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國際貿易風險論文范文

        國際貿易風險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貿易風險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際貿易風險論文

        第1篇:國際貿易風險論文范文

        外匯風險是有多種類別的,對不同類別的外匯風險進行深入分析對于實現有效的風險防范是有幫助的。在國際貿易中三種外匯風險最為典型:交易風險、會計風險和經營風險。所謂交易風險主要是指在企業財務管理過程中由于匯率的變化而導致企業的應收賬款和應付債務價值發生變化的風險。匯率變動之后會使得企業的實際收益變小,這是外貿企業在交易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的一種風險。會計風險本身又可以叫做賬面風險、轉換風險以及折算風險。這種風險通常指的是匯率變動導致資產負債表中外匯項目價值發生變化的風險。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如果企業以外幣來計算企業資產負債等財務情況時,在轉換為本國貨幣的過程就有可能產生賬面的變化,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對企業的收益產生重大影響,這是我們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的一點。會計風險是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要采取針對性措施來防范這種風險。經營風險指的是在企業運營過程中不可預料的匯率變化使得企業未來收益發生變化的風險。匯率發生變化之后,企業的生產成本將會發生變化,企業的產品市場價格也是不同的,匯率的變化最終會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經濟收益。經營風險也是經常遇到的一種風險,這種風險值得充分重視。以上三種風險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主要風險,這三種風險各有特點:經營風險則是動態的,具有動態性和主觀性,無法具體衡量,而交易風險和會計風險是可以根據工具計算出來的,是有具體數字的;三種風險發生的階段也是不同的,交易風險主要產生于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會計風險產生于企業經營活動的結果中,經營風險是企業經營收益的外匯風險,會計風險和交易風險主要是在過去某一時點發生的風險,經營風險則是公司將來某一時段內可能出現的風險;三種風險造成的影響也各不相同,經營風險是實實在在的風險,它會對企業的真實收益產生影響,而會計風險通常只會影響到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對企業的損益的影響只是反映在于賬面上的,交易風險所造成的影響則主要從企業交易中來評估,同時也可以從企業經營角度來判斷它的損益結果。

        二、不同企業面臨的不同形勢

        (一)跨國企業

        跨國企業是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形式,跨國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財務管理。匯率變動將會使跨國企業的財務預算變得十分困難,企業的經營成本也將會明顯增加。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企業持有的所在國的證券資產遇到的匯率風險,這種風險對跨國企業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匯率變動會產生折算風險和折算損益,這需要我們充分考慮。二是多種貨幣經營所帶來的風險??鐕髽I內部經常是采用多種貨幣來經營,國際上貨幣比價的波動非常頻繁,這會給跨國企業會計年度結算產生重要影響。三是企業策略的選擇。匯率變動會對企業經營戰略及策略造成一定影響,增加企業生產成本,企業生產流程工藝以及技術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影響到企業產品在海外市場的銷量。

        (二)進出口企業

        規模小、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是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典型特征,這也就決定了外匯風險對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影響非常大。在實際生產經營中進出口企業面臨的風險主要是經營風險和交易風險。價格優勢是當前我國進出口企業的主要優勢,但是進出口商品價格受匯率影響較大,匯率一旦發生變動,如本幣升值之后會導致出口商品價格上升,而漲價之后企業就會喪失很大部分的市場,這是當前我國進出口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該采取專業措施來予以應對。

        (三)境內經營企業

        境內經營企業也是國際貿易中的重要角色,境內經營企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經濟風險。匯率變動會對企業生產產生間接影響,這也會最終影響到它的生產經營,有的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結構。

        三、外匯風險的防范

        (一)采取有效的短期策略

        防范外匯風險的短期策略有很多,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前或者是推遲結算。在交易過程中一旦預期貨幣將會升值或者是貶值,企業就需要提前或者推遲相關賬款的收付工作,通過改變外匯結匯時間來避免外匯風險的影響。二是對銷售價格進行合理調整。對銷售價格調整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外匯風險分攤到價格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有效減少外匯風險。交易雙方可以專門設置價格調整條款,根據這一條款來調整基本價格,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能夠有效彌補匯率造成的影響。三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風險。當前我國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才剛起步,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存在著很多空白,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市場機制不完善造成的。隨著市場經濟逐步成熟,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組合,如外匯期權、貨幣互換以及掉期交易等來規避外匯風險已經成為了企業切實可行的方法。

        (二)中長期策略

        第2篇:國際貿易風險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國際貿易是高收益與高難度、高風險并存的,如何做到既要拓展國際出口業務又能有效地防范風險?作為企業的核心與骨干必須準確把握上述問題。本文首先闡述了國際貿易風險具有的兩個功能,其次,分析了國際貿易風險的特性。最后,就國際貿易中風險的規避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國際貿易中還存在不少風險。國際貿易業務中,由于受不可知因素的影響,與外方發生貿易糾紛是不可避免的。國際買方可能采用以下手段損害賣方企業利益:利用中國出口商對國際貿易規則不熟悉而設圈套進行欺詐,從而侵吞貨款;因自身財務問題而拖欠貨款,甚至破產倒閉從而逃避債務;因市場問題,以各種理由中止與中國廠商的合同、并拒收貨物,或采用拒付貨款、要求降價等手段讓中國廠商蒙受損失;發生國際貿易糾紛時,中外雙方解決爭議因人力、物力的消耗造成的成本較高問題。

        國際貿易風險主要是指在國際貿易業務流程中發生的風險。比如在交易前的準備環節,由于市場調查失真而引起的信用風險。由于國際貿易是一個緊緊依賴于環境的活動,尤其是對國際環境的依賴,所以,誘導國際貿易的風險因素極為繁多,國際市場競爭的激烈,國際國內環境的復雜多變,更使得國際貿易風險因素復雜化而難以準確把握,致使國際貿易風險事件經常發生,并導致重大的風險損失。然而,也正是環境的復雜多變,又給國際貿易帶來了有利的機會,使國際貿易活動有可能獲得風險收人。企業常常會對這種風險收人與風險損失、風險成本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并實施相應的管理行為。本文就國際貿易中風險的預見及規避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

        2、國際貿易風險的功能、特性及規避

        2.1誘惑功能

        誘惑功能是指國際貿易風險誘導經營者追逐風險利益。馬克思曾這樣評價過風險利益的誘惑功能:對于資本家來說,如果有20%的利潤,他們就會活躍起來;如果有50%的利潤,他們有的就會挺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他們就敢踐踏一切法律,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殺頭的危險。馬克思所描述的現象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已經成為過去,但他所指示的風險對企業經營的誘惑功能卻是深刻的,反映了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收益與風險伴生的規律。

        風險誘惑功能的強弱,取決于風險收人與風險成本之間的比率或差額。風險收人是指國際貿易活動在風險因素構成的環境中所獲得的收人,它是國際貿易活動全部經營收人減去非風險經營收人的余額;風險成本是為克服風險因素的作用,企業所投人的資本、人力、時間、信譽和社會利益等。風險收人與風險成本之間的比率或差額越高,風險的誘惑功能越強,反之則越弱。

        2.2約束功能

        風險是一種帶來費用、損失與損害的不確定性。因此它在引誘貿易活動、追求風險收益的同時,也對貿易管理行為構成了約束。這種約束具體表現為國際貿易活動的威脅、抑制和阻礙,也就是風險成本與風險損失對國際貿易活動的約束。

        國際貿易風險約束力的大小取決于風險損失的大小與風險成本的大小。當風險損失與風險成本都很大時,風險約束力就強;當風險損失較大、風險成本較小或風險損失較小、風險成本較大時,風險的約束力也較強;當風險損失與風險成本較小時,風險將更多地表現為對國際貿易行為的誘導。

        2.3國際貿易風險的特性

        (1)經營活動中風險的共性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任何經營活動中都有可能會遇到風險,經營活動中的所有可能遇到的風險都有其共同的特性。

        第一,風險的客觀存在性。人類存在的歷史證明,無論是自然界中的地震、臺風、洪水等,還是社會領域中的戰爭、瘟疫、沖突、意外事故等,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們是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觀存在,也就是說,風險處處存在,時時存在。人們無法回避它,消除它,只能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應對風險,從而避免費用、損失與損害的產生。

