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礎教育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在職教育碩士 云南師范大學 質量
在職教育碩士培養在我國已歷經近二十年的時間,不僅為中小學教師和管理人員獲取研究生學位開辟了一條有效的渠道,也為其系統學習新知識、掌握學科前沿、提高自身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職教育碩士是以“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為目標的。
云南師范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傳統優良的省部共建師范大學,也是國家中西部基礎能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的100所高校之一。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1938年,其前身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范學院。云南師范大學從1999年開始招收培養在職教育碩士,目前已走過了15年,為全面掌握畢業教育碩士 “就業后本人取得的科研成果、工作成績、獎懲情況”、“本人工作單位對畢業生在業務素質、工作能力、思想政治表現等方面的綜合評價”,組織了“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培養質量跟蹤調研”。調查過程中得到了各有關單位的積極支持和大力配合,取得了圓滿成功。
一、調研對象、方法及內容
本次調研的對象是隨機抽取的我校已畢業的從事各個行業的教育碩士研究生,調研采取由用人單位填寫 “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表”及教育行政部門實地調研座談的方式。評價表主要包括“就業后本人取得的科研成果、工作成績、獎懲情況”、“本人工作單位對畢業生在業務素質、工作能力、思想政治表現等方面的綜合評價”等內容。
二、調研情況綜述
此次調查總人數為259人,其中,在政府行政部門工作的共12人,占總數的4.63%,教育局6人,招商局2人,科學技術協會2人,政府外事僑務室2人。其余于各級地州(市)重點中學、中等職業學校及高校任教。
表1 調研樣本的行業分布情況
表2 調研樣本中從事教育的獲獎及擔任行政職務情況
1.在職教育碩士畢業生在我省各州(市)及省外基礎教育中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中從事基礎教育的人數為118人,占總數的45.60%。從事基礎教育的人數中,被用人單位評為骨干教師及學科帶頭人的人數為21人,占此類人數的17.79%,獲獎人數為35人,占此類人數29.66%,擔任所在單位重要職務的有31人,占此類人數的26.27%,其中校長4人,副校長4人,書記3人。
2.云南師范大學畢業研究生在我省各州(市)及省外中等職業教育中的基本情況
此次調研中從事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數為50人,占總數的19.31%。從事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數中,被用人單位評為骨干教師及學科帶頭人的人數為11人,占此類人數的22.00%,獲獎人數為15人,占此類人數30.00%,擔任所在單位重要職務的有14人,占此類人數的28.00%,其中校長2人,副校長3人。
3.云南師范大學畢業研究生在我省各州(市)及省外高等教育中的基本情況
此次調研中從事高等教育的人數為79人,占總數的30.50%。從事高等教育的人數中,被用人單位評為骨干教師及學科帶頭人的人數為17人,占此類人數的21.52%,獲獎人數為22人,占此類人數27.85%,擔任所在單位重要職務的有29人,占此類人數的36.71%,其中校長1人,院長1人。
三、總結
通過調研表的統計分析,教育行政部門對我校教育碩士畢業生的評價為:云南師范大學培養的教育碩士生具有較強的管理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教育理論基礎扎實,教育科研能力強,實踐教學經驗豐富,實際工作中,教育教學質量優異,在同行中樹立了榜樣。他們成為州市中學(特別是高中)教育的骨干和中堅力量,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用人單位的評價為:云南師范大學培養的教育碩士生有系統而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及時掌握學科發展前沿的狀況,教學基本功扎實。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能有針對性地選擇研究方向,科研成果豐碩。
[關鍵詞] 基礎課程 建設 調研
為全面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程建設及教學現狀,切實加強和改進基礎課程教學效果,使之在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轉型中更好地服務于專業課教學,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2012年4月~7月我們以我院為例,采用走訪座談、發放問卷等方式,圍繞“基礎課程在區域職業教育轉型中如何緊貼專業為之服務”這一論題開展了專項調研。
調研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高職院校在課程改革方面的實踐與探索,一大批優質精品課程脫穎而出,成為課程改革的核心與示范。在這如火如荼的課改熱潮中,高職基礎課程的改革卻步入了比較尷尬的困境,高職基礎課程問題已成為眾多基礎課教師面臨的難題。
摸清癥結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要從職教改革的出發點和目的方面尋找答案。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大規模興起只有十幾年的歷史,同國內其他教育相比,基礎薄弱。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院校肩負著更大責任。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應在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上創造自己的特色,正確處理好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關系,做好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相互服務,培養出具有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專業人才。基于這種客觀要求,結合學院基礎課程實例,開展了此次調研。
調研的基本情況
在工學結合、實用至上理念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把目光和精力大都放到了專業課上,這種傾向極大地弱化了基礎課程的地位,加上高職基礎課程自身改革乏力,導致許多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面臨“出局”的命運,就我院來看,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生物等基礎課程開設很不理想,有些系部直接取消了基礎課程。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基礎課程自身而言,其在課程定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尤其是以下幾方面問題最為突出:
(一)基礎課程的定位不準,理念不新
職業教育有關育才與育人的理念取舍,令職教課程體系的創新在基礎課程部分無從下手,按照基礎課程有用、夠用、實用,為專業課程服務的定位,基礎課程的學科體系將徹底打破,依據職業領域與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基礎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現在普遍設置的基礎課程將在解構之后融入專業學習領域的各個學習情境之中,即學習某門基礎課程或基礎課程的某個部分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是既定的,功利的,基礎課程充其量只是專業課程的附庸而已。這種改革的方向雖然扭轉了某些職業院校把基礎課程過度拔高,開設成與大學基礎工具課相同的錯誤做法,但這種改革理念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基礎課不僅僅具有為專業課程服務的工具,更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人文教化功能。基礎學科本身具有嚴密的系統性與邏輯性,解構重組不一定符合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方法的普遍規律。基礎課程合理確定定位已勢在必行。
(二)基礎課程服務于專業教學的作用發揮不力
從基礎課程開設與教學的實際來看,基礎課程的實際應用價值普遍較低,課程開設的效果普遍較差,這與基礎課程為專業學習服務和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差距較大,按照目前認同度較高的基礎課課改要突出實用性、職業性、生活性的課程設計理念,基礎課程要突出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著力使課程教學與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匹配,從而彰顯出職業院校基礎課作為職業教育課程應有的“姓職”的課程特征。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基礎課程往往以學科為中心,以學科分類為基礎構建課程科目,這種學科本位課程由于堅持學科本身的相對獨立性、系統性、完整性,大多割裂了各學科科目之間、基礎學科與專業科目之間的相互聯系,造成課程體系中間課程內容經常出現相互脫節、相互重復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成為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障礙,而且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對基礎課程實用性的認同,也不利于學生將所學各門科目的知識有機聯系起來,綜合運用于分析研究及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據多數學校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職學生冷遇基礎課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需求、興趣與課程本身的目標要求不相吻合,基礎課程要想被重視就要切實發揮好服務于學生專業學習的功效。
