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與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道德教育顧名思義,是道德教育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是以網絡道德規范作為基本行為準則約束網絡主體,保證他們有組織、有計劃地接受這些道德規范并逐漸轉化為自己內在的需要[3]。網絡道德教育主要是對虛擬網絡環境中產生的行為進行規范,以及解決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學生過度迷戀網絡、接受低級庸俗理念等導致行為異常和心理異常。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除了網絡本身傳播途徑的特殊性、社會環境的影響之外,學生自身思想道德觀念不堅定、缺乏必要的鑒別能力也是不得忽視的,這也是信息化潮流下進一步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網絡心理教育與網絡道德教育的聯系
(一)網絡心理教育為網絡道德教育提供支持
作為一個廣泛開放式的概念,網絡心理教育包含的內容較為復雜,網絡道德教育也可以看作其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一定程度上也為網絡道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環境、教育方式和學生基礎方面的支持。首先,網絡心理教育為網絡道德教育創造了相對有序的教育環境。網絡道德教育的本質歸根結底還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往往又是與學生個體的素質密不可分的。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能樂觀積極地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進而約束自己。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網絡心理教育通過廣泛而多樣的教育方式,貼近學生個體的教育理念,使他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世界,從而理性地接受網絡道德教育所傳達的價值觀。其次,網絡心理教育為網絡道德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方式的參照。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的產生往往并非一日之功,其改變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心理咨詢中的傾聽、心理換位、自由聯想等多變靈活的方式對網絡道德教育的開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而網絡心理教育借助互聯網的特性充分貫徹了心理教育的隱秘性、自主性原則,對網絡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網絡道德教育推動網絡心理教育發展
首先,有效的網絡道德教育不僅能使學生自覺遵守網絡上的行為規范,也能幫助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輕易受到消極奢靡風氣的影響。一旦學生能主動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襲,就意味著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態也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能更加理性地接收網絡心理教育的種種信息并據此做出真實有效的決策,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網絡道德教育在教育理念、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將進一步促進網絡心理教育范式的改革。網絡道德教育的具體實施方式目前還是較為傳統的,雖然內容主要是針對網絡行為,但尚未據此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如果能根據當前的客觀條件結合新媒體技術潮流對網絡道德教育的實踐形式進行變革性探索,深化網絡道德教育的作用體制,必將由此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而推進網絡心理教育范式的創新步伐。
三、網絡心理教育與網絡道德教育的區別
(一)理論背景不同
網絡心理教育脫胎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借助了網絡技術而具備了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理論基礎仍然是現代心理教育的研究成果,即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知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心理生物學理論。這些理論主要是從人的個體角度出發,促進自我感受的完善,幫助個體化解自我矛盾、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各種問題。至于個體能否適應社會的需要,是否順應社會道德輿論潮流則不在網絡心理學教育的考慮范疇。網絡道德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分支,隸屬于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其理論基礎可以概括為道德社會學,研究內容主要包括道德產生和發展的社會因素、道德對人們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的各種作用、各種社會群體道德的特征及其發揮作用的過程等。道德社會學通過對社會公民施加思想影響來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指導人們遵守社會道德基本準則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維持良好的社會運行秩序[4]。
(二)實施手段不同
網絡心理教育主要是根據心理學的具體咨詢方法,通過各種線上線下的渠道對學生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引導開解,尤其是出現心理異常現象需要指導的同學,更是以安撫疏導為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以及分析自我的狀態,并能適當配合咨詢及治療最終糾正心理偏差,能更好地面對自己的生活。網絡心理教育的實施不提倡任何強制性措施,包括當事人是否愿意接受咨詢和治療、選擇什么機構或咨詢師都擁有較強的自主性。從事網絡心理教育的人本身不應帶有任何主觀感情看待教育對象,而是以專業的角度給予較為理性的參考意見,并非是指令性結果。網絡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正統說教方式向學生灌輸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規范、社會公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內容,潛移默化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將學生塑造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公民。另外,網絡心理教育的方式除了常見的面對面溝通還包括在網絡上進行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接受教育的時間、地點、對象及內容,更為方便靈活,且可以反復使用。相對而言網絡道德教育還只是局限于學校教育及社會輿論導向的影響,學生可選擇范圍較小,教育效果也未必能達到預期目的。
(三)對象定位不同
網絡心理教育以人本主義為基本立場,尊重個體意愿,鼓勵學生回歸本我的內在需求及本能屬性,要求學生自尊自立,自愛自強。網絡心理教育工作者可能并不了解受眾的詳細情況,只是在客觀理性的立場上將學生視為具體問題的當事人,圍繞如何讓當事人理清思路做出決策進行一系列溝通。至于學生最后的決定是否正確,是否能與社會環境適應并不是最受關注的,學生在做決定的過程中對自我的剖析及辨識才是網絡心理教育工作者最重視的。網絡道德教育則更多地強調學生的社會屬性,強調學生要有社會公民意識,自覺服務于社會,樹立符合社會主流導向的價值觀,具有明確堅定的政治立場等。網絡道德教育一般對學生會有一些定性的評價,教育結果也并非是自主選擇的建議而是命令式的意見,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可能會周而復始地加強說教力度,達不到要求可能會陷于輿論導向的對立面被孤立。
