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本科生自我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本科生自我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科生自我總結

        第1篇: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一、 認真學習,嚴于律己。

        作為一名既有工作又有家庭、孩子的學生,保證既有充足的工作學習時間又能按時到校上課學習電大課程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在單位我擔任著教學和德育的重任,有時與電大課程有沖突,我總是加班加點的先把單位的工作做好,然后按時來到電大上課,妥善的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系。在這半年里,我總是風雨無阻的堅持出全勤,雖然有時自己已覺得筋疲力盡,力不從心,但我心中一直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學就學出個樣來。就是這個信念一直激勵著我要珍惜時光,認真學習。在班里,我是一個有七個學員的學習小組的組長,我知道只有我嚴于律己,刻苦學習才會帶動起小組成員的學習氣氛。此外,我還學習其他小組的優秀學習經驗,積極上網下載學習資料供組員參考。有學習上的疑問,我們就相互探討,充分顯示了學習小組的民主性和創造性,在我的帶動下,我小組成員各個積極上進,學習刻苦,都在第一學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二、 熱情為同學服務。

        作為組長,我做到了熱情為同學服務:每周按時為同學收、發作業。帶頭做好各種校內、班內勞動。如:擦黑板、做值日等。同學需要幫助,及時伸出友誼之手。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既是我們的班風,也是我們的為人之道。

        三 、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完善自我。

        第2篇: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認為別人該知道傳播學的想法是霸道的,因為即使學了傳播學的學生在做畢業論文時,完全是一頭霧水。曾經有學生在畢業論文答辯完畢的當天,誠實地對我說:“老師,您別看我要畢業了,那個傳播學我就不知道講了些什么。”對一個學科來說,這不算好狀況。外界對傳播學很生分也就罷了,傳播學內部人士對傳播學是什么不太明了也無興趣,讓人不得不深思。造成生分狀況的根本原因來自本學科建設的緩慢。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這都是很現實的基本問題,而在我國目前更突出一些。從傳播學的學生到傳播學的教師,我積累了很多的感觸。傳播學教育,尤其針對本科生的傳播學教育,目前最迫切需要改變的是教材建設。教材的改變需要從三點入手:第一點,全面消化歐洲批判學派和美國經驗學派的現有研究成果。第一點是前提,打個不貼切的比喻,好比是動物過冬儲備的脂肪。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傳播思想各種文化都有論及,但不是每種文化都生長了傳播學,傳播學所探討的問題又是每種走入現代的文化所共同面對的。所以我們必須引進先行者的成果。第二點,教材的編寫宜體現這樣的目標:推動學生思考他們自己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價值,思考自己生活其中的歷史和文化,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第三點,教材要有很強的中國味道。這種味道是從教材內容里清清淡淡散發出來的,沒有堆砌的痕跡。如果本科生傳播學教材在這三點上真正做到了突破,所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在學科素養上會得到很大改觀,傳播學的本土化可以說是落到它該落的地方了。假以時日,一個老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為學生高度接受之后,按傳播學原理,它的效應可以放大,以一及十,能夠為傳播學營造繼續生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傳播學教師可以參照的教材很多。國外譯介的傳播學教材偏重歐美,其中又以美國為多,其他國家的很少。這些教材基本上是大眾傳播的著作。而大眾傳播只是傳播學的最醒目領域,不是唯一的,甚至可能不是對人類的命運來說最至關重要的領域。這種局面與我國的新聞學教育現狀有關系。我國的傳播學學科都作為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必修科目,不可能像國外有嚴格區分的新聞學專業和傳播學專業,傳播學作為新聞學學生的理論課而存在。

        即便大眾傳播學,所譯介和本國編寫的教材也多有偏頗,重在美國,忽略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果。近兩三年所翻譯的美國傳播學教材中增加了歐洲學者們的理論成果部分,但篇幅不是很多。歐洲國家中英國的教材因對通俗文化的研究被介紹進來,但不像美國那樣系統且更新及時。美國傳播學教材中小約翰的《傳播理論》,功底扎實、理論高屋建瓴,鮮有別人能超越,不過,那本書本來不是本科生教材。這種局面造成了即便在大眾傳播學方面,也是缺胳膊少腿的:大眾傳播學教育基本上在用經驗學派這一條腿走路。聯系到傳播學的費廷斯格的認知不和諧理論,一個瘸子走路的樣子在人的心里引起的感覺是不舒服的。這里沒有笑話殘疾人的意思,但一條腿的現狀會讓學生們不理解:美國的月亮真的那么圓嗎?如果不是,為什么從頭到尾都在講美國?

        我國編著的傳播學教材目前體現了譯介的兩大缺陷:第一,狹隘地集中在大眾傳播領域。第二,消化了大眾傳播學的經驗學派一派的理論,對批判學派的理論還處于初步整合的階段。不過,老師們都普遍意識到了這兩大缺陷,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政治傳播、跨文化傳播和健康傳播的國外專著和教材都陸續譯介了進來,同時許多人都在致力于消化批判學派的成果,相信高度整合的傳播學教材不久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由于不同的理論取向,英國和美國的傳播學教材非常不同。英國教材重在揭示我們所經歷的但不常深思的另外一面,把傳播問題放到宏觀的社會結構和人類歷史、文化之中,又高又遠,龐大壯觀,眼光卻是懷疑和批判的。這樣的教材接受起來肯定艱澀一些。美國的本科生教材編寫的都很淺顯,但并不意味著不教給學生另外一種看待日常生活的眼光,它們也會給人“原來可以這樣想”的感覺,但它們往往集中挖掘一個問題而略了其他,好比挖井,上了癮一般挖得深了又深。這樣,兩個國家的教材視野都能激發聯想,啟發學生思考許多問題。這些教材在體例上沒有像我國那樣分割成第一節、第二節和各節中的一二三四,在許多我們看來很關鍵的問題,甚至沒有給出嚴格的定義,而是給學生很寬泛的一個概念,論述也很靈活。我很長時間很奇怪,事后回想起所讀過的教材,印象深刻的觀點和事例為什么是這些教材里的,而不是來自體例嚴格用語嚴謹的國內教材?后來我總結了一下,歸功于這些教材所體現的教育價值觀,而這價值本是人作為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所應該擁有的,它理當是所有學科所共同追求的,帶有一定普適性。眾所周知,今天大學生的培養和10年前相比,社會環境都大不相同了。10年前我們可以畢業之后選擇另一個行業就業,一切重新開始都來得及。如今學生們在填寫高考志愿時,往往意味著選擇了今后從事的行業。現在的畢業生規模和國家的產業結構導致學生們在填寫志愿時要非常慎重:一定要照顧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否則不僅讀書時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畢業后還要從事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業。新聞專業的學生們少不了無奈之余放棄了心愛的專業而來的,但很多都是本著自己的興趣而做出的選擇。前面說過,我國的傳播學理論基本上是給新聞專業的學生講授,如果認為新聞學不需要太多理論,實在是謬見大矣。新聞學教育重在傳授給學生新聞的制作細節和制作過程,它的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新聞媒介組織輸送采編人才。而這種技巧的培養是有前提的:它也必須遵循教育的基本目標――培養能夠完整認識自己的人,明白自己活在世上的價值在哪里。這個教育目標對新聞專業的學生很重要。搞新聞的尤其特殊,因為每個新聞人較之其他職業的人,所經歷的乃是雙重的人生:他/她自己的和他/她每次采訪所構成的人生。他/她總要經歷顯著的、異常的、緊迫的、重要的那些人和事,還要體會時間爆炸的感覺:仿佛歷史的旁邊就站著自己。新聞人的職業人生和他/她的自我之間存在著緊張,這緊張交集在一個個體之內,本身就是一個傳播學問題。傳播學需要借鑒心理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充實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的內容,并且要和學生們以后要經歷的職場生涯密切聯系起來講授。這些內容不僅幫助學生們看清自己,也深入思考自己和社會的關系。這合乎傳播學的社會科學性質,它所要求的審視的眼光,首先就是審視自己。其次,激發學生思考自己所處的歷史、文化和時代。許多傳播問題說到底是文化的問題,而文化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植根于歷史之中,充溢在吃喝拉撒的行為里。再往深里講,傳播問題是我們的心靈問題。文化里隱藏著和再生著我們的心靈問題。歷史和文化中免不了讓人傷心的教訓和讓人擊掌叫好的經驗,有時一則小消息的采寫蘊含的意味就很多。就大眾傳播來說,自舊上海《申報》以來,媒介領域有太多東西可以為傳播學教材所用。晚清以來,我國跌宕的歷史也能為大眾傳播提供足夠多的旁證素材。傳播學更是一門積極觀照現實社會的學科。網絡普及開來后,整個社會在對新一輪信息革命的適應中,遭遇到許多問題,至今仍然在摸索中。傳播學教材必須體現本學科對新傳播階段的摸索,這有一定前沿性,對學生來說是必須的,教師必須幫助學生仔細地觀察這個社會上與本學科有關的主導領域。