(三)基礎課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得不夠緊密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技術性和就業導向性以及巨大的就業壓力,迫使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學必須面向教改實際,樹立基礎課教學的就業導向理念,把高職學生普遍關注的就業能力問題作為基礎課教學改革的立足點與出發點,并貫穿于課程改革的各個環節,在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引導學生更快更好地提升職業能力、職業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要把知識傳授的基礎理論課轉變成具有吸引力和教學實效性以及學生認可度的能力訓練課程,這對基礎課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能力是一大挑戰。就實際來看,大多數教師忽視學生專業課學習與講授內容之間關系的傾向較為突出,學生感受不到基礎課程學習與專業學習及今后的工作實際有什么聯系,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對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
(四)基礎課任課教師素質亟待提高
基礎課的任課教師不僅應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扎實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還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與豐富的人格魅力。但高職院校的基礎課教師大都來自于基礎學科,缺乏專業教育所必需的雙師素質和指導學生開展技能訓練的示范操作能力,高職院校基礎課程在教學及理論研究上,始終走不出重理論傳授、輕實際能力培養,重基本原理研究、輕學習能力、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的范疇。同時,基礎課門類繁多,任課教師水平差異較大。高職院校有限的教學資源大多優先滿足于專業課程。這些因素都對基礎課任課教師的課改熱情與提高課程質量的動力產生著消極影響。
調研結果及建議
盡管高職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備受冷遇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高職課改必須涉及基礎課程領域,從我們調研情況來看,基礎課程由于其自身在定位,理論與實踐結合及服務專業課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致使基礎課程應有的價值發揮不夠充分,學生對基礎課程的學習熱情普遍不高。因此,要進行基礎課程改革,就要切實以提高基礎課程服務專業課教學為抓手,著力彰顯基礎課程應有的價值,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歡迎,從而,為基礎課程本身在激烈的課改中贏得一席之地。要實現這一目標,基礎課改革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合理定位,處理好兩大關系
1.確立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互為補充的關系。在現有的教學實踐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并不是一種“無用”與“有用”的關系,只是在以專業課程為中心的背景下,基礎課程被人為地邊緣化罷了。雖說專業課程在培養高技能人才過程中發揮了其他課程難以發揮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強調專業課程的同時,也給予基礎課程在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應有的地位,重視發揮素質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如此兩者之間就有可能實現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2.確立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促進、深化關系。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和諧關系還表現在兩者之間是一種不斷促進、深化的關系。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征,客觀上要求高職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強綜合性,使學生具有寬厚的基礎、較強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質,在身心方面和專業方面得到均衡發展,具有綜合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高職教育的基礎課程需從原有的基礎轉變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學生職業技能形成的服務。即基礎課程設置既要考慮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需求,還要考慮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形成所提供的服務,以體現基礎課程對專業課程服務的針對性。
職業教育只有在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中尋找最佳的結合點,在兩者之間構建一種和諧關系,改革以往片面強調專業教育、忽略基礎教育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重視人才的全面發展,努力提高人才的綜合職業素質,才有可能有效地解決“過強的功利主義”、“過窄的專業教育”和“過弱的素質教育”等問題,為社會、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二)突出高職特色,提高基礎課對專業課教學的服務能力
高職教育的特點是實踐教學占主導地位,基礎課不可能有很充裕的學時,同時實行工學結合,基礎課的連續性也會被打斷。所以適應高職教育特點,著力提高基礎課教學實效性已迫在眉睫。
1.借助多媒體及網絡平臺,拓寬教學渠道。要借助多媒體手段,把生硬的講授轉變為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簡潔明了,同時,要抓住課程建設等契機,建設課程網站,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方便學生隨時上網學習,測試,提問等,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為學生工學結合開方便之門。同時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考核更加客觀和人性化。我院《高職實用語文》建設的課程網站運行2年多來,效果較為突出,學生普遍歡迎這種教學方式。
2.突出職業教育特色,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基礎課要真正實現為專業課服務、為高職教育服務就必須和高職教育密切結合,采用“走出去請進來,課堂搬到現場上”等多種教學形式。如,思政課中愛國主義教育把學生拉到“扶眉”戰役紀念館,讓學生邊看邊聽,感受就會更加深刻。法律教育采用模擬法庭等實踐演練方式進行,數學課逐步開展研究性學習,把專業問題和數學建模相結合。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應用數學的價值,變數學之枯燥為有趣,喜歡數學。這樣做學生受到身臨其境的教育效果。
3.配合工學結合,改革教學手法。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特點,基礎課可實行模塊化教學,改變傳統系統授課的方法,引進自學和實踐模式,這樣有利于工學結合和工學交替。思政課、數學課和語文課,都可按獨立的教學內容劃分模塊,按模塊授課,按模塊考核。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報告會,講座,文學鑒賞等方式靈活進行教學,這樣基礎課就不用再與專業課爭學時,相反還為素質教育和專業技能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高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總之,基礎課程只有緊跟職教改革的步伐,科學界定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學科使命,貼近職業實際,貼近學生實際,真正以學生的發展和成才作為改革的著力點,切實發揮好服務于專業課教學的作用,才能最終擺脫受人冷落,甚至在職教課程改革中“出局”的窘境。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論職業院校的普通文化課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7.
[2]陳桂良.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系失衡及其原因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3.
[3]陳向平.高職公共課程改革走出困境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27.