四、結語
當今的文學課堂對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研究都比較片面,且不能深刻地反映出古代文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何影響。當談到可行性時,大多只是認為利用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能激勵學生的斗志、宣泄情感、升華精神,但從未探討過教學中文學作品對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教師應如何幫助學生消除等問題。在現有的研究中大多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談古代文學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從文學教育的角度來探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其認為在文學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健全的人生觀,促進其心理的健康和諧發展。這類文章為今后人們對文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研究帶來很大的幫助。
二、古代文學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討
針對當前中國對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做出以下總結:
1.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古代文學的傳統課堂教學內容包括作者生平簡介、個體文學的講授和介紹、代表作品的研究和講解等,這種教學方式過于死板、拘于形式,沒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當今的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應該注重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在具體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以及教育理念中教師應著重注意學生的人格培養、情緒調適、意志培養、認知糾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2.在課外學習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給學生布置適量的課外任務以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程度,例如古代文學作品的賞析和閱讀、讀書筆記、寫作練習、撰寫論文等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或是以心理健康為題讓學生思考并創作論文,從而達到在課外學習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樹立良好的榜樣
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課外與學生的相處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發展,尤其是師范類院校的大學生在畢業后會成為中小學教師,這關系到中國教育事業的長久發展。因此,一名教師應具備樂觀、積極向上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活躍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典范。
4.正確認識古代文學
古代文學雖然很值得研究和學習,但也有其消極的內容。每個人在研究其內容時,對其理解和感悟不盡相同。古代文學作品的主題大多是憂愁傷感、憂國憂民,而古代文人在文字中也透露了自身的性格特點,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給學生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使學生無意中開始模仿并形成這種憂患、多愁的性格。因此,教師在古代文學課堂的教學中應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創新教學思路,一旦發現學生出現此種情況,應及時對其進行教育,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以積極的心態來學習古代文學,客觀了解古代文人的寫作思想。
三、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幼兒教師心理現狀
關于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雖然早有人提出,可是在平時的學習中,老師卻極少向我們提及相關的信息,作為一個學前教育專業的在讀生,我覺得有必要和我的同學或以后的同行一起來探討這個敏感的問題。因為只有正視,才會有真正的認識,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或許在很多人的眼里,幼兒教師的心里應該永遠是充滿愛、充滿童真的健康的青春的,支持這種論點的主要依據是因為幼兒教師面對的永遠是天真無邪,可愛純凈的幼年兒童,而且她們工作的內容也是充滿童趣的。然而事實卻不盡然,近來,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職業倦怠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通過對幼兒教師的訪問以及網上資料的顯示,幼兒教師的心理現狀主要有體現為:成就感低,壓力太大,害怕孩子、焦慮、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還有職業倦怠、。當然,前者也是造成后者的主要原因。
那么,造成這些心理現狀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我們來看壓力這個問題。
幼兒教師是一個壓力很大的職業,據說其壓力程度僅低于消防員。這些壓力來源于這個職業的各個方面,(一)、便是幼兒的安全問題。
一個幼兒園教師這樣說:“幼兒園老師的心理壓力你可想而知了,是很大、非常大、相當大!常常被某個孩子從哪里摔下來的噩夢驚醒。孩子若摔了點血更恨不得讓我血流如注來對換!每次放假過后,看著好幾個孩子掛著彩上幼兒園時(嚴重的縫好幾針的)除了心疼就是慶幸;幸好不是在幼兒園跌的,否則我鐵定下崗!”、“辛辛苦苦地工作著,腦子里整天想著孩子,卻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在家孩子怎么摔大人都覺得沒事,怎么罵都覺得天經地義,可在幼兒園,孩子自己跌跤就和老師不依不饒,投訴半天還到網上去發帖開罵,郁悶.有的家長來接孩子放學,先把孩子從頭到腳檢查一遍,就差沒看孩子有沒有少根頭發了,上帝保佑我們的孩子吧!”幼兒園教師的壓力由此可見!每天都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孩子的調皮天性加上家長的不理解和許多的不可控因素,使得幼兒教師不得不對在園幼兒的安全問題而承擔巨大的壓力。
(二)便是工作的壓力。幼兒教師的工作非常繁雜瑣碎,而且都得負擔教育、保育雙重任務,開課多、活動多、比賽多。每年、每學期,甚至每個月,幼兒園都有對外公開課、觀摩比賽等活動。尤其是一些示范園、實驗園更多。這些活動主要有:幼兒一日生活觀摩、活動設計比賽、、教玩具制作比賽、課件制作比賽、賽課、說課等各項技術技能比賽等。其次還有根據一些節日活動開展的文藝比賽、演講比賽等。這些活動的參與,都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準備。
(三)是個人婚姻的壓力,眾所周知,幼兒園的教師是以女教師為主的,而幼兒園的環境較為封閉,交際狹窄,加上幼教社會地位不高,加上工資較低,使得幼兒教師成家難,壓力較大。
其次,便是成就感問題。
(一)盡管幼兒教師工作量大,工作辛苦,但是其成就感普遍不高。原因在于:幼教工作量巨大但大都繁雜瑣碎,幼兒教師自己覺得累,但是社會并不承認其價值,大眾普遍認為幼兒教師的工作都是小兒科,畫點花花草草,講點小故事活著唱兩首幼兒歌一天便算是過去了。這種傳統的大眾眼光使得教師工作時職業成就感太少,也就缺乏了職業自豪感,影響其教學效果和教學態度。
(二)桃李滿天下卻無成就感核心期刊。一幼兒園教師寫到:“幼兒園老師跟其他老師一樣桃李滿天下……可憐我辛辛苦苦與你朝夕相處三年,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幼兒教育論文,你一出園門,就把我遺忘了偶爾發現以前班上的孩子,我先熱情打招呼,那頭冒出一句:“你誰呀?”真是我心照明月,明月照溝渠!不過不能怪他們,試問有幾個人長大了還記得你幼兒園老師的麼樣呢?”