        我讀美國的傳播學教材,發現一向稱“我們地球”而非“我們美國”的美國學者們在編寫教材時,除了跨文化傳播,大眾傳播教材都相當地“我們美國”。拿電影的發明來說,對愛迪生的貢獻寫得很仔細,對歐洲發明家的貢獻一句帶過。對本國的傳播理論條分縷析,其他國家包括歐洲那些國家的簡單介紹完事。我們的日常生活本來已經被高度美國化了,課堂也要被美國化嗎?從穿的衣服、吃的食品、看的電影、聽的歌曲到圖書館里能夠借閱的傳播學教材,學生們還能看到另外的世界嗎?我國本來有豐富的傳播資源,目前缺乏的是傳播學的本土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在課堂上動輒“美國”。韓劇之熱并非韓國文化在熱,而是韓劇中體現的價值觀和國人的心靈構成了共通的意義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我國豐富的傳統傳播資源。傳播學沒有在我國本土化,并不意味著我國沒有傳播思想。中國的傳播學教材必須散發中國的味道,而不是動輒“美國”。這是為什么我認為傳播學教材的編寫目標以激發學生思考自己所處的歷史、文化和時代的緣故,這樣的目標與傳播學本土化不僅沒有沖突,且是必須的。

        第3篇: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選取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本科生共481名,年齡為21.78+1.14歲,一年級學生130名,二年級學生145名,三年級學生206名,均為女生。

        (二)方法。

        1.測評工具。(1)一般情況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年級等內容。(2)大學生學習策略問卷[3]:由河南大學楊易2002年編制,共有49題,包括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四個分量表,采用Likert自評式5點量表記分,從“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說不清楚”、“比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記為1-5分,成績越高說明學習策略的使用越多,總量表的Cronbachα=0.93。(3)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4]:由Schwarzer等人編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譯修訂,GSES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0.87,重測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為r=0.82,GSES共10個項目,采用李克特4點量表形式,各項目均為1-4級評分,得分越高,說明自信心越強。(4)學習動機量表[5]:學習動機的測量采用Amabile,Hill,Hennessey和Tighe編制的學習動機量表,由池麗萍、辛自強[6]2006年修訂,量表由30個項目組成,包括內生動機(挑戰性和熱衷性兩個維度)和外生動機(依賴他人評價、選擇簡單任務、關注人際競爭和追求回報四個維度)兩個分量表。量表采用4級評分,得分越高表示動機水平越強。修訂后內生動機和外生動機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0和0.78。

        2.質量控制。本次研究由研究者組織者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教師協同發放問卷,抽樣方法為便利抽樣,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部分整群抽取樣本,調查對象獨立填寫,填寫時間30分鐘左右,填寫完畢即收回,共發放問卷485份,回收問卷485份,回收率達到100%,剔除填表不完全的4份,實際有效問卷為481份,有效率為99.18%。

        3.統計學方法。數據用SPSS16.0forWindows2000和AMO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單一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驗證性模型分析。

        二、結果

        (一)學生學習策略、自我效能及學習動機的得分情況。

        本次調查481名學生中學習策略總得分為164.22±25.06,自我效能得分為2.40±0.46;學習動機總分為4.21±0.81。

        (二)自我效能作為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中介變量分析。

        采用三步回歸的方法,首先運用多元回歸分析學習動機對自我效能的回歸是否顯著(方程1);接著分析學習策略對自我效能的回歸是否顯著(方程2);最后先以學習動機為自變量,以學習策略因變量進行回歸,然后,同時以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為自變量,以學習策略為因變量進行回歸(方程3)。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分析見附表。

        (三)自我效能中介作用的驗證模型。

        附圖是以AMOS18.0為工具,在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三個變量之間建立的模型。模型擬合指標x2/df為4.092,GFI為0.864,AGFI0.829,RMSEA為0.029,模型擬合良好。

        三、討論

        調查發現,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學生的學習策略中各維度得分平均分高于量表中點(3分),說明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較高,這與林毅,李智軍[7]的研究結果相同,而調查中學生的學生動機各維度得分均低于池麗萍、辛自強[6]研究的北京某綜合大學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且本組學生中自我效能明顯低于量表常模[8],說明本次調查的護理專業學生普遍自信心不足、學習動機較弱。表3中,以學習動機為自變量,以學習策略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顯著,學習動機解釋的方差變異量為18%。引入中介變量自我效能后,回歸方程顯著,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共同解釋的方差變異量為22%。變異增加量非常顯著,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系數由0.43下降為0.35,表明自我效能在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模型也得出同樣結論,且學習動機的通徑系數達到0.44,作用顯著,說明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策略的主要因素,學習動機越強,自我效能水平越高,任務越具有挑戰性,對學習任務的投入越大,依賴他人評價、關注人際競爭的方面越強,學習策略越好。

