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癡情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拿破侖說,哪怕蒙上他的眼睛,憑借嗅覺,他都能回到故鄉科西嘉島。因為那里的風,總帶著一種植物的獨特氣味。我和他一樣,在這個冷風陣陣陣、寒意濃濃的冬季,我又聞到了這種專屬于我的特殊氣味——故鄉甘蔗的甜味。這味兒把我的情感和靈魂熏染得如夢如幻,常常感覺自己盈盈騰起,被這股味兒載著在浩瀚宇宙飄呀飄,再沿著味兒的源頭緩緩降落,就回到魂牽夢縈的千里之外的故鄉,興奮地在一望無際密密匝匝的的甘蔗林里歡呼雀躍。
也許從我出生時起,就與故鄉的甘蔗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后的長相廝守是我對它至死不渝的緣由。回眸25年前,我出生于一個天寒地凍的冬天,故鄉的甘蔗正好成熟,一派蒼蒼莽莽郁郁郁蔥蔥的繁榮景象。整個村莊氤氳著一股讓我陌生好奇卻讓勤勞淳樸的故鄉人親切諳熟的氣味。在剛降臨塵世的瞬間,我第一口吸進的是溢滿了甘蔗味的空氣,那種甜蜜蜜、脆滋滋、涼絲絲,沁骨入髓的味道讓我激動得不由自主發出響亮的哭喊聲,震顫了故鄉的山山水水。當我第一次吮吸母親甘甜的乳汁時,我又品嘗到了這種味道,隨著乳汁溜入我的口腔,滑入我的身體,滲進我的肌膚,融入我的血液,刻入我的靈魂,植入我的生命,成為人生底色的隆重開篇,讓我與故鄉的甘蔗反復交織,牽扯不開。
故鄉土壤肥沃,陽光充足,是種甘蔗的理想之地。每年冬天,墨綠一片,漫山遍野的甘蔗林真的是“綠云幾萬重”、“碧濤欲橫天”,何等的一望無垠,何等的連綿不斷。不禁感嘆蔚為壯觀,煞是好看,頗為輝煌,甚至空氣里都彌漫著濃郁清甜的浪漫味道。每根甘蔗高差不多3米左右,莖干筆直渾圓,像竹子般一節一節往上竄,只是竹子空心,甘蔗飽滿。狹長的葉子層層疊疊挨挨擠擠,把甘蔗裹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讓人的好奇心極度膨脹,那里面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真想湊上去,輕咬一口。想到甘蔗,牙齒上就有一種甜甜的感覺,口舌生津。隨便拔起一棵甘蔗,撕掉葉子,迫不及待地用牙齒剝掉“鐵甲”般的外皮,邊嚼邊吐(嚼汁吐渣),頓覺爽脆,一股清涼甘甜的汁液在口腔泛濫成災,亮出舌尖,濃郁的甜蜜就在嘴巴里打滾。這種甜波的味道久久繚繞在口腔和腦海,能讓我回味若干年。
故鄉的甘蔗營養豐富,“冬日甘蔗賽過參”這句名言應該是最好的證明吧!小時候常聽祖母講,故鄉的甘蔗是“藥甘蔗”,生吃可以治消化不良,煮熟吃還可以整腸通便、消熱解毒。也許是靠著甘蔗的陪伴和保護,從小到大我才很少生病。長大后,懂得的知識更多。閑暇時拾起些關于甘蔗的詩句,最愛是唐朝的甘蔗,落過薛能對楊貴妃愛情的嘆息“壓春甘蔗冷,喧雨荔枝深。驟去無遺恨,幽棲已遍尋。”還有宋朝的甘蔗,凝結過蘇軾懷才不遇的嘆息“老境於吾漸不佳,一生拗性舊秋崖。笑人煮積何時熟,生啖青青竹一排。”就是一棵普普通通的甘蔗,讓人恍如隔世,卻清楚地演繹著世間是非冷暖。不過,對于故鄉人而言,他們雖不懂詩句,卻懂得甘蔗的經濟價值。
在故鄉的每一個寒冷徹骨的冬夜,不知是哪一個時辰,只知外面一片漆黑,我總會被一陣雜亂的聲音驚醒。村里人大聲說話的聲音,沉重急促的腳步聲,馬的嘶鳴聲,雞飛狗叫聲,貓頭鷹的嚷叫聲……響成一片,從土坯墻外重重的傳進來,震得我的木床微微搖晃。忽明忽暗的手電筒光和火把的光不時細細碎碎在窗口映現,像一個個奇形怪狀的鬼影不停地動呀動,晃呀晃,讓我害怕全身得鉆進被窩里。這是村里男人用馬馱或者肩背甘蔗到城里賣。山里到城里路途遙遠,山路陡峭難行,他們必須趕早,早上城里最多,不但能賣個好價錢,還有足夠的時間采購家里需要添置的東西。到了周末,我和小伙伴們也會相約一起背甘蔗去賣,換回的錢父母是不會干涉的,全部由我自由支配,于是我就擁有了自己的小金庫。多年后我仍感謝甘蔗,讓我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雖然只是幾張零角票。母親們也會背甘蔗去賣,總不會忘記給自家的孩子捎回幾個米泡粑或者幾顆水果糖。每個寒風凜冽的日暮,總有好多孩子在村口的老槐樹下翹首等待自己的母親。這種等待,是高興的等待,是希望的等待,是甜蜜的等待。在我的記憶中,整個賣甘蔗的季節,故鄉都充滿了節日的喜慶和歡樂。( 散文網: )
前幾年,政府為了增加農村經濟收入,從城里到村里修建了寬闊的二級柏油路,并招商引資建了糖廠和酒廠。故鄉的甘蔗運出山再不用人背馬馱,而是坐著汽車在柏油路上奔馳到任何地方。故鄉的蔗糖色澤金黃透明,甘潤芬芳,很受市場歡迎;甘蔗酒純凈透明、醇馥幽郁,興致高時我也愛自斟自飲幾口,讓人心曠神怡,感覺就徜徉在故鄉的甘蔗林里了。對故鄉人而言,甘蔗里貯滿了幸福生活源泉。如今,故鄉的甘蔗上結滿了金果果,掛滿了小洋樓,日子,和甘蔗的味道一樣——甜。
