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408.00/年
同學科期刊級別分類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統計源期刊 部級期刊 省級期刊
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創刊于1974年,有30年的辦刊歷史,是國家科委批準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內唯一專門報道新型建筑材料的全國性建材技術期刊,全面面向新型建筑材料行業的大型科技月刊。國家八部委局發展新型建材及制品協調領導小組指導性刊物,全國建材優秀期刊。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局主管,中國新型建筑材料工業杭州設計研究院主辦。本刊為大16開本,月刊,發行量每期2萬冊,電腦排版、彩色膠印。讀者對象是建材、建筑、輕工、化工、房地產及物資流通等行業的生產、設計、科研、教學、施工及物資管理人員。主要報道內容為新型墻體材料、建筑石膏制品、裝飾裝修材料、化學建材、塑料管道及異型材、塑料門窗、新型防水材料、建筑膠粘劑、外加劑、保溫材料、建筑輕鋼結構及金屬建材、建筑陶瓷制品等。
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傳播新型建筑材料的科研、生產、應用和設計等方面的成果和經驗,為新型建筑材料的開發和推廣應用服務為已任。導向性、先進性與實用性并舉。
新型墻體材料、化學建材、裝飾裝修材料、保溫材料與建筑節能、防水材料與施工、發展戰略研討、建筑石膏與膠凝材料、建筑門窗與金屬建材等。
地址:杭州市下城區華中路208號,郵編:310022。
1.來稿務求真實、論點明確、數據可靠、文字簡練、層次分明、標點正確,具有科學性、真實性、新穎性,未曾在國內外刊物發表。一般論文不超過8000字(包括圖表)。
2.稿頭包括:題目、作者姓名(放于題目下)、作者單位名稱、所在地、郵編(放在作者姓名下,加圓括號)、摘要和關鍵詞。并按同樣格式在參考文獻后附英文譯文。
2.1題名:最好不超過20個漢字。
2.2摘要: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以100~200字為宜,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用第三人稱,不出現引文。
2.3關鍵詞:必須使用敘詞,以3~8個為宜。
3.基金、科技攻關或獲獎項目:獲得基金、科技攻關資助或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的項目論文,請著明并提供批準號或編號及獲獎類別。
4.依照《著作權法》規定,本刊對來稿有文字修改、刪節權,凡不允許本刊修改內容者,請在投稿時說明。
5.論文內圖、表均應有序號和名稱,請使用國務院公布的簡化字及法定計量單位(SI制),不常用的量及單位符號應加括號注明中文名稱,數字寫法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數值修約應符合GB/T8170要求。外文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易與拉丁字母混淆的其它文種字母需在后面用括號標注清楚。
6.正文的章節編排采用三級標題,一般不超過四級。如“1”、“1.1”、“1.1.1”等。
7.文稿末應列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按文內出現的先后次序編號,并用上角標在引用處標注,文后請按GB/T7714—2005規定的著錄格式書寫。
7.1專著:責任者.題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起止頁碼。
7.2期刊:責任者(不超過3人者全部寫出,超過者只寫前3名,后加“等”或“etal.”)題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7.3論文集:責任者.題名.見:編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年.起止頁碼。
7.4學位論文:責任者.題名(學位論文).保存地:保存者.年。
7.5內部資料不作為參考文獻著錄。
8.交寄打印稿或E-mail投稿均可(建議用E-mail投稿)。
8.1投稿信箱(收到郵件后本刊會發送回執)。
9.投稿時請附作者簡介,包括第一作者出生年、性別、籍貫、職稱、職務、主要成果,地址及聯系電話等。稿在30天內給予稿件處理意見,未采用的稿件一般不退還原稿,請作者自留底稿。在這30天的審稿期間,作者請勿一稿多投。本刊為擴大學術交流渠道,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數據庫等。本刊給付的稿酬已包含作者的著作權使用費。若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數據庫,務請來稿時聲明,以便安排處理。
張人為局長談建筑陶瓷工業發展步伐
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性能研究
粉煤灰多孔裝飾磚
乳化瀝青護面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壩中的應用
熱反射防水涂料
陶瓷鋼鐵復合管
直接法燒制藍色硅酸鹽水泥研究
我國塑料異型材擠出模的發展概況
南京首條“雙高”空心磚生產線通過驗收
PP-C管在供暖工程中的應用技術
堅持推廣砌塊建筑20年促進城鄉建設大發展
“十五”期間建筑砌塊的發展要求與具體目標
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墻體的施工
聚氨酯—麥秸復合材料的研究
屋面絕熱板的改進與應用研究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310720013) | 1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778118) | 11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J02B01) | 8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2BAJ20B02) | 8 |
廣東省科技計劃工業攻關項目(2011B050400032) | 8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2011-k1-28) | 8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3BAJ10B05) | 7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01CB610704-3) | 6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308371) | 6 |
廣州市番禺區科技計劃項目(2011-Z-01-37) | 6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735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246 |
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 | 54 |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 | 53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 49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 46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 | 45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39 |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 | 37 |
廣東省科技計劃工業攻關項目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