一、調查研究的主要內容
1、中小學校長隊伍的基本情況;
2、中小學校長持證上崗的情況;
3、近兩年舉辦校長培訓班的情況;
4、中小學校長對培訓的需求;
5、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所面臨的體制及機制問題。
二、調查研究的方式
本次調研采用全面統計、問卷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1、數據統計由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要求填報中小學校長基本情況統計表、持證上崗情況統計表、培訓情況統計表(見附件1、2、3),并逐級匯總上報。具體程序為:各縣(市、區)統計完后,將數據上報市教師教育院干部培訓科(20xx年10月15日前完成)。
2、問卷調查由縣(市、區)教育局教師管理部門委托校長培訓機構辦理。問卷填寫人員構成為:教育局教師管理(人事)科(處)1人,培訓機構1人,校長(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1人,共6人填寫。
3、抽樣調研由是教師教育院組織部分專業教師和工作人員進行,主要采取聽匯報、召開座談會、抽查學校、問卷調查等方式。各樣本縣(市、區)教育局分管科室領導或校長培訓部門負責人匯報中小學校長基本情況;培訓基地建設及師資資源建設情況;校長培訓的基本經驗、主要作法、存在的困難及改進措施。座談會分兩個小組進行,第一組請教育行政部門分管領導、校長代表、培訓部門負責人參加。第二組請教師代表參加。具體要求由調研組明確(調研座談會訪談提綱見附件5)。
三、調研樣本單位
調研抽取的樣本單位是甌海區、瑞安市、蒼南縣、文成縣、永嘉縣(見附件4)。
四、調研時間安排
1、準備階段(6月26日——8月31日)。研究確定調研內容和重點,制作調研方案、調查問卷等。
2、調研階段(9月1日——10月15日)。深入基層,通過座談、查閱資料、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聽取意見,全面了解中小學校長隊伍基本情況、持證上崗情況、培訓需求、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3、總結階段(10月16日——12月30日)。整理匯總調研材料,形成調研報告。20xx年1月上旬——2月中旬,召開各調研小組座談會,交流調研情況,匯總調研結果,形成階段性調研報告;20xx年3月30日前,完成調研總報告。
五、調研小組工作人員和專家
調研小組由**市教育局教師教育辦公室、**市教師教育院工作人員及部分專家組成。
六、其他事項
統計表格和調查問卷,由各縣(市、區)教育局教師管理(人事)科(處)從**市教師教育院網/上下載。10月15日前,請各縣(市、區)教育局教師管理部門將統計匯總表和調查問卷加蓋公章,用快遞郵件寄送**市教師教育辦公室。同時將統計表格和問卷的電子版用電子郵件發送至E-mail:plg9298@或QQ:492922412通訊地址:**市教師教育院(市第2實驗中學校內)干部培訓科,郵編325000聯系人:**電話:(659298)88132971(傳真;88132972)。
附件1、中小學校長基本情況統計表(樣表)
附件2、中小學校長持證上崗情況統計表(樣表)
附件3、20**—20**年校長培訓情況統計表(樣表)
附件4、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調研樣本單位一覽表
附件5、座談會訪談提綱
一、活動內容
1、深入本地中小學進行調查走訪,了解本地基礎教育的現狀,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
2、了解我校畢業生回生源地就業情況以及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意見反饋。
3、走訪調查身邊的先進基層黨員,了解基層黨建工作。
4、農村地區的同學,深入調查免征農業稅后農民的收入狀況,以及農村目前存在的其他問題。
5、城鎮學生深入社區調查城鎮居民中低保戶的生活狀況,以及政府對其改善生活質量所采取的措施。
6、調查了解本地農村的建設情況以及改革現狀。
7、開展送溫暖活動。為所在社區提供公益服務,如為軍烈屬,孤寡老人、殘疾人、下崗工人等社會扶助對象解決生活問題,幫助社區管理部門開展宣傳、咨詢工作,參加社區組織的義務勞動等。
8、結合實際,到廠礦、社區、健身中心等地方開展傳播體育健身理念,推動全民健身的活動。
二、具體要求
要求我校在校學生都要加入到實踐調查活動中來,開學后要交上不少于1500字的社會實踐報告或調查報告,校團委將根據調研報告的具體內容和其他有關情況評選出“先進個人”若干名、、“優秀實踐(調查)報告”若干名,頒發獎品及證書,對不合格和無故不參加活動的同學取消年度評優資格。
關于組織開展年年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關于青年健康成長的“四個新一代”的要求,引導青年學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扎實推進我系部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了力,特組織學生開展XX年那邊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現就有關工作安排提出如下意見。
(一)、活動主題
學會感恩*體驗成長*共建和諧*關注社會
(二)、指導思想
活動要緊緊圍繞我校學生培養目標,根據我部學生實際,幫助學生適應社會規范,明確社會角色,提高服務社會的技能,加速個人社會化進程,努力培養“理想遠大、信念堅定、品德高尚、意志頑強、視野開闊、知識豐富,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青年,進一步增強青年學生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實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動內容
活動要切合“學會感恩體驗成長共建和諧關注社會”的活動主題,以家庭角色體驗、社會角色體驗、專業素質拓展、特色實踐服務和服務社區行動為主要內容,并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爭取建設一批基于長效機制、特色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崗位體驗實踐基地和服務社區平臺。
1.家庭體驗。以感恩父母、回報家庭為導向,在暑假期間,從事不少于二周的家務勞動,具體勞動內容包括每天做一次飯,打掃一次衛生,外加一項其他家務勞動。另外強調必須給父母親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中的一位洗一次腳,深深體會一回長輩們的艱辛。目的是使同學們認識到服務社會要從回報家庭做起,家庭作為社會基本細胞是學生社會化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2.社會體驗
角色體驗。以認知社會、了解社會為導向,依托一所學校、一個社區或一個企事業單位,在某一具體崗位上,從事一天以上的社會工作。要結合自我實際,盤活各種社會關系,主動出擊,拓寬渠道,開展崗位體驗、社會兼職、勤工儉學等活動,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
一、圍繞一個中心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總結提升階段、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啟動的關鍵時期,全省教研系統必須堅持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圍繞依法實施和科學實施新課程開展各項教研活動。
二、做好兩個服務教研工作要為行政部門教育決策服務、為基層教師教學服務。全年在兩個“服務”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三、提升三個水平
1.提升教研活動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資源,重視教研活動的前期策劃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動組織水平,實現教研活動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難點問題,能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有利于發揮教師參與的主體性,教師受益面較大。其次要有社會效益,教研活動成果能成為行政決策的重要依據,能受到學校和教師更多的支持和歡迎。最后,還要講經濟效益,用同樣多的錢做更多的事,以同樣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樣的事卻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2.提升課程實施水平。教研員要從課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學科教學改革,提高對教學行為的反思、評價、指導能力。在改革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學現象和問題,深入思考,把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要切實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現象觀察、找準關鍵、正確歸因、開展實驗、總結提升、資源整合等能力,帶頭開展課題研究,同時指導和幫助基層教師開展校本教研。
3.提升自身生存和發展水平。進一步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進一步明晰內部各部門的職能,以及崗位職責和考核標準,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勵教研員參與課程建設、著書立說、攻讀學位和出國考察。教研員要統一思想,認清使命,以學習完善自我,以有為爭取地位,以合作獲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響。
四、狠抓四個重點