古代詩人形容飄雪“忽如一夜北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真正的下雪何止是千樹萬樹梨花開啊!那是漫天的開放著六菱的雪花,一菱攜著幸福,一菱寫著快樂,一菱帶著開心,一菱裹著浪漫,一菱擎著甜蜜,一菱托著祝福,絨絨的曼舞輕盈。落在臉上瞬間融化,涼涼的,爽爽的,難道是你前世的一滴淚,化作今生的雪花,落在我的嘴里,清涼了我的心海,凈化了我的血液,一生只為你牽掛,只為你歌唱,只為你寫著清冷的詩句,在落雪的北方。
假如北方沒有雪,那這個冬季就荒蕪了孩子的夢境,不能堆雪人,打雪仗,不能再雪地里踩著梅花印跡,就不能隨意的涂抹著畫卷。假如北方沒有雪,冷風吹拂落葉飛舞,殘草枯黃萬物凋零,獵人們還怎樣去狩獵,哪里去尋找獵物的蹤跡,口渴了哪里還有雪可以充饑解渴。冬天沒有雪,就會亂了北方的情愫,冬不冬,春不春,秋不秋的,分不出季節的變換了。
北方的冬季必須有雪,因為雪花是一種情感的語言,雪花是一種細膩的文字,雪花豐富著北方的山山水水,雪花包容著塞外的叢山峻嶺。把揉碎的愛,做成雪花灑向大地,飄飛的可都是你帶淚的柔情。還不是因為你,總是離我很遠很遠,不能相見,只有思念,于是把思念都化作飛舞的雪花,飄落在你常走的路邊。你說你會在下雪的冬天里想我,那為什么厚厚的雪落滿了我的世界,我還在獨自數著寂寞的日子,雪花搖曳著孤獨的相思,轉動著沉睡的美麗,是否只為了你。
只有雪花靜靜地到來,才能把秋的沉重溶入黑夜,讓夢縮短著你我的距離,認可孤獨的離去,也不說出想你。想你是一種境界,想你無聲無息,只有樹上的鳥兒說著一聲聲癡情的話語。夢里很溫暖,夜很深沉,捧在手心的雪花,融化了夜的寂寞,弄濕了我的眼睛。遙看萬里銀河,誰在為你搖槳劃船。
不到曠野你永遠感覺不到,瞬間被雪的涼氣打透棉衣棉褲的感受,穿得再厚也能感受到冷氣逼人,沁人心扉。積雪,靜沃無崖,白的一塵不染,讓你的心靈有種顫動的感覺。是城市里永遠看不到的畫面,也永遠感受不到走進自然,走進無垠的曠野,體驗一下天地之間的雪域豪情。正是這千里的冰雪,萬里的嚴寒,才會鍛冶了北方漢子的粗獷豪放。
有雪的曠野很安靜,只有懂雪的人,才會傾聽落雪的聲音,聽懂雪花寂寞的心跳。我的文字像月光寶盒一樣古老,但不神奇,因為它不能穿越時空,讓我走近你的身邊。可有雪的曠野,像一個童話,一天到晚的走在童話里,用筆涂抹著簡單而淡雅的守望,關于北方,關于冰雪,關于曠野,關于對雪的深深情懷。把心底的思念都凝聚在你的身影里,想怎么思念就怎么思念,多久都可以,像梅花一樣綻放在凝霜飛雪的曠野。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氣候這么燥熱,我的心情也隨著氣候的燥熱而躁動了起來。平靜了多年的心緒,被你的輕聲問候穿透,似如投石沖開水底天一般打亂。仰蒼天,我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望明月,我曉得月如無恨月常圓。情與恨之間,讓我憶起了黛玉焚稿的從容。錯埋千年的心事,便在法門寺的鐘聲里,拉開了帷幕。此時的寂夜深處,我心涼如水,微涼的指尖劃過顫抖的溫柔,空冷的房間透著淡淡的孤寂,空氣仿佛在瞬間凝固。輕柔低沉的音樂縈繞耳畔,婉轉低回,平靜無瀾的心泛起陣陣微波,思念就這樣不期而至,淡淡的,柔柔的,痛痛的……
人生如夢,轉身,走過一路風景,一晃便是三十幾年。流浪在憶舊的天國,安寧在浮華的國度,依舊保留著你掌心的溫度。不敢去想你,不敢掀起思念的心潮,怕泛濫成災。可在這萬籟寂靜、冰冷如斯的秋夜,又是不期然地想起你。從偏偏喜歡你,到真的好想你,再到今天的不想說再見,一個個畫面在我的腦海里,一直在尋找著這些年來你在我記憶里的影子。流年易逝,生命終歸是不堪一擊的脆弱,還有太多不可預知的意外,讓我猝不及防。嘗盡人生百味,走過荒蕪國度,領略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告訴自己:即便心死,也要懂得淺笑。
每一次危難你都相援,你無私的體貼暖我心田。然而,山長水闊難以相守,此時的凄清想起往日的溫暖,更是難耐。故而,每一次無眠,你都浮現。在我人生一個又一個的轉角處,都是你與我同舟共濟并出手相援,怎不讓我銘記在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當我看到你的簽名中有一個錯字的時候,善意地提醒你修改一下。也許這就是我在你的留言中最后的字跡。文字中徜徉的我,知道一份無法言語的情緒永遠是不會和別人分享的,從此,不再等你的只言片語,不再于午夜尋找你的身影,不再刻意去觸碰你曾留下的記憶。
多少年,情不斷,多么想倚你懷間。自己淡笑自己:這豈不是獨宿凄涼,南柯一夢!暗藏孤獨,依舊聽著那首你喜愛的歌,嘴角蕩著淺淺的笑,心中是淡淡的失落。風輕,云淡,雨柔,波瀾不驚。我強迫自己入睡,可思念輾轉,浸透皮膚、血液,乃至周身的每一個細胞,透著絲絲的涼意,夾雜著微微的溫度。淡淡的思,淺淺的念。讓我把春的嬌美,夏的熱烈,秋的凋零,一一經過。繁華落盡,終還是一片簡單而厚重的蒼白。這片蒼白讓我懂得,生命的意義早無關得到和失去,現實的存在和擁有便是難得的可貴。既然有過曾經的美好,就把這美好珍藏在記憶中吧!