(三)幼教工資普遍不高,勞動重復, 同時其社會地位不高,7月暑假時,幼兒園的部分老師會選擇離開這個崗位,使得原本師資力量不夠穩定的民辦幼兒園又遇教師瓶頸。當然職工的離職并不僅僅是工資的原因,但畢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 有些老師也反映工作強度太大,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骨干教師要好點,普通的老師每個月的工資也就1000多,還沒有一些服務員的工資高,服務員還不用承受那么大的壓力。拿著不高的工資卻要負擔大量的工作量,這讓幼兒教師不得不對自己的工作價值進行衡量評估,也造成其職業自豪感成就感的降低。
第三,是害怕孩子綜合癥。
很多幼兒教師說:“當上幼兒園老師,都不想生小孩了。”雖然其間不免有些玩笑的意味,但很多幼兒教師早一天嘈雜繁重的工作之余,卻是對孩子產生了一種本能的回避。也難怪一個幼兒教師這樣說:“可憐原本一個個細聲細氣、溫柔嫻靜的美女老師們,半年下來都變成了大嗓門的潑婦,聲音小點誰理你呀!誰說幼兒園老師都很溫柔,那您一定不是幼兒園老師的家屬。回家后脫口而出的歌是幼兒園里常唱的歌曲,開電視得將聲音放到最響,入睡了,孩子們還會不請自到,匆匆擠進夢中。。。。。。。以前看到別人的孩子喜歡得不得了,現在看到親戚家或朋友家的孩子都要避而遠之。生小孩?NO Way!”
第四,焦慮、抑郁、自卑
我曾在查治療失眠的相關信息時看到一個求助者這樣說:“我女朋友式幼兒教師,她的工作特別累,可是一到晚上卻很清醒,總也睡不著,該怎么辦?”
因為幼兒教師的工作和服務對象是小孩,因此責任重大。相應地,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就比其他群體大。另外,從幼兒教師工作性質來看,工作環境相對封閉,整天與孩子打交道,給幼兒教師的人際交往提出許多挑戰。面對無知的孩子,常處于教導的身份,教師容易形成好為人師的性格——總愛教育別人。幼兒教師生活環境單純,導致思想意識與社會相脫離。幼兒教師做事小心謹慎、愛計較,這本來是工作需要的,因為幼兒教師的工作繁雜而細碎,工作需要認真而細致,但如果長期如此,易形成過度敏感的性格特點。幼兒教師若不善于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進行自我調控,與成人交往時,會因不適應新環境,產生許多難題、障礙和沖突,出現心理問題。
第五,職業倦怠。
我想,前面四點已經解釋了這個職業倦怠的原因 ·
幼兒教師的心理現狀當然并不盡然如此,以上只是羅列了比較消極的心理,然而這些消極現狀需要我們重視需要我們幫助解決。這不僅需要管理者的關心,幼兒教師的自我調節, 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相信,這三者結合,以上問題必能得到很好解決!!!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而在社會參與的力量中,家庭對小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家長是否有效地協同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協同開展,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互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優化。
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環境主要有學校、社會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而在社會參與的力量中,家庭對小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是整個社會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則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礎。所以,家長的教育行為是關系著孩子良好個性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關系著民族素質、國家命運的大事。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是學校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家校心育的協同開展,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補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優化。
目前,有關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學校如何指導家庭,認為學校在協作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現實中家長素質良莠不齊;另一方面,學校是從事教育的專門機構,擁有大量的教育專職人員,懂得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能按教育規律科學地對兒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起主導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成為一個一致的過程。而如何深入進行合作,家庭在協作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如何發揮,未有較深入的研究。這就造成了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現狀,在實踐中存在著種種問題。
一、家校協同開展心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教師對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足
我曾對本校部分學生家長,進行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家長認識到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認識與行動存在差距。無論是與教師的談話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家長很少涉及或沒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從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看,大部分家長缺乏參與意識,沒有認識到參與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或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專業人員的事情,是學校的任務,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一上了學,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兒地全推給了學校,從思想上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把家長參與看作是學校推卸責任、是學校無能的表現。
在對數十名教師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教師認為“與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會工作得更好”,認為“后進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家長讓孩子看電視太多了”,“覺得家長不關心他們的孩子”,“放棄了父母的職責”。有個別教師認為,家長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養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長并不太了解,學校若組織家長參與心育麻煩太多,簡直是自討苦吃;或認為除了學校家長對學校的其他活動并不積極,他們跟教師在教育問題上存在不同的見解和期望,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另外,一些學校認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個心理咨詢室或輔導室應付上級檢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談不上與家長合作;或只由個別教師面向少數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要與這些家長聯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化,熱衷于編家長讀本、講概念,搞形式主義。
(二)實踐中家校協作心育的誤區
1.目的不明,活動簡單化。在實踐中,一些教師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于家長,認為是家教不好。或者將家長會,家訪等家校協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長告狀的好機會,很少與家長協商解決問題。反之,家長也會有這種行為。有了這樣一道屏障,雙方根本無法平等地進行溝通合作。另外,學校開展的活動少有心理教育色彩,與班隊活動協同;或在家長學校活動時什么都講,沒有專題。