1.抓好高中課改。與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不同,高中課改近似于一場“教育革命”,改革內容不僅涉及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還牽涉到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管理方式、乃至教學場地安排的變革。必須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廳完成改革實驗方案、相關規章制度和指導性意見的制定任務,及時準確地為學校和教師答疑解惑,提前編好新課程學習資料和教學指導用書,同時通過網絡同步教學設計欄目,使全省高中教師能及時共享教學資源。
2.抓好網絡教研。以網絡為手段開展教研是改變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動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從教學研究大眾化、**化、精細化的高度看待網絡教研,努力實現常規教研和網絡教研一體化。爭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學研究網”和“攜手博客網絡”,制定網站運作和管理規則以及教研員網絡教研工作評價指標,試驗各種網絡教研和培訓模式,尤其是發揮教研網絡在高中課改中的獨特作用,爭取使教研室網站進入全省教育網站的前列。
3.抓好校本教研指導。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加強示范校和其他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充分發揮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輻射功能。完善省級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評比細則,使之導向明確,操作方便。科學提煉各種學校教研模式和教學典型,編寫和出版《校本教研叢書·第二輯》,向全省同類學校推廣。
同時充分利用“攜手博客網絡”,為廣大教師開展個性化教研提供技術支持和交流場所,使教學研究成為教師的職業生存方式。
4.抓好教學評價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15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眾化。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中考和會考的選拔功能不斷淡化,逐步成為衡量學生基礎學業水平和評價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課改實驗區的中考已更名為“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要花力氣進行水平考試評價理論和操作技術的研究,逐步建立相應的試卷評價體系和信息利用機制。重視研究中小學、幼兒園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法,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嘗試評價區域性整體教學質量的動態變化。
五、實施五個策略
1.活動統整。課程改革是系統工程,許多問題不是單一學科所能回答和解決的。教研員應增強課程意識、合作意識、研究意識和決策服務意識,用項目統整學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動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學科整合出現的活動,原則上不分學科單獨進行,如“攜手行動”、“同上一節課”、“新生代教師教學風采展示”等活動。一年中,每個業務部(室)要有一項集體調研活動、一項多學科整合教研活動,出省考察原則上也要以部(室)為單位。鼓勵跨學科、跨學段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和教學調研。教研員要打消顧慮,積極參與統整教研活動。第一,統整活動有利于教研員參與熱點問題研究和重要教學決策,有利于改變學科教研隨意、分散的狀況,擴大學科教研的影響力,提升學科教研水平。第二,統整活動并不否認單科活動,不否認學科個性,只是改變某些學科教學游離于新課程整體之外的狀況,使學科教研活動的價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體現。第三,統整活動的主體仍是教研員,納入統整活動的學科教研,主持人不變,活動經費不變,活動程序不變,成果歸屬不變。
2.分類管理。從本年度開始,教研活動分為兩大系列四個類別。一個系列是教研室主辦的活動,以“教研室文件”發文,規定參加人數和活動時間,參加對象原則上不能缺席,不收費。另一個系列是學科教學分會或其他學會主辦的活動,以“學會文件”發文,根據活動內容和目的自定人數和時間,自愿參加,可以收費。四類活動規定如下:一類活動(全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綜合性教研工作會議、新課程學科培訓、大型總結和推廣會、現代遠程教育培訓會、教學用書編寫會、學業考試和會考命題會議、網絡建設會議、綜合性調研活動等。二類活動(限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三項評比活動、學會換屆選舉年會、課題研討活動、小型學術研討會等。三類活動(自收自支):以學會的名義舉辦,如,各類學科競賽和學生參加的評比活動、省教學分會常務理事會、全國學科教學研討會、教學論壇、名師送教下鄉、承辦全國學科研究會年會等。可與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四類活動(可以創收):以學會的名義,組織學科教學觀摩活動;承辦全國學科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與其他單位和民間團體合辦的有創收意圖的活動。可與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
3.成果物化。教研員要設法顯現教研活動的過程和價值,做到活動必有總結,研討必有紀要,調研必有報告,外出開會和考察必有書面匯報。承擔的研究課題,要扎扎實實組織研究,及時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專著,爭取在各級各類評比中獲獎,或在公開報刊、專業網站上發表,擴大成果的影響力。鼓勵教研員寫文章,出專著,到全國講學,上網絡交流。盡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為更多的教師和教研員所共享。
4.規范運作。省、市、縣三級教研活動應有所側重。省教研室要盡量為市、縣教研室留出活動空間,為教研員的業務學習和調研留出時間。一年之內,除了整合活動外,單一學科的省級活動不超過2次;除了兩次學科培訓以外,要求大市學科教研員參加的省級活動不超過2次;原則上不單獨舉辦學科大市教研員會議和學科教學分會年會;除省教研室統一安排外,教研員出省參加全國會議不超過3次。市一級教研活動希望省教研員參加的,應事先給省教研室發正式文件或邀請函,省教研室領導審批后,安排相關人員參加。省教研室從本年度開始,教研經費采用項目預算制。每次活動必須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劃、有預算、有決算、有報道、有紀要(總結)、能上網。沒有做到前2項,不能預支經費;沒有做到后4項不能結賬報銷。活動安排盡量避開教育行政部門活動和全省性統一考試的時間。三項評比、考試評價、課題管理和教學用書編寫等工作,請參照《2006年三項教學評比的若干意見》、《2006年度會考和中考的常規考務安排表》、《2006年度教研系統課題管理常規安排表》、《2006年度各類教學用書的編寫、修訂和送審、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執行。
5.上下聯動。各級教研室應根據《浙江省教研工作條例》的規定,明確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應,步調一致;緊跟形勢,盡力作為;服務基層,發展自身;隊伍精良,狀態積極;上下聯動,共擔風險。省教研員要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充分發揮基層教研員的積極性,盡量通過規范的工作機制,實現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一致性。
5.高層次的教研報告。教學專題調研報告、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試卷評估報告、高中會考信息分析報告、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新教材的分析評估報告、學科教學改革年度報告等。6.高質量的教學用書。教學研究論著、國家和地方課程教科書、教學指導用書、考試標準、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等。7.高水平的教學培訓。新課程學科培訓、校本教研培訓、教研員培訓、教學管理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等。8.高效益的教研網站。浙江教學研究網、“攜手博客”網絡。我們將從科學性、參與面、影響力、介入教學程度、可推廣性等方面研究制定每一個品牌的評價標準,在此基礎上評選省年度優秀教研員和浙江省特級教研員。總之,2006年我們要本著“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內增合力,外顯實力”的方針,和全省2500多名教研人員一道,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為把浙江教研系統打造成全國一流的教研團隊而努力。
附錄12006年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預期的物化教研成果
一、《校本教研叢書》第二輯《幼兒園園本教研操作模式研究》(研訓部、小幼部)《中小學校本教研操作模式研究》(研訓部、小幼部、初中部)《小學青年教師成長個案研究》(小幼部)《初中青年教師成長個案研究》(初中部)《幼兒教育改革敘事研究》(小幼部)《小學教學改革敘事研究》(小幼部)《初中教學改革敘事研究》(初中部)《高中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一)》(高中部)《高中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二)》(高中部)