眼眸清醒的在深夜里看見所有那些關于昨天的畫面,隨心寫著細成筆墨的故事,記錄著自己的心情。縈繞在你的夢,只在深夜,卻也有了清晰的輪廓,在潔白的信紙上敲出筆墨,細成一條虛線,斷斷續續,記錄著跟你有關的點滴。一直在努力堅持著用文字記錄人生,在文字中忘記昨天,我選擇與文字做了情人。癡情文字,戀上文字,與文字傾訴,于文字中回想著昨天你我的故事。我慶幸你一直在我觸不到卻看得到感覺得到的地方,慶幸你的頭像還會不時地亮起,慶幸你還與我共享著同一片藍天。有那么一個人,與我于不同的角落,一同靜靜地聆聽著“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曲子,我聽懂了曲中的水勢洶涌,你聽懂了曲中的奔騰澎湃。
關鍵詞:李清照 詞 水 雨 愁
李清照作為宋代婉約派詞大家之一,以她的纖纖素手寫下了許多傳世經典之作。除少數充盈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壯之氣的詞作,她的詞主要以書寫閨閣情趣和離愁別恨的情感世界為主。品讀其詞,我們可否感悟到:無論是在她早期詞的明麗輕快還是在她晚期詞的凄楚哀怨之中,經常可以看到關于“水”和“雨”這兩個意象的描述。這兩個意象的設置除了符合當時的情景、描述了女詞人的行為舉止外,更多的是為了表現女詞人細膩婉約的情感和她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一、流水之愁
愁情是人人皆有的普遍情感,雖然愁情的內容因人而異、因地因時而不同,但漫漫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花好月圓能有幾時?因而人生必然常常與憂愁相伴而行。先看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書寫離愁的詞《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女詞人書寫了秋天的相思之情,是南渡前為思念丈夫趙明誠所作。這首詞所描述的情景是:秋天的湖水清澈明麗,女詞人獨自泛舟出游。望著水面上的蓮藕,想起宦游在外的明誠,盼望著從遠方寄來的“錦書”;秋天里花落水流,明誠離開自己,也是一樣的寂寞寥落吧;彼此伉儷情深,兩地相思無計可以消除,眉梢剛剛舒緩,心頭卻又翻騰起來了;明麗的秋水,映現的相思之情是那樣純凈而深沉。這里的“此情”指的就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里所抒發的愁是夫妻之間的離愁。在思念盼望著丈夫歸來的日子里,所用的“花自飄零水自流”這樣的濃重而又流暢的詩句,形象生動地把一個在焦急難耐的寂寞中渴盼遠行丈夫早日歸來的心理刻畫得如此細微,也的確非李清照莫屬了。又如她在《鳳凰臺上憶吹簫》:“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在這里,女詞人把自己與愛人臨別時的悲情和離別之際的傷情以及離別之后的“新愁”之情表現的細膩動人。清風明月,都成了離亭別所,只有那“樓前流水”,才理解“我”的“終日凝眸”。這真是一片知音癡情。這也正如明人李攀龍所說:“其寫一腔臨別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樓頭,聲聲有和鳴之奏”(《草堂詩余雋》)。
李清照以水喻愁的超人之處不僅在于她的愁情來自她作為女性的特殊的遭遇和獨特的感受,還在于她藝術表現技法的新穎別致。她在金華避難時的詞作《武陵春》中寫道:“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擔心“蚱蜢”似的小船,載不動自己“超重”的憂愁。雖然不是以水喻愁,但還是通過水上的小船的承載量來把自己深沉的“愁”重量化。這樣的化虛為實的奇思妙想,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絕。
二、疏雨之愁
自古以來,“雨”也是文人墨客筆下倍受青睞的意象之物。既有杜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句中溢于言表的對春雨的喜悅之情,又有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詩句所抒發的含蓄微妙之情;既有賀鑄“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極細極濃之情,又有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極放極曠之情。在李清照筆下,“雨”的這一意象的運用則是多用而多樣化的。如早期作品《浣溪沙》曾寫道:“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此詞乃詞人年輕時所寫,上片寫的是閨中夢醒時的情景,下片寫的是室外景物,把春閨中的舒適懶倦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用“疏”字形容“雨”,即表明了雨的稀落輕松,就那么淅淅瀝瀝的幾點,又自然而然地襯托出女詞人閨中夢醒后的舒暢之情。由此可以想象女詞人新婚后的生活是頗為美滿幸福的。然而,同樣是寫“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詞作《如夢令》中則被賦予了不同的韻味:“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紅肥瘦。”這首詞通過“雨疏”之“雨”表達了女詞人因傷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傷別的復雜思想感情。
“雨”這個意象在詞人后期詞作中所表達的神韻的轉變就更明顯了。從她的人生經歷來看,她出生于仕宦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著名文學家,也是朝廷頗有聲望的大臣。南渡前,她生活得比較幸福平靜,又有幸與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結為伉儷,志趣相投、情意審讀。金兵入侵,“靖康之難”,使她蒙受到國破家亡丈夫死的巨大不幸。晚年流落江南,境遇十分凄涼。這種凄涼在她后期詞作中幾乎無處不在。而表現這種凄涼憂愁之情的意象也總離不開“雨”。以其難度后的名篇《聲聲慢》為例,其中對“雨”的描寫可謂形神兼備:“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在這里,有形有聲的“細雨”如泣如訴,讀之不禁為止酸楚。這種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以及女詞人孤獨寂寞的憂郁之情在這“點點滴滴”的“細雨”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試想,在一個女詞人獨居的院子里,黃昏時分,窗外秋風陣陣,大雁哀鳴著從愁云慘霧的天空飛過,細雨聲聲,卻又滿地殘花敗葉堆積……面對如此凄風苦雨,女詞人的一聲喟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怎能不令千百年以來讀者的心靈為之震顫為之共鳴?
建炎四年,李清照抵達越州。這次逃難時經前后半年之久,行程萬里,歷盡艱辛,飽嘗流離失所之苦。某日,她觸景感懷,寫出《添字采桑子》一首。詞的下片仍是寫“雨”:“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李清照從中原逃到南方,懷念故鄉,思念親人,到了夜晚難以入眠,聽著那三更的夜雨打在芭蕉葉上,“點滴霖”,如同打在自己心上。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顏色”。以女詞人當年那樣凄婉哀怨的心境觀雨,這雨當然也就被賦予滿是“愁”“情”的主觀色彩了。
由是觀之,李清照詞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風細雨”、“黃昏疏雨”、“雨疏風驟”之小雨、細雨,從未出現過“狂風暴雨”、“暴風驟雨”之類的大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只有這點點滴滴的疏雨細雨,才能更形象更貼切更充分地表現女詞人內心世界里蘊藏的無比細膩而沉重的“愁”!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水”和“雨”這兩個意象之所以在其詞中多次運用,不僅僅是為了描景狀物,更重要的是為了通過對這兩個意象的反復吟唱,真切地展現(傾訴)自己那溫婉細膩而又深沉厚重的愁情。如此真切的抒情足以引起我們的感情共鳴,這樣自然的技巧更值得我們欣賞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劉逸生:《宋詞小扎》,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
[2].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張晶:《心靈的吟唱》,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論文摘要:月亮,向來是詩人的寵兒,與中國文學生而有緣,作為一種意象源遠流長。唐詩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詩詞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詩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將自己獨特的人文、宗教體驗寄予其中,展示了難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涼、相思等感傷情愫。
自古至今,人們描寫月亮,贊美月亮,借月抒懷的詩歌比比皆是。這類作品尤以唐詩為甚,而唐詩中的月亮又經常與人們的孤寂、凄涼、相思等感傷情愫糾結在一起。本文主要從羈旅行役的思鄉之愁、兩地相思的哀婉情懷、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對月感懷的歷史沉思幾方面來闡釋由唐詩中的“月”意象透視出的唐代詩人的憂患意識和感傷色彩。
一
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璀璨、繁榮的唐代詩壇上,月亮從眾多的自然物象中脫穎而出,成為唐詩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那么,為什么月亮會如此受到唐代文人的青睞呢?