        四、思考

        (一)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把學習策略引入課堂教學。

        首先,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習策略知識的滲透和系統性的指導,針對不同科目,在教學過程中對重點、難點項目進行重新組合、建構、前后聯系、編寫口訣、編寫提綱、圖表記憶、諧音記憶、趣味記憶、比較記憶、歸類記憶等方法進行精加工來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有效記憶,并告訴學生此策略的名稱(精加工策略);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總結、自主學習和授課等方法來完成復述和組織等認知策略的培養;根據記憶材料的長短和性質不同,指導學生合理安排集中識記和分散識紀、部分識記和綜合識記。分階段讓學生自己制定各門課程的學習目標,定期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并說明原因,允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一定的自我調節,但在后期階段中需完成上階段未完成的任務,教師起到督促和指導作用。在期末考試前一個月加強理論復習的強化,采用閉卷聯想法完成具體知識的延伸,難以完成或困惑處再次識記,巧妙利用目錄建構整本書知識體系和具體知識的延伸,完成元認知策略的教學和培養;創設具體情境,鼓勵和引導學生練習使用適當的學習策略;通過生動活潑的臨床案例、設問、思考題、教學形式和方法的調整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遇到困難及時向同學和老師請教,指導學生根據學習中遇到的障礙進行自我調節學習;提供數字化、網絡化的學習空間,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從而完成情感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的教學和培養。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把學習策略的內容和結構分解開教授給學生,定期檢驗學生應用學習策略的能力,讓學生領悟加強學習策略學習后學習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高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效能感高的學生比學習效能感低的學生更多地使用學習策略[9]。自我效能是建立在過去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的,以往成功的經驗會增強學生的信心;學生長期處于低的自尊狀態就很難形成高自我效能,大學教師可以正面積極的鼓勵和引導為主,少用批評、指責等負面強化;在課程授課初始,要讓學生制定適合自己、分階段、具體化的學習目標,目標的細化有利于學生在達到目標后產生勝任感,階段化有利于對任務和困難的分解而加強意志力,切忌目標不切實際,否則會因目標太低,沒有學習的動力,或者目標太高,無法實現而沮喪懷疑;其次,授課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調整自己的內心期望值,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信的學生可考慮選擇選則能力相似的學生作為替代強化,鼓勵其大膽嘗試,從而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時,在教學時間安排上避免同一課程密集排列,最適宜的安排為2學時,避免高強度、長時程的緊張而引起學習倦怠,授課內容應選擇生活化、經驗化的案例,抽象、深奧的知識盡量用淺顯、形象化的言語表述,教學要和以往學習經驗相聯系,有利于學習策略的正遷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另外,教師課程教學不要填鴨式的滿堂灌,最好每次課程結束前或每個章節授課結束后“留白”———留出一段時間供學生思考或組織學生自我總結,教學過程中還應定期組織考試和測驗,成績和糾錯務必要及時反饋學生,必要時還可組織學科競賽,帶動學生爭先恐后的學習熱情,每次教學期末考試后評選優秀并頒發單科成績獎學金。但要注意的是,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是相互的,內在動機強,可以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外在動機則可能會降低學習效能感[10]。功利性的學習動機很難成為持久的學習動力,因此,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激發、維持學習行為的動力因素。

        第4篇: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Abstract: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s the basic quality of qualified people in multi-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age, which must be achieved through systematical learning and continuous training in core courses characterized by comput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example, and explores how to incorporate the training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 key courses from both the theoretical aspect and the practical one.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reform focusing on cultiv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s described in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關鍵詞: 計算思維;算法設計與分析;研究性教學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research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1-0211-02

        0 引言

        計算思維對于培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師資力量和工程技術領域人才、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關注。作為高等教育教學過程重要的任務和評價指標之一,計算思維的訓練與培養必須通過系統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計劃的科學實施才能得到全面提高[1]。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相當數量的學生僅僅滿足于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缺乏應有的計算思維能力,在描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教師必須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切實加強學生的計算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將知識型教學轉變為研究型教學;同時,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必須結合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學習同步進行。本文在介紹國內外計算思維研究背景的基礎上,給出了計算思維的本質特征,并結合作者講授的“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創新可行的計算思維的培養模式和實施框架,突出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1 計算思維的研究背景

        計算思維能力是多種學科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計算思維的含義、特點和培養方法進行了探索和研究。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研究組認為,計算思維能力包括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必須經過計算思維梯度訓練系統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其中計算思維梯度訓練系統是由一系列數學和含有抽象程度比較高的內容的課程組成的基礎理論課程系列[2]。朱亞宗教授將計算思維、實驗思維和理論思維歸結為人類三大科學思維方式[3]。2006年美國卡耐基-梅?。–arnegie Mellon)大學的Jeannette M. Wing教授明確給出了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概念,她認為,計算思維是“每個人都渴望具有的、能夠學習和實際運用的具有普適性的思維方式和應用技巧,不僅僅是計算機專家才具備的能力”[4]。Mark Guzdial提出綜合利用不同學科的方法,使計算思維成為21世紀所有學生應具備的素養[5]。Paul Curzon等人認為計算思維已經成為K-12課程計劃、大學通識教育和交叉學科研究與技術轉讓的基礎,可更加精確、深入和廣泛地解釋計算的本質[6]。Owen Astrachan等人概述了計算思維的概念及其相關的活動和項目,展望了基于計算思維的計算和教育界的未來發展[7]。James J. Lu等人認為學生在學習第一門編程語言之前,必須努力訓練和培養計算思維能力,才能更廣泛地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而真正在中小學課程中嵌入計算思維具有挑戰性,這必然是長期漸進與不斷完善的過程[8]。郭喜鳳教授等人則根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中的理論、技術、工程、工具、服務和應用將Wing教授的計算思維推廣為計算機思維(Computing Thinking) [9]。

        2 計算思維的本質特征

        為了能有效地在課程教學中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教師必須對計算思維的內涵和特點具有清晰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充分體現其內涵和特點的可行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

        正如前面所述,計算思維并沒有統一認可的概念和定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解釋。Wing教授認為,計算思維是建立在數學思維和工程思維基礎上,用以解決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類行為的人們的思維活動,是人們基于抽象和分解原則,利用約簡、嵌入、轉化和仿真等方法形式化地將復雜問題定義為易于求解的問題的思維活動,是人們能夠應用均衡、容錯思想和啟發式推理的思維活動,是影響其它學科發展、未來廣泛存在的思維活動。計算思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它是多重抽象意義下的概念化,是人們解決具有智力挑戰性問題的根本性見解[4]。

        借鑒Wing教授的觀點,結合學生應具備的計算思維能力的實質內容,將計算思維的本質和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中:①對待解決問題及領域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定義,這是問題求解的前提條件;②運用相關的數學知識,從數學角度給出問題的形式化表示,即數學模型;③利用某種或多種方法,針對具體問題確定計算模型,給出算法的定義;④運用具體實驗平臺的工具實現算法,完成實驗;⑤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并根據結果對問題的求解過程進行反饋修正,不斷重復該過程,直到問題解決。在問題的數學表示-問題的計算模型-問題的實驗求解的研究過程中,充分體現計算思維的清晰性、邏輯性、層次性和創新性的特點。

        3 計算思維的課程培養模式與框架

        結合上述可操作的具體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圍繞研究性教學的開展,本文以“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為例提出計算思維的培養模式及其實施框架,如圖1所示。下面具體闡述在“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中該框架的實施過程。

        3.1 教學主體 在推行研究型教學的“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中,本科生和多層次的教學團隊構成了教學活動的兩個主體。為了更好地開展研究性教學,突出計算思維的培養,針對“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形成了以教授為主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同組成的多層次教學團隊,并提出了在教授指導下,強調研究生科研、學習和輔導并重,引導本科生主動學習和開展研究的多層次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多層次教學團隊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引導,在課外利用師生座談會和網絡平臺等多種方式的互動交流、答疑解惑為本科生計算思維的培養提供有力的保證。

        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在強調教學團隊如何教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如何學。教學團隊注重教學的組織,強調引導學生理解課程的核心概念和典型算法,自我研究和自我體會,并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共同學習,共同探索,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和共同研究的學習環境。努力創造師生平等的教學環境與學習氣氛,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和創造性地學習,使計算思維的培養成為可能,讓學生體會到這種平等交互的平臺對計算思維培養的特殊作用。反之,在“滿堂灌”式的課堂上,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最多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計算思維的啟發和訓練是無從談起的。

