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280.00/年
《模具工業(yè)》雜志月刊,創(chuàng)刊于1975年,系中國模具工業(yè)協會會刊,中國模具行業(yè)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用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廣西十佳科技期刊。是中國模具工業(yè)和模具及其相關產品制造技術領域最具權威的專業(yè)性期刊,國內外公開發(fā)行。曾用刊名:模具通訊。
《模具工業(yè)》雜志辦刊宗旨:為行業(yè)服務,為企業(yè)服務,為讀者服務,推動模具技術發(fā)展。專業(yè)報道模具先進、實用技術及行業(yè)動態(tài),為業(yè)內企業(yè)提供先進模具產品、模具材料、模具加工設備、壓力機、注塑機以及檢測儀器、模具CAD/CAM等信息。在模具行業(yè)中享有很高聲譽,其發(fā)行量大,讀者面廣,影響力強,是模具行業(yè)進行對口宣傳最理想的媒介。
本刊主要欄目設置:模具技術綜述、模具CAD/CAM、沖模技術、型腔模(塑料模、壓鑄模、鍛模、橡膠模等)技術、模具制造技術、模具材料及熱處理技術、企業(yè)經營管理、行業(yè)信息、國內外模具技術及講座等等。
地址:廣西桂林市東城路8號,郵編:541004。
1.《模具工業(yè)》主要報道:各類模具的先進結構設計、理論計算及模具科研成果;各類模具的先進制造工藝、模具新材料及模具熱處理方面的經驗;模具CAD/CAM技術;模具生產管理經驗及各地模具行業(yè)活動情況,國外先進、實用的模具技術(由于涉及著作權,請用編譯或摘譯)。
2.稿件內容要重點突出,文章簡明、通順,層次清楚。凡企業(yè)先進經驗報道,應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產驗證,情況屬實。撰稿人應是項目的參加者,或經參加者本人同意由他人執(zhí)筆報道者。文責由作者自負。
3.投稿請發(fā)E-mail,或打印在16開單面紙上。標點符號應正確使用,標注應清楚。計量請用法定計量單位,如壓力用MPa、力用N等。外文用印刷體書寫,并用鉛筆注明文種、大小寫和正、斜體。模具專業(yè)名詞術語應符合國家標準。
4.來稿時文件采用word格式(書寫格式可參考本刊刊登的文章格式)文字采用5號字,版面尺寸定為A4的格式,文章排成通欄。作者署名方式為:文章題目之后先署作者名,再寫各位作者的單位,請作者自行排好署名順序;在文章末尾寫明第一作者的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職稱、學位、簡歷以及主要從事工作)、聯系地址、郵編、電話號碼及電子信箱等。每篇文章必須加200字左右的摘要以及3~8個關鍵詞(最好能同時提供英文“摘要”和“關鍵詞”)。
5.文中插圖應按現行制圖標準繪制,最好用AutoCAD或電子圖板繪制,不要做成圖片,圖下說明的文字與圖分開(圖繪制好后調入到word文章中),文中有流程圖的請?zhí)峁┰赪ord中制作的原圖,不要做成圖片。所有圖樣(照片和繪制的插圖)的線條、文字應清晰明了,以便于本刊描圖、計算機掃描和制版。圖面大小一般應不超過標準3號圖紙。圖中盡量不用漢字,而以數字和字母符號等代替(件號下不要橫杠),模具裝配圖中螺釘、銷釘等標準件盡量不標注件號。
6.參考文獻的格式與標點符號按標準規(guī)定謄抄。作者1~3人,其姓名可全部列出,中間用逗號;超過3個者,列出3位作者后加“,等”。書寫格式如下:
[期刊]序號作者姓名.文題.刊名,年份,卷(期).
[書籍]序號作者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年.起止頁.
7.作者請自留底稿,不論是否錄用,均不退原稿。收到本刊回執(zhí)后6個月內未接到錄用通知時,作者可另投其他刊物,但應先與本部聯系。請勿一稿兩投。
8.來稿一經刊登,即酌致稿酬,并贈閱當期雜志。為擴大本刊及廣大作者所著述文章在因特網上的影響,本刊已整體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群”。為此,本刊鄭重聲明:我們付給作者的稿酬中已包含作者文章被網站及其他各媒體轉載、使用所可能產生的稿酬,作者若對上網或轉載文章的版權有異議,請斟酌投稿。
注射模熱流道快速換料工藝研究
血清試樣管模具設計
多唇式橡膠油封多腔模的設計制造
組合凹模在注射模中的應用
線圈外套冷擠壓工藝及模具設計
有外觀要求的內螺紋塑件的模具設計
基于CATIA的套環(huán)拉深級進模設計
不銹鋼管帽拉深級進模設計
大孔環(huán)形精沖件圓度研究與控制
沖件預斷槽折斷不良原因分析與解決措施
中厚板多孔位大型沖孔模設計
卡車縱梁彎曲回彈分析與補償研究
金屬板料臺階孔沖鍛成形工藝研究
壓窩加強鋁合金板低減薄率拉深成形技術
全國機械行業(yè)和職業(yè)技術院校首屆模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成功舉辦
電視機透明支柱注射模設計
熔斷器盒體注射模設計與制造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1BAF16B00) | 12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0FU115Q06) | 11 |
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2010A090200054) | 10 |
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2010B091101007) | 9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003051) | 6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05200197) | 6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F01A43) | 6 |
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項目(B01-0802) | 6 |
廣東省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2004A10402002) | 5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2007AA04Z1A8) | 5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162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32 |
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 | 26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 24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 | 23 |
湖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 | 20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 17 |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計劃 | 15 |
廣東省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 | 12 |
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 12 |