詩歌中“月”意象的存在有其歷史的淵源。首先,“它給人柔和、優美、完整的感覺”·;“月圓之時,發出清幽明亮的光,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引;它那“由缺到圓、由朔到望的有規則的形體變化”,構成了其“形體美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月亮的這些美感特質都暗合了中國人的審美感知。原始社會中,初民所認識的月亮是與女性相結合的。在我國古代的傳說或歷史神話中有許多感月而孕的故事。《遁甲開山圖解》:“女狄暮汲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宋書·符瑞志》上記載:“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以乙日生湯,號天乙”等等。這都應該屬于生殖崇拜的范疇。現在不少地方還有著小兒拜月、老人望月的習俗,人們仍是把月亮當作一種生殖崇拜物,渴望對月祈福得以兒孫滿堂,人丁興旺。在古老的傳說中,月中搗藥的是蟾蜍,又作“蟾蝣”、“詹諸”。《太平御覽》卷四引《春秋緯演孔圖》:“蟾蝣,月精也。”《淮南子說林》云:“月照天下,蝕于詹諸”。“蟾蜍本是一個為天所‘媚’,受天之恩的‘非類’。然而,它恩將仇報,斗膽蝕月,毀了天之‘目”’,所以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常用蟾鉤、蟾盤、蟾輪來指代。
其次,諸如“嫦娥奔月”等有關月亮的一系列神話,更體現了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嬗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漢高誘注:“妲娥,羿妻。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妲娥盜食之,得仙,奔人月中為月精也。”女性是月亮的靈魂,月亮是女性的詩化象征。自然地談起月亮,人們不能不聯想到嫦娥(又作姬娥)。她孤獨地在廣寒宮中忍受著永恒的寂寞,因而又成為詩人反復抒寫的一個女性形象,作為月亮的靈魂被賦予了多重意蘊。月亮“伴隨著神話的世界飄然而至,負載著深刻的原始文化內容”,“流轉了中國廣闊的心靈空問”,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審美感情,成為高懸于天際的文化原型”。
再者,月亮與中國傳統審美追求相契合,“文人們對‘月亮’這個代表著陰柔、和諧、隨順與寧靜的意象表現出特殊的偏愛并不是一種巧合,它是中國古代文人特別是唐宋以來一些以自然閑適、清凈虛遠、淡泊寧靜為生活和藝術目標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調和審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這種反映恰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上的中國特色”。
亙古不移的月亮總是瑩瑩地照著大地,照著有情眾生。月光是柔和、迷蒙又清冷、朦朧的,似是蒙娜麗莎那淺淺的微笑。可以說,月亮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詩。在唐代,詩的顯赫地位離不開月的激揚和烘托。李白、杜甫、王昌齡、孟浩然、李商隱……常是一卷在手,月下窗前,精心細品,沐一身月輝,抒胸中愁緒,法自然天趣,得萬物之靈。由此,月與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別》、《關山月》、《古朗月行》、《拜新月》、《月夜憶舍弟》、《江樓月》、《霜月》、《靜夜思》、《江樓感舊》、《楓橋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峨嵋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難以盡數的優美詩篇在月光的浸潤中登上了唐代詩壇。
唐詩中的“月”意象俯拾皆是:1.月的時間意象。月升月落,月圓月缺,契合著生命的輪回,因而古人常以“月”來感傷生命的易逝,歲月的飛度。李白從“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醉意中探尋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生命哲理,發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的慨嘆。2.月的邊塞意象。“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啜泣訴說,“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沈儉期《雜詩三首.其三》)的綿藐深沉,“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幽怨悲亢,“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悲涼凄清……我們還可從盛唐邊塞詩中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的渾融蒼茫,“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的雄心憂患。3.月的相思意象。如孟浩然“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的孤寂凄惻;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深沉蘊藉;錢起“二十五弦彈月夜,不勝清怨卻飛來”(《歸雁》)的郁懷難耐……在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渴念甚為空靈,同樣,愛情也甚是摯熱。“待月西廂下”(崔鶯鶯《答張生》,一作《明月三五夜》)的癡心迫切,“落月滿屋梁”(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一)的空虛寂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李端《閨情》)的深深癡情……月似乎是愛情的最佳見證,凄迷的月光引起的情思縈繞著愛的惆悵和迷惘。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緒,莫不流淌著中國古人難釋的生命情懷,莫不激發古人情愛思戀的浩歌。總之,“月”的意象是時光的飛逝,是情愛的寄寓,是人生悲歡離合的演繹……這其中蘊涵著詩人的憂患意識和感傷色彩,體現著他們不同的人生觀。
(一)羈旅行役的思鄉之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代表著團圓,寄寓著和親人相聚的心愿與期待。然而,唐代的詩人們很少描寫月下團聚的歡樂,卻屢屢傾訴著離散的痛苦。月在漂泊遷徙的游子、獨守空閨的思婦心中,不僅寄托著團圓的期盼,更是引發愁思、悵恨的訊息。月以其慘白凄清的光輝,孤獨孑然的身影,喚起并契合了詩人們寂寞孤獨的感傷之情。無論他是在躑躅旅途,還是在獨守客舍寒窗,只要在月光的沐浴下,就會情不自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借月表思鄉懷遠之情的莫過于杜甫的《月夜》:
今夜廓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千。
此詩是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八月杜甫被安史叛軍所俘,于淪陷的長安月夜思家所作。詩的起首兩句“今夜郎州月,閨中只獨看”,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但他更焦心的是他遠在鄖州的妻子對自己的處境何等的憂慮。“今夜”的“獨看”與往日的同看形成鮮明對比,“憶長安”,百感交集。“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平添妻子的負擔。一個“憐”字,飽含深情,感人肺腑。“雙照”與“獨看”相呼應,清朗的月光下,“我”身羈敵巢,諸事縈懷。整首詩不正面寫自己對月懷人之情,而從寫妻子對月懷念自己,淚流不止的情態人手,使懷人的愁思倍顯具體、深切,匠心獨具。全詩曲折有致,構思新穎,想象豐富,語麗而情悲。
