而也就證明了歐洲的繪畫藝術教育從早期開始就很注重培養畫家的材料運用能力。我們中國古代傳統的教育中雖然沒有歐洲那樣相對完整的專門的藝術學院,但是在中國古代傳統教育中是將繪畫與傳統文化完整結合的,并且是從最初的啟蒙教育開始就已經為成為畫家奠定了基礎,那就是書法教育的培養。中國傳統教育中的詩、書、畫歷來就為一體,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藝術教育內容從最初就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知識結構的綜合教育。再從設計藝術教育來看,專門的設計教育相對繪畫教育來講起步是較晚的。我們現在一般是將20世紀的包豪斯教育視為現代設計教育比較完善的標本和起源,那么在包豪斯的整個有關于現代設計的教育系統中最為注重的就是設計作品的藝術感和實用性。具有藝術感和實用性的優秀設計作品的產生絕不是設計者空想的產物,而是應該來自設計者的藝術修養和藝術設計實踐而產生的。在這兩方面的培養上包豪斯是極為重視的,學校有優秀的畫家執教保證了對學生的藝術感的培養,學校有在當時來說比較完善的藝術實踐車間的設置保證了學生設計實踐的學習(特別是由于近代科學的高速發展而產生的新材料在包豪斯的設計車間的大量運用)。這種綜合化的素質培養和現代材料的實踐培養也正說明了綜合材料教育內容的設置在其中的重要性。

        3現代藝術教育中綜合材料內容的課程在繪畫教學和設計教學中的運用

        現代的藝術教育很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的高等藝術教育體系越來越呈現一種多元化,無論是繪畫教育還是設計教育學校也越來越重視其培養學生的多元化的綜合能力。在繪畫藝術教學中現代繪畫藝術越來越注重“藝術體驗”,也因為現代藝術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科技的影響,迫使現代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越來越多地需要鍛煉學生對綜合材質把握和材料質感的體驗訓練。綜合材料課程內容可以給學生提供在本專業學習的框架內進行有關于本課程教學的多種可能性的藝術嘗試,可以對多種繪畫材料的綜合運用和語言結構的穿插提供一個幫助的平臺。不僅僅可以在有關于本專業的繪畫材料上進行綜合的運用,也可以通過這種不同階段的綜合材料內容的訓練掌握更加具有跨度的美術綜合運用能力。結合專業特征在課程實踐中可以將跨專業的材質實踐運用起來,豐富自己的專業能力,也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創作能力做好材質運用與實踐掌握方面準備。

        第9篇:綜合教學論文范文

        這一舉措,一方面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也對21世紀各門學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思考,對各科教師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中學物理教師來說,如何適應時代的需要,引導學生將物理與各門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使各科知識相互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物理學科與多學科綜合起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是一個亟待研究的新課題。目前,我們一定要認真分析中學物理教學現狀與這一時代需要的差距,努力更新教學觀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創造“3+綜合”物理教學的新模式。

        一、物理教學的現狀與觀念更新

        由于長期以來中學各門學科實行孤立教學的模式,使得物理教學也產生了許多弊端。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比較陳舊、落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之相聯系的新思維、新方法很少能在教學中得到反映,現行的物理教材對現代科技,物理前沿知識反應滯后,缺少在現代工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它在技術革新中的作用等內容。

        第二是中學各科知識脫節,不能同步。由于數學與物理學、化學與物理學、地理學與物理學之間的知識脫節,使得每部分的教學都留下一些知識的空隙有待深人認識的問題,這樣不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

        第三是學校過分追求高考升學率,偏重知識傳授,而對學生的思維啟迪、科學方法、技能培養往往是顧此失彼,再加之過早地實行文、理分科造成知識局限,更突出的是忽視高考不考的學科,這與各學科綜合交叉整體化發展的形勢不相配,不能整體提高21世紀人才的全面素質。

        為了適應全球綜合科學的飛速發展,必須更新觀念,從中學基礎學科開始抓好學科綜合的實踐,以解決當前中學教育的弊端,根據我國中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和“3+綜合”物理教學實踐的趨勢,我們認為一要確保基礎、基本內容的單科系統教學,不打破原有的學科結構,避免學科重組可能帶來的混亂;二是通過交叉、滲透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培養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態度,使各門學科中的知識和技能等等相互聯系和深化得到綜合性的運用,為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狠抓學科的“雙基”教學

        “3+綜合”物理教學首先體現了中學教育的性質是全面的基礎教育這一導向,并將為中學全面的素質教育鋪平道路。因此,我們要充分使用好能體現物理學科特點的“雙基”教材,以扎實的“雙基”教學和有效的訓練,適應綜合科實踐的高考政策。