        第二,風險的相對變化性。風險的相對變化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風險性質的變化。比如車禍,在汽車沒有普及以前,表現為特定風險,到20世紀在西方國家汽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后,車禍就成為基本風險。又如國際貿易貨物運輸中的海難,對船東和出口商或是進口商而言,是純粹風險,而對承擔大量貨物運輸風險的保險人來講,卻是一種投機風險。②風險量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風險、抗御風險能力的增強。在一定程度上對某些風險能夠加以控制,使其發生的頻率降低,導致損失的范圍減少和損失的程度降低。預測技術和方法的不斷完善,對風險的估測日趨精確,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風險的不確定性。③某些風險在一定空間與時間范圍內被消除。比如,隨著通信技術和銀行業的發展,電子信用證和SWIFT格式成為信用證結算的主要手段,使得以涂改或偽造信用證進行欺詐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乃至消除。而同時,伴隨一項新活動的開始,又可能有新風險的產生。比如,EDI貿易方式的產生及發展,引起了電子提單及其他電子數據安全哇風險的產生和其他風險。

        第三,風險的可識別控制性。所謂識別,是指可以根據過去的統計資料,通過有關方法來判斷某種風險發生的概率與風險造成的不利影響的程度,諸如費用、損失的損害;所謂控制,是指可以通過適當的技術來規避風險或控制風險發生導致不利影響的程度,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為風險識別與風險控制提供了理論、技術和方法支持。

        (2)國際貿易業務中風險的特性

        既然風險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能夠引起損失和損害的不確定性,而國際貿易風險則是這種不確定性事件發生、表現和影響于市場參與主體的經營活動和結果的特殊形態。因此,我們可以分析、推導出國際貿易風險所具有的特征。

        第一,國際貿易風險的客觀存在性。國際貿易風險是國際經濟交往的必然產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國際貿易風險是國際經濟活動中客觀存在的,這種客觀性表現為形成國際貿易風險原因的客觀性和必然性。產生和誘發國際貿易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源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規律的復雜性和市場經濟參與主體的認識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局限性。由此國際貿易風險就有了存在的客觀基礎和依據,就必然以風險成因的角度表現出來。國際貿易風險的客觀存在性還表現為國際貿易風險的不可避免性,在國際貿易風險存在基礎消除之前,國際貿易風險是“必然事件”,國際貿易經營者只能將其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但無法將其降低至零。另外,國際貿易風險的客觀存在性還表現在它是通過偶然性體現出來的。國際貿易風險的存在具有抽象性和不確定性,但風險的表現形式卻有個體性和差異性,風險的發生無論是范圍、程度、頻度,還是時間、區間、強度等都可以表現出各種不同形態,并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

        第二,國際貿易風險的無意識性。國際貿易風險形成于國際貿易主體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失誤,又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承擔了這些失誤及其所產生的后果。總體說來,首先,國際貿易風險與有關經營商的主觀意識的無意識性密切相關。因為即使比較復雜的國際環境,在正常情況下,只要經營主體能夠準確意識到所處的環境,有意識地采取切實有效的避免風險的策略和措施,國際貿易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或降低。因此,國際貿易風險往往與經營行為主體的主觀無意識性相關,經營行為人的主觀無意識性包括其無意中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無意中采用了不適合的貿易方式方法,無意中遺漏了貿易過程的某些環節,對貿易環境和競爭對手的分析失誤等。其次,國際貿易風險是經營主體無意中接受的,經營行為人事先對風險的發生并無足夠的覺察,或對風險的強度判斷失準,所采取對策與實際發生的風險不對等。再次,國際貿易風險不包括經營行為人故意行為所產生的后果。

        2.4國際貿易中的風險規避方法

        (1)廣泛咨詢收集貿易中的對方相關信息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誰掌握的信息量越多,勝出的機會就大大增加,就能避免國際貿易活動中的盲目性。到海外投資,一定要請國際政治專家幫助考證當地政治環境是否穩定,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關系如何等;與國外大公司、金融財團合作,一定要設法弄清楚他們與該國政府、議會之間的關系;雖然不能完全消除這些風險,但可以了解這些風險的發生規律。

        (2)風險轉移

        所謂風險轉移,就是將風險轉由其他主體承擔,自己不承保。保險是一種最典型的風險轉移技術,企業為避免火災、水災等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通常會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萬一企業遭受這類損失,保險公司將給予相應的賠償。這樣,企業就可以不承擔或不完全承擔這類損失,風險得以轉移。與保險類似的還有期權。對于將來準備以外幣支付來進口某項產品的企業來說,匯率上漲極為不利。于是,為避免匯率上漲帶來的損失,該企業將愿意支付一定的費用用以購買“保險”,即買入一個買權。保險是防范貿易風險的重要工具,企業應加強認識,積極利用。出口信用保險主要通過承保出口過程中面臨的政治風險和買家風險為出口企業提供風險保障。此外,信用保險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衍生功能:一是通過對買方信用風險的承保,推進銀行介入貿易融資,增強企業的融資能力;二是促進企業間交易由現金交易甚至易貨交易模式,變為更高效經濟的信用交易模式,企業的交易過程,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三是保險后的應收賬款資產質量得以提高,從而改善企業總體財務狀況,改善財務報表;四是幫助企業采用靈活的貿易條件,進而提高企業競爭力,鞏固貿易關系。

        第3篇:國際貿易風險論文范文

        國際貿易的相關論文范文一:茶企國際貿易中合同風險的法律防范措施

        摘要:隨著人們對健康養生理念日益重視,如今人們的飲茶需求得到進一步開發。當前茶葉進出口已經成為很多茶葉企業經營貿易過程中的常態化內容。但對部分中小新興茶葉企業來說,茶葉國際貿易是其經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情況,因此在整個國際貿易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和危機并未得到妥善有效的解決。所以積極完善合作細節問題,體系化梳理合作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和危機,對茶葉企業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本文擬從茶葉企業國際貿易開展狀況入手,從而探索國際貿易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合同法律風險及相關防控思路。

        關鍵詞:茶葉企業;國際貿易;合同風險;法律防控

        隨著當前國際貿易環境競爭壓力日益加大,如今茶葉企業在參與國際進、出口貿易過程中,存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其中存在的法律風險。這主要是由于多數茶葉企業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識和風險防控機制,因此其在合同洽談、合同簽訂、合同履約等多個環節中,往往存在對合作的主要細節把控不到位,合同內容體系不夠嚴謹等一系列問題,從而造成相關法律糾紛等相關事件的產生。對于現代企業來說,構建全面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而做好風險把控工作也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要求,這一內容就包括合作過程中的法律風險。

        1茶葉企業國際貿易開展狀況分析

        事實上,我國在茶葉國際貿易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種植茶葉且種植面積最大的茶葉的原產地國家,在世界上茶葉貿易交易中,無論是交易價格,還是茶葉類型,我國茶葉企業都具有一定話語權。一直以來,我國在世界茶葉貿易交易中都極具競爭優勢,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茶葉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合同風險,就必須對我國茶葉國際貿易狀況進行深入分析,通過了解其具體狀況,結合相關貿易類型,從而為有效分析其潛在風險提供基礎和幫助。

        1.1我國茶葉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基本狀況分析

        一直以來,我國茶葉企業在世界茶葉貿易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21世紀以來,隨著其他茶葉生產國家不斷發展,我國茶葉出口總量和總額受到影響,在茶葉貿易總量和增長速度上出現明顯下滑,我國茶葉貿易不僅發展緩慢,而且受其他產茶國家沖擊進一步加強。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建設日趨成熟,如今我們在確保現有市場份額基礎上,以茶葉品質提升為突破口,有效提升茶葉生產過程中的科技水平含量,從而提升我國茶葉企業在國家貿易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從國際茶葉貿易市場情況看,目前肯尼亞、斯里蘭卡等新型茶葉國家更具優勢。

        1.2我國茶葉貿易競爭力的特點分析

        茶葉國際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有較大份額,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國茶葉國際貿易的競爭力薄弱主要表現在:首先,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下滑,其他茶葉產業國對我國茶葉生產沖擊力進一步加大。其次,我國茶葉產業科技含量低,生產落后問題進一步突出。再者,目前我國多數茶葉企業缺乏先進、完善的經營思路,其整體產品體系建設缺乏創新力和多元化,茶葉貿易缺乏持久張力。