由于家是依附在故鄉的土地之上的,所以游子思欲歸家之情便會自然延伸為征人對祖國的深深眷戀。唐代邊塞詩中抒情主人公鐘情于把月亮作為其孤獨失意情感的象征,借助“月”意象強化征人置身偏遠異地、內心孤寂凄涼的特殊處境與感受,從而離開了戰馬嘶鳴、刀光劍影的陽剛之氣,產生了陰柔之美。每當我們讀到“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從軍北征》、“戰罷沙場月色寒”(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二)等詩句時,便能體會到征人的深深哀怨。王昌齡的名作《出塞二首》(其一)曾被譽為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它“音律雖柔,終是盛唐骨格”,其“悲壯渾成,應推絕唱。”J(詩人從“秦月”、“漢關”入手,月照關塞,盡顯邊地荒涼,征人辛苦,意境悲涼蒼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氣勢雄渾,統攝全篇。唐代經常對外用兵,戰爭時起時伏,戍邊的將士常年鎮守邊疆,置身在廣漠無邊的黑夜,孤寂、清冷。可以想見,他們的思鄉之情是何等迫切,愁緒又是多么的深沉!面對一彎冷月,月下彷徨,憂苦之情難遏。“征人月”因飽含深沉悠遠的歷史內涵而尤其顯得悲涼空曠。
月亮那凄冷的光,為自傷飄零的人們添愁益恨,成了他們失意困頓、羈旅行役之苦的見證;他們努力尋求慰藉和歸宿,于是流于文人騷客筆端的“月”又成了他們借以抒發愁腸百結的歸鄉之情的載體。“歸家”這個永恒的文學母題積淀在唐代詩人心頭的依戀顯得格外的沉重,在這里,月亮成了孤臣浪子們啟動鄉愁,回歸家園的精神寄托了。
(二)兩地相思的哀婉情懷
唐代詩人還用“月”表殷切之愛,達別離之恨,抒發癡男怨女間的無限情思。花好月圓,是愛情美滿的象征。滿月之夜,清輝照人,正是情侶們互訴衷腸的美景良辰,但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對于相隔兩地的情人來說竟是這樣的撩人心緒,勾起了多少離愁別恨。張九齡《望月懷遠》便是一首懷人之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競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起句意境雄渾闊大,氣象高華。在這漫漫“遙夜”,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對月相思,久不能寐,一個“怨”字油然而生。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情人”與“相思”呼應,“遙夜”與“竟夕”呼應,月亮皎潔圓滿的光華,更加讓人難以入睡:“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相思不眠之際,有什么可以相贈呢?唯有滿手的月光。這月光飽含哀婉的情思,真摯感人。
明月似乎確實與思婦結下了不解之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蓋全唐,可謂《全唐詩》的詩中詩。在《春江花月夜》里,月光從思婦心頭流過,我們不難瞥見民間永駐的情愛光輝。詩人用民歌般清麗憂傷的筆調,將離愁別緒的縷縷情絲,客愁閨思的脈脈情緣娓娓道來。從“自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搖情滿江樹”:一切景語皆情語,極寫春、江、花、月、夜五字之外的“情”字。“何處相思明月樓”是孤舟飄零的游子、閣中思夫的怨婦們共有的“相思”情結。“此時相望不相聞”到“江潭落月復西斜”:今夜月圓人不圓,既然只能“相望”,那么,倘能跟隨“月華”,“流”到他的身邊也好啊!然而這樣也不能如愿,那就請“魚雁傳書”吧,卻又“光不度(渡)”、“水成文(紋)”。至此,思婦望月懷人的凄美深情已逐層深入。“夢落花”——“月西斜”——“春欲盡”——“不還家”這一連串讓人神傷的意象,極大地激起形影相吊的婦人心中思人、惜春的耿耿情懷。經過曲折、含蓄而又深沉的渲染,全詩自然地進入尾聲:“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明月終于慢慢落下,情人卻依然遠隔天涯。詩人在極寫一對戀人忠貞愛情的同時,又宕開一筆,喊出了“不知乘月幾人歸”的時代心聲。這就使五字之外的“情”字有了新的色彩,余情裊裊,情深意遠。
(三)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稱得上唐詩中的一朵奇葩,還因為詩人引出了對江月與人生、永恒與短暫的哲學思考。面對這一輪孤月,詩人不禁發出了這樣的人生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不僅僅是“夢境中晤談”的“宇宙意識”~8J(P17s),還是經人類生命情感浸潤過的憂患意識。從明月初升——皎月當空——斜月西沉——落月搖情,這條生命網絡直貫無窮的宇宙和有限的人生,從而使詩篇具有了嶄新的思辨美和哲理美的意蘊。
月亮也是超拔脫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以李白的《月下獨酌》為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月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以孤獨之苦寫樂,以樂反襯孤獨之苦。相傳寫于天寶三年,當時李自供奉翰林,遭人進讒言被唐玄宗疏遠,他無處訴說,只好借月下賦詩來排解自己內心的苦悶。詩人身在花間,手持酒杯,一個人登場,其孤獨之感可以想見。孤苦實在難耐,于是詩人便把天上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讓人感到了淡淡的、難以言狀的悲愁。在詩中,月被賦予了人的情感,詩人從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獲得了身心的寧靜與升華,達到了一種超現實的審美境界,我想這便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道”家境界吧。
再來看他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詩人以體道合天的豪情,抒發了對永恒生命的渴望。“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詩人把人與月進行比較,從中感悟到了一種超越宇宙的永恒。李白的一生始終在“仕”與“隱”的糾葛之中難以自拔,于是用及時行樂、對酒當歌的呼吁來舒緩心頭的壓力。“唯愿對酒當歌時,月光常照金樽里”。酒是人間的奇物,月是天國的使者。在月下獨酌的韻致中,孤獨與充實、短暫與永恒都幻化為一片銀色的月輝,與茫茫的宇宙渾然相融了。李白對月進行了永恒性的審美觀照,而后,他忘卻了苦悶與煩憂,感悟到生命的律動,實現了現實生命與無限宇宙完美統一。
永恒而寧靜的月亮,曾經引發了多少文人騷客關于宇宙人生問題的哲理思考啊!他們深沉的喟嘆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對于人生局限性的審美悲情。面對著月華如水的明月,詩人們總會生發許多感慨,或感于懷才不遇、仕途偃蹇、壯志未酬,或慨嘆命運坎坷、時局黑暗、民生多艱……于是唐詩中又有了許多感懷之月。
(四)對月感懷的歷史沉思
唐王朝從輝煌的盛唐逐漸走向衰敗,面對依舊高懸的明月,中唐以后的一些文人心中難免會涌上一種凄楚的感覺。他們仍有著安邦治國的壯志雄心,對國事表現出極大的關注。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和對時事的感慨寄寓在重溫歷史的過程中,發出了盛衰無常、今昔興亡的感慨。從而,月意象也被寄予了詩人宦海浮沉,人生失意的感慨和撫時傷世的悲憫情懷。劉禹錫在《石頭城》中詠道: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石頭城曾經繁華一時,而如今,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依舊多情地照著這早已殘敗的古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人描寫的是“故國”、“寂寞”的現實,反思的卻是六朝近三百年的歷史,是江月見證了這些朝代驟興驟亡的悲涼歷史。這秦淮舊月融進了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感傷。還有“煙籠寒水月籠沙,夜?自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賢》)等等,這些“月”同樣都帶有歷史的痕跡,籠罩著無限哀婉的色彩。即便是在盛唐,當詩人的理想被現實無情地擊碎以后,在創作中便體現出他們人生價值的追求。杜甫的沉郁,子昂的悲慨無不由此開始。正是有開元盛世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才使詩人得以認清國家時事,關懷生命,具有了一種感時傷世的憂患意識。國難當頭,時代又賦予了詩人更為嚴峻的歷史任務。與道教的遺世高蹈和佛教的參禪坐忘不同,儒生士子多是“人世”的,他們注重的不是個性的自由和靈魂的升華,而是民族的榮辱和國家的安危。“詩圣”杜甫的詩歌不僅富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人世情懷,而且也充分體現了儒家嚴謹整飭的特點和沉郁頓挫的憂患意識。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抒懷》)