2.活動缺乏針對性,流于形式。學校開展的健康教育活動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目標籠統而空洞,內容龐雜而無序。往往是班主任認為必要時就進行,許多是有了問題才想起家長。即使是已經開展的活動,也往往沒有計劃、活動記錄和總結,在活動時間上時斷時續,只是圍繞幾個大的時期如期初、期末、節假日等進行,就是健康教育板報和小報也是幾個月才出一期,家長學校好幾個月才組織一次活動,隨意性、盲目性強,家長所獲得的也只是一些規勸性的知識和技能,很難遷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學校為中心,雙向交流少。許多學校在實踐中采用簡單的灌輸方法,僅僅把書報雜志上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傳欄或小報上,算是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家長會幾乎成了報告會——基本上是教師講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只是接收器。這種單向交流,處處以學校為中心,只考慮到學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專業人員匱乏,部分教師專業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協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教師。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無論從規模還是業務水平,都不能與現實的需求相適應。專業教師相當匱乏,一所學校專職教師一般為1名,而需要服務的學生達幾千人。部分教師盡管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的訓練,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由于教育教學經驗不足,還基本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有的教師倉促上陣,缺乏科學基礎知識,容易誤導學生,造成不良影響;有的教師只是講授心理學知識,并要求學生上課記筆記,劃重點,在對家長進行輔導的時候也是如此,這種重知識輕體驗的授課反而加重了學生負擔。另外,部分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優秀師資的欠缺,是制約家校協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
二、國內外開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國外如何開展家校合作
當今世界各國已普遍認識到,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難以完成的,需要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學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來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美國學者按家長在學校合作中擔任的角色分為三類:
①家長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家長以這種角色參與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小報、家庭教育咨詢、家校書面聯系、電話聯系和個別家長約見等。
②家長作為學校活動的自愿參與者。這類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長報告會、課外輔導、家長幫助指導職業實習和特殊技能訓練等。
③家長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家長參與決策的具體合作方式有:家長咨詢委員會、教師-家長會、家長出任校董事會成員等。
2.我國開展家校合作的實踐
在我國,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傳統的“家長會”。根據學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開學、期末考試結束或舉行大型活動之前,召集家長到校,溝通雙方的情況。
二是近年來興起的“家長學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家長了解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為家長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技巧。
三是家訪。一般情況下,學校會將普防、隨訪和定期訪問結合。家訪可以具體個別地針對學生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家校聯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家長對教育子女的主動性。
三、我校家校協同開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強化協作理念,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
1.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提高教師的認識和心育水平。學校要創設良好的家校協作氣氛,首先要培訓教師,讓所有教師明確協作的意義及目的,懂得學校與家庭的協作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利益。另外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提高教師的心育水平。我校全體教職工通過定期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如:①征定并閱讀《中小學心理健康》雜志;②請進來,2007年7月我校請山西大學心理教育專家劉麗老師、2008年9月請太原電視大學的張奠石校長為全校教師作專題講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專人到北京和哈爾濱參加了全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論壇;2008年10月校領導親自參觀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一是讓教師學習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認識,增加自身素質;二是掌握協作心育的基本要領,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家長為協作伙伴,視家長為教育資源,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來。
2.通過參與活動和針對性培訓,提高家長的認識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過每年落實“421”工程。即:4次家長培訓會;2次家長參與的親子活動;1次家長開放評價。
首先,每學年初要進行家長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參與教育的情況,及時捕捉信息。通過匯總,了解家長參與情況,已有的認知水平,進行針對性的培訓。①對家長所存在的心育問題,劃分類型,再有針對性地組織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能密切聯系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②組織專家與家長面對面座談,現場解疑。如:我校請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專家對全校家長進行專題講座,隨后進行了與專家的面對面交流;2008年請“知心姐姐”報告團的老師對全體家長進行賞識培訓;③向家長發放有關學習材料,并推薦針對性較強的書籍;④請學校的部分教師、優秀家長介紹成長的經驗,因為榜樣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容易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產生隱性和顯性的綜合效應。2007年11月我校組織學校領導、優秀教師夏燕萍和袁巧榮分年級與家長進行座談;2008年5月邀請長治好家長周大淇對全校家長進行經驗交流;⑤學校有針對性、有計劃地組織一些親子互動的情境活動,如:每年5月的體育節,親子趣味運動會,設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與孩子的項目;11月讀書節,父母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們作為主要組織者,使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認識,并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觀念,更主動地與學校協作。
(二)協調組織機構,促進家校協作升華