        3.2 教學內容 在突出研究性教學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并不追求講授所有知識點,灌輸所有教學內容?!八惴ㄔO計與分析”的核心概念在課程中反復使用,而經典算法則反映某一類典型問題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經典算法的學習是和經典問題密切關聯的,而且同一問題可利用不同的算法進行求解。為了讓學生在算法的研究性學習中有意識地強化計算思維訓練過程,教學團隊將經典問題和經典算法分解成以下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問題定義-問題抽象-數學模型-計算模型-算法設計、分析和優化-算法編碼-實驗仿真-分析改進。同時,由教授通過講座形式介紹科學前沿問題中的新型算法及其應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由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指導本科生的實驗教學,完成算法的實現與分析。

        通過學習與體會將課程的核心概念和各類算法運用于經典問題和前沿問題的求解過程,學生可加深對概念和算法思想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反復地體會問題求解的過程,比較不同階段的學習側重點,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習分階段、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有利于在研究性教學中階段性和系統性地顯式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為學生針對實際問題創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創造了條件。

        3.3 教學方法 在“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的研究性教學中,為了將計算思維的培養和課堂教學有機地融合,教學團隊綜合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整班教學與小組教學、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等多種方法開展教學,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勢,積極采取多種途徑幫助學生在算法課程的教與學中有意識地加強計算思維的培養。任務驅動教學結合“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設定了具體的學習任務;小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針對具體問題充分討論和爭辯的機會;整班教學便于教學團隊重點講授算法的核心思想,并將其推廣到多個經典問題的求解和相關的學科前沿問題;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效果重點闡述算法的核心思想,有利于理解算法的實現過程;網絡教學則充分利用精品課程網站提供學習課件和相關資料供學生在線或下載學習,并利用問題答疑平臺為學生答疑解惑。

        任務驅動教學突出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過程,強調學生完成任務的研究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與態度,而不是簡單地以完成任務為考核目標。小組教學便于學生反復思考、對比和學習不同學生提出算法的思維過程,這種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方法有利于學生學會正確地控制和訓練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整班教學便于實現從抽象的算法思想到具體問題的演繹過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計算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圖文并茂、音像生動的特點,在寓教于樂中使學生快速直觀地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網絡教學可使教學團隊隨時幫助和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二者為學生計算思維的訓練和培養提供了便利條件,可幫助學生更有信心地參與研究性教學。

        3.4 教學評價 為了更好地在“算法設計與分析”的研究性教學中保證計算思維培養的質量,教學團隊非常重視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階段性師生座談會和作為最終性評價的小論文與答辯,并采用個人、小組成員、組間成員和教學團隊構成的多層次評價機制。教學團隊根據課程進度情況及時召開師生座談會與學生充分溝通,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同時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組合成小組,開展研究型的學習,并以學術論文、技術報告和答辯的形式匯報交流學習研究成果。個人、小組成員、組間成員和教學團隊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給出的評價相互參考,可使評價結論更加客觀公正。

        教學評價并非僅僅以給出最終結論為目標,而是需要為教學過程的不斷改進和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有益的幫助。師生座談會可使教學團隊和學生各自反思在計算思維訓練和培養過程中的障礙和癥結所在;小論文和答辯可使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在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現。個人評價可促使學生自我總結運用計算思維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小組評價為學生思維活動的相互啟發和團隊協作提供了可能;組間評價為學生思維活動的比較學習和激勵競爭提供了條件,教學團隊評價則在上述基礎上綜合給出對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認可程度和改進建議。

        4 結語

        以“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作為牽引,突出將計算思維的培養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反復地加以訓練直到將其提升到形成學生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層次。通過“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該課程研究什么問題以及如何研究問題,從而使學生能有意識地運用計算思維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今后的學習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的反饋信息表明這種計算思維培養模式取得了預期的良好效果,與之前相比,學生在碰到問題時表現出愿意思考、會思考和有意識控制思考過程的良好現象,具備了自我學習和獨立研究的初步能力。后續研究將以現有的“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為基礎,進一步探索以該課程為主形成以“計算”為中心的課程群,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國良,董榮勝.計算思維與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1(1):7-11,32.

        [2]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程2002研究組.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44-45.

        [3]朱亞宗.論計算思維-計算思維的科學定位、基本原理及創新路徑[J].計算機科學,2009,36(4):53-55.

        [4]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3):33-35.

        [5]Mark Guzdial. Paving the way for computational thinking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8,51(8):25-27.

        [6]Paul Curzon,Joan Peckham,Amber Settle,et al. Computational thinking(CT):on weaving it in[C].In: Proceeding of ITiCSE’09, Paris, France, 2009:201-202.

        [7]Owen Astrachan,Susanne Hambrusch,JoanPeckhanm,et al.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C].In: Proceeding of SIGGSE’09, Chattanooga, Tennessee, USA, 2009,41(1):549-550.

        第5篇: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青年教師 發展途徑

        跨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在前所未有的基礎上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迎來了全民教育普及化的新時代,高等教育也逐步成為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真正迎來了全面發展的春天。作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職教育以其職業化、專業技能化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可,受到了眾多學子和用工單位的青睞,可以說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對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提到高職教育的發展,首先要著眼于高職教師隊伍建設。是否有一支高素質的高職教師隊伍成為關系到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也是適應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高職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數量不斷增加。高職青年教師來源較為單一,大多為剛走出校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們工作有積極性、文化層次高,成為高職教師隊伍的生力軍,但由于其參與實踐的機會有限,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他們工作熱情高,急于攻破教學難題,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工作和學習任務,缺少自主的專業學習方向;繁雜的日常工作和緊張的日程安排使其學術研討空間有限,教師間缺少交流、溝通價值的認識,彼此不能達成共識,無法形成整體全面的教學團隊,一定層面上阻礙了高職教育的正常發展,成為高職教育工作中的絆腳石。

        針對高職青年教師隊伍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筆者經過研究、總結得出如下幾點培養途徑:

        一、強化職業道德教育,轉變工作觀念

        作為高職教育的培訓搖籃,首先,高職院校要經常組織青年教師尤其是新進教師學習職業教育思想,了解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探討職業教育思想的內涵;組織青年教師學習和理解職業教育政策,認識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明確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改變傳統的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模式,從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入手,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其次,培養青年教師科學的教育觀,轉變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觀,把對學生終身教育發展負責的精神貫穿于教育的始終。第三,針對教與學的矛盾,努力做到教與學統一,教師的主要職責由“教”變“導”,變“多”講為“精”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讓”學為“要”學。

        二、狠抓專業技能的培養

        高職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由三方面構成: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即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職業知識,教師的職業知識首先應是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知識;實踐性知識,即課堂情景及相關知識,屬于教師的專業技能;條件性知識,即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屬于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職業不可替代的關鍵內容。有了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做基礎,作為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還應更多的注重實踐性知識的提高。

        作為一名高職青年教師應全面掌握教育學科基本知識和理論,具備完整、系統、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教學能力。不僅要掌握所教學科的知識,也要熟悉國內外本專業的先進技術理論,了解本專業的學術前沿動態;此外青年教師還應該能勝任本專業中的多門課程教學工作,帶好本專業的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論文撰寫等,成為教學工作多面手,真正的一專多能人才。

        通過多年的教育工作,我們不難發現現代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已經不再局限于過去那種“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應是在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上,具備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高職青年教師應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識和新觀念,分析新情況、新現象,解決新問題,不斷提高自己業務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