        1.3我國茶葉企業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及發展機遇分析

        我國茶葉企業國際貿易中也存在一些優勢:首先,當前世界茶葉貿易的產品類型格局中,主要有綠茶、紅茶,雖然在紅茶貿易上優勢不足,但在綠茶國際貿易中,我國有一批具有豐富品質、成熟品牌體系的綠茶企業。正是基于這一優勢,目前在國際綠茶市場中,我國有著極強的價格制定權和話語權。此外,我國濃厚的茶文化,也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茶葉貿易市場中的獨有競爭力,而茶文化在與茶葉貿易緊密結合的過程,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國茶文化強大的輸出實力和內涵價值。目前我國茶葉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有所弱化,在全球市場融合、發展程度不斷提升的今天,我國茶葉企業的國際貿易競爭力大受影響。然而機遇歷來都是與挑戰并存的,因此我國茶葉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競爭力水平提升也處在一定機遇期。隨著茶葉生產水平日益提高,國家相關政策的傾斜和扶持、人們品茶需求量進一步擴大等等一系列積極因素都為茶葉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而我國有著茶葉生長的良好基礎,因此只要我們注重提升茶葉產品品質,豐富發展茶葉產品結構體系,就一定能為整個茶葉產業國際貿易競爭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礎。隨著國際茶葉貿易市場開放程度日益提高,當前只要我們能抓住重大發展機遇期,就一定能為我國茶葉貿易競爭力提升尋求到機遇。

        2茶葉企業國際貿易各個環節中的合同風險表現

        在茶葉國際貿易中,中國的茶葉企業往往占有一席之地。而茶葉企業在參與國際貿易的過程中,通常需要簽訂相關合同。通過合同簽訂,從而對買賣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進行有效約定,也對整個交易過程進行了有效的法律約束。茶葉企業在茶葉交易過程中,往往需要提前預定產品,這與茶葉企業多為產品導向型企業有很大關系,因此茶葉企業在參與國際貿易過程中,往往需要簽訂相關法律合同,而在這些合同中,就會存在一定法律風險,包括在商務洽談過程中應該注重的風險、合同簽訂過程中潛在的風險以及合同履約執行過程中潛在的風險等等。

        2.1洽談合同過程中的存在的法律風險及防控思路

        合作的基礎是雙方具有共同利益點,通過雙方利益置換,從而達到雙方利益共贏。因此在合作初期,雙方需要反復洽談、磋商相關合作意見和信息,而這些洽談的內容就成為雙方簽訂合同的有效參考,或者成為合同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合作雙方最終所簽訂的合同是其整個洽談過程中所形成的意見之和。事實上,在雙方合作洽談過程中,很少有一次洽談就達成最終合作意向的,都需要雙方進行不斷磋商,最終就合作事項達成一致看法,而在溝通過程中,就會通過一系列溝通方式進行交流和磋商,最終雙方交換意見完成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作合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對雙方合作的信函和郵件等內容,進行妥善保存。要及時對雙方溝通信息進行更新和研究,確保雙方合作洽談內容能達到一致。茶葉企業在國際貿易中,一旦與買方或者賣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就需要進一步洽談具體合作細節,而在這一過程中,茶葉企業必須慎重溝通合同的每一個細節和具體條款,并且給與對方準確答復。此外,針對雙方意見溝通信息也要進行有效保存。同時,在與對方洽談貿易過程中,針對涉及雙方合作利益的問題,必須據實回答,不能夸大,從而影響雙方后期實質性合作。比如買方提出某一茶葉的購買需求,茶葉企業必須從自身生產實力出發,不能盲目答應,既要合作誠信,同時也要合理、有效保護自身利益。

        2.2簽訂合作合同過程中存在的法律風險及防控思路

        在合作雙方達成一致合作意向后,雙方需要結合合作基礎文本,擬定具體的合作合同細則,并簽訂具體的合作合同。而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對合同的細節內容進行認真審理,不能出現疏忽。事實上,很多合同的違約問題,都是由于細節把控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簽訂正式合同時,必須對合同的細節和重要條款進行有效把控。在這一環節,需要充分注重三個方面的規范化,一是對相關合同術語的規范化應用。事實上,在國際貿易合作開展過程中,往往有一些專業術語,而這些專業術語都有著相應內涵,想要有效規避其風險,就必須對風險內容進行深度把控。其次是在付款方式的選擇。在國際貿易中,付款方式普遍使用的是直接匯款和信用證等方式,因此,茶葉企業必須對自身付款方式進行有效了解,從而避免因付款問題造成合同合作風險。最后,是出現問題之后,解決雙方爭議方式的具體選擇。無論是仲裁,還是提請訴訟,都盡量選擇合作雙方容易執行,且能夠對我國茶葉企業起到有效保護作用的方法。

        2.3合同履約過程中存在的法律風險及防控思路

        合同完成商談和簽訂后,最重要的過程是合同履約。在合同履約過程中,茶葉企業應該注重對合同履約條件的把控,同時針對雙方合作進程的具體實施情況予以及時更新。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把握兩大細節,一是對雙方具體合作條款的內容進行認真對照,并按照相關要求予以執行。比如在合同中,會對雙方貨物交付時間和相關進度予以約定,而茶葉企業就要結合這一要求,按照約定嚴格執行。此外,在貨款的收取上,也要及時予以跟進,當雙方合作過程中出現其他因素影響時,要及時上報雙方管理層,從而繼續決定合同執行情況。此外,是在茶葉交付和貨款收取過程中,要及時予以檢查,并及時給與對方反饋,一旦出現任何問題,都要及時與對方溝通,驗證。

        3結語

        隨著全球國際貿易一體化程度不斷提升,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都積極參與到國際貿易活動當中。而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同時也有著最體系化的茶葉生產技術和最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我國茶葉出口貿易歷史已逾千年,因此在整個茶葉國際貿易體系中,我國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到今天,我國在國際綠茶市場上也占據著重要位置,其對國際綠茶市場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話語權。結合長期以來的國際茶葉貿易實踐活動來看,茶葉企業要想在國際貿易過程中有效維護自身利益,就需要其在貿易活動過程中,注重對合同簽訂時的內容和與合同相關的各個細節進行認真研究,同時對潛在的風險進行合理把控,從而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有效防范合作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和不足。

        參考文獻:

        [1]潘秋香.企業國際貿易中合同風險的法律防控[J].法制世界,2013(6):151-154.

        [2]柴瑋.從世界茶葉供需看中國茶業國際貿易[J].世界農業,2013(17):89-95.

        [3]張蘭蘭.國際貿易中合同風險的防控[J].中國商貿,2014(12):185-189.

        [4]張近情.中國棉花對國際貿易市場棉花價格影響[J].中國農業資源,2015(5):203-207.

        [5]楊慧娟.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需求與彈性[J].中國茶葉,2015(13):17-22.

        國際貿易的相關論文范文二:國際貿易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探討

        摘要:利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從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方面分析國際貿易中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及表現,提出解決國際貿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以降低國際貿易的風險,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道德風險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由斯坦福大學的邁克爾斯彭斯(MichaelSpence)、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Akerlof)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三位經濟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他們在信息不對稱市場分析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信息不對稱理論,并在2001年因此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期間,這一新的理論一直沒有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一些經濟學家把信息不對稱理論引人到市場經濟的相關領域,才使得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目前該理論已經成為信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信息不對稱理論主要研究信息在相關交易過程中因信息的不對稱性分布而對交易行為和市場效率所產生的一系列影響。其基礎是人們信息獲取能力的不對稱性,從而導致某些信息參與人擁有另一些信息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信息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這是信息的基本特征。產生于人類社會實踐并在社會中交流傳遞的的信息的不均衡,我們稱其為信息不對稱現象,對于國際貿易而言,傳統貿易理論說明了企業走向市場的根本動因,從企業的視角來看,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從事國際貿易的根本動力,企業面向國際貿易市場,在充滿各種風險的國際市場,企業通常把防范風險放在第一位,把營利放在第二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企業通常對國際貿易市場信息掌握不充分,在充滿風險的市場環境中不能輕信客戶。另一方面,相對經驗成熟的企業雖然對貿易市場風險有足夠的認識,也采用了一些避免風險的工具和手段,但在開拓新興市場時也會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貿易機會信息不充分、貿易合同執行不力等造成的利益流失,如果市場間沒有時間和距離等限制市場機會的壁壘,那么國際貿易量將急劇增加。