為鞏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須建立專門的組織協調機構。因為家庭和學校建立有效聯絡時,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可能很難達成目標,需要學校從制度方面對合作加以保障與鼓勵。
為此,學校應成立專門的協調機構,逐步形成從上到下的行政領導、主要負責人、家長委員會三方指導體系。行政領導負責抓具體協調工作,協調各方,齊抓共管,統一領導,形成合力;主要負責人實行指導與管理結合、扶持與檢查并重的工作方針,保證家校協同發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標明確,方案落實;家長委員中的專家、學者、家長代表負責調查反饋合作情況,通過舉辦培訓,經驗交流等方式,推動家校的有效協作,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三)從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長自身素質
1.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系列講座,傳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為家庭、學校的協作打好基礎。家長學校授課內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從學校工作出發,也從家長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參加講課的有專家學者,也有學校的領導、教師,還有家長本人。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舉行大型心理健康講座以及經驗交流會,給家長提供相互學習的平臺。如:在聆聽了長治優秀家長周大淇的經驗介紹后,家長寫心得交流講座感受。另外通過參觀學生作品;召開小型家長座談會,共同研究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如:2008年11月我校舉辦家長學校的代表座談會,讓家長學校的成員來到學校參觀校園、學校的設施設備、參加學校學生的早操、進到教室聽教師授課,并和校領導座談等;2007年5月,校長、心理教育的兩位專家和學校單親家長召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討,就單親家庭的教育問題展開了討論,為單親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訪是學校和家庭聯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訪制度。學校要求班主任每學年對學生普訪一次,對學生存在的缺點和問題,主動從學校、教師的角度承擔責任,不埋怨家長,不指責學生,和家長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開了全校教師集體家訪大行動,全校教師家訪一位結對的學困生和一位單親家庭的學生,走入學生的家庭,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并通過和家長的討論、了解,共同找到學生存在問題的癥結,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和辦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強宣傳和咨詢,讓家長和社會更多地了解并關注學校教育,形成積極參與教育的協作氛圍。利用學校板報、廣播、家庭教育小報等,指導家庭教育。請家長走進校門,參與學校活動,了解學校,重新認識學校,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舉辦親子趣味運動會;6月舉辦學生綜合展示活動;下半年舉辦“讀書節”親子共讀書并交流分享活動;英語節家長參與活動,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體驗教育,增強親子感情。
(四)挖掘社區教育資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區教育是時展的客觀要求。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更包括社區的、家庭的正規的、非正規的一切教育過程。實施家校合作,客觀上必須進行教育空間的拓展,開展全程、全員、全方位的社區教育,讓每個學生、每個家長,隨時隨地都有學習的機會,隨時都能感受到“教育場”的作用,從而提高家校協作的成效。社會的教育資源豐富多彩,如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公園等文化設施,各類工廠、機關、部隊,還有社會上各種文藝人才、英雄人物、離退休干部、教師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學校主動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把家長學校與各種形式的社區活動聯系起來,加強指導與引導,整合與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大環境。
總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開展,才能優勢互補,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資料
1、程正方《學校管理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8
2、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8頒布
3、沈貴鵬載《教育研究》《關于心育的幾點思考》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一、心理學教育的內涵及研究范圍
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約2400年前的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在《靈魂論》里對心理現象作了系統的闡述,我國的荀況、王充也有許多杰出的論述,但心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要從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算起,至今只有一百多年。心理教育就是以心理知識的傳授為契機,以心理能力的培養為目的的教育。它研究的范圍很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心理過程又包括:認識過程(感覺、知覺、思維、想象);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個性心理又包括: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信念、世界觀);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氣質)。
二、心理學教育和教育教學的關系
心理學教育和教育教學的關系是密切的。教育教學所面對的是人,所教育的知識都要通過人的內因起作用,而人的學習過程是心理現象的某一心理特征或個性心理的變化。教育教學中的學習、能力、注意力、興趣、品德等方面都是心理的反映或特征。人一生的學習、接受都是心理變化過程。心理學教育將是帶動其它學科的先導學科,這門科學的研究和運用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在美國,心理學被視為科學的七大部類(理化、數學、環境、技術、生命、社會經濟和心理學)之一,蘇聯和其它許多國家中,心理學已作為一門課程在中學開放,我國雖稍稍落后,但也于2001年在廣東開展了中學生心理學教育的試點工作。由此可見心理教育定會在未來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三、心理學教育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心理學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可以讓學生了解心理現象產生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調整心理狀態,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有的放矢的發展自己、完善自己。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氣質、能力、性格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都有非常大的影響,也難一下子論述清楚,現在就心理學對教育教學中教育者及教法的影響作簡單分析。
1.心理學教育對教育者的影響
教育改革取決于教育者的思想和水平。一個真正合格的教育者,必須明了學生心理形成、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才能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自己先學好心理學,把心理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如果一個教育者要教育學生有高尚的動機,健全的情感,頑強的意志,完美的人格,正確的自我意識,科學的學習方法,那么他先須具有這些品質。否則,他的教育就會流于教條。所以,一個教育者只有認識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具備了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理念,具有了心理教育的知識水平,那教育教學工作才起到應有的作用,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否則,素質教育就只能是空想。