        三、努力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高職教育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這一培養目標的關鍵是打造“應用型人才”,即對理論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時對實踐應用能力有較高要求,這需要較長時期科學、系統的培養。作為高職教育這樣一個新生的教育門類,對于教師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師,要求成為一名“雙師型”教師,即既能從事理論教育教學活動,又能從事行業、職業實踐活動,并能將行業職業知識及能力和態度融于教育教學過程中,這已成為高職青年教師必須適應的發展之路。

        高職青年教師應通過不斷學習,樹立新的市場競爭理念,向“雙師型”教師過渡。因此,新進青年教師應根據專業實際情況度過1~2年的實習期,包括課堂教學實習和生產一線企業實習。課堂教學實習主要是向資深教師或學院樹立的模范“雙師型”教師學習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組織教學的方法。青年教師到企業或是生產一線實踐,一是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產業發展趨勢等基本情況;二是熟悉相關崗位職責,管理制度等;三是學習所教專業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四是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和用人標準,不斷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通過一定的實習,使其基本擁有行業職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具備把行業職業知識及實踐能力融于教育教學過程的能力,再進行獨立執教。

        四、反思應具備的理念

        1.做一名終身學習者。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專門職業化人才,即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高職教育要面向未來,培養出的人才要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的需要。因此作為高職青年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更應該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對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進行更新和優化,更新自己的專業化理論體系,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

        2.注重自我總結。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在于不斷地總結和反思,從而得到經驗和教訓。時下,自我總結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的重要環節,它被看作是推動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核心動力。必要的自我總結可以推動高職青年教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專業化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有利于青年教師及時改正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偏差,更好的發揮自身長處,完善自身的教學體系。

        3.敢于打破常規,探索創新。一個民族的發展關鍵在于其開拓創新能力,墨守成規,終將被時代淘汰。作為高職教育一線的工作人員可以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大膽實踐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比如改變過去以語言為中介的典型的學問知識傳授模式,把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實物演示、創新制作、情境式教學等帶進課堂,融入抽象的理論教學,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

        總之,高職教師職業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創造性勞動,高職青年教師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專業人員,就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與探索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最終讓高職教育遍地開花,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的要求,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職業化人才。

        參考文獻:

        第6篇: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關鍵詞:德育答辯;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德育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張立忠: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河北石家莊050018

        多年來,高等學校堅持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等全方面教育,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對于智育、體育的評價手段與體系而言,德育的評價體系相對薄弱。如何評價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是長期以來擺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問題。

        為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全面考核,檢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完善學生德育的評價體系,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開展了德育答辯活動。實踐表明,德育答辯不失為構建大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平臺,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辯的實施過程

        德育答辯是指應屆本科畢業生將自己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紀、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規定的格式,以總結報告的文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形成個人德育狀況論文,并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答辯會的形式,向班級的同學、答辯委員會成員宣讀,同時接受提問,回答問題,由同學和答辯委員會就其德育表現作出評價。

        (一)精心組織、嚴格要求,確保德育答辯教育效果

        為了上好德育答辯這堂“課”,理工學院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了德育答辯實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領導、學工部(團委)負責同志、學部書記、輔導員、“兩課”教師為成員的畢業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按照學院的總體部署,德育答辯分為撰寫論文、審核評閱、現場答辯三個階段。

        撰寫論文階段。學院要求每個畢業生認真回顧自己四年的學習、生活,對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行全面總結,尋找并彌補不足,調整發展方向,達到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目的。2010屆2196名畢業生全部撰寫了德育論文。

        論文評閱階段。學院專門安排了德育答辯論文導師,對畢業生德育論文進行指導、審核、評閱,并寫出評閱意見。大部分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從思想認識、道德品質、人際關系、未來發展等方面做了認真總結,寫出了有質量的論文。

        現場答辯階段。在德育答辯會上既有畢業生們的真情告白,也有獻給學校建設發展的合理建議。學院畢業生德育答辯委員會成員分組深入各學部,聽取學生陳述,進行現場提問,根據德育答辯評分標準評定現場答辯成績。

        (二)根據學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現,評定德育答辯教育成績

        學生德育答辯的成績由現實表現、書面總結、現場答辯、畢業離校期間表現四部分成績組成。其中,現實表現的成績占50%(輔導員打分)、德育論文的成績占20%(指導教師打分)、現場答辯的成績占30%(答辯評委打分)。

        德育答辯的成績分為四個等級:優(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對于成績評定為待考察的學生,指導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進行二次答辯;二次答辯不及格的,按結業處理。

        2010屆有2196名畢業生,其中有248名畢業生因工作需要(頂崗實習)不能回校答辯(但均提交了德育論文),在校答辯1948人,占畢業生總數的89%;有81名學生第一次答辯成績不合格,進行了二次答辯。

        (三)發動低年級學生參與,延伸德育答辯教育效果

        現場答辯階段,學院鼓勵低年級學生旁聽。對于畢業生本人來說,這是對自己大學四年的總結和人生的升華,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是最好的心靈雞湯,為他們的大學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辯結束之后,德育答辯委員會評選出優秀德育論文,將其集結成冊,提供給在校學生閱讀,進一步擴大德育答辯的影響力。同時,學院圍繞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畢業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把優秀畢業生在德育答辯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感悟傳遞給新生,進一步促進了學院優良學風、校風在高低年級間的傳承。

        二、德育答辯的實際成效

        實踐證明,德育答辯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對大學德育實施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對畢業生在高校學習階段的最后一個綜合性、總結性的考核評價環節,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思想狀況的全面考核,是大學畢業生德育狀況評價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德育答辯成為加強畢業生離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對于專業答辯,德育答辯形式更加靈活,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因此更具吸引力。這種新穎的畢業教育方式在畢業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畢業生的感觸頗具代表性:“在離校前夕,能有這么一個機會與教育、幫助、關心我們四年的老師進行一次坦誠的溝通,實在是很難得。老師們不僅幫我分析了優缺點,還給了不少中肯的建議,對我走向社會大有益處?!?/p>

        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全面考核了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表現,進一步掌握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全面檢驗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效果,進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學校德育答辯工作還吸引了其他專業課教師和“兩課”教師,德育答辯的過程成為師生真情話別共敘情誼的過程,進一步密切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及時疏導了離校前學生中存在的各種不良情緒,2010屆畢業生成為歷年來畢業離校期間表現最好的一屆畢業生。

        (二)德育答辯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為學生提供一個量身定做的教育環境是德育答辯工作的出發點之一。按照教育規律,大學教育是通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終以學生自我教育來實現的。而畢業生德育答辯活動的形式特點是,它從畢業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出發,充分反映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答辯會的時機、內容及形式為畢業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個性互動的教育環境。學生有機會自我總結、交流、答辯、闡述,使學生在濃郁的人文氛圍中自覺地投入。經過學生入腦、入心的理智思考獲得的心靈體驗、思想升華的效果是任何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同時,學校注重將德育答辯理念加以推廣,發動低年級學生現場旁聽畢業生德育答辯,以德育答辯成果開展新生入學教育,使德育答辯成為貫穿所有年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紐帶,成為學校德育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的載體,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徑。