一、圍繞一個中心
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總結提升階段、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啟動的關鍵時期,全省教研系統必須堅持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圍繞依法實施和科學實施新課程開展各項教研活動。
二、做好兩個服務
教研工作要為行政部門教育決策服務、為基層教師教學服務。全年在兩個“服務”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為教育決策服務
.以“全面規劃、穩步推進”為方針,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考察全國高中課改實驗省,深入實驗樣本學校調查研究,了解我省實施高中課改的優勢和困難,協助省教育廳制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具體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方案、課程設置和管理指導意見、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導意見、新課程學科實施指導意見等。
.加強省級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縣的教學指導。在對國家級實驗區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總結實施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和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抓好一批學校和教師典型,組織召開義務教育課改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
.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對地方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繼續完善修訂通用地方課程標準和地方課程教材。指導各實驗區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制訂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細則。
.調查全省教學用書使用情況,制訂教學用書編寫、審定、出版、發行的指導性意見。
.加強課程改革的協調和宣傳。協助省課改辦召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會議。積極聯系宣傳部門及多種媒體,宣傳浙江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
.認真做好全省個義務教育課改實驗區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業務指導。加強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以及對市地命題工作的指導,做好全省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試卷質量分析;加強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繼續完善高中會考制度。加強考紀考風建設,規范會考管理,提高會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會考信息公布和運用的科學途徑和方法,加強對普通高中教學的監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輪高中課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學業水平評價方案。
.積極研究高考改革趨勢,協助做好我省高考試卷命題和閱卷的相關工作,研究與高中課改相配套的考試和評價改革。
.探索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施辦法,和部分縣(市、區)合作進行試點。
.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園)本教研制度的內涵和實施策略,積極推進全省校(園)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評比標準,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
.進一步推進教研工作信息化,繼續做好“浙江省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教學光盤的教學設計和現場拍攝任務。
.研究高中學科建設,開展普通高中先進教研組評選活動。
.加強對民辦學校教學研究的指導,建立民辦學校教學研究聯誼會制度。
.召開省、市教研室主任會議和教研室辦公室主任會議,研究課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創新模式以及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的新思路。
.加強省際教研工作交流和協作,承辦華東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會議。
.以展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為重點,做好第三屆省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工作。
.做好××年省級教學研究課題立項和成果評比工作。
.協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級教師的評選工作。
.開展新課程下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總結典型經驗,推廣先進的德育模式。
(二)為教師教學服務
.做好義務教育和高中新課程學科的培訓工作。改進省級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
.啟動全省教研員培訓。制訂全省教研員培訓實施方案,分層分批培訓各級教研人員。
.進一步推動《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實施,參與園長和幼教教研員全員培訓。
.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攜手行動”,加強對欠發達地區農村課程改革的引領和指導。
.加強教學用書的開發和管理。繼續組織編寫與新課程配套的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考試標準、地圖冊等,全面修訂已經出版的教學用書。
.召開全省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會,加強對高三復習階段的教學指導。
.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指導,建立高中課改實驗學校和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學校。
.進一步規范“三項教學評比(教學論文、教學案例、課堂教學)”制度,本年度開始,“三項教學評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費。
.提高各類學生學科競賽的質量和信譽,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協助做好“環宇建設”杯首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征文比賽。
.建設“浙江教學研究網”和“攜手博客”網絡,為廣大教師參與教研、共享資源提供平臺。
.編輯印發期《浙江教學研究》雜志和《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年年鑒》。
.加強對教研室附屬小學和廳屬學校的業務指導。
.舉辦××年度浙江省優秀教研員評比。
三、提升三個水平
.提升教研活動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資源,重視教研活動的前期策劃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動組織水平,實現教研活動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難點問題,能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有利于發揮教師參與的主體性,教師受益面較大。其次要有社會效益,教研活動成果能成為行政決策的重要依據,能受到學校和教師更多的支持和歡迎。最后,還要講經濟效益,用同樣多的錢做更多的事,以同樣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樣的事卻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提升課程實施水平。教研員要從課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學科教學改革,提高對教學行為的反思、評價、指導能力。在改革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學現象和問題,深入思考,把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要切實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現象觀察、找準關鍵、正確歸因、開展實驗、總結提升、資源整合等能力,帶頭開展課題研究,同時指導和幫助基層教師開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發展水平。進一步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進一步明晰內部各部門的職能,以及崗位職責和考核標準,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勵教研員參與課程建設、著書立說、攻讀學位和出國考察。教研員要統一思想,認清使命,以學習完善自我,以有為爭取地位,以合作獲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響。