2.心理學教育對教法的影響
許多思想家、教育家對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有許多精辟的合乎規律的見解。如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孟子反對“揠揠苗助長”;荀子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名言。這都是教育教學中心理現象的積極探索。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巴甫洛夫的“觀察、觀察、再觀察”,“不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這些名言不但從心理學角度說明了心理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而且為教育者制定教法和措施起了導向作用。
①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學生的感覺、知覺都有規律,很少有孤立的感知覺。教師在教學中要掌握基本規律,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做好觀察準備,提出觀察的方法,制定觀察計劃和做好觀察記錄并整理觀察結果。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有良好的觀察力。
②讓學生有良好的記憶品質,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從事任何活動都要有記憶,如果沒有記憶,就不能進行學習和勞動,不能認識環境和事物,生活難以想象。記憶是智力活動的基礎,在實踐中作用是巨大的。教育者在教學中要了解記憶規律,把無意識記、有意識記、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結合起來,消除影響記憶的因素,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具體實施到學生時,根據中學生特點,要讓學生明確識記目的任務,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然后指導學生運用正確識記方法,正確地復習和練習,加深理解,最后培養學生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當然教師要根據學生個別差異,讓學生合理使用大腦,做到身心健康。
③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學生所學的主要是理性知識,良好的思維能力是學習得以成功的得要條件,教育者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思維的技能技巧,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獨立性和批判性、邏輯性、靈活性和敏捷性得到綜合發展。教師要強調啟發式的教學法,加強學生的言語訓練,注意運用心理定勢的積極作用,發展求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教育者要掌握想象的固有特點,以無意想象為基礎,發展學生的有意想象,尤其創造想象。發展學生想象,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獲得感性經驗,不斷豐富表象。其次引導學生思考,再次要讓學生學好知識,發展想象力。然后讓學生多參加活動,豐富生活經驗。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大膽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并敢想敢做。
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人腦興奮、抑制相互作用的結果,某區域的興奮與抑制會引起近區域的抑制和興奮。教師掌握了這一原理,就可以巧炒地運用注意規律,把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結合起來交替使用,創造情境,變換方式,讓課堂有緊張、有輕松,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⑤掌握意志品質的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愛迪生說過:“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他堅強的意志。”無數的事實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由此可見意志的重要性。教育者必須學好心理學,掌握學生意志品質的特點,如果違反規律進行教育教學,不但會影響教育效果,甚至還可能造成被動局面。例如:初中生自制力有限,欠缺抗拒誘惑能力。控制情緒沖動的能力差,易沾染不良習氣,行為固執。精力充沛,毅力較差。承受挫折力差,做事易半途而廢。他們幼稚性突出,處處表現自己的獨立、能干和勇敢,卻又常把魯莽、冒險、頑皮、頂撞、破壞紀律誤為勇敢。易受暗示,模仿他人,自以為是。初中二年級表現尤為突出,這是學生心理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是初二現象的根源。教育者掌握了這一特點,就能引導教育并有效地解決問題,讓學生的心理逐步完善,收到良好的效果。
⑥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及心理問題,因材施教
個性心理是非智力因素,但對教育教學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這需要教育者和學生的溝通了解。教育者如果能讓學生發揮出潛能,表現出獨特的個性,那就是找到了學生成才的鑰匙。
此外,教育者還要了解一些學生心理異常和心理缺陷的原因,找到心結的關鍵,運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個別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真正境界。
中考的失意或許是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個挫折點,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正視挫折與困難,讓學生懂得越挫越勇,努力學習,把自己培養成合格的人才。在課堂上,可以結合一些歷史名人面對困難不低頭的案例對學生加以引導。例如,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遭受羞辱與痛苦之后,仍然堅持創作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著作《史記》,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曹雪芹在家道中落、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寫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奧斯特洛夫斯基更是在癱瘓在床、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口述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給后來無數面對困難、處在迷茫時的人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人生道路遇到挫折困難在所難免,但是必須要正確面對,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的迷茫時期,歷史學科的經典案例可以對學生進行啟發。
(2)加強學生自信自強的培養
很多中學生面對中考的失意顯得有些自卑,很多同學都把職業學校看做是差生的集合,給其心理上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老師在歷史課堂上可以穿插一些自信自強的例子。
(3)塑造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歷史這一門學科記錄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通過課堂教學可以讓同學們真正學習到偉大勞動人民是如何封建社會獲得自由,如何抗擊外來侵略保護家園,感受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愛國熱情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引導學生們繼續保持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并努力發揚光大。在歷史課堂授課時,老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解以及電影播放、照片回顧等方式,加強對中職學生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同,讓同學們更加了解我國國情,從而可以激起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奮斗的激情。