        二、信息不對稱狀況產生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生成普遍非均衡性。從本質來看,任何信息都產生于一個局部的個體,因此信息不對稱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事物是運動的,信息會隨時反映事物的運動及其伴隨的一系列屬性。在該新信息通過一定的渠道傳輸給信宿之前,該信息相較于其他信息就有了一定的優越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不對稱性。由于新信息的產生是不停歇的,即是信息對稱性的產生是不停歇的,具有普遍性。

        2.信息的海量增長導致了信息不對稱情況的發生。在當前社會信息化進程中,社會信息量,特別是科學知識類信息呈爆炸式增長。英國科學家詹姆斯馬丁曾預言:人類的科學知識在19世紀是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中期是10年增長一倍,70年代5年增長一倍,80年代有專家估計每3年增加一倍,到了90年代,全世界每年大約有300萬~400萬篇科技論文問世。在這樣一個信息量爆炸的時代,任何的個體或幾個都無法并且務必要獲取全部完整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推進,不同個體或機構上信息的占有量量差距會不斷加大,信息偏態分布在整個社會呈現加速擴張態勢。

        3.信息占有方的壟斷優勢。在市場交易情況中,交易者占有越多的信息越處于有利的地位。因此,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信息占有方往往采用隱藏信息或向市場提供虛假信息等手段,使交易對方無法及時獲得交易所需的相關信息。在現實中,往往存在消費者或消息弱勢方在交易達成之后才掌握全部真實信息的狀況。

        4.信息獲取的成本擴大了信息不對稱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即:富者擁有的信息越來越豐富,而貧者擁有的信息越來越貧瘠。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必然需要成本,這就要求人力、物力、財力等經濟資源的投入。這就形成了針對市場環境下部分交易者的信息對稱屏障,信息交易成本過高造成了交易一方的絕對劣勢。

        三、國際貿易中信息不對稱的表現

        1.國際貿易中的事前信息不對稱。相關貿易信息掌握的不對稱引發完成交易前產生逆向選擇,也就是使掌握信息相對較多的一方利用另一方對信息的無知來獲得額外利益。國際貿易中的多邊或雙邊貿易由于受到自然資源、地理位置、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國際貿易市場的統一存在很大的障礙。國際貿易中的逆向選擇問題通常表現為:一是利用廠商對海外市場不熟悉。不了解貿易對方信用狀況,偽造單據,發生國際貿易合同的逆向選擇;二是國際貿易欺詐犯罪分子以各種虛擬公司名義進行欺詐,產生利用貿易所在國管理漏洞的逆向選擇;三是在一國或者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時的逆向選擇,以不可抗拒的巨變為理由,貿易國拒絕承擔自己的責任。

        2.國際貿易中的事后信息不對稱。事后信息不對稱狀況引發完成交易后發生道德風險。就是指簽訂合同的一方損害了另一方的利益,而受損的一方又無法加以確定。在國際貿易中,由于交易的雙方處在不同的信息儲備中,在交易發生前相互沒有關聯,缺乏互相公開的收益和成本,使得貿易雙方之間建立的互信機制很交易就被打破。在完成交易后買賣雙方都易出現道德風險問題。買方收到貨物后在不完全承擔利益風險時,會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自私行為,例如謊報收貨情況,暫不付款或惡意退貨,使賣方利益受損。賣方由于在信息占有上處于優勢,在完成合同后,可能發生以次充好,給賣方質量較低的同類商品代替原來買方所看到的商品??傊?,買賣雙方占有信息的不對稱是產生道德風險的根本原因。

        四、解決國際貿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對策

        信息不對稱直接導致了國際貿易中各種問題的出現,但這種狀況并不是不可逆轉的。要徹底減少國際貿易中的相關風險,就必須盡力實現貿易信息的對稱化。使國際貿易交易雙方在獲得成本最小化的信息,即做到信息的透明和公開。

        1.強化信息傳遞技術。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手段,實行電子化信息披露。這對于增強商務信息透明度、提高貿易信息傳播效率及弱化信息不對稱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從技術層面上講,首先,利用防火墻加強訪問控制。通過建立網絡通信過濾原理來鑒別、控制訪問,有效的提高國際貿易過程的安全性。其次,可采取實施數據加密技術。其作為防止國際貿易信息系統信息失真的基本控制技術,提高了國際貿易信息的安全性。第三,完善身份識別系統,控制訪客訪問,防止不擇手段竊取商業信息機密。通常有數字證書、簽名等身份識別技術。

        2.信用量化與公開。信用量化是通過信用評級機構對信用指標體系和信用評價標準進行設計,提供一個簡單的、直觀的用于判斷對方信用狀況的標準。信用的公開和量化為相關信用的快速識別和判定提供了科學的條件,從而弱化交易風險,順應了國際貿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3.完善信用評價管理體系。商業信用是建立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信用借貸,我們只有深入了解價值鏈,才能真正篩選出優秀的項目和企業,從而進行安穩的貿易和投資。現在許多國家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信用等級評價制度。信息的可量化和公開透明為企業信用的識別和判斷提供了便利。標準的信用管理評價體系,可以對交易前期的客戶資信調查與評估、中期的債權保障和后期的賬款管理與追收進行系統的管理,從而科學有效地促進國際貿易中信息的對稱,把信用風險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也順應了現代貿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4.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從業人員素質對于解決國際貿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來說至關重要。提高國際貿易從業者的信息意識、服務水平是消除國際貿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主要對策。國際貿易活動程序復雜,技術性強,應該強調對工作的操作規范,同時加強外貿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只有從業者精通訂貨、單證、運翰、付款等貿易過程中相關環節的內容和程序,熟練掌握從各種信息源檢索、評價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才可能有效避開諸如距離和時間等限制市場機會的壁壘,從可控人力資源方面預防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產生。5.健全國際貿易相關的法律法規。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將信息不對稱的風險降到最低。伴隨改革開放程度的加深,海外投資、對外貿易、電子商務應用等國際經濟活動日益增加,跨國合同詐編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國際上,應締結雙邊、多邊條約,促進國際貿易遵循統一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在國內,借鑒其他國家控制貿易欺詐的立法經驗和已取得的成果,在貿易立法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更,運用事前控制、事中阻止、事后懲戒等手段,加強了防范和治理國際貿易風險的力度。

        參考文獻:

        [1]孫國霞.基于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研究[J].現代情報,2007(3):159-163.

        [2]胡美倫.從信息不對稱理論談我國國際貿易風險的防范與治理[J].理論探討,2006(6):84-86.

        [3]房靜靜,苗向林.國際貿易市場信息不對稱及關系網問題探討[J].對外經貿,2014(10):26-27.

        [4]葉艷鳴,劉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成因分析[J].情報雜志,2007(04):92-93.

        第4篇:國際貿易風險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拖欠信用風險管理機制

        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外貿出口的進一步加快發展,我國企業被外方拖欠貨款的問題日益凸顯。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債務拖欠等問題已成為外貿企業發展的瓶頸。文章首先對我國外貿企業貨款拖欠問題的現象進行客觀分析,然后剖析其深層次成因,進而從新的視角為我國外貿企業解決該問題提出建議。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出現的經濟糾紛也有所增加。其中國際貿易拖欠,即在對外貿易中應收款不能及時安全收回,大量外匯滯留損失在外,成為困擾我國眾多外貿企業的一大難題。而且隨著人民幣的升值,這一難題造成的損失也在擴大。支付結算是進出口貿易業務鏈上最關鍵的一環。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支付結算工具日漸增多,這給貿易雙方帶來了周轉與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風險的存在,其中也潛伏了風險。以托收方式為例,若買方違約,拒絕贖單,賣方便無法收回貨款。

        一、造成我國出口貨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從國外統計數據上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國出口貨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從國際貿易拖欠案起因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的直接起因以惡意欺詐為主。具體結構為:有意欺詐的拖欠款占60%;產品質量、數量或交貨期有爭議的占25%;屬于我方外貿企業交易嚴重失當及管理失誤的占15%;交易人員私下默契臺底交易占2.5%;其他性質占2.5%。我國對外貿易的過半貨款拖欠是由客戶的惡意欺詐引起,而非人們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諸如產品質量或貨期等貿易糾紛引起。

        2.從國際貿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華人公司(包括我國港、澳、臺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純為貨物有爭議的公司占20%;(4)駐外機構占5%;(5)其他占5%。