        (二)德育答辯成為構建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的重要載體

        如果說專業答辯是學生完成學業的檢驗,那么德育答辯就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綜合考核,是學習期間思想狀況的展示和總結。通過德育答辯,學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檢驗關,改變了以往學生重專業、輕德育的思想。與專業答辯相比,德育答辯更多的是一種思想與實踐的總結和展示。通過這種“出關”,更增強了大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學生畢業走向社會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的安排,在2010年畢業生德育答辯的基礎上,已組織新生結合入校以來的所感所想,在輔導員和個人成長導師的指導下,撰寫德育論文開題報告,認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為自己4年的大學生活打下基礎,也為學習4年后的德育論文答辯積累資料。從入學教育時的“德育論文開題”到畢業教育時的“德育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和入學教育首尾相連,同時輔以二、三年級德育論文的階段答辯,一個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體系正在該校逐步形成。

        事實表明,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以德育答辯為載體,以學校德育理論教學和學生德育實踐活動為核心,以學校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為支撐的模式,成為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臺,“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為學院畢業生的普遍特點。學院2010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4%,受到社會、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廣泛肯定。

        三、德育答辯的實踐啟示

        科學合理的德育評價對于高校優化育人過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評價缺少人性化、動態化和多元化,影響了評價結論的客觀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進而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高校德育評價體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學德育答辯工作的實踐表明,德育答辯正是實現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改革的重要平臺。

        (一)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人性化

        重視人的差異性,突出人的主體性,這是人性化評價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辯認可了個體的差異性,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德育論文的開題報告、中期答辯、畢業答辯組成一個完整的道德評價過程。這個過程立足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評價前、評價中、評價后的全過程跟蹤管理,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積極性,提高他們自我檢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學生由對德育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的動力,促使評價活動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有效載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評價的導向功能、調節功能、啟動功能和激勵功能,實現德育評價育人育才的真正意義。

        (二)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動態化

        長期以來,高校德育評價注重靜態取向,重視的是評價的判斷和鑒定功能,并進一步異化為片面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作用,以終結性評價結論來區分學生道德素質的高低,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與生理還處于成長的動態過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須以發展的目光、前進的觀念來看待每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行為表現,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看最終結果,而應關注其成長過程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指引他們看到自己發展過程中的成功方向。通過對學生階段的、單元的和局部的道德發展水平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全面發展,也能對德育工作進行不斷調整,改進德育體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構建。這樣,在學生自我發展和學校德育評價的互動中,學生不斷取得進步,德育工作目標也能夠最終實現。

        (三)德育答辯能夠實現德育評價的多元化

        第7篇: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關鍵詞: 朋輩教育 研究生 思政工作體系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系到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在研究生的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高校擴招,以及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建設的不斷加強,近年來,我國研究生,尤其是碩士研究生的數量不斷增長,并出現了“低齡化”的新特點,他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也相應增加,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引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推進我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一、當前研究生新特點及其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調研發現,當前研究生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課題組的師兄師姐和同學朋友,其次是父母,最后才是學院的思政教師。當代研究生呈現出低齡化明顯,較易于接觸新事物,重視人格養成、實踐,更容易聽取同齡人的意見的新特點。目前,各高校雖然加大了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力度,然而,總結歸納研究生思政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工作責任不夠清晰,主體意識不強。隨著研究生擴招,研究生數量在急劇增加。研究生數量的高速增長對學校資金、師資隊伍配備和教學設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而導師作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更多的是關注于研究生的科研與學業。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化,思政課程定位模糊,實踐環節缺失。思政教育沒有與時俱進,沒有考慮當前研究生“低齡化”的新特點,沿用傳統的課堂教育與師生引導方式,效果不明顯。且沒有把思政課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統一起來,而是單純作為一門課程,或者是一個“教學任務”來完成的,缺乏實踐。

        3.研究生工作缺少評估制度,反饋機制尚未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作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是與本科生考核共同融入在各項工作中,因此研究生工作的落實狀況沒有顯性指標體現。

        教育方式老化顯然是核心的問題。教育應當是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德育更需如此。只有不斷創新教育方式,以當代研究生能夠接受或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德育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朋輩教育”內涵及應用

        所謂“朋輩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種原因使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以實現教育目標的教育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充分發揮大學生伙伴的作用,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大學生相互傳授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經驗,及時進行思想、心理的交流和溝通,引導伙伴盡自己所能給對方精神上的鼓勵和學習上的幫助,讓彼此充分體驗身邊伙伴的關愛,借以見賢思齊、激發上進,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成長的教育方式[1]。

        澳大利亞的Gigi Foster和Paul Frijters調研發現[2],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和同輩人是互補的,可以相互提高。且經研究,對于研究生來說,同輩人正面的互補性可以激發其內在斗志,教育效果會更加明顯。芬蘭的Kokko認為[3],老師與學生具有相同或相類似的經歷,會更加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以及處理學生遇到的問題。美國的Li Han研究認為[4],在大學中,朋輩影響還具有性別差異,女性更容易受同輩的影響。這一結果與社會心理學中關于女性更容易受好友及閨蜜的影響的結論相吻合,女性具有更好的“非認知能力”。

        朋輩教育在發達國家被廣泛地運用于預防艾滋病、性病、戒毒及性教育等領域,并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朋輩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已越來越受重視,尤其是在心理健康引導、新生教育等方面已經卓有成效[5―7]。李紅亞認為[8],青年期的大學生 正處于人生變化最大的時期, 面對迅速發展的社會, 難免偶爾出現輕微的、局部的心理衛生問題。而對他們的心理輔導, 往往也需要特殊的方式與技術。對于更愿意,也更容易從朋友同輩群體中接受有價值的觀念、模仿有益的行為方式的青年大學生來說,“朋輩教育”的方式是非常適用的。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輩教育”的重點和關鍵環節是對學生骨干分子進行培訓。合肥工業大學積極發揮大學生優秀朋輩群體的榜樣示范、激勵、約束和自我教育功能,進行教育實踐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9],但是成體系的朋輩教育還很少。

        三、研究生思政工作中“朋輩教育”體系的構建

        1.配好班子、培養骨干,鑄就優秀朋輩教育工作隊伍,形成合力育人。

        突出以思想政治工作為核心,以研究生培養為主線的原則,增強研究生工作辦公室的配備力量。選配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思政教師擔任研究生思政主管,同時配備在讀優秀研究生輔導員作為研究生思政助理,強化研究生班長、黨支書等骨干力量的培養。形成思政主管―輔導員―年級骨干三層朋輩教育工作隊伍。并定期組織研究生思政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組織研究生工作隊伍進行適當的拓展培訓,強化工作團隊的凝聚力與戰斗力。

        2.合理劃分研究生管理體系,形成朋輩教育凝聚平臺。

        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別,隨著高校的擴招,研究生的班級概念逐漸增強,而博士生課題組的概念已經強于班級的概念。因此,將碩士與博士分開區別管理。碩士研究生按專業組成班級,在班級當中設置“雙負責制”,即班級班長與黨支書雙負責,班長負責日常事務的通知與管理,黨支書負責班級思政工作的教育。而博士生則按學科平臺劃分,形成平臺黨支部。平臺黨支書兼任平臺學生負責人,一人負責整個平臺的博士生的信息及相關思政協助工作。

        3.豐富研究生課余生活,以社團為基礎,構建朋輩教育載體。

        在研究生活動中以研究生會為核心,同時設立研究生創業社團、研究生青年聯誼會、研究生志愿服務團、研究生體育協會等多種形式的組織和社團,豐富研究生的課余生活,推進研究生之間的交流。以社團為基礎,定期組織相關活動,鼓勵朋輩互助,優勢互補,增強凝聚力,優化朋輩教育的環境,發揮朋輩德育的功效。