(4)培養學生的誠信敬業的職業態度
有關專家認為,右半球與人類的創造性活動有密切聯系,因為在創造過程中有重要作用的想象、直覺、整體綜合等等都是右腦的機能。特別是在創造過程的第二和第三分階段(即醞釀期和豁朗期)右腦起主導作用。
因此,一個人右腦球發達與否,同其創造力的高低緊密相關。可以說,沒有右腦的參與,許多高級心理活動是無法進行和完成的。
然而受傳統的左腦優勢觀念的影響,目前社會是一個“左腦世界”。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大腦功能的開發和利用狀況是“重左輕右”。強調左腦功能,鼓勵左腦的行為,多數活動都圍繞著發展左腦功能,致使學生左腦用得多,右腦用得少,大腦兩半球得不到和諧的發展和合理的利用,妨礙了兒童智力的全面發展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們要注意右腦的開發和訓練,使他們在大腦左半球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大腦右半球也得以充分發展。
那么,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是否可以進行右腦的開展發和訓練呢?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高林生認為:當今語文教學陷入理性化的誤區,要走出這一誤區,我們的語文教學應以誦讀、意會、直覺、頓悟等非理性的方法為主要手段。看來,語文學科不但可以進行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訓練,而且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根據實踐,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右腦的開發和訓練。
一、轉變教學思想
教師在培養和評價學生智力時要從只注重觀察力、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集中思維、分析性思維、嚴密的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向在創造性活動中起重要作用、作為右腦功能的創造性想象力、發散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轉變。根據教材特點,在閱讀、識字、看圖作文等教學過程中進行創造性思維、形象思維、創造性想象力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把印在課本上的文字符號──字、詞、句、段、篇轉化為學生頭腦中活生生的形象,并把這些形象在頭腦中清晰地保存積累起來。
如學習“顫抖”一詞,在學生理解詞語后,還可讓學生想象再現“顫抖”的形象,以訓練右腦。又如學習《翠鳥》一文時,表現翠鳥身上羽毛顏色的有三個詞語──“淡綠色”、“深綠色”、“翠綠色”。學生從文字上并不能認識這三種顏色的特征,老師先拿來這三種顏色的羽毛,告訴學生什么是淡綠色,什么是深綠色,什么是翠綠色;再拿出翠鳥的標本讓學生辨認羽毛的顏色。學生親眼看到了真實的形象,在頭腦中把這三種鮮明的形象積累起來,深深地印在了腦中。
二、確定合理的教學要求
腦科學研究表明,右腦功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對其接受、加工的信息,獲得的知識經驗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平常體驗到的那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在教學中,老師在進行“說”(口頭表達能力)訓練的同時,根據教材的特點,對有些詞語只需“意會”即可,無需花許多寶貴的時間硬背解釋,如:“高山峻嶺”、“癱瘓”、“畚箕”、“大汗淋漓”、“廢墟”等詞語,只要學生知道這些詞表示的是什么,怎樣的情形,就可以了,不需要學生去死記書面的解釋,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不但有礙于教學效果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右腦的發展。
三、改進教學方法
右腦是加工形象信息、鑒別圖形、處理非言語材料的中樞。因些,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讓大腦兩半球共同活動來完成任務。
1.借助電教媒體。
閱讀教學首先要注意用直觀形象的材料充實學生的感知,豐富學生頭腦中表象的積累,提供再造想象的基礎。
根據右腦以形象思維為主,主管人們的視知覺,形象記憶的特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多借助直觀、形象的電教媒體進行教學。
如《桂林山水》一課,就可以借助錄像再現桂林山水“靜、清、綠”,“奇、秀、險”的特點。這樣,學生通過視、聽覺、形象記憶,能非常清晰而深刻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便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豐富了學生的表象,為學生進一步產生聯想和想象打下基礎。
2.啟發聯想、想象。
文章是作者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進行思考后寫成的語言符號,這些文字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讀者可以通過作者提供的語言符號,調動已有表象──生活積累和知識經驗,運用再造想象,創造性想象,想象相關形象,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材和學生年齡特點,指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想象文章描寫的場面,想象文章描寫人物的性格、心情,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和周圍環境的情景等一些再現性和創造性想象。
如學習《西門豹》一課時,讓學生想象西門豹去送新娘時假裝的一副非常相信的神情;官紳、巫婆嚇得面如土色的神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模仿人物的神態有表情地讀讀課文。然后再讓學生進一步想象:你現在就是當時在場觀看的老百姓之一,當你開始看到西門豹來“送新娘”時你怎么想?有怎樣的表情?當看到西門豹將巫婆投入水中時呢?最后呢?
這些設計十分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提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3.讓學生繪圖(畫)。
對于一些課文,我們可以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根據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描述,讓學生繪圖(畫)。
如《有這樣一個小村莊》一課中有一段描寫小村莊從前的美麗景色。教師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后,讓學生將這幅美麗的圖畫創造性地畫下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思維活躍,有的用藍色的波紋線加上快活的小魚表現水的清澈,有的用幾只戲水的小鴨子表現水的清澈,有的用鮮艷的美麗的花朵和花叢中的蝴蝶表現空氣清新,還有的用密密的樹木和林間的小鳥表現空氣清新……
又如在教學《臺灣蝴蝶甲天下》一文時,對于“皇蛾陰陽蝶”,課文中只用了一句話介紹,“再如‘皇蛾陰陽蝶’,它雙翅的形狀、色彩,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樣對稱,大小也不一。”教師在學生理解這一蝴蝶的特點(兩翅形狀、色彩不對稱、大小不一)后,讓學生自由畫畫你腦中的“皇蛾陰陽蝶”。
學生在畫畫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文章的印象,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審美能力,訓練了右腦,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發大腦,發揮其潛力,提高兒童創造力的方法和措施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以現代腦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弄清了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與特點,認識到兩者特別是右半球在創造性活動中的作用,就能結合具體問題、具體情況,制訂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更能在實踐中獲取應有的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①Blakeslee,T.R.(1980).TheRightBrain:anewunderstandingoftheunconscionmindanditscreativepowers.TheMacmillanpressLTD.