        3.從外貿企業性質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客戶信用風險導致的國際拖欠所涉及的企業以國內的全資中資企業為主體。具體結構為:80%來自國內的企業,其中的50%為國有外貿企業,30%為私營外貿企業;另外20%來自三資企業。

        4.從客戶新舊特征看,過半數的國際貨款拖欠由老客戶造成。而非人們通常理解的國際貨款拖欠主要由資信不良的新客戶造成。

        二、外貿業務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人們經過對幾十起不同類型國際貿易拖欠案件進行調查,發現在外貿業務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不重視對外商資信調查。資信調查是我國外貿公司對外成交不應缺少的一個環節,外商資信狀況直接關系到外貿公司能否嚴格履行合同,安全收匯、收貨。有些外貿公司在進出口貿易中,對外商既不做資信調查,又輕率采用對出口方具有極大風險的付款方式(D/A、T/T),給國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詐行騙造成可乘之機。在對外貿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戶資信情況和經營狀況也并非一成不變。當老客戶付款出現異常時,如果缺乏警覺,不及時進行資信調查,了解其目前營運狀況,便會喪失避免風險的機會。

        2.貨物質量有問題,履約不嚴肅。出口中不按時交貨,貨物品質、數量、規格與合同不符,導致外方索賠現象時有發生。

        3.合同條款有紕漏,業務操作不規范。有些合同貨物品質規格不具體,違約責任不明確,支付條款不對等,出現爭議難以解決。在信用證條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嚴格審證,操作不慎,出現單證不符,遭對方拒付貨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視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在對外貿易中“重關系,輕索賠”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寧可國家利益受損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諸法律,有的公司選擇國外不良討債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從上述現象和存在的客觀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國際貿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國外原因又有國內原因。就國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國開放之際,積極擴大對外貿易,但相應的法律體系尚不健全,外貿公司業務人員與管理者還未完全熟悉國際操作規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態,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將我外貿公司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條款和操作方法上設下圈套,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企業逾期未收匯屬于國外方面諸多原因中,進口商信譽差和我駐外機構有意拖欠約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國外貿企業風險損失的原因除了企業主體信用管理觀念的嚴重缺乏外,來自企業產權制度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

        三、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的成因

        具體來說,我國外貿企業客戶信用風險成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貿公司體制與現代化的國際經貿發展要求不適應。我國外貿公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制,雖經轉換經營機制,擴大自,但在經營、企業管理、財務制度等方面沒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對業務人員和業務活動缺少必要的監督和制約,因此既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又不能妥善解決問題。外貿企業產權不明晰,使得很多國有外貿企業管理者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業績考核,不顧企業長遠利益,盲目賒銷;有的企業迫于市場競爭壓力,單純追求銷售額增長,盲目打價格戰。這些行為導致了企業應收賬款上升,銷售費用上升、負債增加,呆賬壞賬增加,效益下降,偏離了最終利潤這一企業最主要的目標。強化企業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銷售收入增長和風險控制這兩個目標之間尋求協調一致,保證最終利潤這一根本目標的實現。

        2.相關部門缺乏信用風險管理意識,由于從政府到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意識都比較淡漠,對信用管理工作重視不夠,導致政府對企業缺乏政策引導和有效支持;有的企業雖然感到信用風險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無從下手,且成本較高,在本來利潤率不高的情況下不愿為此支付費用,進而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干脆漠視不管。目前中國出口企業的壞賬率超過5%,而發達國家企業卻只有0.25%至0.5%的水平,國際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國企業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難,一開始并不是對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國企業自己出現制度和管理失誤。

        3.企業內部職責不明確,在我國外貿企業現有的管理職能中,應收賬款的管理職能基本上是由銷售部和財務部這兩個部門承擔的。然而在實踐中這兩個部門卻常常職責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協調與制約機制,容易造成外貿企業在客戶開發、信用評估、合約簽訂、資金安排、組織貨源、品質監督、租船訂艙、制單結匯等諸多貿易環節出現決策失誤并導致信用損失。外貿企業內部職責不明確已成為企業賬款拖欠趨勢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4.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業務人員素質差是造成國際貿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來,過分強調國際市場開拓,忽略了國際市場的復雜性和對風險的防范;過分強調開拓面和追求成交額,放松了對國際拖欠的管理。對外商進行資信調查在我國外貿公司中沒有制度化,業務過程中隨意性大,在調查的案件中,我外貿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以T/T、銀行轉賬形式成交的占25%。

        5.對外貿企業運作中的行為規范管理不嚴格。有些外貿公司以承包、放權為名,實際是放任自流,致使內外串通、損公肥私、的事件屢禁不止。

        6.法律意識淡薄。一些企業負責人和業務人員習慣于用行政手段處理問題,不敢于、不善于動用法律手段解決對外貿易中的問題。有的公司在明顯是外方違約或欺詐,使公司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7.國有資產自我保護機制不健全。在財務和考績制度上不能及時反映企業逾期未收匯的狀況,對造成損失的直接責任者也無相應的懲治措施。主管部門不了解國際拖欠的問題,因而無法設立預警線,難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

        8.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目前我國外貿企業業務人員信用風險防范意識薄弱,信用風險防范手段單一,沒能掌握或運用現代先進的信用管理技術和方法。對客戶的信用風險缺少評估和預測,交易中往往是憑主觀判斷做決策,缺少科學的決策依據。在銷售業務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額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銷售人員違規經營、違章操作,甚至與客戶勾結留下可乘之機。在賬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專業化的方法。

        由于經營和管理體制上存在缺陷,國際貿易拖欠問題不斷發生,被拖欠的企業不愿意將事情暴露,所以問題難及早發現,形成一個逃避監管的死角。如不及早研究和解決國際拖欠問題,必然會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

        四、避免和解決國際拖欠問題的對策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國外貿體制改革,加快外貿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使外貿企業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得到徹底改善。對此,應完善制度,強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國際拖欠案件的發生,并逐步建立起國際貿易風險的預防、監控、治理機制。

        1.提高外貿業務人員素質是當務之急。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國際貿易風險的研究,外貿企業要注重業務人員防范國際拖欠能力的培訓,對剛剛從事外貿工作的人員和近年來取得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尤為重要。外經貿院校也應開設有關課程,同時各進出口商會應對本行業進出口公司提供國際市場開拓與風險管理的咨詢服務。

        2.建立外貿風險管理的規范操作程序。加強內部管理和對外商資信調查,是避免發生國際拖欠的主要措施。尤其以D/P、D/A成交的貿易,需要進行嚴格的評審和有關部門出具的資信調查。從實際經驗看,堅持對新客戶先資信調查后成交,對老客戶定期進行調查或發現疑點及時調查,可使境外拖欠案件下降50%。我國外貿企業對信用風險的防范一直是進出口業務風險防范中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特別是在出口貿易中,我國外貿企業因詐騙而受到的損失是很大的。所以,今后我國要新增設信用管理部門,從規范客戶資信管理體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動態了解客戶狀況,統一整理分析客戶信息資源,評定客戶資信類型或等級,并隨所掌握信息的變化及時更新評估結果,盡量做到知己知彼。接著要完善客戶信用控制體系,對不同資信類型或等級的客戶應在預付款、信貸擔保、貨款拖欠時間等方面予以不同的對待。

        3.外貿公司在無法確定交易風險程度的情況下,應向保險公司辦理出口信用險;貨款逾期三個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動。發現對方逾期不付款,如三個月自己追收不回,應積極尋求外部途徑解決(包括仲裁、訴訟等法律途徑)。國際貿易經驗表明,在貨款逾期三個月時即進行追索,損失可以減少70%左右;外經貿管理部門應對外貿企業逾期未收匯問題進行專題調查;加強對國際經貿法律的宣傳教育,增強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和解決問題。從事國際貿易涉及到廣泛、復雜的法律,貿易的每一種方式,交易的每一個環節,合同的每一個條款,都是一種法律關系的體現,涉及不同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在對外貿易活動中,必須依法辦事,嚴格遵守合同,注重發揮律師的作用,這是被國際貿易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經驗。

        第5篇:國際貿易風險論文范文

        【摘要】國際保理業務已成為國際貿易主要的結算方式之一。但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很不穩定,還存在一些問題,應從完善市場、控制風險、加快軟件和硬件的建設上加以應對,以加快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