        4.大力樹立研究生典型,以“榜樣的力量”擴大朋輩德育影響力。

        定期舉辦“校園十佳大學生”、“校園十大感動人物”、“自強之星”等校園優秀人物評選活動,發動大家的積極性,挖掘身邊的典型,以評優促進提升,以評優促進改善。同時,組織全國三好學生、年度人物和在科技大賽中獲獎的優秀學生代表進行報告會,固化下來,每年如期舉辦,且將聆聽先進事跡報告會作為研究生的一項社會實踐課程,進行學分化,提升影響力,擴大影響面。

        5.實施自我考察,以朋輩教育為核心,以自我教育為目的。

        為使朋輩教育落到實處,使研究生及時自我反省、自我總結,讓所有的研究生在學期初填寫一份《學期個人計劃表》,至學期末再填一份《學期個人總結表》,使得兩張表貫穿研究生自我考察的全過程??己艘詫W期為周期,采取研究生自評、民主評議、班級(黨支部)評議三級評定的辦法,每學期對每名研究生進行一次評定。對于表現優異的研究生進行一定的獎勵,激勵研究生自我考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6.強化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黨員的旗幟效應。

        高校中研究生來源廣,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由于是研究型大學中的研究生對于校園的“認同感”不強,常常游離于學校及學院的管理之外,因此,可以發揮黨支部的組織力強、號召力強的優點,嚴把黨員發展質量關,強化黨員的先鋒作用,發揮黨員的旗幟效應、黨支部的引領作用,讓黨員在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使黨員成為思政教師的得力助手。

        四、“朋輩教育”中的幾點思考

        1.強化核心價值觀念的把握。

        思政教師在“朋輩教育”中不僅要成為研究生的朋友,而且要注意以骨干力量強化對研究生核心價值觀念的灌輸,在朋輩教育中起到導航的作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教育研究生。

        2.發揮研究生的自主性。

        自覺與主動性是朋輩教育得以實施的基礎,也是最終的目的。在朋輩教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創新形式激發研究生的主動性,讓研究生在周圍的人教育中成長,在成長中教育周圍的人,相互促進,并不斷提升自身的主動性,自我加壓。

        3.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措施。

        為發揮朋輩教育的長效機制,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固化一些工作細節與章程,形成有章可循的工作模式。同時注意適時適當地對表現優秀的研究生進行表彰鼓勵,樹立典型,形成典型引領、比學趕超的良好校園氛圍。

        參考文獻:

        [1]姚斌,劉茹.高校朋輩心理咨詢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8,(9).

        [2]Gigi Foster , Paul Frijters. Students’ beliefs about peer effects[J]. Economics Letters 108 (2010) :260-263.

        [3]許占魯. 論朋輩教育制度在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中的實踐[J].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0,第30卷,(5):38-39.

        第8篇: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關鍵詞】女性意識;王安憶;王琦瑤;個性獨立;缺陷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2-0035-1.5王琦瑤是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中的女主人公,這位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走出來的平凡女性,似乎注定要擁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她跨越了40年的斑駁光影,經歷了與四個男人的感情糾葛,最終以電影場景般的悲劇落幕收場。隨著時間的沉淀,王琦瑤的人物形象越來越熠熠生輝,因而以王琦瑤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女性意識、給予女性以人文關懷成為了很多人的研究對象。許多學者都認為,在王安憶的作品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女性主義意識的彰顯。而作者卻一直否認自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拔掖_實很少單單從女性的角度去考慮東西。好像并不是想在里面解決一個女性的問題?!币虼耍瑢W術界對她“是否是女權主義”一直存在著不小的爭議。下面我總結了兩種觀點,分別就《長恨歌》這部作品來探討王安憶女性意識的表現。

        一、追求個性獨立的隱形女性意識

        第一種觀點是認為《長恨歌》中充分的展現了隱在的女性意識。對此,魏鑫認為,王安憶采取的是一種女性視域來進行敘述的方法,使小說保持了一種溫婉的語調,即使是緊張的情節也被敘述者處理得從容不迫,作品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回旋著獨特的女性經驗,在對敘述視角的選擇上,作者把主人公放到了“看”的位置之上,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王琦瑤是“自己的”王琦瑤,而并非其他男性形象眼中的王琦瑤。作品中穿插著敘述者大量的議論與評價,但僅保持了一種“零度情感”的客觀態度,沒有明顯的價值評判,完全是靠對主人公形象和命運的真實寫照,才引起讀者的普遍同情,因此,作品中展現出了一種潛在的“女性主義”關懷。雖然小說最后沒能擺脫“男性掌握女性命運”這樣一種結局,但作品中對主要男性人物呈現出的都是其“陰性”的一面,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退出了男性世界的競技舞臺,而參與到王琦瑤消磨時光的悠閑生活中。因此,《長恨歌》在一定意義上將男性權利占主導的傳統進行了顛覆,潛意識中帶有女性主義的創作傾向。

        還有學者明確認為:將王安憶的《長恨歌》放在女性文學的坐標中考察,疏遠了意識形態的女性之作,具有強烈的女性日常自我表達意識。在王琦瑤生活大背景的那些荒謬的意識形態的年代,是扼殺人性,遠離美,遠離生活的,這里雖有蔣麗麗式的漂浮于意識形態之外的女性,但終因其背離女性本真而遭人厭棄,而王琦瑤卻很好的將自己融入城市,在點滴的生活感受中去尋覓美,尋覓女性之真,將自己的個性獨立于世俗之外,我們也看到王安憶正是有意淡化社會生活對民間生活的影響,所以,《長恨歌》是疏淡了意識形態的女性之作,也是女性書寫女性歷史的必然。

        二、男權意識下女性意識的缺陷

        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王安憶的女性意識和女性主義在《長恨歌》中存在缺失。對此就有人提出:“總覺得王安憶對上海弄堂的詳細描述是有著深刻象征意義的,包括王琦瑤的人物塑造,從這個人物身上應該還有些文化內涵,只是這一點我有的似乎還停留在感性認識,理解的不是很透徹?!钡J為,王安憶寫這部作品還是有著她自己的女性意識的。王琦瑤雖然經歷坎坷,還是受男性在物質、精神兩方面都控制的上海小姐,照理說她應該處于弱勢被動的地位,但她卻有著不可熄滅的生命力和自主能力,與其說坎坷歷練了她,不如說女性頑強的生命本能,使她在柔弱的外表之下有一顆堅強的心靈。從作品中幾個軟弱的男性形象就可以看出,王安憶似乎在展示她的“女性優于男性”的女性認識。男性如果有優越感,也是憑借著他們的社會地位、身份和金錢,而女性,一無所有,只憑借她們柔弱而綿長的旺盛生命力,就足以超越男性。這似乎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一種女性獨立意識,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類女性意識作品不免仍落入男權意識,只不過是將過去的女性依附關系強調為對抗關系而已,按此邏輯,這種女性意識仍顯得有些狹隘。

        趙林對這種狹隘進一步做出了解釋:王安憶選擇了城市作為塑造女性文化人格的場所,因為城市更適合于女性生存。城市接納了女性,作品中的女性卻并沒有成為城市的主體,他們從心靈上附屬于男性,甘愿在社會的夾縫中生存,她們的意識契合男權意識規范的要求并因為得到男權秩序的肯定而具有一份優越感和安全感,她們只是城市的一種裝飾,作者在對以王琦瑤為代表的女性群體世界原生態的描述中缺乏一種審美態度和思辨氣質,未能擺脫傳統男權中心敘事對女性定性化描述的窠臼,尤其是作品所表現出的同性情感(姐妹情誼、母女情誼)的天生對立與排斥、女性文化人格的貧弱,削弱了作品女性意識的充分表達。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后期,“王安憶的創作不僅是對男權主義的反抗,更是對整個人類命運的探尋。她從女性獨特的經驗出發,潛入人性深層,對現代文明,人的本質進行深刻的質詢。”隱含了對女性意識的探索。另一方面,作品表現出的女性意識又帶有一定的缺失,女性最終還是在男權主義的控制之下走向必然悲哀的結局,無法擺脫現實糟糕的生存狀況。但無論如何,王安憶在塑造王琦瑤這個人物形象上還是成功的,使之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彰顯了一位女性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安憶,劉金冬.我是女性主義者嗎?[M].鐘山,2001(5).