懷古之作并不僅僅是在“發思古之幽情”,而主要是體現出詩人對于歷史、社會、民生、自身命運及未來的沉思。需要指出的是,詩人們感時傷世,情感雖然凝重,但并不悲觀。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與政治之間,狀態歷來是緊張的,自屈、陶、李、杜以來,有無數的詩人表達了對現實社會人生的焦慮。這種焦慮必然帶來一種反抗,他們將個人的不幸與國家的憂患相結合,以宣泄或抗爭。長期影響中國文人的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也是形成這種意識的原因之一。詩人通過憑高遠眺時的所見、所感,將憂時、憂世、憂己之情熔于一爐。于是就有了望月之時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報國無門的苦悶壓抑。
三
綜觀從唐詩中“月”意象透射出的憂患意識和感傷色彩的種種體現,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一,愛情和青春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寶貴的。而我們卻不難發現,除少數作品有明亮、歡快的色調外,絕大多數詩作都充滿了哀怨、憂郁的色彩。在封建時代,自由美滿的愛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得不唱出凄苦的哀歌。
第二,民族的災難,政局的危機,國家的前途堪憂,再加上詩人的身世之慨,凡此種種都通過“憂患”的面貌體現。
第三,詩“可以怨”(《論語·陽貨》)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使得許多失意的詩人們借月來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某些訊息,以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所以在邊塞詩、懷古詩中總隱含著揮之不去的哀婉、寂寥的意味。
吞沒人畜無其數,難民秋夏痛斷腸。
寒風刺骨難涉水,行至河邊淚沾裳。
如今架起便民橋,日照雙鶴話春江。
這首題為《銀江河》的詩,大意說的是雙鶴橋今昔發展變化的情景。
銀江河,原名“沿江河”,是永平縣境內瀾滄江的一條支流。因“沿”和“銀”近似諧音,且水質像白銀一樣,亮閃閃的,故而得名。這條孕育了永平古代文明的母親河,源于龍門鄉麥莊丫口,流經永平縣城,犁開群山壁立,繞過巨石蠻巖,蜿蜒曲折,橫貫全境一百余公里,在水泄鄉樂把山結束長途奔波的勞苦,投入瀾滄江溫馥的懷抱。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永平人民用智慧和膽識沿河建造了無數座便民橋梁,開辟了獨特的橋梁文化。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雙鶴橋和姑娘橋。它們橫亙于青山綠水之間,仿佛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意韻幽長的詩,常常撩動著我的無限遐思。
雙鶴橋,距離永平縣城23公里,是銀江河上最古老的一座鐵鏈吊橋。據《雙鶴橋序》載:此橋最早建于清朝時期,僅以二三巨木并搭于頑石木籠石圈以濟舟渡。成功歲次,由廠街阿茨路侯正舉、瓦畔陳玉珠、蘆塘周籍三等人發起,由大理教員楊顧三設計,群眾投資投勞建造鐵鏈吊橋。橋頭長47米,凈跨25米,寬3米,底鏈8根,扶鏈2根,夾鏈8塊,吊鏈8對,上面覆蓋木板組成橋面。兩邊橋頭覆以重檐翹角亭子,兩旁備有長凳和板床供過往行人歇腳、避雨、夜宿。橋亭墻壁上有楊顧三撰寫的《雙鶴橋序》碑和繪畫八仙過海等。橋亭東面最上方書寫繁體字“雙鶴橋”三個大字。1984年,當地政府進行了維修加固,同年2月,永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當地群眾稱贊為“雙鶴飛渡”。
關于雙鶴橋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這段河流兩岸居住著兩個不同的部落,因為河上從來沒有橋,所以兩岸人民過著“雞鳴犬吠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式生活。后來,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兩岸人民懂得了相互交往的好處。于是,他們就在河上架了一座極為簡易的小橋,從此兩岸的青年男女來往活躍,而且,河東有一男一女與河西的一男一女相愛了,并私定了終身。他們三番五次地懇求部落頭人準許結婚。后來,頭人被他們的苦求所感動,答應他們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火把節這天結為終身伴侶。可是,當鄉親們相互把新郎新娘送到河邊時才發現,這時正是洪汛季節,河上的小橋已被洪水沖走,兩對戀人只好隔河相望,相對而泣。這時,好心的鄉親勸告他們道:“橋已被沖,想必就是老天爺的安排,不讓你們成為夫妻,就此散了吧!”但兩對青年忠貞不渝。誓死不從,堅持要等到來年。哪知第二年、第三年依然如此。到了第四年,他們再也等不下去了,四人就奮不顧身涉水過河。當他們在河中央手挽著手的時候,突然一個無情的大浪打來,把四人卷入湍急的漩渦之中。幾天后,人們突然發現河兩岸各有白鶴一對,彼此相望,引頸哀鳴。日久天長,兩對白鶴的哀鳴聲,終于喚醒了兩岸村民的覺悟。于是,勤勞勇敢的兩岸村民同心合力修起了一座鐵索吊橋,并將此橋取名為“雙鶴橋”。一位地方文人為紀念純潔的愛情而死去的兩對青年,還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銀河斜掛雙鶴橋,鐵索鈴響來馬幫;牛羊點點悠然去,白鶴雙雙自在忙。”
雙鶴橋是博南古道在永平分叉到保山昌寧縣的一條通道。在古代,有不少佛家弟子和香客紛至沓來朝拜云南賓川雞足山之后,都要順古道到永平縣寶臺山金光寺拜佛求經還愿。雙鶴橋是往西南延伸的必經之橋,因而名聲大盛。如今,雙鶴橋每天往來的商旅馬幫和行人仍然絡繹不絕,在云南永平縣交通事業的發展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妹是江北一朵花,隔江隔水難采她;
栽根青藤搭座橋,一直牽到妹家心。
這是當時銀江河兩岸青年男女期盼修造一座姑娘橋而從心底唱出的一首情歌。
姑娘橋在地方文獻中亦稱花藤橋。原橋建于清末民初,整座橋梁主架設在銀江河兩岸的瓦畔山和瓦金山兩山腳對生的兩棵攀枝花樹上,用兩岸自生自長的四根粗壯堅韌的牛筋藤做“底鏈”和“扶手”緊緊系在兩岸的大樹上,然后用稍細藤子做編織繩,配合雞爪花藤編織成“U”字形大網,再在這網的底部編進一塊方木做橋面。橋身全長26米。春夏季節,從遠處看,整座橋梁花紅葉綠,就像斜掛在溪澗上的一道彩虹;秋冬季節,從下游往上看,就像掛在江面上的一張吊床,又像一個空懸的大漁網兜。奇景更佳的是,橋頭兩岸的攀枝花年年開得紅紅火火,牛筋藤也年年長得蓬蓬勃勃,自然地把橋梁編織(攀爬)得更加結實牢固。
記得解放初期,母親第一次帶著我回外婆家時,正值深秋季節,沿河畔的攀枝花樹葉、柳葉都被秋霜染成了金黃或血紅,用牛筋藤編織的橋,卻呈現一層素淡的紫色。在高曠的蒼穹下,這些顏色都一齊投進了湛藍碧透的河水中,顯得是那樣和諧可愛。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走姑娘橋的話,就會覺得整座橋都晃動起來,時而膽怯,時而頭暈,一不小心還會摔倒在橋上。但有這張藤子編織的網兜,是不用擔心會掉到河里去的。過橋的次數多了,你慢慢地就掌握了規律和技巧,即起步落步都要符合橋的擺動頻率,也就是腳要按橋晃動的節拍來邁。這樣過橋時,或一步一搖,步步落在點子上,不僅不會跌倒,還有悠然自得之感。
說了半天,筆者還沒有告訴讀者這座橋為何叫做姑娘橋呢!