        國際保理,是當今國際貿易中的一種結算方式。它是指出口商利用商業信用出賣商品,在貨物裝船后,將發票、匯票、提單等有關單據無追索權地賣斷給保理商,立即或遠期收進全部或部分貨款,從而取得資金融通的一種方式。

        保理這種結算方式適應了目前國際貿易中流行的非信用證結算的實際情況。目前,國際上已成立包括我國在內的130多個國家參加的國際保理聯合會FCI,并公布了世界各國保理公司所接受的統一慣例。

        一、我國保理業務的難點分析

        (一)我國保理業務發展的現狀

        中國的保理業務總額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還不到1%,這和我國作為第3大貿易國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中國銀行于1992年在國內率先推出國際保理業務,并于1993年加入FCI,成為FCI的正式成員。之后,交通銀行和東方國際保理咨詢服務中心也陸續參與了此項業務。1995年5月,中國銀行也啟用了EDIFACT系統與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保理公司進行業務往來,在信息傳遞上更加及時、準確。但是保理業務在中國的發展是很不穩定的,按照FCI的統計,2001年中行、交行的保理業務額為4000萬美元,2002年下降到1500萬美元,2003年和2004年也分別為2000萬美元。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國際保理業務量只占我國結算量的很小比例。

        (二)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難點分析

        1.信用風險控制不健全。信用交易在我國當前尚未普遍建立,由于受匯款、托收、信用證等傳統交易方式的限制,我國出口企業滿足于用傳統的結算方式進行交易,還不能完全適應建立在商業信用基礎上的保理業務。

        2.保理業務立法不健全。雖然我國已經加入國際保理聯合會,接受了《國際保理管理規則》、《國際保理公約》等,但這些規則尚不能直接用于指導監督我國保理業務的具體實施。我國尚需要建立一套指導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的法律體系。

        3.保理業務的信息化、電子化設施尚不完備。能提高效率、節約資源的因特網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自然也滲入了保理業務。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網上交易成為滿足客戶要求,戰勝競爭對手,占有市場的又一利器。而我國商業銀行與各國保理公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網絡,降低了相互之間的信息傳遞效率。相對落后的硬件設施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國保理業務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我國的保理業務走向國際市場。

        4.缺乏一支訓練有素的保理人才隊伍。保理業務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業務,要求從事國際保理業務的人員不僅具備熟練的英語應用、計算機操作能力,還要有較豐富的國際金融知識、法律知識,熟悉相關國際慣例、國際貿易交易規則和習慣等。我國從事保理業務的工作人員大都未經過專業的國際保理業務培訓;在實踐中從業人員也缺乏實務方面的鍛煉。

        二、我國的應對措施

        我國的保理業務還處于發展階段,業務量低,開展的區域有限,但是國際保理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對于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大力發展保理業務是國內各商業銀行面臨的一項緊迫的任務。對于今后保理業務如何發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不斷完善保理市場

        隨著我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份額的迅猛增長,我國必然要建立與增長相適應的、和國際接軌的現金國際結算工具。在這一環境下,單純依靠我國企業自覺轉變交易觀念,改變傳統交易習慣不能適應這一發展。政府必須出臺扶植政策,鼓勵出口企業應用保理業務以擴大對外貿易;引進利益驅動機制,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開展保理業務中有利可圖,從而變被動發展為主動引導示范。在我國商業銀行新業務開辦、金融創新業務品種推出的審批問題上,金融監管當局可在各商業銀行實行有效風險防范措施的基礎上,給予盡快批準。另外,我國商業銀行還應當努力改進信息調研工作,提高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廣泛運用世界各地的行網絡和保理商網絡,為客戶提供及時、可靠、高效的服務。

        (二)加強保理風險控制

        首先,我國商業銀行在做保理業務時必須做好信用風險的防范,銀行應該對銷售商、購貨商的資信進行評估,核定保理信用額度。其次,保理業務作為一項金融服務,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從其微觀角度來看,都需要一套完整規范的法律制度與之相適應。中國人民銀行應盡快出臺保理業務管理法規和基本操作規定,以規范我國保理業務的發展,同時加強保理業務的現場監管和風險防范措施。通過配套的法規建設,可以保證保理業務在我國的健康發展,減少甚至避免銀行的經營風險,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益;同時可以充分發揮保理業務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優勢,提高國際貿易份額。再次,促使我國開展國際保理業務的各商業銀行都加入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共同遵循國際保理公約和國際保理慣例。

        (三)加快國際保理業務所需的軟、硬件設施建設

        首先,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國際保理業務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國際業務,提供國際保理業務的金融機構和采用保理業務進行結算的企業都應重視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商業銀行可以邀請與我國有業務往來的國外大保理公司人員來介紹國外開展保理業務的最新動態,請國際知名專家到我國各地舉辦各類保理業務培訓班,組織人員參加國際保理商聯合會的保理課程學習、考試,通過考核挑選高學歷、高智商的人進行有目的的培養、鍛煉,為保理業務的開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另外,國內同行之間應定期進行業務研討,磋商交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其次,在內部管理上,一方面對國際保理業務機構可考慮設置專門機構,制定相應的業務操作規程及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另一方面在國際保理業務的定價問題上,可參照國際標準再加上對本行開展該業務的成本收益分析,確定合理的價格,同時對在不同目標市場的客戶體現差別定價策略,甚至可與單一大客戶協商來確定價格。

        再次,就近年來我國國際貿易拖欠案的直接起因看,70%的國際拖欠是由于對客戶資信不掌握,25%是產品質量及貨期方面。可見,要想成功開展國際保理業務,必須做到:一是切實加強國際貿易風險意識及防范措施的教育;二是嚴格把好出口商品質量關。

        第6篇:國際貿易風險論文范文

        從去年年底開始,特別是今年5月份以來,越南發生了一系列的經濟風波。受此影響,我國外貿企業對越南的出口和投資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下滑勢頭有所顯現。

        面臨風云變幻的國際經濟局勢,出口信用保險已經成為我國很多外貿企業“走出去”的保護措施;而越南金融危機的發生,也讓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簡稱“中國信保”)再一次承擔了為我國企業對越投資、出口保駕護航的重任。

        越南經濟急轉直下,貿易風險陡然激增

        在過去的10 年里,越南一直是亞洲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年均經濟增長率維持在7.5% 的高水平上。由于大量的海外資金看好越南,流入越南的外國直接投資和熱錢持續累積。直到2007 年下半年,越南一直是世界投資機構的寵兒。而為了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越南政府也對物價上漲、經濟過熱等現象保持了較高的容忍度。[ Www.LunWenData.Com]

        不過,今年以來,隨著越南的多項經濟指標亮起紅燈,人們對于越南經濟的信心也急轉直下。數字顯示,5 月份越南國內的通脹率達到了25.2% 的惡性通脹水平,為13 年來新高;今年1~5 月份的貿易赤字達到了144 億美元,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數額?!霸侥蠁栴}的根源在于經濟增長過快,特別是虛擬經濟部門?!鄙虅詹繃H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

        越南金融危機的出現和深化,對我國企業的對越出口和投資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艾F在,我國在越南投資的企業普遍面臨生產成本加大的問題”,越南中國商會副會長賀長順說,“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出口到越南的貨物無法議付,因為越南的美元比較緊缺,現在不少貨物只能積壓在港口”。同時,由于越南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企業的對越出口難度加大,客戶的不穩定性增加,收匯風險加大。

        據統計,以河北省為例,今年4月份,河北省的對越出口額達到6687 萬美元,但進入5 月份,對越出口額迅速回落到4347 萬美元,環比下降35%,呈現出明顯的下滑態勢。

        信用保險促進對越貿易,中國信保保障外貿安全

        面對愈演愈烈的越南經濟風波,如何保護中資企業的對越貿易安全?這是中國信保一直在思考和破解的問題。中國信保在國內有23個營業機構,在倫敦等地設有海外代表機構,與全球諸多政府部門、金融保險和法律等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已經形成覆蓋中國、走向國際的業務服務網絡。

        越南是我國在東盟地區的重要經貿伙伴國之一,也是中國信保在該地區業務開拓的重點市場之一。中國信保一直都在關注越南的經濟風波。目前,中國信保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和投資保險3 個產品,可以保障企業對越南出口以及投資的安全。