        【2】魏鑫.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論《長恨歌》中潛在的女性意識[J].當代小說,2009(5).

        【3】何紅霞.論王安憶《長恨歌》的女性意識[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6(4).

        【4】討論《長恨歌》的文化寓意[OL].http:///viewthread.php?tid=123849

        【5】趙林.論王安憶《長恨歌》中女性意識的缺陷[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6).

        第9篇:本科生自我總結范文

        論文摘要藝術設計是一門偏重于造型藝術、強調審美意識、創意設計、品位格調、理論性、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積極運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

        目前,我國現有的傳統藝術設計教學中,普遍采用兩種教學模式。一種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系統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另一種則是提供結構化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學習的教學模式。作為基本教學思路,這兩種模式對于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以及專業基礎知識的攝取和鞏固是不可或缺的,但注重教學內容形式上的完整性卻忽視了巨大的個體差異;“填鴨式”、“注入式”教學方法削弱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

        自主學習是當今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在藝術設計教育領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課程目標。作為一種能力,自主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性和勇于表現自我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開拓思維,豐富想象、提升感悟的能力。

        1 自主學習的含義

        不同學者給自主學習的定義也不同。賓特利奇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地、建構的學習過程,在該過程中,學生首先要確定學習目標,然后,監測、調控自己由目標和環境所制約的認知、動機和行動。①弗拉維爾認為: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自主學習要求個體對為什么學習——選擇參與、何時學——控制時限、學習什么——控制學習結果、如何學習——選擇方法、在哪里學——控制物質環境、與誰一起學——控制社會環境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②

        具體說來,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自我驅動的,學習內容是自己選擇的,學習策略是自主調節的,學習時間是自我計劃和管理的,學生能夠主動營造有利于學習的物質和社會性條件,并能夠對學習結果作出自我判斷和評價,那么他的學習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學生在學習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賴于他人指導和調節,其學習就是被動的、不自主的。

        2 藝術設計專業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力的生成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積極調整課程的培養目標,結合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積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力的生成和發展,使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融入到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技能性、技藝性、實踐性、表現性、階段性、開放性的訓練和學習中。

        2.1 擴大藝術設計專業選修課的知識領域

        目前各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紛紛設置了選修課,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學生對課程的多種要求,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較廣闊的空間。但選修課的設置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選擇的知識領域還比較有限。大多數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選修課主要是專業理論課,所涉及的知識領域較窄。由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重技輕文”的現象,大多數學生只重視設計技巧的掌握,設計軟件的掌握,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知之甚少,其設計的作品必然空洞無物,更談不上具備“精、氣、神”的要求。另外,無論是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還是工業設計等,哪一個專業的設計都離不開數學、力學、人體工程學等相關知識的支撐,因此將自然科學教育引入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生課程體系是非常必要。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對自由選課制設置進行進一步改造,打破“文理”的界限,文科的學生也可以選擇理科,工科的課程,鼓勵學生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個不同知識領域自主選課、跨科學習,大力培養出全面發展的設計人才。

        2.2 提高藝術設計專業課堂討論的實效性

        在傳統的藝術設計課程中,教師通常先將知識點結合圖例講授給學生,學生一言不發,邊記邊聽,然后教師布置課堂作業,學生埋頭練習,最后由老師來評判作業的好惡。整個過程,教師是絕對的主宰者,學生既沒有思考,更沒有討論,只有接受。這樣死氣沉沉的課堂教學,與藝術設計(下轉第112頁)(上接第67頁)專業的創新性、開放性、實踐性格格不入。

        當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教師的共識,藝術設計專業的課堂教學必須有學生的參與。在平時成績中,提高課堂討論的分值,評分標準不重視是否得出正確答案,重視的是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以此激勵每個同學踴躍發言。教師應預先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布置課堂討論題目, 學生發言的質量如何,與學生在課外是否作了充分準備有關。當然,參與討論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每位學生分數的高低。在學生投入大量精力討論爭辯的過程中,學生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掘了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以及面對復雜多變的情況時的應變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力就在自我驅動、自我選擇、自主調節、自我計劃、主動營造、自我判斷和評價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2.3 將工作室制度納入藝術設計專業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中

        工作室制度是以工作室為載體,將課程、教室與生產實踐融為一體,將傳統的學校封閉式教學變為面向生產實際的開放式教學,以課程知識為基礎,以專業技術的應用為核心,以專業教師為主導,以承接技術項目為主要任務,將生產與教學緊密結合,由教師帶領學生在承接和完成生產技術項目的過程中完成綜合專業技術的訓練。③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把現有的專業教師根據專業研究方向與領域進行整合,成立若干個工作室.每個工作室有3到4名教師和10幾名學生組成。教師可以按專業基礎、專業設計、專業實踐加以配備每個工作室。由于每個工作室的專業方向定位不同,學生能夠按照自己適合的方向自主選擇到工作室學習。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可視為小組學習,其開設的課程更加具體、細致、明確。不同的專業學習方向更加適合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而且教師的指導更加準確到位,師生的交流更加頻繁與直接。

        另外,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是以項目教學貫穿其中的。在課程中要以某一學術項目或實際設計項目或虛擬設計項目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內容。學生根據項目的設置,在教師系統的指導下,發揮自己的自主學習力。首先以項目的課題為核心,有計劃地搜尋和編排相應的知識。在這些項目設計和實現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學習并綜合運用包括藝術設計、技術設計和市場設計等在內的眾多設計方法及相應整合應用的能力。面對自己從還沒接觸過的實戰環境,學生必須不斷挑戰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極限,最后經過自我總結和評價,獲得寶貴的知識和親身體驗。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更早地接觸到實際的設計制作,在其中捕捉到瞬息萬變的市場動態,培養了自己的實踐能力與創業能力,為今后走向社會,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途徑打下基礎。

        3 構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意義

        藝術設計專業是應用型專業,構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大力引導學生自我驅動、自我選擇、自我檢測、自主調節、自我判斷和評價的方法來進行相關專業的自主學習,能夠促進藝術設計專業教師角色重新定位;能夠彌補學生個體差異的有效途徑;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的實踐技能。更重要的是使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遵循市場發展規律,使畢業生更加自信,從容地面對社會和市場的挑選。

        注釋

        ①Pintrich,P.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Academic Press,200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 欧美大片一级中文字幕 | 亚洲色在线费影院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 | 亚洲国产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