在古代,銀江河東岸有家姓周的富家人的公子娶了河西曹家的千斤小姐。兩家聯姻后,姑娘每年火把節和七夕節都要回娘家,但這季節正是銀江河水暴漲的時候,姑娘趕至岸邊,只能望河興嘆。于是,兩親家就在農歷六月二十五日這天動工,充分利用兩岸的自然資源和條件,即用攀枝花樹和牛筋藤編織搭建了這座專門給姑娘過往的橋。這座橋七月七日完工后,為了保持橋的清潔衛生(忌諱),還專門在橋頭設置了一位貞潔女性日夜守橋,并且請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先生寫了一副很不對仗的橋聯:
“新修一座姑娘橋,不給爬灰老倌過。”
其大意是說不給言行不道德的老公公之人通過,故而取名“姑娘橋”。
聽現在兩岸居住的鄉民說,姑娘橋建成后,兩岸村寨中熱戀的青年男女越來越多。她們總喜歡在月光皎潔的夜晚,雙雙對對來到姑娘橋上談情說愛,對歌并互贈情物,在這銀色組成的帷帳里,在這溫情的搖籃中喁喁私語,更加給已經甜蜜的心情增添醉人的色彩。可惜,此橋在公元1959年的一次特大洪流中被沖毀。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今天,這座橋又換上了鐵鏈,又一次橫跨在了銀江河上。
姑娘橋的前身是原始的。它脫胎于銀江河上的溜索,又比溜索向前邁進了一步,是鐵鏈吊橋的始祖。但它與攀枝花樹和牛筋藤相伴而生有多少恩怨情仇,又有誰能說得清,又有多少癡情男女走千山涉萬水,只為到姑娘橋尋找一個夢幻般的搖籃呢!我突然想到的是那首《藤纏樹》的情歌:
河岸只見藤纏樹,橋上哪見樹纏藤。
青藤若是不纏樹,世間枉過又一春。
而我喜歡常春藤這種植物始于它的名字,像沒見過大海就在書中領略了大海的壯闊一樣,早在不知道常春藤模樣的時候我已經在白朗寧夫人、裴多菲、茨維塔耶娃等人的書中無數次觸摸過它的枝葉。雨果的詩句“他們長滿樹葉的頭顱和常春藤的胡子”讓我納悶了很久,歐?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更是讓我印象深刻,曾經一度我特別討厭那個矯情的瓊西,希望死掉的不是貝爾門而是她,本來也應該她死嘛。所以,當有一天,在一位同事的辦公室里無意中知道這個便是常春藤了,我便從一節寸長的嫩芽開始,執著地栽種至今,其中最長的一株曾經長到十幾米長。這種常春藤深綠色的葉面有銀灰色的葉邊,如果做一捧薔薇的配飾,它的葉子過于闊大,藤莖也嫌硬了一些,我覺得配薔薇應該是小綠葉的常春藤,有柔軟的細莖,能夠長長地垂下。但有什么關系,我并沒有薔薇,我只是擁有一盆常春藤而已,我抱著它在艷陽的日子里走向新居,新居的空氣里有它喜歡的美味。
搬新居的前一年就開始做準備,其中包括為新居準備的花,常春藤、孔雀洋芋、吊蘭等等,先在辦公室養著,它們枝繁葉茂,其實都是一些很耐活的花兒。那一陣兒,我熟知很多吸收甲醛、凈化空氣功能強的花兒的知識。千年木,葉片與根部能吸收二甲苯、甲苯、三氯乙烯、苯和甲醛,并將其分解為無毒物質;通過葉片上的微小氣孔,常春藤能吸收甲醛、尼古丁,并將之轉化為無害的糖分與氨基酸;吊蘭被放置在浴室、窗臺或者擱架這些狹小空間里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它細長、優美的枝葉可以有效地吸收甲醛,并充分凈化空氣;電腦、電視以及各種電器的輻射向來是家居空氣的一大污染源,放一盆仙人掌類植物在這些電器附近可以吸收大量的輻射污染;艾草是具有安神助眠功效的植物,小小一盆放在床頭或者臥室的梳妝臺前,點綴綠意的同時更散發安眠的氣息,讓你每晚都能香甜一覺……網上的資料說,裝修產生的那些有毒物質對于人類是砒霜,而對于某些植物來說則是美味。
陸續搬進去其它的花兒,又去花卉市場買了一些。每周兩次我去新居給它們澆水。新買的花不久紛紛死去,花卉市場買的花很難活,不知道花販們對它們動了怎樣的手腳。花販說,要是你們養得好,我們的花賣給誰呀?但我自己培育的那些生龍活虎的花也開始懨懨的了。最先死去的是孔雀洋芋,先黃了葉子,我以為到了秋天孔雀洋芋也像北方的樹木一樣要掉葉子,但隨后看到了爛了的葉莖,我知道災難來了。接著南美紅嘴唇落盡了葉子,再下來是仙人掌植物開始腐爛……
我分析花兒們選擇不活的原因有二:一是剛剛裝修的房子有毒,那些有毒的物質對于它們同樣是砒霜;二是花兒們得了抑郁癥。雖然裝修房子用的都是環保材料,甚至沒有使用油漆,請來檢測公司檢測室內污染物的結果也是不超標。但我們的環保材料多是“所謂”的,所以我從沒有對這些所謂的環保材料抱有希望,用也是聊以罷了,沒有想到的是真的有毒啊!站在屋子的中央,我不停地問客人有沒有氣味?多數人回答說沒有,我不相信;而當有人說你的屋子真的有味的時候,我甚至會敏感地打噴嚏。我自己給自己建了一間毒氣室,卻只把花兒留在了那里,從一開始,我對它們的侍養就不懷好意,它們當然不能好好地為我而生。
廣闊的窗臺上,擺著一盆盆無精打采的植物,我給它們買的漂亮花盆成為了它們的美麗棺木。1939年,詩人葉芝死去,詩人奧登寫下了悼念他的詩歌,前一段對環境的描寫我認為也適合獻給我死去的花兒們:“他消失在冬天的死寂里:/小溪已凍結,飛機場幾乎荒棄;/大雪模糊了露天的雕塑;/水銀柱在垂死之日的口腔里下沉。”站在窗前,窗外飄舞著今年冬季稀罕的薄雪,羊皮地墊把柔軟和溫暖從腳心傳至指尖,拿起噴壺,我不知將水灑向哪片葉子。
阿M講她有很長一段的時間,表面上和平常一樣,每天上班、下班,甚至可以耐心地傾聽別人的心事,但她的內心極端地煎熬,覺得這個世界和自己是那么地讓人厭倦。經常頭痛,痛到不敢梳頭發,因為梳子好像能把頭皮揭下來;不敢洗臉,當手掌心撫過臉頰時,皮膚仿佛也被搓掉了;任何一片紡織品掛在身上都是負累,能把她壓得青一塊紫一塊。一直痛到惡心、嘔吐,直到吐出膽汁還不能停止嘔吐。因為頭痛和一連幾天不能正常進食(但沒有餓的感覺),阿M常常會出現幻覺,比如她覺得自己能夠在水面上行走,還覺得自己能夠在天空輕盈地飛翔。所以那個時候,頭腦中的另一個阿M會焦急地警告她不要站在水邊,免得一直走向水的中央,也不要站在高處,因為怕幻覺中的阿M會美好地飛出去。所以當崔永元說他會連續多天沒有睡眠,阿M說,我是把他當作英雄來敬重的。