四、狠抓四個重點
.抓好高中課改。與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不同,高中課改近似于一場“教育革命”,改革內容不僅涉及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還牽涉到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管理方式、乃至教學場地安排的變革。必須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廳完成改革實驗方案、相關規章制度和指導性意見的制定任務,及時準確地為學校和教師答疑解惑,提前編好新課程學習資料和教學指導用書,同時通過網絡同步教學設計欄目,使全省高中教師能及時共享教學資源。
.抓好網絡教研。以網絡為手段開展教研是改變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動效益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從教學研究大眾化、民主化、精細化的高度看待網絡教研,努力實現常規教研和網絡教研一體化。爭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學研究網”和“攜手博客網絡”,制定網站運作和管理規則以及教研員網絡教研工作評價指標,試驗各種網絡教研和培訓模式,尤其是發揮教研網絡在高中課改中的獨特作用,爭取使教研室網站進入全省教育網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導。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加強示范校和其他學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充分發揮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輻射功能。完善省級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評比細則,使之導向明確,操作方便。科學提煉各種學校教研模式和教學典型,編寫和出版《校本教研叢書第二輯》,向全省同類學校推廣。同時充分利用“攜手博客網絡”,為廣大教師開展個性化教研提供技術支持和交流場所,使教學研究成為教師的職業生存方式。
.抓好教學評價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眾化。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中考和會考的選拔功能不斷淡化,逐步成為衡量學生基礎學業水平和評價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課改實驗區的中考已更名為“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要花力氣進行水平考試評價理論和操作技術的研究,逐步建立相應的試卷評價體系和信息利用機制。重視研究中小學、幼兒園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法,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嘗試評價區域性整體教學質量的動態變化。
五、實施五個策略
.活動統整。課程改革是系統工程,許多問題不是單一學科所能回答和解決的。教研員應增強課程意識、合作意識、研究意識和決策服務意識,用項目統整學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動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學科整合出現的活動,原則上不分學科單獨進行,如“攜手行動”、“同上一節課”、“新生代教師教學風采展示”等活動。一年中,每個業務部(室)要有一項集體調研活動、一項多學科整合教研活動,出省考察原則上也要以部(室)為單位。鼓勵跨學科、跨學段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和教學調研。
教研員要打消顧慮,積極參與統整教研活動。第一,統整活動有利于教研員參與熱點問題研究和重要教學決策,有利于改變學科教研隨意、分散的狀況,擴大學科教研的影響力,提升學科教研水平。第二,統整活動并不否認單科活動,不否認學科個性,只是改變某些學科教學游離于新課程整體之外的狀況,使學科教研活動的價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體現。第三,統整活動的主體仍是教研員,納入統整活動的學科教研,主持人不變,活動經費不變,活動程序不變,成果歸屬不變。
.分類管理。從本年度開始,教研活動分為兩大系列四個類別。一個系列是教研室主辦的活動,以“教研室文件”發文,規定參加人數和活動時間,參加對象原則上不能缺席,不收費。另一個系列是學科教學分會或其他學會主辦的活動,以“學會文件”發文,根據活動內容和目的自定人數和時間,自愿參加,可以收費。四類活動規定如下:
一類活動(全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綜合性教研工作會議、新課程學科培訓、大型總結和推廣會、現代遠 程教育培訓會、教學用書編寫會、學業考試和會考命題會議、網絡建設會議、綜合性調研活動等。
二類活動(限額撥款):以教研室的名義舉辦,如,三項評比活動、學會換屆選舉年會、課題研討活動、小型學術研討會等。
三類活動(自收自支):以學會的名義舉辦,如,各類學科競賽和學生參加的評比活動、省教學分會常務理事會、全國學科教學研討會、教學論壇、名師送教下鄉、承辦全國學科研究會年會等。可與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
四類活動(可以創收):以學會的名義,組織學科教學觀摩活動;承辦全國學科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與其他單位和民間團體合辦的有創收意圖的活動。可與特級教師協會、正源教育咨詢公司合辦。
.成果物化。教研員要設法顯現教研活動的過程和價值,做到活動必有總結,研討必有紀要,調研必有報告,外出開會和考察必有書面匯報。承擔的研究課題,要扎扎實實組織研究,及時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專著,爭取在各級各類評比中獲獎,或在公開報刊、專業網站上發表,擴大成果的影響力。鼓勵教研員寫文章,出專著,到全國講學,上網絡交流。盡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為更多的教師和教研員所共享。
.規范運作。省、市、縣三級教研活動應有所側重。省教研室要盡量為市、縣教研室留出活動空間,為教研員的業務學習和調研留出時間。一年之內,除了整合活動外,單一學科的省級活動不超過次;除了兩次學科培訓以外,要求大市學科教研員參加的省級活動不超過次;原則上不單獨舉辦學科大市教研員會議和學科教學分會年會;除省教研室統一安排外,教研員出省參加全國會議不超過次。市一級教研活動希望省教研員參加的,應事先給省教研室發正式文件或邀請函,省教研室領導審批后,安排相關人員參加。
省教研室從本年度開始,教研經費采用項目預算制。每次活動必須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劃、有預算、有決算、有報道、有紀要(總結)、能上網。沒有做到前項,不能預支經費;沒有做到后項不能結賬報銷。
活動安排盡量避開教育行政部門活動和全省性統一考試的時間。三項評比、考試評價、課題管理和教學用書編寫等工作,請參照《××年三項教學評比的若干意見》、《××年度會考和中考的常規考務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統課題管理常規安排表》、《××年度各類教學用書的編寫、修訂和送審、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執行。
.上下聯動。各級教研室應根據《浙江省教研工作條例》的規定,明確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應,步調一致;緊跟形勢,盡力作為;服務基層,發展自身;隊伍精良,狀態積極;上下聯動,共擔風險。省教研員要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充分發揮基層教研員的積極性,盡量通過規范的工作機制,實現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們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動。教學專題研討會、教師發展論壇、高考改革研討會、農村課改研討會、教學調研診斷、名師巡回講學等。
.高信度的考試評價。高中會考、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制度。
.高聲譽的教學評比。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教研系統課題研究成果獎、教學調研報告評比、教學論文評比、教學案例評比、課堂教學評比等。
.高規格的學科競賽。高中數學競賽、高中物理競賽、高中生物競賽、初中數學競賽、初中科學競賽、文學之星征文比賽等。
.高層次的教研報告。教學專題調研報告、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試卷評估報告、高中會考信息分析報告、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新教材的分析評估報告、學科教學改革年度報告等。
.高質量的教學用書。教學研究論著、國家和地方課程教科書、教學指導用書、考試標準、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等。
.高水平的教學培訓。新課程學科培訓、校本教研培訓、教研員培訓、教學管理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等。
.高效益的教研網站。浙江教學研究網、“攜手博客”網絡。
關鍵詞: 小班化 教育活動 學生心理影響