        第二、要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

        “3+綜合”物理教學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大多數綜合是與社會熱點、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前途和命運。為此,我們應力求引導學生從物理視角去觀察自然界、生產、生活和社會中的各類有關問題并引導學生把了解的新信息與課內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應用新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突出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我們知道,科學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即對科學結論或知識過程的再認識、再理解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其意義的認識評價能力,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在“3+綜合”物理教學中要充分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在對問題分析中所體現出的創新意識,更要注重設計新的背景材料,注重體現創新。

        第四、要充分發揮物理實驗功能

        做好每一個實驗,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勞動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進行全面的培養和教育,教育學生對獲得的各種結果都應進行分析,大膽質疑,查明失敗原因,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為了21世紀人才素質的培養,實現中學物理教學與高考制度接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努力培養物理學科的綜合素質和以創造性為主要品質的物理思維能力。

        二、“3+綜合”物理教學實踐的模式構想為了適應學科綜合的時代要求,我們在實現觀念更新的基礎上,必須認真探討“3+綜合”物理教學實踐的內容與方法,努力構建科學的“3+綜合”物理教學實踐的新模式。

        l、“3+綜合”物理教學的內容

        在“3+綜合”物理教學的內容上,我們要重視如下幾點。

        第一、重視學科的滲透綜合。物理單科綜合教學的內容要以現行的物理選修本及必修本上的閱讀材料為基礎,綜合現代科技和物理前沿發展的知識以及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重點突出有現代意識信息的取之能用的有機整體,加上在單個實驗全面訓練的基礎上綜合出若干個富有設計性、探索性的實驗;多學科綜合實踐內容對物理學的內容、方法、技能從“縱、橫、新、用”幾個方面進行綜合、集中思考,以圖用盡可能簡潔而少量的概念和規律來概括盡可能多的物理現象,強調學科之間的滲透綜合。為此,在物理教學中,要在立足物理學科“兩本”的基礎上,挖掘與其它學科相關的、交叉的教學資料,拓寬教學內容的廣度,增加交集的面積,主動地去滲透,提高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第二、重視多學科知識的交集點。在現行中學多學科教學內容中,物理與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之間都有許多相互交叉聯系的知識,例如本文末尾附表所列內容就是其中部分知識的交集點。

        上述這些交集點知識就是多科綜合教學的內容。為了更好地進行綜合科的教學,可以在教學大綱內編寫一套以物理學為主線的綜合。滲透、現代化(新思維、新科學、新技術)內容的多科綜合的講課提綱,作為學生的輔助自學材料。

        第三、重視運用物理視角審視自然現象和實際問題,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反映廣泛應用并具有社會價值的知識,介紹與課本知識有關聯的最新物理學科進展的科技成果(如新能源、新思想、新方法),開闊視野,有意識地把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物理學視野去觀察、分析生活問題的能力。

        2、“3+綜合”物理教學的方法

        在“3+綜合”中物理教學的方法上,我們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單科綜合教學并不是在現有學科范圍之外進行,而是要安排在正常的教學進度中,按部就班,進行單元綜合,采用“導讀、研討”等方法,由教師列出各部分學科知識的參考書刊,讓學生利用課外閱讀課時間深入社區、圖書館、閱覽室進行調查閱讀,教師作為調查閱讀的指導者,介紹有關現代物理知識,再由學生在認真鉆研教材和各種資料的基礎上完成。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更重要的是重視物理過程的分析,比如在有界的勾強電場中,有一質量為m,帶電量為e的電子以速度V0從A點沿著電場線方向,經時間t到達B點速度恰好為零,如附圖所示,如果要使該電子在電場中A點仍以速度V0射入,經同樣的時間t到達電場中的另一點C,且使C、B兩點間電勢差的大小為UAB的兩倍,則電子到達C點的速度大小是多少?對于這樣的問題,有70%的學生都能根據能量守恒求出V0的結論。但期中考試時我們將“電子到達C點的速度大小是多少”改為“在圖中作出電子運動軌跡的示意圖,并簡要說明理由,在此基礎上求出電子到達c點的速度。”經考試后統計,有97.3%的學生均沒有圓滿地做出解答。由70%和97.3%這兩個數據告誡我們,在平時教學中不能死抱住解題方法及其結論,而應著重放在物理過程的分析上。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中文字幕a∨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日韩一级在线视频一区 | 一个色综合国产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