看著落盡了葉子的紅嘴唇、黃了葉子干了藤莖的常春藤、漸漸爛去的百慧,我想到曾經備受煎熬的阿M,不知道花兒臨死時的內心感受。書上說,人可能基于下列一個或多個因素而患上抑郁癥:1、遺傳因素;2、性格因素,情緒容易波動、緊張、凡事執著、要求過高;3、環境因素,親人去世、婚姻破裂、父母離異、工作不順利、退休、欠債、長期患病等,都會產生壓力,誘發抑郁;4、生理因素,腦部荷爾蒙化學物質失調,令情緒受到影響,引發抑郁;5、其它生理因素如疾病、感染、酒精和藥物的影響等。植物會有遺傳的抑郁癥嗎?我用人類患病的因素逐條分析它們,得出它們的確生病了的結論。植物們一定從它們的祖先那里繼承了不愉快則要選擇死亡的性格基因;看似不動聲色的植物,它們的內心要遠比我們所知的激烈得多。如果你砍伐一棵樹,它周圍的樹會產生巨大的驚恐,而從深山里挖出的松樹種植在城市的路邊會一直蔫頭耷拉腦的,遠不如它們在深山中那樣蒼翠。當我把它們從辦公室搬回家,它們的荷爾蒙也會產生變化吧?會頭痛嗎?還是根疼?有無惡心、嘔吐?環境的改變成為了它們最大的不高興。
阿M說,“憂郁癥是一種很容易治療的疾病”幾乎屬于胡言亂語,只有從不抑郁的人才會有這種傻帽兒似的樂觀,如果是來自遺傳,那個人終身都逃脫不了抑郁的魔掌。治療的方法首先是藥物,用來改變腦部神經化學物質的不平衡,包括抗憂郁劑、鎮靜劑、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我向阿M討來她服用的安眠藥,粉碎后兌進水里澆灌它們。阿M說,不好使;心理治療,我給那些想要死去的植物們以鼓勵――好死不如賴活著。阿M說她就是靠這句話活潑地活下來的;陽光及運動,運動就免了,進入冬季,日照時間縮短,我整天開著日光型的燈盞,制造陽光明媚的假象,明媚的陽光或多或少改善一個人的心情,而陽光對于植物來說簡直是生命本身……
只是我仍然沒有勇氣與它們住在一起,不能每天與它們對話,而對話是治療抑郁癥的最佳良方。一個朋友發來短信安慰我說,雙子座掌管初夏的花朵,與花型簡潔、巧妙、花色淡雅、狀似傳聲筒的花朵有緣,還有種子以風為媒的花朵與雙子座很配,要是養姬百合、風鈴草、洋桔梗、君子蘭等花是很易活的。她要我等待夏天的來臨,到那時一切都會好起來了。可是我不能放棄已經擁有的它們。
麥克爾?波倫(美國)在《植物的欲望》一書中寫道,如果不首先理解花朵,就不可能開始理解美的吸引力;而在關于大麻的那一章中,作者則認為,如果沒有若干植物可以生產出有著特定分子的化學物質,用來打開我們大腦中掌管愉快、記憶的出類拔萃之感的機制,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培育出“陶醉”這種欲望。我以看阿M的心情去理解花朵,得出了它們也是抑郁癥患者的結論,而它們中沒有誰產生出特定的化學物質打開我大腦中掌管愉快的機制,我也不知道怎樣培育“陶醉”的欲望。
綠 珠
記得家里有一本薄薄的小書,里面有中國畫,像清代改琦畫的《紅樓夢》插圖的那種,其中一幅是一個女子從樓上跳下,仙女下凡的姿態,是綠珠跳樓的故事。綠珠是晉武帝時巨富石崇最喜愛的女人,一位被寵的姬妾,善詩詞歌賦及歌舞。后來石崇被敵軍所圍,他對綠珠說:“我因你獲罪,奈何?”綠珠流淚道:“妾當效死君前,不令賊人得逞!”說罷縱身躍下欄桿,石崇急忙去攔她(攔得多么虛情假意啊,他說的“奈何”兩字已經把綠珠拋向了樓下),卻只扯下一塊裙角,綠珠墜樓而亡。
與海倫的故事不同,那些天上的神仙和地上的英雄都是為了將海倫置于自己的愛情庇護下。綠珠只是中國男人手中的寵物,如果這個男人不能擁有她,她就應該粉碎。與綠珠聯名的另一個女人是隋唐時的紅拂,是隋末楊素的家妓,武藝超群。敬慕大將軍李靖,私奔相從。綠珠、紅拂,兩個名字似一對對子,但都是悲慘的結局。所以,從小,就不肯給自己文章中的女子起紅紅綠綠的名字,后來,她們的名字一律都叫阿M。
我的綠珠卻不是女子,是一盆植物。因為很長時間里不知道它的學名,送花給我的人說是綠珠,就這么叫著了。
從什么時候開始養綠珠的已經無從記起,只記得我是在車間里發現的它,它被種在一個飯盒樣的白色塑料工具盒里,工具盒邊上穿著鐵絲,掛在窗子的上梁,工具盒懸在半空,細細的花莖垂下半米多長,花莖上一顆顆綠色的珍珠。我問種花的姐妹,這是什么花呀?姐妹說,綠珠。我問學名呢,回答說不知道。我看了看那花的模樣,屬于肉質植物,判斷它應該來自熱帶,應該長在缺少水分的地區,在那樣的地方,植物多半會把自己的葉子進化成儲水的倉庫。溫度適宜的話,它也應該很好活。姐妹把綠珠送給我,說她養得不耐煩了。我拎著那盆綠珠穿過一排排的機床回到辦公室。
綠珠并不給我面子,回來它就開始生病,先是爛珠,接著整枝地掉落。放在陽光下沒有好轉,放在半陰半陽的地方不行,吊在空中,那些珍珠仍然“噼里啪啦”地掉。我幾乎絕望了。找到花窖的花工,問怎么辦,花工說沒見過這花,也不知道怎么養。最后只剩下食指長的一小段,單獨把它種了,居然活了下來。那一段綠珠并沒有帶來無限的生機,仍是活活死死的。期間換了各種土質,活也不知道是怎么活的,死也不知道它的死因。很多次我懷疑自己的執著只是一廂情愿,而它不喜歡我。
前年,在花市上發現了一個酸奶盒,里面是一小枝綠珠,我在那里猶豫了半天。問賣花的人,這個是什么?賣花的說不知道。我問怎么養,他還是說不知道。才一塊錢,養死了又能怎樣?我買回來,換了一個中盆,別的花換下來沒來得及丟的土,摻了些沙子,澆透了水就不怎么搭理它了。這次居然活得好,很快就長了滿盆,垂到最長的時候差不多有一米,連著土的根看上去懸懸的,馬上要斷的樣子,但沒事。后來就平常了,誰喜歡就給誰掐一段,扔進土里就長。去年冬天還開了花,沒見過比它難看的花了,白中帶紫色的筒狀小花,土眉土眼的,那么小卻不香,很沒勁。
有一天在網上交流花事,把綠珠的圖片貼了上去,并詢問它的芳名,信息很快就回來了,說它叫“綠之鈴( Senecio rowleyanus)”。把我喜歡的什么似的,好像養了多年的棄兒終于知道了它的來歷。同時發來的還有它的資料,果真與我原來的猜測差不多,它主要分布在西南非洲,來自遙遠非洲的一種植物卻養在我的盆中,多少個世代以前我們一定在非洲的沙漠中相遇過,那又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原來它忌高溫潮濕,不喜歡烈日直射及雨滴,通風必須良好,否則莖葉易脫落腐爛。想一想我辦公室多是熱的,冬季哪來的通風?難怪它經常脫落。
綠之鈴的花語是傾慕。我的另一個庸俗故事里它是這樣的:
版本一:石崇、敵軍將領、綠珠是現代都市里的男男女女,那兩個男人仍舊為綠珠你死我活,只不過還沒有換掉自私與猥瑣的面貌,千年以來他們從未改變過。這一次綠珠不再為男人而死,甚至不再為男人心動,她只把自己活得圓潤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