目前班級學生數普遍偏多,特別是農村的中心小學,有的班級學生數已突破80人之多,這絕對有礙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國外基礎教育調研報告》(第185頁)中有這樣一段話:“克林頓總統在1998—1999年的財政預算中,提出撥款120億美元,用于招聘10萬名經過培訓的新教師,從而將小學1—3年級每班的平均學生數從現在的24人,降低到18人。”美國何以要花費大量財力這樣做呢?其用心是明顯的:班級人數越少,教學效果越好。師生雙方在認識關系上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小班化教育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一、師生交往的頻率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頻率”是指事物在單位時間內出現的次數,在這里指教師和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相互交往次數。小班的學生數額、組織形式都不同于大班,這樣就給師生加強彼此的認識與了解提供了有利條件。首先,隨著學生人數的減少,教師能在單位時間內更多地關心每個學生的學習,學生受教師輔導的機會明顯增多。一個教師如果要在一節課內照顧五六十名學生的學習,無論時間或精力上都是有困難的,但在小班教學中,教師的輔導工作基本能做到“面向全體”。例如,在小班給學生上課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時,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紛紛拿起課本,各自思考起來。這時,老師會與同學以平等的身份游走于小組之間,細聽每個同學發表意見,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與老師交流的機會。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或出現了什么問題,教師就可以及時予以輔導或糾正,絕不會出現大班教學中,學生需要輔導而教師沒有時間,學生需要交流而實際沒有機會的情況。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各有差異的,教師就是在這種頻繁的個別接觸中發現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好。學習效率的提高,也促進了他們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我們曾對班級學生的心理進行過一次摸底調查,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占60.4%,敢于向教師提問的只有10.6%;這說明一部分學生在分班之初個體的心理素質是不容樂觀的,而在一個學期的小班化教育環境下的學習之后,這些學生的個體心理素質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上課學生的舉手率是99%以上,而敢于向老師提問的同學則上升了近20%。
總之,小班化教育不僅縮短了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使彼此相互接觸、相互交往的頻率更高,而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得師生之間更加親密無間,這對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有很大的好處。
二、學生活動的密度對學生的心理影響
實行小班化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充分享受各種教育資源,增加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促進每一個學生都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小班教育為實現這種辦學理念提供了空間和時間上的可能性。
小班化教育擴大了學生活動的空間,即在一個不變的空間中通過減少學生的人數,從而降低了其社會密度。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始于1996年的Hutt的試驗研究,以后人們相繼進行了類似的實驗,從而進一步證明了社會密度對學生交往的心理影響。實驗結果表明:社會密度較少的班級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形成合作的精神。譬如,在實驗班的一次辯論賽中,老師根據實驗班人數少的特點,將課桌排成扇形“∕/=﹨﹨”,學生按不同的觀點自然分為兩方,中間為評委席。在辯論會上,全班無一人是被動的觀眾,全部是積極的參與者,辯論會上,正方、反方唇槍舌劍,你攻我守,而在評委席上,同學們正襟危坐,儼然就是公正無私的“大法官”。而這樣的參與密度,是任何一個大班都不能做到的,在這次辯論會之后,有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道:“……過去我一向不敢在班級發言,也很少有機會發言,而這次辯論會上我有了更多發言的機會,它不僅鍛煉了我的膽量,更增強了我學習的信心。”由此看來,小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機制,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的效果對學生的心理影響
小班化教育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的雙達性,發展性的理論都直接支撐著“小班化教育”,并從中得到深化和改良。在“小班化教育”中為每個學生構建探索、體驗、互動的環境,每個學習者都不再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是主動積極地探索、學習。學生得到了體驗、感受,從而學得主動,學得輕松。
“小班化教學”雖仍屬于夸美紐斯《大教育論》中的班級授課制,但由于小班可以靈活地開展活動,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實現師生互動,因而能使學生的愛好特長得到發揮,個性特征得到張揚,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個人能力得到培養。
這里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小班中,有一個性格內向的學生在剛進班的時候,從不舉手發言,也不主動和同學與教師交流,整天沉默不語,心事重重,處處表現出很強的自卑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決定把他作為個案加以觀察。由于在小班教學中,人數較少,每個學生都必須隨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再加上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和因人而異的培養,一個學期之后,這位同學的性格有了一些變化,自信心也明顯增強,不僅敢于在課堂上大膽發言,而且能主動地與同學和老師交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怎樣合理運用交往方式,溝通師生情感,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怎樣充分利用資源,有針對性地教學,使每個學生都享受優質教育;怎樣在課堂中因勢利導,進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張揚學生個性;已經成為每個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對這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摸索,尋求圓滿的解決方法,是教師的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關鍵詞:督導評估;調研;學校
根據我市基礎教育工作和督導室督導評估要求,要重視農村小學的督導工作,提高村小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因而我校在確保中心校不斷提質的同時,加強對村級小學的督導檢查工作,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納入了日常工作中。
現把我校對村級小學的督導評估調研情況做如下報告:
一、辦學行為基本規范
1.課程計劃執行尚好
五所村級小學的課程表,全部按照課程計劃編排。有三所學校能夠按課程表上課,但也發現少數教師有移用的現象,兩所學校實施復式教學,效果還可以。
2.學生在校活動時間基本上符合要求
按照規定,小學生在校學習活動時間為6小時,睡眠時間不少于9小時。在實際操作中基本相符,家庭作業量不多,基本符合規定要求,學生課業負擔不重。
3.每個班的學生數不多,但是教師工作量較大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了教師們身上那種樸實無華的精神,讓我們感動。大多數教師們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雖然條件艱苦、生活清貧、路途遙遠、福利低下,但是對教學工作還是認真負責,默默無聞地工作著。
4.學校各項管理制度比較健全,但是落實得不是很科學合理
五所學校都有工作計劃,校歷、值日、值周安排,考勤簽到,有備課、改作、業務學習等制度,有會議記錄、工作檢查記錄、資料分類管理。大部分學校能夠去認真完成,但也有個別學校,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
5.重視以“教學”為中心,提高教學質量
各個村級小學都能夠以教學為中心,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從五所學校的語、數成績看,教學效果尚好,基礎知識掌握得還可以。在各項抽測及考試中,各個學校對語文數學的教學都很重視,平均成績都合格,及格率也不錯,個別學生還有不及格的現象。
二、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教學質量不均衡
從五所村小的語文、數學成績看,教學效果尚好。但成績不均衡。有的班級較好,平均分達90.8分,最低的平均分只有68分;學科質量也不均衡,除數學語文外,其他專科的成績不夠理想,特別是音樂、體育、美術和英語學科,一是教師、學生和家長都不夠重視,二是缺少具有專業知識的教師。