        有了這3 項信用保險產品,一旦企業投資所在國發生匯兌限制、征收、戰爭及政治暴亂、政府違約以及承租人違約等風險,中國信保可以向投保企業提供經濟損失賠償。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越南雙邊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信保支持企業對越南出口和投資的作用逐漸顯現。2002年,中國信保支持我國企業在越南開展了短期險業務,承保規模為158.3 萬美元;到了2003 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了3508萬美元。此后,中國信保對企業開拓越南市場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07 年,中國信保支持企業在越南出口和投資總規模已經達到了19.25 億美元。

        2008 年5月,在中國信保承保的出口越南項目中,有一筆200多萬美元應還款到期,越方向中國出口商提出延期一個月支付的請求,經過雙方協商,最終越方在拖欠10 天后支付了款項?!斑@是越南中長期業務中首次出現債務人請求推遲還款的事件。從中可以看出,目前越南項目還款因貨幣危機而受到一定影響;但是,在出現支付困難時能主動與債權人保持積極溝通,這說明越南目前債務償還意識以及主觀信用仍較好”。該項目負責人說。

        關注越南經濟動向,加強信用風險防范

        雖然國際經濟風云變幻,面臨著很多難以預知的風險,但是國內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仍有待提高;還有一些企業雖然對信用風險概念并不陌生,但對信用風險的防范以及有關工具的使用還遠遠不夠。據有關部門調查:目前我國93% 的出口均是在沒有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和保障的情況下進行的。對于這種情況,越南經濟風波的爆發又一次為國內外貿企業敲響了警鐘。

        中國信保一直致力于開展信用保險宣傳,提高企業風險防范意識,幫助企業提升信用管理水平。自2005年起,為了幫助我國企業把握全球信用風險,中國信保開始以中國視角繪制的全球信用風險“地圖”——《國家風險分析報告》。在這份國別信用風險圖中,中國信保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金融、社會狀況等,從中國視角將韓國、日本、英國、美國等60個和中國外經貿交往密切的國家所存在的國家風險劃分為九級。根據評定,越南的國家風險被評定為五級,亦位居國家風險較高水平之列。

        今年以來,中國信保也對越南當前的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狀況給予了高度關注,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具體包括以下4 個方面。

        一是如果發生保險責任內的風險,中國信保按照保單規定及時向投保企業進行賠付,確保企業經營不受影響,能夠可持續發展。

        二是收集和整理動態信息,加強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研究,注重風險的過程追蹤管理,強化風險監測和管控機制。

        第7篇:國際貿易風險論文范文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進出口貿易;匯率變化

        一、引言

        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很多,具體說來,因素至少有四個:一、本國的勞動水平與勞動產品;二、本國的貨幣發行水平;三、對應國的勞動水平與勞動產品;四、對應國的貨幣發行水平。今年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可謂綜合原因下的結果,從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拉開序幕。當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為8.1100,而到了2012年2月13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下降為6.30,除了期間匯率的起伏波動外,人民幣明顯升值。

        二、人民幣匯率上升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

        作為一種國際性貨幣,人民幣匯率的形成與美元和歐元直接掛鉤,只要這兩種貨幣發生變化,那么人民幣匯率必然會發生變化。從大的方面講人民幣發生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世界經濟的走向,引起亞洲各國的資本市場會出現了動蕩趨勢。因為投資者以為人民幣升值之后,中國的出口將會減少,與出口有關的進口、原材料需求將會減少,所以,回報將會減少,投資利益和信心受到打擊。下面具體分析下匯率變動和匯率的價格彈性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

        1.匯率變動對進、出口的影響分析。

        徐暉(2005)根據中國1994-2003年度的季度統計數據,對我國進、出口之間的協整關系和Granger因果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進口時出口的Granger原因,而且從長期來看,我國進口對出口具有顯著地影響(正相關性),即進口幾乎完全可以解釋出口。謝智勇(1999)通過對于1996-1997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我國進、出口的匯率相關系數僅分別為0. 29和0. 35。謝建國(2002)通過對1978-2000的數據進行分析,認為匯率變動僅能解釋貿易收支的3%。由此可以推斷,人民幣升值雖然使商品出口的外幣價上升,但是在加工貿易中,大部分原材料來自進口,因此人民幣升值會使得進口價格和企業成本下降,可抵消大部分因為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造成的消極影響。可見人民幣的升值對我國的加工貿易的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

        2.匯率的價格彈性對進、出口的影響分析。

        任永菊(2003)通過對我國進口和出口的關系檢驗,其研究成果顯示,我國進口對出口的彈性為0.818,即82%的進口經過加工后復出口,得出人民幣有利于出口進而有利于復出口。熊其康(2007)通過運用CHINA-QEM宏觀經可以由此得出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較小。濟計量模型分析價格彈性和匯率彈性對進出口的影響。其用2006~2007年的相關數據得出出口價格彈性約為-0.27-0.56,出口匯率彈性約為0.14~0.27。彈性的絕對值都比較小。因此也證明了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的進出口影響比是較小的。

        三、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1.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和調整產業結構。

        人民幣適度升值會迫使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同時,人民幣升值會降低先進設備的進口成本,有利于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2)減少貿易順差,改善和各主要貿易國的貿易關系。

        人民幣適當升值可增加我國進口總額,有利于減少貿易順差、緩和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促進我國經濟和貿易的和諧發展。

        (3)有利于我國對原料、能源產品的進口。

        在國際能源和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提高國際購買力,不僅有利于吸收海外資源,而且會緩解國內資源瓶頸,減輕我國進口能源、原料的負擔。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1)人民幣過快升值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

        如果人民幣升值過快,勞動密集型企業為維持一定利潤,出口產品價格將有所提高,這將削弱其國際競爭力。

        (2)影響了進出口企業的經濟收益,增加外匯風險。

        從新匯制運行14個月表現來看,其彈性正逐步顯現,使我國外貿市場隨時處于匯率變動的風頭浪尖之上,使國際貿易成本增加,從而對外匯市場的避險功能和避險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3)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不斷加大。

        由于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收支的改善效應不大,從而我國國際收支順差具備剛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會不斷形成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即順差外部壓力人民幣升值再順差外部再壓力人民幣再升值。因此從長期來看,如果屈服外部壓力可能會造成人民幣的惡性盤升。人民幣升值應采取小幅度、慢性化、長期性升值的原則,切忌大幅度、快速式升值。

        四、面對人民幣升值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推進自主品牌建設,鼓勵和保護知識產權。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出口,積極培育和樹立自己的品牌,使越來越多的產品形成品牌優勢。對于提高我國的貿易利益,緩解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維持我國出口的穩定、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第二,提高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建立對高新技術產業和產品的貿易支援,通過便利與優惠的融資和保險等政策支持,為高新技術產業和產品的發展和出口提供有利條件。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產業結構,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推動外向型產業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升級,實現出口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大力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擴大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注意技術引進和產品研發,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新工藝和新產品,發揮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對提高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的促進作用,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提高出口行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鼓勵企業加強產品質量和生產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推動和支持行業組織、龍頭企業建立質量檢測中心等公共技術平臺,提供公共檢測服務。壓縮淘汰過剩落后的夕陽產業,對那些市場已經飽和、資源浪費過大、技術進步緩慢、缺乏創新能力的產業進行淘汰和調整,積極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第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形成機制。目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產生于2005年7月21日,此次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后,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釘住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1331。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自從匯改之日起人民幣就保持著持續、緩慢的升值。首先,要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其次,加強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再次,央行應加強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引導。最后,從參考一籃子貨幣逐步過渡到浮動匯率制度。

        第四,重視和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是一種知識和技術含量更高的貿易方式,是未來最具增長潛力的領域,也是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和貿易結構的戰略選擇中國服務貿易出口規模比較小,服務貿易結構分布也不盡合理,我國應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規模,并著力優化對外貿易的整體結構,在出口勞動密集型服務的同時,適度保護幼稚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實現我國出口貿易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第五,繼續實施出口產品的地區多樣化,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借助信息市場擴大出口,通過向中東、俄羅斯、拉美各地區的出口增長,來寬解對發達國家的出口放緩。我們應有意識開拓新興市場,通過新興市場的增長來彌補發達市場的下降,多元化戰略的實施,有助于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分散貿易風險,減小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

        第六,鼓勵出口企業合理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外匯風險。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外匯風險,國內企業還應該充分運用出口信用保險這一各國政府普遍采用的、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減少企業收匯風險。企業必須建立一套良好健康的風險防控機制,準確地判斷風險,并及時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做好事前風險防范準備,可以借助商業銀行的創新型信用避險工具,最大程度上規避海外信用風險。

        參考文獻:

        [1]梁達.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在發展中不斷優化[J].中國經貿導刊,2007(24).