②董奇著:《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自信是一個人成才素質中的重要因素。莎士比亞說過:“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隨著21世紀的到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自信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自信與自卑兩者的累加效應。愈是自信,愈會成功,愈成功則愈自信。反之,愈是缺乏自信則會導致更深的自卑。
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長過度溺愛,遇事大包大攬,重視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這種過度的照顧、呵護,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獨立性,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往往更易遭受挫折失敗,造成自卑。主要表現在:上課不敢或很少主動舉手發言;不敢在同學面前講話,回答問題緊張、不流利,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遇到困難時常常害怕,退縮,易放棄,而不盡力解決。所有這些問題困擾著孩子們的心靈,讓嬌艷的花朵蒙上塵埃,不能放射出奪目的光芒。為人師者,要時時刻刻注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尊重理解、寬容導行。
孩子們尊重教師,教師愛護孩子們,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條件。孩子們的自尊心一般都很強,他們對老師給予自己的評價極為敏感,往往一言一語都可能使他們激動,而且這種自尊心又往往是進取向上的動力。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有位名人也說過:“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長”,他十分中肯地肯定了賞識表揚的作用。在學校里,如果受到教師的恰當評價與真誠信任,他們會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產生一種成功的情緒體驗,產生“自我激勵”的心理狀態及相應的自信心理。
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的不同,在心理特征特別是自信心方面表現都和不一樣。但是他們又具有共同點,渴望得到教師的理解、支持與寬容。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當熱情關懷,愛護、尊重學生,平時多利用課余時間和同學們談心,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消除同學們心中那種“老師總是高高在上”概念,樹立一種民主的朋友式的氛圍。不能以學習成績的優差、孩子的聽話與否來取決對他們的尊重程度。在處理學生的錯誤行為時,應當對事不對人,采取諒解、寬容的態度,并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愛心導行。切忌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如果這樣,不能使有效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反而會產生逆反情緒,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班有一個女同學,智力、思維能力都很好,但因不愛做作業,不喜歡和同學們玩,在班上一直我行我素,不愿意參加集體生活,因而常受到同學們的排斥。我接任該班后,常找她談話、講道理,并肯定她的思維好,語言表達能力強,大膽發言的優點,在課堂上常提問并公開表揚;鼓勵她參加學校的鼓號隊,感受集體生活的趣味性。她感受到老師的尊重與理解,慢慢找回自信,開始參加集體生活,笑容也重現臉上。可見,老師尊重理解學生,常給予鼓勵,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創設環境,激發自信
培養同學們的自信心,要時時為創設一定的環境,自覺地激發自信。在剛接任這個班時,我進行一次民主選舉班干部,但選出的班干的人選、職位幾乎與以前一樣。問同學們原因,大部分同學說:“老師都是指定班干部的,選與不選都是一樣。”學生的話給我帶來很大震憾。許多同學在心中都有一個概念,平時老師只注意學習成績好的、做班干部的同學,所以有的同學平時怕同學們的嘲笑不敢表現,久而久之,養成一種自卑、膽小的性格。針對這一種情況,更為了鍛煉同學們的膽量,激發自信心,我采用了“班長輪值制”。按座位表每天兩人當班長,讓他們協助老師管理班里的紀律、清潔、作業的收發等。每天班內發生的事情均由值日班長管理和解決,老師在旁作指導,我還認真記錄做得好的同學,在班上表揚,激發他們的自信心。開始時有的同學不敢站到講臺前管理班的紀律,怕同學們笑。我總是講故事、舉一些名人的例子等方式為他們做思想工作,耐心地教同學們應怎樣處理班務等。同學們當班長那天,在紀律、學習方面都起到模范作用,自然激發學習的自信心,都認為自己能行。同學們回家把這件事告訴家長,家長對于這樣創設環境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感到高興。從家長的反饋得知,學生在家的表現比以前好,如多看書,積極做家務等。可見通過創設環境,讓學生在鍛煉中激發自信心,在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老師的信任中自我能力、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三、熱切鼓勵,體驗成功
學生自信心足不足,還應給合班集體活動和學習生活,對學生要時時善于熱切鼓勵,對他們充滿期待。當他們遇上挫折或困難時要給予熱情的幫助,盡管有時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不能不理不睬,甚至打擊他們的自尊心。當學生取得點滴成功都要給予表揚,可以強化學生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
從理論角度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屬于心理認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誘因的影響,此類心理認知偏差定會引起個人行為失范或做出違背社會規范的行為。例如,2013年,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問題及誘導因素所致。可見,若大學生的認知出現偏差,且未得到及時的糾正,定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具體表現為:
(1)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學生的個人心理較為陰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壞處想,且生活及學習中也不善與人交往;某些學生性格孤僻且自閉,對待問題的心態較為消極,如此情況皆會引起心理健康問題。
(2)家庭環境因素,即某些單親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長的學生心理負擔往往較重,因此不愿與人交往或不愿讓同學知曉自己的家庭狀況。
(3)學校環境因素。知識教育過程,學校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夠的關注或在處理與學生利益相關的事件時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會激發學生的過激行為,甚至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節筆者試圖從下列方面闡述如何加強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優化心理健康課程,同時配備相應的專業心理咨詢教師。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關乎到學生對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因此學校方務必要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學生具有優異的專業成績,但心里不健康,則定會給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可見,學校方非常有必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進行優化,同時配備相應的專業心理咨詢教師,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為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條件。
(2)加強文化教育,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質。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多由大學階段的目標不明確所致,因此大學教育過程,應注重對大學生的文化教育、個性培養及潛質開發。換而言之,我國大學教育對大學生潛質的開發尚待加強,具體從下列方面進行把握:1.傳統的教育知識論僅把教育過程看作簡單的傳授知識的過程,如此直接忽略對人的智慧的開發及人的道德的培養。此外,應試教育僅把學生看作知識容器及純粹客體,且獲取的目標結果具有某種狹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過程。2.教育是人與人交往的過程,因此功利化與工具化價值的實現過程,教育的重點應為適應性教育,但同時也要兼顧到超越性教育。
(3)重視生命與心靈的教育,即強化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質及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當今社會環境充斥著更多的壓力及競爭,因此高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兼顧到對學生生命與心靈的教育,由此讓當代大學生了解生命的價值及培養更強的自信心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