2.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配備不夠合理
從教師的編制看,如果按規定學生數配備教師,教師一定不夠用,那么怎么辦?教師兼課,一名教師兼多種學科,這樣就使得專科教師短缺,有的教師根本不會上英語課,但學校安排不過來,也只好上,有的教師不會微機,還要給學生上微機課,結果可想而知。
3.教科研活動較少
要想提高教育質量,開展教科研活動是條有效的途徑。但是這種活動對于村小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從觀念上,大多數教師認為搞教研搞科研不是誰都能做好的,把科研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不懂得怎樣去做;其次是他們缺少真正能靜下心來進行思考和研究的人;再次是參與活動的機會少,了解的內容少,對教科研工作感到無從下手。
4.辦學經費緊缺,硬件配置不全,教學設施簡陋
三、采取的措施
1.把教師培訓納入督導檢查,加強教師培訓工作,提高教師業務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2.對村小進行督導評估檢查工作,納入年終考核;
3.調整步伐,優化教師配置,開展中心校教師送課下鄉活動;
4.開展好教科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5.改善村小的辦學條件,實現資源共享;
6.建立健全管理體系,促進村小辦學行為更為規范。
四、取得的成績
1.對村級小學的督導評估有了自己的體系,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2.村小教師能夠獨立開展教育科研活動,促進了教學業務能力的提高;
3.在教育局及各級督導檢查中,受到了上級部門的好評;
4.通過督導評估檢查,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控制了學生的外流和輟學現象的發生,保證了學齡兒童都能夠按時入學就讀;
5.教師能夠參與上級部門組織的各項活動,并取得優異的成績。
五、有待于改進的地方
1.村小班級名額不均衡;
2.村小教師電化教學的能力及信息化辦公的水平有待于提高;
3.村小薄弱學科教師的配備需要加強;
4.教師繼續學習的積極性有待于提高。
六、發展的方向
一、要學法、懂法、依法,提高督導工作政策水平
督學的職責是代表國家對政府的辦學行為進行督政,對學校的辦學行為進行督學,并通過對政府及學校辦學行為的督查、評估、督導、督辦,進一步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與政策,這是實行教育督導制度的根本目的。督學要想勝任這項工作,就必須掌握國家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法律,吃透國家政策的精神、法律、制度的思想,掌握法律在一些重大方面的具體要求,這就決定了督學首先必須學習,然后才會掌握,這是做好督導工作的前提。
作為督學應當認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基于實現并保障《憲法》所規定的“公民享受公平教育的基本權利”:又在于實現國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及“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的一種策略。作為督學就要掌握:為達到“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國家配套實施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制度、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達標制度、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國培計劃、特崗教師計劃、基礎教育課程計劃等系列制度與計劃。更要明白:開足開齊各門課程是在課程實施上保障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強化各功能室的建設與使用是從教學手段上保證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有了對國家政策與法律的正確理解,就能很好地把握督導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
二、要擺正位置,處理好關系,和諧開展督導工作
責任督學通常都由中心學校在職分管教育、教學的副校長兼任。這就決定了責任督學既是基層學校教育教學的管理者與國家教育政策的執行者。又是責任區學校教育管理督導者的雙重身份。在對自身學區的管理與責任學區督導兩方面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好自身學區所主管及分管的主體工作,甚至要做得很模范,要積累豐富的管理經驗,才有資格也有實力去指導別人的工作。作為中心學校的分管校長,去兄弟學校開展督導工作時,要有虛心學習他人成功辦學經驗的雅量。作為代表縣級教育督導機關去開展工作的責任督學,也要成為責任區學校辦學成功做法的發掘者與推介者,成為辦學癥結的診斷者與工作改進的指導者,更要成為不規范辦學行為的監督者與執行國家法律、政策易出錯方面的保健者,而絕非是他們工作中麻煩的制造者;在相同辦學條件下,督學還是共同辦學問題的研究者與探索者。我們的共同任務,都是貫徹國家的辦學方針,落實國家的辦學政策;雙方的共同目標,就是將地方的教育辦實、辦好。自己的位置擺正了,關系就好處了,工作也就能和諧地開展了。
三、要深入責任區。將督導工作與學區工作結合起來
監督責任學區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國家的教育政策,遵守國家的教育法律,就必須深入學區充分了解學區的辦學情況。《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規程》明確了一個月至少要深入責任學區開展一次工作的任務,這樣就勢必影響責任學區的正常工作。如果把督導工作同責任學區學校的常規管理工作結合起來,便可避免工作上對學校及教師重復性的檢查,節約了責任學區學校接待性開支。比如每個中心學校都有開學、中期的工作督查及期末的綜合考評,中心學校集中組織的就有教學研討、教代會等教師活動,以及藝術節、運動會等學生綜合素質的展示活動等等。參與他們的活動,指導并考察他們的活動,在活動中去落實,更在活動中去提高,督導效果一定很好。
四、要堅守原則,把握重點,保障國家教育政策的落實
責任督學對責任區需要督導的內容包括辦學條件、安全管理、辦學行為、養成教育、教學管理、后勤管理、教師隊伍建設等等,頭緒很多。“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是督政工作的重點,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國家驗收后,這項工作已不再是督導工作的重點。堅持“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始終是督導工作的核心。要將鞏固“均衡發展”、強化各功能室的使用,落實到提高教育與教學質量的中心上來;要將義保經費的開支、課程計劃的執行、特崗計劃與國培計劃的實施、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類辦學行為的規范化,歸結到實施國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上來。義務學校管理中“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基本理念,要求我們對養成教育、藝體及地方課程的實施要有所側重:“安全和諧充滿活力”的管理理念,要求我們對學生的安全管理、教師的紀律管理、后勤與財務管理也不可松懈。在督導過程中遵守法律、法規,遵循教育規律,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堅守原則、把握重點,教育督導工作就能化繁為簡,駕輕就熟,國家的教育政策也就能得到保障落實。
五、要善于發現責任區學校辦學特色,提煉并進行推廣
每個校長都有自己的辦學思想,并通過管理去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每一個教師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在長期的教育管理及課堂教學中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與教學風格。無論是學校成功的辦學經驗,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風格,都是形成基礎教育管理的巨大財富。作為督學應該去發掘、總結、提煉并給予大力的推介。督導主管部門應該建立自己的網站或刊物,為推介各學校及教師的成功經驗搭建平臺。推介責任區學校的成功經驗,可以從正面引導學校的辦學行為。引領學校的發展。在為責任區學校做宣傳的同時,也提高了責任區學校接受督導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兩年來,筆者寫過諸如《霍山縣:校本課程百花齊放呈異彩》《霍山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鞏固工作督察報告》等督導新聞、案例及論文。這些新聞及案例對于推介并引導學校加強校本課程建設、強化學生的養成教育起到推動作用。
六、要深入調研教育問題,撰寫有價值的調研報告
對于責任區學校辦學中的成功經驗,可以通過《督導報告》向責任區以至全縣進行推廣,可以在媒體上介紹推介,以便幫助其他學校在解決相同或類似問題時找到正確的方法。對于大家在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困難或由制度帶來的無法解決的共同問題,作為督學應該深入調研、認真思考,尋找解決的計策,撰寫調研報告,將其發表在相應的教育網站或期刊上,為學校提供解決辦法,為國家提供政策性的參考。這些年來,針對山區義務教育階段存在的一些現實性問題,筆者寫了《山區義務教育階段所存在問題的調查與思考》《鄉村陪讀大軍為何如此壯大》等文章為指導責任區工作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專業,歡迎光臨dYL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