        [2]熊其康.人民幣匯率改革對我國外貿進出口企業影響的研究[J].金融改革,2007(2).

        [3]謝智勇.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匯率與進出口貿易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1999(7).

        [4]任永菊.我國進口與出口的關系檢驗[J].當代經濟科學,2003(3).

        [5]徐暉.經常項目可兌換條件下的我國進出口關聯性檢驗:1974-2003[J].當代財經,2005(7).

        第8篇:國際貿易風險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貿易摩擦;保護貿易政策;綜合競爭力

        一、美國為什么對我國出口紡織品頻頻發難

        (一)導致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國外因素 第一,美國借對中國紡織品的制裁緩解貿易逆差及失業壓力。長期以來對華貿易的巨額逆差使得美國國內許多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頗為不滿,他們聲稱中美貿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因而應對我國輸美產品予以設限。而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又以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產品為主,因此當美國以縮小貿易逆差為理由而采取保護性貿易政策時,作為我國出口重頭的紡織品自然是首當其沖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我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額劇增。美國卻認為是低價進口紡織品大量涌入美國市場造成了美國國內產業工人的失業,盡管事實證明美國國內失業率與貿易逆差之間并無直接聯系,但美國政府則聲稱鑒于“公平”起見,須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紡織品采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為美國紡織品的主要進口國,我國的進口紡織品成了美國國內失業問題的“替罪羊”。

        第二,美國對WTO體系下的特保條款和非市場經濟條款肆意濫用。根據中國加入WTO時在《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和《中國加入WTO工作報告書》中做出的承諾,如果世貿組織成員在確定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由于市場擾亂、威脅和阻礙這些產品的有序發展的話,在與中國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則可對中國的出口紡織品進行限制,而由于相關文件中對于“市場擾亂”及“威脅、阻礙相關產品的有序發展”的標準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美國則擅自將此標準當作“自由裁量權”而加以濫用,對我國的進口紡織品肆意制裁。 在對于反傾銷和反補貼的確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場經濟條款規定,對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界定價格要低于市場經濟國家,這也意味著從2008年特保條款到期到2016年我國“非市場經濟國家”有效期結束的八年間,反傾銷與反補將成為美國限制我國紡織品進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國出口紡織業的弊端

        第一,出口紡織品同質化嚴重,單位創匯額低。我國出口紡織品多年以來主要有中低檔產品構成,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難免要走低價競爭的道路,從而給了進口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以可乘之機。產品范圍的狹窄、營銷路徑單一使得我國紡織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額巨大,損失慘重。 另外,與我國其他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一樣,我國的出口紡織品也有技術附加值與品牌價值低的通病,大多數出口紡織品都是國外品牌的貼牌、定牌生產,只能賺取不到10%的加工費,而自主出口產品質量差,檔次低,雖然出口量大,但價值低廉,創匯少。

        第二,我國的所謂“非市場經濟地位”是導致我國出口紡織品在美國頻頻遭遇特保調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中的“非市場經濟條款”已成為進口方對我國紡織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確立將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解決乃至化解與其他進口國的貿易摩擦都意義重大,這也是我國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

        第三,出口紡織品行業協會調控能力欠缺。在對美國出口中頻頻遭與特保與反傾銷調查中,我國紡織品行業協會責無旁貸。紡織品出口量增長失控,出口價格失調,在貿易風險之前缺乏相關的預警信息等等,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職能上的不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相比,我國的行業協會起步較晚,機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國行業協會的雙重管理體制即所謂“半官半民”性,使其社會職能不明確,而且我國缺乏與行業協會職權相應的法律法規,這些都導致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的活動范圍受限,執行力度欠缺,從而無法實現對出口紡織企業有效的宏觀協調作用。

        二、我國紡織品出口如何面對新一輪的挑戰

        第一,從根本上改變增長方式,從量的優勢轉向以質取勝。要想讓我國出口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的關鍵在于“質”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紡織品質量與品牌價值,提高高檔產品在出口紡織品中的比例,從而增加單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潤,讓種種保護貿易政策無從下手。針對當前我國出口紡織品中貼牌生產比例大,且國內品牌價值低、數量少的現狀,政府部門及行 業協會應當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行業結構進行根本上的結構調整,從生產和定價兩方面著手對行業結構進行整治。在出口紡織品的生產方面執行統一嚴格的質量標準,尤其在安全與衛生標準方面向西方主流標準看齊,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在定價方面,必須理順當前低價競爭的價格體制,通過引入相關的最低工資制度、勞保制度、稅收制度等將出口產品價格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在紡織行業內形成定價策略高度統一的“卡特爾”,對個別企業在貿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個人行為”堅決予以杜絕,這樣才能夠保證在長期中所有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國出口紡織品在海外市場能夠穩據一席之地,品牌戰略是我國紡織行業的必經之路,我國應通過技術與資金支持在紡織企業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業,通過過硬的質量和高端定價以及一系列完善的營銷網絡在進口國確立起鞏固的市場地位,扭轉國際市場上中國紡織品以往粗制廉價的形象。

        第二,做好應對反傾銷與反補貼的準備。但隨著2008年特保條款得到期,反傾銷將成為許多進口國尤其是美國制約我國紡織品進口的利器,并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逐漸被認可,針對我出口紡織品的反補貼調查也很可能會有增多的趨勢。面對可能到來的紡織品反傾銷浪潮,除了要對出口紡織行業中的價格體系進行整改以外,紡織企業的產權制度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理順,根據歐美的反傾銷法,對于傾銷的界定取決于一國政府在資源分配和定價中所起作用程度。產權不明晰是當前我國眾多國有企業的通病,因而許多大型國有紡織企業須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在理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地從機制上切斷產權上的政企關聯,為反傾銷的應對打好基礎。而與反傾銷相比,我國紡織企業對反補貼似乎更為陌生,在應對反補貼方面的人才相當匱乏,相關立法也欠完善,因而當務之急是在紡織行業內大力普及WTO框架下關于補貼與反補貼的法律法規,并盡快在國內培養起一批我們自己的反補貼應訴人才,盡快熟悉與適應國際反補貼應訴規則,為反傾銷應訴做好充分準備。

        第三,從單一的出口貿易向全球化經營轉變。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貿易體系中區域貿易協定的比例急劇增長,據統計,2005年在自由貿易協定之下的優惠貿易已占到總貿易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跨區域的雙邊貿易協定也有所增加,這些都對紡織品貿易有著深刻的影響。區域貿易的一體化對我國這樣在紡織品貿易領域具有全球化競爭優勢的國家是不利的,區域貿易組織的內部貿易對我國紡織品在這些地區的出口會產生巨大的貿易轉移作用,因而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中,應當以合作貿易形式取代單一的出口貿易,通過海外生產及加工貿易的方式繞開區域貿易壁壘,從而利用其內部貿易的優惠安排增大在這些地區的貿易額。

        三、結語

        伴隨著中國紡織品出口走過了一段布滿荊棘的道路后,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僅僅依靠低廉的價格和大量的銷售額已經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了,紡織品貿易競爭的關鍵所在已經不在于誰掌握有低成本的勞動力,而在于生產中的專有技術、高質量高品位的產品、完善的營銷網絡和良好的信譽、服務等等。另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貿易集團化的浪潮下,僅僅靠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出口來占據海外市場的難度越來越大了,要想最大限度的避開貿易壁壘、降低成本賺取利潤,就得本著“大市場”的理念在廣泛地參與各個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合作,而這些都是新時期國際貿易中綜合競爭力的體現。中美紡織貿易爭端暴露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軟肋,也讓我們意識到要想成為在國際紡織品市場上穩若磐石的貿易強國,提高出口紡織業的綜合競爭力是必經之路,也是關鍵所在。

        [1]林娟.品牌之路——中國服裝業后配額時代的必然選擇[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02).

        [2]胡元禮,董岳.由歐美設限看中國紡織品出口的發展[J].商業經濟,2007,(07).

        [3]保羅.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譚勁松.中國紡織經濟[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亚洲日本欧美在线不卡黑配白 |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yw | 天堂日本美女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