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280.00/年
《化學工程師》期刊是由原化工部科技情報所、黑龍江省化工學會和黑龍江省化工研究院聯合創辦的,現由黑龍江省化工研究院、黑龍江省化工學會聯合主辦的綜合性化工科技類月刊,是黑龍江省唯一的一本反映化工及與化工專業相關的科技類學術期刊。創辦于1970年,創刊時為<新動態〉,1972年更名為〈黑龍江化工科技>,1974年又更名為〈黑龍江化工>。在此期間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和厚愛,為了更加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技興化,更貼近實際生產的需要年再次更名為〈化學工程師>,使欄目的設置更具實用性,辦刊的宗旨更加明確。本刊主要面向各大中小型石油、化工、醫藥、農藥等行業的科研、企業、設計、貿易等單位發行。是科研及企業管理者的良師益友。
辦本刊辟有技術開發、繼續教育、現代管理、環境工程、化工建設、化工經濟、 、 政策研究、化工動態、工程師園地等欄目。
地址:哈爾濱香坊區衡山路18號B座14樓,郵編:150090。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系本部。
10.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系有關事宜。
紫丁香鮮花揮發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合成與應用進展
α-烯烴在合成潤滑油領域的應用
苯酚制備工藝研究進展
海口工業園延伸產業鏈氟硅酸將變冰晶石
乳液聚合方法研究進展
瀘州著力推進煤氣化項目建設
碳纖維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光觸媒治理室內空氣污染的實驗研究
不同氧化劑制備聚苯胺納米纖維研究
YVO_4:Eu3+,Bi3+熒光粉的制備及熒光性能研究
磷酸基改性聚羧酸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研究
ASPENPLUS用于甲苯-肟分離系統優化
含油污泥絮凝試驗及機理研究
電解鋁用陽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西酞普蘭合成工藝的研究進展
氮雜環卡賓鐵配合物的研究
中分子量聚異丁烯生產現狀及發展前景
福建開發高純度紫杉醇提取技術
臥螺離心機選型中應注意的問題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陜西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04JK147) | 45 |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310720013) | 17 |
哈爾濱市科技創新人才研究專項資金(2010RFXXG018) | 8 |
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B200914) | 7 |
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B201002) | 7 |
哈爾濱市科技創新人才研究專項資金(2008RFQXG074) | 7 |
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B200505) | 6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13CB531801) | 6 |
陜西省科學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2010K01-201) | 6 |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210347010) | 5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312 |
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 | 135 |
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 | 101 |
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 77 |
陜西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 | 53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 52 |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 | 51 |
博士科研啟動基金 | 42 |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 40 |
咸陽師范學院科研基金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